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

目录
• 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 • 精选案例一:四川某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实践 • 精选案例二:河南某初中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实
践 • 对比分析两个案例异同点 • 留守儿童教育策略探讨与建议
01
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
Chapter
留守儿童定义与分布
定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 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 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 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 同关注和努力,学校、家庭、政府和 社会各方面应形成合力。
加强心理辅导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 环节,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和 心理素质。
个性化教育计划是留守儿童教育的重 要措施,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 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
家校合作是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 重要途径,应积极加强家校之间的沟 通和联系。
心理辅导策略制定和实施过程
学校组织专业心理教师团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评,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和需 求。
根据测评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辅导计划,包括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课程 等多种形式。
在实施过程中,心理教师积极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引导他们表达内心感受,学习 情绪调节和应对压力的方法。
实践效果评价及反馈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 乏,留守儿童难以获得优 质的教育资源和辅导。
心理健康问题突
孤独感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 关爱,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遗弃
感。
自卑心理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父母不在身边 等原因,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心 理。
情绪问题
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 绪问题,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 长。
03
精选案例二:河南某初中留守 儿童心理辅导实践
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

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一宽容播种美丽赏识创造奇迹陈明远今天我想跟大家说说我班的一个孩子——小丽,这个孩子父母都不在家,长期在外打工,孩子就留在老家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是个典型的留守儿童。
她是个整天头发乱蓬蓬,满身脏兮兮的女孩。
她存在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上课不听讲、经常不做作业、书写差、爱乱写乱画等,学习成绩糟糕透了:拼音不会,最简单的生字都不会写,每次考试只能考二三十分。
刚开始,我是反复批评说教,呕心沥血辅导,可是一点效果都没有。
打电话与家长沟通,家长说她对这孩子早就不寄希望,一种放弃的念头也在我心中萌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翻开上次知心姐姐的讲座记录,心里引起了很大的震撼!“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如果放弃一个学生,就全班而言只是几十分之一,就全校而言更是几百分之一,但是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放弃的却是百分之百啊!”是的,我不该放弃,也不能放弃。
学生不是老师的亲骨肉,但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交到老师手中,同时,也就把信任和责任放到了我们的肩上。
小丽,一个叫人头疼的孩子却拥有班里孩子少有的闪光点——爱举手回答问题。
我紧紧抓住这线曙光,给她机会,让她成为学习的主人。
每节课上,都有她第一个高高举起的小手;每个问题里,都留下她自信的笑脸;每一次,我都会把她作为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榜样。
可是每一次她的回答都与我的提问相隔十万八千里,教室里留下的常常是一片哄堂大笑。
慢慢地,慢慢地,这线曙光黯淡了。
一节语文课上,我让同学们交流孔子是怎样拜师的?问题刚提出,小丽又是第一个举起了手,陆续地一双双小手如小树林挺立在我的眼前,此时我想:如果叫她,太耽搁时间了,还是请别的孩子回答这个问题吧。
小丽见我没请她,脸上立即露出一脸的不高兴,小嘴嘟起来都可以挂油瓶了,还一边说:“总不叫我。
”说完,就把头伏在手臂上,一直情绪低落。
当时我并不很在意,继续投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假如你是一位远近闻名的人,你会这么辛苦去拜师吗?”我组织了一个拓展性的练习。
班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与分析

班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与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无法陪伴的儿童。
他们在
农村成长,常常面临教育资源匮乏、亲情疏离、心理健康问题等困扰。
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案例分析和探讨,有助于找到改善他们教
育状况的有效途径。
一、案例描述:
小明(化名)是一名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由奶奶照顾。
在
学校表现较差,学习成绩低于同龄人,缺乏自信心,经常遭受同学的欺负
和孤立,心理状况较差。
二、问题分析:
1.缺乏家庭关爱与教育指导: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小明缺乏家庭
关怀和教育指导,难以形成健康的成长环境。
2.学习资源匮乏:农村学校教育资源有限,教师和教材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小明的学习需求,导致学习成绩差。
3.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亲情疏离和孤独感容易导致小明心理健康问题,缺乏自信心、抑郁等表现明显。
三、解决方案:
2.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可以引进志愿者组织、社会资源等,为小
明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活动。
鼓励小明参加各类兴趣班,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心理健康关注:学校可以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辅
导与培训,帮助小明排解焦虑、增强自信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效果评估:
2.学习成绩提高:定期考核小明的学习成绩,比较其与其他留守儿童和正常家庭儿童的差异,评估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措施的有效性。
3.心理健康改善: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和小明自述情况的记录,评估心理辅导和培训的有效性,比较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024)

家访制度在关爱中作用
了解家庭情况
通过家访,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和成长 环境,为后续关爱工作提供依据。
沟通教育理念
与家长沟通教育理念和方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 的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家校合作共育
通过家访促进家校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共同关注 留守儿童的成长进步和全面发展。
2024/1/27
2024/1/27
20
职业规划和升学指导服务
职业规划课程
学校开设职业规划课程 ,引导留守儿童了解不 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 业观念。
2024/1/27
个性化升学的升学指导服务, 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升 学路径。
实习实践机会
学校积极联系企业和社 会组织,为留守儿童提 供实习实践机会,增强 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竞争 力。
2024/1/27
16
社会资源整合利用
校企合作
与当地企业合作,为留守儿童提 供实践机会和职业规划指导。
社会捐赠
接受社会各界善款捐助,改善学 校硬件设施和教学质量。
志愿服务
鼓励大学生、社会志愿者等力量 参与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提供课 业辅导、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
2024/1/27
17
04 精选案例三:贵 州某高中经验分 享
22
05 总结反思与未来 展望
2024/1/27
23
当前留守儿童教育成果回顾
2024/1/27
教育资源投入增加
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度提高,教育资源 投入逐年增加,包括学校建设、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方 面的改善。
心理健康关注度提升
越来越多的学校和组织开始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开展心理辅导和关爱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建立健康的心 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幼儿园孤儿留守案例分析

幼儿园孤儿留守案例分析介绍幼儿园孤儿留守是指是父母或监护人因各种原因无法照顾孩子,导致他们长期在幼儿园生活的一种现象。
这种情况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幼儿园孤儿留守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法。
案例分析案例一:小明小明是一个6岁的男孩,他的父母因为工作原因无法照顾他,于是将他送到一家幼儿园。
在幼儿园,小明无法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他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
他在班上经常与其他孩子发生冲突,自闭和孤僻的表现明显。
案例二:小红小红是一个5岁的女孩,她失去了双亲,由外婆照顾。
由于外婆年龄大,无法长时间看护小红,于是将她送到一家幼儿园。
尽管幼儿园工作人员尽力照顾她,但小红仍然感到孤独和无助。
她经常因为无法与其他孩子建立亲密关系而感到沮丧。
原因分析缺乏父母关爱幼儿园孤儿留守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父母的关爱。
父母的工作忙碌、离异、出国务工等原因导致他们无法亲自照顾孩子,只能把他们送到幼儿园。
这使得孩子们长期无法得到父母的陪伴和爱护,导致他们感到孤独和无助。
缺乏亲密关系在幼儿园孤儿留守的情况下,孩子很难与其他孩子、老师建立亲密关系。
他们的朋友圈和社交网络受限,无法得到足够的情感支持和安全感。
这使得他们更加孤单和不安。
心理压力和困境幼儿园孤儿留守的孩子面临着心理压力和困境。
他们无法获得适当的情感支持和关怀,长期处于孤独和无助的状态下,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这可能导致他们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影响分析低自尊心和自信心幼儿园孤儿留守导致孩子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挫折。
他们无法获得父母的认可和鼓励,无法得到他们应有的关怀和关心。
这使得孩子们对自己的价值感和自信心产生怀疑,对自己缺乏信心。
社交问题幼儿园孤儿留守也会导致孩子们出现社交问题。
由于长期缺乏与其他孩子互动的机会,他们往往无法适应社交环境,难以与其他孩子建立友谊和亲密关系。
这可能引发孤独感、自卑感和不良行为。
学习和发展问题由于缺乏家庭环境的支持和激励,幼儿园孤儿留守的孩子在学习和发展方面也面临困难。
留守儿童帮扶成长案例七篇

二、成因分析
阿敏的父母因都忙着自己的事业,无暇照顾孩子,阿敏从小跟着保姆长大,保姆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少了一份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对话也许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孩子与别人交谈的能力明显不如同龄的孩子,在同伴的眼里已是个被冷落的人,无法交谈的人,而她偶尔说一句话,还会招来一阵耻笑,时间一长,她更加难以启齿了。
案例描述: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比较偏僻的乡村小学,这里的孩子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很渴望学到知识。我现在担任二年级所有科目的教教学,和孩子已经相处快两年了,我们班有一个特殊的孩子叫周星(化名),平时听课非常不认真,课后作业经常完不成,很少和老师同学交流,学习成绩很糟糕,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只考了十多分,平时数学测试,平均只有十几分,基本上都是全班的倒数第一,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那也不能放弃他,于是课后经常给他开小灶,效果也是不理想,于是我逐渐产生任由他发展的想法,很少去关注他。
可是由于她对照的时间比较长,在区域活动中吴琳娇没有能完成。
第三次游戏:
这次来玩中国地图拼图的时胡思琦和褚安娜。胡思琦这次好像是有备而来的,他拿出了拼图,先看了墙面的大中国地图,然后再拼图中找出了比较大块的拼块,先把比较明显的拼块拼好再拼一些小的,同时把台湾和海南岛放到自己的位置上,然后再一块地尝试,但是拼的速度快了不少,看来他是准备过了。安娜在看到胡思琦很有信心地拼了不少后,她也加入到拼拼图的行列中来了,两个人一个找一个拼在区域活动结束前把拼图完成了。
第5篇: 留守儿童帮扶成长案例
一、案例介绍:
何xx,女,该同学上课容易走神,不爱交流,对于大人的话,很多时候不予理睬,在她上一年级的时候,我虽不教她,但对于她我已经有深刻的印象。那时我以为她是自闭症孩子。今年接手这个班。刚开始她也是一句话不说。点名她不答,读课文她也不张嘴。更别说背诵课文了。她成天少言寡语,目光忧郁,心事重重的。在留守儿童中又属于比较特殊的了。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现象呢?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一篇一、问题表现:安某,男,15岁,九年级(5)班学生,父母离异,判给父亲,但父亲在外打工,跟叔叔二人居住。
说话、打架,多动。
二、教育过程及结果: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发现他这怪僻的性格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缺少家庭教育;二是补偿式的父爱,每次父亲回来就是给他生活费及零花钱,对于他物质上的要求尽全力满足,但对于学习基本不提,品德教育从不过问。
三是学习疏于监督,养成了随心所欲,无所谓的习惯。
因此我开始慢慢的观察他,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1)走进心灵,倾注无限关爱。
我真心实意地走进他的心灵,从心灵上关心他的健康成长,驱除他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
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不拘限于生活、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消除他的困惑,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
生活中有了困难,我会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帮助他。
(2)拒绝训斥,力行宽容教育。
在他犯错误时,及时对其进行帮助教育,心对心、面对面的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
在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书写潦草,丢三落四,迟到早退,纪律松散的情况下,对其尽量减少训斥,力争能抽出时间和他谈心交流沟通,必要的时候可以宽容他,或将作业量和难度降低。
对他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3)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让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很有见地,揭示集体教育的巨大作用。
班级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缺乏爱的留守儿童,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获得情感体验,让他们对班级产生向往感,友爱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经过家长、我以及同学们的努力,基本消除了对学习的厌恶情绪,上课能发言了,还能常常见到他高举右手迫不及待地想发言,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数学作业正确率高了,单词听写能过关了、作文水平提高了,成绩有较大起色。
农村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一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而且留守儿童的数量有增无减。
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
下面是我就班上的一名留守生进行调查分析。
一、个案现状学生王某,男,13岁,父母在温州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外公和外婆照料。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行为习惯差,个人卫生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心理。
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只想在家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
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
二、问题分析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王某和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1、长辈关心不当。
外公外婆对孩子是打心眼里爱,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什么事都依着孩子,导致王某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他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
2、粗暴的教育方式。
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王某自小和家长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3、内心深处自卑,由于他的成绩一直较差,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外公、外婆交谈,同时我对王某提出建议: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
①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的办法,先让孩子自己钻研,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爱,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晴空
——关于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分析
清水县原泉小学王少华
2014年6月
一、基本情况:
马文强,一个腼腆的小男孩:课堂上从不会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小得几乎像蚊子声;课间活动时也总是默默地趴在座位上,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
刚接手二(2)班的数学学科教学时,夏伟杰给我留下的就是这样的印象。
渐渐地,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他的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课堂上精神恍惚,注意力很难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而且马虎得很,学习成绩也很差,稍微批评几句,他就泪水涟涟……一天课间,我拿着他的满是错误的家庭作业本轻轻坐到他的身边,他像受惊的小鹿般的向旁边闪了一下,眼睛里流露出一丝莫名的担忧。
我把他轻轻地搂在怀里,指着外面玩耍的小朋友:“看,他们玩得多开心!你为什么不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听我这样一说,他没有言语,但是我分明感觉到他的身体放松了很多,并且向我身边紧挨了一些。
这时,我打开他的作业本:“这么多的错误,在家时为什么不让爸爸检查一下?”“他不在家。
”细弱的一声。
“妈妈呢?”“她也不在家。
”同样的声音,但是分明能感觉到孩子的脆弱。
此时,我的心猛地一缩:难道孩子的爸妈都在外地?于是,我小心翼翼地问:“他们都去哪儿了?平时谁带你?”从孩子的断断续续的回答中,我了解到他的爸妈常年在外打工,平时跟着不识字的奶奶生活。
哦,原来是个留守儿童!我羞愧于自己的粗心,但更庆幸自己的及早发现。
同时,我想到了曾经教过的更多的不同时期、不同年级的孩子:一度沉迷于网吧的吴星星,爱撒谎的王婷,经常逃学的许森,懒于做作业的崔浩伟,极为自卑的吴珊珊……他们虽然性格特征千差万别,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留守儿童”。
二、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障碍。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法得到正常关爱、保护、教育和引导,从而产生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
他们的心理有一定的扭曲化倾向,他们得到老师和监护人的心理帮助较少,非常思念父母,希望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些情形都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具体而言,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存在以下现状:大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均存在问题,“无人管教自我放弃”、“情感缺失冷漠内向”、“四处奔波学学停停”、“伤害事故防不胜防”等已成为那些孩子的“留守综合症”。
之所以会存在这些现状,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
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
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祖辈隔代抚养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和过多的溺爱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遇到困难不能获得感情支持,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2.学校教育措施不力
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教育资源匮乏,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而且农村学校只侧重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一到双休日,老师就鞭长莫及;有的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有的学校人数比例较大,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教育;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不好,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
学、辍学,而且许多“留守儿童”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充满逆反心理,老师很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
当前社会的一些不良习气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
社会主管部门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等文化传媒中,有的商家为了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极强的腐蚀性和诱惑力,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有些“留守儿童”甚至逃学光顾电子游戏室,痴迷于网络,极大地影响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辅导策略:
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众多原因,理清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无疑有助于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以集体的力量帮助留守儿童消除孤僻、压抑、自我封闭等不良心理状态。
留守儿童多数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有针对性的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
教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如班级建立互助小组,开展一帮一上门补习和分担家务等活动,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爱,使他们逐步从自卑、孤僻、任性中走出来,融入班集体的正常学习生活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2.把关爱行动落到实处。
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最了解他们的生活及学习习惯,也最容易走进他们的内心,获得他们的信任。
所以老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
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尽力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阴霾。
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
响。
帮助他们提高加强自我教育的能力,激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不断完善自己。
3.制定留守儿童家长与子女定期联系制度。
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一生的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和智力的发展。
父母外出务工,缺失了正常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因此,在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搭建交流平台,做好留守儿童父母的工作,讲明亲子沟通的重要性,要求家长每周要和子女电话联系至少一到两次,并经常进行书信交流,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支持,同时让孩子体会父母在外地打工的辛酸和苦楚,使他们理解父母,尊重父母。
4.制定提高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计划方案。
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计划、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写作业的方法以及课外阅读等方面给予具体的指导,切实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从而树立起信心,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以全面地发展。
四、辅导效果:
通过师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夏伟杰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他的学习成绩在不断提高,上课能专心听讲,敢于举手发言且声音响亮,作业能按时完成,并且非常认真,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与班级、同学融为一体。
五、结论:
留守儿童缺乏自信,会产生自卑,在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存在不足。
对于他们,我们要及时的给予更多的关爱,让她们感到:“我能行。
”“我是最棒的。
”面对夏伟杰的改变,我更加认识到关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
因而,对于类似夏伟杰这样的留守儿童,教师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放大孩子的优点,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各项活动的参与,使其感受大家对他的善意,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将自己一步步融入到集体中去。
2015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