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1.美学学科的名称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1750年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加通(Baumgarten 1714—1762年)出版《美学》(Äesthetik)一书,标志着美学学科的正式创立。鲍姆加通也因此在美学史上被人称之为“美学之父”。

2.中国的美学:

近代:(1)王国维的观点:境界说。著作:《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2)蔡元培的观点:以美育代宗教,推行美育。著作:《以美育代宗教说》。

现代:(1)朱光潜的观点:美在意象。著作:《诗论》、《谈美》、《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如:“花是红的”这里的“花”是一个客观的自然对象,而“花是美的”这里的“花”则

是客观自然景物和人的主观情思相交融而形成的审美意象。

(2)宗白华的观点: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观出发,提出美在“意象”的观点。《美学散步》如他说:艺术家“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

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3)李泽厚的著作:《美的历程》

3.什么是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人的精神家园。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

(1)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需求。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的意义上的人。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2)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体验活动中,人获得心灵的自由,”真“、”善“、”美“得到了统一。如歌唱艺术(阿炳《二泉映月》),如安格尔的名画《泉》。

(3)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它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它受人类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如:三寸金莲、环肥燕瘦、古代的长辫、非洲人以黑为美……

第一编审美活动

第一章美是什么

1.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了“美的东西”和“美本身”,把现实世界中美的事物、美的现象和“美本身”分开。柏拉图开创了西方美学史上美的本质、美的本体论研究的先声。

2.20世纪50年代中国美学界的四派

(1)蔡仪:客观论美学。蔡仪认为,事物的美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于欣赏的人而存在,而决定事物之所以美的关键是客观事物的典型性。何谓典型呢?蔡仪认为就是事物的个别性中显现的种类的一般性(他的典型论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上,不同于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形象。)。

缺陷:把美学缩小为被动的反映论,完全否定审美主体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机械性。

(2)吕荧、高尔泰:主观论美学。吕荧、高尔泰认为,美是人的主观观念,客观的美不存在。

缺陷:把美全部归结为主观,不符合审美的实际。

(3)李泽厚:实践论美学。20世纪50年代,李泽厚提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李泽厚受到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启发,提出从”自然的人化“来解释“美”的客观社会性的形成和统一,认为“美”就是这样一种在人类实践即人化的自然过程中所获得的客观的社会属性。

缺陷:在具体解释过程中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承认美的具体形象性,但把美产生的最后根源或前提条件

(实践)和美的本质混为一谈;脱离活生生的审美现实,忽视感性个体的审美活动的当下生成。(人化并不都是美的)

(4)朱光潜:主客观统一论美学。朱光潜提出“物”(“物甲”)和“物的形象”(“物乙”)的区分,物甲是纯客观景物,物乙是物甲在人们既定的主观条件(如意识形态、情趣等)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而“美”就是这个“物乙”即“物的形象”。

优点: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都是情景的契合,都离不开人的创造);认为美的社会性和审美主体相关,对美的社会性作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

3.审美意象的特点:

(1)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相融的世界。

(2)审美意象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无论是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存在,还是纯粹主观的在“心”中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如: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3)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和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如:王夫之说的“如所存在而显之”、“显现真实”(显现存在的本来面貌)

(4)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使人产生美感。如:王夫之所谓的“动人无际”,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使人产生美感(狭义的美感)。

4.审美意象和审美活动的关系(3点)

(1)审美意象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2)审美活动是一种渗透着人的意识的意向性活动,在这种意向性活动中,审美意象得以产生,美感得以形成。

(3)在意向性审美活动中生成的审美意象和审美体验不是纯粹主观的,它必然受到外界景物的触发。

第二章美感的分析

1.什么是审美体验?(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

(1)审美体验是和生命、和人生紧密相联的直接的经验,它是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的直觉中创造一个意象世界(一个充满意蕴的完整的感性世界),从而显现(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

(2)美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审美体验和认识活动的区别:)①美感(审美体验)是和人的生命和人生紧密相联的,而认识则可以脱离人的生命和人生而孤立地把事物作为物质世界(对象世界)来研究。②美感(审美体验)是直接性(感性),是当下、直接的经验,而认识则要尽快脱离直接性(感性),以便进入抽象的概念世界。③美感(审美体验)是瞬间的直觉,在直觉中得到的是一种整体性(世界万物的活生生的整体),而认识则是逻辑思维,在逻辑思维中把事物的整体进行了分割。④美感(审美体验)创造一个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意象世界),“华奕照耀,动人无际”,这就是美,而认识则追求一个抽象的概念体系,那是灰色的,乏味的。

2.审美态度(获得美感的主观前提)

(1)审美态度是一种和实用、功利态度的距离。如对待一棵古松树,商人见出它的经济价值,植物学家见出它的科学价值,画家才见出它的审美价值。

(2)布洛的“心理距离”说:超越实用眼光,和功利拉开距离

心理距离是指审美主体必须和使用功利拉开一定的距离。

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对布洛的“心理的距离”理论做了介绍。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比如说海上的雾,乘船的人们在海上遇着大雾,是一件最不畅快的事。呼吸不灵便、路程被耽搁,固不用说;听到若远若近的邻船的警钟,水手们手忙脚乱地走动,以及船上的乘客们的喧嚷,时时令人觉得仿佛有大难临头似的,尤其使人心焦气闷。船像不死不活地在驶行,茫无边际的世界中没有一块可以暂时避难的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