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及其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及其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及其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剩余价值

论是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基石之一,全面把握和深刻认识马

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和保障。当前,在

关于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识的讨论过程中,有很多学

者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的看法,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合理建议。但是,也存在很多片面

的认识,有的甚至借“深化认识”之名,行否定马克思劳动价

值论之实。为此,本文仅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及其

发展方面谈点看法。

一、当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些片面认识

当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存在一些片面认识,甚至存

在一些错误说法。例如,有的说,不只是劳动创造价值,而是

劳动、资本、土地三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有的说,也不

只是劳动、资本、土地三种生产要素创造价值,而是劳动、土

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而且科

学、技术、知识也创造价值。有的说,不仅是各种生产要素共

同创造价值,而且各种非生产要素、非经济因素也创造价值。

有的说,我们以前没有全面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中,既包含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也包括物化劳

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就等于否定马克

思的劳动价值论。有的甚至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

义发展前景的估计和判断之所以“失误”,最重要的原因就在

于劳动价值论的“偏颇”,我国的极左倾向和极左思潮的一个

深层次根源也在于劳动价值论的“偏颇”等等。

以上说法中的任何一种说法,实质都是对劳动价值论的

否定。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就不可避免地直接否定马克思的

剩余价值论。恩格斯1883年3月17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

话》指出,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

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

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马克思的这两大发现,实际上就是马

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价值论是剩

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否定劳动价值论,就必然否定剩余价值

论。否定剩余价值论,也就必然否定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性、不公平性,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一直起着重

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

件下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然而,近年来,上述片面乃至

错误认识却常常出现。人们会问,原因究竟何在呢?如果具

体分析,对劳动价值论产生片面认识或出现错误说法的原因

至少有三个:一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市场化,

西方社会的各种思潮包括西方经济理论思潮输入我国。西

方经济价值理论是从唯心主义观点出发分析现实经济现象

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当然西方一些经济理论也在

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

律。有些人就不加批判地照搬西方经济理论,有些人甚至想

用西方庸俗的经济价值论,如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生产费用

价值理论来替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二是市场经济呈现出

来的表面现象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在生产过程中

各种生产要素都参加了商品价值的生产,都在价值的创造中

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而似乎在分配领域中各种生产要素都

得到了自己应得的报酬,混淆了财富创造与价值创造的区

别。三是近年来我国媒体反复出现的“新经济”、“知识经

济”、“信息经济”、“高科技经济”等,也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

错觉,似乎现在在生产领域中创造价值的主要是知识、信息、

高科技,而不是劳动。在价值理论问题上,只要停留在市场

经济表面现象上,只要停留在“知识经济”的表面现象上,只

要被这些现象所困扰,而不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就会怀疑

劳动价值论,就会从劳动价值论转向生产要素价值论,或者

转向知识价值论、科技价值论。

因此,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劳

动价值论,就必须要真正弄懂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

涵。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理论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就必须要正确把握马

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劳动价值论并不是马克思的

首创。早在17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亚当·斯

密、大卫·李嘉图等人就已经不同程度地提出了劳动创造价

值的理论。马克思继承了古典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成分,纠正

了古典劳动价值论的错误,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建立了

真正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本质内涵就

是劳动二重性原理。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 1.提出了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

定的科学论断。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开始,指出商品有二因

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二因素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

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对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从质和量方

面进行了严格区分。作为使用价值,是从财富的质的特殊性

方面加以考察:价值作为一般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只包含量

的关系,是财富一般的普遍的社会经济存在,体现了生产关

系内容。但从量的规定看,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区分,在劳动

生产力提高的同时表现出来。现实中,使用价值增加时,总

是伴随着商品价值的下降。使用价值与价值在质与量上区

别有助于认识劳动价值论本质,它还为人们批判西方庸俗经

济学的价值观,特别是要素价值论提供了决定性的方法论。

“生产要素价值论”认为,劳动和各种非劳动要素是商品价值

的源泉或创造者。这一理论根本错误是:混淆了具体劳动和

抽象劳动,将参加劳动过程的一些要素看成是价值的源泉。

就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而言,物质财富的源泉是多种多样

的,劳动不是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它同其它要素如生产工

具、自然力、人力资本、技术、土地、知识、信息等资源结合起

来共同生产使用价值。各种非劳动要素对于使用价值生产

是不可缺少的,但它们毕竟只是物质生产的要素,而不是价

值生产的要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只能是抽象活劳动。

3.明确了商品价值实体、源泉、创造与价值量的关系。

马克思明确指出,商品价值实体是指凝结于使用价值中的社

会必要劳动,只有活劳动才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商品价值量

必定与活劳动成正比。但商品价值量不仅决定于形成价值

实体的活劳动,同时也由具体劳动生产力决定。马克思指

出:“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

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①这表明了劳动生产力及决定劳动生

产力变动的因素,如生产工具、自然力、知识、技术、管理、社

会结合都是价值量决定的因素。社会必要劳动,不仅决定价

值实现,也是价值决定的因素。如果说,价值源泉、创造是一

元的,价值决定则是二元的、多元的。虽然活劳动和参与劳

动过程的各种因素都是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但活劳动是价值

量的直接决定因素,各种非劳动因素只是间接影响价值量变

动的因素。各种生产要素所以能够对价值量变动产生影响,

因为它们影响劳动生产力的变动,它们通过影响劳动生产力

的变化间接影响价值量的变化。但是劳动生产力及影响劳

动生产力的各种因素并不是价值的源泉和创造者,如果它们

是价值的创造者,那么这些要素投入应当使商品价值“增

加”。但事实正相反,各种非劳动要素,无论是生产条件、先

进设备、自然力、技术、知识……唯一功能是提高劳动生产

率,从而减少价值而非“创造”价值。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

活劳动成正比,正好说明了只有活劳动才是形成价值的实

体,因而不管劳动生产力发生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相同时

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是相同的,商品包含劳动越多、商品价值

越大。随着劳动生产力提高,单位商品包含劳动量越低,从

而价值越低。这是为经济发展实践反复证明的客观规律。

只有从活劳动是商品价值唯一源泉这一原理出发,才能够说

明为什么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活劳动成正比,与生产商品

的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由此可见,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商品价值创造的

源泉和市场经济运行的价值规律。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就必须坚持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古典劳动价值论

的基础上建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划清劳动价值论与效用

价值论、生产要素价值论的原则界限。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理论,就必定是发展和开放

的理论。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不同,当今时代是高新技术迅

猛发展的时代,随着经济的知识化,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等

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越发重要,尤其是我国经过20多

年的市场化改革,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的市场化

不断深化,必然出现了一些新课题,如对各种形式的非劳动

收入的价值判断、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按要素分配与价值

创造的关系以及新知识创不创造价值、高科技创不创造价值

等等。这些现实问题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劳动

价值论的认识,努力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与不断

发展变化着的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

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1.新的历史时期要进一步拓展生产性社会劳动的范围

在马克思的分析中,社会劳动有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

劳动之分。生产性劳动即创造价值的劳动,非生产性劳动即

不创造价值的劳动。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生产性劳动只限

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因此,马克思当时将服务行业的劳

动列为非生产性劳动的属性,尽管马克思也认为其中的许多

劳动是社会必需的。长期以来我国服务行业发展严重滞后

可能与此有关。当今的时代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有很大的

不同,马克思分析劳动价值论是以机器大工业为前提的,现

代社会生产力是高度的信息化、自动化,知识已经运用到经

济发展的各个环节,生产性社会劳动的范围大大拓宽了,不

仅仅是指传统的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范围,而且还包括生产

服务性产品和知识性产品的劳动。这已经被经济发展的实

践所证明了的,现代社会包括我国在内已经在第三产业的名

下将服务业的收入计入国内生产总值。服务业的劳动也是

生产性劳动已经得到确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劳动可

以区分为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但为创造价值

提供条件的服务性劳动,生产性社会劳动的外延要拓展到从

事服务业的劳动。

就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来说,在许多人看来,生产性

劳动仅仅是指工人的劳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不在

此列。这是违背劳动价值论的。劳动价值论没有将价值源

泉唯一地归结为工人体力劳动。在劳动价值论的框架中,管

理、技术实际上都参与价值量的决定。马克思明确指出:“生

产劳动就是一切加入商品的劳动(这里所说的生产,包括商

品从首要商品生产者到消费者所必须经过的一切行为),不

管这个劳动是体力劳动还是非体力劳动(科学方面的劳

动)”。②这意味着从事创造价值的劳动不只是直接的生产工

人劳动,还包括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这也就是说,

管理者、工程师只要处于其特定的分工岗位上,仍然可以成

为创造价值的总体工人的一员。劳动价值论还指出,复杂劳

动创造的价值是倍加的简单劳动。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是,

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比重以及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越

来越大于直接劳动者。现在的绝大部分私营企业主也可能

通过其管理劳动、技术开发劳动的投入以及市场的开拓劳动

而参与价值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也参与了价值创造。如果进一步考虑到其技术和管理

的劳动是复杂劳动的话,其

创造的价值倍加于直接劳动者的简单劳动。当然,这并不否定私营企业主的剥削性。否定私人企业主的剥削性是错误的,是违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的,也是违背客观

实际的。

创造价值的生产性社会劳动还包括创新劳动。创新劳

动的主体是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具有创新动力的人,这些人的创新劳动与一般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的根

本区别是体现在原创性。马克思分析了工艺创新并总结出

资本主义具有节约生产中所使用的活劳动和在最经济的条

件下使用活劳动的趋势。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创新已遍布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创新既包括工艺创新,也包括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等诸多创新。创新使劳动的质和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它可以大幅度增加商品的价值总量。创新性劳动的价值不能用耗费在创造这项发明过程中的劳动时间来衡量, 而应由这项发明能够替代多少重复性劳动时间来决定。

2.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劳动价值论区分了价值创造和财富创造两个方面,但没

有将价值创造替代财富创造。社会产品(财富)是价值和使

用价值的统一体。财富创造与各种生产要素相关,价值创造只有与劳动相关,但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过程不能孤立地进行,它必须同整个财富创造过程结合进行。马克思从财富创造过程中抽象出价值创造过程,目的是要从价值关系和价值创造分析中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而要研究各种生产要素

的作用,则要研究财富创造过程。因此,我们在运用劳动价

值理论时,决不能将从财富创造中抽象出的价值创造过程代替财富创造过程。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针对德国工人党哥达纲领中的“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这句话时所说的,“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资财富本来就是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上面那句话———只是在它包含着劳动具备了相应对象和资料这层意思的时候才是正确的。

然而一个社会主义的纲领不应当容许这种资产阶级的说法, 对那些使这种说法具有意义的条件避而不谈。”③这就是说, 非劳动生产要素不是价值创造的要素,但是财富创造的要素。财富的创造需要劳动同各种生产要素的结合,其中包括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等。当然就价值创造来说,非劳动生产要素也不是一点不起作用的,非劳动生产要素即生产资料是劳动创造价值的“吸收器”,而且,非劳动生产要素的素质直接影响商品的价值量。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率与价值

论关系的分析,就指出了资本、技术等要素会通过影响在一定劳动时间中所创造的使用价值总量来影响单位产品的价

值量。非劳动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含有更高技术的机器设

备都可能会因创造更多的产品而使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下降。

由此可见,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起着明

显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拥有资本、技术、管理才能等非

劳动生产要素的市场主体,按生产要素在生产商品中的贡献

参与分配是产权权能的体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这也就

告诉我们,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并不意味非劳动生产要

素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价值也并不意味非劳动生产要素不能

参与分配。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根本原因是存在所有权,而所有权的存在是现实生产力不发达的客观反映。当

前,我国生产力不发达,呈现多层次,商品经济仍然是我国经

济的主流形态,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鼓励各种生产要素积极投入生产过程,允许非劳动生产要素

参与分配,让各种参与财富创造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能够

获得相应的报酬。

3.正确认识新知识、新科技与创造价值的关系

新知识是相对原有的知识而言的,新科技是相对于原有

的科技而言的。因此,新知识新科技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

实际上就是知识、科技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马克思重视知

识、重视科技。他严格区分了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和创造

价值的因素,知识、科技是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是影响和

决定价值量的因素,但不是创造价值的因素。决定劳动生产

力的因素是多元的,而创造价值的因素是一元的,劳动生产

力取决于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

艺上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

效能、自然条件等一系列因素。价值创造只取决于生产商品

所耗费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此外,不

存在任何其他创造价值的因素。但是,新知识、新科技可通

过作用于生产力中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而转化为现实生

产力。物的因素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人的因素包括工

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一方面,新知识和新科技在生产

上的应用可使劳动资料中的动力系统、机具系统、运输系统、

信息系统等更为先进,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

另一方面,新知识、新科技会造就出素质更高的工人、管理人

员和科技人员。高素质的人的因素和高效能的物的因素的

结合,就能形成新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从而大大降

低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因此,在商品生产中,新知识、新科技

进入劳动过程,但不进入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不是新

知识、新科技本身在创造价值,而是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科

技的劳动者的劳动在创造价值。

由此可见,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就必须要

正确地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地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做到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与现实性

收藏本文分享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与现实性张维达,吴宇晖三、第三产业与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价值论研究的创造价值的劳动,一般来说,是指凝结在使用价值对象性上的抽象劳动。马克思把使用价值差别性撇开揭示价值的时候曾说,现正,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乐西,“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方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3卷,第51员)。这里,创造价值的劳动,从基本规定位来看,包括这样三层意思:(1)生产性劳动;(2)耗费在生产台吊上无差别的抽象经初;(3)高吕关系并自的作为们倡实体的社会努瓦。现在,随着生严社会化的友层,社会分工回企细化和劳动形式多样化,出现和发履起干以非实物形态的服务或劳务为基本特征的第三产业。在整个社会的产业发露中,第三产业所占比例,随着经济后长和社会进步,呈现回自扩大的趋势。我国正向币场经济体制转换中,怎样冒后第三产业的劳动,2是否创造们值?这是为人们所关汪X引起学术并争进的重大问题。笔香认为...... (本文共计3页) [继续阅读本文]

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一定量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决定。因此,劳动力的价值随着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创造越多的财富,劳动里的价值越高。

这是机械化大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前提和动力。

对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理解

(2009-09-24 13:28:58)

转载

标签:

分类:其它随笔

市场经济

劳务市场

人才市场

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价值

杂谈

首先说明,本人并非学经济的,也非从事HR管理,所以如果说了外行话就不要奇怪,如果一语中的,那也是撞到了死老鼠。也好在网上像我这样的人很多,所以只要话说得有点道理,不管专业人士是否能认可,从统计的角度讲,是应该能得到大多数人支持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务市场”、“人才市场”已无任何遮掩的被广泛使用,这与计划经济时代是完全不相同的,尽管计划经济也是商品社会,但那时人不是社会的商品,至少不是以商品的形式呈现,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有了相应的市场,人才成其为交换的商品。

有资本就可办实体经济,有经济组织,就可购买劳动力商品,甚至将个人的人格、情感、尊严、道德一同买卖,资本通常剥削的是劳动力价格,而经济组织里面的“替规则”则是掠夺的人的人格、情感和尊严,至于特殊行业,灵与肉本身就是商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不是简单的社会商品,除了要有合理的价格进行买卖外,还要为劳动者创造赖以生存的环境,让其人格、尊严受到保护和尊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人才可以来自于市场,但绝不能当普通商品那样买回来之后只用其使用价值或按使用价值进行使用,如果没有让其有升值的空间,这种商品很快就会转手。

劳动力和人才都是有智慧的商品,他的最低使用标准就是服从价值规律,这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人的潜力、智慧的挖掘不完全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者说要大于一般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为人是有情感的特殊商品,所以不完全是按照价值相等

的原则进行互相交换,或者说按照价值相等原则进行交换的是不稳定的,因为谁都能这样交换。

资本剥削是贬低劳动力使用价值的最突出的表现,在劳动力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不平衡时候,资本剥削现象最突出;在收入大大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时,往往也夹杂着灵魂和尊严的一同出卖。出卖灵魂和肉体的,往往能获得比一般劳动力商品更大的价值,其实这也许就是其本身的价值。

在经济危机前,劳动力价格低是一种优势,常作为引资的条件,其实是为资本剥削找了个借口。劳动力价格由谁来定,显然在这种呼声中不是劳动者本身,是资本的出资方或资本的使用方;劳动力价格应该包括劳动者养活自己和家人,以及赖以生存的基本需求,谁考虑了劳动者住房的基本需求了?劳动者生成的成本没有完全纳入劳动力价格,当然劳动力价格就低了,我想这不是经济问题,这是算术问题,是简单的成本要概念。

比如: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工资应该是多少?要不要考虑他工作之前接受教育所花费的成本?要不要考虑他工作之后结婚、住房所要支付的成本?

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的生产者总是想提高价格,而商品的消费者又总是想降低价格,所以在长期的市场交换中,必然要形成等价交换的趋势。然而全社会仍至整个人类,都同时是商品的生产和消费者,所以各种商品的生产和消费都需要等价交换,那么为什么农民总是不嫌钱?为什么美国总是高消费?分明就不是等价的嘛!

而当把商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概念放到一个经济组织之中,商品的生产者就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商品”就是劳动力,而“消费者”就是用人单位。在这样一个氛

围里,交换是等价的吗?如果用人单位认为是等价的或者说是合理的,那么该用人单位的人员就是稳定的,否则就会产生不稳定因素,或造成不稳定结局。

一个单位里,用人不稳定,要么是工资待遇问题,要么是管理问题,要么就是企业文化方面的问题,管理问题有时属企业文化方面的问题,有时不完全,因为在管理中,有个别管理者没有按照企业制度的规定出牌,自行一套,暗箱操作;只有当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时,才构成一种不良的风气,其实这时的企业文化已变味了。

价格与价值通常是会不一致。虽然价格由价值决定,但价格因素不止这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价格还要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就不用多说了,掌握定价权的人会严格按照供求关系进行定价吗?他会制造与事实不符的供求关系,房地产行业在卖房的问题上就是这么做的,他们会雇人排队购房,然后把房价提起来。

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在社会生产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之前,大学生就是供大于求的商品。于是作为商品消费者的用人单位,可以低价录用,而大学生必须降低自己的工资要求进行应聘,否则就没有就业机会。但是大学生们会不服,多以试工的心态暂时就业,所以才有大量的离职现象。

说句不好听的话,人就像大西瓜。多了就不值钱了,买瓜的很挑剔,卖瓜的就处理,多买便宜;少了就值钱了,卖瓜的很硬气,买瓜的就无奈,爱买不买。这是买卖西瓜的内在原因。外在原因就是天气,气温高的时候与气温低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不用多说,当气温越高,西瓜又少的时候,瓜就是最贵的时候。但是这种情况很少,至多占四分之一。

用西瓜的比喻,是想说用人单位不要只顾及人才市场的供应情况,要多考虑用人的其它因素,为什么当前广东、浙江会出现民工荒,就是过去用人太廉价了。廉价是一主因,还有工钱是不是有保障,能不能按时发放,还有一些其它的劳动保障又如何?这些就是劳动力价值的其它因素,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伤了劳动者的心,伤了自尊,所以就有民工荒。

价值规律有时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流向;也有人善于用这根指挥棒,把价值规律搞乱,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利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另一方面也不要太相信这个东西。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一个企业有多大的价值,取决于它为社会创造了多大的财富,这是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在于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在员工身上有多少体现,很多航空公司都是亏损的,但那里的员工都很有钱,这能说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吗?有时你付出得很多,得到的却很少,你的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又如何?

大学生就是教育的产品,是某一规格的产品。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不同规格的人才,是不是真正的使用价值与价值都是统一的?有没有水货,然而有的用人单位只看文凭,那种用人方式太无知了,太没有水准了。

而大学生呢?除了拿到了大学文凭,有没有相应的素质还是个问题,有文凭无文化的人恐怕有不少!还有专业知识和实践不能结合的问题,很搞笑的事情是,有的人参加工作后,这也不会,那也干不了,专业技术方面几乎就是空白,然而他离职后再参加工作,简历上却多了一条履历,新的用人单位还很欣赏!认为这种人走的地方多,有见识。对此HR是做什么的?我还真有些糊涂!

有很多问题是教育的问题,我们的学校教育,太过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技能的训练。以至于学生参加工作之后,完全没有实际操作的能力和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如果员工离职,那就是单位的问题了,他经过几年工作之后,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带着个人经验离开了你,你又何想?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是不是?其实不是,是因为你缺乏反省自己,没有好好反省自己,就不知道其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有很多的单位就是这么过的。在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理解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精选】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发生着重大影响,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作为一门科学性的理论它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透彻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些都将让我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努力去提高自身的能力,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深层次地认识了哲学,对真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如何来确定所谓的正确认识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说到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它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不把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不能简单地认为“有用就是真理”。比如,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这些都证明儒家思想的先进性,是值得推崇的思想。但它也有消极的一面:不重视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强调个人服从群体,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儒家思想在当时很实用,但它确实不是一成不变的完全正确的,也就不是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虽然在很多时候每个人关于同一客体都表明了不同的观点,但这并不能说明每个人都拥有真理,因为真理只有一个。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表现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劳动价值论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ww.360docs.net/doc/9e9678526.html,/) 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 [编辑]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代表亚当·斯密特别是李嘉图对劳动形成价值的理论和价值量的分析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还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资本家、雇佣工人、土地所有者这一阶级结构,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阶级矛盾。由于他们是把资本主义这一制度和阶级结构看作是当时最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所以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是无所顾忌的,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结构。但是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他们的学生则越来越丢弃他们老师的科学性,把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剥削关系作辩护当成自己的唯一任务了。政治经济学日益走向庸俗化。否定劳动价值理论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改造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指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 [编辑]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 (1)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优点

一、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任选两题) 1、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通过对近代中国的历史的了解,可以看出中国人在选择自己的道路上花了很大的功夫,也走了很多的弯路。其实中国人并不是没有尝试其他的路,因为之后的历史到底是如何发展的谁都不知道,只有通过实践来确认。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证明了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不能救中国;百日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改良运动不能救中国;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不能救中国。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了中国人民一个极大的希望,让中国人民了解到了一条与资本主义完全不一样的道路,并以此开始尝试,虽然在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来中国之时,与此并存的也有许多主义和学派,如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新村主义等等,其中有些“主义”还沸沸扬扬,颇有影响。但结果,在历史的考验下,大部分主义和思潮不久就烟消云散了,惟独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消失,而且逐步确立了自己在中国政治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焕发出极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因此,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探索中所选择的最好的道路,是历史对于中国探索的结果的回应,这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2、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权为何会迅速走向崩溃? 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外乎有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重要的因素,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国民党已经丧失了民心,自然会迅速走向崩溃,因为全中国是人民的。首先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中国人民都希望能够和平统一,不希望再打仗,然而国民党早就为内战做准备并且单方面撕毁了“双十协定”,遭到社会各阶层的反对,从而使国民党政府成为孤家寡人。蒋介石发动内战后,为了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中论文 论文题目: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学生姓名:石珍珍 学生学号:01008017 院系专业: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 所在年级:2010级 任课教师:程宝华 完成日期:2011年11月17日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内容摘要: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至今仍然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普遍 的指导意义。而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发挥指导作用,并在中 国的文化土壤中使之有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走一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道路,这是当代 中国哲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完备性,唯物主义, 自从19世纪这个辉煌的时代,孕育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来,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了,在这个跨时代的时期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挥出了巨大威力和强烈光芒,震撼了世界,照亮了全球,已成为哲学音谱中的最强音。之所以如此,实乃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必然体现。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胜利过程并不是笔直的坦途,而是经历了一条充满着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派别的激烈斗争的曲折道路,这条道路当然还要继续延伸,但可以预言,曲折和斗争将是这条延伸道路的特征。 近年来出现的反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论”和“学派论”就是这一预言的佐证。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崇拜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伟大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这就是写作本文的目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过程是科学的 人类社会的进程迈入19世纪以后,世界上人类的实践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这就为哲学跃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世纪初期,机器大工业生产在西欧各国发展起来,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阶级关系日益清晰、简单和明朗化。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都表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历史的舞台,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亲自参加并领导了工人运动,因此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迫切要求有一个科学的前所未有的理论指导工人阶级的思想和行动,来保证工人运动的不断胜利,从而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这就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了实际需要和客观的可能。 同时,19世纪初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又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这时自然科学已从搜集材料阶段发展到整理材料的阶段;以研究过程为特点的自然科学的新学科纷纷出现,特别是细胞学说的建立,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的发现以及达尔文进化论的形成充分地表明了客观世界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并能够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也充分地表明了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变化性。正如恩格斯所说: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它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阶级斗争的实践和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使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哲学的思维产生了飞跃,他们抛弃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吸收了它的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费尔巴哈的机械论和历史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它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大概过程。 从这个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无实践根据的空想的神话,而是依据真正的社会、自然、思维几方面的丰富实践和理论,对古典的各个哲学流派进行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不断实现思想升华,实现理论再创造的结果。这个人类智慧的结晶立即又被用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和自然科学的研究,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过程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和理论与实践相一致的特征。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过程是科学的过程。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t 陈 为 江华 丽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 国化和全新形态。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改革开放 30多年的实践充分显示了 它的巨大优越性。其突出表 现和本质在于 它给以社会生产力空前宽广的发展空间, 使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和富裕幸福, 并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 优越性 =作者简介 >陈为, 男, 湘南学院院报总编辑兼党委宣传统战部副部长、教授、研究员; 研究方向: 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管理 江华丽, 女, 湘南学院宣传统战部科长、政工师 中国特色的 社会 主义 是中国 共产 党人把 马 克思 主义 的 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 实际和时代特征 相结合 的产物, 是马 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 成果, 是科学社 会主义 在中国 发展的 崭 新形态。它初步回 答了 在中 国这样 经济 文化 科 技相 对落 后 的发展中国家, / 什么是社会主义 0以及 /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0 等一系列重大 的理 论和实 践问 题。改革 开放 和 社会 主义 现 代化建设 30多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已经充 分彰显 了中国 特 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 势, 如何深刻全 面地认 识中国 特色社 会 主义的优越性, 对于坚定全党全国人 民走中 国特色 社会主 义 道路的共同理想, 加快推进改革开放 和社会 主义现 代化建 设 的伟大进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本 世纪中 叶基本 实现现 代 化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显然 具有十 分重大 的 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 史意义。 一、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 义, 是能 够推 动社 会 生产 力空 前 发展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 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 筑之间的矛盾是构成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一社 会基本 矛盾中,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要求时, 就会促 进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 会的进 步。当生产 关系不适 应生产 力 发展要求时, 就会制约和束缚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 成为 社会进 步的障碍。那么, 首先, 从我国的社 会主义公有制与生 产力之 间的关系来看, 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劳资矛盾, 实现了生产资料、 劳动成果统一为 广大劳动者 所有, 这就实 现了生产 关系与 生 产力的高度一 致和统 一。在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条 件下, 生 产 关系总体上是促 进生产力发 展的, 它消除 了阻碍社 会生产 力 发展的体制机制 障碍, 解决 了生产 关系与 生产力不 相适应 的 矛盾。其次, 从生产力方面来说, 社 会主义公有制的建 立和发 展, 使生产力中各种要素得到了解放和 激活, 特别是对 广大劳 动者而言, 不但把他们从旧社会的水深 火热之中解放出来, 而 且使他们成了生 产资料和劳 动成果 的占有 者, 他们 成了社 会 和生产的主人。因此, 在社会主义社会 中, 广大劳动群 众能够 焕发出空前的 积极性、主动性 和创造 性。社会主义 公有制 为 生产力中的核心要素 ) ) ) 劳动者发 挥聪明才智提供了 无限广 阔的空间。这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 / 我们革命的目 的是解 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社 会主义 的优越 性应该表 现在比 资 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生产力 0。 ( 5邓小平文选 6第 2卷 )。 再次, 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方面来看, 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是 # 6# 一种改革创新的社会主义, 公有 制不但 在国民 经济中 占据主 导地位, 对我国国民经 济持续健 康快速 发展起 着主导 的决定 性作用, 而且有利于对国民经济 实行有效地宏观调 控, 使国家 能够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 的进程、社会 生产力 发展的 需要, 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不断地作出自 觉改革和自我 调整, 使社会主义生产 关系更大 限度地 适应社 会生产 力的发 展要求。江泽民同志曾经 指出: / 改革是 全面改 革, 是 坚持社 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 自觉 调整生 产关系 和上层 建筑的 各个方面和环节, 来适 应初级阶 段生产 力发展 水平和 实现现 代化的历 史要求。0 ( 5江泽 民论 有中 国特 色社 会主 义 6第 40 页 )。这就是我国改革开 放 30多 年来, 国内生 产总值 年均增 长之所以达到两位 数的根 本原因 所在。由此可 见, 中 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首先就体现在它能强有力地 推动我国社会 生产力的向前发展, 使社 会生产力 具有可 持续发 展性。我国 3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从事实上证明 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是能够 推动我 国社会 生产力 空前发 展的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的 社会 主义, 是 广大 人民 群众 真正 当家 作 主的社会主义 所谓中国特色的 社会 主义, 从 本质 特征 上来 说, 就是 广 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 义。因为, 我国社 会主义 民主 政治建设的目标, 就是 不断完 善我 国的 人民 代表 大会 制 度, 它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它体 现了我国 社会主 义民主 政治 的特点和优势, 符 合我国 的基 本国 情, 能够 反映 人民 群众 的 意志和愿望, 可以 集中人 民群 众的 智慧, 能 够使 人民 群众 真 正做到当家作主。在我国 能够利 用 / 人民 代表 大会 0这 一政 治舞台制定出完全符合广大人民群 众根本 利益、长远利 益的 法律和政策, 成为 全国各 族人 民参 政议 政、参与 管理 国家 和 决定国家事 务的 重 要平 台。 由此 可 见, 中 国特 色 的 社会 主 义,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赋予了 最广大人 民群众 当家作 主的 政治权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 行, 使 广大人 民群众 真正 拥有了广泛而真实 的民 主权 利和 各项 自由。我 国还 在广 大 城乡建立了基层群 众的 民主 自治 制度。城 镇居 民委 员会 和 农村村民委员会, 是广大城乡居 民自己决 定具体 事务的 基层 群众自治组织, 它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民 主制度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它是城乡基 层群众 在党 和政 府的 领导 下, 直接 行使 民 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 公益事 业, 实 行自我 管理、自我

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答:(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 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基本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 与革命性的统一 相互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 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 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是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他的物质主题,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能动性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③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儿向前发展的,世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实践上的持续性和在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由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多元价值论演绎而来的一元价值论,其理论目标是特定历史条件所赋予的为暴力革命提供理论依据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本身就是继承与发展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劳动价值论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必然要有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必须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要结合新的现实,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当代意义 引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批判吸收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全部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又是其经济分析的核心。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必须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若离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若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所以,应该从本质上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即应该从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科学概括的意义上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中,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价值论问题既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本质 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 马克思严格区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不同概念。《资本论》正是从分析商品两因素,即分析使用价值与价值入手的。 使用价值是物的自然属性,是商品存在的物质基础,如衣服挡寒、食品充饥、车船代步、房屋供居、电灯照明等。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化分工条件下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一种特有形式,即通过物与物或者说商品与商品的交换而间接反映的一种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两个因素对商品来说是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的物质基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谁也不会要它,谁也不会同它交换。同样,不经过劳动、如存在于自然界的空气,就没有价值,也不可能成为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共存,构成为商品的实体。 价值是劳动的产物,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从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或者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内所包含的价值量就会不断减少,或者说单位劳动所能提供的使用价值量就会不断增多,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txt举得起放得下叫举重,举得起放不下叫负重。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底气。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人生三难题:思,相思,单相思。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可以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模式”已经取得了国际认可,“中国特色”的旗帜也愈加鲜明。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儒学(大而言之可以说是国学、本土文化)的关系也就成了社会各界研讨的焦点。笔者试图从中国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历史契机来解读这一难题。其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契机。就历史发展境遇而言,俄国和中国有着相似的特征,虽然俄国搭上了近代工业革命的末班车。一战期间,俄国陷入了战争的泥潭。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把俄国从战争的泥潭中解放出来,从而给正在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中国的志士仁人开辟了一条新路。于是,在“五四”运动后期,以李大钊和陈独秀为代表的一部分中国人,便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大旗,马克思主义的种子开始在九州大地生根发芽儿。在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救国思潮可谓风云际会,各领风骚。然而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就和俄国革命的胜利以及中国人实用主义的思维模式是分不开的。俄国人的胜利让中国人感到马克思主义的可行性,尽管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究竟为何物。可以说,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更多地带有工具的色彩,仅仅是各种救国方案中一个而已。 其二,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现实以及中国人的“双重超越”理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近代以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面对落后的实际,变法,无论大变还是小变,成了中国人的主旋律。当时,中国可参考的模式只有欧美资本主义。但是,中国的志士仁人们很快就意识到资本主义同样面临着许多弊病,因此中国不仅要克服传统中的顽疾,还要超越资本主义。只有完成“双重超越”,才能赶上世界的步伐。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可谓不深刻、不透彻。尽管其尚未在实践的基础上取得成功,但是在理念领域它又描绘了一个“大同世界”。这个“大同”的理念迎合了中国人的口味儿,也使得它较其它资产阶级式的救国模式更容易为国人所接受。 其三,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相类似。在中西文化比较领域,这样一个命题基本上已被学界认同,即西方文化是主客二分的,而中国文化则是浑然一体的。随着现代化的到来,西方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受到了内在的挑战。反思的结果就是从“主客二分”到“主客不分”的转变,克尔凯克尔、尼采、柏格森等人的思想就是这种转变的产物。马克思运用科学的归纳方法来考察人类历史,从而发现了历史的规律,沟通了主客之间的鸿沟,真正凸现了人的主体意义,为人的自我实现找到了科学的道路。这种模式与中国传统中的“知行合一”极其类似,而其现实性(表现为合科学性和规律性)和中国的“重现世”的思维模式则不谋而合。所以,在极其紧迫的年代里,中国人迫不及待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其四,中国特色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内在的生机与活力。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不等于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机械式的教条,也只有“活学活用”,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充满生机。在革命年代,假如没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的“改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就很难想象;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也就没有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的勃勃生机。在这里,就有一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关系问题。一方面,外来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符合本地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风俗习惯等,才有存在并发展的可能;另一方面,本土文化也只有接受马克思主义,才能站在时代的高度来审视自己,以求得枯木开花。 其五,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随着中国的发展,本土文化意识的回归也越来越强烈。在这样的历史方位,立场决定视野,全面接轨才能实现“双赢”。现在一部分人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把本土文化当成沉睡的过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14-18)\ 答:(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2.为什么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答: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存在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所以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3.论述题:意识的产生和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从其其原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4.《重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论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重要》.物质和世界是不可分割的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6.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认。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时间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7.《重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基础原因、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批判真理。马克思足以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这种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的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起来,从而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旗帜。关键词:科学;革命;统一 科学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科学性,不仅体现在作为科学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并沿着概括科学发展成果的途径建立起来的,因而它是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的,是对世界未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地反映;而且也体现在它创立时批判地继承了人类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吸取了凝结着到19世界上半叶的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的思想精华;更重要的是,它是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和解决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它能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具有彻底革命性的理论,也是人类思

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其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类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最彻底的革命的阶级。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把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起来,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现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的观点,从根本上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现代科学也充分证明了它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的紧密联系,最突出和最集中的表现就是给予它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唯一的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多选题)

1、属于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 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属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的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3、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有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属于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5、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 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6、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的有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 验活动 7、正确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的有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 然趋势、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9、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有祸兮福所倚,福兮 祸所伏、物极必反,相反相成、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10、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庸俗进化论、冒险主义 11、正确揭示事物本质的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国家是阶级 压迫的工具、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2、各项体现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3、正确说明内容和形式关系的有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 形式对内容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14、属于意识能动性的表现的有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 活动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活动对于人的生理活动有一定影响15、人类意识具有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世界、指导改造客 观世界的实践 16、正确体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的有自由是对必然的认 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17、属于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的有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认识主体具有社会性、认识主体具有有历史性、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18、能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的有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 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情认识反映事物的各个片面,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整体、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 19、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比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更重 要,这是因为认识的目的在于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可以使认识得到检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可以使认识得到丰富和发展 20、一个正确的认识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 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是多种矛盾的复杂的统一体、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认识受主体的生理因素和认识能力的限制 21、真理具有绝对性。能正确说明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的有任何真理 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22、能正确说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的有相对真理中含着绝对 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23、能正确说明真理的价值的表现的有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真 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真理具有教育的功能、真理具有激励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最根本的力量,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方向。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学说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历史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甚至一些并不赞同马克思主义的人也承认,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上不朽的思想丰碑。 一位法国学者说,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也就没有将来;不去阅读而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将永远都是一个错误。近年来世界上兴起一波又一波的“马克思热”;在全球“千年思想家”、“最伟大的哲学家”等评选活动中,马克思以高票位居榜首;2008年,当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之时,马克思的鸿篇巨著《资本论》在欧洲销量成倍增长……这一切都表明,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它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不谋求任何私利、不抱有任何偏见,是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理论。恩格斯说过:“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历史上,也曾经有过种种同情、关注人民群众的思潮和学说,但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与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位德国作家在谈到19世纪以来的历史巨变时说,没有工人运动,没有社会主义者,没有马克思,当今世界5/6的人口将依然还生活在半奴隶制的阴郁状态之中。正因为马克思主义鲜明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所以它一经产生,就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学说,而是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曾说:“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列宁强调:“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但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邓小平同志强调,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江泽民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批判的、发展的,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进步而不断丰富的。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始终反映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活力,始终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已经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证明。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中国人民正是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长期奋斗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近代以来,为拯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

论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 答卷纸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院、所、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或专业领域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级别2013 级 学年2013-2014学年 学期第一学期 姓名雍资霞 学号112013332222774 类别③ (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 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 2013年7月28日 研究生院制 课程类别 课程考试方式 题号 得分 教师评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任课教师签名: 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题号 论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方法 1、矛盾分析方法的概念。矛盾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即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方法化。所谓矛盾分析方法, 就是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本性, 掌握事物的特殊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以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方法。 2、矛盾分析方法的实质。矛盾分析方法是人们分析事物矛盾、解决矛盾问题的基本方法,它要求人们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原理,根据事物的矛盾本性去揭示事物内部诸因素之间、事物与外部其他事物之间、事物发展进程中的过程与过程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等, 因而它是人们分析事物矛盾、解决矛盾问题的普遍行之有效的基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又是辩证法的基本形式。人们通常使用的如质和量统一的方法、肯定和否定统一的方法、分析和综合统一的方法、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方法、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方法等, 无不是一种贯穿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形式。矛盾是标志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分析方法是一种按照矛盾原理、符合矛盾本性的分析事物的哲学方法, 本身是内在地包含综合的。矛盾分析方法的实质是从统一中把握对立, 从对立中把握统一。 3、大家都知道,资本主义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它必然有着自身的优越性和局限性。那是不是说资本主义有优越性,我们就认为资本主义好呢?甚至比我们的社会主义更好?又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研究 1. 吴建国《科学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科学化问题》,南京 社会科学,2005年12期 2. 闫顺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 2006年02期 3. 曹立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04 期 4. 乔世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科学性和时代性》,理论前沿, 2006年16期 5. 闫顺利《辩证视域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05期 6. 屠文淑《马克思主义发展之路理论彻底性与科学性的统》,宁波大学学报(人 文科学版),2005年01期 7. 文小勇石颖《马克思主义公正理论的革命性变革》,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 报, 2005年02期 8. 伍志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科学性和综合性》,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5年05期 9. 裴小革《论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科学性》,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4年 02期 10. 郑忆石《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论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天 府新论,2004年04期 11. 曾世宏徐元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价值量决定与度量的科学性》,理论探

讨, 2003年01期 12. 张森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党政论坛, 2004 年09期 13. 赵家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4. 周中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5. 吴建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科学性维护》,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6. 林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及其统一》,菏泽师范专科 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17. 李胜清《科学意识形态的科学性辨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3年05期 18. 胡贵勇王婷婷《论“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科学性》,遵 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9. 陈根发《论日本法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因素及其科学性》,云南大学学报(法 学版), 2003年03期 20. 孙素岚杨孟著《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 发展》,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1. 黄楠森《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05期 22. 张西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不可否定》,求是,2001年05期 23. 闫晓勇《实践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由之路》甘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