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秦岭淮河一条线 南方大米北方面
“南船北马”
我国的农业布局大体上是东耕、西牧、南稻、北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图文探究
知能演练
第1步 课前预习 激发兴趣 明确目标 梳理教材
情景诱思
陕西十大怪: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碗盆难分开 ,辣子也是一道菜,泡馍大碗卖,板凳不坐蹲起来,房子 半边盖,姑娘不对外,手帕头上戴,唱戏大声吼起来。
三、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3.现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特别提示】 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从两
个方向进行分析:横向和纵向。长江三角洲和松嫩
平原地理环境及影响差异的对比为横向法,主要从静 态方面加以比较;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 环境的影响比较为纵向法,沿着历史发展过程,从动 态方面加以分析。
水田耕作业 为主,水产 业发达
玉米 旱地耕作业 春小麦 为主,兼有
大豆 畜牧业
地理环境 影 响 区域发展
中国南北方气候要素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光照
降水
气温
太阳高度小,光照 降水少。
季节变化大,
北 弱。
屋顶坡度小,房 冬季寒冷。

一般正南正北布局,檐窄 房屋高度与进深小
墙体严实厚重, 建筑成本高
且楼间距大
区域 要素
农业生产
工业生产 商业贸易
水热条件 水源条件
主要作物 作物熟制 耕地类型
农业地 域类型 交通条件 原料、燃料 工业类型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良好
河网密布,水产业发达
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 花等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各种自然地理条件,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态等因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它既是人们生存和活动的基础,也对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产生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体现在经济方面。

地形和气候条件不同,决定了不同区域的资源分布和发展方向。

例如,山地地形的区域往往适合发展林业、旅游等业态;沿海地区则更适合发展港口、航运、水产业等。

气候条件对农业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如温带地区适合发展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热带地区适合发展稻米、果树等。

此外,地理环境也决定了一些区域是否存在自然资源,如石油、矿产等,这些资源的存在对区域经济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其次,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还体现在政治和社会方面。

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影响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例如,平原地区人口相对集中,交通便利,易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权形式;而山地地区地势复杂,人口稀少,特权集团的形成相对困难。

此外,地理环境的差异还会影响区域的文化传承和道德观念,如沿海地区容易形成开放进取、海洋意识较强的文化,而内陆地区则更注重团结和守望相助。

再次,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还体现在生态方面。

地理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不同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热带雨林地区由于气候条件湿润,土壤肥沃,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而冰川地区则较为贫瘠,生物种类较少。

地理环境的变化还会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如地震、洪水、干旱等,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和稳定。

最后,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上。

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塑造出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

例如,山区居民由于地形限制,生活方式通常以农牧业为主,注重家庭观念和传统文化;而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多样,注重个人发展和现代化思维。

此外,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还会产生习惯性的影响,如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寒冷,人们更注重保暖和节水。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掌握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因素以及人口、城市、交通等人文因素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作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具体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四大区域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如何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优势,克服制约因素,促进区域发展的建议。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区域的发展案例,使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总结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作用。

2. 分析自己家乡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提出促进家乡发展的建议。

3. 收集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方面,评价学生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方面的掌握程度。

关注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认识。

高二地理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二地理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 气候条件 理 环 境 差 土地条件 异
矿产条件
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地理环境差异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耕作业 区域 地理环境 土地类型 农作物 熟制 其他部门 良好的水 长江三角 热条件, 水田为主 水稻、油菜、 一年两 水产业较 河面水面 的耕地 棉花 洲 熟至三 发达 广 熟
长江三角洲 共性 地理位置
松嫩平原
①都是平原地区, 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位于北纬30°附近, 北纬43°~48°地处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 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部,长江入海口 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夏季高温多雨 ①水稻土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 矿产资源贫乏
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 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 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 及生长期都较短。
具有相同点吗??? 看景观图找出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 的差异(自然、人文)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
长江三角洲
32° N
长江 三角洲
黄 海
东 海
松嫩平原
小 兴 安 岭
大 兴
45° N
安 岭
松 嫩 平 原
长 白 山
东北肥沃的黑土
长江三角洲——
常绿阔叶林
两地存在什么不同?
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总体地位 发展区位条件分析 ①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 高的优势;②人口稠密,丰 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 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 耕细作 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 国平均水平; 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 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 粮食商品率较低。
农业 社会
•我国粮食的主要 产地和主要的桑 蚕和棉花生产基 地。 全国“粮仓” 的地位和全国 棉花生产中的 地位下降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其次,气候条件对区域的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着
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利用。

一个地区的气候是否适宜农业决定了农产品的丰
收情况。

例如,气候温暖、降雨充足的地区适宜种植农作物,而气候寒冷
的地区可能更适宜畜牧业的发展。

此外,气候条件还决定了水资源的丰缺
情况。

气候干旱的地区可能面临水资源短缺,需要采取节约用水和开发其
他水资源的措施。

然后,自然资源对区域的发展影响巨大。

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森
林资源、水资源等。

一个地区是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直接影响了经济
的发展。

例如,拥有丰富矿藏的地区可以进行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从
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此外,森林资源和水资源对于发展能源、农业和
工业都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因此,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对区域的经济结
构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最后,人口分布对区域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口分布决定了劳
动力资源的供给和市场规模的大小。

如果一个区域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发展产业。

此外,人口密集的地区往往消费能力
较强,市场规模大,有利于发展商业和服务业。

因此,人口分布对于区域
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理位置、气候
条件、自然资源以及人口分布等方面都会对经济、农业、交通、贸易等方
面产生影响。

因此,了解和科学利用地理环境,可以更好地推动区域的可
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知识点梳理汇总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知识点梳理汇总

第一节 认识区域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具有一定的界线、地域范围、形状和面积有明确的区域特征各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注意:并非所有的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

(如“行政区”之间界线明确;“自然区”之间界线则比较模糊,有过渡地带)3.划分区域的目的: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对区域开发利用。

4.区域的尺度(1)空间尺度:区域的空间尺度可大可小,包括大尺度的区域、中等尺度的区域和小尺度的区域。

(2)特点: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具体,越详细。

二、区域的类型1.区域是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划分的。

根据不同的划分指标,可以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2.划分指标⎩⎪⎨⎪⎧单一指标或综合指标自然要素特征或人文要素特征三、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① 含义: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 举例: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西北干旱区的整体性。

③ 实践意义:人们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否则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整体环境的恶化。

(2)差异性:①含义: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有差异。

② 举例:南方水田农业区与北方旱地农业区之间的差异。

③实践意义: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本区优势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开放性:①含义:强调两区域间发生了某种自然要素或社会经济要素的联系。

②举例:我国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经济全球化等。

③实践意义: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协调发展。

辨析: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是否表明区域内部就不存在差异?答:不是。

区域内部特征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但并不是说内部特征完全一致,即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

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中也存在旱地。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区域差异,能够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2、以极度的热情、自动自发、全力以赴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基础知识自我诊断】:1. 区域的定义、特点2.长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的异同3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和其他生产活动的影响4.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分析区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拓展]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

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

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

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

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点拨:要求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课本问题研究)“扼马六甲海峡”是新加坡地理位置的突出优势。

马六甲海峡是连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要道,是欧洲、非洲、西亚、南亚与东亚、大洋洲之间海上贸易的必经之路。

新加坡则是马六甲海峡最重要的港口。

但是,地域狭小、劳动力缺乏、自然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则对工业发展不利。

海上交通要道和重要港口的条件,以及世界海上石油贸易的发展,促使新加坡重点发展与海上石油运输和港口服务相关的工业部门。

此外,东南亚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也为新加坡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区域
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① 空间 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
2.特点
(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② 面积 、形状和边界。
(2)有的区域的边界是③ 明确 的,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3)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④ 一致
农 耕作方式
水田
耕作业
业 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等
旱地 耕作业 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耕作制度 一年 两熟
至三熟
一年 一熟
特色产业 水产业
西部:畜牧业
工业
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和从国内外 利用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了重化 运入的矿产资源,发展了轻、重工业,成 工业,成为我国的 重化 工业基 为我国重要的 综合性 工业基地 地
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⑧ 亚热带季风 气候
⑨ 温带季风 气候
,地处
土地条件
耕地多为水田,土壤类型为 人均耕地较少
水稻土 , 耕地以旱地为主,土壤类型为
黑土
,人均耕地较多
矿产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 贫乏
石油 等矿产资源较丰富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工农业生产的差异Hale Waihona Puke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
广泛使用,长江中下游平原稠密的水系不再成为人们交往的阻碍,反而为扩大交
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
生产技术 的改良,
长江中下游平原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
到较快的发展。
2.农业社会阶段:长江中下游平原逐渐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同时优越的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11
12
1.区域特征的分析 区域地理环境是分析区域问题的基础,突出的区域地理特 征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分析区域地理特征时,主要遵循以下 分析思路。
13
(1)明确区域地理特征的要素构成 ①自然地理要素构成
14பைடு நூலகம்
②人文地理要素构成
15
(2)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特征 分析时主要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入手,并寻找二者之间的 联系,用整体性的观点,理清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之 间的因果关系,明确区域的整体性特征,进而探寻区域发展的 优化模式。
A.春季防风固沙 B.夏季遮荫纳凉
C.秋季截水增湿 D.冬季挡风避雨
26
解析:第(1)题,陕西关中地区地处秦岭以北,属暖温带半湿 润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小,降水较少,人口众多,水资源短缺, 这使得雨水格外珍贵。半边房使雨水流入居民自家院子,便于收 集,即“肥水不流外人田”。第(2)题,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夏 季高温炎热,冬季寒冷,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门前种 植树冠较大的落叶阔叶树,夏季枝叶茂盛,有利于遮阳纳凉;冬 季树叶掉落,可以获得较好的阳光。
答案:(1)A (2)B
27
考向二 区域发展差异的分析 [考题引领]
2 . (2017·江 苏 卷 ) 下 图 为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我 国 不 同 时 期 人 均 GDP 年均增长率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双选)
28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区人均 GDP 年均增速的特征有 ()
A.东部地区人均 GDP 年均增速一直领先全国 B.中部地区人均 GDP 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 C.1978~1990 年,东中西部三大地区人均 GDP 年均增速 相同 D.1978~1990 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 GDP 年均增速 最接近
17
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如下所示:
18
考向一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 [考题引领]
1.(2017·全国卷Ⅱ)19 世纪 50 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 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 年,南京 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 1999 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 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据 此完成(1)~(3)题。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1
第28讲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2
3
考点一 区域及区域差异 1 读中国三大自然区分布图和三大经济地带分布图,归纳 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4
5
(1)概念: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 和 方法 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 空间 单位。如,综合地貌、 气候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成三大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20 世纪 80 年 代,我国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 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29
(2)1978~2015 年我国人均 GDP 年均增速变化反映了( ) A.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 B.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 C.全国人均 GDP 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增速 D.21 世纪以来,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解题关键】 注意图例中东、中、西部的差异。
24
[变式训练] 1.(2018·福建普通高中质检)半边房是陕西关中地区的特色 民居之一。当地盛传“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钱省木材,遮风 避雨又御寒,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说法。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5
(1)“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了当地( )
A.降水较少
B.高温多雨
C.暴雨频发
D.冬雨夏干
(2)半边房门前种植落叶阔叶树可能是为了( )
19
20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21
(3)进入 21 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
6
(2)特征 ①区域具有一定的 区位特征 ,以及一定的面积、形 状和 边界 。②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 相对一致 。③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
下一级
区域。④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
地理环境 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7
2 读长江三角洲图和松嫩平原图,完成表格内容。
8
9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23
(3)题,据材料可知,1968 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 1999 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多座长江大桥的建 成,天堑变通途,交通条件的改善为苏南、苏北两地区之间的 沟通和联系提供了便利。交通是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 广泛的主导因素。
【答案】 (1)C (2)D (3)D
16
2.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 不同区域之间因为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 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因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差异。区 域间的差异,首先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般可从经纬度和 海陆位置入手,探寻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 不同。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类的活动也会不同,一般来说, 可从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和生产方式(包括耕地类 型、复种指数等)、工业发展特点和布局、人口、城市、交通等 方面进行比较。
导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解题关键】 审清题干要求,特别是第(1)题一定要注意
“洪泽湖以东”。
22
【解析】 第(1)题,黄河夺淮导致淮河入海河道被黄河淤 废,淮河不能直接入海,而是经洪泽湖向南流入长江,故在洪 泽湖以东地区虽存在南北方向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但秦岭— 淮河线没有具体的、可参照的地理实体作为划分区域界线的标 志。自然地理界线一般具有模糊性特点,是由一种自然地理环 境向另一种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带,界线两侧自然环境有差 异,但不显著。第(2)题,据材料可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 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两地区各自内部联系紧密,但两地区 之间联系不便,长江对两岸地区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突出。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