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内著名心理学家简介

合集下载

中国心理学史人物(8)

中国心理学史人物(8)

孙本文:(1891—1979)中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

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

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1—1926年留学美国,1922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纽约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任复旦大学教授,中央大学教授、社会学系主任、教务长、师范学院院长,国民政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1928年与吴泽霖、吴景超等发起成立东南社会学会。

1930年发起成立中国社会学社,任理事一职,并主编《社会学刊》。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南京大学任教,毕生从事社会学教学与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为系统社会学理论体系、文化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是中国社会学奠基人之一,系统介绍西方社会学到中国。

主要著作有《社会学上之文化论》(1927年)、《社会问题》(1927年)、《社会学ABC》(1928年)、《人口论ABC》(1928年)、《社会学的领域》(1929年)、《社会变迁》(1929年)、《社会学原理》(1935年)、《现代中国社会问题》(4卷,1942—1943年)、《社会思想》(1945年)、《社会心理学》(1946年)、《近代社会学发展史》(1947年)、《当代中国社会学》(1948年)。

唐钺:(1891—1987)中国心理学家。

原名唐柏丸,字擘黄。

福建闽侯人。

1914年赴美国留学。

1920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兼第一任所长。

主张以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去发现和认识心理活动的规律,反对用哲学代替心理学研究。

不但强调心理学的基础训练和基础研究,而且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主要著作有《西方心理学史大纲》(1982年),译著有《西方心理学家文选》(1959年)、《心理学原理》(詹姆斯著,1963年)、《感觉的分析》(马赫著,与洪谦、梁志学合译,1986年),主要论文编为《唐钺文集》(2001年)。

廖世承:(1892—1970)中国心理学家、教育家。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

著名心理专家韩玉金,中美澳联合(北京)国际医学研究院院长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张声远著名心理专家毕希名教授著名心理学专家李子勋教授莫雷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应用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申继亮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白学军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博士生导师著名家庭教育和心理辅导专家金琰著名家庭教育和心理辅导专家李宜嵘著名心理学专家杨凤池教授著名老年心理卫生与精神病专家马辛鲁洁,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主任1朱智贤(1908~1991),江苏赣榆人。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周先庚(1903~1996),安徽省全椒县人,中国实验心理学家张耀翔(1893~1964),留美归国后,曾任北京高师、沪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肖孝嵘(1897~1963),中国心理学会、中国测验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教育学会等理事、上海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汪敬熙(1893~1968),中国现代生理心理学家唐钺(1891~1987),中国现代实验心理学家、心理学史家。

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市分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

孙国华(1902~1958),中国现代心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该所发生发展心理学组领导、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心理学报》常务编辑。

潘菽(1889~1988),南京大学校长兼心理系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陆志韦(1894~1970),在美国留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任中国心理学会主席,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从事音韵学的研究工作,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

中国心理学史人物(12)

中国心理学史人物(12)

陈一百:(1909—1993)中国教育家。

别号百一。

广西北流人。

192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

1930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学习,专攻教育心理、统计与测量,获硕士学位,又先后转入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研究院继续深造。

1934年回国,先在上海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任教授,后在复旦大学、大夏联合大学和国立师范学院(湖南蓝田)任教授、系主任等。

1946—1949年在广州中山大学师范学院任教授、院长等。

1949—1953年至国立南宁师院和广西大学文教学院任院长。

1953年后,先后在中山大学、广州师范学院、广东教育学院、华南师大任教授、院长等。

把师范生的基本功概括为“一专、二能、三字、四会”八个字。

“一专”就是要求师范生具有坚定不移的专业乐业思想;“二能”就是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多面手,成为具备教书育人本领的能手;“三字”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钢笔字和黑板字;“四会”就是会讲普通话、会唱歌、会讲故事、会组织课外科技活动。

致力于教育测量学与统计学的讲学与研究工作,提出重建教育测量科学,力主以教育测量学的理论为指导,改革中国的考试方法。

论文编为《陈一百教育文选》(1989年)。

丁瓒:(1910—1968)中国心理学家。

江苏南通人。

193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

1938年北京协和医学院脑系科研究生毕业,并从事教学。

在北平市立第一卫生事务所、育英中学和仁立地毯厂创办心理卫生咨询门诊。

抗日战争时期任重庆社会教育学院教授,在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负责创建心理卫生室。

1947—1948年为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研究生。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秘书长,中科院党组副书记、办公室主任、计划局副局长等。

曾任《心理科学通讯》主编。

专长为医学心理学,是中国医学心理学创始人之一。

对发展中国医学心理学和宣传心理学起了很大作用。

主要著作有《心理卫生论丛》(1945年)《青年心理修养》(1946年),译著有《青年期心理学》(布鲁克斯[F.Brooks]著,与丁祖荫合译,1937年)。

张清丰的简介

张清丰的简介

张清丰的简介张清丰的简介个人介绍张清丰是一位中国的著名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他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和世界名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经获得过“全国心理学优秀青年学者”和“中国青年科技奖”的荣誉称号,同时也是“创造天才心理训练法”的作者。

教育背景1991年,张清丰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专业,学习期间曾被选为“国家学生科技联合会优秀学生干部”,并且一直致力于发扬现代教育科技的理论和实践。

1996年,他转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并于2000年获得了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张清丰在攻读博士期间就获得了多项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资助与支持,随即成为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和教授,先后任心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副所长等职务。

他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被刊登在多种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上。

研究方向张清丰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社会心理学领域,并基于这些方向,开展了多个研究课题,如教育与认知的关系、心理健康与创意思维训练、学习与记忆的神经机制、群体行为的社会认知和情感等。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而且在社会生活和人类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业绩成就张清丰曾经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多个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和科研攻关,获得多项学术创新成果和荣誉,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陈嘉庚教育基金会“心理学奖教金”等,同时也是全国青少年关爱基金会的特邀心理顾问和心理健康讲师。

学术影响张清丰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声誉极高,他发表的论文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影响力遍及全球。

他还与多个国际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科学家保持着紧密的学术合作关系,不断推动着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发展研究。

社会贡献除了在学术领域取得的不俗成绩以外,张清丰还是一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心理学家,他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和慈善事业,为学生、儿童、青少年等各个群体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支持。

中国心理学泰斗排名

中国心理学泰斗排名

中国心理学排名
关于中国心理学泰斗的排名,并没有一个官方权威的、固定排序的具体名单,因为“泰斗”通常是对在某一领域做出重大贡献并享有极高声望和影响力的专家的一种尊称。

以下提到的几位心理学家均被誉为中国心理学界的泰斗级人物:
1. 潘菽:被誉为现代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对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有着卓越贡献。

2. 闵乃大:中国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研究所,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开创者。

3. 马国瑞:同样作为中国心理学早期的重要开拓者,在学术研究与教育方面具有深远影响。

4. 张厚粲:在心理测量学等领域成就显著,是中国现代心理统计与测验研究的领军人物。

5. 朱智贤: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尤其在儿童心理学研究中成绩斐然。

这些心理学家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科建设的重大推动作用而被广泛认可为“泰斗”。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引领了中国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方向,对中国心理学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朱彦夫的主要事迹

朱彦夫的主要事迹

朱彦夫的主要事迹朱彦夫(1940年-2013年)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和作家,他对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朱彦夫的主要事迹以及相关参考内容。

1. 留学经历及师承:朱彦夫早年在上海长大,并在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系。

1966年,他赴美国留学,并于1969年获得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

在哈佛期间,他的导师包括了心理学界的著名人物,如理论物理学家韩纳·艾森伯格和认知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

参考内容:Su, Y., & Zhu, Y. (2013).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Yan Fu-Zhu’s academic ideas.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1(3), 1-4.2. 心理学教育事业:回国后,朱彦夫成为了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创始人和首任主任。

他致力于推动心理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并开创了中国现代心理学的教育体系。

他的教育理念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并积极推动心理学教育向社会实践与人类命运问题延伸。

参考内容:Guo, D. H., & Zhang, D. J. (2012). The responsibility and contribution of Prof. Yanfu Zhu to Chines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4), 626-637.3. 心理学研究与创新:作为一位领先的认知心理学家,朱彦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与记忆、心理语言学和跨学科研究领域。

他的工作对中国心理学界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以及心理学应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他还积极推动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研究,为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中国历代杰出心理学家的理论

中国历代杰出心理学家的理论

中国历代杰出心理学家的理论概述中国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引进西方理论到本土理论的建立。

历代杰出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不仅为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心理学理论。

先秦时期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理论核心:孔子强调“仁爱”与“中庸之道”,他的教育理念强调个性发展和情感的培养。

- 心理学意义:孔子关注人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为后来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理论核心: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并强调良知良能。

- 心理学意义:孟子对人性的探讨,对个体心理和道德发展有重要的启发。

汉代1. 杨雄(公元53年-公元18年)- 理论核心:杨雄关注言语与心理的关系,提出“言为心声”的观点。

- 心理学意义:这一理论为后来言语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启示。

现代心理学发展1. 陈大齐(1890-1984)- 理论核心:陈大齐是中国心理学奠基人之一,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并翻译了西方心理学著作。

- 心理学意义:他的工作推动了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并为中国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2. 梁漱溟(1893-1988)- 理论核心:梁漱溟提出“乡村建设理论”,强调心理与社会的和谐。

- 心理学意义:他的理论对社区心理服务和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艾思奇(1910-1966)- 理论核心:艾思奇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提出了心理学的社会主义方向。

- 心理学意义:艾思奇的贡献在于将心理学研究与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推动了心理学为社会发展服务。

结论中国历代杰出心理学家的理论不仅为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世界心理学贡献了中国智慧。

这些理论结合了西方科学方法和中华传统文化,展现了中国心理学独特的风貌。

心理学大师一览表

心理学大师一览表

心理学大师一览表韩世辉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博导。

认知神经科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骨干科学家。

探索大脑各种认知功能的认知和神经机制是多年研究工作的目标。

主要利用实验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多种脑成像技术,研究视知觉、注意、记忆及意识的神经机制。

欢迎具有心理学、生命科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医学背景并对探索大脑奥秘具有浓厚兴趣的同学报考硕士或博士研究生。

Email:************.cn王垒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与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市场经济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术职称考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技术方法指导委员会委员、《心理科学》编委。

科研方向:组织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评价技术、领导与管理技能:系统建构与开发、组织沟通与激励、团队管理与开发、消费行为研究、情绪—认知,情绪智力,自我概念,人格结构。

李量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导。

北京大学 "985" 生理心理学科建设带头人、北京大学听觉与言语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骨干科学家。

研究领域:听觉认知的心理物理学和神经科学、言语加工的听觉机制、言语的信息掩蔽与能量掩蔽的理论模型、情绪学习的神经生物学、精神分裂症的动物模型。

Email:***************.cn周晓林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心理学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研室主任;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兼职教授。

任国际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杂志编委,罗丹科学院 Corresponding Fellow 、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英国实验心理学会、国际行为发展研究协会会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国内著名心理学家简介朱智贤朱智贤(1908~1991),江苏赣榆人。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等。

朱智贤专长儿童心理学,他几十年来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儿童心理学中重大的理论问题,尤其探讨儿童心理发展中关于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以及年龄特点与个别特点的关系等问题。

朱智贤的主要论著:《儿童心理学》(1962、1979)(该书受到国内外重视,认为是中国第一部贯彻马列主义观点、吸收国外科学成就、体现中国当前学术水平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

)、《儿童发展心理学问题》(1982)、《儿童心理学教学参考资料》(1982)、《思维发展心理学》(1986)、《心理学大词典》(主编,1990)等书。

周先庚周先庚(1903~1996),安徽省全椒县人,中国实验心理学家。

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理工科,1924年毕业。

1925~1930年留学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

曾任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

周先庚主要的研究工作为汉字心理的实验,成果连续在美国实验心理学杂志上发表。

他热衷于阅读心理实验仪器的设计与改良,曾发明四门速示机并写出论文在第九届国际心理学会议上宣读。

他还撰文分析汉字的完形结构,提出汉字分析三要素,即位置、方向及时间连续,为实验工作提供基础。

1935年开始与陈立合作,进行中国最早的工业心理调查实验研究,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工作被迫中断。

抗战前夕他曾受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委托,在河北省定县主持年龄与学习能力关系的研究,得出一条7至70岁受试者的识字能力曲线,当时心理学界称它为周先庚曲线。

周先庚在1980~1985年间,先后与他人合作翻译出版了《心理学纲要》《社会心理学》等专著张耀翔张耀翔(1893~1964),湖北省汉口人。

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成立时首任会长。

192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本心理学杂志——《心理》,并担任主编。

1920年留美归国后,曾任北京高师、沪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毕生从事心理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特别是心理学科普工作。

张耀翔重视科学实验,在北京高师建立了实验室。

他在1940年提出了九条著名的关于中国心理科学的发展途径建议(《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史略》),其精辟的见解,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张耀翔的著作涉及领域较广,主要论著有:普通心理学方面的专著《感觉心理》、《情绪心理》(1947)、《心理学讲话》(1945)、《儿童之语言与思想》(1948)等;教育心理方面的论文《成人学习心理的研究》(1931)、《根据交替反应原理讨论破除习惯的方法》(1940)等;心理学史方面的论文《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史略》(1940)、《巴甫洛夫的治学精神》(195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述评》(1959年)等。

肖孝嵘肖孝嵘(1897~1963),1919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1926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心理学,1927年6月获硕士学位。

后赴德国留学,在柏林大学系统的研究格式塔心理学。

1928年8月再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继续研究,1930年6月获哲学博士学位。

随即赴英、法、德等国心理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的心理学调查研究工作。

在美国留学期间曾任研究助理和儿童福利研究所研究员,在美国心理学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并荣获美国“科学荣誉学会”“心理学荣誉学会”金钥匙。

1931年回国,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心理系主任、心理研究所长等职,先后历十余年。

1949年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教育系主任。

1952年解放后院系调整后,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他曾发表论文约四十余篇,专著十余种。

肖孝嵘曾任中国心理学会、中国测验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教育学会等理事、上海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1933年,肖孝嵘的《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出版,他是首先把格式塔心理学介绍给国内的,“格式塔”一词,由他首先译出,现已在国内通用。

肖孝嵘毕生从事心理科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涉及范围广泛。

在中央大学任职期间,先后讲授十余门心理学课程,培养了大批中国心理科学工作者,这些人已成为当前我国心理学界的骨干力量。

结合教学,他所进行的心理学研究,着重心理学的应用,他对我国心理科学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肖孝嵘除教学外,积极致力于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先后讲授了实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应用心理课程。

并做过速度与准确性训练中的关系的实验,订正数种拣选学徒的方法,编造几项军队智慧测验等。

20世纪30年代中期,肖孝嵘转向各种心理测验的研究。

1934年着手修订“墨跋智力量表”,期间,他还修订了古氏(Goodenough)画人测验、普雷塞(Pressey)XO测验、勒氏(Laird)品质评定和马士道(Marston)人格评定等量表。

肖孝嵘的主要论著:《格式塔心理学原理》(1933)、《实验儿童心理学》(1933)、变态心理学》(1934)、《儿童心理学及其应用》(1935)、《普通应用心理学》(1936)、《儿童心理学》(1936)、《心理问题》、《肖荣嵘修订墨跋量表》(1937)和《教育心理学》(1940)等书。

汪敬熙汪敬熙(1893~1968),山东省济南市人,中国现代生理心理学家。

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1923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24年回国后曾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

1934年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所长。

1948年任联合国科学部主任。

1953~1968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威斯康星大学任教直到逝世。

汪敬熙在生理心理方面造诣精深,他在学术上的贡献有三点。

(一)研究白鼠活动与性周期的关系,发现雌白鼠的活动有四日周期的变化,雄鼠则无。

观察证明雌鼠活动周期的变化是由于性周期所致,而性周期的产生则是由于卵巢内分泌的卵巢素而引起的。

(二)研究皮肤电反射,证明皮肤电反射是由于汗腺的分泌,与意识现象毫无关系。

皮肤电反射是由各种刺激诱发出的动作电位。

它有五个兴奋性中枢,也有五个抑制性中枢,其最后通路为脊髓交感柱中神经元集团。

(三)研究两栖类胚胎行为,将两栖无尾类三种蛙游泳行为的发育分为三期六个阶段,即无动作期、向侧弯曲期、S形反应期、直线向前游泳期、控制游泳方向期、维持身体空间常态期。

汪敬熙的主要论著:《生理电学在心理学上之应用》(《清华周刊》,38卷五期,清华大学,1932年);《中国心理学的将来》(《独立评论》,40期,1933年);《答潘菽先生“关于心理学的预言”》(《独立评论》,49期,1933年),《行为之生理分析》(独立出版社,1944年)。

唐钺唐钺(1891~1987),原名柏凡,福建闽侯人。

中国现代实验心理学家、心理学史家。

1914年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修习心理和哲学。

毕业后,在哈佛大学研究院哲学部心理系继续深造并从事心理学研究工作,1920年得博士学位。

归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和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前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及所长、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所哲学教育组组长。

解放初,先在清华大学心理系任教授,后转至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并任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市分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

唐钺早年曾发表有关白鼠的生理心理学实验研究论文多篇,还发表过不少心理学与哲学方面的译著及有关国故方面的研究成果。

建国后,他对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与心理学作过系(1982)统的分析批判,并长期从事西方心理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了《西方心理学史大纲》一书。

唐钺强调科学基础训练的重要,强调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和对心理的生理基础的研究,注重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他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任教期间,坚决支持建立心理实验室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室。

唐钺长期从事译校工作,先后发表过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和《宗教经验之种种》、兰德编的十四家《西方心理学家文选》、普莱尔的《幼儿的感觉与意志》等多种译著。

他在20世纪60年代翻译的墨菲的《近代心理学史导引》第二版的若干章一直是北大心理学史教学上教师的参考读物,他当时所译安吉尔的《机能心理学的领域》一文已被收集在全国编译的《西方心理学家文选》(1984年版)之内。

他的这些译著对全国学习西方心理学派别的学生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唐钺在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心理学史研究方面,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

其发表的《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神合感》等专著或研究论文曾得到国内哲学界、文学界、史学界以及心理学界的广泛重视。

孙国华孙国华(1902~1958),山东潍县人,中国现代心理学家。

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同年赴美俄亥俄州立大学求学,于1927、1928年先后获得心理学硕士、博士学位。

其间,于1925~1926曾在芝加哥大学生理系学习。

1928年底回国,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兼任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

1941~1946期间曾在四川白沙前国立编译馆任编辑兼总务主任。

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心理系教授、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主任、系副主任及校务委员。

同时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该所发生发展心理学组领导、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心理学报》常务编辑。

孙国华重视比较心理学的研究,专长儿童心理学。

1926年在美国生理学杂志上发表《鸟类的瞳孔反射》。

1930年发表《初生儿的行为研究》,这是儿童心理学的一篇重要论文,长达246页,曾单印成书,列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丛书。

孙国华毕生从事学术工作,通过教学、编辑、指导科研和参加专业的组织管理工作,对中国心理学的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潘菽潘菽(1889~1988)原名有年,江苏宜兴人。

早年就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6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历任第四中山大学(后改称中央大学)心理系教授、南京大学校长兼心理系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

解放后连续担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1984年11月起任名誉理事长。

他在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中起了奠基的作用,并做出了重要贡献。

潘菽早年较注重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发表过关于记忆、审美判断、错觉以及汉字知觉的实验研究论文多篇;后来又致力于心理学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

潘菽对于中国心理科学的发展提出一个纲领性的建议。

他指出:“要发展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科学心理学,要走我国自己的道路,要有我国自己的特色,就必须通过四个主要的途径。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指导;二是要密切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以求能为此更好地服务;三是要有分辨地继承我国古代思想中有关科学心理学的可贵观点、论断和学说,以发扬国光;四是要有批判地吸收外国心理学中对科学心理学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使之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科学心理学自己的血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