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期末论文--感动的芽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论文

美学原理论文

美学原理论文
美学原理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理论论文涉及许多不同的主题和观点。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美学原理理论文的主题:
1. 美的定义和特征:这篇论文探讨了美的概念、定义和特征。

它可以研究人们对美的共同认知和审美标准的多样性。

2. 美的哲学基础:这篇论文研究美的哲学基础,探讨美的本质和存在。

它可以涉及到美的形而上学思考和美学的本体论问题。

3. 美的经验和感知:这篇论文探讨人们对美的经验和感知。

它可以研究美的感知过程、美的审美体验和美感的形成。

4. 美学价值和评价:这篇论文研究美的价值和评价标准。

它可以讨论艺术作品和美学对象的评价标准,以及美的价值和意义的多样性。

5. 美的社会和文化影响:这篇论文研究美的社会和文化影响。

它可以探讨美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美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和解读。

6. 美学教育和批评:这篇论文探讨美学教育和批评。

它可以研究美学教育的目标和方法,以及美学批评对艺术作品和美学理论的影响。

这些主题只是一些可能的例子,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来选择合适的美学原理理论论文主题。

美学论文-美的本质探讨

美学论文-美的本质探讨
美虽然是和人有关的关系属性,但美并不是由人的一方主观决定的。在本文美的本质的定义中,社会人们一方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美”赖以构成的客观因素,处在被反映的地位,而不是主体(在哲学上看,我们只能以反映者和被反映者来分划主体客体界限)。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的一方不能作审美的主体。事实上,在形成美和反映美的过程中,社会人的一方往往是一身而二任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种一身而二任,将美形成和存在的客观性和审美的主观性等同起来。
悲剧和喜剧的产生,同样与人类精神心理相反相成的辩证指向有关。人类的精神心理,既有端重仁慈怜惜同情他人的一面,形成一种肃然内敛式的庄敬深沉肃穆悲悯的内心情感的需求指向;又有恣意放荡嘲弄调侃他人的一面,形成一种轻松开怀式的幽默戏谑忘忧相悦的内心情感的需求指向。事物的特性吻合前一种需求指向,形成悲剧之美;事物的特性吻合后一种指向,形成喜剧之美。由此可以推知:人类可以按自身认可为好的意向去构建戏剧乃至所有的精神产品,使其形成艺术之美;人类也可以将意愿正方向指向物化“凝固”在产品中,使其形成劳动产品之美。马克思说:人可以按美的规律建造。从美的本质的角度去分析,这可理解为:人可以按照人自己认可为好的意念指向去建造。由此看来,戏剧、建筑、音乐、文学以及产品之美,其美的本质无一不是事物的关系属性。
关系属性,是笔者新提出的概念。这一概念,既不等同于“关系”,也不是源自于洛克的“第二性质”,更不是关系双方的“中介物”,而是与内部属性相区别相对举的概念。本文认为,事物常见的直接属性(第一层面属性),有两大类:一类是事物不与他事物相关即能独自具备的属性,如金质、圆状等等,可称之为内部属性;一类是事物与他事物相关形成的属性,如大、合、甜、典型等等,可称之为关系属性。美同大、合、甜、典型及前面所列举的丑、恶、善等等一样,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

美学原理论文-最新范文

美学原理论文-最新范文

美学原理论文篇一:美学原理论文《美学概论》读书报告一,电影之美电影技术是在物理学、光学、化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于1895年12月在巴黎第一次放映了他们摄制的影片《墙》、《火车到站》、《婴儿的午餐》、《园丁浇水》等,虽然这些影片的内容十分简单,但却使人们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了活动人物,使人们大为惊叹。

可见电影的历史也就刚过百年,是一门最年轻的艺术。

它从黑白默片(无声片)、有声片到现今的彩色片和立体电影,都是与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

由于电影综合和吸取了各种艺术的特长,能以银幕形象广泛地反映生活,吸引观众,它又是具有广泛性、群众性的艺术。

正如列宁所说:“一切艺术部门中最最重要的便是电影”。

电影之所以是最最重要的,首先就在于它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进行审美娱乐和教育;其次,电影是最接近生活、反映生活的综合艺术,它把绘画与戏剧、音乐与雕刻、建筑与舞蹈、风景与人物、视觉形象与语言联结成统一体。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视觉形象。

电影中的视觉形象不是静止的,而是富有动作性的,是不断运动着的。

电影一定要求有戏剧冲突,电影故事一定要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等戏剧法则。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电影是近似戏剧的。

但电影又不是戏剧。

戏剧由于受舞台的限制,它反映生活的能力是有局限性的、不自由的;电影由于不受舞台的限制和时间、空间的约束,反映生活则比戏剧自由得多、广阔得多。

电影是通过一个一个的镜头来反映生活。

这种镜头可以是特写,可以是全景,可以是事物发展的一瞬间,可以是一个较完整的情节等,这就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美的表现力。

镜头的推、拉、摇以及“化入”、“化出”等具体运用,使电影极其细微地深入到人物内心世界,使人物性格更富有感人魅力。

如一个成功的特写镜头,可以通过演员的面部表情把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充分表现出来,再加以巧妙的烘托和明朗而有力的动作,可以更加清晰地表达出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这是戏剧在反映生活时所无法比拟的。

1、简述奥斯卡奖奥斯卡奖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的别称。

美学原理论文范例精选(强烈推荐5篇)

美学原理论文范例精选(强烈推荐5篇)

美学原理论文范例精选(强烈推荐5篇)美学原理论文范例精选(强烈推荐5篇)本文关键词:强烈推荐,美学,范例,原理,精选美学原理论文范例精选(强烈推荐5篇)本文简介:在"第二媒介时代"的创作视域下,当代建筑已演化成一种抽象的隐喻符号,并藉由其兼具信息、交流、叙事、批判与多元化的媒介新属性,进而在当代建筑领域中引发一场以媒介符号为审美主体的"图形学转向".以下是五篇美学原理论文,希望你阅读后对美学原理更加了解。

美学原理论文范例精选(强烈推荐5篇)本文内容:在"第二媒介时代"的创作视域下,当代建筑已演化成一种抽象的隐喻符号,并藉由其兼具信息、交流、叙事、批判与多元化的媒介新属性,进而在当代建筑领域中引发一场以媒介符号为审美主体的"图形学转向".以下是五篇美学原理论文,希望你阅读后对美学原理更加了解。

范文一论文题目:基于梵高美学原理的城市道路铺装设计摘要:美国着名作家欧文▪斯通先生编撰的《梵高传》,主要撰写了梵高的传奇一生。

该书对于梵高的前期、中期以及中后期的艺术创作背景、身边的人物关系做了详细的介绍。

从该书中可以看出梵高对艺术的执着、热爱,画作中充斥着对大自然的尊重和崇拜,最后也说明了艺术应该更多地关心现实问题,服务于人,造福于社会。

通过阅读《梵高传》,了解熟悉梵高的一生,解剖他的画作内涵,从而指导环境设计。

关键词:《梵高传》;艺术;自然崇拜;服务社会;从小,梵高这个名字对于我来说就不陌生,应该说对于所有学生都不陌生,他是历史教科书里"印象派"的典型代表画家之一。

我们提起梵高,自然而然想到的就是他的《向日葵》《星空》以及他割掉一只耳朵的自画像。

当时老师向我们推荐了《梵高传》这本讲述梵高传奇一生的人物传记,一直到现在,这本书看完已经有段时间了,这本书让我对设计产生了深刻的思考,我想先介绍一下自己所了解的梵高。

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早年,他并没有显示出很多的艺术天分,而是一直在打杂,直到27岁,才开始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绘画生涯,仅仅十年,他就创作了将近两千多幅画作。

美学原理论文

美学原理论文

浅析达·芬奇的艺术作品及成就浅析达·芬奇的艺术作品及成就摘要: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

他思想深邃,学识渊博,他不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画家,而且他的才学涉及各个领域。

通过对他的学习,他那严谨求真的态度,专心的治画精神,都深深打动着我。

他的毕生成就不仅对当时的欧洲,对现在的整个人类文明都有着深远影响。

而且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代的画家学者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字:文艺复兴达芬奇成就西方艺术史的文艺复兴时期,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美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文艺复兴三杰”中的达芬奇则是其突出的代表人物。

他是画家、雕塑家、建筑家、作家、数学家、医学家、制图师、工程师和科学家。

在他的艺术和科学研究生涯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对知识探究的深切的爱。

他是无愧于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物。

他在绘画上的创新手法影响了他过世后一百多年的意大利及欧洲各国的艺术。

他创造的“晕染法”使物体轮廓线、画面调子更加柔和且富于立体效果;而“明暗法”则使得描绘对象仿佛具有真切的错觉效果。

他把艺术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达·芬奇是一个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

他的祭坛画《岩间圣母》、肖画《蒙娜·丽莎》和壁画《最后的晚餐》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

这三幅作品是达·芬奇为世界艺术宝库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

在大师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圣母”是一个重要的题材,在他笔下的圣母不同于中世纪那时的画,画面上的人一个个神情呆滞、凄苦:圣母玛利亚是一脸愁容,耶稣总是在那受苦、受难的样子。

而到了达芬奇笔下,圣母玛利亚成了,非常美丽、温柔的慈母形象。

即使是同时代的米开朗基罗,其作品结实浑厚,但人物神态上,远远不如达芬奇更来得柔和、温婉。

达·芬奇的圣母像是独一无二的。

在达芬奇笔下,一系列富有人性之美的圣母形象折射出文艺复兴的真精神。

美学原理论文2篇

美学原理论文2篇

美学原理论文美学原理第一篇导言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价值和美术活动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艺术、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问题,以泛指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美学原理,分析美的概念、特征和哲学基础,以及美学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运用。

一、美的概念美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是人类对于感知对象的欣赏和审美情感的集合。

美可以存在于自然界的景观、人体的姿势、艺术作品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

美的概念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点和文化背景不同。

然而,美学研究追求的是寻找普遍适用的美学标准,以增进人类对美的理解和认知。

二、美的特征美具有多个特征,其中包括对称、协调、和谐、尺度、比例、变化、统一等等。

对称是指物体两侧相对称的特征,可以给人带来平衡和和谐的感觉;协调是指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和谐,使整体产生一种统一感;尺度和比例是指物体的大小和比例关系,使人感觉舒适和协调;变化是指元素之间的变化和对比,增添刺激和吸引力;统一是指各个元素之间的整体性和内在连接,产生整体的和谐感。

三、美学的哲学基础美学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对美的本质和价值的探讨。

美的本质是指美的本体属性,即使存在于感知对象中的特定属性。

美的价值是指人们对美的欣赏和评价,可以从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形式主义等不同的价值观出发。

美学的哲学基础探讨了美的本质和价值的逻辑关系,为美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四、美学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运用美学在绘画、音乐、舞蹈、电影和文学等不同艺术形式中起着重要作用。

绘画通过运用色彩、线条和形状等元素,表达画家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音乐通过音符、节奏和和声等元素,表达音乐家的情感和思想;舞蹈通过身体的动作、肢体语言和音乐的配合,表达舞者的情感和意义;电影通过摄影、剧情和音效等元素,表达导演的艺术观点和主题;文学通过文字的修辞、情节和人物形象等元素,表达作家的思想和情感。

美学在这些艺术形式中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

结论美学作为研究美的学科,深入探讨了美的概念、特征和哲学基础,并在不同艺术形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关于美学原理的论文

关于美学原理的论文

关于美学原理的论文
美学原理是关于人类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的理论体系。

它涉及了艺术、设计、文学等各个领域,并且对人类的美感和美学观念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美学原理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理解人类审美体验的本质。

首先,美学原理被认为是对审美价值的评判标准。

它通过研究人类对艺术和美学作品的反应和喜好,从而揭示出一些客观的基本原则。

例如,对称性、平衡性和谐度等美学原则,这些原则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创作和设计中。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艺术家和设计师能够创造出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作品。

其次,美学原理还有助于理解美的本质。

美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因为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喜好都不尽相同。

然而,通过研究和分析人类的审美反应,美学原理能够找到一些普遍存在的美的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是某种形状、颜色、模式或情感的表达。

通过理解这些普遍存在的美学原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对美的偏好和认知过程。

此外,美学原理还能够指导艺术和设计的创作过程。

当艺术家和设计师了解了美学原理后,他们能够根据这些原理制定创作策略,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创作中。

这样,他们能够更好地满足观众或用户的审美需求,创造出具有美感和吸引力的作品。

综上所述,美学原理是研究人类审美体验的重要理论基础。

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对美的评判标准,而且还深化了对美的理解。

此外,美学原理还能够指导艺术和设计的创作过程。

因此,研究和应用美学原理对于探索和发展人类审美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美学原理》读书笔记(2011-04-21 14:07:23)标签:中国美的艺术美形式美美学杂谈分类:调查报告《美学原理》第三版杨辛甘霖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第一版2003年11月第二版2004年2月第2次印刷总第27次印刷阅读跨度:2004年2月24日(选修)、2011年2月28日(通读)。

一什么是美学·古代的思想家对美与艺术问题所作的哲学探讨,对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研究,就是美学思想的起源与萌芽。

(一)什么是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

它体现了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和当前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方面,美学可以集中地研究美、美的各种形态以及美感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从审美上研究艺术,与艺术概论有所区别。

艺术是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集中表现,它是研究艺术的一般问题,即美学不是研究艺术的一般问题,而是研究艺术美的问题,研究艺术美的创造和欣赏的问题。

艺术美是艺术的本质问题之一,研究艺术美的创造和欣赏,即是从美学上对艺术的研究。

(二)为什么学习美学·首先,是时代的需要。

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需要。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在各个生活领域中都提出美的要求,而且创造了许多具有我们时代特点的美好事物。

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上对生活和艺术中美的发展加以概括,以便更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其次,是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需要。

一件艺术品如果对群众的思想感情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中便包含着一定的美学道理。

在文艺评论中就需要肯定其美学价值,这对艺术创作和欣赏都有指导作用。

·再次,是开展审美教育的需要。

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审美的能力。

在学习美学中对美的普遍本质从哲学上加以研究,就有助于我们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学习美学的又一个任务,就是在各种“新奇”的形式下,鉴别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以便真正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动的芽
——论美学中的感官功能我为什么要选《美学原理》?一个学期的美学课程即将结束,在这一个学期的课程中,我也会时不时的问自己这个问题。

美学,在我来的学校,并没有出现在通识课里。

也就是说作为一般的工科生,我们只有通过书本,网络来接触美学。

最初知道美学,应该算是高中的课外读物,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即《谈美》)。

对于书中的内容,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也行是因为年龄,心智不够吧,更多的钟情于小说缠绵的情节,而忽略了这本老师推荐我们的课外读物。

所以,之前的我一直以为美学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美,什么东西是美。

紧紧将美学中的“美”字看成一个形容词,漂亮,beautiful。

大一的时候觉得生活很无趣,不愿意出去旅行,只愿意窝在家里。

所以,当我来到义守大学,看到《美学原理》这门课程后,毫不犹豫的就选了他。

我希望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让我发现生活中,身边的美;另一方面,了解一些审美方法,以此运用的生活中,而不是一再凭着自己的喜好、直觉妄下定论。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想第一点我做到了。

虽然,我并不能时时发现身边的美,时时体会身边的美,但是偶尔看到一件物品的感动,常常让我在之后想起当时的反应而会心一笑。

也许我还是不能很好的了解一些方法,但是,同时我有了另外的疑问,就是作为一个并不从事美学研究的我,真的有必要去完全掌握审美方法并用这些方法来发现生活之美吗?“美”是我可以说的听出,描绘的了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美学这个词,最初由日本人翻译,不过我更喜欢它直接的翻译“直觉学”或“感觉学”。

是的,我看到了凉亭上紫色的常春藤花,所以我感受到了它的勃勃生机。

骄阳下,女生门都是撑着伞,几个男生懒洋洋的爬着并不高的楼梯。

“好晒!”“热死啦!”更多的连话语都不愿意说的人们。

旁边的凉亭上,一团盛开的常春藤从顶上倾斜下来。

紫色,并不像红色给人的燥热,但也可以表现的生机勃勃。

它并不像有些娇弱的花蔫蔫的呆在太阳下,也不像路上的我,耷拉在脑袋,托着身子前行。

好像很享受太阳给它的沐浴,也很乐意为亭下的人们提供一片阴凉。

是的,我还听到了海浪拍打海岸的声音,所以我感受到了人的无知。

用耳朵听海浪的拍击声,较眼睛看的,更加给人周而复始的感觉。

用眼睛看,每次海浪都不一样,形状不一样,浪花也不一样。

用耳朵听,不知道下一波什么时候来,也来不及品味这一波的海浪,就这样“啪……啪……啪……”。

其实每次的声音也应该是不同的,只是它太短促,周围的海浪声也是此起彼伏,让我无法认真的分析这是哪一种。

索性就这么听着,这千百万年来不变的拍打。

人的一生最多不过100年,有的人勾心斗角,争名逐利,搞的自己满身疲惫,最后还不是什么都带不走的离开。

大海,只是单单的这样拍打,拍打。

不禁让我想到,海啸难道是大海对我们的嘲笑与惩罚?是的,我嗅到了青草的味道,所以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气息。

也有人说我闻到的是泥土的气味,也罢,总之,清晨的校园风里有潮湿的气味,像滋润这土地。

草儿好像想透过这种芳香,表达对阳光雨露的渴望。

有时,嗅觉是和味觉,视觉联系到一起的。

但是我们总是最先用到嗅觉,闻到它的气味,走进了,看到它,等看清楚了,才吃下去,品味它。

是的,我品尝到了夜市的美食,所以我感受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咸。

夜市,在大陆几近消失的孤岛,在这里再次看见了它的繁荣。

因为好奇曾要了一杯蜂蜜苦瓜茶。

第一口有蜂蜜的甘甜,
随之而来的就是苦。

是的,应该只有味觉才能体会到苦吧。

苦,有时也来形容心里的感觉。

正事因为我们有了味觉,感受到了这些味道,当心在经历一些事情后,找到了属于它的人生百味。

是的,当我的双脚踩在澎湖的海滩上,我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

有多久没有赤脚走在大地上了。

儿时,父母会因为自己喜欢赤脚走路而训斥我。

到了后来,几乎忘了光脚站立在大地上的感觉。

来到海边,犹豫的脱下皮鞋,大地比我想象的冰冷。

可是,时间不长,我又像回到了小时候,找到了当时在地上疯跑的感觉,在沙滩上时而快走,时而奔跑,时而调皮的踢起湿湿的沙子,故意破坏刚才留下的整齐的脚印,久违的快乐啊。

前两天,老师问我们说:“你们知道吗?云是会旅行的。

”是吗?老师这么一说,让我想到了四川的天空。

四川是盆地,湿气比较重。

夏天,没有太阳,像个大蒸笼;秋冬的时候天也是灰蒙蒙的,偶尔一个艳阳天,大家都会开心很久。

因为这样,天空也不是那么蓝。

云呢?要不是厚厚的一层罩在上空,要不就是万里无云。

可能以为忽略了它存在吧。

居然忘记上一次仰望云彩的情景。

到记得一次夜晚在阳台,突然看见天空有几个小亮点,欣喜的以为是遗漏的繁星。

结果看了一会,知道它们是飞机。

四川,并不是一个观星的好地方啊。

这里,更适合看山,看水,而不是看天。

再刚来台湾的时候,我就发现自己开始看天。

虽然没有老师说的思考着云的旅行,但我走在路上还是会扬起头看看今天的天空。

云,在这里是多变的。

它有可能是一朵一朵的,像小孩子随意涂鸦出来,洁白,可爱,会忍不住用手指在空中为他们画上笑脸。

有的时候云也是一片一片的。

就像被撕扯的白布,随意丢在天空。

记得在台北美术馆看到一位作家画的一系列的画。

那些画上都有一片被随意搓揉的白布,展开后放上不同的东西,构成了一幅幅的画。

不知,有没有人画天空那像白布一样的云,上面要放上什么呢?台风来之前,云的变化是很快的。

这在我们那里也是见不到的。

在家乡,看天上的云很久都觉得它没有什么变化。

直到一晃神,才发现,边角处的一块已经散去。

在这里台风来之前,天上的云移动是很明显的。

我可以清楚的看到本来是一片整体的云,就在移动中,慢慢飘散。

像将那墨汁滴入水中,慢慢漾开。

这两天,台风又要来了。

直直的扬起头,天空没有一丝的云彩,有些失落。

但是只是转过头,在那被建筑物挡住的天际线,满满的云。

早上看,像是要从下面溢出的啤酒末,那么的迫不及待。

中午,因为风的原因,慢慢移动。

想要盖过来的棉花被。

那天晚上的云是我见过的最像是用毛笔划出来的。

仿佛那笔尖的分叉都一清二楚。

那也算我记忆比较深的一次了。

于是,我开始思考老师为什么说云是要旅行了?
云,从物理上讲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在上空形成的。

海洋,应该是每天蒸发量最大的了。

所以,老师才说早上,云是从海里升出来的。

因为风的关系,云得意在天空旅行。

它看到了青山,看到了草地,看到了沙漠。

当它看到了心中的目的地,它变留了下来,用自己的身体,滋润大地。

这是一种为爱献身吗?只要我们发挥想象,大自然到处充满了爱意啊!云,从飞机上看,又是另一种感觉。

第一次坐飞机的时候,专门换到窗边,拿着相机对着云狂拍。

这次的云,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在我们的下面。

像棉花被,无边无际。

幻想着自己在上面弹跳,玩耍,嬉戏。

最后,玩累了,躺在上面,软软的,两边的云朵会因为自己重力的关系而漫过来,将四周包围。

这又让我联想到我见过的另一种云的形态了。

那是在等四川峨眉山的时候。

峨眉山的云海是它的四景之一,除了云,还应有朝阳配上才对。

无奈,那日登山是阴天,我们在山下的时候只见天空雾蒙蒙的。

等到了山顶,还是淅淅沥沥的下着小雨。

站在悬崖边,云就在岩石下10公分的地方。

因为云的关系,看不见下面的万丈深渊。

导游说,每年都有几
人人从这里跳下去。

他们是在殉道吗?已无人知晓。

小心意义的将脚伸出栏杆,轻轻的放进云里,这也是我最接近云的一次了吧。

我可以把这个叫做踩在云端吗?将脚收回,鞋子已经被沁湿了。

课程中,老师说美学有两种进路,我觉得我应该是感性的吧。

但是曼陀罗的那一讲也给我很深的印象。

从来没有意识到可以将身边的颜色分类。

一直很喜欢红色,它代表着激情,活力,斗志。

但身边的东西反而没有很多红色。

可能是因为红色看久了会让人烦躁吧。

无奈,不能从身边找到很多红的例子,这能并记忆了。

大红,最正的红色,也是我最喜欢的红色。

麦当劳,无印良品等很多商标都选择了大红色。

而大红色并不是与所有颜色搭配都很和谐的,黄色,黑色是我喜欢的两种搭配。

粉红,也是我唇膏的颜色,上面写着“舞动粉红”,正是想表达少女的活力青春。

粉红,也叫妃红色,可能正是古代妃子涂抹胭脂最喜欢,最自然的颜色吧。

还有洋红、桃红……等等一系列的红,记忆并不完整,但我想日后的生活中我定能再次发现它们,成为我自己的红色曼陀罗。

“感动的芽”,是东京艺术大学院印象研究科的佐藤雅彦教授提出的的一个有趣理论。

他认为,在沟通过程中,不能错过在人类心中那颗种子,才能让“感动”产生“行动”。

这里我选择它作为题目,正是想说当我面对生活,应时时抱着感恩的心,感动的心,细心的观察,慢慢的享受,那么我们会感受到众生百态的美,那就是感动的芽。

S.Z。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