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论文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中小学体育游戏的开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700字》

《中小学体育游戏的开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700字》

中小学体育游戏的开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中小学体育游戏的开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1国内研究现状 (1)1. 传统观念影响体育游戏在学校体育中的应用 (1)3体育教师年龄偏大 (2)5. 学校家长对学业成绩的过分注重 (2)1.2国外研究现状 (3)参考文献 (4)1.1国内研究现状1.传统观念影响体育游戏在学校体育中的应用体育教师对体育游戏的开展运用不积极,除了教师将体育游戏作为一种新的事物,不被体育教师所广泛接受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学校也没有将体育游戏引入体育课堂教育的课程当中,体育老师在体育课堂中往往偏重于传统教学模式,偏安现状,不积极探索新的上课方式、研究、创新。

体育游戏开展的游戏种类也不多,而且开展体育游戏的时间很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游戏在体育课堂上的开展与应用。

2.学校体育器材场地的缺失中小学体育课堂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限制,如天气、环境、场所、设备等。

在现在的小学体育课堂上,大多都由跑几圈,做一下广播体操,更有甚者,就跑几圈,那么剩下的课堂时间将是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学生将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其中篮球是大多数人选择的运动,但是很多同学并不会去选择去打球,他们大多都很内向,不敢与其他同学一起玩耍。

其次,是场地的限制,学校的总面积有限,往往体育场等都是不被重视的,所以学校再也没有足够的场地供中小学生们任意玩耍。

更有甚者,在一些的中小学当中,连跑道就没用,就只是一块小升旗台的地方供学生们活动。

首先因为学校资金不足,无法购置一些保护孩子的道具,更有甚者,为了孩子不出安全问题,直接禁止孩子参加一些运动。

3体育教师年龄偏大在许多的学校中,有许多的体育教师年龄偏大,他们从没有接触通过体育游戏,体育游戏对他们来说就像新事物一样,对体育游戏的作用不了解,不知道体育游戏在体育课堂中的意义,因此造成体育游戏在其课堂中开展更加困难。

4.体育教师相关人才的缺失据调查了解,中小学体育老师一个老师给好很多班上课,甚止还有一个学校只有一个体育老师的存在。

关于体育学科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体育学科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体育学科的文献综述范文一、引言。

体育可不只是在操场上跑跑步、投投篮那么简单哦。

体育学科那可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奥秘的领域呢。

为了好好探究一下这个学科,咱就来做个文献综述,看看各路大神都对体育学科研究出了啥好玩的东西。

二、体育学科的发展历程。

# (一)古代体育的起源。

体育的历史那可老长了。

在古代,体育就像是人们生活中的调味料。

古希腊人就超爱体育,他们搞出了奥林匹克运动会,那时候的运动员就跟现在的明星似的,大家都可崇拜了。

那些光着膀子跑步、扔铁饼的古希腊帅哥,其实也是在展示他们城邦的实力和文化。

咱中国古代也有不少体育项目呢,像蹴鞠,那就是古代版的足球啊。

还有射箭、武术,这些项目可不光是为了强身健体,还跟军事训练、礼仪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说射箭,在古代那可是君子六艺之一,讲究的是礼仪和技艺的完美结合。

# (二)近现代体育学科的发展。

到了近现代,体育就开始慢慢从民间游戏和军事训练向一门独立的学科转变了。

工业革命之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身体锻炼变得更加重要了。

学校里开始设置体育课程,体育学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像顾拜旦先生复兴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这可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盛会的重启,更是推动了全球体育文化的交流和体育学科的发展。

各种体育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制定规则、组织比赛、培养运动员,体育学科变得越来越专业化、规范化。

三、体育学科的研究内容。

# (一)体育教育。

1. 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学校里,体育教育就像给孩子们的成长注入一股活力源泉。

有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孩子,不仅身体倍儿棒,而且在学习上也更有专注力和创造力。

体育课堂上的各种运动项目,能让孩子们学会团队合作,就像打篮球的时候,大家得互相传球、配合才能得分。

而且,体育还能培养孩子们的竞争意识,在比赛中知道怎么努力去争取胜利,同时又能接受失败。

这就像人生一样,有起有落嘛。

2. 体育教育的教学方法。

那体育老师该怎么教呢?这也是个大学问。

《体育专业学生实习调查与分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3800字》

《体育专业学生实习调查与分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3800字》
3.1.7关于实习的评价
3.2师大商学院体育专业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3.2.1体育专业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2问题改进措施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2建议
参考文献
研究方法:
(1)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
[3]潘燕, 张春合, 彭彦铭. 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校企一体化实训模式研究——基于就业为导向视角[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3):39-42.
[4]张育民, 窦彦丽. 对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调查——以山西省为例[J].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5(2):64-66.
课题的主要内容:
1.引言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调查法
2.2.3数理统计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师大商学院体育专业学生实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3.1.1实习目标
3.1.2实习内容
3.1.3实习的形式
3.1.4实习的指导
3.1.5实习的管理
3.1.6关于实训基地的建设
从以上各国的实践教学实施过程来看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有重点;实践教学的内容比较全面,普遍重视以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分散教育实习时间相对延长;每个学校都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公司、企业实践教育基地;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机构等等。另外,日本两位学者的研究正说明了现实社会对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仍是现在校体育专业学生需要加强的学科,个人的社会交际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也是需要加强培养。虽然日本、美国和英国、德国等国家的体育专业教学培养、实践教学模式跟我们国内体育专业的培养和教学模式不一致,但各国的改革经验和一些优秀的成功经验、培养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也对我们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运动训练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运动训练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运动训练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运动训练在体育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科学的运动训练方法,运动员能够提高体能能力、技术水平和竞技状态,以达到在比赛中获得更好成绩的目标。

文献综述是对已有研究、理论和观点的综合评述,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运动训练领域的研究进展、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本篇综述旨在对运动训练的文献进行全面回顾,总结现有研究的主要观点和成果,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运动训练的概述运动训练是一种通过系统化的、计划性的、阶段性的训练方法,以提高运动员的体能素质、技术水平和竞技状态。

早期的运动训练主要着重于体能训练的开发,如力量、速度、耐力和柔韧性等方面的提升。

随着研究的深入,运动训练逐渐注重以科学的训练方法和策略为基础的综合训练。

此外,心理训练和营养调控等也成为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运动训练的基础理论2.1 运动训练的生理基础运动训练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提高运动员的体能能力,因此对于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运动训练可以通过增加肌肉力量、提高有氧能力和改善运动技能等方面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此外,了解运动训练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生理系统的影响,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也具有重要意义。

2.2 运动训练的心理基础除了身体素质的提高,心理因素对运动训练和竞技表现也起到关键作用。

心理训练可以帮助运动员提高专注力、增强自信心、控制情绪和有效应对压力等。

在运动训练中,心理训练的合理应用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竞技状态,从而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三、运动训练的实践经验3.1 训练方法和策略实践经验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总结和分析成功的训练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运动训练的本质和要点。

研究者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许多有效的训练方法和策略,如间歇训练、负重训练和循环训练等。

这些方法和策略在实践中已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 训练计划和评估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对于实现训练目标非常重要。

关于体育锻炼的文献综述

关于体育锻炼的文献综述

关于体育锻炼的文献综述
以下是一份关于体育锻炼的文献综述,总结了一些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交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1. 身体健康:多项研究表明,定期进行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显著降低患上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风险。

此外,通过体育锻炼还可以改善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等。

2. 心理健康:体育锻炼还有助于缓解压力、焦虑和抑郁等精神问题,并能提升人的自信心和积极情绪。

一些研究发现,参加团队运动或者社交性运动,例如集体健身或者球类运动,更有利于促进人际交往、增强归属感和减轻孤独感。

3. 社交生活:不同类型的体育锻炼对于社交生活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例如,团队运动可以鼓励社会互动和增强社会支持,而独立性运动则更适合希望享受孤独或者自我反省的人群。

此外,体育锻炼也可以增强个人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交生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享受体育锻炼的各种益处。

休闲体育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休闲体育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休闲体育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休闲体育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休闲体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和生活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本文将对休闲体育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旨在系统梳理研究领域的发展和趋势,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一、休闲体育的概念与特点休闲体育是指在工作、学习等正常活动之外,个人主动参与的一种体育活动。

它包括但不限于户外健身、健步行、瑜伽、舞蹈等形式,旨在增强个体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

休闲体育具有时间灵活、参与主动、内容多样等特点,满足了个体的健康需求和生活品质提升的追求。

二、休闲体育的意义与影响休闲体育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休闲体育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通过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个体可以锻炼身体、增强身体抵抗力,并预防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

其次,休闲体育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适度的休闲体育活动可以缓解个体的工作压力,提升心境,促进心理健康的达成。

此外,休闲体育对社会也有积极作用,可以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

三、休闲体育的研究方法与现状休闲体育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等。

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休闲体育的意义、行为模式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于休闲体育的关联领域研究还相对较少。

目前,休闲体育的研究正逐渐向多学科交叉和深度发展,注重对休闲体育的社会文化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维度研究。

四、休闲体育的发展趋势未来休闲体育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一是多样化的休闲体育形式得到进一步发展,例如水上运动、户外探险等。

二是数字化技术在休闲体育中的应用将更加普及,例如虚拟现实、智能设备等。

三是休闲体育与旅游、健康产业等领域的融合将更加紧密,形成新的市场和商机。

四是休闲体育的普及率将不断提高,社会对休闲体育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将进一步加深。

综上所述,休闲体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在个体和社会层面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休闲体育的研究逐渐深入,并展现出多学科交叉的趋势。

体育研究文献综述

体育研究文献综述

体育研究文献综述
体育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就体育领域的研究文献,综合考察了体育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趋势,并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体育发展的因素。

关键词:体育学;研究文献;发展趋势
1. 引言
近十年来,体育学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体育学的应用也得到了持续的发展,我国的体育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就体育领域的研究文献,综合考察了体育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趋势,并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体育发展的因素。

2. 体育学研究文献综述
2.1 体育学的发展趋势
最近几年,体育学发展的趋势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以体育教育研究为主的研究。

以李明夏、冷子文等学者的研究为代表,从体育教育到体育改革、运动训练、运动语言学、体育文化等多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第二,以运动学研究为主的研究。

以张文军、张畅等学者的研究为代表,从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药物学等技术学科和运动竞技科学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第三,以运动医学研究为主的研究。

以张宋健、李鹏飞等学者的研究为代表,从运动生物医学、运动康复医学、运动心理学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2.2 影响体育发展的因素
影响体育发展的因素有:(1)社会环境因素,如国家政策、社会文化、技术发展等;(2)经济因素,如投入、投资等;(3)体育教育因素,如教师教育、体育课程设置等;(4)健康促进因素,如健康宣传、健康促进活动等;(5)社会文化因素,如体育文化、体育活动等;(6)其他因素,如体育产业的发展等。

3. 结论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近十年来体育领域的研究文献,发现了体育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影响体育发展的因素,为我们深入探讨体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体育与运动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体育与运动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体育与运动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体育与运动科学领域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科研人员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

本文将对体育与运动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体育与运动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在体育与运动科学领域,研究者们主要关注运动对人体的影响以及运动在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等方面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体育与运动科学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首先,运动对健康的益处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大量研究表明,适量的运动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心肺功能,改善代谢水平,减少患疾病的风险。

此外,运动还可以改善人的心理健康,减轻压力,缓解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其次,体育与运动科学领域的研究不仅关注个体层面,还涉及到团队、社会等更广泛的范围。

比如,运动队伍的管理、运动赛事的组织、体育产业的发展等都成为研究的热点。

研究者们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为提高运动表现、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另外,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不断进步,体育与运动科学领域也在不断拓展研究领域。

比如运动遗传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为我们深入了解运动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总的来说,体育与运动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丰富多彩,涉及的领域广泛,为促进人类健康、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体育与运动科学领域的未来发展在未来,体育与运动科学领域仍将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推动该领域的发展,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跨学科研究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体育与运动科学领域涉及到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未来的研究将更加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以期发现更多新知识、解决更多实际问题。

其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为体育与运动科学领域带来新的突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专业论文文献综述
大冶金山店中学 刘鹏
1 前言
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我国社会体育的专业人才,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
活动,提高大众体育意识,指导不同人群的科学健身,引导大众消费等方面,都
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通过登陆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和查找有关文献,共
搜集有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文献资料二十几篇,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04、05年。
现将有关的资料归纳如下:
2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
2.1 不同类型社会体育指导的培养
刘平江、赵立《浅谈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2002年)一文中提出:“要
培养一专多能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在邓星华《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
养》(2001年)一文中提出:“我国社会体育的特点和锻炼群众的需要,可以将社
会指导员分为健身健美类、医疗保健类、竞技运动类、休息娱乐类等四类。”从
上述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培养各个层次类别的体育指导员,可以全方位地为社会
体育指导服务。
2.2 加大高校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力度
廖军在《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2003年)一文中表明:“高
校体育专业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的任务,根据社会对个类体育
人员的客观要求,其培养目标应主要是适应面广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
高校应该把培养和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列入其职责范围。
3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
3.1 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员应更加细化
倪同云、白云、陈琳等在《完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体制的研究》(2002
年)一文中明确指出:“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具有国情特色的较细分类,如
在大类上可分为管理型、经济型、技术型等,再在每个大类上分细,如技术型可
分为:青少年指导员、老年指导员、妇女指导员等。”
3.2 建立健全的我国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体制
早在1987年,日本由文部省公布了《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知识,技能审核
事业来认定规程》。在《邓星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2001年)一文中指
出:“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法规,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申报、培训、考核、
授予称号、上岗经营、年审注册、晋级权利和义务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都做出了
明确规定。”从上可以看出,建立完善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4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
4.1 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体数量情况及分布
如付明、李飞杰在《武汉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与研究》(2005年)一文中
归纳出:“武汉三镇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表现出第一总体数量偏少,第二等级结
构失调,国家级一级所占比例太少,而三级比例过大。”何敏学、都晓鹃在我《国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特点研究》(2005年)一文中指出:“我国人均社会体育指导员
约为1:3994,京津沪辽江浙等市处于领先地位。”
4.2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性别构成
李小燕在《宜昌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与分析》(2002年)一文中指
出:“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大多为职业女性和离退休人员,这一分布是与女性工
作生活生理结构以及对体育的价值观念相应的。”在武笑玲、马美荣等《城市社
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2004年)一文中指出:“目前洛阳市城
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性别结构与国家1998年的统计基本吻合,性别结构基本合理,
男性高于女性,调查还发现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多为职业女性如文艺工作和离退
休人员。”
4.3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结构
孙培初年《龄结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现象调查》(2005
年)一文中明确指出:“以上海为例:70%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由街道社区聘请
专业教师授课培训各区省自己发证,除少量街道社区文教干部外,绝大部分是离
退休人员和下岗职工,其中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34岁,平均57岁。”
4.4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文化素质状况
庄永达在《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问题研究》(2004年)一文中提到:“我国
已经拥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约20万人,这样的发展速度和规律应该来说是来
之不易的,说明我国的各级体育部门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
视,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如此高速度大规律地发展背后的质量保证问题。”
4.5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分布状况
付明李、飞杰在《武汉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和研究》(2005年)一文中
表明:“武汉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分布中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占5.9%,兼职
的人员最多达到62.2%,其次是离退休人员占26%,体育教师所占的比例最少为
0.5%,其他的为3.4%。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师所占的比例过少,说明体育教师
的积极性还没充分的调动起来。专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所占的比例不大,说明社
会体育指导员在先阶段还不能作为一种主要的谋生手段。”
5 总结
通过以上的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到,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管理等方面的
理论以及它的一些现状。荆州地处我国中南部,社会环境经济实力体育发展水平
和体育人口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处于落后状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虽然要顺应我国这个大环境,但也必须体现指导员鲜明的地方特色,因时、因地
制宜建立适合本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1] 刘平江、赵立.浅谈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体育科学[J],2003.14(2):
12-13
[2] 邓星华.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1.8(1):31-33
[3] 廖军.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培养社会指导员[J].株州工业院学报,
2005.19(6):126-127
[4] 倪同云,陈琳等.完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机制的研究[J].中国体
育科技,2002.38(1):37-39
[5] 付明,李飞杰.武汉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的调查和研究[J].湖北体育
科技,2005.2(3):305-307
[6] 何敏学,都小鹃.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特点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
报,,2005.39(6):33-35
[7] 李小燕.宜昌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
报,
2002.25(1):26-28
[8] 武笑玲,马美荣,丁建玲,胡玲洁.城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现状调查及
研究对策[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9):1187-1188
[9] 孙培初.年龄结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现象调查[N].
中国体育报,2005.8.9
[10] 庄永达.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问题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4(6):10-11
[11] 戴俭慧、虞重平.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使用现状的调查[J].上海体育学院
学报,
2003.29(6):18-20
[12] 李明.中日美三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0.16(4):16-18
[13] 朱琼等.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14] 张发强.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J].体育科学,1999.19(1): 4-6
[15] 黄雄,袁国俊.苏州城区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
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2):13-14
[16] 陈绍艳,蒋春笋,吴平,时殿辉,樊力平,张琮玫,赵俊,祝振军.中
南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9):22-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