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喻及隐喻认知模,分析一词多义现象——以形容词LIGHT为例

合集下载

转喻视角下一词多义现象解析——以英汉人体词为例

转喻视角下一词多义现象解析——以英汉人体词为例

转喻视角下一词多义现象解析——以英汉人体词为例岳好平;李琪【摘要】一词多义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传统语义学认为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多个义项的产生是任意的.认知语义学认为,词义的延伸主要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思维方式来实现的,而转喻是比隐喻更为基本的认知方式.根据转喻的概念和本质可以将转喻分成部分指代整体、整体指代部分、部分指代部分三种类型.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词有很多义项是通过转喻思维实现的,其义项延伸方式与转喻分类方式相对应,是用突显的方面指代同一认知框架内相邻但不突显的方面.【期刊名称】《云梦学刊》【年(卷),期】2010(031)004【总页数】4页(P142-145)【关键词】人体词;一词多义;转喻【作者】岳好平;李琪【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3在语言词汇发展过程中,一词多义现象极为普遍。

一词多义指相同的形式有一个以上的意义。

[1]一词多义是由人类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而产生的历史必然。

新事物、新思想、新概念层出不穷,仅凭造词、构词和借词手段不能完全满足语言词汇的表意需要,词汇的多义化可以更简便、更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Lyons指出,“几乎可以肯定现在没有,以往也未曾有过任何一种自然语言,只存在一词一义。

”[2]对同一词汇的多个义项的产生及其相互关系,传统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存在很大分歧:传统语义学认为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多个义项的产生是任意的;认知语义学认为多义词的各种意义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系统的、自然的,各义项之间的关系呈链锁状,A-BC-D等,即后一个义项以前一个义项为基础。

[3]Leech[1]认为词义延伸主要是通过隐喻或转喻的认知思维方式来实现的。

关于隐喻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析已有很多文章进行了阐述,本文把笔墨转向一词多义现象的转喻解析,并以英汉人体词汇的多义现象为例予以说明。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性分析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性分析

来研究 。而认知语言学,它 以全新的视角和观念对语言 中的许多 现象做 出了全新 的解释 。 认 知语 言学 的研究表 明,多义现象是通 过 人类认知手 段 由一个词 的中心意义 或基 本意义 向其他意义延
伸 的过 程 ,是 人 类 认 知 范 畴 化 和 概 念 化 的 结 果 。 原型范 畴理论认 为,一个范畴 由一些极其类 似的成员构成 ; 原型是 同一个概念范畴 中能反映本范畴特 征的最 好、 最典型 的成 员 ,而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 的典型性 :隶属于同一范 畴的各成

拓展的过程中, 这 些 互 相 关 联 的意 义 的延 伸 和 拓 展 主 要 依 靠 两 种 途径 : 隐 喻和 换喻 。
( 二)隐喻、转喻认知模式与一词多义 多义词是在 一定 的意 象图示 的基础 上通过 隐喻和转 喻手段 而形成的。 隐喻和换 喻在传统修辞学 中只是被看成是两种纯修辞 手段,然而在认知语言学家那里 ,它们被作 为两个认知概念来进 行探 讨。就一词多义现象而言,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每一个词条 下的诸多含义之间都 具有一定的联系 , 这些有联系 的词义构成 了 这个词的意义范畴。最基本 、最先产生 的是执行义项 ,其他义项 由于与基本义项具有某种关联 ( 隐喻或换喻关系 ) 而成为 同一词 的义项 ,有 的已经成为该词 的 “ 字面词义 ” ,有的仍保 留明显 的 隐喻和转喻色彩,但 由于 已成为一种常规关系 , 也被列入词义条 目中 , 于 是 就 产 生 了 一 词 多 义现 象 。 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 ;( 1 )创造新 的意义;( 2 ) 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例如 , 人 体部位 的词常被用来喻指其它
w e a t h e r , a ma nw i h t a h o t t e mp e r , 以及 T h i s c u r r yi s t o o h o t . he T s e

基于隐喻认知理论的专业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基于隐喻认知理论的专业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基于隐喻认知理论的专业英语词汇教学研究作者:李丽来源:《科学与财富》2014年第09期摘要:隐喻理论在专业英语词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对隐喻理论应用于词汇教学进行可行性分析,接着着重讨论隐喻理论在专业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重视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挖掘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深层联系;对比英汉词汇的隐喻意义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隐喻;认知;词汇教学一、引言词汇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英语词汇教学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国内外一些学者认为,一些词汇的意义发展都是通过隐喻的方式,隐喻是语言词汇体系丰富和演变的一种重要手段。

现今的隐喻研究呈现出一种多角度,多层次和多学科的多元化态势。

隐喻认知理论的研究为语言教学研究提供一个有前景的平台。

二、隐喻认知理论促进英语词汇教学的可行性从人类思维的载体——语言及人类所依赖的概念系统来看,隐喻在人类的思维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

正因为隐喻思维的认知性,它才有利于扩大英语词汇量。

三、隐喻认知理论在专业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一)重视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基本范畴词汇是词汇的基础,是语言的核心,包括常用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基本范畴词汇具有全民性、稳定性、多产性、多义性与组合性。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的喻体词不仅都是实体性概念的词,而且都是生活中的常用词,是基本范畴词汇。

基本范畴词比其他范畴词有更多的隐喻性用法。

就拿mouth来说,除了最常用的意思是嘴巴之外,还有许多引申的意思。

在英语中,有很多包含嘴这个单词的短语。

“D o not bad mouth me.别说我坏话。

”mouth在这里做动词,表示“说某人坏话”。

put one’s foot in one’s mouth这个短语的意思是say something embarrassing, make a faux-pas(失言,说错话了)。

隐喻和转喻一次多义现象论文

隐喻和转喻一次多义现象论文

隐喻和转喻一次多义现象论文摘要:词义延伸主要依赖转愈合隐喻的认知方式即转喻的邻近性特征和隐喻的相似性特征。

转喻是隐喻的基础,隐喻对词义发挥作用更大,两者相互联系。

词汇的引申义不仅可以用在单词词汇方面,也可以用于合成词和习语上,当然习语的产生更容易受到语境及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在学习词汇过程中,需要利用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来理解语言的变化发展及词汇各个义项的相互联系,从而更系统有效的学习。

一、引言由语言的任意性定义特征我们得知,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天然的明显的联系,一些文字符号与其原本意义的搭配组合是人们约定俗成的结果,即使有少数拟声词的存在不符合这一特征,但是极大多数的语言形式和意义的无关联现象符合这一特征。

一个词在刚产生之际被用同种语言生活在一个群体中的人们约定俗成的方式产生一种意义,即词的本义(primary meaning),也就是被广大语言使用者所接受的使用最频繁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原因逐渐形成了许多其他的意义,称为派生意义(derivational meaning),或引申义。

二、引申义产生的原因(一)5种多义词的主要来源1.使用范围的转移(shift in application)如handsome原来一般只用于男性的外貌,现在也有了用于a handsome sun of money 的意思。

2.不同社会领域中词具有了特殊专业意义(specialization ina social milieu)如律师所说的action是legal action而士兵所说的action是military action。

3.由于修辞用法而产生的多义,如head也可指head of a company。

4.同音词的重新解读(homonyms reinterpreted)如ear与ear of a corn中的ear本来是不同的词,但现在人们往往认为他们有意义上的联系。

5. 外来词的影响,如汉语中的“的”由于英语中taxi音译的影响,其“出租车”的义项也得到确定。

隐喻和转喻视角下的高中英语一词多义现象

隐喻和转喻视角下的高中英语一词多义现象

隐喻和转喻视角下的高中英语一词多义现象作者:郭领娣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51期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世界通行语言也被重视起来。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在英语学习中显得更为重要。

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尤其是英语词汇中。

文中将结合隐喻和转喻的方法及视角,对英语中的多义现象给予合理的解释,从而更有效的进行高中英语教学。

关键词:隐喻;转喻;高中英语;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可以说语言的普遍现象,这一现象从人类语言出现之初就存在,且一直持续到现在。

在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英语日趋重要,英语教学和学习越来越被重视起来。

而英语词汇中单义词也非常少,绝大多数都是多义词,这也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文中将结合一词多义这个教学难点,从隐喻和转喻的视角来进行简单探讨。

1. 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英语作为世界通行语言,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学习和使用。

英语中绝大多数词汇都是具有多个义项,这也成为学习中的难点。

如何解决一词多义现象就成为语言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上个世纪80年代,一词多义现象开始被重视起来,很多语言学的专家开始对一词多义进行了研究。

词义的变化和人类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词汇的义项随着人类思维和表达的语境而发生了改变。

面对英语学习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这就需要通过两种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似性来理解和解释,这就是“隐喻”和“转喻”。

2. “隐喻”和“转喻”在解决高中英语一词多义教学中的运用所谓“隐喻”就是一种比喻手法,用一种事物比喻另一种事物。

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对一个事物的理解和经验去理解另一个事物”。

比如:He is a pig,一句简单的英语,从字面来翻译就是:他就是头猪。

而句子中主语明明是“人”,不是猪,为什么说人是猪呢,这里就是用了隐喻的手段。

这句话中的人应该有跟猪一样的特征,比如他很能吃或者好吃懒做,这些就是猪的一些特点,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人好吃或好吃懒做跟猪一样。

汉英触觉通感隐喻对比——以“轻”“重”和“light”“heavy”为例

汉英触觉通感隐喻对比——以“轻”“重”和“light”“heavy”为例

口味偏咸、偏油或偏辣。英语的“heavy”和“light”也 有相似用法,也从触觉域映射到了味觉域,比如“heavy meal”中的“heavy”是不易消化的、丰盛的意思,“light food”中的“light”指食物易消化、简单、味道清淡。感 受器由最低级的皮肤移动到了稍高级的舌头,感觉从触觉 移动到味觉,在语言表达上,“重”“heavy”“light” 也从修饰最低级的触觉到修饰稍高级的味觉,出现了通感 隐喻。
(三)从触觉域到自然域 英语中的“heavy”常能从触觉域映射到自然域,比如 “heavy rain”隐喻雨大。而汉语没有这样的用法,这和 中英两国的自然环境、文化差异有关,影响了人们的基本 体验。英国气候阴湿,雨季绵长,雨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 “压力”,而中国雨量适中,内陆地区甚至干旱缺水,所 以雨一般情况下并不“沉重”,没有“重雨”这一说。触 觉域映射到自然域的还有英语“heavy sea”这个例子,汉 语中也没有对应的“重海”一说。原因也和中英两国自然 环境有关,英国为岛国,四周环海,海事多,出航频繁, 属于海洋文化,对海洋“sea”的感知也更为丰富敏感,对 于海洋的险恶有着和基础触觉感觉“重”相同的体验。中 国是内陆国,属于农耕文化,对海洋的感觉较少,感知丰 富程度较低。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比汉英触觉词“轻”“重”和“light” “heavy”,首先揭示了汉英触觉词的通感隐喻共性。共 性在于,在通感现象发生时,汉英触觉均能从触觉域移动 到味觉、嗅觉、听觉、心理等域,在通感隐喻发生时,语 义能从触觉域映射到味觉、嗅觉、听觉、心理等域,从低 级域映射到高级域,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语义。这种跨语言 的共同语言现象基于人类共同拥有的生理感受器——皮肤 和 身 体 体 验 —— 触 觉 。 本 文 还 分 析 了 汉 英 触 觉 词 “ 轻 ” “重”和“light”“heavy”语义的差异性。原因在于中 英两国的自然、社会环境以及文化、习俗不同,使得和文 化密切相关的身体体验不同,从而造成了汉英触觉词通感 隐喻差异的现象。

从认知隐喻思维的视角探究词汇意义的生成和演变

从认知隐喻思维的视角探究词汇意义的生成和演变

从认知隐喻思维的视角探究词汇意义的生成和演变韩雯婧【期刊名称】《《吕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08)006【总页数】4页(P20-23)【关键词】隐喻思维; 词义演变; 范畴; 文化差异【作者】韩雯婧【作者单位】吕梁学院外语系山西离石 03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3.2一、认知与词汇意义的生成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语言系统无法做到自给自足,要想对语言能力做出判定,必须以认知的过程作为参照物。

语言结构以人类的亲身体验,以及语句的功能为构成依据;知识的客观性不能仅由语言所蕴含的意义证明,它还需要人的主观意识以及人类的庞大的知识系统来支撑。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始于对周围的物体以及自己认知的意识。

人类形成抽象概念是基于人对身体的各部位以及空间结构和方位顺序的感知。

人类在认知周围世界时,常以自己的身体部位和体验经历作为衡量准则,如人们生活中的房子、杯子、盆子、桶、袋子,以及摆放物品的桌面、地面,都可通过视觉和触觉感知。

事实上,人也在体验人体本身,可以将食物、水等输入其中,也可以将一些废物排泄出去;展开手掌,它是一个面;收拢一点,它是一个容器;握紧,它是一个实体,因为总是存在一定的空间,但同时它又可以是个容器。

在理解“in the street”和“on the street”两个介词短语时,对生活中容器的日常体验变得非常重要,而对容器的深刻体验逐渐发展成为人们的认识世界的手段[1]。

通过下面两个表格,我们将从体验的角度阐述两个介词短语的意义。

根据上述表格对介词“on”和“in”的分析,可以看出,“on the street” 和“in the street”在意义取向上,都取空间意义,前者指“在某物体的上面,表示‘面’的一维概念为一点”,而后者指“在三维空间中,表示体的概念”。

对于前者的理解较为容易,因为人们通常就是这样说的,如“张三在街上购物”、“李四在街上摆摊”。

从隐喻和转喻视角看一词多义

从隐喻和转喻视角看一词多义

从隐喻和转喻视角看一词多义作者:樊志敏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11期摘要:隐喻和转喻是两种修辞方式,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词的意义在它们的作用下发展丰富,本文旨在从隐喻与转喻的角度,浅析了一词多义现象。

关键词:隐喻;转喻;一词多义一、简介一词多义是指人们以一个词语的基本义项为基础,延伸出其他相关或者类似的引申义的过程,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种语言现象。

因此在英语的学习中,研究一词多义从细小处来说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单词是如何演变进化,从而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一词多义它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但在一词多义形成的过程中,和转喻,隐喻以及人们的认知过程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我们不能把一词多义单独地分隔开来,而应该通过隐喻,转喻和认知英语的视角来进一步剖析一词多义的形成过程。

隐喻和转喻是传播意义的两张基本方式,隐喻主要通过相互联系的两者的相似性来延伸词义,而转喻主要通过相互联系的两者的关联性来延伸词义。

转喻和隐喻作为一词多义的主要两种方式,蕴含在一词多义形成的过程中。

本文借助认知英语,从隐喻和转喻与一词多义的关系,来讨论隐喻和转喻在一词多义形成的过程中如何起到延伸词义的作用以及一词多义在转喻和隐喻作用下的形成的模式。

一词多义“是一个语言单位衍生出多个相关意义的现象”(Taylor 1989)这些相关意义虽然不同,但在本族语者看来是相关联的,而这种相关联离不开人们的认知过程。

随着人类认知的事物越来越多,除了造出新的词语,人类还趋向于用给旧的词语赋予新的意义,这就产生了一词多义。

二、隐喻与一词多义隐喻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主要方式,在语言中有大量的体现。

有些语言由于我们经常使用,所以不经过仔细分析,已经难以看出它们是由隐喻而来的。

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会另一种事物。

例如,人类和人类周围的事物是我们认识探索世界的开端,隐喻也就基于我们自身体验。

我们对复杂事物的理解也是基于先前对简单事物的理解达成的,这种认知能力有助于我们形成对世界全新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歆怡(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 362021)[摘要] 在人类语言中,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词义的扩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尤其是转喻及隐喻思维。

因词而异,所以英语学习者很难判断一项语义是属于转喻表达还是隐喻表达。

本文以形容词light为例,阐明了词义的延伸是转喻及隐喻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连续统现象。

[关键词] 一词多义;隐喻;转喻;连续统中图分类号: H 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9-0021-01在近几十年中,一词多义引起了语言学家及英语爱好者的关注,由此可见,在人类语言中,一词多义已逐渐成为一个普遍的语言现象。

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一个词语只用来描述一个事物、一种现象、一种特性及一种行为方式。

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词语只能用作单义词。

然而如今,在英语中,只有单一词义的词语已经越来越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鲜的、先进的事物逐渐为人们
赵歆怡(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 362021)[摘要] 在人类语言中,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词义的扩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尤其是转喻及隐喻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