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概念(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名词解释1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的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2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为思维模式,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3整体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4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相关临床资料以明确病变本质并确立证,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5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6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包括患者自身的各种异常感觉与医者所感知的各种异常表现。

7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8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

9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

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

10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源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11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

12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13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4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5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得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就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得作用。

3、元气:就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得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就是人体生命活动得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加之任脉、督脉得别络与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就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得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得称为痰,清稀得称为饮。

7、内燥:就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与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得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就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得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得盛衰变化。

9、正治:就是指采用与疾病得症候性质相反得药物以治疗疾病得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得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就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得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得真虚假热证。

11、阴阳: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得一对范畴,就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得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得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得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就是由禀受于父母得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得一种精华物质,就是人体生命得本原,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得最基本得物质。

14、经络:经络就是经脉与络脉得总称,就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得通路系统,就是人体结构得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就是指风邪常兼她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得先导;二就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就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得作用下,过时而发病得一种发病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答案第一、二章绪论与阴阳五行答案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2、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四诊(望、闻、问、节)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4、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5、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

6、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7、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平顺,阳气固守,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

8、阴血:血和阴,均有濡养和宁静的作用,故阴与血合称为“阴血”。

9、阳气:气和阳,均有温煦和推动脏腑生理功能作用,故阳与气合称为“阳气”。

10、阳胜则热:是指阳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

阳邪致病的性质是实热证。

11、阳胜则阴病:是指阳邪致病,阳偏胜必然要导致阴伤,故说阳胜则阴病。

12、阴胜则寒:是指阴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

阴邪致病的性质是寒实证。

13、阴胜则阳病:是指阴邪致病,阴偏胜必然导致阳衰,故说阴胜则阳病。

14、阳虚则寒:阳虚是指人体的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阴,则阴相对的偏盛而出现寒象,称“阳虚则寒”。

15、阴虚则热:阴虚是指人体的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阳,则阳相对的偏亢而出现热象,称“阴虚则热”。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一、基本观念
1、五行理论
五行理论是中医自古以来一直最根本的理论,是中医思想的基础理论,是中医祖先所探索的有关自然规律的重要成果。

五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具有印象、相生、相克等属性和互动关系,它们组成了
一个统一的天地人统一体,共同调节人体生理、病理、精神状态等各个方
面的动态平衡。

2、阴阳理论
阴阳论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是指肉体和精神的虚实状态,
是以阴、阳之间的相生相克为基础的,是对外界环境与其内在变化的系统
性描述,它被认为是调节自然界流动变化的根本自然规律。

3、气机理论
气机论是指人体内的气活动机制,是指人体内各部位活动的基础,气
是调节人体机能的动力,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变聚稀之物,从而改变
人体的状态。

气是人体活动的动力,是控制体内各种活动的动力,也是行
使抗病能力和调节机能的动力。

4、血脉理论
血脉学是中医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以血液的流动为前提,认为血液
的活动机制是支配人体机能的基本要素,中医认为血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
本物质,认为血液的流动是维持身体机能的基本要素,血液的流动不畅会
影响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卓越打印)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卓越打印)

绪论1.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认识。

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也是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包括人体本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

(戴润)2.证:一是证据,就是赖以诊断疾病的证据。

二是证型,是机体的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戴润)3.病:是指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作用下,机体正邪相争,阴阳、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发生病理变化的过程,具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变化规律和症状体征。

(戴润)4.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病人的主观感觉)和体征(医生检查获得的客观表现)(戴润)5.辨证论治:就是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证据),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和提炼归纳,明确病因、病性、病位、邪正关系等,最后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并根据辨证的结果,决定治则和治法,实施治疗。

(戴润)6.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点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就不同,因而治法也就不一样。

(戴润)7.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也就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

(戴润)8.司外揣内:司外揣内又称“从外知内”或“以表知里”,是通过观察、分析人体外部表现,以测知其体内生理病理变化的思维方法。

(戴润)9.援物比类:又称“取象比类”,是指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类同,从而认为两者在其它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的认知方法。

(戴润)10.揆度奇恒:又称“以常衡变”、“以常达变”,就是用比较的方法对事物进行鉴别,从一般与特殊的比较中,从异常与正常的比较中,找出不同或相同之处,从而发现其规律。

(戴润)11.内景反观:它认为机体在某种特殊状态下(通常是气功功能态),人的自我感知能力可在一定的程度内,体察或感受机体自身的内在景观(通常指内部的功能状态),甚至能做出某些适当调控的一种特殊方法。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

其中,有许多特定的术语和名词,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对于深入了解中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200个中医名词的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中医学知识。

一、中医理论篇1. 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事物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2. 气:气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元素,是构成人体及自然界的最基本物质。

3. 血:指的是人体内部循环的液态物质,具有营养组织和输送养分的作用。

4. 活血化瘀:指的是调节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消除体内淤血和瘀血。

5. 痰湿: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体质,指的是体内湿气积聚而引起的症状。

6. 火热: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体质,指的是体内阳气过盛而引起的症状。

7. 平和:指身体健康、气血调和,没有任何异常的状态。

二、四诊方法篇8.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9. 听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音、心跳声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0. 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疼痛部位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1.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2. 脉象:指的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3. 脉证:指的是根据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证候。

三、经络学篇14. 经络: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的特定通道,与脏腑组织相连。

15. 经脉:人体内部通过气血输送营养物质的通道,在经络系统中起重要作用。

16. 经气:在经络中流动的气血,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17. 穴位:指的是人体表面上穴位所在的部位,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18. 刺激: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四、中医诊断篇19. 辨证: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等来确定疾病种类。

20. 证候:指的是不同疾病下的特定症状和病理变化。

21. 十四经脉:人体内部主要的经络,有着重要的生理和病理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18、阴偏衰:是指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盛,机能虚性亢奋的一种病理状态。

一般表现为阴气不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19、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则称为“因人制宜”。

20、阳中求阴:是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理论而设立的一种治法,即在补阴的基础上适当配以补阳药,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适用于治疗阴偏衰的虚热证。

21、泻南补北: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22、气门:即汗孔,汗孔不仅是排泄汗液之门户,而且也是随着肺的宣发和肃降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部位,故称之为“气门”。

23、宗气: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生化的谷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

24、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由于它们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则,与脏腑没有直接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无表里关系,有异于十二正经,故曰“奇经”,又因其数有八,故曰“奇经八脉”。

25、病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使病因,又称致病因素。

具体地讲,凡能导致机体的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及心理活动障碍而发生疾病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皆可称为“病因”。

26、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弱,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气弥散的病理状态。

27、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包括存在于外界或由人体内产生的种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

28、阳胜则阴病:即阳偏盛的实热证,大量耗伤津液和阴气,出现实热兼阴虚证,进一步发展为“阴虚则热”的虚热证。

29、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定的针对对于疾病与证候的具体治疗大法及治疗方法。

30、寒因寒用: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31\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症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32、阴阳互跟: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人。

33、后天之本: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依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34、肺为娇脏:是对肺生理病理特征的概括。

生理上肺脏情绪而娇嫩,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为脏腑之华盖,百脉之所朝会;病理上,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常易犯肺而为病;其他脏腑病变亦常累及于肺。

35、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又称“十二经筋”,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36、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37、辨证求因:中医探求病因,主要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症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

这种探求病因的方法,称为“辨证求因”。

38、阳偏胜:是指机体在疾病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病理性偏胜,机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一般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

39、寒者热之:是指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温热药物来治疗。

记即以热药治寒证。

40、阳病阴治: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一种针对虚热性病证的治法。

“阳病”,即指虚热证。

因虚热证的病机是阴气虚衰不能制阳而致阳气相对偏亢,故治宜滋阴以抑阳,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41、异病同治:是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候,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42、抑木扶土: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症的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

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

43、天葵:是肾精及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的作用。

44、中焦如沤:沤,即沤渍。

它生动的表述了脾胃肝胆等脏腑的消化饮食的生理过程。

45、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经脉中的主要部分,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包括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共十二条。

十二经脉又称“正经”。

46、从化:即病情随体制而发生的转化,又称为质化。

如偏阴质多寒化,偏阳质多热化等。

47、疠气:指有别于六淫而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48、阴偏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偏胜,机能抑制,热量消耗过多,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一般表现为阴胜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49、实则泻之:是指实性病证出现实象,用攻逐邪实的方药来治疗。

即以攻邪泻实药治实证。

50、阴中求阳:是根据阴阳互跟互用理论而设的一种治法,即在补阳的基础上适当配以补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适用于阳偏衰的虚寒证。

51、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地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促进和助长。

52、罢极之本:肝精肝血充足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能耐受疲劳,并能较快的解除疲劳,故称肝为“罢极之本”。

53、下焦如渎:渎,即沟渠。

喻指下焦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具有的生成和排泄二便的功能。

54、小肠主液:是指小肠泌别清浊,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大量的水液,从而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

55、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56、气随血脱:大出血的病人,气往往随之发生大量的丧失,导致气涣散不收、漂浮无根的气脱病变,故称为“气随血脱”。

57、一源三岐:指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后别道而行,故称此三脉为“一源三岐”。

58:、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59、风气内动:即内风,是指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因为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类似风动的病理状态。

60、热因热用: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61、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盛行的克制和制约。

62、先天之本: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63、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

奇,异也;恒,常也。

因其形态似腑,为中空的管腔或囊性器官,而功能似脏,主藏精气而不泻,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名奇恒之腑。

64、脾主运化: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65、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够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66、阳脉之海、指督脉。

督脉行背部正中,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相交汇,对全身阳经起血气总督和调节作用,故称“阳脉之海”。

67、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于人人皆有的正常情绪体验。

68、阴胜则阳病:即阴偏胜的实寒证,大量损伤阳气,出现实寒兼阳虚证,进一步发展为“阳虚则寒”的虚寒证。

69、通因通用:是指用通利的药物来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

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泻症状的真实假虚证。

71、滋木涵土: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

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72、藏象: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证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食物和现象。

73、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作用。

74、津血同源:血与津液皆有饮食水谷精微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滋生、相互转化,血与津液之间的来源相同而又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75、阴脉之海:指任脉。

任脉行腹部于正中,多次与足三阴经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阴脉之间的相互联系,调节阴经气血,故称“阴脉之海”。

76、风行主动: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77、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五种病理变化。

由于病生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

78、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79、因时制宜: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称为“因时制宜”。

80、祛邪:即祛除邪气,消解病邪的侵袭和损害,抑制亢奋有余的病理反应。

适用于各种实证,即所谓“实则泻之”。

81、益火补土: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