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32个
陶行知生平

陶行知行知先生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徽州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
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中文名: 陶行知别名: 陶文濬国籍: 中国出生地: 徽州府歙县西乡黄潭源村出生日期: 1891年10月18日逝世日期: 1946年7月25日 职业: 教育家 学者 思想家 主要成就: 开创中国近代教育典范 代表作品: 《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目录人物生平人物贡献人物著作经典作品名字来历求学经历实践理想人物斗争人物生平人物贡献人物著作经典作品名字来历求学经历实践理想人物斗争∙教育思想∙四颗糖的故事∙名言警句∙书法艺术∙最后一百天∙人物评价∙人物纪念∙陶行知故居∙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展开编辑本段人物生平陶行知先生祖籍浙江绍兴,1891年生于徽州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
6岁蒙馆,14岁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
1910年靠教会资助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
受辛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4年留学美国入伊利诺大学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
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
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感人的10个经典教育故事之宽容的力量

感人的 10 个经典教育故事之宽容的力量第一篇:感人的 10 个经典教育故事之宽容的力量感人的 10 个经典教育故事之宽容的力量宽容的力量: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第二篇:感人的 10 个经典教育故事之人格的力量感人的 10 个经典教育故事之人格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张伯苓先生以身作则戒烟我国着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 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
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
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
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第三篇:感人的 10 个经典教育故事之正人先正己(模版)感人的 10 个经典教育故事之正人先正己正人先正己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有一位女士养了一只珍贵的鹦鹉。
这只鹦鹉非常美丽,可是它却有一个坏毛病:经常咳嗽且声音沙哑难听,好象喉咙里塞满了令人作呕的痰。
女主人十分焦虑,急忙带它去看兽医,生怕它患上了什么呼吸系统的怪病。
陶行知的经典教育故事读后感_教师教育叙事范文_

陶行知的经典教育故事读后感只有保持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对话,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了解学生。
对于学生我们要爱,但爱不是盲目的,爱需要方法,需要技巧。
接下来就一起分享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的经典教育故事吧!陶行知的经典教育故事读后感一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题记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我却认为:我要靠自己!以前的我,事事依赖着别人。
小学时,妈妈总是每天早上送我上学校,慢慢地我变得很懒惰。
每天等着妈妈叫我起床,给我做饭,然后送我上学。
那天,妈妈没叫我起床,给我做饭,然后送我上学。
那天,妈妈没叫我起床,已经七点多了我才醒来,而且妈妈说不去送我了。
我饭也没吃,自己哭哭泣泣地走去学校。
我一直有个坏毛病,不愿意自己记作业,所以每次星期天,我总会让同桌帮我把作业记在本子上。
有一次,也许是同桌不小心,她竟然没给我记生物作业。
那天课代表收作业我自然是交不出来,我不仅被老师数落了一顿,而且站在教室前面把作业补完。
我心里愤愤不平,与同桌大吵了一架,课后,她对我说:“你不能总是让我帮你记作业呀,你自己不能记吗?”我点点头,似乎明白了什么。
有一次考试,我的数学考得一塌糊涂,我很难过,也很生气。
我埋怨老师为什么不多给我们讲题,这张试卷上好多题老师都没讲过。
老师看着我,语重心长地说:“老师不可能讲得面面俱到,这完全靠你们自己,多去读题,多去做题,多来问题。
”最后老师告诉我:“你不能养成事事依赖别人的习惯,你要学会独立,要靠自己多努力!”于是,我终于明白——我,要靠自己!于是,我养成了独立记作业的习惯,并且每次把作业都完成地很好,有一次,我还帮我同桌记一下作业。
于是,我学会了自觉学习,主动做题。
办公室里也经常有了我的身影,有一次期中考试,我考了全班数学第一!于是,我变得勤劳,勤奋。
我不仅学会了做饭、洗衣服,而且在学习上也变得独立,主动。
陶行知老师说的真好: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是啊,自己,才是最靠得住的人!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后记陶行知的经典教育故事读后感二读陶行知的《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有感“教人要从小教起。
经典家庭教育小故事

经典家庭教育小故事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管从家庭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家庭教育都是需要重视的。
今天为大家准备了经典家庭教育小故事,欢迎阅读!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那位同学,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最近将有台风袭击一座海滨小城。
小城里的百姓惊慌起来,积极地投入到预防工作中。
一位母亲忙碌着,旁边站着她的小女儿。
“这该死的台风……”,母亲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诅咒。
“我喜欢台风”,旁边的小女孩不同意母亲的说法。
母亲感到很诧异,因为台风破坏力极强,毁坏庄稼、吹倒房屋、阻塞交通,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并造成损失,可眼前这个小不点儿居然说她喜欢台风。
“孩子,告诉妈妈,你为什么喜欢台风?”母亲小心翼翼地问。
“上次台风来了,就停了电”,小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
“停了电又怎么样?”“晚上就会点蜡烛。
”“你喜欢点蜡烛吗?”“是的,那回(指上次台风吹过的晚上)我点着蜡烛走来走去,你说我像小天使。
”母亲顿时无言,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抱起小女孩,亲吻着她的小脸蛋,凑近她的小耳朵并说了一句话:“孩子,你永远是天使!”曾经有一个小和尚,极得方丈宠爱。
方丈将毕生所学全数教授,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佛门弟子。
没想到,他在一夜之间动了凡心,偷偷下了山,五光十色的城市迷住了他的眼睛,从此花街柳巷,他只管放浪形骸。
陶行知经典教育案例(2篇)

第1篇1. “生活教育”案例:- 情境:陶行知曾在上海创办了一所小学,发现学生们虽然在学校学习,但生活自理能力很差。
- 措施:陶行知组织了一系列生活教育课程,如洗衣、做饭、扫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生活技能。
- 结果:通过这些课程,学生们不仅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社会教育”案例:- 情境:陶行知在创办小学时,发现学生们对社会知识了解甚少。
- 措施:陶行知组织了社会教育课程,如参观工厂、农场、图书馆等,让学生们了解社会生活。
- 结果:学生们通过这些课程,增加了对社会知识的了解,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3. “道德教育”案例:- 情境:陶行知在担任校长期间,发现学生们在道德方面存在问题。
- 措施:陶行知提倡道德教育,要求学生们遵守纪律,尊重师长,关爱同学。
- 结果:通过道德教育,学生们在道德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校风气也变得更加和谐。
4. “乡村教育”案例:- 情境:陶行知认为,乡村教育是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关键。
- 措施:陶行知在乡村创办了多所学校,推广生活教育、社会教育和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 结果:通过乡村教育,农民们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农村社会也得到了改善。
这些案例充分体现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2篇案例一:小树苗的启示案例背景:一天,陶行知看到校园里的小树苗被风吹得歪歪扭扭,于是他决定亲自去矫正。
教育启示:陶行知对学生们说:“你们就像这些小树苗,虽然现在被风吹得歪歪扭扭,但只要你们努力生长,终有一天会直起来的。
”这句话鼓励了学生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面对困难不退缩。
案例二:扫地歌案例背景:陶行知在校园里推行扫地活动,鼓励学生们参与劳动。
教育启示:他创作了一首《扫地歌》,歌中唱道:“一扫扫地,扫出精神;二扫扫地,扫出快乐;三扫扫地,扫出学问。
”通过这首歌,陶行知希望学生们通过劳动锻炼身心,培养良好的习惯。
案例三:捉老鼠案例背景:一次,学校里发现老鼠,陶行知鼓励学生们自己动手捉老鼠。
陶行知的三颗糖经典教育故事

陶行知的三颗糖经典教育故事教育家陶行知当小学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快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喝止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
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学生惊异地接过糖。
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在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给你。
那个同学更惊异了。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
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他们毕竟是我的同学啊!案例分析:从此案例中,我们发现陶行知先生在处理这个事件的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的批评性语言而是采用了表扬的方式。
在案例中陶行知先生一共表扬了三次:第一次表扬学生的诚信,遵守约定按时来与他见面;第二次表扬学生的正义,能够仗义执言,帮助弱小的同学;第三次又一次以奖励一块糖的方式表扬了他。
在这三次的表扬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虽然奖励、表扬的方式都是一样的,但其中分量最重、含义最深的是陶行知先生对这个孩子的第三次表扬——表扬学生自己认识到了在整个事件中所犯的错误,也就是学生对自己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个体自我的精神交锋,它通过个体主体以肯定或否定的形式来自我调节,是个体或坚持或放弃或调整自我的重要信念、想法或行为,是自我作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我认为在这个案例中,陶行知先生处理得十分巧妙,在遇到这个事件的时候,陶行知先生没有采用大多数教师常用的批评教育方法、讲道理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等方法使学生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而是给了学生一个充分的时间。
在这个时间内,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个孩子的内心一定是矛盾的,他一定会思考陶行知先生找他的原因是什么,会对他说些什么等等。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的教育启示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的教育启示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事业中不可忽视的一位杰出人物。
他是愚公移山式的奋斗精神代表,也是孩子们心中的好老师、好朋友。
许多人都听说过他讲述“四颗糖”的故事,这个故事中蕴含着很深的教育启示。
“四颗糖”讲述的是一位老师遇到了困难的学生,并一步步帮助他成长的故事。
在故事中,这个学生往往因为一些事情而无法完成作业或者表现不好。
而陶行知老师则总是能耐心地指导他、帮助他,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进。
在最后一次遇到这个学生时,陶行知老师给了他四颗糖,说这是为了庆祝他在课堂上的一点点进步。
这个学生对此很开心,但因为父母的问题而流泪。
但老师的关心及时显露,他鼓励这个孩子说,只要努力,就不难成功。
在几个月后,这个孩子的成绩明显提高起来,并且学习变得更加认真努力。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陶行知老师始终相信“有教无类”,并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他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素质的培养,通过思想、言语及关爱在学生心灵中播下了希望。
这种教育方式启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以上台指挥的方式已经过时了,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关爱他们的成长。
此外,这个故事中还体现了对于学生的激励和鞭策的重要性。
在这个故事中,陶行知老师用四颗糖来鼓励这个学生,让他感受到成长的欣喜、成功的喜悦,从而让他对学习充满了信心。
这启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激励和鞭策的作用不容忽视。
在正确引导下,鼓励和表扬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这个故事还表现出了老师的关爱和孩子的感悟。
陶行知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心关注、倾听和识别学生的需求,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学习条件。
而这个学生之所以会哭泣,是因为在老师身上感受到了一份深情厚爱,这份情感给了他很大的鼓励和温暖。
这启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只有教师充满爱心、全身心关注学生,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理解和感受到爱,并在爱的关怀下茁壮成长。
总的来说,“四颗糖”的故事是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是一份珍贵的教育经典,它蕴含着多方面的教育启示,充分反映了陶行知老师对教育的深刻思考和体察。
陶行知公鸡啄米的故事

陶行知公鸡啄米:寓言与启示一、背景介绍陶行知,中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人民教育家。
他出生在安徽歙县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家庭,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先后赴美、法、英、日、印度等国考察学习,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他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对现代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鸡啄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常见的生活场景,它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启示。
这个故事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后来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文学作品和教育材料中。
二、故事情节陶行知公鸡啄米的故事发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
当时,陶行知正在河边散步,偶然间看到一只公鸡在啄米。
他观察了一会儿,发现公鸡啄米非常勤奋,一直在寻找食物,直到吃饱为止。
这个场景让陶行知深有感触。
他认为,公鸡啄米的精神可以借鉴到人类的生活和学习中。
只有通过勤奋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和收获。
三、事件影响陶行知公鸡啄米的故事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它成为了鼓励人们勤奋努力、积极进取的寓言。
这个故事让人们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努力和追求,才能获得成功和幸福。
此外,这个故事也成为了教育孩子们勤奋学习的经典案例。
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会用这个故事来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争取取得好成绩。
四、故事寓意陶行知公鸡啄米的故事传达了一个重要的寓意:勤奋工作、积极进取是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关键。
这个寓意不仅适用于个人生活,也适用于集体和社会。
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和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五、相关知识链接公鸡啄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象征。
它代表着勤劳、刻苦和进取的精神。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者,信也。
因此,公鸡啄米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被视为勤劳和刻苦的象征。
此外,公鸡啄米还与古代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中国农村,农民们通常会用米喂鸡,以换取鸡蛋或鸡肉。
因此,公鸡啄米也成为了农村生活中的常见场景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教育故事目录1 稿费的故事2 拜人民为老师3 烧扑克牌4 不要做井底之蛙5 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6 培育革命的后代7 大树底下小树长不好8 “新安旅行团”的故事9 要又学又问10 四块糖的故事11 点石成金12 人才、大才和天才13 让学生找重点14 连环教学法15 背着爱人游泳16 撰联谈教育17 一首歪诗的风波18 陶行知出计算题19 陶行知向小学生认错20 站在教室外面听课21 报童工学团22 劝喻轻生者23 陶行知以诗教子24 稿费的故事25 陶行知洗衬衫26 救援共产党员27 情系难童育英才28 晴蜓的故事29 陶行知的两只口袋30 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31 学校里谁也无权搞特殊32 伍豪事件33 诚挚的友谊34 请木匠当老师35 活的生物课36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37 小孩自动教小孩38 拆表的故事1 稿费的故事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
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因此,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这一大事中来。
1923年,他组织了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奔波于全国十几个省市,致力于平民教育。
他把《平民千字课》作为教材,送到平民百姓家里,劝家家户户都要识字读书。
他活动的经费多数都是自己写书得的稿费。
一次,他得到了1万多元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里,承担着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1/4给家里用?”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
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
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
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
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1927年,陶行知办起了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活动。
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武力封闭了这所学校,还通缉陶行知。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劳工幼儿园”,继续推行中华普及教育运动。
2 拜人民为老师早在办晓庄师范学校的时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教导师生们与劳动人民相结合,“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老师”。
山海工学团刚成立的时候,农民的孩子有了读书的地方,烧香拜佛的红庙成了教室,可是没有孩子们用的桌椅。
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带来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
一星期以后,学校请来了木匠师傅,他闷着头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几个。
陶行知走过来,看见木匠师傅满身是汗,就递给他一杯水,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
”木匠疑惑地望着陶行知:“那叫我来做什么?”“我们是请你来做‘先生’的。
”“我可不识字。
”木匠慌了。
陶行知笑着说:“我是请你来指导学生做木工的。
你如果教会一个人,就可得一份工钱。
如果一个也没教会,那么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还是一文工钱也得不到。
”木匠显出为难的样子。
陶行知亲切地说:“不要紧,你不识字我们教你。
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
我第一个向你学。
”说着,陶行知拿起一把锯,对准木板上划好的线就“吭哧”“吭哧”地锯起来。
第二天,广场上摆着木匠工具,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学做凳子。
有个小朋友嘟囔着:“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做木匠的。
”一个大人看见孩子拿起工具,不小心就很容易弄破手,也皱起眉直摇头。
这时,陶行知笑着说:“我有一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
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
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
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你们看写得如何?”小朋友都拍手说好,那个大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从此,每天孩子们都学做凳子,他们也当“小先生”,教木匠师傅认字。
3个月后的一天,教室里的50个孩子,都坐着自己做的凳子。
讲台上还有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杠杆、滑车等玩具和仪器。
家长们挤在窗口、门外,信服地点头叫好。
陶行知在讲台前,念起了一首刚写好的诗:“他是木匠,我是先生。
先生学木匠,木匠学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先生木匠,哼哼哼,他哼成了木匠先生。
”孩子们看看坐在他们身边一起听课的木匠,大家都笑了。
姚文采是陶行知的同乡,陶行知请他到晓庄学校教生物课。
第一次上课,陶行知就让他先把书本摆到一边去,要“随时教育、随地教育、随人教育”。
姚老师教了10多年生物课,从来没有不带书本去上课的时候,他弄不懂陶行知是什么意思。
傍晚,他看见陶先生与两个叫花子在亲热地交谈。
陶先生和那两个人谈完话,就叫学生领他们去洗澡,然后告诉姚文采:“这是我从南京夫子庙请来的两位老师,来教大家捉蛇。
晓庄附近有许多蛇,经常咬伤人,让蛇花子来教大家捉蛇,你看怎么样?”姚文采没说话。
蛇花子开始为晓庄师生上生物课了,课堂就在山里。
几天以后,最胆小的女孩子也敢捉蛇了,她们说:“只要击中要害,蛇并没有什么可怕呀!”大家还懂得了蛇没有脚为什么跑得快,蛇没有耳朵怎么听得见声音,以及蛇是老鼠的克星等知识。
姚老师终于理解了陶先生的用心。
他带领学生采集标本;把挖草药的老农请来教认草药;请种花木的花匠来教种植花木的方法;请中国科学社的专家来教怎样辨别生物科别及定学名。
晓庄附近的花草树木都挂起了学名牌,生物课从此上得生动活泼。
陶行知身为高等学府的教授、全国著名的教育家,却没有一点架子,时时注意拜普通的劳动人民为老师,他是我国千百万教师的楷模,更是知识分子最早和劳动人民相结合的先驱。
3 烧扑克牌陶行知教育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除了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还要多学本领,追求真理,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在育才学校,学生们每天上午上文化课:语文、外语、数学、哲学。
下午上专业课:文学、音乐、戏剧等,还要进行劳动、军事训练和社会调查,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
有一段时间,有的学生厌烦了这样紧张的生活,在自习时间偷偷地打扑克。
老师发现了,上前劝阻,他们还说这是“有劳有逸”。
一天晚上,陶行知走过男生宿舍,顺便进去看看,正赶上有七八个男生在打扑克,玩得很带劲。
陶行知没作声,站在旁边看着。
一个同学突然发现了陶校长,急忙推旁边的同学,几个人慌忙放下扑克,羞愧地站起来,低着头等着挨批评。
陶校长一句话也没说,沉默了一会儿就转身走了。
第二天,陶校长在全校会上讲述了抗日战争形势后问:“抗日需要人才,将来建国需要人才,你们难道可以浪费自己的时间吗?你们有多少本领要学啊!我要你们自觉地把扑克牌交出来,像烧鸦片烟一样地把它烧掉!要知道,时光是最可宝贵的。
”孩子们低着头,把一副副扑克牌放在台上,堆成一垛。
陶校长用火柴点燃了牌,又温和地对孩子们说:“有人说‘有劳有逸’,‘逸’就只能玩扑克?你们可以练琴、写诗、作画,也可以打球、下棋……只有多学一点本领,将来才能建设国家。
时光可贵,一去不回啊!”从此,学生们都珍惜时间,勤奋学习了。
4 不要做井底之蛙育才学校文学组办了几十种壁报,还在重庆开诗歌朗诵会,很受大家欢迎。
他们成立了“榴火诗社”,陶校长专门为诗社题词,文学组的学生们有些飘飘然了。
有的人留起了披肩长发,有人特意穿破衣服,自视为艺术家的派头。
也有的人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说话尖刻,爱讽刺人。
除夕夜,陶校长把文学组学生召集起来,一面吃瓜子,一面对他们语重心长地说:“一个文人应是灵魂干净、品格高尚的人。
衣服脏得很,破了也不补,这是乞丐,决不是文人应有的样子。
”他又摸着一个男同学乱蓬蓬的头发说:“这是茅草山。
我要放一把火,叫‘放火烧山’!”几个留长发的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
陶校长拿起剪刀,亲自给他们剪了发,并耐心地给他们讲“要认真做学问,不要做井底之蛙”的道理,学生们听得心服口服。
5 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对自己的孩子,陶行知同样严格要求。
他的二儿子晓光没有正规学历。
1940年夏,晓光经人介绍去成都一家无线电修造厂工作。
厂方要看他的学历资格,他拿不出,就写信给育才学校副校长,请他寄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书来。
证明刚刚寄到,陶行知的急电也到了,严厉阻止用这张证明,并要晓光立即将证明寄回。
接着,又是一封快信,信中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张……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有丝毫的妥协。
你若记住这七个字,终生受用无穷。
”以后,“追求真理做真人”七个字,便成了晓光的座右铭。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他的一生百折不挠地“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他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
毛泽东为他写了挽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千古!”宋庆龄的挽词是:“万世师表”。
周恩来的话代表了千千万万革命师生的心声:“陶先生放心去吧,你已经对得起民族,对得起人民。
你的未了的事业会由朋友们,由你的后继者们坚持下去,开展下去的。
你放心去吧!”6 培育革命的后代陶行知先生办的育才学校,招收了许多失去父母的孤儿,他以慈母般的胸怀,热情的关心爱护着孩子们。
与此同时,对于革命的后代,他也是义不容辞地收留下来,加以保护并给以精心的培育。
有一位越南革命者的女儿,名叫慕罗,圆圆的脸盘,一双机灵的眼睛,一副天生清亮的嗓子。
陶先生把她分到音乐组,对她说:“你就学音乐吧!”慕罗在音乐组接受革命思想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当她的祖国吹响了解放斗争的号角时,她对陶校长说:“祖国需要我回去战斗!”陶先生说:“你回去吧,用你的声音,为祖国的解放歌唱。
你到育才学校,为的就是这一天!”朝鲜革命者的几个孩子,因父母抗击日本侵略者,战斗在中国的土地上,他们也被长辈送到了育才学校。
陶校长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你们学社会科学吧,这是你们祖国最需要的。
”1943年,失踪的著名新闻记者萨空了,突然在北碚出现,他被剃光了头,在犯人的行列里,被人押解着做苦役。
原来萨空了先生从广西被秘密押解到重庆集中营来了。
陶行知闻讯心急如焚,连忙告诉沈钧儒,通过救国会,向国民政府交涉,这样,起码可以使特务机关不敢轻易动手秘密杀人。
救国会的朋友通过多方面的关系,打听到萨先生被关押在五云山顶戒备森严的“教导团”里,而且13岁的小女儿苦荼也住在集中营。
陶行知先生非常痛心,正在成长的幼苗,怎么可以失去人间最宝贵的自由呢?他托人萨空了捎话:“把孩子交给我吧!”经过一番周折,陶先生终于把小苦荼接到了育才学校,见她头上长满了虱子,身上长满了疥疮,不由难过得掉下了眼泪。
陶先生急忙叫校医帮她治疗,还为她洗了个澡,换了一身干干净净的衣服。
从小苦荼的诉说中,陶先生知道她还有个姐姐苦茶也失散了,便设法打听苦茶的下落。
不久,萨空了也多方托人终于找回了失散的大女儿苦茶,也把她送进了育才学校。
陶先生让苦荼学习她最喜欢的音乐,让姐姐苦茶进社会组学习。
还有一个孩子李远芃,是革命烈士李硕勋的儿子,周恩来邓颖超等考虑到既要保护烈士遗孤的安全,又要教育培养他们成人,能承担如此重任的,只有陶先生办的育才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