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相分析及简介
三角洲相

(二)、三角洲的发育过程
1、河口沙坝和河道分叉的形成
河流入海的河口区,水流展宽和潮流的顶托作用使流速骤减,河 流底负载下沉而堆积成水下浅滩。浅滩淤高、增大、露出水面,形 成新月形河口沙坝。水流从沙坝顶端分叉而形成两个分支河道(分 流河道),并向外侧扩展。分支河道向前发展,在河口处又出现新 的次一级河口沙坝。周而复始,形成了三角洲雏形。
三角洲逐渐形成的几个阶段
控制三角洲发育和沉积物分布的因素
河口水流
径流量与输沙量 潮流、潮汐 波浪 海流 其它因素
河口水流 河流在河口区水流具有流量展 宽、流速降低、惯性流动和咸 淡混合等特征。一般河口区的 河床开阔,能量分散,一部分 河水能量传给了海水,因而使 流速降低,它所携带的沉积物 有一部分要沉积下来。另外, 河流流动主要靠河床比降,河 口区一旦失去比降,水体只能 靠惯性流动维持一段距离,加 上咸淡水的混合,使河流携带 的大量沉积物必须在河口区堆 积下来,形成三角洲。 其它因素 气候、地质构造、盆地形状 与大小、地壳运动
六、三角洲相与油气的关系
三角洲相与油气的关系
三角洲相与油气的关系密切,因为有如下有利条件: 1、生油条件:前三角洲,水体安静,有机质含量高为还 原环境,可向石油转化,为良好的生油环境,其中含 有机质高的泥岩为良好的生油岩。 2、储集条件:三角洲前缘有发育良好的河口砂坝、远砂 坝和席状砂等砂体,其砂质较纯,分选性好,储油物 性好,并临近生油环境的前三角洲,是良好的油气储 集环境。 3、盖层条件:三角洲破坏期的海相泥以及分流间湾泥以 及三角洲平原的沼泽泥是良好的盖层。 4、圈闭条件:三角洲向海推进时,可产生同生滚动背斜 及同生断层,形成良好的构造及岩性构造圈闭。
三角洲相及滩坝资料

(3)决口扇微相
?
洪水漫溢河床,并冲破天然堤形成决口 扇,可形成较大面积的席状砂层,特征与河 流相决口扇相似,粒度比河床沉积细,但比 天然堤粗
沼泽微相
(4)沼泽微相
位于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间的低洼地区,其表
面接近平均高潮线,约占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
的90%
分支河道——骨架
沼泽——肉
植物茂盛 泥炭、褐煤发育,夹少量纹层状粉砂
三角洲前缘
2、三角洲前缘亚相
位于三角洲平原外侧的向海方向,处于海平面以下,为河流与海水的激 烈交锋地带,是三角洲砂体的主体。
沉积速率高
较陡且向海 倾斜的斜坡
三角洲 前缘斜坡
zp 微相划分 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 、水下天然堤、支流间湾、分流河 口砂坝、远砂坝、三角洲前缘席状 砂等六个微相
前三角洲
三角洲相
一、概述
河流注入海洋时,由于水流分散,流速 顿减,河流所携带的泥砂在河口处沉积下来, 形成平面上呈三角形或舌状,剖面上呈透镜状 分布的沉积体,称三角洲
相带划分
二、三角洲亚相类型及特征
?
1、三角洲平原
可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 为三角洲沉积的陆上部分,其范围从河流
缘、前三角洲三大部分
大量分叉的位置至海平面以上的广大地区
3、前三角洲亚相
•位于三分角布位洲置前缘前方,是三角洲沉积最厚的地区 •沉积沉物积大-浪部基分面是下在浪基面以下深度形成的 •由暗岩色性粘土和粉砂质粘土组成 特点 •水层平理层理发育,偶见砂纹层理及小型粒序层理 •向海向方浅海向过逐渡渐过渡为正 常的浅海环境
•有含时化正有石常强-扰的烈动海的相生生物物扰化动石,
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 河道微相
三角洲相沉积特征

三角洲相沉积特征三角洲相沉积是指在海洋或湖泊水域中,三角洲河流口部的泥沙、砾石等物质在水流和水浪的作用下,在沉积盆地中形成的岩石层。
三角洲相沉积特征表现如下:1. 沉积物特征:沉积物包括沉积岩、煤、盐等,主要由砂、泥、粒石等物质组成。
沉积物的层位和结构往往呈现出逐层递减的特征,即底部粒级较大,逐层递减趋势明显。
2. 沉积构造:沉积构造包括泥砂层理、交错层理、斜层理、标准层理等。
其中,泥砂层理在三角洲相沉积中表现尤为明显,呈现出倾斜度较小、厚度比较均匀、层间关系复杂的特点。
3. 浅滩砂体:由于三角洲相沉积通常出现在浅水区域,因此形成了大量的浅滩砂体。
这些砂体通常呈现出砂体粗细变化明显、轮廓折曲多变的特征。
4. 沉积序列:由于三角洲相沉积通常受到河流、海浪等环境影响,因此在不同层位中表现出的沉积序列也比较复杂。
除了基本的递减趋势外,还包括多个不同的沉积体系,如河道相、三角洲前缘相、陆相及深海相等。
5. 生物化石:在三角洲相沉积中,通常会产生一些生物化石。
这些化石可以为人们研究当时地质环境提供重要参考资料,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沉积物的成分和成因。
参考文献:1. 马永峰, 吴恩泽, 陈志龙等. 内蒙古东部下巴山组沉积相特征及其对油气地质的启示[J].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8, 41(1): 1-9.2. 陈立, 刘希林, 赵秀富. 渤海湾深水区三角洲相沉积特征与模式[J].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2(5): 44-52.3. 孟晓晖, 郭玉红, 安振海等. 富源盆地下奥陶统三角洲相沉积特征及其控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5): 1499-1509.。
三角洲相分析及简介

延河剖面张家滩小学长7湖侵暗色页岩
(1) 河流的作用:河流的流量和输砂量是形成三角洲的物质基 础 (2)蓄水体(海、湖水体)的密度与河水密度差异: ①河水密度>蓄水体密度:为高密度流动,沿底部流动
(2)蓄水体(海、湖水体)的密度与河水密度差异:
②河水密度=蓄水体密度:为等密度流动,
(2)蓄水体(海、湖水体)的密度与河水密度差异:
尽管三角洲的沉积物粒度可粗可细,三角洲中河流、波浪和潮 汐相互作用的能量不同,但总的来说,一个三角洲可以根据其 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特征,被划分成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 前三角洲三个亚相及多个微相 :
三角洲 类型 扇三 角洲 亚相 扇三角洲平原 扇三角洲前缘 前扇三角洲 辫状河 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 微 相
三角洲相
(Delta Facies)
第一节 三角洲环境特点及其沉积作用 第二节 三角洲沉积特征 第三节 古代三角洲沉积鉴别标志及其与油气 关系
第一节 三角洲环境特点及其沉积作用
一、三角洲环境特点 1. 三角洲环境 三角洲的现代定义是由巴雷尔(1912)提出的,他认为 “三角洲是河流在一个稳定的水体中或紧靠水体处形成的、 部分露出水面的一种沉积物”。该定义包含四个方面含义: 第一,三角洲沉积物来源于一个或几个可确定的点物源;第 二,三角洲以进积结构为特征;第三,尽管三角洲能最终充 填盆地,但它们都发育于盆地周缘;第四,因河流提供了进 入盆地的物源,所以三角洲最大沉积位置受到限制。 三角洲环境包括陆上和水下两部分沉积区,平面上大致为 三角形。依水体性质不同,存在湖泊型三角洲和浅海型三角 洲。
三
角 洲
分流河道 正韵律沉 积
平
原
相互叠 置的分 流河道
3 长6
SB-冲刷侵蚀面
22-三角洲相

四.扇三角洲与三角洲的区别 1.地形坡降大 2.向陆方向的相邻沉积相 正常三角洲的向陆方向与曲流河相邻,物源远,岸上从山 麓到湖岸有较长的平缓斜坡,或是河流来自盆地以外。辫 状河三角洲向陆侧与辫状河相邻,岸上斜坡较短,坡度增 加。扇三角洲向陆一侧为冲积扇或物源老山,岸上斜坡更 短更陡,甚至水体直抵山根。 3.砂体岩性 正常三角洲岩性较细,扇三角洲沉积岩性粗. 4.砂体形态和分布 正常三角洲砂体的个体大而个数少,经常单独发育或少数 相邻,分布于湖盆长轴或近长轴的短轴缓坡侧;纵剖面上 呈较大的透镜体,向湖内延伸较远。扇三角洲个体小而个 数多,常成群出现,沿湖盆短轴陡坡侧分布;纵剖面上呈 厚而短的楔状体,向湖方向很快尖灭。
扇三角洲前缘
b.水下分流河口砂坝——(要求河道相对较稳定) 沉积物:砂为主,常与灰绿色泥岩互层。 结 构:分选较好。 构 造:平行、中小型交错层理、低角度交错层理、 无明显冲刷构造。
扇三角洲前缘
c. 席状砂——环绕于河口砂坝外缘,若水下分流 河道迁移迅速,可直接形成席状砂 沉积物:细,砂岩、粉砂岩 结 构:分选较好 构 造:小型交错层理、波状层理、生物潜穴 垂 向:逆粒序
二、沉积特征 (1)岩性特征:以分选、圆度较好的细砂和泥质沉积为主。砂、泥比例 取决于潮汐和河流作用的强度以及泥砂的供应状况。 (2)沉积构造:河口湾沉积中常发育着各种复杂多样的层理构造、各种 类型的波痕。它既有潮汐环境中常见的透镜状层理、脉状层理、波状层 理、羽状交错层理,也可见到因河流作用而形成的板状交错层理、槽状 交错层理等。波痕如削顶的、修饰的、双脊的、单峰的、对称和不对称 的、小型和巨型的波痕等, (3)生物化石:河口湾环境中以含有较多的受限制的或半咸水动物群为 特征,由陆向海数量和类型增多,并可见有树干和植物碎片等。
三角洲相沉积特征

三角洲相沉积特征
三角洲相沉积特征是地质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研究沉积岩层的一个关键方面。
下面,我们将以以下步骤来阐述三角洲相沉积特征:三角洲定义、沉积过程和特征、沉积相和三角洲相。
一、三角洲的定义
三角洲是指河流流入海洋或湖泊时,河流运河扇形扩散,随着海岸线或湖岸线的扩大,河流的沉积物成为地形隆起的地带,形成三角洲。
三角洲通常被沙、泥、砾等沉积物所覆盖,坡度缓和。
二、沉积过程和特征
三角洲的沉积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进水沉积、协调沉积和退水沉积。
在进水沉积阶段,主要沉积的是粗粒物质,如沙和砾石,沉积层主要以构成河底冲积扇为主。
在协调沉积阶段,主要沉积物质由砾石向泥砂过渡,沉积层主要构成扇形三角洲。
在退水沉积阶段,沉积物质转向细粒的泥、粉砂,沉积层呈扩散状。
三、沉积相和三角洲相
沉积相是指一类有着相同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的岩石地层,其中常常有着特定的成因和结构特征。
沉积相通常被用来解释沉积岩层的沉积历史和古环境,是地质学和物理地理学的基础。
而三角洲相,则是特指三角洲环境的沉积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常常含有海水内陆化的特征,少有淡水环境;
2. 地层层数繁多,沉积物质多样,含有多种岩性;
3. 沉积容易受到水流、洪水、风暴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沉积中容易形成河道、河道口等特征。
综上所述,三角洲相沉积特征是三角洲在沉积历史上留下的痕迹,是地质学家和物理地理学家研究沉积岩层所需要了解的关键内容。
理解三角洲相沉积特征,不仅有助于我们对沉积岩层的演化历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于沉积环境和地球的演化过程有着重大的意义。
04 第五节三角洲相

沉积特征和曲流河较为类似,进一步可划分为: 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沼泽和湖泊等几个微相。
(2)三角洲水下平原亚相
三角洲在海平面以下的平缓部分,由水下分流 河道、水下天然堤及支流间湾沉积组成。
分流间湾
2) 三角洲前缘亚相
位于三角洲平原的向海(湖)边缘地带,呈环带状分布,
是河流携带物质在河口堆积再经波浪作用改造成的纯净砂岩沉
建设性三角洲(阶段) 破坏性三角洲(阶段)
2)W.E.Galloway (1975)的分类
河控三角洲(鸟足状、朵状)、
浪控三角洲、
潮控三角洲
4. 三角洲亚相类型 依据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将其划分为:
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
1) 三角洲平原亚相:
(1)三角洲陆上平亚相
其范围包括从河流大量分叉开始至海平面以上的 广大河口区。
积物集中带。
包括:分流河口砂坝、远砂坝、三角洲前缘席状砂
分流河口砂坝
3)前三角洲亚相
位于三角洲前缘亚相的外侧,是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分布
最广,沉积最厚的相带。沉积作用大部分在波基面以下较深
的范围内进行。 沉积物:暗色粘土、粉砂质粘土。 构造:水平层理、生物扰动、上部沉积物的滑塌。
5. 三 角 洲 相 组 合
第 五 节 三 角 洲 亚 相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研究的经典之作(1921--1944)
第五节 三角洲相
1. 概念
河流和海洋(湖泊)汇合处所形成的柱形沉积体。多指 海陆过渡地区的三角洲,主要受河流的流水作用于海洋波浪、 潮汐作用的控制。
2. 三角洲的形成
3. 三角洲的分类
1) 按河流作用与海洋作用的强弱
三角洲的多旋回叠加
进积式三角洲沉积的层序(由底向上):
经典地质图集,彻底搞明白三角洲相!

经典地质图集,彻底搞明⽩三⾓洲相!百川东到海。
当两种不同的⽔域相遇会产⽣怎样的神奇现象?密西西⽐河三⾓洲(图源@NASA)三⾓洲——河流的最佳杰作之⼀,有着⼴阔的⾯积,⼟层深厚,⽔⽹密布,是最常见的地表形貌。
尼罗河三⾓洲(图源@UNEP)多瑙河三⾓洲(图源@NASA)恒河三⾓洲(图源@NASA)形态各异的三⾓洲真貌如何?⼜形成了什么样的沉积特征?第1章-形成-“三⾓洲”这个术语源⾃希腊字母'A'(delta) ,最早被古希腊⼈⽤于描述尼罗河三⾓洲沉积体的陆表形态。
尼罗河三⾓洲(图源@TDC)⽽三⾓洲的现代定义是由巴雷尔(1912)提出的,他认为“三⾓洲是河流在⼀个稳定的⽔体中或紧靠⽔体处形成的、部分露出⽔⾯的⼀种沉积物”。
(图源@NASA's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此定义主要包括了如下四个⽅⾯的含义:三⾓洲包括陆上和⽔下两部分沉积区,在平⾯上呈顶尖朝向陆地的三⾓形沉积体,其上有错综分布向海(湖)散开的分⽀河道。
勒拿河三⾓洲(图源@NASA)三⾓洲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如下两个⼤阶段:在河流⼊海(湖)的近河⼝处,由于⽔流展宽和潮流的顶托作⽤,河流流速骤减,河流底负载下沉⽽堆积成⽔下浅滩。
河流⼊海⼝(图源@Elaine Thompson)浅滩逐渐淤⾼、增⼤,露出⽔⾯形成新⽉型河⼝砂坝。
⽔流⾃砂坝顶端分开,形成两个分⽀河道(分流河道),并向外侧扩展。
(图源@⽂献Modeling river delta formation)分⽀河道继续向前发展,在河⼝处出现新的次⼀级河⼝砂坝。
随着此过程重复发⽣,将形成⼀个喇叭状向海延伸的多叉道河⽹系统,即三⾓洲的雏形。
三⾓洲形成模式图分⽀河道不断向海延伸,河床坡度减⼩,流速减缓,河床淤⾼。
坡度减⼩⾄⼀定程度,洪⽔季节洪流冲决天然堤,呈散流倾泻于滨海平原或叉道间海湾,流速骤减,沉积物逐渐淤积⽽成决⼝扇滩,从⽽使三⾓洲在横向上逐渐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河控三角洲沉积特征
2)水下天然堤微相:水下天然堤是陆上天然堤的水下延伸部分,为水下 分支河道两侧的砂脊,退潮时可部分地出露水面成为砂坪。沉积物为极 细的砂和粉砂。粒度概率曲线为单段或两段型,基本上由单一的悬浮总 体组成。常具有少量的粘土夹层。流水形成的波状层理为主,局部出现 流水的、与波浪共同作用形成的复杂交错层理。有时可见植物碎片。 3)支流间湾微相:支流间湾为水下分支河道之间相对凹陷的海湾地区, 与海相通。当三角洲向前推进时,在分支河道间形成一系列尖端指向陆 地的楔形泥质沉积体,称为“泥楔”。故支流间湾以粘土沉积为主,含 少量粉砂和细砂。 4)分支河口砂坝微相:分支河口砂坝也称为分流河口砂坝,位于水下分 支河道的河口处,沉积速率最高。海水的冲刷和簸选作用,使泥质沉积 物被带走,砂质沉积物被保存下来,故分支河口砂坝沉积物主要由分选 好、质纯净的细砂和粉砂组成,具较发育的槽状交错层理,成层厚度为 中、厚层,可见水流波痕和浪成摆动波痕。
6)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微相:在海洋作用较强的河口区,河口砂坝砂受波 浪和岸流的淘洗和簸选,并发生侧向迁移,使之呈席状或带状广泛分布 于三角洲前缘,形成三角洲前缘席状砂体。席状砂的砂质纯、分选好, 沉积构造与河口砂坝相同,广泛发育交错层理,生物化石稀少。砂体向 岸方向加厚,向海方向减薄。
前三角洲泥、滑塌浊积扇
第二节 三角洲沉积特征
一、河控三角洲沉积特征
1.河控三角洲形态
河控三角洲是在河流输入泥砂量大,波浪、潮汐作用微弱,河流的建设 作用远远超过波浪、潮汐破坏作用的条件下形成的。按照三角洲的形态, 可进一步可分为鸟足状三角洲和朵状三角洲两种类型。 (1)鸟足状三角洲 建设性三角洲。 是以河流作用为主的极端类型,是最典型的高
③河水密度<蓄水体密度:为低密度流动,属严格的平 面喷流类型。通常、潮汐、海流
可对河流输入的泥砂进行改造和再分配,改
(4)河口区海底地形:河口区海底坡度小,水
体浅,有利于三角洲的形成 (5)蓄水盆地的构造特征:水盆地相对稳定, 或沉降缓慢,沉降速度小于或略等于沉积速 度,对三角洲的形成和保存有利
一、河控三角洲沉积特征
(2)三角洲前缘亚相 三角洲前缘亚相位于三角洲平原外侧的向海方向,处于海平 面以下,为河流和海水的剧烈交锋带,沉积作用活跃,是三 角洲砂体的主体。其进一步可划分为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天 然堤、支流间湾、分支河口砂坝、远砂坝、三角洲前缘席状 砂等六个沉积微相 1)水下分支河道微相:水下分支河道为陆上分支河道的水下 延伸部分,也称为水下分流河床。在向海延伸过程中,河道 加宽,深度减小,分叉增多,流速减缓,堆积速度增大。沉 积物以砂、粉砂为主,泥质极少。常发育交错层理、波状层 理及冲刷一充填构造,并见有层内变形构造。垂直流向剖面 上呈透镜状,侧向则变为细粒沉积物。
一、河控三角洲沉积特征
5)远砂坝微相:远砂坝位于河口砂坝前方较远部位,又称为末端砂坝。 沉积物比河口砂坝细,主要为粉砂,并有少量粘土和细砂,可发育有槽 状交错层理、包卷层理、水流波痕和浪成波痕以及冲刷一充填构造等。 由粉砂和粘土组成的结构纹层和由植物炭屑构成的颜色纹层在远砂坝微 相中也较为特征,向河口方向结构纹层增加,颜色纹层减少;向海方向 则相反。
三角洲相
(Delta Facies)
第一节 三角洲环境特点及其沉积作用 第二节 三角洲沉积特征 第三节 古代三角洲沉积鉴别标志及其与油气 关系
第一节 三角洲环境特点及其沉积作用
一、三角洲环境特点 1. 三角洲环境 三角洲的现代定义是由巴雷尔(1912)提出的,他认为 “三角洲是河流在一个稳定的水体中或紧靠水体处形成的、 部分露出水面的一种沉积物”。该定义包含四个方面含义: 第一,三角洲沉积物来源于一个或几个可确定的点物源;第 二,三角洲以进积结构为特征;第三,尽管三角洲能最终充 填盆地,但它们都发育于盆地周缘;第四,因河流提供了进 入盆地的物源,所以三角洲最大沉积位置受到限制。 三角洲环境包括陆上和水下两部分沉积区,平面上大致为 三角形。依水体性质不同,存在湖泊型三角洲和浅海型三角 洲。
三
角 洲
分流河道 正韵律沉 积
平
原
相互叠 置的分 流河道
3 长6
SB-冲刷侵蚀面
三
角
洲 前
河口坝液 化变形构 造
长7
缘
浅湖泥及 席状砂沉 积
最大洪泛面
陕北清涧河刘家湾长6-长7三角洲露头剖面实例
一、河控三角洲沉积特征
4)沼泽微相:位于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间的低洼地区,其表 面接近平均高潮线。沼泽中植物繁茂,排水不良,为一停滞 的还原环境。其沉积为深色有机质粘土、泥炭、褐煤,夹有 洪水成因的纹层状粉砂。富含保存完好的植物碎片,并含有 丰富的黄铁矿自生矿物。当排水通畅时,粘土中的有机质不 发育,并可见昆虫、藻类、介形虫、腹足类等化石。 沼泽沉积约占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的90%,故有人把分支河 道沉积形象地比喻为三角洲平原的“骨架”,把沼泽沉积比 喻为三角洲平原的“肉”。广泛而稳定分布的层状有机质沉 积可作为三角洲平原地层对比的标志层,根据其分布范围, 可圈定三角洲平原的大致轮廓。 5)淡水湖泊微相:三角洲平原亚相的湖泊面积小,水体浅, 通常为3~4m,沉积物主要为暗色有机粘土物质,并夹有泥 砂透镜体。粘土沉积物显示极好的纹理。可见黄铁矿、蓝铁 矿,但不成结核,多见原地生长的软体动物贝壳。虫孔发育。 河流支流注入时,可形成小型的湖成三角洲沉积。
尽管三角洲的沉积物粒度可粗可细,三角洲中河流、波浪和潮 汐相互作用的能量不同,但总的来说,一个三角洲可以根据其 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特征,被划分成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 前三角洲三个亚相及多个微相 :
三角洲 类型 扇三 角洲 亚相 扇三角洲平原 扇三角洲前缘 前扇三角洲 辫状河 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 微 相
第一节 三角洲环境特点及其沉积作用
2. 三角洲形成的控制因素 (1)河流的作用 (2)蓄水体(海、湖水体)的密度与河水密度差异 (3)蓄水体的水动力作用 (4)河口区海底地形 (5)蓄水盆地的构造特征
三角洲沉积相
平原河道
前缘水下分流河道
河口坝 远砂坝
张家滩页岩
最大湖泛面
安55井,长62,9-91-71, 2152.9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 河道中的岩性突变面
上逐渐扩大。
河水冲决天然堤后,取道于较大坡度的新河床入海。旧河道淤塞,泥砂供 应断绝,加之海浪的改造和侵蚀,使原来的三角洲废弃,而在其旁侧新河道人
第一节 三角洲环境特点及其沉积作用
第一节 三角洲环境特点及其沉积作用
二、三角洲的主要类型 三角洲是河流与海洋(湖泊)相互作用的结果,两者的作用强度不同以 及沉积物粗细的差异,就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三角洲。 Scott and Fisher 等(1969)曾根据河流、潮汐、波浪作用的强 弱,将三角洲分为建设性的和破坏性的两种类型。建设性三角洲是在以 河流作用为主、泥砂在河口区堆积的速度远大于波浪所能改造的速度的 条件下形成的。其特点是增长速度快、沉积厚、面积大、向海突出、砂 泥比低。大型河流入海多形成此类三角洲。 当海洋作用增强而超过河流作用时,波浪、潮汐、海流的能量等于 或大于河流输入泥砂的能量,河口区形成的泥砂堆积经海洋水动力的改 造、加工和破坏,就形成了破坏性三角洲。这类三角洲形成时间短、分 布面积小,多为中、小型河流入海所形成。
(2)朵状三角洲 朵状三角洲形态呈向海突出的半圆状或朵状,与鸟 足状三角洲相比,此类三角洲在形成时泥砂输入量相对较少,砂泥比值 较高,波浪作用有所增强,但河流输入沉积物的数量仍高于波浪和潮汐 作用改造的能力。
一、河控三角洲沉积特征
2.三角洲沉积亚相特征 根据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可将三角洲相分为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三个亚相 (1)三角洲平原亚相 为三角洲沉积的陆上部分,其范围包括从河流大量分叉位置 至海平面以上的广大河口是与河流有关的沉积体系在海滨区 的延伸。三角洲平原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与河流相有较多 的共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为河流相的缩影。其者性主要为 砂岩、粉砂岩、泥岩(包括泥炭、褐煤等)。砂质沉积与泥炭、 褐煤共生是该亚相的重要特征。砂质碎屑的分选性差,粒度 概率曲线与河流相近似。层理构造复杂,视环境不同而异, 见雨痕、干裂、足迹等层面构造。生物化石少,且多为淡水 动物化石和植物残体。岩体呈透镜状,横向变化大。分支河 道和沼泽沉积构成该亚相的主体,这是与一般河流的重要区 别。三角洲平原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分支河道、陆上天然堤、 决口扇、沼泽、淡水湖泊等几个沉积微相。
一、河控三角洲沉积特征
1)分支河道微相:分支河道又称为分流河床,其沉积特征与 河流体系的河床沉积基本相同。它构成了三角洲平原亚相沉 积的骨架,以砂质沉积为主,粒度比邻近的微相稍粗,分选 差。河床可发育边滩或心滩。垂向上具下粗上细的间断性正 韵律。常发育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具有不对称波痕及冲刷 一充填构造。化石少见,最底部可见植物碎片。横剖面呈透 镜状,沿河床呈长条状,故又称为河道 砂坝。 2)陆上天然堤微相:发育在分支河道两侧,以细砂和粉砂沉 积为主,远离河床沉积物变细,泥质增多,常见各种波状层 理及流水波痕,可见铁质结核和碳酸盐结核,少见植物碎片。 3)决口扇微相:洪水漫溢河床,冲破天然堤形成决口扇滩, 可形成较大面积的席状砂层,但比河床沉积细,与河流相决 口扇沉积类似。
延河剖面张家滩小学长7湖侵暗色页岩
(1) 河流的作用:河流的流量和输砂量是形成三角洲的物质基 础 (2)蓄水体(海、湖水体)的密度与河水密度差异: ①河水密度>蓄水体密度:为高密度流动,沿底部流动
(2)蓄水体(海、湖水体)的密度与河水密度差异:
②河水密度=蓄水体密度:为等密度流动,
(2)蓄水体(海、湖水体)的密度与河水密度差异:
第一节 三角洲环境特点及其沉积作用
在三角洲分类图中,还给出了伸长状、朵叶状、弓形(尖头 状)、河口湾(港湾状)三角洲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