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地震构造解释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6章自然灾害第2节地质灾害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6章自然灾害第2节地质灾害课件

2.地震的量度指标 (1)震级。 地震 能量 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 一个 震级。 (2)烈度。 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 破坏程度 。一次地 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微思考地震烈度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提示:如下图。
3.地震构造示意图
名称 震源 震中 震源 深度
等震线
震中距
地震波
西南地区为什么地质灾害多发?
提示:西南地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该区地质灾害是地质、 地貌、气候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①我国西 南地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上,地质构造很不稳定,断 层带分布广泛,很容易发生地震。②西南地区属于东部季风 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势起伏不平,大大增加了重力作用, 一旦发生暴雨,或者连续降雨,使得山体岩石松动,很容易发生 滑坡、泥石流。③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使得山体植被覆盖率 急剧减少,更是大大增加了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 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读图,回答3~4题。
3.上图表明该库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
A.年降水量少 B.夏季降水多
C.冬季降水少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4.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概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
A.流速减小
B.流速加大
C.水位涨落幅度增大 D.水位稳定
A.泥石流 B.地面沉降 C.陨石坠落 D.滑坡 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公路一侧山体发生滑坡。泥石流是突 然爆发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而下,在很短时 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漫流堆积。地面沉降是由于 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漏斗区,使地表整体陷落。陨石坠 落形成环形坑。滑坡是山体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和土体,在 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第6课地震解释-构造解释

第6课地震解释-构造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第6课
王英民
2010年
3 地震构造解释
• 3.1 概述 • 3.2 复杂构造形态的特殊地震响应 • 3.3 断层解释 • 3.4 典型构造样式的地震识别 • 3.5 构造活动时期分析方法
3.1 概述
• 3.1.1 • 3.1.2 • 3.1.3 地震构造解释的主要任务 地震构造形态解释的核心内容 地震构造解释流程
3.2.5 偏移剖面在构造解释中的意义
• (1)水平叠加剖面与偏移剖面 • (2)二维偏移与三维偏移 • (3)闭合问题
(1)水平叠加剖面与偏移剖面
四川盆地二维水平叠加地震剖面
(2)二维偏移与三维偏移
四川盆地二维偏移地震剖面
(3)偏移剖面的闭合问题
3.2.6 速度变化引起的构造假 象——上提或下拉
n n
震源
S(t)
海面 ξ = −1
H
τH =
2H V0
海底 ξ = R
反射界面
x1 (t ) = s (t ) + ( −1) Rs (t − τ ) + (−1) 2 R 2 s (t − 2τ ) + L + (−1) R s (t − nτ ) + L = ∑ (−1) n R n s (t − nτ )
3.2.3 地层倾斜条件下的地震响应——偏移效应
BD为一反射界面(倾斜层),在均匀介质中传播,自激自收。BD界面 的反射同相轴 B∗D∗ 。BD和 B∗D∗ 分别定义在目标空间和象空间。 通过 h = vt / 2 将时间转化为深度,则时间剖面(象空间)和地质 界面(目标空间)就可以统一在一张图上,但BD和 B∗D∗ 并不重 合。这种不一致就叫做地震数据的偏移效应。 ∗ 将反射 B ∗归位到B处, D 归位到D处的过程叫做偏移处理。

地震资料解释ppt课件

地震资料解释ppt课件
(PCA OPTIONAL)
OUTPUT : SEISMIC FACIES VOLUME
突出不连续数据
*
1600ms相干体切片
1600ms相干体切片
*
相关时窗:1500ms—2800ms
*
小断层典型剖面
横364剖面
横396剖面
从地震剖面上,北部断层断距较小,与北界断层未搭接。
*
精细构造描述技术--相干技术应用实例
立体显示
层拉平技术
瞬时振幅剖面
波阻抗剖面
吸收系数
识别火成岩
火成岩油气藏评价
*
4、砂砾岩体油气藏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约束反演技术
立体显示技术
时频分析技术
砂砾岩体油气藏 评价
*
5、潜山油气藏
储集层特征 研究及有利 相带预测
风化壳储集层预测
潜山内幕储集层特征描述
地震反演技术
吸收系数技术
分形技术
多参数分析技术
*
6、落实圈闭
层 g1构造圈闭图
G1ab井过井地震剖面
G1a井过井地震剖面
T1
T1
T1
T1
T1


西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
标定识别储层特征
X33
沙三中底
沙三上底界
夏33井单井相地震相分析
沙三下
沙三中
沙三上
双丰砂体
盘河砂体





夏33井单井相分析
平原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岩性解释
*



沙 三 下
井旁道与VSPlog 对比

0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2

0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2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1 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
3.构造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选择 等值线距是指构造图中相邻等值线间的差值, 对等深线来说,就是每隔多少米划一根等深线。对 t0时间线来说,就是每隔多少毫秒划一根等时线。
等值线距越小,反映得越精细。因此等值线距 选择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反映构造的详细程度,并 照顾到图面的清晰度。 一般来说应考虑到资料的好坏程度和地层倾角 的陡缓。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1 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
3.构造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选择 构造图的精度反映在作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 大小上。
比例尺越大,构造图反映得越精细,因此,在 作图时选择比例尺,应根据测线的疏密,地质任务 的要求,地质情况的复杂程度,资料的质量好坏等 因素考虑。 在构造复杂、资料较好的情况下,应选用较大 的比例尺;在构造简单或资料较差的情况下,则宜 选用较小的比例尺。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1 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
1.构造图的分类 根据等值线参数的不同,地震构造图可分 为两大类:等t0图和等深度构造图。 等t0图可由时间剖面的数据直接绘制,在 地质构造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可以反映构造的基 本形态。但其位置有偏移。 由于地震勘探中界面的深度有法线深度、 视铅直深度和真深度的区别,所以深度构造图 也相应有三种。
(3)标数据。把所取的数据标注在平面图相应的 位置上,在测线交点处,各条测线的数据都应写上。 同样,尖灭超覆等数据也要标注齐全。
1000ms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2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4)标注断点。在断 距不大的情况下一般只标注 断层上盘位置(但也有上、 下盘位置都标注的,特别是 在断距较大时)。除标出断 点位置外,还应注明落差大 小。(落差即为上下盘间的 垂直距离,如右图则是A与B 两点的垂直距离)。应注在 断点符号的上角,此外还需 标注断点处标准层的深度值, 标法见右图。

名词解释构造地震

名词解释构造地震

名词解释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震,是地球内部应力释放的一种形式。

构造地震的形成与地球内动力有关。

地球表面有多个板块和地体,它们在地球深处不断运动。

这些板块和地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地应力场。

当地应力场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地壳破裂或错位,从而引发地震。

构造地震的震源通常位于地下深处,一般深度在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不等。

震源的位置与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和地表覆盖层厚度等因素有关。

构造地震的震级通常较大,可以达到里氏7级以上。

震级越高,地震释放的能量就越大,对地表和建筑物的影响也越大。

构造地震的震源通常位于地下深处,因此地震波传播的距离较远,对周围地区的影响也较大。

地震波传播的路径上,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地震效应,如地面震动、地表破裂、断层错动等。

构造地震的发生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有关,因此具有不可预测性。

虽然科学家们通过地质调查和地震监测等方法可以预测地震发生的可能性,但无法准确预测具体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因此,在地震发生前,需要采取必要的防灾措施,如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制定应急预案等。

总之,构造地震是由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震,是地球内部应力释放的一种形式。

虽然具有不可预测性,但可以通过加强防灾措施来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失。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具体的工作流程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具体的工作流程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具体的工作流程
1、首先要对地质任务进行理解,确定解释方案
2、收集研究区块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

其中基础资料包括:研究区块的老的解释成果、
所有井的分层数据,岩芯类型、试油成果以及测井数据等
3、然后进行层位标定、分析、做VSP.
4、进行过井剖面的对比。

如果研究区块内从来没有勘探过的话,就只有使用穿衣戴帽或
戴帽穿衣法了。

5、在研究区块内拉大剖面(每20或其它数据都行)进行层位追踪对比、分析。

6、进行加密层位追踪对比。

7、进行断层组合。

8、时深转换。

(建立构造、速度模型)
9、进行研究区块的平面圈定、勾绘等值线图(T0图)。

10、进行综合的地质构造分析和含油气性评价。

以上纯为个人观点,如有遗漏和不对的地方,请各位多多指出。

谢谢。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 资料普遍,花费 很少,可以灵活 调整,实现较好 的标定效果,因 此最为常用。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AC
SP ILD
地震 子波
- +
反射系数 贡献分析
合成地 震记录
井 旁 地震道
TI
气 油
TII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华东)
相位对比
• 在剖面内进行反射波对比时,优先选择振幅强、连 续性好的同相轴进行对比追踪。
(华东)
波组对比 • 波组:是指比较靠近的若干个反射界面产生的反射
波组,一般是由某一反射标准层及邻近的几个反射 波组组成,能连续追踪,具有较稳定的波形特征, 各波出现的次序和时间间隔都有一定的规律。
• 波系对比: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波组所组成的反射波
(华东)
§2.2 反射波对比
• 反射波对比就是在地震资料(一般是剖面)内对比 解释同一个界面的反射波。 • 对比原则: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界面或薄层组的反射 波在相邻地震道上表现出相似的特点。 • 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振幅显著增强;
–波形相似; –同相性; –时差变化规律;
(华东)
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华东)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 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构造解释的任务是:
①确定标准反射层及其相当的地质层位,研究地层的 厚度变化及其接触关系; ②了解构造形态及其特征; ③确定断层的存在及其性质、断距和断面产状; ④了解盆地基底的埋藏深度、即沉积岩的厚度; ⑤划分盆地内的次一级构造单元、构造带及局部构造;
这是由于断层的错动引起 的两侧地层产状突变,或 是断层面的屏蔽作用和对 射线的畸变造成的。

地震解释中的构造成图及地质解释介绍

地震解释中的构造成图及地质解释介绍
➢ 取数据;对所选的作图层位,按数据点间隔距离和测线交 点处取等t0值或深度值(包括层位的数据、断点有关数据, 尖灭、超复点数据等),在构造主要部位及特征点附近应 加密取值点。
➢ 标注数据;标注在平面图相应的位置上,在测线交点处, 各条测线的数据都应写上。标注方法如下左图。
➢ 标注断点;断距不大时,只标注断层上盘位置,断距较 大时,上下盘位置都标注。此外,还要标注断层落差及 断点处标准层的深度值,标注方法如下右图
➢ 图4-1 是地下的一个穹隆构造和该构造顶面的等深图或构造图. ➢ 一条深度剖面只能表示该剖面的地下构造形态; ➢ 图4-2 把四条剖面上的同一反射层(T)的深度,按一定间距展布在
测线平面图上,然后绘出等深线,就得到了构造图.
2.地震构造图的分类
➢ 地震构造图按作图等值线性质可分两大类:
➢ ① 等深度构造图(深度等值线表示)
✓正断层,上、下盘断层线间错开,出现空白;
✓逆断层,上下两盘断层线间等深线出现叠掩;
超复、尖灭等地质现象在构造图都表现为标准层向某方 向的缺失。
可用多层构造图的闭合来判断地层间的关系,如下图, 可明显看出两个界面之间为角度不整合关系,且第二层 往北不整合尖灭。
二、 由等t0图经过空间校正作真深度构造图
d)给出了三条测线偏移后D点位置的 变化情况:在测线B,D点位置不 变;测线A,D点偏移到D′,测线 C,二维偏移后D点偏到D〞,并不 是反射点的正确位置。应当沿垂 直于测线C的方向再偏移一次,才 能从D〞最后偏移到正确位置D′。
6.勾绘等值线
➢ 按规定线距(根据t0或h值),勾圆滑曲线;原则:从简单到复 杂,由底到高,先勾出大致轮廓(如构造高、低点),再绘构 造细节,复杂时以断块为单位绘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一
整一
整一
T53
右侧接触 关系 整一 削截 上超 削截 下超 整一 整一 整一 上超 削截 整一 整一 整一
界面性质
区域角度 不整合面 局部不整
合面 最大水进
面 首次水进
面 局部不整
合面 最大水进
面 首次水进
超层序 SSQ5
SSQ4
层序 SQ1 SQ1
SQ1
SQ1
T21 T22 T30
T10
界面名称
沉积背景
构造背景
②剖面解释
是构造解释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在时间剖面上确 定断层、构造、不整合面和地质异常体等地质现象。
③空间解释
主要是断层的平面组合、构造等值线的勾绘、等深度构造图 和地层等厚度图的制作。
3.1.4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具体步骤
①确定反射标准层,主要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选 择特征明显的反射同相轴,结合地质解释赋予其明确的 地质意义;
合。这种不一致就叫做地震数据的偏移效应。
将反射 B归位到B处,D归 位到D处的过程叫做偏移处理。
NE119剖面
3.2.4 地层褶皱条件下的地震响应——回转波
• (1)凸界面反射:
凸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在水平叠加剖面上凸界面 反射波同相轴显示的范围比 实际凸界面范围大; •凸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的 极小点是凸界面的顶点 •凸界面反射能量较弱。
P226
冀中坳陷荆丘潜P227
3.2.3 地层倾斜条件下的地震响应——偏移效应
O1
O2
O

D
D
B
B
BD为一反射界面(倾斜层),在均匀介质中传播,自激自收。BD界面 的反射同相轴 BD 。BD和 BD 分别定义在目标空间和象空间。
通过 h vt / 2 将时间转化为深度,则时间剖面(象空间)和地质 界面(目标空间)就可以统一在一张图上,但BD和 BD并不重
程称为“构造确认”(structural validation) • 通过研究认为是“正确”的构造解释模型称为“确认
构造”(a valid structure) • 一个“确认构造”应该在物理学(几何学和运动学等)
和地质学的解释上都是合理的,必须很好地满足4条 准则:即在几何学上必须是①精确的、②可接受的、 ③可复原的和④平衡的构造。
T32 T53
界面名称 T10 T20 T21
左侧接触关 系
整一 整一 上超 顶超 下超 整一
T62 T63 TG
中部接触 关系 整一 削截 整一 顶超 下超 整一
右侧接触 界面性质 超层序 层序 体 关系
整一 削截 上超
区域角度 不整合面 局部不整
SSQ5
SQ15 SQ14
削截
合面
下超
最大水进
H
整一
T31
T32
左侧接触T关40 中 部 接 触

T41 关系
上超
整一
右侧接触 关系
上超
削截
T50
T51
上T5超2
整一 整一 T53
削截 上超
T60削截
整一
削截
上 T61超
上超
整一
整一
上超 T62
上超
T63
整一
T整G 一
上超 削截 上超 削截
整一
上超
上超
削截
整一
削截
整一
下切
下切
顶超
顶超
顶超
整一
上超
上超
整一
T63 整一
TG
顶超
上超
上超
整一
顶超
下超
下超
整一
整一
下超
上超
削截
削截
右侧接 触关系
上超 削截 上超 削截 上超 顶超 整一 整一 上超 削截
界面
区域 不整 局部
合 局部
合 最大
面 区域 不整
左侧
T21 T22 T30
中间
T10
T20
T31 T40 T41
T42
T50
T51
T52
T60
T61
T32 T53
(3)构造描述
• 构造剖面图 • 构造平面图 • 地层厚度图 • 原始地层厚度图 • 剥蚀厚度图 • 古构造演化剖面图 • 古构造演化宝塔图
3.1.3 地震构造解释流程
地震构造解释的 过程一般可以分 为三个阶段: •资料准备 •剖面解释 •空间解释
①资料准备
资料准备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收集与本区或邻区有 关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
3.2 复杂构造形态的特殊地震响应
3.2.1 地层不连续条件下的地震响应——绕射波 3.2.2 侧向不连续条件下的地震响应——反射折射波和侧面反射波 3.2.3 地层倾斜条件下的地震响应——偏移效应 3.2.4 地层弯曲条件下的地震响应——回转波 3.2.5 偏移剖面在构造解释中的意义 3.2.6 速度变化引起的构造假象——上提或下拉 3.2.7 浅层强界面造成的构造假象——多次波
•3.2.1 地层不连续条件下的地震响应——绕射波
地震波传播过程中,遇到界面上任何一种不规则体, 如断层的断棱点、地层尖灭点、不整合面上的突起点 等,这些不规则突起会形成向四周发射波的一个新的 点震源,由这些新的点震源产生绕射波。
3.2.2 侧向不连续条件 下的地震响应——反射 折射波和侧面反射波
削截
削截
上超
整一
T61
顶超
顶超
右侧接 触关系
上超 削截 上超 削截
界面
区域 不整 局部

T10
T21 T22 T30
界面名称 T60 T61 T62 T63 TG
T20
T31
T32
T40
T41
T42
T50
T51
T52
左侧接触关
T60

整一 T61
T53
中部接触 关系 整一
削截 T62
削截
上超 顶超
• 2.3.3整合界面
①海泛面 ②沉积速率剧变面 ③沉积饥饿面
2.4 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
• 2.4.1不整一界面
–(1)削截界面 –(2)视削截界面 –(3) 顶超界面 –(4)上超界面 –(5)下超界面
• 2.4.2整一界面
–(1)连续整一界面 –(2)不连续整一界面 –(3)下切面
2.4.3各种地震反射界面的正确区分
• (1) 削截与视削截的区分 • (2) 顶超与削截的区分 • (3) 上超与下超的区分 • (4) 上超与削截的区分
2.5 地震层序划分对比
• 2.5.1 层序地层单元的分级和特征 • 2.5.2 井震结合的层序综合划分对比方法 • 2.5.3 不同级别层序地层单元界面的地震识别 • 2.5.4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 2.5.5 地震层序的年代地层意义

T21 T22 T30
T10
T20Leabharlann T31T32T40
T41
T42
界面名称 T10 T20 T21 T22 T30 T31
T50
T51
T52
左T侧60接触关

整T一61
中部接触 关系 整一
整一
上超 T62
削截 整一
顶超 下超
T6顶 3 超TG
下超
整一
整一
整一
整一
顶超
整一
上超
上超
顶超
顶超
下超
下超
整一
2.1 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
2.1.1 地震子波的有关概念 2.1.2 地震波在空间域的特征 2.1.3 地震波在时间域的特征 2.1.4 形成单道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 2.1.5 形成单道地震记录的绕射积分模型 2.1.6 地震波的分辨率 2.1.7 地震时间剖面的特征
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
首先要收集和准备与解释和作图有关的资料,它主要 包括:水平叠加剖面和叠加偏移时间剖面,测线坐标和 相应的地质资料。根据勘探开发目的和要求准备不同比 例的测网图(标注剖面线的排列方向和间距)。
其次,地震解释工作者要了解工区的区域地质背景, 仔细研究与解释有关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要对工区 地质背景、盆地类型和主要构造特点有基本认识。
关系
上超T62
整一
削截 T63 T整 G 一
上超 削截
区域角度 S 不整合面
上超
T41
削截
整一 整一
上超 削截
局部不整 合面
上超
T42
整一
上超 整一
上超 削截
局部不整 合面
上超
T50
整一
上超 整一
上超 削截
局部不整 合面
T21 T22 T30
T10
T20
界面名称 T40 T42 T41 T42 T50 T51 T52 T53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第六课
课件编著人:王英民、黄捍东 2008年5月16日
课堂练习1:地震界面的识别
左侧
中间
右侧
界面名称
作业1的解释成果表
左侧接触关系 中部接触关系 右侧接触关系
整一
整一
上超
T40
削截
整一
削截
T21 T22 T30
T10
T20
T31 T40 T41
T42
T50
T51
T52
T60
T61
T62 T63 TG
右侧
课堂练习2:地震层序划分
T21 T22 T30
T10
T20
T31 T40 T41
T42
T50
T51
T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