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地质灾害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综述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防治的现状与前景

地质灾害防治的现状与前景

地质灾害防治的现状与前景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部和表层的地质原因导致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多种形式。

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地质灾害防治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现状与前景进行探讨。

一、地质灾害防治的现状地质灾害防治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现有的地质灾害预警技术还不够完善。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准确的预警可以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但目前的预警技术在准确性和及时性上还有待提高。

其次,地质灾害监测体系还不够健全。

地质灾害的监测是预防和防治工作的基础,但目前的监测体系存在监测手段单一、监测网格不密集等问题,不能满足全面监测的需求。

再次,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有待完善。

灾害发生后的救援工作对于减轻损失和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但目前的应急救援体系存在应对能力不足、救援协调困难等问题。

总的来说,地质灾害防治的现状虽有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着不少挑战和问题。

二、地质灾害防治的前景在当前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下,地质灾害防治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首先,地质灾害预警技术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随着传感器技术、遥感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地质灾害的预警技术将更加准确和及时,有望提前预警并防止灾害的发生。

其次,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将逐步完善。

利用无人机、卫星等高新技术,可以实现大范围、全天候的地质灾害监测,为灾害防控提供更精确的数据支持,有助于及早发现和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再次,地质灾害防治的策略将更加科学和综合。

随着各领域专家的不断研究和经验积累,将形成更为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策略,通过综合应用工程措施、规划引导、科学管理等手段,实现地质灾害的有效控制和减灾工作的提升。

总的来说,地质灾害防治的前景是光明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地质灾害的防治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地质遗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地质遗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地质遗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Certainly! Here's a structured article on the topic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Geological Heritage":地质遗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地质灾害国内外研究现状浅析

地质灾害国内外研究现状浅析

地质灾害国内外研究现状浅析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地质作用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恶化,导致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生态破坏等一系列不良后果的现象。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工程活动的不断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因此对地质灾害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对地质灾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浅析,旨在探讨当前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方法和未来发展趋势。

自20世纪以来,地质灾害研究得到了广泛。

国内外学者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大量研究,涉及范围广泛,研究方法多样,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例如,国内外学者通过对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预测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和观点。

各国政府也加大了对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能力和水平。

尽管地质灾害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主要问题亟待解决。

地质环境变化复杂,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众多,如何准确识别和控制这些因素是地质灾害研究的重要问题。

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预测难度较大,精度有待提高。

现有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主要以经验为主,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如何实现防治措施的优化和提升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解决方案和建议:加强基础研究。

深入探究地质环境变化规律,研究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理和影响因素,为准确识别和控制地质灾害提供理论支持。

强化技术应用。

积极引入先进的地球科学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提高地质灾害预测的精度和效率。

完善政策法规。

制定更加科学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防治水平。

同时,加强法制建设,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提升公众意识。

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

本文对地质灾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浅析,总结了当前研究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

地质灾害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预测方法和防治措施的研究,可以有效地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

岩土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领域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岩土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领域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岩土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领域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边坡,听着就让人有点心慌是不是?一面是高高的山,另一面是陡峭的悬崖,稍微不小心,整片土石可能就掉下来,搞得一地鸡毛。

你想想,那些大雨一来,或者山上突然来了个小地震,整片山坡上都可能掀起一阵“土石翻腾”,说不定你正好在下面,结果差点被埋了。

讲到这儿,大家是不是有点感同身受?所以这就不是个小事儿,咱们得好好聊聊边坡的“治理”问题了。

说到边坡的治理,得从地质灾害说起。

你可能会问,什么是地质灾害?简单来说,就是大自然给我们开的小玩笑,像滑坡、崩塌、泥石流这些。

每次一想到这些,自然界的威力就让人心生敬畏。

特别是那些靠近山区或者河谷的地方,遇到大雨或者突如其来的地震,边坡的稳定性一下子就变得极为重要。

大家能想象一下,山上的土壤如果没得到很好的保护,突然就发生了塌方,掉下来的石块就像巨大的炸弹,真的是让人头皮发麻。

过去几年,咱们国家在这一块的技术发展可谓是飞速进步。

记得以前,治理边坡常常就靠传统的一些手段,比如种点草、砌个石墙这些。

这些方法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好像也只是在治标不治本。

没错,草能稳住点土,石墙能挡一挡滑坡,可是这些都只是暂时的“避风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说白了,咱们就是拿“纸糊的房子”来抵挡“狂风暴雨”,效果有限啊。

不过,别急,随着科技的发展,咱们现在可不止有纸糊的房子那么简单。

如今的技术已经进步到,能通过现代的“智能化”手段来预测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

嗯,就是通过大数据、传感器这些高科技,提前发现边坡是否有不稳定的迹象。

比如通过在坡面上埋设一些监测设备,实时监控土壤的湿度、温度和压力变化。

如果这些数据出现异常,系统就能及时发出警报,给大家提前打个招呼。

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反应速度,还能避免因突发情况带来的灾难。

除了这些高科技的“黑科技”,还有一些传统的边坡治理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

例如,之前为了防止滑坡发生,大家常常会在山坡上种上植物,甚至有的地方还会用“人工草皮”来进行覆盖。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等。

在全球范围内,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一、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进展灾害监测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监测技术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首先是地震监测技术的创新,如通过地震预警系统提前发现地震并进行相关预警。

其次是地质灾害遥感监测技术的提升,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可以实时获取地质灾害发生前后的影像数据,从而更好地了解灾害的规模和范围。

二、地质灾害预测与评估技术的进展地质灾害的预测和评估是减灾工作的关键。

随着技术的进步,地质灾害预测与评估的准确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例如,利用数学模型和地质信息系统,可以模拟和预测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影响范围。

此外,借助先进的地下水位监测技术,可以提前预测地下水位上升引发的滑坡和地面沉降等灾害。

三、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的进展地质灾害治理是减轻和避免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

目前,地质灾害治理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例如,在滑坡治理方面,采用了多种加固手段,如土木工程措施、地下排水系统和固结剂注射技术等,以增强地表和地下结构的稳定性。

在泥石流治理方面,除了减少泥石流形成的降雨入渗,还采取了控制泥石流运动的措施,如构筑固定坝和导流坝等。

四、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展望虽然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需要进一步提高监测技术的精确性和实时性,以更好地监测和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

其次,需要加强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和预测研究,以提供基于科学数据的灾害防治策略。

此外,还需要不断创新治理技术,提高其可操作性和适用性,以应对不同地质灾害类型和条件。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涉及了监测、预测与评估、治理等方面。

虽然已经取得了许多突破,但仍然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研究,以更好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保障人类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地质灾害进展情况汇报

地质灾害进展情况汇报

地质灾害进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最新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和救灾措施,我对地质灾害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汇报。

首先,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分布情况。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多种类型。

这些灾害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华南等地区,其中西南地区受灾最为严重,占地质灾害总数的60%以上。

其次,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影响情况。

地质灾害的成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表覆盖、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这些灾害给当地的生产生活和基础设施带来了严重影响,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

再次,地质灾害的防范和治理措施。

为了有效应对地质灾害,我国政府加大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的防范和治理措施,包括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加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等方面的工作。

同时,我国还加强了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了地质灾害的防范和治理能力。

最后,地质灾害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展望。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规模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范治理工作,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地质灾害带来的挑战。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是我国面临的严重自然灾害之一,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地质灾害的防范和治理工作,加大投入,加强科
学研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地质灾害带来的挑战,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摘要】地质灾害是给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自然灾害之一,因此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从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包括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未来,监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将继续为地质灾害预防提供重要支持。

文章总结了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强调了其在减少灾害风险和保护人类生命财产方面的重要性。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将为建设安全稳定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发展趋势、遥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监测技术创新、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地质灾害是指地质过程导致的危及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灾害。

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给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地质灾害频发且规模逐渐扩大,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遥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为地质灾害监测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加强对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1.2 研究意义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研究意义在于提高对地质灾害的预警和监测能力,及时发现和防范地质灾害的发生,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通过研究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可以更好地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和演化规律,为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发展也可以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进步,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智能化、信息化和精准化发展。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深入研究和探讨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现状与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提升我国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地质灾害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综述

国内外地质灾害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综述

国内外地质灾害研究的进展及发展趋势综述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国内外地质灾害研究的进展及发展趋势这样一个问题,论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的历程与现状、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的发展趋势;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的发展历程、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地质灾害;研究历程;现状及进展;发展趋势1.引言地质灾害是指因为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导致的,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现象。

最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地裂缝、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火山等。

一直以来,地质灾害就是困扰中外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地质灾害不仅对人类的生命造成威胁和迫害,还会对经济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地质灾害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下面,就分别从国外、国内两个方面对地质灾害的研究进行论述。

2. 国外地质灾害研究2.1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的历程与现状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对于地质灾害的研究仅仅局限于预测研究与灾害机理,重点研究方向是分析活动过程以及灾害形成原因。

七十年代之后,随着地质灾害次数增加以及带来的损失突增,对于地质灾害的研究领域深入到灾害评估以及重点性灾害类型比如泥石流、崩塌和地震灾害的危险区划分研究。

wi.garrison学者在1965年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就是gis理论。

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地理信息系统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被广泛应用于包括地质灾害在内的多层次的地理研究领域中。

地理学家finney.micheal.a在分析美国滑坡灾害中就应用到地理信息系统。

mario等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分县评估地质灾害,划分地质灾害区域。

daniel将工程模型与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深层次评估滑坡灾害。

而随后,c peter keller 和trevor j.davis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开展了可视化技术的虚拟再现滑坡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地质灾害研究的进展及发展趋势综述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国内外地质灾害研究的进展及发展趋势这样一个问题,论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的历程与现状、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的发展趋势;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的发展历程、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地质灾害;研究历程;现状及进展;发展趋势
1.引言
地质灾害是指因为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导致的,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现象。

最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地裂缝、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火山等。

一直以来,地质灾害就是困扰中外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地质灾害不仅对人类的生命造成威胁和迫害,还会对经济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地质灾害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下面,就分别从国外、国内两个方面对地质灾害的研究进行论述。

2. 国外地质灾害研究
2.1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的历程与现状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对于地质灾害的研究仅仅局限于预测研究与灾害机理,重点研究方向是分析活动过程以及灾害形成原因。

七十年代之后,随着地质灾害次数增加以及带来的损失突增,对于地质灾害的研究领域深入到灾害评估以及重点性灾害类型比
如泥石流、崩塌和地震灾害的危险区划分研究。

wi.garrison学者在1965年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就是gis理论。

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地理信息系统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被广泛应用于包括地质灾害在内的多层次的地理研究领域中。

地理学家
finney.micheal.a在分析美国滑坡灾害中就应用到地理信息系统。

mario等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分县评估地质灾害,划分地质灾害区域。

daniel将工程模型与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深层次评估滑坡灾害。

而随后,c peter keller 和trevor j.davis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开展了可视化技术的虚拟再现滑坡形态。

后来,高精度的遥感技术出现,在地质灾害的预测和评价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差分干涉技术、干涉雷达技术等等,都在地质灾害的研究中广泛使用。

如今正在运行的很多雷达卫星,位移监测可以达到毫米量级。

目前,模型的建立以及计算机实现是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的重点。

例如,地质灾害的监控对“3s”技术的应用。

另外,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ddrs,是用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来进行仿真,模拟地质灾害发生的完整过程。

2.2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的发展趋势
从现状来看,国外地质灾害研究在今后将有以下一些明显的趋势和特点。

一方面,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将灵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入系统,从更广和更深的角度出发,去研究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特征、分类以及防治等相关问题。

另一方面,“3s”技术和灾害制图
技术等现代技术将被广泛应用到对中小流域的地质灾害的区域评
价中。

并且朝着准确估测灾害等级、弄清时空分布的目标努力,以期提前预警,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危害。

此外,国外将会比以期更加注重研究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据此建立地区的区域性地质灾害的预警系统,从而防范于未然。

3. 国内地质灾害研究
3.1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的发展历程
相对于世界上其他的许多国家而言,我国的地质灾害研究起步非常晚,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左右才慢慢开始。

从三十年代一直到七十年代,我国的地质灾害研究均以地震灾害的研究为主。

到了“八五”期间,滑坡、泥石流、坍塌、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土地荒漠化、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矿区灾害等等常见的地质灾害开始被列入地质灾害的研究工作之类。

八十年代时,西安矿山学院教授杨梅忠先生对煤矿区的地质灾害展开了一系列研究。

后来,他对地质灾害链、地质灾害群、地质灾害系统,以及地质灾害的效应理论与实践都进行了研究。

而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的地质灾害学者开始对我国的地质灾害进行分类,并对各个类型的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特点、时刻分布状况、各地区发生的规律等等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许多的新观点、新知识、新理论,都是这一时期提出来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遗传算法、灰色系统模型等为代表的定量化方法,为地质灾害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有效数据,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的研究与治理。

随着我国地质灾害研究工作的一步步推进,分形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等等科学理论都被运用起来。

而以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协同预测模型、突变论预报模型等为代表的非线性理论也被应用到地质灾害的预报方面。

随着这一切进展,地理信息系统也渐渐被地质灾害的研究运用起来。

例如,向喜琼、黄润秋二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提出了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以及管理的思路和步骤;陈佩佩、武强等人把人工神经网络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起来,对山西榆次的地裂缝灾害展开了研究,并且由此建立起地裂缝的危险性评价体系。

3.2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目前,我国广泛使用“3s”技术进行地质灾害的研究。

总体来说,我国国内的地质灾害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就研究成就而言,首先,已经基本上确定了全国范围内各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并且对各大地质灾害的形成和演化机理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与了解。

这有利于针对不同的区域进行相应的地质灾害的预警与防治工作。

其次,我国的地质灾害研究比较积极地使用新兴科学技术与手段,尤其是监测技术、预警系统以及防治手段等方面,都取得了很不错的进展。

再次,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准确性提高,对其描述也逐渐从线性向非线性、从定性向定量方向发展,取得很大的进步。

而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地质灾害的调查识别技术还不够完善,
对全国范围内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的了解并非十分全面,对各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的评估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

另一方面,缺乏成熟完善的地质灾害的理论与实践。

已有的理论大多用于地质灾害事后的检验,而非事前的准确预测,经不起大量实践的检验,建立不起完善的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和管理体系。

此外,对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的新兴技术和方法的创造与推广的力度不够,影响地质灾害研究速度的推进。

3.3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的发展趋势
总体来说,我国地质灾害的研究会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具体而言,首先,我国的地质灾害研究将会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注重积极主动引进国外在这方面的新兴科学技术和先进手段。

其次,我国的地质灾害研究将在灾害的评估以及监测防治方面有所偏重。

尤其对于地质灾害多发区,将加强对其灾害爆发周期的规律的研究,例如对四川省的地震的研究,以期事先预报,减小灾害程度与损失。

再次,我国将会在地质灾害研究过程中加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建立健全,形成一套集监测、预报、灾情分析、灾后重建等等内容的完备体系,为社会和人民提供准确而全面的地质灾害情报与信息。

4.总结
我国近年来地质灾害多发,四川的两次地震,玉树的滑坡泥石流,让人惶恐不安。

在这样的形势下,地质灾害研究更应该积极担当起自己的使命。

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开发或引进,
并且积极应用新兴的先进科学技术手段,推进我国地质灾害研究向着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刘传正.论地质环境变化与地质灾害减轻战略【j】.地质通报.2005,24(7):597-602.
[2]殷坤龙.滑坡灾害预测预报分类【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14(4):15-21.
[3]张永波.张礼中.周小元等.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1-58.
[4]戴福初.李军.地理信息系统在滑坡灾害研究中的应用【j】.地质科技情报,2000,19(1):91-96
[5]张梁.张业成.罗元华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6]杨梅忠.煤矿区地质灾害链分析及防治对策见:全国煤炭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3:108-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