干扰素简介

合集下载

干扰素片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干扰素片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干扰素片的作用及功能主治1. 干扰素片的介绍干扰素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

干扰素片则是一种口服的制剂形式,方便患者在家中自行服用。

干扰素片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对于一些病毒感染和肿瘤治疗有重要作用。

2. 干扰素片的作用干扰素片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作用:2.1 抗病毒作用干扰素片能够激活机体的天然免疫反应,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

它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减少病毒对机体细胞的侵害。

因此,干扰素片常被用于治疗各种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等。

2.2 抗肿瘤作用干扰素片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

它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促使肿瘤细胞进入凋亡。

此外,干扰素片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因此,干扰素片常被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如白血病、黑色素瘤和乳腺癌等。

2.3 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片能够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反应更加有效。

它可以增加抗体的产生,增强巨噬细胞的活性,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活化。

因此,干扰素片常被用于治疗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3. 干扰素片的功能主治根据干扰素片的作用,它可以用于以下几种疾病的治疗:•乙型肝炎:干扰素片可以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减轻肝脏炎症,降低肝功能损害。

•丙型肝炎:干扰素片和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可以提高治愈率,改善肝功能。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干扰素片能够激活机体免疫反应,清除人乳头状瘤病毒,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白血病:干扰素片可以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刺激肿瘤细胞凋亡,提高白血病的治疗效果。

•黑色素瘤:干扰素片可以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转移,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乳腺癌:干扰素片和其他化疗药物合用,可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复发和转移。

4. 结论干扰素片是一种方便患者自行服用的制剂形式,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干扰素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干扰素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干扰素的作用和功能主治1. 什么是干扰素?干扰素(Interferon)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在机体抵抗病毒及其他病原体感染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干扰素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其使用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干扰素主要由机体的细胞在感染病毒或其他刺激物后产生,可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起到抗病毒、抗癌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2. 干扰素的作用干扰素具有多种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抗病毒作用:干扰素能够提高机体细胞对病毒入侵的抵抗力,从而阻止病毒在体内的增殖和传播。

它能够抑制病毒基因的表达,防止病毒复制,并增加细胞对病毒的识别能力,启动免疫应答。

•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对机体免疫系统起到调节作用。

它能够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加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调节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提高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

•抗肿瘤作用:干扰素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阻止肿瘤血供的形成,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它还能够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识别能力,提高免疫杀伤活性,对某些肿瘤具有直接杀伤作用。

3. 干扰素的功能主治干扰素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其功能和主治包括:•抗病毒治疗:干扰素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病毒感染,包括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等。

它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增强免疫功能来减轻病毒感染的症状,并降低病毒复制的风险。

•抗肿瘤治疗:干扰素可以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包括黑色素瘤、慢性髓性白血病、乳腺癌等。

它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并增强免疫杀伤活性,改善患者的预后。

•免疫调节治疗:干扰素可以用于治疗多种免疫调节性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等。

它通过调节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4. 干扰素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干扰素治疗在一些患者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包括:疲劳、食欲不振、发热、肌肉关节疼痛、抑郁等。

在使用干扰素治疗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物学指标,并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剂量和治疗方案。

干扰素名词解释微生物学

干扰素名词解释微生物学

干扰素名词解释微生物学干扰素是一类由动物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其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干扰素通过抑制病毒复制、调节免疫细胞活性以及促进抗病毒免疫反应等方式来抵抗病原体的侵袭。

在微生物学中,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病毒防御机制。

当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时,宿主细胞会产生干扰素来激活附近的细胞。

这些激活的细胞会合成并释放更多的干扰素,形成一种“干扰素波”,以限制病毒的传播。

干扰素通过与宿主细胞的受体结合,进而激活一系列信号转导途径,最终导致上述抗病毒效应的发生。

干扰素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病毒复制。

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会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进行复制和扩散。

干扰素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抑制病毒复制的不同阶段。

例如,干扰素可以抑制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转录,阻碍病毒蛋白质的合成以及防止病毒颗粒的组装和释放。

此外,干扰素还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

干扰素的作用可以激活天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增强它们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杀伤能力。

这些免疫细胞在受到干扰素的刺激后会产生更多的炎症细胞因子和抗病毒蛋白质,加强免疫反应,从而帮助宿主清除感染。

此外,干扰素还可以促进抗病毒免疫反应。

干扰素可以增强抗原呈递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从而增加CD8+ T细胞对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

同时,干扰素还可以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和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的平衡,确保免疫反应的适度和平衡性,避免过度炎症反应。

总之,干扰素在微生物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宿主抗病毒免疫反应的关键调控分子。

通过抑制病毒复制、调节免疫细胞活性以及促进抗病毒免疫反应等方式,干扰素保护宿主免受病原体的侵袭。

研究干扰素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的本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干扰素说明书

干扰素说明书

干扰素说明书
干扰素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具有调节免疫系
统功能和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主要分为α、β、γ三种类型,每种类型又分为多个亚型。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广泛,包括治疗多种疾病,如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肾癌等。

干扰素的机制是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下游
信号通路,最终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和诱导抗病毒反应。

干扰素的生物活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剂量、剂型、治疗时间和患者个体差异等。

临床应用中,干扰素一般由皮下注射给药。

治疗的剂量
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一般可以通过降低剂量或暂停治疗来缓解。

患者在接受干扰素治疗期间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评估疗效和监测药物的安全性。

干扰素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范围较广,但不同类型的干
扰素适用于不同的疾病。

例如,干扰素α适用于治疗慢性乙
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干扰素β适用于多发性硬化症等自身免
疫性疾病,干扰素γ适用于某些免疫缺陷病等。

尽管干扰素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其治疗机制还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深化,同时也需要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适应症的准确性。

在应用干扰素治疗时,医务人员应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用药情况,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总之,干扰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治疗药物,在免疫调
节和抗病毒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干扰素的临床应用将更加精准和个体化,为患者的治疗带来更大的益处。

编写干扰素说明书的目的就是提供给医务人员和患者一份详实的参考资料,以便更好地了解干扰素的性质和应用特点。

干扰素简介

干扰素简介

干扰素简介干扰素简介一、干扰素的定义及作用机制干扰素是在病毒感染后机体细胞产生的一种抗病毒的糖蛋白,是广谱抗病毒物质,能抑制多种DNA病毒的生长繁殖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的功能。

干扰素的作用机制除了诱导一些抗病毒蛋白直接抗病毒外(例如2,5寡腺苷酸合成酶可以降解病毒mRNA,蛋白激酶K可以阻断病毒蛋白翻译),还可以通过免疫调节间接起到抗病毒作用(例如促进感染的肝细胞表达HLA-I类抗原、增加NK细胞活性)。

普通干扰素α因其半衰期短,隔天给药应用不太方便。

改性的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 IFN-α)可以延缓自身吸收和排泄从而延长其半衰期,可以一周注射一次。

有资料证实干扰素特别是长效干扰素对慢性乙肝的治疗,大约有10%的患者可能出现表面抗体(HBsAb)的阳转,这个结果是其它药物难以达到的。

二、干扰素治疗效果及副作用评价关于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其疗效各家报道不一,从无效到治愈率达90%不等;有人认为干扰素可以用于某些顽固难治的复发性尖锐湿疣,对于这种情况干扰素无疑是一种治疗选择方法。

也有一些研究资料显示干扰素对尖锐湿疣的治疗效果与安慰剂相比,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干扰素不能控制尖锐湿疣的复发。

一般来说α-干扰素作用快而不持久,而γ-干扰素则反应迟缓,4~6周生效,女性比男性疗效好,但原因不详。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不赞成用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其理由有三:①疗效较低。

②毒性发生率高。

副作用有流感样症状;肌痛、发热、发冷,也有头痛、恶心、疲乏。

另外有暂时性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以及轻度肝功能异常,三苷升高等【一般在用药时可服扑热息痛来预防(扑热息痛的推荐剂量是每次500mggc 1g,在用干扰素前30分钟给予)】治疗前中、后期定期查血常规、血小板、肝功能、血脂)。

③价格昂贵。

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是否使用干扰素,一定要对自己的情况综合分析,权衡利弊;未出现严重复发的患者,不一定要使用干扰素治疗。

即使注射干扰素也未必就不复发,但却非常有可能出现副作用。

干扰素

干扰素

干扰素中文名称:干扰素英文名称:interferon;IFN定义1:细胞因子中的一个家族,以干扰病毒复制而得名。

根据产生细胞不同可分为α干扰素、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三类。

所属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免疫系统(二级学科);免疫分子(三级学科)定义2:脊椎动物受多种因素(如微生物)诱导产生的一组抗病毒蛋白质。

可影响细胞的运动和免疫过程,也可干扰多种病毒的复制而得此名。

干扰素有Ⅰ型和Ⅱ型,以及干扰素样细胞因子,Ⅰ型干扰素有7种:IFN-α、IFN-β、IFN-ε、IFN-κ、IFN-ω、IFN-δ和IFN-τ,人类没有IFN-δ和IFN-τ;Ⅱ型仅有IFN-γ。

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激素与维生素(二级学科)定义3: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一类活性蛋白质。

所属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生物病害及防治(二级学科)定义4:因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生物学活性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而得名。

是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

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α干扰素、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三类。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免疫(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百科名片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干扰素简介70年代中期人们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身产生干扰素的能力低下,在应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用外源性干扰素后,不仅产生了上述抗病毒作用,同时可以增加肝细胞膜上人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密度,促进T细胞溶解感染性肝细胞的效能。

细胞干扰素

细胞干扰素

网络资源与在线数据库
总结词
网络资源与在线数据库提供了大量的细胞干扰素相关资料,方便读者进行查 询和获取。
详细描述
网络资源与在线数据库包括各种学术搜索引擎、专业网站和数据库等,可以 查询到关于细胞干扰素的最新研究成果、综述文章、实验方法和技术等资料 ,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学习平台。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性质
细胞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生物学活性。
发现与起源
发现
细胞干扰素最早于1957年被发现,由病毒诱导产生。
起源
细胞干扰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当时科学家们开始研究病毒感染 对细胞的影响。
细胞干扰素的作用机制
直接抗病毒作用
细胞干扰素能够直接抑制病毒 的复制和扩散。
免疫调节作用
干扰素通过与病毒细胞受体结合,阻止病毒进入细胞,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扩 散。
干扰素还可以激活免疫细胞,促进病毒的清除和消灭。
抗肿瘤活性
01
干扰素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 直接杀伤作用。
02
干扰素通过调节肿瘤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干扰素还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抗肿瘤活性,促进肿瘤细胞的免
05 细胞干扰素的未来发展与
挑战
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
总结词
持续投入、积极探索
详细描述
细胞干扰素作为免疫调节剂,对于多种疾病具有潜在的 治疗作用。未来的新药研发将致力于寻找更具有特异性 和高效性的药物,以克服现有药物的局限性和副作用。 临床试验是新药研发的关键环节,需要严谨的设计和实 施,以确保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细胞干扰素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 活性,增强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应 答。

干扰素名词解释

干扰素名词解释

干扰素名词解释干扰素是一类由机体产生的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蛋白质。

干扰素最早发现于1957年,被认为是机体对病毒感染产生的一种抗体,并能"干扰"病毒生长和复制。

干扰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已经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药物。

干扰素分为三大类:α干扰素、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

其中,α和β干扰素主要由白细胞产生,而γ干扰素多由淋巴细胞产生。

不同类别的干扰素具有不同的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

干扰素通过与机体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一系列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产生抗病毒和抗肿瘤效应。

干扰素可以诱导机体产生一系列的抗病毒蛋白质,如RNA酶和受体,从而阻止病毒的复制和生长。

同时,干扰素也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干扰素在临床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干扰素常用于治疗各种病毒感染。

例如,干扰素可以用于治疗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HIV感染等病毒性肝炎。

此外,干扰素也可用于治疗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生殖器疣。

其次,干扰素广泛用于治疗多种肿瘤,如白血病、黑色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等。

干扰素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促使其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

此外,干扰素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防止肿瘤的发生和复发。

最后,干扰素还被用于治疗多种免疫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慢性肝炎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尽管干扰素在医学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但其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限制。

例如,干扰素的使用可能会导致发热、疲劳、肌肉疼痛、恶心和呕吐等不良反应。

此外,干扰素的治疗效果也受到个体的差异和耐药性的影响。

因此,在使用干扰素之前,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和用药反应,选择适当的干扰素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干扰素是一类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蛋白质。

干扰素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信号传导通路,产生抗病毒和抗肿瘤效应。

干扰素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用于治疗病毒感染、肿瘤和免疫系统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MDCK 细胞中北极狐γ -干扰素抗病毒活性测定 A: the control MDCK cells; B: severe CPE in the control; C: cell disposed by over 10 −5 renatured recombined arctic fFox gamma interferon
16
参考文献及致谢
干扰素发现的艰难历程 大众卫生报/ 2004 年/ 01 月/ 21 日/ 第T00 版 贺进朝 科技日报 / 2003 年/ 06 月/ 23 日/ / 干扰素是一种天然的抗病毒蛋白质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中科院院 士刘新垣 我国基因工程干扰素的研究概况 郑永霞凌善峰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6年第 22 干扰素及其最新研究进展 卷 孙亚萍 王英明 乔守怡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遗传 学研究所遗传工程国家重 点实验室 CNKI学术图片知识库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干扰素受体与信号传导
干扰素产生以后,并不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而 是结合在临近的同种细胞的受体上,使该细胞产生 多种蛋白,包括抗病毒调节物和转录调节因子,从而 发挥抗病毒作用。三个干扰素家族结合不同的受 体,通过类似的信号传导途径,发挥生物学效应。 Ⅰ型干扰素受体 Ⅰ型干扰素受体由两条链组成 , IFNAR1和IFNAR2,都是糖蛋白。 Ⅱ型干扰素受体 Ⅱ型干扰素受体( IFN-γ R) 也由两种不同的亚基组成, IFNGR1和IFNGR2。 IFN-λ 受体 IFN-λ 的受体是一种异源二聚体, 其中一个亚基IFNLR1,或者IL228Ra。
干扰素的信号传导
三族干扰素都经JAK- STAT途径发挥活性
基因工程大量生产
1987年, 我国科学家侯云德 等成功获得基因工程干扰素 。
基因工程干扰素的出现, 是干扰 素研究工作的一项重大突破它使 得干扰素能进人大规模产业化生 产, 人们能获得大量活性高、疗 效好的干扰素。
12
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
根据来源、序列、活性等方面的区别,干扰素分为 三族: Ⅰ型干扰素:人体内发现的α 、β 、ω 、κ 以及在 反刍动物中发现的τ ,以及小鼠中发现的δ 等几个 亚族。 Ⅱ型干扰素:γ 干扰素。 新的一族干扰素:最近发现的λ 干扰素( IFN-λ ) 。
干扰素
发现及作用机制 基因工程大量生产 生物学活性 临床应用
想起生物技术,你会想起什么……
疫 苗
DNA&基因工程
蛋 白 质 合 成
细胞分裂
ATP合成
概述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病毒或其它干扰素诱 生剂,刺激网内细胞、巨唾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 胞等多种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可游离到细胞外的、具有 广谱抗病毒作用的糖蛋白。
后来发现干扰素也有抗肿瘤作用,其生物学功能相当 广泛。60年代后期,干扰素开始在临床应用。干扰素 最初靠从感染病毒的细胞中获得,产量很低。随着生 物高科技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大量获得干 扰素,而且价格在不断地降低。
发现及作用机制
1. 发现
科学家们早就发现, 病毒彼此之间有对抗和干 扰现象, 即当人( 或动物) 受到第一次病毒感染之后 , 会干扰( 或阻止) 第二次病毒的再感染。直到50 年后医学界才普遍认识到一种病毒感染某些细胞后, 会对另一种病毒的繁殖起到干扰作用。
英国人埃萨克斯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 他将流感病毒放在 试管里, 在火焰上加热把病毒杀死, 然后将失去传染活性 的流感病毒, 放在鸡胚胎绒毛尿囊膜块上, 一起放进37℃ 的孵化箱内, 数小时后取出将膜块去掉, 另外再放进新鲜 的膜块孵化箱, 第二天,取出膜块, 将一些致病力较强的 活性流感病毒放在取出的膜块上。埃萨克斯以为活性流感 病毒会对膜块细胞发动攻击, 不料活性流感病毒的繁殖不 但被阻止, 而且纷纷死亡。终于在1957 年, 埃萨克斯和 林特曼找到了对某些病毒产生干扰作用的干扰素。
Alick Isaacs
2.作用机制 ※ 干扰质很多,一般称他们为干扰素 诱生剂,主要包括: ( 1)活病毒、灭活的病毒及其产 物,如双链RNA; (2)其他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如 细菌和细菌脂多糖; (3)有丝分裂原等; (4)特异 性免疫诱导剂。 IFN-α 和IFN-ω :由白细胞产生 IFN-β :由成纤维细胞产生 。 主要由诱生剂诱导产生。 IFN-γ :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 IFN-κ :在静息状态下表皮角化细胞和先天性免 疫系统的细胞(如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中有表 达。 IFN-λ :在正常的血液、脑、胰腺等不同的组织 中都有低水平的表达,也可以被病毒或者干扰素 等诱导表达。
感谢同学们的倾听!
感谢本组成员!
干扰素的活性主要包括以下3种。
※抗病毒活性
※抑制细胞分裂与抗肿瘤活性
※调节免疫活性 干扰素抑制细胞分裂的生物学活性
总体来讲,干扰素调节许多类似的生物学活性,如抗病毒和免疫调 节,但是存在相对潜力的差异以及免疫学效应的不同。此外, IFN的 生物学作用有较严格的种属特异性,如人IFN-γ 只作用于人或灵长 类动物的细胞。
14
临床应用
早在1985年, FDA就批准 IFN-α 上市,治疗病毒感 染。 干扰素主要用来治疗: ※病毒感染:HBV和HCV ※肿瘤:如白血病、淋 巴瘤等。 ※免疫疾病,如多发性硬 化症。
头面部巨大、多发性血管瘤。A. 治疗前正面像;B.治疗后1 年 正面像,瘤体消失
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有关干扰素的一些知识。 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性抗病毒蛋白质,分为三族, 是在1957年发现。 干扰素是由干扰素诱生剂产生的,与其他细 胞上的受体结合,通过STAT信号传导途径使细 胞产生抗病毒物质。干扰素有抗病毒,抗肿瘤及 免疫调节活性,被广泛用于治疗病毒感染,肿瘤 及免疫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