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检测卷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别: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选择题答题卡1、“我的家在东北的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歌词中“那个悲惨的时候”指的是:A、九一八事变B、七七事变C、八一三事变D、南京大屠杀2、九一八事变后,导致东北三省迅速沦亡的重要原因是:A、敌我力量对比悬殊B、东北守军战斗力低下C、蒋介石采取的不抵抗政策D、日军为侵华作了长期准备3、中共制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主要依据是:A、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矛盾发展成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B、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多数国民党将领要求与共产党合作C、国共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D、国共两党的矛盾已经解决4、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要目的是:A、为了打回东北老家B、为了引起全国轰动C、为了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D、为了逼蒋联共抗日5、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无数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但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共却不主张杀他,而主张和平解决。

这充分说明:A、共产党人心胸宽广,不与蒋介石斤斤计较B、中国共产党软弱无能C、中国共产党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D、中国共产党完全放弃了自己的阶利益6、西安事变爆发后,赴西安进行调停的中共代表是:A、周恩来B、毛泽东C、董必武D、陈毅7、中国全国性的抗日战争正式爆发的标志是:A、九一八事变B、七七事变C、西安事变D、八一三事变8、中国工农红军取下八角帽,摘下红五星,穿上国民革命军军服,开赴抗日前线应该在:A、九一八事变之后B、西安事变之后C、卢沟桥事变之后D、中共七大之后9、七七事变后,在抵抗日军向北平、天津的大规模进攻时为国捐躯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是:A、吉星文、金振中B、吉星文、佟麟阁C、金振中、赵登禹D、佟麟阁、赵登禹10、(青岛市中考题)有这样一座城市,它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受辱,它为抗战时期日军在这里屠杀了30万中国军民而饮恨。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四单元测试试题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四单元测试试题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四单元测
试试题
1. 青铜时代是哪个朝代的时期?
A. 夏朝
B. 商朝
C. 春秋战国时期
D. 周朝
2. 以下哪个朝代建立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A.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朝
C. 西汉
D. 东汉
3.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谁?
A. 李斯
B. 孔子
C. 刘邦
D. 墨子
4. 建立秦朝的皇帝是谁?
A. 秦始皇
B. 文帝
C. 高祖
D. 武帝
5. 秦朝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
A. 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B. 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C. 使各地方官员失去权力
D. 没有影响
6. 韩信是谁的大将?
A. 阮籍
B. 吕不韦
C. 刘邦
D. 龙且
7. 以下哪个皇帝被称为“肯綮皇帝”?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武帝
D. 成帝
8. 公元9年,西汉中央政府对安息国的?
A. 南征北战
B. 进军匈奴
C. 开拓西南
D. 征讨丧乱
9. 楚汉战争中,刘邦击败了项羽的哪个战役?
A. 鸿门宴
B. 瓮城之变
C. 乌江之战
D. 刘邦追击项羽
10. 唐朝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个时期?
A. 文明时期
B. 王朝时期
C. 商朝时期
D. 封建时期
以上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四单元测试试题,希望你能准确回答。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曹操在《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他的“壮心”是( A )A.统一全国B.统一北方C.统一南方D.统一中原2.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B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B.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3.(2022大同期末)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D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4.三国时期派船队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大陆联系的是( A )A.吴国B.蜀国C.秦国D.魏国5.“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思是司马昭篡夺曹魏政权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

而最终,废除魏帝建立晋朝的是( B )A.司马懿B.司马炎C.司马昭D.司马睿6.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下列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封建王朝,组合正确的一项是( A )①秦朝②西晋③东晋④北魏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7.(2022抚远期末)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D )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C.西晋初年D.西晋末年8.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合称“五胡”的是( C )A.匈奴、鲜卑、羯、氐、蒙古B.匈奴、鲜卑、羯、氐、吐蕃C.匈奴、鲜卑、羯、氐、羌D.吐蕃、回纥、党项、鲜卑、蒙古9.4世纪后期,内迁的氐族苻氏建立的统一了黄河流域的政权是( D )A.前赵B.后赵C.后秦D.前秦10.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大力整顿吏治、兴办学校、提倡儒学、招抚流民。

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这表明( B )A.汉人在军事上征服了胡人B.民族交融成为大势所趋C.苻坚文化修养很高D.“王与马,共天下”11.(2022鹤壁期末)“王与马,共天下”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朝代的政治特征( D )A.西汉B.东汉C.西晋D.东晋12.东晋建立之初,江南地区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题(含答案)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总分:一、选择题(2×20=40分)1.官渡之战,前后历时共约8个月,据《三国志》记载,曹操以2万多兵力,出奇制胜,击破了袁绍10万之兵,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官渡之战的胜利()A.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B.使得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D.扫平了关中的割据势力2.“值有疾病,孤(曹操)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赖我大皇,发圣明。

虎臣雄烈,周与程。

破操乌林,显章功名。

”这两句话是对下列哪一战役的追述()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肥水之战3.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基础。

三国鼎立形成于()A.公元2世纪前期B.公元2世纪后期C.公元3世纪前期D.公元3世纪后期4.下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图中①①处分别指的是()A.①长安①建业B.①长安①建康C.①洛阳①建康D.①洛阳①建业5.据何兹全主编的《中国通史》记载:“经过这次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

”材料中的这次“变乱”指的是发生在晋惠帝时期的()A.黄巾起义B.“国人暴动” C.“楚汉之争”D.“八王之乱”6.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每一次人口大迁徙都伴随着浩劫与灾难。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形成于()A.西汉后期B.西晋末年C.东汉后期D.东晋末年7.成语“乱七八糟”源于两个历史典故。

“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

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A.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B.推恩令的实行C.君主的腐朽统治D.民族矛盾激化8.以下示意图反映出()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B.魏晋时期政权并立C.东汉末年军阀割据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9.《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几乎家给人足矣。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试卷及答案A卷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试卷及答案A卷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试卷及答案A卷部编版一、选择题(共50分)1.(本题2分)有因就有果。

下列因果关系搭配不正确的是A.“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实力大增B.北人南迁---江南得到开发C.长平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D.商鞅变法---秦国走上富强的道路2.(本题2分)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A.B.C.D.3.(本题2分)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发展成均势B.“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的地理条件C.赤壁之战结局的影响D.曹操、刘备、孙权都善于用兵4.(本题2分)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曾在公元207年所作《步出夏门行》的组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此时,他的“壮心”是A.消灭袁绍的势力B.统一北方黄河流域C.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D.废掉汉献帝5.(本题2分)曹操以少胜多,基本统一北方的战役是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马陵之战D.桂陵之战6.(本题2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其中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实现短暂统一的是A.西晋B.东晋C.吴国D.魏国7.(本题2分)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完成了全国统一,但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短命王朝之一。

下列对西晋短命而亡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大贵族、大地主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B.晋惠帝昏庸无能,统治阶级生活极为腐化C.地方上的八王之乱推翻了西晋政权D.内迁各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8.(本题2分)使西晋迅速走向衰落的历史事件A.八王之乱B.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C.淝水之战D.靖康之变9.(本题2分)下图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面貌,它们能共同体现的信息主要是A.文明起源B.移风易俗C.国家统一D.民族交融10.(本题2分)我国原来居住在北方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开始大量内迁到黄河流域始于A.秦朝末年B.东汉后期C.西汉后期D.南北朝时期11.(本题2分)许多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名字。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晋崤山之战,使秦军遭受重创。

桂陵之战,齐军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

官渡之战,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

崤山、桂陵、官渡皆地处中原地区,这说明中原地区( )A.战略位置重要 B.地域十分广阔C.社会动荡不安 D.商品经济繁荣2.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指出,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观念,谁能定鼎嵩洛(洛阳),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

据此推测,被北朝汉人视为“文化正统”的朝代是( ) A.曹魏 B.蜀汉 C.孙吴 D.东晋3.有学者认为,三国时期,北方政权一直没有能力统一南方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地方势力联合起来也只能维持自保,无法吞并北方。

这种现象的出现最早源于( )A.长平之战后 B.官渡之战后C.赤壁之战后 D.淝水之战后4.孙权多次宽赋调息,夺取荆州后,“尽除荆州民租税”。

此外,还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力开展屯垦。

这些措施( )A.旨在巩固统一B.促进了农业发展C.拓宽税收来源D.缓和了民族矛盾5.“三个国家(魏、蜀、吴)都各自在追求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文化昌盛的道路上不懈地努力。

这种努力是汹涌的暗流,是涌动的岩浆,终将冲垮暂时的平衡,形成新的统一局面。

”材料反映了(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民族政权并列存在C.战乱局势不复存在D.统一成为必然趋势6.曹魏的第四个皇帝曹髦被权臣架空,“见威权日去,不胜其愤”,于是率僮仆数百人进攻权臣,结果失败被杀,曹魏政权很快被篡夺。

该权臣是( )A.诸葛氏 B.司马氏 C.琅琊王氏 D.江东孙氏7.西晋文学家曾指出,当时社会“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

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只要看见金钱和富贵的人,没有人不惊喜膜拜的。

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气是( )A.贵族当权,轻视功名B.注重门第,鄙视富贵C.能力至上,重视人才D.崇尚财富,追名逐利8.据文献记载,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导致“百姓流亡,中原萧条,千里无烟,饥寒流陨,相继沟壑”。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 分,共40 分)1. 汉武帝从匈奴手中夺取了()A. 河套地区B. 河西走廊地区C. 漠北地区D. 以上都是2. 西汉时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A. 班超B. 张骞C. 甘英D. 卫青3. 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丝绸之路只运输丝绸B.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洛阳C. 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D. 丝绸之路在东汉时期才开辟4. 东汉时期,改进造纸术的是()A. 蔡伦B. 张衡C. 华佗D. 张仲景5. 造纸术发明前,我国古人的书写材料不包括()A. 龟甲兽骨B. 竹简木牍C. 丝帛D. 羊皮6. 被后人称为“医圣”的是()A. 扁鹊B. 华佗C. 张仲景D. 李时珍7. 张仲景的医学著作是()A. 《黄帝内经》B. 《伤寒杂病论》C. 《本草纲目》D. 《千金方》8. 华佗擅长的医学领域是()A. 内科B. 外科C. 儿科D. 妇科9. 华佗发明的“麻沸散”的主要用途是()A. 消毒B. 麻醉C. 止血D. 解热10.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时期得到迅速传播。

A. 西汉B. 东汉C. 三国D. 西晋11. 道教兴起于()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西汉D. 东汉12.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A. 《左传》B. 《汉书》C. 《史记》D. 《资治通鉴》13. 《史记》的作者是()A. 司马光B. 司马迁C. 班固D. 班超14. 《史记》记载了从()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A. 黄帝B. 炎帝C. 尧D. 舜15. 下列历史事件中,《史记》不可能记载的是()A. 武王伐纣B. 商鞅变法C. 文景之治D. 光武中兴16.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是()A. 赤壁之战B. 官渡之战C. 曹丕称帝D. 孙权称王17. 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A. 曹操与刘备B. 曹操与孙权C. 曹操与孙刘联军D. 刘备与孙权18. 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A. 兵多将广B. 采用了正确的战术C. 得到了袁绍内部的情报D. 以上都是19. 三国时期,吴国的都城在()A. 建业B. 成都C. 洛阳D. 长安20. 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是()A. 曹操B. 刘备C. 诸葛亮D. 孙权二、填空题(每空1 分,共15 分)1. 汉武帝派______、霍去病出击匈奴,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四单元检测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有()①挟天子以令诸侯②招贤纳士③曹操联合孙权④实行屯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文武皆秀的齐鲁大地,有崇武尚勇的风气和重视兵学的传统,在5 000多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涌现出诸多军事名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齐鲁英才们各为其主,在中华大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

其中,诸葛亮(今山东临沂人)促使刘备与孙权结盟,在中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城濮之战3.三国灭亡的先后顺序是()A.魏蜀吴B.吴蜀魏C.蜀魏吴D.蜀吴魏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这句诗描写的是三国时期的一位人物,他是()A.刘备B.关羽C.张飞D.诸葛亮5.“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八王之乱”,这些历史史实导致的共同后果是()A.发展了西晋经济B.巩固的西晋统治C.加速了西晋的衰亡D.促进了国家的统一6.西晋末年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潮,其迁徙的主要方向是()A.向东B.向西C.向南D.向北7.西晋初年出现了“八王之乱”,这场混乱的直接目的是()A.争夺地盘B.争夺皇位C.争夺人口D.争夺国宝8.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其中,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的是()A.氐族B.羯族C.鲜卑族D.羌族9.公元383年,使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的战争是()A.官渡之战B.淝水之战C.赤壁之战D.巨鹿之战10.小明同学绘制了一幅鲜卑族活动中心迁移历程图,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描述鲜卑族活动中心迁移状况的是()A.大兴安岭一带→大同一带→洛阳一带B.大兴安岭一带→洛阳一带→大同一带C.洛阳一带→大同一带→大兴安岭一带D.大同一带→大兴安岭一带→洛阳一带11.中国古代有位改革家,果断地抛弃本民族落后的东西,积极吸纳汉族的先进文明,使本民族得到快速发展,并且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
1、七年级(4)班的同学排练课本剧“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故事”,情节安排错误的是
A、在官渡,曹操亲率精兵出击
B、在赤壁,曹操中了诈降之计
C、在书房,曹操欣赏《兰亭序》
D、曹操题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某地推出的“草船借箭”旅游娱乐项目吸引了游客,这一创意取材于《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3、下列有关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不正确的是
A、鼎立局面比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状况前进了一步
B、使中国陷入政权割据状态,是历史的退步
C、为后来全国统一局面出现奠定了基础
D、三国客观上都促进了各地的发展
4、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

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国——221年——刘备——成都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
⑤吴国——222年——孙权——建业⑥吴国——222年——孙策——南京
5、江南经济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下列各项与江南经济开发无直接关系
A、孝文帝改革
B、北方人口南迁
C、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入南方
D、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移民南迁后,主要集中在
A、长江中下游地区
B、岭南一带
C、东南沿海地区
D、西南四川
7、寿县(安徽境内)城北的八公山位于淮河南岸,绵延30余公里,南临淝水,北濒淮河,
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发生于此,与此相关的历史成语典故是
A、破釜沉舟
B、草船借箭
C、三顾茅庐
D、草木皆兵
8、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其表现有
①普遍实行麦稻兼作②官府建立专门机构管理丝织业③发明了灌钢法
④青瓷烧制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⑤商品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9、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淮河流域
D、黑龙江流域
10、迁都是一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大事件。

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A、周平王迁都
B、盘庚迁都
C、北魏孝文帝迁都
D、明成祖迁都
11、下表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鲜卑族汉姓
拓跋元
贺赖贺
丘穆陵穆
A、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
B、北魏采用汉族政治制度
C、北魏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D、孝文帝迁都洛阳
12、下列能够体现南北朝时民族融合趋势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①北方民族学会了汉族的生产技术②鲜卑人中出现了汉人姓氏③汉族人的食
品具有北方民族特色④一些开明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开始使用汉族政治制度管理国家
13、有一位科学家是世界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与这位科学家相关的有
①这位科学家是生活在宋、齐之际的祖冲之
②这位科学家还创制了日行百里的“千里船”
③这位科学家著有数学专著《九章算术》
④这位科学家取得的数学成就比欧洲人早了约1000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有一位北方朋友,他热衷于对农作物、蔬菜和果树栽培技术的研究。

他想详细了解我
国古代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可以查阅的书籍是
A、《齐民要术》B、《水经注》C、《伤寒杂病论》D、《九章算术》
15、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司马迁为写《史记》,游历了许多地方,收集了大量
资料,在这一点上,下列人物中,与司马迁最相似的是 A、祖冲之 B、郦道元 C、贾思邈 D、华佗
16、下列组合对应正确的是
A、祖冲之——南朝宋、齐之际著名的农学家
B、贾思勰——医药学家
C、郦道元——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
D、曹操——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
17、下列成就出现于同一时期的是
A、①②
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①王羲之写成《兰亭序》②顾恺之画成《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③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的开凿
18、成语故事“画龙点睛”中讲的主人公是
A、秦始皇
B、王羲之
C、顾恺之
D、张骞
19、下列各项,对应错误的是
A、《史记》——司马迁
B、《兰亭序》——王羲之
C、《女史箴图》——顾恺之D、《清明上河图》——吴道子
20、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了当年开凿云冈石窟的壮景:“凿石开山,
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

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

”云
冈石窟位于
A、甘肃敦煌
B、河北邯郸
C、山西大同
D、河南洛阳
21、三国时期所处历史阶段的主题名称是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统一国家的建立D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22、“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杜甫对谁的评价?
A 曹操
B 周瑜C诸葛亮D刘备
23、“三国”的建立顺序是
A 蜀、魏、吴
B 魏、蜀、吴
C 吴、蜀、魏
D 魏、吴、蜀
24、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都城都在今天的
A 长安
B 洛阳
C 南京
D 北京
25、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选择题答案:(50分)
1—5 6—10 11—15
16—20 21—25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______________,发生于______年。

2、乘北方曹操和袁绍混战之机,__________占据了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在荆州一带的刘
备得到__________的辅助,势力不断增强。

3、三国时,台湾名称叫_____________。

4、取代魏国建立西晋的皇帝是____________ , 定都在_________。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人口流动比较突出的时期,这个时期,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一带,北方人迁到江南地区。

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__________族人。

建立前秦政权的苻坚是_______族人。

建立北魏政权的是_________族人。

6、494年,孝文帝将北魏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______。

7、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将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________。

而且明确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
______话,禁用鲜卑语。

8、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编著的。

9、南北朝时期,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都有杰出贡献的人物是_________。

10、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是_________时候人,其代表作是_________,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他自己本人被称为_________。

三.解答题
1、列举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时间、战役名称)(8分)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
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
改之。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本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魏主的改革有何影响?
(3)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融合中的哪两种形式?
《中国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检测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BBBA 6—10ADDBC 11—15AABAB
16—20CACDC 21—25BCBB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官渡之战;200
2、孙权;诸葛亮
3、夷洲
4、司马炎;洛阳
5、匈奴;鲜卑;羯;氐;羌;匈奴;氐;鲜卑
6、洛阳
7、元;汉
8、《齐民要术》;贾思勰
9、祖冲之
10、东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书圣”
三.解答题
1、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200年,官渡之战;208年,赤壁之战;383年,淝水之战。

2、(1)边疆少数民族内迁
(2)魏主是孝文帝
具体改革措施:改鲜卑族姓为汉姓
影响:加速少数民族的的汉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促进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3)民族迁徙、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