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的本质之-敬
礼的本质之:敬

是 生命 的 开 始 ; 亡 , 人 生 的总 结 ; 与 死 都 能按 照礼 处 理 得 死 是 生 十分 妥 善 . 道 就 全 了 。所 以君 子 敬 畏 生 命 而 慎重 对 待 死 亡 。君 人 子 敬畏 生 命 . 重 对 待 死 亡 , 度 如 一 , 就 是 礼 义文 理 了 。 活 慎 态 这 人 着 的时 候 善 待 他 , 死 后 却怠 慢他 , 是 只尊 敬 他 有 知 觉 的 时 候 人 这
这 种 态 度 对 待 自己所 敬 重 的君 主 和父 母 ! 这 监 视 , 能 有 一 次 死 只
席 薪 、 块 )都 是 为 了表 达 孝 子 由敬 父母 而生 的至 痛 之 情 。 庸 枕 , 毋
置 疑 , 苟 子 的礼 学 思 想 中 ,敬 ” 提 到 了十 分 重 要 的地 位 。 在 “ 被
[1荀子 ・ 论 【 . 1】 礼 M】
【2 荀子 ・L em] 11  ̄e[ . [3 荀子 ・ 论 【 . 1】 礼 M】 【4 荀子 ・ 论 【 . 1] 礼 M】
“ 丧礼者 , 它焉 , 故 无 明死 生 之 义 ,送 以哀 敬 而 终 周 藏也 。 故 葬 埋 , 藏其形也 ; 祀 , 事其神也 ; 铭诔 系世 , 传其 名 敬 祭 敬 其 敬 也 。 生 , 始 也 ; 死 , 终 也 。 始具 而 孝 子 之 事 毕. 人 之 道 事 饰 送 饰 终 圣
无 知 觉 时 就 轻慢 他 , 就是 邪 恶 之 人 的 处世 之 道 . 叛 自己在 对 这 背
待 别 人 活 着 时 的那 种 敬 重 态 度 。 以看 出 , 子 不 仅 要 求 行 礼 时 可 苟 要 有 恭 敬 的 情感 , 且要 求 这 种 恭 敬 要 始终 如一 。 而
关于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礼仪的起源与发展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
下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关于礼仪的起源与发展吧!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一)中国礼仪的起源关于礼的起源,说法不一。
归纳起来有五种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源于俗。
1、从理论上说,礼的产生,是人类为了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
首先,礼的产生是为了维护自然的“人伦秩序”的需要。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与大自然抗争,不得不以群居的形式相互依存,人类的群居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
在群体生活中,男女有别,老少有异,既是一种天然的人伦秩序,又是一种需要被所有成员共同认定、保证和维护的社会秩序。
人类面临着的内部关系必须妥善处理,因此,人们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就是最初的礼。
其次,起源于人类寻求满足自身欲望与实现欲望的条件之间动态平衡的需要。
人对欲望的追求是人的本能,人们在追寻实现欲望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和,为了避免这些矛盾和冲突,就需要为“止欲制乱”而制礼。
礼2、从具体的仪式上看,礼产生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
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都是最早也是最简单的以祭天、敬神为主要内容的“礼”。
这些祭祀活动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完善了相应的规范和制度,正式形成为祭祀礼仪。
随着人类对自然与社会各种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入,仅以祭祀天地鬼神祖先为礼,已经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发展的精神需要和调节日益复杂的现实关系。
于是,人们将事神致福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为,从内容和形式扩展到了各种人际交往活动,从最初的祭祀之礼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各种各样的礼仪。
(二)中国礼仪的发展礼仪在其传承沿袭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革。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其演变过程可以分四个阶段。
1.礼仪的起源时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
孔子与《论语》-2020春夏_曲阜师范大学_程曲春-智慧树知到网课答案

6、“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应当成为一种工具,而是要成为通识之才。()
参考答案:对
7、孔子看来,“君子”的忧患意识就自身而言,是基于“为仁由己”的认识,不仅要担心自己的德才修养,更要忧虑自己的才能是否为别人知道;就志向而言,“君子”应当担忧大道之不行,担心世风之颓毁,忧虑大同之世是否能够实现,而不是个人的贫富。()
参考答案:错
8、中庸被孔子称为“至德”。孔子之所以如此重视“中庸”,就在于“中庸之道”蕴含着人类的伟大智慧,是一种极其理性、辩证的思维方式。()
参考答案:对
9、“五伦”即《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也,()也,()也,()也,()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A、君臣、夫妇、父子、昆弟、朋友
B、冉有
C、季路
D、冉伯牛
参考答案:BC
13、孔子弟子众多,名列“德行科”的弟子有()。
A、颜渊
B、闵子骞
C、仲由
D、仲弓
参考答案:ABD
14、孔子晚年编订六经,六经包括下列哪几部经典?()
A、诗
B、书
C、春秋
参考答案:错
8、子夏曰:“()而优则(),()而优则()。”
A、仕、学、学、仕
B、学、仕、仕、学
C、学、仕、仕、商
D、学、商、商、仕
参考答案:B
9、子曰:“()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奚其为为()?”
A、诗、政、政
B、易、德、德
B、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C、君臣、父子、师生、昆弟、朋友
D、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
参考答案:B
10、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曰:“敢问死。”子曰:()
A、“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关于金融职场礼仪知识有哪些

关于金融职场礼仪知识有哪些金融行业在许多人看来就是一个高大上的职业,由于金融它是走在经济的最前端,与我们的财宝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下面是我整理了金融职场礼仪学问有哪些,来观赏和学习吧,期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忙。
金融行业职场礼仪1、喝酒篇俗话说,酒是越喝越厚,但在酒桌上也有许多学问讲究,以下是一些酒桌上的你不得不留意的小细节。
1.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酒。
敬酒肯定要站起来,双手举杯。
2.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行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3.自己敬别人,假如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状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行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4.自己敬别人,假如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便,方显大度。
5.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久低于别人。
6.假如没有特别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挨次,不要厚此薄彼。
7.碰杯,敬酒,要有说词,不然,我干吗要喝你的酒?小总结:仆人敬主宾→陪客敬主宾→主宾回敬→陪客互敬。
记住:作客绝不能喧宾夺主乱敬酒,那样是很不礼貌,也是很不敬重仆人的。
2、倒茶篇这里所说的倒茶学问既适用于客户来公司访问,同样也适用于商务餐桌。
首先,茶具要清洁。
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
这样,既讲究卫生,又显得彬彬有礼。
假如不管茶具洁净不洁净,胡乱给客人倒茶,这是不礼貌的表现。
其次,茶水要适量。
先说茶叶,一般要适当。
茶叶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
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冲出的茶没啥味道。
假如客人主动介绍自己喜爱喝浓茶或淡茶的习惯,那就根据客人的口胃把茶冲好。
再说倒茶,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太满了简单溢出,把桌子、凳子、地板弄湿。
不当心,还会烫伤自己或客人的手脚,使宾主都很难为情。
当然,也不宜倒得太少。
如果茶水只遮过杯底就端给客人,会使人觉得是在装模作样,不是诚意实意。
再次,端茶要得法。
最终,用双手给客人端茶的。
双手端茶也要很留意,对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
周公又称周叔旦

周公又称周叔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
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
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当国。
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公的礼乐教化之道,确立古代中国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
周建东都洛邑后,周公召集天下诸侯举行盛大庆典。
在这里正式册封天下诸侯,并且宣布各种典章制度。
也就是所谓“制礼作乐”。
为了巩固周的统治,周公先后发布了各种文告,著名的文告有三篇:《康诰》、《酒诰》、《梓材》,从这里可以窥见周公总结夏殷的统治经验,制定下来的各种政策。
《尚书》里面有一篇非常著名的《酒诰》。
商朝人很喜欢饮酒,为长夜之饮,有时喝得连日子都弄不清了,最后亡国了。
周公就告诫自己的官员不要酗酒,谁要是酗酒就把他杀了,要汲取历史的教训。
周公设计的这套制度跟商朝截然不同,王国维先生在他的《殷周制度论》里面有一些非常精彩的论述,他说:“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又自其表言之,则故圣人之所以取天下及所以守之者,若无以异于后世之帝王;而自其里言之,则其制度文物与其立制之本意,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
其心术与规摹,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
”周公那样一种深思熟虑,制定的体制那样完备,后面有多少个朝代都在跟着往下走,但他们根本不能想象也无法明白周公的用心和胸襟。
王静安先生在概括了周公制定的一些礼制之后说,周公用来纲纪天下的宗旨是什么呢?是“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先生还说:“周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设。
”周公执政,不是靠行政权力或者暴力,而是靠道德。
周公的理念及其所规定的一系列制度,奠定了我们两千年文明的基调,为后世所尊奉。
在他之后,尽管改朝换代的事情不断发生,但总体而言,只有量变,没有什么质变。
铁路客运礼仪培训2

用行动赢得顾客的忠诚――微笑服 务
¨ 微笑是现代人际交往和工作职场中最起码的礼貌,微笑服务是服务人 员美好心灵和友好诚恳态度的外部化表现,是服务中与顾客交流、沟通的美 好桥梁。 ¨
55双腿并拢立直双膝和双脚要靠紧两脚平双腿并拢立直双膝和双脚要靠紧两脚平行男士两脚间可稍分开点距离但不宜超过肩行男士两脚间可稍分开点距离但不宜超过肩忌身体歪斜忌身体歪斜忌手位脚位不当忌手位脚位不当忌动作过多忌动作过多动作要领动作要领在他人之后从座位左侧走近座在他人之后从座位左侧走近座椅背对其站立右腿后退一点以小腿椅背对其站立右腿后退一点以小腿确认一下座椅然后随势坐下
眼睛注视对方的部位
双眼――表示自己聚精会神地听,重视对方,时间 以每次3-6秒为宜,此为关注型注视。 额头――表示严肃、认真、公事公办,此为公务型 注视。 面部――最好是对方的眼三角区,以散点注视为宜, 不要聚焦于某一点。 全身――迎送时,常在一定距离时采用。 眨眼――每分钟6-8次为宜;不能闭眼,这表示的 是厌恶、不感兴趣。 礼仪警示:服务人员注视服务对象时,不允许对对方上上 下下反复进行打量,这种扫视他人的做法,往往会使对方 感觉被侮辱、被挑衅。
铁路乘务员礼仪培训 课程
讲授:
姜毅夫
与大家共勉
最重要的六个字:“我承认我错了。” 最重要的五个字:“你做得很好。” 最重要的四个字:“你觉得呢?” 最重要的三个字:“麻烦你……” 最重要的两个字:“谢谢。” 最重要的一个词:“我们。” 最不重要的一个字:“我。”
铁路客运服务的总则
向内开门时
敲门
视线
礼仪的本质是尊重

礼仪的本质是尊重在礼仪方面,如果只是注意技术层面的问题,那我们已经学得比较好了,或者说,你稍加注意,就能做得像模像样。
像以前,国人没怎么听过音乐会,结果刚开始看的时候喜欢中途鼓掌,闹了些国际笑话,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基本没有了。
其实,这就像乡下人进城会闹笑话一样,不是他傻、他笨,而是他不了解。
你拿这个开人家玩笑,那别人也可以拿类似的事情取笑你。
你嘲笑农民,那在许多欧美国家看来,你还是一个农民呢——一个发展中国家的IT民工、金融民工而已!所以学习礼仪,不要拘泥于一招一式的了解与模仿,关键是要掌握礼仪的本质——尊重。
所谓的“礼仪之邦”“礼仪”“礼仪”,这是两个字,虽然大家说的时候也会简化成“礼”,但在学习的时候往往只关注到了“仪”这一部分。
“仪”是形式,怎么穿戴,怎么吃饭,怎么走路,很直观,容易学,但是“礼”就不一样了。
“礼”是本质,是你内心的真实想法,是要发自内心地尊重一个人。
但是我们在传承礼仪的时候往往本末倒置了,只讲仪,不讲礼,甚至不惜牺牲礼仪的精神,只为了装装样子、装点门面。
我们经常说一句话,“我们是礼仪之邦”。
但是你好好想一想,我们现在还有多少礼仪呢?几乎没有了。
过去,中国人见面后有磕头、打拱的,有作揖、抱拳的,但是现在呢?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你就会发现,我们的礼仪基本上就只剩下一种了,那就是握手,而握手这种方式还不是我们自古就有的,是西方的。
而且握手这种礼仪还是在很多非常正式的场合下才会用到,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是连手都不握的。
大部分中国人熟识以后,见了面通常是叫一声,就算是打过招呼了。
你想,人和人之间,见了面都最基本的仪式都没有了,也谈不上有多尊重,还有什么资格叫“礼仪之邦”呢?我们在什么时候最喜欢提“礼仪之邦”这个词?不是在反思国民素质的时候,而是有外国人来了的时候。
最明显的就是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时候,当时北京很多地方打出了诸如“建文明城市,办人文奥运”、“迎奥运,讲文明,做有素质的北京人”一类的标语。
“礼学”传统文化知识专题——敬

盖洛普称中国员工敬业度仅6%全球最差 美国领 先 2013-11-08 08:51:07 来源:观察者 美国知名民调机构盖洛普日前发布的2013年“员 工敬业度和工作环境研究”报告称,中国的敬业 员工比例仅为6%,远低于13%的全球平均水平, 处于世界最差水平。美国则以30%的敬业度高居 世界第三。 2009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仅有2%的员工工作 敬业,如今这一数字上升为6%。怠工员工的比 例也从31%减少到26%。但两者均比于世界平均 水准(敬业:13%,怠工:24%)存在差距。
《论语》谈“敬”
5、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 (《论语· 公冶长》)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朋友,相 识久了,别人仍然尊敬他。”
《论语》谈“敬”
6、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 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 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 雍也》)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 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 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 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 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 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 是仁了。”
香江談:辱警教師豈能再當教師 2013-08-14 05:00:44|來源:大公網| 任何一個講公義的社會,當中的任何一個良好公民, 都不應作出或受到侮辱性言行。盡忠職守的員警, 具專業地位的教師,更應是良好社會重要的維持者 與引領者。市民難以想像,教育下一代的教師,當 街當巷,粗言穢語,辱駡以忍讓有禮的態度維持治 安的員警,事後還可以若無其事。但是,市民能夠 若無其事嗎?家長又能夠若無其事嗎?事件一方面 關係到員警的尊嚴,另一方面對整個社會影響至大, 事件又能夠就此作罷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的本质之:敬“敬”是礼的根本精神,这是千百年来制礼与行礼者的共同认识。
《礼记》开篇即说:“毋不敬”,乃至后人在追溯礼学精神时,认为:“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1]关于“敬”与“礼”,徐复观先生在《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中举出如《左传·僖公十一年》:“礼,国之干也。
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等有关“敬” 与“礼”的关系的三条材料。
徐先生在答复日本加藤常贤博士的信中指出:“礼之中,必含有敬之精神状态。
然敬字之本身,已有演变。
敬之原义,或同于向外警戒之‘警’。
但周初所流行之敬,已多系指内心之敬慎而言。
敬与礼相结合,亦由逐渐演变而来。
且多出于以敬要求礼,防止礼之太过;并非认为‘敬系礼之所自出’。
亦非谓礼与敬之观念,系同时存在。
周初所谓敬,其目的在对于其所敬之对象求能相‘通’。
敬天所以求自己之精神能通于天;敬事所以求自己之精神能通于事;敬民,所以求自己之精神能通于民。
”[2]徐先生所强调的是人们对于敬的对象的尊重,特别是内在的精神感通。
由此可见,礼以敬为主,敬是礼的核心,它是一种庄重严肃的心理,是对待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一种认真诚实的态度。
“敬”在礼的实施过程中,虽然表现在人们言行举止的方方面面,但它所折射的却是行礼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儒家一贯重视“敬”与“礼”的关系,并且强调真正的“敬”必须以发自内心的情感为基础,不能流于形式,装模作样的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恭敬。
1 孔子对“敬”的阐述可以这样说,“礼主于敬”是儒学共识。
但就《论语》便有二十处讲到敬。
子说:“修己以敬。
”这等于告“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3]子游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知识就能够养活父母而言。
说到狗、马这些动物,都能被人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敬顺的心意,那用什么来区别孝顺与饲养呢?又有子夏问孝,孔子同样强调:“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4]在这里,孔子提到尽孝时,保持敬爱和悦的容态最难。
继而发出这样的反问:遇到事情,年轻人替长者们效劳;遇有酒食时,让给长者们享用,仅仅这样就算是孝了吗?这说明孝顺父母必须突出在“敬”字上,要以“敬”为原则,在日常的生活中显现出来。
同样,在《礼记》中,除了提纲挚领地明确父子关系的准则是“父慈子孝”外,就再也难见有关“父慈”的具体记载或阐述,而对“子孝”则连篇累牍地阐述。
这其间的道理,经文引孔子的话说得很清楚:父母对子女的慈爱是先天的,用不着多说;而子女对父母的孝敬是后天的,所以明确要求,大力提倡。
不过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即便是只说孝不说慈,人们爱子女的情感还是会略胜于父母的。
其实,孔子不但认为对父母要养且敬,还十分重视并强调礼仪活动的虔诚心态:“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5]“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6]对于丧礼,与其仪式周全,不如心存哀伤;行礼时不严肃,参加丧礼却不哀伤,显然孔子对以上种种是持批评的态度,在他认为即使是日常生活的“小节”,我们也不能无“敬”,更可况是丧礼。
倘若没有“敬”的心态去做这些事情,就根本谈不上礼。
对于祭祀活动就更不用说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
”[7]孔子说:祭祀祖先的时候,就像真的感受到祖先在接受祭祀;祭祀神灵的时候,就像真的感受到神灵在接受祭祀;如果自己没有亲自参加祭祀,没能亲身感受到祖先、神灵在接受祭祀,虽然祭祀了,就像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在这里,孔子非常强调祭祀过程中和行为的庄重肃穆,祭祀者对于祭祀对象真实存在以及祭祀对象祭祀的真切感受,祭礼所包含的子孙之于祖先、人之于神的崇敬与感恩之情;反对祭礼实践中祭祀者的“缺席”所意味的祭礼的敬情的丧失。
由此,孔子有:“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这样的阐述,在这里,孔子以“敬神者”为智者的表现,把祭祀这种特定场合下祭祀者对祖先、神灵的“敬”扩展为任何情形下人们对鬼神的普遍应有的感情,并把这种感情列入“智”的范围。
而孔子弟子子张不仅提出:“祭思敬”(《论语·子张》),而且还把这列为士之德、士之为士的素质,认为一个人祭祀祖先、鬼神时能够做到“敬”,才有可能成为“士”。
2 孟子对“敬”的阐述而在孟子的思想中,敬已由纯粹的虔敬与服从被赋予了人性尊严的内容,它不仅仅是由外在的一系列仪式程序所构成,而且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
他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8]孟子说:“君子和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的存心。
君子把仁放在心上,把礼放在心上。
仁人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
爱别人的人,别人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常尊敬他。
由此可见,礼以“敬”为本,“敬” 之深处,就是在人我交往中对他人人格的承认和认同。
而且他还认为,礼所要求的敬,不是一种单向的义务,而是不同等级之间多共同遵守的准则:“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其义一也。
”[9]在这里,可以看到权力固然值得尊重,而德性更应受到尊重。
尽管孟子没有将人对人的尊重看作是普遍的道德律令,但他已突破了以往对礼文化中尊者、长者对“敬”的垄断,指出它是每一个人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而这种尊重是基于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基础上,没有阶级限制,这充分地体现了孟子对人格独立与道德自觉的追求。
3 荀子对“敬”的阐述荀子对“礼”与“敬”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他认为礼是人内心的真实情感的流露,行礼时恭敬的情感应始终如一:“礼者,谨与治生死者也。
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
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
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判之心也。
君子以倍判之心接臧谷,犹且羞之,而况以事其所隆亲乎!故死之为道也,一而不可得再复也,臣之所以致重其君,子之所以致重其亲,于是尽矣。
”[10]在这里,荀子说:礼,对于生死之事的办理最为慎重。
活着,是生命的开始;死亡,是人生的总结;生与死都能按照礼处理得十分妥善,人道就全了。
所以君子敬畏生命而慎重对待死亡。
君子敬畏生命,慎重对待死亡,态度如一,这就是礼义文理了。
人活着的时候善待他,人死后却怠慢他,这是只尊敬他有知觉的时候而怠慢其无知觉的时候,这就是恶人的做法,背叛了始终如一的原则。
君子用背叛之心对待奴仆,小孩尚且觉得羞耻,更何况用这种态度对待自己所敬重的君主和父母!死这监视,只能有一次而不可能有第二次,生命不可以复生,所以臣对君主的特别敬重,儿子对父母的特别敬重,在死这点上,最能得到表达。
“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谓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谓之瘠。
”[11]所以生前对君主父母侍奉地不够忠心诚厚,不恭敬而有礼文,这就是无礼;送死的时候不忠诚笃厚,不恭敬而有礼文,这叫刻薄。
接下来,荀子更指出:“一朝而丧其严亲,而所以送葬之者不哀不敬,则嫌于禽兽矣。
”[12]由此可见,荀子要求人们对待生与死的礼仪应一样慎重,应将恭敬的情感贯彻始终。
倘若厚生薄死,即有知觉时就尊敬他,无知觉时就轻慢他,这就是邪恶之人的处世之道,背叛自己在对待别人活着时的那种敬重态度。
可以看出,荀子不仅要求行礼时要有恭敬的情感,而且要求这种恭敬要始终如一。
而对于祭礼,荀子则认为,丧礼是表达对死者的哀情,祭祀是表达对死者的敬意。
“故丧礼者,无它焉,明死生之义,送以哀敬而终周藏也。
故葬埋,敬藏其形也;祭祀,敬事其神也;其铭诔系世,敬传其名也。
事生,饰始也;送死,饰终也。
终始具而孝子之事毕.圣人之道备矣。
”[13]丧礼的原则是以生饰死,事死如生。
事亡如存。
终始如一。
它的意义是表达生者的情怀,忠臣孝子对君父怀有强烈的情感,悲痛哀伤之情郁积于心。
如果没有祭祀的礼仪。
就不把这种心情很好地表达出来,因此说,“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
”[14]为父母服丧期间,穿粗麻布的衣服,扶杖而泣,住在坟边的草棚。
喝稀粥,枕着土块睡在薪柴之上(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都是为了表达孝子由敬父母而生的至痛之情。
毋庸置疑,在荀子的礼学思想中,“敬”被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是观之,就敬与礼的关系而言,只有当敬成为人们性格的固定要素即行为习惯时,其礼仪行为才能被视为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1]礼记·曲礼[M].[2]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l 9 5 9年初版,1993年第9次印刷,第206页.[3]论语·为政[M].[4]论语·为政[M].[5]论语·八佾[M].[6]论语·八佾[M].[7]论语·八佾[M].[8]孟子·离娄下[M].[9]孟子·万章下[M].[10]荀子·礼论[M].[11]荀子·礼论[M].[12]荀子·礼论[M].[13]荀子·礼论[M].[14]荀子·礼论[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