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关于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分析

关于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分析

关爱,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晴空——关于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分析陈荣芹泗洪县明德学校邮编:223900一、个案背景:范宝华,一个腼腆的小男孩:课堂上从不会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小得几乎像蚊子声;课间活动时也总是默默地趴在座位上,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

刚接手这个班的生物学科教学时,他给我留下的就是这样的印象。

渐渐地,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他的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课堂上精神恍惚,注意力很难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而且马虎得很,学习成绩也很差,稍微批评几句,他就泪水涟涟……一天课间,我拿着他的满是错误的作业本轻轻坐到他的身边,他像受惊的小鹿般的向旁边闪了一下,眼睛里流露出一丝莫名的担忧。

我指着外面玩耍的同学们:“看,他们玩得多开心!你为什么不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听我这样一说,他没有言语,但是我分明感觉到他的身体放松了很多,并且向我身边紧挨了一些。

这时,我打开他的作业本:“这么多的错误,周末在家都没有花时间去复习功课吗?周末时间都做些什么呢?难道父母亲都没管管你做作业吗?”从孩子的断断续续的回答中,我了解到他的爸妈常年在外打工,平时跟着不识字的奶奶生活。

哦,原来是个留守儿童!我羞愧于自己的粗心,但更庆幸自己的及早发现。

同时,我想到了曾经教过的更多的不同时期、不同年级的孩子:一度沉迷于网吧的吴桂华,爱撒谎的王婷,懒于做作业的宁年荣,极为自卑的吴清清……他们虽然性格特征千差万别,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留守儿童”。

二、个案分析: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障碍。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法得到正常关爱、保护、教育和引导,从而产生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

他们的心理有一定的扭曲化倾向,他们得到老师和监护人的心理帮助较少,非常思念父母,希望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些情形都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具体而言,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存在以下现状:大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均存在问题,“无人管教自我放弃”、“情感缺失冷漠内向”、“四处奔波学学停停”、“伤害事故防不胜防”等已成为那些孩子的“留守综合症”。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案例分析

二、努力营造提高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 的班级环境
在日常工作中要以表扬为主,通过正 面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做好人好事的积极 性;要通过对所在班级教室环境的布置, 构造一种教育和学习的外部文化环境,对 培养正确审美观、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培养自控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要学会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平台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 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以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 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一、学会关爱每一位学生
爱学生是根本,尤其是要爱父母外出打工, 缺乏关爱的留守儿童。作为班主任,要努力做 到能像真正朋友一样,去欣赏学生,学会倾听 学生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 分享他们的喜悦。
张 晓 艳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 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 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 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他们一 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 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 朋友一起生活。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 其微,他们忍受孤独的煎熬,稚嫩的双 肩过早的承担起生活的无奈,这些本应 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 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有一个特别 酸涩的名字 ———留守儿童。
在学校,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会促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学生一旦离开学 校,接触家庭、社会复杂的环境,往往会使 学校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作为班主 任,要全面了解学生,特别是对留守儿童的 了解,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生活背景及学 习,生活经历,只有全面了解才能因人而异, 做好教育。
爱心传递

留守儿童教育的案例分析(2篇)

留守儿童教育的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

留守儿童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某地区留守儿童教育为例,分析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二、案例介绍某地区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该地区留守儿童数量逐年增加。

据统计,该地区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的比例超过30%。

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1. 家庭教育缺失。

由于父母在外打工,留守儿童与父母亲密度较低,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指导不足,导致孩子性格孤僻、自我保护意识差。

2. 学校教育质量不高。

部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导致留守儿童教育质量不高。

3. 社会关爱不足。

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高,导致留守儿童在生活、心理等方面得不到足够的关爱。

4.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留守儿童教育,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策支持力度仍有待加强。

三、案例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案例中,留守儿童小华的父母在外打工,长期无法陪伴孩子。

小华在学校表现不佳,学习成绩落后,性格孤僻。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微信群,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在家情况,共同关注孩子成长。

(2)邀请家长参加学校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弥补家庭教育缺失。

(3)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提高家长教育素养。

2. 学校教育质量不高案例中,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导致留守儿童教育质量不高。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培训、引进等方式,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

(2)改善教学设施。

争取政府和社会资金支持,改善农村学校教学设施。

(3)开展特色教育。

根据留守儿童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高教育质量。

3. 社会关爱不足案例中,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高,导致留守儿童在生活、心理等方面得不到足够的关爱。

班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与分析

班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与分析

班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与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无法陪伴的儿童。

他们在
农村成长,常常面临教育资源匮乏、亲情疏离、心理健康问题等困扰。

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案例分析和探讨,有助于找到改善他们教
育状况的有效途径。

一、案例描述:
小明(化名)是一名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由奶奶照顾。


学校表现较差,学习成绩低于同龄人,缺乏自信心,经常遭受同学的欺负
和孤立,心理状况较差。

二、问题分析:
1.缺乏家庭关爱与教育指导: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小明缺乏家庭
关怀和教育指导,难以形成健康的成长环境。

2.学习资源匮乏:农村学校教育资源有限,教师和教材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小明的学习需求,导致学习成绩差。

3.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亲情疏离和孤独感容易导致小明心理健康问题,缺乏自信心、抑郁等表现明显。

三、解决方案:
2.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可以引进志愿者组织、社会资源等,为小
明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活动。

鼓励小明参加各类兴趣班,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心理健康关注:学校可以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辅
导与培训,帮助小明排解焦虑、增强自信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效果评估:
2.学习成绩提高:定期考核小明的学习成绩,比较其与其他留守儿童和正常家庭儿童的差异,评估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措施的有效性。

3.心理健康改善: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和小明自述情况的记录,评估心理辅导和培训的有效性,比较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

对忽视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留守儿童的教育探讨——由三个案例分析谈起

对忽视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留守儿童的教育探讨——由三个案例分析谈起

对忽视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留守儿童的教育探讨——由三个案例分析谈起一、留守儿童的困境:家庭教育的“缺席”说起留守儿童,大家可能马上就会想到那种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被留在家乡,由爷爷奶奶或者亲戚照看的情况。

听起来好像没什么大不了,毕竟也能得到一定的照顾嘛。

可实际上呢,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苦楚。

像我之前了解的几个案例就挺典型的。

举个例子,有个孩子小明,父母在外地打工,整年到头见不上几面。

你说他不孤单,那是不可能的,哪怕是有爷爷奶奶陪着,也比不上父母那种直接的陪伴。

小明成绩不太好,班里其他小朋友都是爸爸妈妈在旁边叮嘱,督促学习,他却常常是自己闷头学习,没人关心他是不是吃得好,睡得香,更别提什么情感上的支持了。

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就失去了最直接的情感联结。

家庭的教育方式也因此产生了巨大的偏差。

父母不在,很多时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就缺乏了监督和引导。

这个“忽视型家庭教育”的方式,导致了很多留守儿童缺乏自律,不知道如何应对外面的世界,也难以在情感上找到安慰。

简直就像被丢进了无人照看的孤岛,既没有足够的资源,又缺少有效的指引。

二、案例分析:父母“缺席”对孩子的影响要说这种教育方式到底有多大影响,我可以再说说另外两个孩子的情况。

首先是小红,她的父母是典型的外出务工型,年年都不在家,每次回来也是草草几天,就又得走。

小红其实挺懂事的,可也正是因为父母不在,孩子的心情经常很低落,尤其是每次考试前后,看到其他同学有父母在旁边陪着复习,陪着讲解题目,她就特别难过。

小红并不是成绩差,倒是她的心态一直不太好,因为没有人给她鼓励,也没人能及时安抚她的情绪。

她常常觉得自己是“别人家的孩子”,别人的父母不仅把钱赚回来,还能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而自己呢?总是一个人默默承受,甚至有时候因为觉得没有人理解,做事也越来越拖拉,情绪也越来越容易暴躁。

再说小伟,他是另外一个案例,父母常年在外,基本不回家。

他的成绩也不算差,但总是能看到他有点心不在焉,像是心事重重的样子。

教育案例背景(3篇)

教育案例背景(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日益严重。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

本案例以我国某农村地区为例,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与突破。

二、案例背景分析1. 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无法在户籍所在地与父母共同生活,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其他亲属或其他个人代为监护的未成年人。

2.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1)教育资源匮乏农村留守儿童所在的地区,教育资源普遍匮乏。

学校基础设施落后,教学设备不足,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满足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

(2)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无法陪伴孩子成长,导致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缺乏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容易形成性格缺陷、心理问题等。

(3)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遭受心理创伤。

由于缺乏关爱,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孤独、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影响其健康成长。

(4)学业成绩下降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业成绩普遍较低。

在缺乏有效监督和引导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电视等,导致学业成绩不断下降。

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突破的关键(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提高教学质量,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2)完善家庭教育指导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

(3)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为留守儿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案例背景总结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是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

要突破这一困境,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家庭教育指导,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农村单亲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农村单亲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农村单亲留守儿童教育案例近年来,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单亲留守儿童问题。

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一个真实案例作为例子,探讨农村单亲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分析解决方案。

案例背景:小明,一个12岁的农村单亲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照顾。

小明的家庭生活贫困,生活条件艰苦。

由于缺乏照顾和关爱,小明在学业上存在困难,学习成绩下降,同时也在心理健康方面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问题分析:农村单亲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结构的改变密切相关。

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指导,这些孩子往往面临学业困难、心理压力以及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社会应该加强关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帮助这些孩子。

解决方案:1. 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同时,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2. 心理辅导与关爱农村单亲留守儿童需要得到心理辅导和关爱。

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专业心理辅导员,为这些孩子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

同时,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与学校合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单亲留守儿童提供亲情关怀。

3.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父母在外打工是导致农村单亲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强对农村父母的家庭教育指导。

通过开展培训课程,帮助父母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他们在教育方面的能力。

4. 民间组织的参与农村单亲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民间组织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提供资金支持、教育帮助和其他形式的支持。

同时,通过与学校和政府合作,形成合力,为这些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结论:农村地区的单亲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提供心理支持和关爱、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以及鼓励民间组织参与,可以改善这些孩子的教育状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

幼儿园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案例分析与反思

幼儿园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案例分析与反思

幼儿园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案例分析与反思一、前言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经济发展,我国的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事工作,这导致了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

这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务工,长期无人照顾,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

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不仅是社会道德的问题,更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社会治理问题。

幼儿园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案例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幼儿园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并对其进行反思。

二、案例分析1.案例一:某乡村幼儿园的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在某乡村,有一家幼儿园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关爱行动。

幼儿园对留守儿童进行走访调查,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和需要。

接下来,幼儿园组织志愿者和社工人员,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和情感疏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幼儿园还通过文艺表演、手工制作等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增加他们的社交和学习经验。

幼儿园还积极协调当地社区资源,帮助留守儿童解决饮食和安全问题,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2.案例二:城市幼儿园的留守儿童关爱措施在城市,某幼儿园也开展了留守儿童关爱行动。

该幼儿园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专属的课程体系,针对他们的特殊需求进行教育和教学。

幼儿园还邀请专业心理医生和社工人员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沟通和辅导,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幼儿园还举办亲子活动,让留守儿童的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鼓励他们多参与子女的成长,加强亲子关系。

三、反思与总结在幼儿园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取得的成就和进步。

幼儿园通过多种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自信、丰富课余生活,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幼儿园也注重家长参与,从源头上加强了留守儿童的家庭关系。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幼儿园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可持续性需要加强,需要更多的政府、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和配合。

幼儿园要继续完善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加大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力度。

四、观点与理解在幼儿园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中,我认为应该注重的是多方合作,包括幼儿园、家庭、社区、社会和政府等各方的齐心协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社会方面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使留守儿童 的家庭教育融入社会教育的范畴。要针对当前家庭、社区和学校之间 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 作机构,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 的良好氛围。
爱心传递
爱心传递
爱心传递
就,从而使孩子养成了任性、倔强的性格。由于缺少最
直接的父母的亲情关爱,小华从小就对人十分冷漠,在 学校时也常调皮捣蛋。老师找他去谈心,他却置若罔 闻,学习成绩总是在面“赶鸭子”,课堂作业更是很 少按
时完成。
案例2.有这样一个儿童,很 小父母就外出打工了,把她 留在家交给姨妈看管,由于 父母不能照顾她,沟通较少, 只能在金钱上满足她,随着 时间这个女孩有什么想法都 不告诉父母,她和她的父母 就像俩家人,越是这样沟通 就越少,形成了个恶性循环, 久而久之他们之间的亲情越 来越淡漠,她的父母也觉彼 此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了。
1.隔代教育。由祖辈负责抚养教育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 。 2.亲友教育。是指把孩子托付给亲朋好友教育抚养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 3.自我监护。这种孩子既没有祖辈的看护,也没有亲友的照看,独自留 在家中。大多数是几个孩子,孩子中至少有一个上初中了,由大孩子照 顾小孩子。 4.父亲或母亲单独监护。这种家庭是的监护人的压力很大,他们既要承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里健康状况对照表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1.存在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① 祖辈对孙辈过于溺爱。 ② 祖辈们对于孙辈们过于随便。 ③ 祖辈们的文化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的观念相对落后。 ④ 祖辈们和孙辈之间严重缺乏沟通。
2.父母与孩子缺少交流,造成了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 ① 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淡薄。 ② 情感的缺乏引发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3.托管人对孩子的教育存在顾虑。
三、改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策略
(一)家庭方面
1.家长与孩子建立心连心的沟通。 2.参加家长学校等渠道,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3.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增加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 4.帮助孩子形成切合实际的人生理想。 5.加强与托管人的联系。
(二)学校方面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2.随时与“留守儿童”的父母保持联系。 3.定期召开托管人会议。 4.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5.有针对性的组织召开“走进父母”的主题班会。 6.加强家访、校访的交流协作。
李 小 梅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他们 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 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 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他 们忍受孤独的煎熬,稚嫩的双肩过早的 承担起生活的无奈,他们有一个特别酸 涩的名字、酸涩名———留守儿童。
一、什么是留守儿童
•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 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以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 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留守儿童?
• 家庭原因
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
• 社会原因
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 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
---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方式
担劳动的压力又要承担照顾孩子的压力,这使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对孩子
的教育。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案例1.小华在某小学五年级就读。7岁时,他的父 母为了生计一些别的因素双双赴外地打工,一去3年,最 近一年均未回过一次家。父母外出时,小华被托付给外 公外婆照管。两位老人对小外孙非常的溺爱,非常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