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行当——剃头匠
传统职业作文

传统职业作文
哎哟喂,说起咱们四川的传统职业,那真的是摆几天几夜都摆不完,
心头那个激动啊,就像吃火锅,越煮越有味儿!咱们今天就坐这儿,泡杯
盖碗茶,慢慢儿地摆一摆那些让人怀念的老行当。
首先得提一提咱们的“剃头匠”,那可是小时候最期待的时光之一。
一走进剃头铺子,一股子淡淡的皂角香就扑鼻而来,师傅手上一把老剪刀,咔嚓咔嚓,头发就落了一地。
最安逸的是那“掏耳朵”的功夫,简直是享受,耳朵里头被伺候得舒舒服服,整个人都轻了几两。
师傅还会边忙活边
和你摆龙门阵,家长里短,欢声笑语,时间就这么悄悄溜走了。
再来说说“糖画儿匠”,那简直是童年的甜蜜记忆。
赶集的时候,一
眼就能瞅见那围着小娃儿的摊子,师傅手法娴熟,一勺糖稀,在石板上龙
飞凤舞,眨眼功夫,一条活灵活现的龙或者一只兔子就出炉了。
接过那晶
莹剔透的糖画儿,舔一口,甜到心坎里,那份手艺,那份传承,让人打心
底里佩服。
还有不能忘的“竹编匠人”,他们就像是山林间的魔术师,一根根细
竹条,在他们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上下翻飞间,一个个篮子、簸箕、背篼
就编了出来。
那些竹器,既结实又美观,家里用起来特别顺手,还带着一
股子自然的清香。
现在市面上机器做的多了,但那份手工的温度,是永远
替代不了的。
说到这些传统职业,心头总是暖洋洋的。
它们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一代代匠人心血的结晶,是咱们四川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现在有些职业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但那份对传统技艺的尊重和怀念,会一直留在我们心里。
每次回想起来,都像是在和老朋友聊天,温馨又亲切。
正在消失的18个老行当,你见过几种!有的比你年龄还大

正在消失的18个老行当,你见过几种!有的比你年龄还大“老手艺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称呼我们更多看到他们活在记忆里,“时代不同了”这是不少老行当传承者们的感慨;同时更多人却在感慨“传承者在哪里”这件事,在老行当这个宝库中,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更有着许多童年难以泯灭的美好记忆!今天总结了这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老行当,带你回到那个简单又充满乐趣的年代~1、磨刀匠“磨剪子嘞,戗菜刀…”这样的吆喝声大家一定不会陌生,现在回忆起那拖着长音的调调仿佛又在耳边响起~可是,现在几乎已经听不到了,但这吆喝声却印在每个人的脑海里...2、剃头匠一把木凳子、一面镜子、一个洗脸架、一个工具箱、一条毛巾、一张磨刀布就是他们全部的行当~推子、刮刀、剪子、梳子各种工具轮番上阵大约半个小时后,就能面目一新!3、补锅匠以前的锅几乎全是由生铁打造,生铁不耐用,加上柴火熊熊,铁锅很容易穿孔、漏水,于是补锅匠开始走街串巷修理每家每户的漏锅破锅,很受欢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修修补补的年代也过去了,补锅匠自然没生意了。
4、弹棉花以前的被子,都是根据自己要求,让棉花匠根据重量定制的师傅们用手一下下弹出来的棉被,棉花蓬松,透气性好,别提多舒服了!5、修钢笔一个听起来极其文雅的维修老行当,在过去那个年代,钢笔是最普及、最实用的书写工具。
但如今,钢笔的身影以及修笔、笔刻字这个老行当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渐渐消失了…6、修表匠手表、缝纫机、单车曾是过去象征财富的“三大件”,可还没进入新世纪,修表行业却无声无息的消失了~7、修鞋、修伞在的记忆力修鞋、修伞匠的手一直都是脏脏的,鞋子开胶、伞骨折断,都会找他们修理,从前不比现在,东西坏了就买一个新的,那时候信奉的是“缝缝补补又三年”8、收头发“收头发,收长头发,收大长头发,谁家有长头发~”熟悉的吆喝声又来了过去,越长越粗越黑的头发卖的越贵,小姑娘为了爱美大都留着长辫子呢9、钉称做秤是个精细活儿。
在这“斤斤计较”之间,做秤人付出了他的青春与汗水:精工细作,毫厘必究,只为了手艺人的那份承诺。
剃头匠的故事

剃头匠的故事作者:张鸣来源:《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第10期剃头匠是个下九流的行当。
干这行的人,跟倡优与皂役一样,三代是不能考科举的。
不过,这种“下等”的买卖,干了只为活命,多余的事儿,没有多少人来得及想,不能考也就不能考了,又有哪个能考上呢?这个行当,在清朝之前干的是理发事业,不剃头,只给人们整理头发,也刮脸修眉。
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儒家教条,有哪个男子敢轻易剃发呢?除非你安心出家做和尚。
理发业什么时候兴起的,无从考据,有人说是汉代,就算是汉代,也该是东汉末年了。
接下来魏晋南北朝,士人不修边幅成为时髦,澡尚且不肯洗,衣服也不换,动辄扪虱而谈,还传为风流佳话,那长长的头发上还不净是虱子?身上的虱子,可以随时随地摸出来扪,但头上的虱子,却不方便自己捉。
有个人定期给整理一下,自是方便。
所以,梳头的梳子和篦子也就大发市利了。
那时候的理发师,就给人干这个。
不然的话,见了皇帝,像王安石那样,虱子顺头发坠下来,玩跳伞游戏,还是有碍朝廷礼数的。
专门伺候皇帝的理发师,也叫侍诏,跟文学之士大体一个待遇。
那时候,汉地北边的游牧民族有断发习俗的不少,但他们有没有专业的剃头匠,于史无征。
女真人入主中原,建立金朝,他们的习俗,是把头顶的头发都剃掉,只留四周一点。
这个时候,估计就需要剃头匠了。
到了清朝,女真人的后代满人,把习俗改成将大部分的头发剃掉,只留后面一点点,梳个小辫子。
要命的是,他们不仅自己这样,入关之后,强迫汉人也这样。
尽管汉人反抗了,头颅也掉了不少,还是没有用。
反正头发得剃,如果你有决心,干脆剃得一根不剩做和尚了,也是可以的。
这个时候,剃头匠的事业很牛了。
多尔衮下的薙发令,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降服的标志,不光是脑后的辫子,重点是脑袋顶上的光头。
人们传说,剃头匠都是皇封的,拥有特权。
剃头挑子有一个立杆,立杆上面有一个短短的横杆,人说那就是挂头颅的。
不肯剃发,就一刀把头割了挂上去。
这个传说显然有点扯,这么牛的剃头匠,怎么可能还是下九流呢?那个横杆,分明是晒臉巾的。
消失的老行当:剃头匠

消失的老行当:剃头匠剃头匠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三百六十”就说明了行业分类的广泛和众多,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的行业已经逐渐在这个城市消失了……上海人将剪发叫做“剃头”,因为人人要理发,于是理发场所普遍设在街头弄口,成为人人需要的服务性行当。
老上海的理发行业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理发店;二是剃头摊;三为拎包上门,虽说形式不同,但是提供这些服务的人员都被称为“剃头匠”。
20世纪初挑着担子的剃头匠理发店自不用多说,而剃头摊是清末民初遗留下来的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一副剃头挑子,一头挂着一张板凳和工具箱,工具箱里装着几把老式的剃刀和剪刀,另一头挑着烧炭火的小炉子和脸盆,另备一幅白布围单和毛巾,就成了全套工具与设备。
剃头匠的工具箱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种剃头摊已淘汰不少,只有在南市、闸北等贫民较为集中的穷街僻弄才能看到这种原始形态的理发行当:师傅不断地招呼着劳动大众剃头,以光头、平顶头为主。
剃头匠除了剃头还给人修脸拎包上门则是个体的理发师傅,自备理发工具,不受老板的约束,自由自在地走街串巷,不用吆喝,为熟悉的人理发,也有定期的包户,收费较开店铺的便宜,但理发的技巧并不亚于理发店的师傅,所以生意兴隆。
拎包行当是在抗日战争以后才逐渐兴隆起来的,解决了老弱病残者的理发难,颇受欢迎。
老式的理发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美发的追求也从“剃头发”逐步发展为“做头发”。
包括洗、剪、吹、染、烫、拉等各种形式。
挎箱子的剃头匠因受到理发厅、美容院冲击,在城市中渐渐销声匿迹了。
老式理发店来源:影像上海。
剃头匠阅读理解李罗

剃头匠阅读理解李罗老周捂着瘪下去的肚子,想起豆腐张的豆腐脑来,就收拾剃头家当出门了。
“剃头担子一头热”,老周的挑子一头是洗头铜盆和锅碗瓢盆,下面还有个圆桶,内装炭火小炉,还竖着小旗杆,杆上有钩,悬挂着围布、毛巾和磨刀布;另一头是坐凳,凳侧有个抽屉,内盛推子、刀子、剪子、扫子、镜子等剃头用具,看成色都是上了年头的物件儿。
凳子上面还捆扎着小袋米面口粮。
晌午,营生到哪儿,就得在哪儿解决伙食了。
豆腐张的档口在城西五里路的亭子里,是入城的一个岔口。
豆腐张年纪和老周相若,圆头肥脑,肤色如豆腐脑般漂白,看上去,比老周年轻得多了。
豆腐张就住在亭子附近,每天清早都推一板车豆腐脑到亭子旁,找根粗木头支起车头,就能稳住板车了。
老周闻到板车大圆木桶盛着的豆腐脑的清香,精神一振,心思也活络了起来,豆腐张那一身膘是给豆腐脑喂出来的吧!“老周,来了?”“来了!”“来,来,给我剃头,月底前你吃豆腐脑不用钱,两清了。
”“嗯”老周怔了一下。
心中暗算,离月底还有十来天,这划算。
就放下担子说:“行!这事准了,我先把炉子生起火来。
”老周撮把鼻涕,把坐凳摆方正,拿着泛黄的围布习惯性地拂拂凳子,示意豆腐张坐上来,围布往外一扬,待围布如伞般悠然降落的瞬间,便收到豆腐张身上,在脖子上打个活结。
老周先用推子“咔嚓咔嚓”地沿着豆腐张的脑袋把头发推短,头发一段一段往下掉。
老周的手枯瘦而修长,捏着手动推子,像只螳螂迅猛地爬在豆腐张的头上,一口一口吃下豆腐张的头发。
然后放下推子,把沾了水的毛刷往肥皂上略为揉搓,便轻按着豆腐张的头,用毛刷满脑袋和脸都打上肥皂沫。
放下毛刷拿起剃刀就直奔豆腐张的脑袋,“嘎吱嘎吱”,几刀下来,已青皮溜亮了。
刀锋所至,老周按头的手也没闲着,不断转动着豆腐张的脑袋。
豆腐张顺着让老周的摆弄,倒腾在头上脸面的剃头刀所及之处,一阵冰凉的锋利。
几个来回,老周把剃头刀不断沾满的肥皂沫剔掉几次,豆腐张的新脸就出来了,锃亮锃亮的。
“来,洗个头,擦把脸”老周收刀入袋,解开系在豆腐张脖子上的活结,把围布往外一扬,散下粘在上面的毛发。
传承老手艺的剃头匠

传承老手艺的剃头匠
剃头匠是民国一种古老的职业,估计让剃头匠剃头都是爷爷辈的人了。
后来的我们去的都是各种发廊。
图中的主人公是一位一直在坚守剃头匠的人,偶然间见到这样一家店,于是将它记录下来。
剃头匠的工作其实是非常讲究的,推拉都要到位,剃胡子,按摩,掏耳朵样样都是绝活。
除了那种有固定店铺的剃头匠,更多的是剃头担子。
剃头担子就是指剃头匠们担着剃头的工具出门,有人要剃头,就会就地完成,比起有固定店铺,他还要求有一定的体力。
剃头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
这家保留剃头匠的手艺的主人就是剃头匠的传承人。
《剃头匠》

2023-11-06CATALOGUE目录•简介•角色与人物设定•情节与结构•语言与文笔•文化与价值观呈现•艺术特色与创新•读者评价与反馈01简介时代背景作品以清朝末期为背景,描述了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和困境。
剃头匠的角色剃头匠是当时社会中一个普通的职业,但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他们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背景介绍作者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其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入人心的描写而著称。
作者介绍作者在创作此作品时,深入了解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况,通过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
创作背景创作历程主题作品主要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变革对普通人的影响,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风格作品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人心的刻画,展现了清朝末期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主题与风格02角色与人物设定故事的主角,手艺精湛,受人尊敬,对人生有着独特的理解。
剃头匠老主顾老伴故事的线索人物,与剃头匠有着深厚的渊源,对故事情节有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剃头匠的老伴,善良、体贴,对剃头匠有着深厚的感情。
03主要角色介绍0201次要角色塑造村里的年轻人代表了现代年轻人的观念和态度,对剃头匠的手艺和人生哲学持不同意见。
老主顾的朋友通过他们的对话和行动,展现了社会变迁对传统手艺的影响。
人物关系梳理剃头匠与老主顾两者之间有着数十年的友情和信任,老主顾每次剃头都找剃头匠,而剃头匠也尽力满足老主顾的要求。
剃头匠与村里的年轻人两者之间存在观念和价值观的冲突,年轻人不理解剃头匠的人生哲学,而剃头匠则坚持自己的信仰。
老主顾与他的朋友两者在故事中通过对话和行动展现了社会变迁对传统手艺的影响,朋友的现代观念与老主顾的传统观念形成鲜明对比。
03情节与结构剃头匠老王与老伴相依为命,生活清苦。
老王手艺精湛,但生意冷清,顾客逐渐减少。
老伴身体欠安,需要昂贵的医疗费用。
开场与铺垫高潮与冲突老王在为客人剃头的过程中,发现对方竟然是当地有名的黑帮头目。
中国正在消失的24个民间手艺,个个让人怀念,您还记得几个?

中国正在消失的24个民间手艺,个个让人怀念,您还记得几个?时代在发展,一些老行当消失,曾经的大街上的“吆喝声”已离我们远去。
以前很多物件坏了还要拿去修理;过去的时代,过去的人,过去的东西很实在。
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匠人随着时代变迁很多没了传人。
我们这些老年人还有点儿时记忆。
在我的老家生产队时还用白麻的纤维串麻绳,人工熟皮革,用羊毛拈成绳打的毛口袋。
木匠打耧具。
这些手工艺人老去了,失传了。
也被高科技取代了。
唉有些手艺非常有用的,别失传了!这可是老祖宗的智慧和精华,一个民族传承几百年的东西到今天失传是件非常巨大的遗憾……民间正在消失的25个老行当,您都经历过哪些?1、修理雨伞还有修理雨伞.旱伞的手艺人也沒有了!修洋伞的好像不太看得到了。
家里雨伞坏了就扔,有点可惜!现在需要传承下去。
这是民族的传统,需要继承。
2、剃头匠剃头匠那种老式的,剃头指的是,挑着担子。
带着暖壶洗脸盆,走街串巷的那种。
现在大街上都是那些都称之为理发师,这种老式理发店很少了。
正儿八经的剃头匠真会消失,留下来的叫理发师,剃头匠会的,他们已经不会了,比如採耳,修面,脱臼。
走街串巷的剃头师傅,左手里拿一钢叉,右手拿一拨子,边走边拨钢叉,凭钢叉的弹拨声招揽顾客。
现在真的没有了。
现在理发跟以前差太远。
3、修钢笔的师傅记得用钢筆相同牌子的很多,金星,华孚,关勒铭等,怕遗失能找回,就在学校门口不远处的摊头上请人刻上自己的大名,记得每字三分钱,刻好用金粉一抹,既美观,又漂亮,爱不释手!79年小学门口有手艺人坐个马扎,在钢笔杆儿上刻字,刻画,技艺娴熟,出神入化,每天放学就在旁边看,雕刻一个1毛左右,雕刻完涂上金色粉末,漂亮我小时候用的钢笔不是自来水的钢笔,是蘸水笔,上学还得拎着一瓶钢笔水瓶,里面装着蓝色的钢笔水,是一小块染料冲的,上学时时刻都加小心很怕弄撒了,如果不小心撒了那就惨了。
弄得哪哪都是,桌子地上到处都是,还得还得挨老师批评,课也上不好了。
弄的衣服上,手上都是还洗不掉,回家就等着挨打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剃头匠——街巷里走失的手艺人出像词:芜湖是一座古城,曾经走街串巷的剃头挑子,是老芜湖人特别熟悉的场景。
剪头发,一些人称之为理发,而在老芜湖人口中,都称它为“剃头”。
“剃头挑子一头热”是老年间传下来的俗谚,可如今的芜湖街头,剃头挑子没人挑了,却生出不少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头发,更有了不少离子烫、玉米烫、陶瓷烫、锡纸烫、空气烫、烟花烫等等新名词,在剃头不仅仅是将头发剪短的年代里,这一切都是当年的剃头匠无法想象的。
(出镜,民生路老体育场)一,剃头及剃头匠的历史1,理发业最开始为什么叫“剃头”?芜湖旧时,把理发叫做剃头,这是沿用清代的叫法。
清初,满人进关,攻下江南,颁布削发垂辫令,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规定,“剃头”之名由此而来。
剃头匠作为一种老手艺人,有着最精湛的手艺和最朴实的人生,他们从不奢望哪天能赚个盆满钵满,也知道靠着这份手艺绝对不会让自己和家人挨饿,只是带着自己的剃头挑子,老实本分地过完一生。
(影视资料)2,昔日剃头匠们的工作场所在哪儿?在没有理发店的年代,剃头匠们挑着“剃头挑子”,走街串巷,上门服务一根扁担挑着,热的一头是个火炉子,上面置着一黄铜盆,水必须是热的,用来洗头、敷面、刮脸,那句“剃头挑子——一头热”的俏皮话就源于此。
3,传统剃头的样式有哪些?从前剃头都比较简单,老人剃光头,中年人推平头,儿童则一般都是剪”锅铲头”。
如果遇到哪家产妇的孩子满月要剃胎头的话,那场面就更热闹了,这不仅仅因为剃胎头是家中的大事。
而且这活路非常考剃头匠的手艺,在众多围观者的注目下,剃头匠要把又哭又闹的孩子头上的绒毛利索地剃干净,就是在寒冷的冬季也非要把剃头匠整出一身汗来不可。
剃完胎头,孩子家里照例要给剃头匠端出一碗好吃的来,不管是饭是面,碗底都藏着几块大肉,这是祖传的规矩。
(影视资料+其他资料)4,剃头有哪些规矩有?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规矩,剃头也不例外:一是唤头“三不鸣”,过庙不鸣,免惊鬼神;过桥不鸣,免惊龙王;过剃头棚不鸣,免惊同行生意。
剃头也有职业道德,工作前不能喝酒,不能吃葱、蒜等带刺激气味的食物。
另外,在给出家人剃头的时候,不能说“剃头”或“推头”,要说“请师父下山落发”。
在操作程序上,也与给一般身份的人剃头不同。
给出家人剃头要遵守“前僧后道”。
就是说,给和尚剃头要从前向后,一次剃通,俗称“开天门”;给道士剃头正好相反,是从后向前,一次剃通。
除了行规外,还有许多行话。
剃短头、光头称作“打老沫”,因为剃这种头型时要打肥皂;剃长发称作“耪(pang 第三声)草”,把头发当做蓬乱的草;刮脸称作“勾盘儿”;刮胡子称作“打辣子”。
(影视资料)二,现实街巷里的手艺人:剃头匠我们年轻一代,要剪上一个好发型,自然会选择现在的美容美发店,然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那把木头凳、那把推子和剃刀,更是他们往昔的记忆。
今天我们来到民生路老体育场一带,这里有几家特殊的“剃头店”,因为他们既没有门面、也没有店员。
(出像,民生路老体育场)1,现代的剃头匠师傅们工作起来是什么场景?介绍一组师傅工作的画面。
(现场画面+解说词)2,身边有哪些“行头”?摊子里的“行头”很简单:三条凳子、两把椅子、一个脸盆、一个火炉,手推子、刮脸刀、剪子、刷子、挖耳勺等工具整整齐齐放在木板上。
3,怎样走上理发这条路?说起理发,师傅很来劲:“我干这一行都干了30几年了,摆摊也有15年了,我的手艺活还是从爷爷那辈传承下来的,都传了三代了”。
年轻时,张训华在饮食服务公司工作,后来单位倒闭了,他便自己单干起来。
15年摆摊,练就了张师傅一身的“硬功夫”,只见他动作熟练,顾客来了不用说自己有什么需要,直接躺下,张师傅就知道要做什么。
(一组画面)4,光顾的客人有哪些?顾客来自芜湖各个地方,都是一二十年的老顾客,因此即使不说话也知道对方该理发还是要刮胡须。
“有的人年纪大了或是行动不便,只要他们需要,我还会提供上门服务。
”(解说词+同期声)5,接受服务完的顾客感受如何?刮完胡须的大爷对于师傅的手艺,他赞不绝口:“很舒服啊!,这儿的剃头师傅,不仅手艺好,人也本分,价格公道。
我们啊,还是喜欢来这儿,有感情了!”(同期声+画面)6,剃头讲究哪些技术?“过去剃头师傅要必备十般技艺,梳(发)、编(辫)、剃(头)、刮(脸)、掏(耳)、剪(鼻毛)、染(发)、(梳)补、接(骨)、舒(筋),现在懂的人也不多了,也就没那么讲究了。
”“特别是给那些满月娃娃剃胎毛更要讲究技术,小孩子皮肤又薄又嫩,稍不注意就会刮伤皮肤。
外面那些理发店的年轻人都干不了这活儿。
”(这一段用剃头匠同期声+他给客人剃头的画面)7,传统的剃头技艺还有那些特点?剃头匠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不仅仅剃头或者刮胡子,通常还有全套服务,还会顺便给你掏耳朵、剪鼻毛,连眼皮和耳朵周围的毛都帮你刮干净,做得很仔细,让人觉得很享受。
等这一切工序都完成之后,还会附上简易的按摩,虽然比不上现在的专业按摩,但在当时已经让人觉得非常舒服了。
8,为什么说最值得称赞的是刮胡子手艺?不仅刮得干净,而且舒服。
他们会先在你的嘴巴周围涂上肥皂浆,软化胡须,再用刮胡刀将表面的胡须刮干净,然后用热毛巾热敷一段时间,最后再用另一种刀具将胡须根部做更细致的清理。
这样刮完之后,通常三四天都摸不到胡子茬,非常干净。
而现在的刮胡手艺已经大不如以前,通常第二天就能摸到胡茬。
可惜这些好手艺现在很少有人能掌握了,现在理发很难再有那种很舒服、很享受的感觉了。
(同期声+画面)9,掏耳朵有什么讲究?掏耳朵可有讲究了,肩不能晃,臂不能摇,轻重幅度不能过大,深浅要恰到好处。
将耳朵掏干净,顺便按摩一下耳部头部,让人觉得十分舒服。
修面前,先将毛巾用热水浸透,平敷在主顾脸上,然后老道地在荡荡布上反复地擦剃头刀,顾客半躺在木椅上,微闭双目,锋利的刀刃在其面部缓缓地运行,利而不灼。
(同期声+解说词)10,现在接受一次剃头收费多少?师傅介绍说收费便宜:“剃一个头以前是0.5元后来是1元、2元,去年物价上涨,要3元了”。
一把老式靠背椅、一面大镜子、一个吹风机,一把手推剪和一把剃须刀,这就是刘大爷的全部挣钱装备。
靠着这几样东西,刘大爷不仅能挣足自己的生活费,还能供房租和儿子读书。
刘大爷从外地来此打工,学得一手理发技术的他发现,这一带低保户、贫困户较多。
由于发廊收费高,许多老人的头发长得很长了也舍不得花钱修整。
于是,他开起了路边理发摊。
虽然近来物价大幅上涨,但他仍然只收两元钱。
11,现在芜湖像这样的剃头匠多吗?12,芜湖现在这么多的美容美发店,剃头匠们会觉得受到影响吗?三,传统手艺的未来路1,“以后考虑过让自己的子女继续做这一行吗?”师傅(摇头+无奈):“这一行实在太辛苦,我自己干了一辈子了,不希望子女继续受罪。
而且现在的年轻人也不愿意出门摆摊,这个老手艺,估计再过个十几年,就要失传了”。
(同期声+解说词)2,剃头的传统技艺是否会后继有人呢?想招个徒弟吗?记者:您会担心失传吗?同期声:记者:为什么?干了几十年剃头匠的师傅至今没有收到一个合适的徒弟:“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新鲜的东西,以后啊,我们这个老行当恐怕就要消失了哟。
”3,剃头匠生存现状如何?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像这种剃头挑子大多散布在芜湖的各个角落,还在继续勉强维持着这个老行当。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这些正在“老去”的剃头挑子终将面临自己真正的归宿。
无论手艺如何精湛,靠在路边给人剃头的剃头匠,终究无法和现在的霓虹灯炫目的美发厅相抗衡,逐渐被这个时代边缘化。
4,老行当、老手艺人出路何方?事实上,很多剃头师傅开始顺应潮流,逐步向现代的理发行业转化,因为他们有过硬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经验,所以只要稍加学习,还是可以赶上时代潮流的。
即使老一辈的已经无法改变,年轻的一辈则能够继承上一辈的技术经验,将其与现在理发技术整合,从而迅速地在流行理发行业获得一席之地。
所以说,现代的理发厅是否代表着剃头匠们的终结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但毋庸置疑的是,旧时的剃头挑子已经无法再现,他们已经完全被历史所湮没,成为一段往事佳话。
这代表着传统行业技艺的消失,也代表着传统行业文化意义的流失——这是一个需要我们重视的历史现实。
5,老街、老铺、老行当,营造一个以怀旧来寄托安宁、怀想童真的角落。
当年流行的发型,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已经变得“老土”,但不变的是老理发师和他的顾客们对生活的执着,与往昔的记忆。
剃头店,对于它的历史余韵,我们更希望的是能够很好的留存下来。
(出像)文稿一:剃发•剪辫•剃头——留了260多年的长辫子主持人:芜湖是一座古城,曾经走街串巷的剃头挑子,是老芜湖人特别熟悉的场景。
剪头发,一些人称之为理发,而在老芜湖人口中,都称它为“剃头”。
把理发叫做剃头,这是沿用清代的叫法。
清初,满人进关,攻下江南,颁布削发垂辫令,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规定,“剃头”之名由此而来。
而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推翻封建王朝的革命是从剪辫子开始的,那条长长的辫子中国人不知不觉梳了近300年。
解说词:清朝以前,小孩一生下来便任由头发生长,不仅不剃,读书时把头发因势理顺、挽成髻,唤作“束发受书”。
《孝经》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除非出家当和尚,削发为僧,否则头发是不能剪也不能剃的。
1644年,拖着长辫子的满族军队入关以后,强迫汉民族男子按照满族人的生活习俗“剃发梳辫”,汉族人爱护头发的传统,也受到了致命一击。
第二年,清廷下达《剃发令》——今者天下一家,君犹父也。
父子一体,岂容违异。
自今布告以后,京师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后,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吾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这就是当年满清朝廷颁布的《剃发令》。
自大清王朝统治中国以来,这个北方少数民族几乎所有的风俗习惯,都被强大的汉文化同化了,唯独这条辫子。
因为这条辫子,按照在大清严酷的法律约定,汉人必须在留辫子还是留脑袋两者之间做出选择。
男士把周围剃掉、留中央,叫做剃四周、保中央,而后面的头发辫成了辫子,这就是当时对大清皇帝的效忠。
当年的清朝廷威胁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更想从思想上击垮汉民族抗争的意志,因此对不顺从者进行了血腥屠杀。
在清廷的淫威下,人们被迫接受这种落后的生活习俗,在脑后拖起了一条长长的辫子。
当代中国青年可能还不太清楚,当年这条辫子,还有这样一个实用功能:在帝制时代,它能给刽子手把人头顺利砍下来,提供某种方便。
“剃头令”的颁布,在令汉人不寒而栗的同时,却催生了剃头业这一新兴产业。
“问项上人头多少,看老夫手段如何。
”这可以算是剃头业发展史上最牛的广告了。
随着汉人抵抗意志的逐渐消磨,对清朝统治的接受,剃头业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行业。
走街串巷的剃头匠们挑一副挑子,一头是火罐,上面的铜盆盛着热水,旁边也有一根旗杆,渐渐由挂“剃头令”圣旨变成了行当的标志;另一头是长方形的小柜子,小抽屉里放着剃刀、梳子等工具,放在地上便是顾客的坐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