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章末归纳提升 新人教版必修3
2021-2022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一章 第1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新人教版必修3

2021-2022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一章第1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新人教版必修3最新考纲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思维导图考纲解读1.了解区域的内涵和特征。
2.学会比较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掌握从静态(横向)和动态(纵向)的角度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关系的技巧。
微专题一区域特征分析1.区域的含义: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特征(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思维拓展如何分析区域特征区域特征分析应从区位入手,整体上把握,具体思路和程序如下图所示:考向区域特征分析读下面两图,完成1~2题。
1.两个河口附近平原发展农业的共同限制性因素主要是()A.旱涝灾害B.雨热不同期C.土地沙漠化D.风沙危害严重2.①②两河三角洲处的自然植被分别是()①荒漠②热带季雨林③亚热带常绿硬叶林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⑤温带落叶阔叶林A.①③B.①⑤C.③④D.②⑤答案 1.A 2.D解析由经纬度可知①河为恒河,②河为黄河。
第1题,黄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均处于季风气候区,因季风的进退和强弱的不稳定性,造成威胁农业发展的共同因素为水旱灾害。
第2题,恒河、黄河三角洲处的自然植被分别是热带季雨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微专题二区域环境差异对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发展的影响区域要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土地条件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面积少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区域要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主要作物水稻、油菜、棉花等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其他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工业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课件:章末总结: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交流思考】
1.简述我国30°N沿线地形特征。 答案 地形以高原、盆地、平原为主;高原盆地分布在西部;丘陵平原分布 在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列表比较30°N沿线自然地理环境的东西差异。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高原山地气候;年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气候 均温较低;降水较 年均温偏高;多阴
少;光照强
雨、云雾天气
径流量较小;含沙量 径流量较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夏汛水文 Βιβλιοθήκη ;有结冰期;夏汛水能资源丰富
植被
高山草甸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土壤
冻土发育
紫色土
水稻土
3.简析地形对我国30°N沿线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的影响。 答案 青藏高原海拔高,热量不足,发展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四川盆地 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低,水热条件好,发展季风水田农业。
【活动步骤】
①设计一条经过上述地区的旅行线路,具体要求如下表所示:
交通 目的地附近需 主要考察内容及 生活 注意 序号 目的地 月份
工具 要考察的景点 预计考察时间 必需品 事项 1 2 …… 注:在目的地附近考察的景点,要求包括著名的自然景区和人文景区。 ②根据所设计的旅行线路,查阅有关资料,填写上表内容。 ③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出考察报告,也可写成散文风格的旅行见闻 录,或者是探险者日记等。 ④采用报告会、板报等形式,在班级或年级内展示小组的研究成果。
章末总结
INDEX
知识结构 构建网络 整体把握 地理实践力——地理环境特征调查
知识结构
地 理 实 践 力 —— 地 理 环 境 特 征 调 查
暑假期间,沿30°N纬线来一场横跨中国的时空之旅,描述在不同地区所 能观察到的地理景观,并说出旅行需要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本章整合提升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战乱不断的状况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这种建筑方式既有 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乱,故选A。
(2015·江苏)2015年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
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回
答第14题。
14 .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B )
(2017·全国卷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
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 1999年,江苏 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 分(下图)。据此完成3~5题。
3.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C )
“面”则需看突出监测方面还是需处理计算才能得出结果,如要监测森林火灾 则应选用RS,要在某城市选取大型商业中心区位应选用GIS。 同样一项工作往往可能在某次使用的是一种技术,而另一次则使用了另一 种技术,甚至是同时使用了多种技术,因此,要认真审清题目,提炼题目中提
供的信息,如“某山区森林火灾发生后,扑救工作动用了卫星监测定位,并运
道,故 B项错误;自然地理界线具有模糊性特点,是由一种自然地理环境向另 一种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带,在界线两侧自然地理环境有差异,但不显著。
4.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D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解析】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据材料可知,苏南、苏北的划分是以长江为界的,显然长江是
新课标导学
地 理
必修③ ·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一、什么是区域
• 1、内涵:
• (1)主观性和客观性
•
(2)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
(3)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一、什么是区域
• 1、内涵:
• (1)主观性和客观性
•
(2)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
(3)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 2、特点:
思考:东北地区、东北平原、三江平原的层次如何?
生产活动
长江 三角 洲
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 枢,又是长长江入海的 门户,对内、外的联系 方便
商业贸易发达
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轻工业发达
成为我国重要 的综合性工业 基地
从国内外运进铁矿资源
松嫩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
平原
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 资源
发展重工业 发展重工业
成为我国重要 的重化工业基 地
用图解的形式分析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 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属于
包括
东北地区
东北平原
三江平原
一、什么是区域
• 1、内涵:
• (1)主观性和客观性
•
(2)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
(3)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
(4)排他性
• 2、特点:
•
(1)层次性
一、什么是区域
• 1、内涵:
• (1)主观性和客观性
•
(2)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
(3)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
(4)排他性
大致位于北纬43度~48度, 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温带季风气候,虽雨热同期,但 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 节短,生长期也较短
经过人们长期耕作改造形 成水稻土,多为水田,人 均耕地面积小,较为分散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第1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第1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 1 - 第二节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 4 - 第三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 8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一、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1.含义: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各种益处,就是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2.服务功能的主要类型(1)供给服务:主要是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物质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
(2)调节服务: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许多环境问题,需要通过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来化解。
(3)文化服务:指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精神享受、审美体验等非物质收益。
(4)支撑服务:是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并通过这些服务间接为人类提供服务。
[特别提醒]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是同时存在的,支撑服务是其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平时所说的保护生态环境,实质上是维护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
1.人类获取各种服务,需要控制在自然环境允许的范围内,不能超出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极限,特别是不能超出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的极限。
2.人类需要对自然环境提供的不同服务,进行综合权衡,在不损害自然环境以保证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选择最优的利用方案。
高中地理 第1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英文 缩写 别称
特征
遥感技术
(RS)
人的视力 的延伸
范围大、速 度快、周期 短、限制 少、应用广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地图的延伸
①采集、管理、分 析、输出地理空间 信息;②空间分 析,多要素综合、 动态预测;③计算 机系统支持
、 连续性、实时 性
遥感技术
在解答从“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之类的题目时,看其 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是“点”则选用GPS,如导 航、珠峰高度测量等;如果是“面”则需看突出监测方面还是 需处理计算才能得出结果,如要监测森林火灾则应选用RS, 要在某城市选取大型商业中心区位应选用GIS。
同样一项工作往往可能在某次使用的是一种技术,而另一 次则使用了另一种技术,甚至是同时使用了多种技术,因此, 要认真审清题目,提炼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如“某山区森林火 灾发生后,扑救工作动用了卫星监测定位,并运用计算机软件 对火势情况进行了分析和预测”这一事件中,使用卫星监测是 RS技术的应用,卫星定位则是GPS技术的应用,计算机处理 信息并得出预测结果则是GIS技术的应用。
2.客家人选择土楼这种独特房屋形态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安全防御
B.节约耕地
C.防雨保温
D.就地取材
【答案】 A
【解析】 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
住方式。在当时战乱不断的状况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
里来到他乡,这种建筑方式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
乱,故选A。
(2015·江苏)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 和 “ 21 世 纪 海 上 丝 绸 之 路 ” ) 国 家 战 略 积 极 推 进 年 。 下 图 为 “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第3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1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ppt章末复习课件[可修改版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1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ppt章末复习课件[可修改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5c3be9bdf46527d3250ce0a5.png)
• A.遥感(RS)
B.地理信息系统(GIS)
• C.全球定位系统(GPS) 系统(BDS)
D.北斗导航
• (2)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拔由高到低 的排序是( )
• 【解析】 本题组考查了地理信息技术及 地形的有关知识。第(1)题,影像图一般是 由卫星或飞机从高处进行遥感获得的,但 快速确定淹没的范围及需要转移的人口则 需要地理信息系统来进行分析。第(2)题, 堰塞湖是由堰塞体堵塞河道形成,并位于 堰塞体的上游方向。所以图中丁在堰塞体 下游方向,故海拔最低,甲位于堰塞湖尾, 其海拔与堰塞体处水位的海拔相当,其海 拔高于丁但低于乙和丙。乙、丙为山体的
领域,可以提升城市服务功能。调整城市
地域结构在图中没有体现;扩大空间规模、
加速人口集聚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
•
(2014·江苏)下图是“某地山体
滑坡后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影像”。读
图回答(1)~(2)题。
• (1)图中堰塞体垮塌后可能会淹没下游沿岸 居民点,可快速确定需要转移人口区域的 技术是( )
•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
分析区域间不同的发展状况和方向。
• 二、地理信息技术的对比分析
• 三、“3S”技术手段的选取方法
• 具体选择时应把握其本质区别:遥感(RS) 是人的视力的延伸,它是侧重于收集信息 的感知手段,通过飞机或卫星上携带的传 感器接收地物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来获得 信息,并经过简单处理后获得资料如航片、 卫星云图等,因此遥感本质上是“看”的 过程。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一定的数 据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比、计算得出
•
(2014·重庆)下图示意某GIS软件
显示的某校部分建筑分布的地图窗口及其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知识点总结_2830

人教版地理必修 3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地区发展》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地区发展的影响1、地区观点:地区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别的基础上,按必定的指标和方法区分出来的。
地区既是上一级地区的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区分为下一级地区。
地区的特色:层次性;差别性;整体性;可变性(有的地方提出排他性)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样:都是平原地域,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不一样:①地理地点差别: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域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域的中部② 天气条件差别: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民风候区,夏天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民风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暖和季节短,生长久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别: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别,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均匀水平;松嫩平原黑土散布宽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均匀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别: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困穷,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别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优秀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种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种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家产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散布较广,适合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地区工业发展影响明显: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益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靠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益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四周地域的煤、铁等资源。
4、地区不一样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初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散布较广,地势平展,土质黏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章末归纳提升新人教版必修3备选答案①遥感(RS) ②地理信息技术(GIS) ③地理位置④矿产资源区域差异的成因、表现及分析方法区域差异导致不同区域发展的水平、方向、人们的生活特点等都有差异,在分析区域差异时一般按成因、表现的思路进行,注重因果关系的分析并对区域发展的条件进行评价。
1.成因不同地区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加之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形成了各方面的差异。
2.表现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经济、社会、城市、文化、人口。
3.分析方法在考查区域有关的内容时,一般会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而且是突出了这几项内容间的内在联系:位置—特征—评价—发展。
具体分析如下:(1)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判定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训练相关的能力,如对区域空间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准确描述等。
(2)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区域内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成因等。
(3)区域人类活动的主要特征分析: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人口、聚落、文化等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成因等。
4.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区域整治和开发利用)分析根据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特征,评价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充分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的最佳发展,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其基本内容包括:资源条件、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经济结构调整、重大工程建设等国土整治内容。
图甲是美国东北部地区简图,图乙是中国东北地区简图,请你比较这两个地区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特征,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1)自然环境特征相似性方面的比较:①地理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地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气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矿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性方面的比较:【解析】本题以美国东北部和中国东北地区为背景,对比考查两地区区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第(1)题,地理位置主要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气候的相似性,首先看气候类型是否相同,假如气候类型不同,注意寻找气温或降水的共同点。
第(2)题,农业结构包括农、林、牧、副、渔的比重,其中基础部门是种植业和畜牧业;交通条件的对比要注意分析主要交通方式发展的差异。
第(3)题,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持续发展可从产业改造、发展科技、引进人才和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等方面考虑。
【答案】(1)都位于中纬度地带,都临近海洋(都位于国土的东北部) 都以平原为主大陆性气候都较强(或冬夏温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 都有丰富的煤和铁矿资源(2)技,提高生产效率;消除污染,美化环境;国家政策给予支持;加强交通建设等。
1.读我国三大地区GDP占全国比重增幅图,完成(1)~(2)题。
(1)该图说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 )①区域之间差距扩大②中部塌陷③中部发展速度明显加快④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中部地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出现图示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资源相对贫乏B.与东部地区相比,城市群带动能力弱C.劳动力丰富D.交通条件不如东、西部地区【解析】第(1)题,中部地区GDP占全国比重增幅由1%以上降至0.5%,说明中部经济发展相对下滑,即“中部塌陷”,与此同时,东部地区GDP占全国比重增幅则由5%上升至6.4%左右,区域之间的差距明显加大。
第(2)题,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是中部地区的优势,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基础设施较差,城市群的经济实力弱,带动能力弱。
【答案】(1)A (2)B我国三大自然区地理环境特征比较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如下图:1.东部季风区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3.青藏高寒区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区域,回答(1)~(3)题。
(1)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2)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①夏季热量充足②劳动力价格较低③农业科技发达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A.①③B.①②C.②③ D.③④(3)A、B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①多山的地形②干旱的气候③生产方式落后④水资源短缺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解析】根据区域轮廓判断可知,甲为塔里木盆地,乙为海南岛。
第(1)题,甲区域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汛期出现在气温最高的夏季。
第(2)题,甲、乙两区域经济相对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劳动力价格低,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夏季两地热量充足。
第(3)题,甲、乙两地地形多山,生产方式落后,乙地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
【答案】(1)C (2)B (3)C2.人们常用“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来形容青藏高原的气候特色;在青海西宁地区有一首歌谣:“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
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
”读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局部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 )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界线、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界线、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界线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界线、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界线C.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界线、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界线D.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界线、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界线(2)下列解释正确的有( )①“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青藏高原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都较大②“一日须携四季装”——气候的大陆性强,气温日较差大③“山下百花山上雪”——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明显④“日愁暴雨夜愁霜”——该地区白天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易形成暴雨;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地面易结霜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区域界线及区域特征。
(1)联系课本知识可知答案。
(2)青藏高原气温季节变化小,日变化大;西宁地区大气稀薄,透明度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答案】(1)D (2)C综合检测(一)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读某行政区域的空间结构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区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A.具有一定界线但界线是不确定的B.有一定功能C.具有独立性,不会对其他区域造成影响D.内部存在差异性,与周边区域具有连续性2.从区域空间分布形式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可能表示城市B.b可能是城市群C.d可能是公路 D.c可能为农业区【解析】第1题,题干中已经告诉我们是某行政区域,因此具有明确的界线,具有一定功能;具有独立性,但区域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其他区域相互联系和交流的。
第2题,从区域空间分布形式上看:d可能是公路,因为d呈线状分布;a可能是农业区,原因是面积较大,距交通线远;c可能是城市群,看其形态是大城市的周围分布着小城市,因为此处位于交通干线的交会处,交通便捷,人口集聚,经济发达;b可能表示城市,分布在交通线附近,而且分布较均匀。
【答案】 1.B 2.C我国东、中、西地带性经济差异是一切自然、经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据此完成3~5题。
中国三大经济地带分布图3.影响我国地带性经济差异的因素中属于社会原因的是( )A.地理区位 B.气候条件C.矿产资源 D.开放政策4.有关东部经济带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交通便利 B.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C.能源、原材料丰富 D.环境问题严重5.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东部首先应向西部迁移的产业是( )①高科技产业②高能耗产业③高燃料消耗产业④高污染工业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解析】第3题,地理区位、气候条件、矿产资源都属于自然因素,只有开放政策是社会因素。
第4题,东部经济带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能源、原材料相对不足。
第5题,由于东部经济带能源、原材料相对不足,所以东部首先应向西部迁移的是高能耗、高燃料消耗产业。
【答案】 3.D 4.C 5.B6.长江中下游地区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变小的原因可能是( )①非农业用地比重上升②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下降③所产粮食大量出口④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A.②④B.③④ C.②③D.①④【解析】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人口、城市密集,城市、工业、交通等非农业用地比重上升,耕地面积下降,再加上耕地破碎,蔬菜、花卉等种植面积增加,粮食增产贡献率下降。
【答案】 D2012年8月8日3时第11号超强台风“海葵”在我国浙江象山登陆。
受“海葵”影响,广东、福建、浙江风大雨急。
结合下图,回答7~9题。
7.台风中心位置的确定用到的关键技术是( )A.RS B.GPSC.GIS D.数字地球8.台风路径的预测用到的关键技术是( )A.RS B.GPSC.GIS D.数字地球9.台风过境后受灾面积的获取用到的关键技术是( )A.RS B.GPSC.GIS D.数字地球【解析】GPS具有定位的功能,GIS具有分析、模拟、预测的功能,RS具有实时准确获取信息的功能。
【答案】7.B 8.C 9.A下图示意某地理专题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图层。
完成10~11题。
10.叠加丙与丁图层可以研究( )A.河流分布 B.地形特征C.商店布局 D.客货流量11.为了较合理地得出丙图,需要叠加的图层有( )A.甲与乙 B.甲与丁C.乙与丁 D.甲、乙、丁【解析】商店布局需要考虑交通条件和消费人群的分布状况。
交通线路建设受地形、河流、人口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答案】10.C 11.D12.下列有关数字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数字地球就是3S技术的集合B.数字地球只以数字的形式提供数据、信息C.数字地球的信息主要来自于遥感技术D.数字地球可用来预测天气的变化【解析】3S技术只是数字地球的一部分技术支撑,数字地球以图像、图表、报告等多种形式提供数据、信息;数字地球的信息来源广泛,包括遥感图像、各类数字专题图以及表格、文本等形式;数字地球可以通过相关数据和模型对天气进行预测。
【答案】 D二、综合题(共40分)13.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