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CHI NE S E J ( ) URNAI ( ) F I NTE GRATI VE ME DI C I NE ON CARDI O一 / CE RE B R( ) VAS CUL AR D I S E AS E Oc t o b e r 2 0 1 3 V0 【 _ 1 1 No . 1 0
病 死 率 使 得 如何 有 效 治疗 心 衰 成 为 当代 临 床 医 师 广 泛 研 究 的 问
题 。现 将 近 期 有 关 活 血 化 瘀 法 治 疗 心衰 的治 法综 述 如 下 。
1 辨 证 依 据
冬、 黄芪 、 泽兰 、 鳖甲 、 五味子 、 女贞 子 、 桑 白皮 、 合 欢皮 、 葶 苈 子、 炒 酸 枣仁 、 远志 、 知母 益 气 养 阴 、 活 血 利 水 。 以红 参 、 丹参 、 桂枝 、
泽兰 、 益母草 、 川牛 膝、 j 七粉益气 活血 、 健脾 利水 。以党 参 、 麦
群 中, 约1 ~2 患有心衰 , 7 O岁 及 以 上 的 人 群 患 病 率 升 高 到
1 O 以上 , 6 O ~7 O 患 者 在 诊 断 5年 内死 亡 l 1 ] 。高 患 病 率 及
晨, 李
欧, 汪
涛, 孙兰 军
慢性心力衰竭 , 简称 慢 性 心 衰 , 是 心 血管 疾 患 发 展 到一 定 阶 段 引 起 心 脏 结 构 或 功 能 异 常 的 临床 综 合 征 。 发达 国家 的成 年 人
丹参 、 葶 苈子 、 泽泻等组 成 , 补 气 以治其本 , 活 血化瘀 、 化 痰 利 水 以治 其 标 ] 。易 洁 等 l _ 5 治疗气 虚血瘀 、 水湿 停滞 , 气 阴两 虚 、 血 瘀 水 停 及 气 虚 阳虚 、 血瘀水停 = 三 型 心 衰 。以 党 参 、 红参 、 炙 黄芪 、 白术 、 茯苓、 五味子 、 丹参 、 炙甘草 、 赤芍 、 桃仁、 当归 、 川芎 、 红花 、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摘要]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治疗慢性心衰,整体审查、辨证施治,拥有多途径,多靶点的优势,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逆转心衰进程、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延长寿命以及减少西药的副作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西医治疗现状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由各种病因导致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使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以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危重和终末阶段[1]。

全世界有心力衰竭患者约2600万[2],我国约450万,心衰患病率与年龄相关,超过65岁的老年群体是主要的发病人群[3],<60岁人群患病率<2%,≥70岁以上将高达10%[4]。

有研究表明,未来20年内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将增加25%[5],死亡率占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率的40%-50%,已成为慢性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内容。

各种心脏病、遗传性缺陷和全身性疾病都可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差异,引起心衰的主要病因也不尽相同,但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6]。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心力衰竭调查研究结果[7]显示,心力衰竭患者中高血压占54.6%、冠心病占49.4%,位于发病因素的前2位,并认为感染(45.9%)、劳累或应激反应(26.0%)和心肌缺血(23.1%)是引起心力衰竭加重的主要诱因。

在CHF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也不断发生着改变,但心肌重塑是最基本机制。

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自噬等)的发生,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衡,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RAAS)系统激活,加强血管收缩,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加重心功能恶化,最终导致心衰[8],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全身外周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多,导致心肌肥厚,使心衰加重[9]。

探讨中医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的治疗

探讨中医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的治疗

探讨中医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的治疗摘要:慢性心衰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为多数器质性心脏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研究其发病机制和研发新的治疗方案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

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祖国传统医学在治疗慢性心衰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文献,总结专业学者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从病因病机出发,以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为主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从而观察益气活血治法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的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

关键词:慢性心衰;气虚血瘀;益气活血法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结果,是临床上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疾病。

祖国传统医学对慢性心衰的研究近年来也趋于热化,传统中医中并没有"慢性心衰"这一病名,一般根据临床症状的特征把慢性心衰归属于中医"心悸,喘证,胸痹,水肿"等病名的范畴[1]。

本文查阅近年中医药对慢性心衰研究的相关文献,在前期学者研究的经验中探讨慢性心衰的证型和治法。

1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名的认识与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灵枢?胀论》:"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素问?五脏生成论》:"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日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日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早期中医著作《内经》已经涉及心衰相关病名,从其临床表现来看,"心胀""心痹"可归入心力衰竭范畴,这与现在我们临床所见的慢性心衰临床表现相似。

张仲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心水"的病名。

并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指出:"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这些都与心衰证候相吻合,进一步明确了"心水"这一病名与慢性心衰临床症状相近。

益气活血汤益气活血利水汤加西医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

益气活血汤益气活血利水汤加西医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

益气活血汤益气活血利水汤加西医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益气活血利水汤加西医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伴有心肌肥厚、心腔扩大等kincaid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疾病[1],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

单纯西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虽可改善部分临床症状,但因该病的复杂性,治愈率不高,且易反复发作[2],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影响不大。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我院自拟益气活血利水汤剂辅助西医治疗该病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10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13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取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67例与对照组66例。

所有患者均有平卧困难、气促、心界扩大、心悸、心率增快、左室左房增大等临床表现,经心脏超声心动图、心胸比、X线检查确诊,排除其他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其中男80例,女53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3.5±2.3)岁;心功能分级Ⅱ级65例,Ⅲ级38例,Ⅳ级30例;病程1~3年。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

给予吸氧、限盐、科学作息,药物给予利尿剂、洋地黄制剂、血管扩张剂等;口服利尿剂螺内酯片20 mg或氢氯噻嗪片25 mg,3次/d;口服洋地黄制剂地高辛0.125~0.25 mg,1次/d;血管扩张剂为单硝酸异山梨酯针20 mg或25~100 μg/(kg·min),静脉注射。

研究组加用自拟益气活血利水中药汤剂治疗。

处方组成:桂枝、火麻仁、汉防己、泽泻、茯苓、猪苓、当归各15 g,党参、赤芍各20~30 g,制附子、葶苈子10~15 g,炒川芎、桃仁、田大云各12 g,甘草8 g,红花10 g,可随证加减。

武火煮沸,文火煎汁,1剂/d,分早晚2次服用。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心功能参数变化、临床疗效。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一、内容简述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安全。

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包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药物研究和临床疗效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探讨其与现代医学的关联性。

然后针对不同证型的患者,介绍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常用的中药方剂。

此外本文还将重点介绍近年来在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中药单味药、复方制剂以及中药提取物等。

通过临床试验和病例分析,评估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1.慢性心力衰竭的定义和流行病学数据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AHA)的数据,2013年美国约有480万成年人患有CHF,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670万。

在中国CHF已成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中国心血管病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约有450万CHF患者,占全国心血管病患者的。

这些数据表明,慢性心力衰竭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研究和发展中医药治疗CHF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针对这一问题,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首先中医药在调节心血管系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根据中医理论,CHF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肝肾不足、心脾两虚等。

中医药通过调整机体内部环境,使心脏功能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例如人参、黄芪等药物具有补气养血、益精填髓的功效,可以改善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收缩力下降等问题;丹参、川芎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的作用,有助于降低心脏负荷,减轻心力衰竭症状。

3个中成药,益气助阳、活血通脉、强心利水,多角度改善慢性心衰

3个中成药,益气助阳、活血通脉、强心利水,多角度改善慢性心衰

3个中成药,益气助阳、活血通脉、强心利水,多角度改善慢性心衰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临床上以左心衰、全心衰最为多见。

慢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中以肺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表现为主,常见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头晕、心慌、乏力、疲倦、双肺闻及湿性啰音、颜面及双下肢浮肿等。

常用中成药有芪苈强心胶囊、参附强心丸、心宝丸等。

芪苈强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红花、葶苈子、泽泻、香加皮、玉竹、陈皮、桂枝组成。

其中人参、黄芪补益气血、生津养血;附子益气温阳、回阳救逆,联合应用加强温经益气、生津养血的功效;丹参、红花活血通经,配合补气药取其益气活血之效;葶苈子、泽泻、香加皮强心利尿、利水消肿;玉竹养阴,防止利水伤阴;陈皮调畅气机;桂枝辛温通络、益气温阳,为引经药。

纵观全方具有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的功效。

适用于高血压、冠心病所引起的证属阳气虚乏、络瘀水停类轻中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患者表现为心慌气短、一动就加剧、夜间不能平卧、下肢浮肿、小便短少、倦怠乏力、畏寒肢冷、咳吐稀白痰、口唇青紫。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芪苈强心胶囊具有强心、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利尿、抗心衰、提高射血分数、改善心肌重构等作用。

可明显降低BNP水平,有效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步行距离。

参附强心丸参附强心丸,由人参、附子(制)、桑白皮、猪苓、葶苈子、大黄等组成。

其中附子助阳补火、回阳救逆;人参大补元气,二者合用可起到扩张血管、提高正性肌力的功效;桑白皮、葶苈子利水消肿、泻肺平喘;猪苓消肿、利水渗湿,全方可起到益气助阳、强心利水的功效。

适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引起的心悸、气短、胸闷喘促、面肢浮肿等属于心肾阳衰的患者。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参附强心丸有强心、利尿、扩张冠脉及减慢心率等作用,故能改善心衰的症状及体征。

临床中常见医生将参附强心丸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由沙库巴曲与缬沙坦组成,具有扩张血管、促进尿液排泄、抑制心室重构、提升患者射血分数、保护血管内皮等作用,进而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梁益辉;王国珍;王棱杏;邓欣朝;钟展轮【摘要】目的:探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78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实验组患者应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临床指标和6min步行距离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同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二尖瓣血流比值(E/A)、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显著改善,6min步行距离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采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临床指标,促进患者康复,临床值得推广应用.【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年(卷),期】2017(036)010【总页数】2页(P2-3)【关键词】益气温阳;活血利水;冠心病;心力衰竭【作者】梁益辉;王国珍;王棱杏;邓欣朝;钟展轮【作者单位】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内科广东梅州514031;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内科广东梅州514031;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内科广东梅州514031;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内科广东梅州514031;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内科广东梅州514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9心力衰竭是因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障碍,引起静脉血液淤积,动脉血流灌注不足的心脏循环障碍[1]。

研究显示[2],心力衰竭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存在一定关联。

冠心病心力衰竭在中医属心悸,喘证,水肿范畴,中医治疗坚持利水消肿、益气温阳、活血化瘀的功效[3]。

本文通过对本院收治的78例冠心病心力衰竭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治疗的78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

实验组患者男22例,女17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60.64±6.07)岁,按照心功能等级划分Ⅲ级16例,Ⅵ级23例;对照组患者男24例,女15例,年龄46~77岁,平均年龄(61.97±5.41)岁,按照心功能等级划分Ⅲ级18例,Ⅵ级21例。

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及( 或) 射 血 能力 受损 而 引 起 的 一 组 综 合 征 , I 临床 表 现 主 要 是 呼 吸 困难 和无 力 而 致 体 力 活 动 受 限 和 水 肿 , 影 响 患 者 正 常 的 生 活 ] 。其 发 病 率 高 , 病死率 高, 严 重 危 害 着 人 民 的身 体 健 康 。 中 医学 在 治疗 慢性 心 力 衰 竭 方 面 具 有 明显 的优 势 , 益气活血 、 化 瘀 利 水 为 治 疗 慢 性 心 力 衰 竭 的 重 要 治 法 。本 文 从 益 气 活 血 、 化 瘀
脉 粥样 硬 化 等 多 重 心 血 管 保 护 作 用 l l 。 利 水 方 以 苓 桂 术 甘 汤 为 基 础 。苓 桂 术 甘 汤 温 阳化 水 , 为治
亏虚为本 , 以 痰饮 瘀 血 水 停 为 标 。 心 气 虚 是 心 力 衰 竭 的始 动 因
素, 心 阳 虚是 心气 虚 的 进 一 步 发 展 , 血 瘀 是 心 力 衰 竭 的 重 要 病 理 环节 , 痰 饮 水 停 是 心 力 衰 竭 的最 终 病 理 产 物 口 ] 。 慢 性 心 力 衰 竭 中 医 证 候 特 点 的 文 献 学 及 流 行 病 学 研 究 显 示, 慢性 心 力 衰 竭 的病 性 要 素 有 气 虚 、 阴虚 、 阳虚及血瘀 、 痰浊、
阳, 王
健, 刘玲 玲
文章编 号 : 1 6 7 2—1 3 4 9 ( 2 0 1 3 ) 0 1—0 0 6 7—0 2
慢 性 心 力 衰 竭 是 各 种 心 脏 结 构 或 功 能 性 疾 病 导 致 心 室充 盈
爱心鉴》 , 该 方 由人 参 、 黄芪 、 肉桂 、 甘 草 四 味 药 组 成 。方 中人
活 血化 瘀 方 以 冠 心 Ⅱ号 为 基 础 。该 方 由丹 参 、 赤芍 、 川芎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与进展·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王鹏军,苗 阳,王 健,刘玲玲 中图分类号:R541.6 R2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49(2013)01-0067-02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是呼吸困难和无力而致体力活动受限和水肿,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1]。

其发病率高,病死率高,严重危害着人民的身体健康。

中医学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益气活血、化瘀利水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治法。

本文从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理论基础、常用方药、临床疗效、作用机制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1 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学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以心之气阳亏虚为本,以痰饮瘀血水停为标。

心气虚是心力衰竭的始动因素,心阳虚是心气虚的进一步发展,血瘀是心力衰竭的重要病理环节,痰饮水停是心力衰竭的最终病理产物[2]。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特点的文献学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性要素有气虚、阴虚、阳虚及血瘀、痰浊、水饮,以气虚、阳虚、血瘀、水停为主,气虚和血瘀出现频数最多;临床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神疲乏力、气喘、水肿、心悸;证型分布中最多的是气虚血瘀水停(隐形水停或显性水停)。

研究结果显示,气虚血瘀是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贯穿疾病的始终,痰饮水停是伴随着疾病的发展而逐渐产生,随着病情发展先后表现为隐性水停与显性水停[3-5]。

心力衰竭时,心排血量降低,组织器官灌注不足,临床常见气短乏力等症状。

心脏负荷增大,体循环淤血,临床常见颈静脉怒张、肝脏淤血肿大、下肢水肿、尿少等;肺循环淤血,临床常见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气虚是心力衰竭的始动因素,气虚无以濡养心脉,故见心慌气短,神疲乏力,如李用粹云:“有阳气内虚,心下空豁,状若惊悸”[6]。

气能行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7],故气虚则血行不畅,瘀血内停,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谓“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8]。

气、血、水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血行不畅,逐渐变生水饮之邪,所谓“血不利则为水”[9],“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10]。

病之初表现为隐性水停,如患者表现为小便不利等,随着病情发展则表现为显性水停,如肢体水肿,甚者胸腹积水等。

基于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结合现代医学病理生理特点及中医证候特点,认为气虚血瘀水停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见证型,提出益气活血、化瘀利水的治疗方法。

2 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常用方药 陈可冀院士以病证结合为指导,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11]。

益气方以保元汤为基础。

保元汤最早见于明代魏桂岩《博爱心鉴》,该方由人参、黄芪、肉桂、甘草四味药组成[12]。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黄芪健脾益肺,肉桂温阳,甘草既可补虚,又可调和诸药,为治疗气虚阳微的基础方剂。

现代研究表明,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保元汤可以明显改善心衰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心衰患者的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减慢心率,减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逆转心室重构等,提高临床疗效[13-15]。

活血化瘀方以冠心Ⅱ号为基础。

该方由丹参、赤芍、川芎、红花、降香组成,红花、赤芍活血化瘀,川芎、降香行气活血,丹参养血活血,诸药活血而不伤血,为活血化瘀的基础方药。

现代研究表明,冠心Ⅱ号具有抑制细胞凋亡,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抗氧化和抗脂质过氧化,保护心肌缺血损伤;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多重心血管保护作用[16]。

利水方以苓桂术甘汤为基础。

苓桂术甘汤温阳化水,为治疗水肿的基础方剂。

现代研究表明,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苓桂术甘汤能抑制血浆心钠素、AngⅡ、TNF-α、白细胞介素-1的过度激活,减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逆转心室重构;显著提高心衰患者的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提高临床疗效[17,18]。

苗阳等[19]对134例心力衰竭患者的回顾分析,杜俊贤[20]对33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的研究,陈婵等[5]采用Shannon熵法对常用中药数据进行特征提取的研究等表明,治疗心力衰竭益气药使用最多的为甘草、白术、党参、黄芪、太子参,活血药使用最多的为丹参、赤芍、川芎、红花,利水药使用最多的为茯苓、猪苓、泽泻、益母草,与陈可冀治疗心衰常用药物大致相符。

3 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益气活血、化瘀利水中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显效率,降低复发率,减轻不良反应,改善心室重塑,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

刘勤社等[21]研究显示,益气活血利水方药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心功能及心力衰竭症状,其改善心功能疗效与对照组相当,但其改善中医证候及心力衰竭症状均优于对照组。

刘韶屏[22]研究结果提示,与对照组相比,补气活血利水方不仅可以明显改善心力衰竭症状,而且能够增强患者心肌收缩力,提高射血分数,增加心脏搏出量,减小左室收缩、舒张末容积。

陶泉等[23]的研究显示,应用益气活血利水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总有效率为93.5%,2年内未复发率49%(西医常规治疗组为29%),而且减少或不用治疗心衰的有关西药,从而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

周贻等[24]研究显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化瘀利水中药可以增加6min步行距离,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

朱红俊等[25]的研究显示,在标准治疗基础上配合益气通阳利水方药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苗阳·76·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年1月第11卷第1期等[26]研究显示,益气活血中药合用西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能够提高地高辛停减率达到50%,减少不良反应。

4 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现代医学认为,心室重塑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生理机制。

因此,治疗的关键是逆转心室重塑。

研究显示,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方药可以通过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调控细胞因子水平等多种途径逆转心室重塑,从而治疗心力衰竭。

4.1 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在心室重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AngⅡ的激活。

研究显示[26],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方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AngⅡ、醛固酮水平,从而改善心功能,逆转心室重塑。

慢性心力衰竭时,随心脏压力增大而分泌增多的心房利钠多肽(ANP)和脑利钠多肽(BNP)以及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等都参与了心室重塑。

研究表明,益气活血、化瘀利水中药能够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ANP、BNP、ET-1及NO水平,从而逆转心室重塑[27,28]。

4.2 调控细胞因子 目前有学者认为心力衰竭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参与了心室重塑,慢性心力衰竭时炎症因子分泌增多。

研究显示[29],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方药能够降低心力衰竭患者血清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从而改善心功能,逆转心室重塑。

4.3 其他途径 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方药还可通过降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活性,减轻机体的氧化应激,改善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学等途径,逆转心室重塑,从而治疗心力衰竭[29-31]。

5 结 语 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理论基础充分,临床疗效明确,然而目前缺少大规模的循证医学证据,作用机制尚未阐述明确。

因此,需要继续努力,完善循证证据,阐释作用机制,最终为提高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而服务。

参考文献:[1] 颜红兵,柯元南.美国成人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年修订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7.[2] 苗阳,段文慧,吴梦玮,等.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名老中医治疗心力衰竭学术经验[J].北京中医药杂志,2010,29(7):502-505.[3] 邹旭,潘光明,盛小刚,等.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规律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7):903-908.[4] 黄平东,罗懿明,黄衍寿,等.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1(12):685-686.[5] 陈婵,孟咏梅,张鹏,等.基于Shannon熵法的慢性心衰证候要素诊治规律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11):1080-1083.[6] 李用粹.证治汇补[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331.[7]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M]//文渊阁四库全书.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86:744.[8] 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36;41;126.[9] 唐容川.血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1.[10] 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47.[11] 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12] 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52.[13] 张家鹏,胡绍添.保元汤对冠心病患者心脏射血分数的影响[J].中医杂志,1982,10:68-69.[14] 卢桂云,董艳,邢兰访,等.保元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52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1,33(7):1004-1005.[15] 杨清华,邢俊娥,李瑜欣.加味保元汤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管紧张素Ⅱ、肿瘤坏死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71-272.[16] 邵峰,王倩,刘亚丽,等.冠心Ⅱ号药理、临床及药动学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3):222-225.[17] 方海雁,黄金玲,桑方方,等.苓桂术甘汤对慢性心衰大鼠AngⅡ、ET-1、TNF-α和IL-1β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29(2):53-55.[18] 李小球,耿小茵,王沙燕,等.苓桂术甘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4):220-222.[19] 苗阳,赵文静,荆鲁,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5):406-409.[20] 杜俊贤.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21] 刘勤社,李静,韩丽英.益气活血利水方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25例[J].陕西中医,2006,27(11):1313-1315.[22] 刘绍屏.补气温阳活血利水方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2,30(2):85-86.[23] 陶泉,金朝霞.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心力衰竭123例[J].四川中医,2001,19(11):37.[24] 周贻,丁远英,谢雄伟.益气温阳利水法治疗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12):70-71.[25] 朱红俊,龚少愚,魏慧渊,等.益气通阳利水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B型钠尿肽水平及生存率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7,48(10):888-889.[26] 苗阳,徐凤芹,汪晓芳,等.益气活血中药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6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11):668.[27] 杜立建,赵蓉,韩毅,等.温阳利水益气方对慢性心力衰竭后心室重塑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1,33(12):1780-1783.[28] 赵海滨,沈承玲,徐向青.健心汤对心力衰竭患者细胞因子网络和神经内分泌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18(1):17-20.[29] 黄平东.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干预心力衰竭心室重塑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30] 沈承玲,刘金民,赵海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对心力衰竭患者细胞因子和氧化应激改变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7(6):426-429.[31] 曹雪滨.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机制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23):2618-2619.作者简介:王鹏军,男,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2010级硕士研究生(邮编:100091);苗阳(通讯作者),工作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邮编:100091);王健、刘玲玲,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在读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