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肥发展史

合集下载

化肥销售行业市场分析

化肥销售行业市场分析

化肥销售行业市场分析第一部分行业发展历史与趋势 (2)第二部分主要化肥产品及特点 (4)第三部分化肥生产与供应链 (6)第四部分市场规模与增长率 (8)第五部分化肥市场地区分布 (10)第六部分竞争格局与主要厂商 (13)第七部分影响销售的因素分析 (15)第八部分销售渠道与模式演变 (17)第九部分消费者需求与偏好变化 (19)第十部分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趋势 (21)第一部分行业发展历史与趋势化肥销售行业市场分析一、行业发展历史化肥作为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扮演着推动农产品丰产的关键角色。

行业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最初,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于传统有机肥料,限制了产量的提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合成肥料的研发与应用逐渐兴起,为农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20世纪50年代,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化肥大规模生产与销售,使得农业产量显著提升,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的目标。

二、行业发展趋势1. 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化肥行业也在朝着减少环境影响和资源浪费的方向发展。

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的研究和应用逐渐增多,以降低对土壤和水源的负面影响。

同时,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利用效率成为行业的发展方向,以减轻氮磷等营养元素过量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2. 智能农业技术: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促使化肥行业与智能农业技术相结合。

精准施肥技术、无人机植保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农民能够更精准地判断作物的营养需求,减少浪费和环境负担,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3. 市场多元化:化肥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

除了传统的氮、磷、钾化肥,钙、镁、硫等微量元素的肥料需求也在增加,以满足作物对多元营养的需求。

此外,有机肥料、功能性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新产品也逐渐受到市场关注。

4. 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和农作物种类差异巨大,导致了化肥销售市场在地区上的差异化。

有些地区依然依赖传统的氮磷钾化肥,而在一些发达地区,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的市场份额在增加。

高标准农田发展史

高标准农田发展史

高标准农田发展史
高标准农田是指根据土地的地理位置、土地用途、土壤类型、气候条
件等因素进行分类、评价、规划和建设,实现精准施策、精准调控、精准
管理,促进农田质量的提高和产量的稳定增长的一种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

以下是中国高标准农田发展的历程:
1.200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百年耕地保护工程的意见》,
正式启动全国百年耕地保护工程。

2.2006年,农业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发布了《高标准
农田建设方案(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将新增高标准
农田2.67亿亩。

3.2012年,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2012-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
高标准农田总面积将达到8亿亩。

4.2015年,国家印发了《关于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意见》,
提出到2020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将作为评价地方政府
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

5.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发挥在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方面的重
要作用,推动区域农业现代化。

通过多年的建设,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到2020年底,全国已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82亿亩,其中有机肥覆盖面积
达1.1亿亩,灌溉面积达1.18亿亩,有效提高了农田的综合质量和耕作
能力。

海藻肥发展史

海藻肥发展史

海藻肥发展史
第一代海藻肥——海藻有机肥,代表产品海藻堆肥、海藻灰
从1000年前古人开始把海藻当做肥料施用,到17世纪欧洲沿海各国大力推广海藻肥料,是海藻肥料发展的第一阶段,海藻有机肥时代。

此时的海藻肥代表产品为:海藻堆肥和海藻灰。

第二代海藻肥——海藻提取物
1949年,世界上第一款海藻液体肥料诞生于大不列颠岛,由此开启了海藻肥的新篇章;中国现代的海藻肥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1993年将提炼加工的海藻肥列入美国本土农业专用肥。

此时为海藻肥发展的第二阶段,也是海藻肥应用的重要时期,此时的海藻肥代表产品为:海藻提取物(海藻精或海藻精华素),其重要指标为海藻多糖“海藻酸”。

第三代海藻肥——褐藻胶寡糖
21世纪,伴随对海藻肥料的不断深入研究,人们发现海藻肥最重要的是海藻活性物质,而不是氮磷钾。

此时,对生产工艺有了更高的要求,怎样不破坏或少破坏海藻活性物质和降解难吸收的大分子海藻活性物质的生产工艺成,为各个海藻肥料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研究重点。

由中国海洋大学管华诗院士领衔的技术团队使用生物酶技术成功得到了海藻酸(褐藻胶)的降解产品-----褐藻胶寡糖。

经过改造后褐藻胶寡糖不仅水溶性好,更是衍生了更多的生物学功能,是未来食品、医药、农业、饲料行业的首选活性原料。

引发全球海藻提取物寡糖化的风潮。

由此,海藻肥开始进入寡糖时代!。

叶面肥发展史

叶面肥发展史

肥的发展历史微量营养元素的研究是本世纪20年代初开始的,只有60年左右的历史。

微量营养元素研究是植物营养研究的一部分。

微量元素的研究,现在已超出了土壤学家、农业化学家、生理学家的研究范畴,而且生态学家及环境科学方面的专家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微肥的产生与发展和氮、磷、钾肥料一样,只不过是随着微量营养元素的证实而诞生。

微肥的应用,成了植物矿质领域内的巨大进展之一,促进了农作物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微肥在农业生产中具有现实的生产意义,因此国外在30年代就在农业上示范和推广应用了。

例如,苏联1937~1939年间施用的硼肥(硼镁肥)已达2700吨。

美国40年代后期年施用硼砂达4148吨,50年代硫酸锌年用量达到3311吨。

目前苏联微肥年用量达12万吨,美国高达20万吨。

我国微肥的生产已有20多年的历史。

1964年,首先在吉林锗厂开始生产钼肥,对大豆的增产效果显著。

70年代以来,农业部门和中国科学院有关单位相继发现作物有缺锌、硼、铁、锰的症状,引起了有关部门重视。

1981年国家经委等联合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微量元素肥料会议。

1983年我国微肥总产量达2万多吨,品种达24种,施用面积约4000多万亩。

国际上应用微肥的现状怎样?国际上微肥在农林牧业中的应用已有五六十年的历史,尤其是最近几年,在一定条件下应用微量元素肥料已成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有力措施。

微肥在农业上的增产作用很大,故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目前,苏联、美国、西德、东德、日本、法国、英国、加拿大、荷兰、比利时、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印度、捷克斯洛伐克、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等国,在各类缺素土壤和各种敏感作物上广泛施用微量元素肥料。

许多国家为了合理施用微肥,开展了活跃研究工作和微量元素普查工作。

如欧洲15个国家普查后报道,有10个国家土壤含锌量低,施入锌肥后效果十分显著。

美、苏、西德、东德都在调查基础上,绘制了作物施肥依据的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图,明确了全国范围内缺乏微量元素的土壤、地区和作物种类。

堆肥的使命:历史与未来--法夫曼达因堆肥

堆肥的使命:历史与未来--法夫曼达因堆肥

堆肥的使命:历史与未来信息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堆肥是一个古老的研究与实践领域。

根据资料记载,中国在南宋就已建立起科学的堆肥方法,早于西方850余年。

南宋时期中国水稻亩产已达到350余公斤,可以自豪地说,正是依赖于堆肥及有机肥的长期投入,中国的粮食产量以及农业才数千年保持长盛不衰,中国传统农业的伟绩也在《四千年的农民》、《农业圣典》等经典著作中得到推崇。

堆肥又是一门现代化的工程科学,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末即已建立起复杂纷繁的各类现代堆肥工艺及工程系统。

在政府环保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其城乡堆肥设施已基本建成。

相比之下,中国目前正处在农家堆肥逐渐衰退和工业化堆肥刚刚起步的阶段。

堆肥的原料是城乡大量产生的有机固体废弃物,包括农村养殖粪便、作物秸秆、城市生活垃圾、厨余垃圾、市政污泥、食品工业废渣等。

资料表明,2007年中国有机废物产生量约38亿吨,是2000年的1.2倍,年增长约3亿吨。

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有机废弃物产生国。

与此同时有机固体废弃物的有效利用率仍很低,大量的畜禽养殖废物未得到处理即排向周边环境,造成了水体的严重污染。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农业污染源总氮、总磷排放已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7.2%和67.4%,其中主要的贡献来自养殖污染。

秸秆焚烧现象还很普遍,城市有机垃圾主要流向了填埋场。

有机废弃物的处理已成为城乡环境保护及治理的重大任务。

事实上,有机废弃物处理还关系到土壤的养分平衡以及养分资源的循环利用。

众所周知,有机废弃物均来自土壤。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所有植物、动物把营养从土壤带出,却随农产品物流远离“故土”。

这些从土壤带走的营养何时才能返还?光靠化肥是不足以返还这些物质的,必须把有机的部分特别是碳磷钾再回到土壤。

欧盟已基本认可了50%的返还率,而中国目前还未取得认同,相反有机肥在肥料中的比重则从1980年代的80%滑落到了现在的20%。

中国和美国这两大世界磷肥生产国在50-60年内将用完国内的磷肥储备世界范围的磷肥使用年限也仅有370年!而2006年中国有机废弃物中蕴藏的磷资源量约占到当年磷肥使用量的120%!有机养分从废物向土壤的回流势在必行。

农耕的发展史

农耕的发展史

农耕的发展史一、原始农耕的起源1. 早期人类与食物采集•在农耕出现之前,人类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原始人类依靠自然界现成的食物资源,如野果、野菜、动物等。

例如,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他们四处迁徙,跟随动物的迁徙路线和植物的生长季节寻找食物。

这种生活方式非常不稳定,食物来源受季节、地域和气候的极大影响。

2. 农耕起源的因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食物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同时,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人类逐渐发现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

例如,一些谷物类植物如野生小麦、大麦等,它们的种子可以食用,而且如果将种子撒在合适的土地上,经过一段时间后会生长出新的植株。

气候的相对稳定也为农耕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使得人类能够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内进行农业生产。

二、古代农耕的发展1. 古代文明中的农耕•在古代埃及,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为两岸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埃及人利用这一优势,发展起了以种植小麦、大麦等谷物为主的农业。

他们发明了灌溉系统,如利用水车将河水引到农田里。

•古代中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代表。

早在距今约七八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水稻种植的遗迹。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例如,铁犁的使用使得耕地更加深入和容易,牛耕则减轻了人力负担。

•在古代印度,印度河流域的农耕也十分发达。

他们种植棉花、小麦等作物,并且在农业灌溉和作物轮作方面有一定的经验。

2. 农业技术的进步•灌溉技术:除了前面提到的埃及的水车,古代中国也有许多灌溉技术的创新。

如都江堰水利工程,它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的,通过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设施,有效地控制了岷江的水流,实现了灌溉、防洪等多种功能,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农具的改进:从最初的石制农具,到青铜农具,再到铁制农具,农具的材质不断改进。

同时,农具的种类也不断增加,如汉代的耧车,它是一种播种工具,可以同时完成开沟、播种、覆土等工序,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

三、中世纪农耕的发展1. 欧洲中世纪的农耕•在欧洲中世纪,封建领主制度下的农业是社会的主要经济基础。

甘肃省绿肥生产历史回顾及发展对策

甘肃省绿肥生产历史回顾及发展对策
此 ,我 们 在 回顾 甘肃 省 绿 肥作 物 生产 历 史 的 基 础 上 ,分 析 当 前 绿肥 生产 面 临 的 问题 ,提 出 甘 肃 省 未 来 发展 绿 肥 生 产 的 对策 。
1 绿 肥 作物 生产 历史 回顾
该 阶段 主要 以绿肥引种观察 、栽培技术试验 为主 ,为生产缓慢发展阶段 。15 — 15 年 ,甘 9 2 97 肃省农业试验总场 、平凉农业试验站先后开展 了 绿肥引种观察 、肥效试验研究 ,分别选 出春麦 区 麦 后 复 种 的香 豆子 和冬 麦 区麦 后 复 种 的 黑豆 ,同 时提 出麦 田套种草木樨栽培技术 ,为甘肃发展绿 肥生产打下 了基础。15 — 16 年 ,甘肃省农业 99 9 1 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在全省进行了白花草木樨 、 箭笞豌豆 、山黧豆 、香豆子引种观察试验及栽培 研究 ,筛 选 出了适 应性广 、 耐荫性 好 、 再 生力 强 、抗寒 、丰产性好 ,宜于间 、套 、复种 的箭箐 豌 豆 优 良品 种 西 牧 80 8 、34 澳 大 利 亚 箭 8 、8 1 2 及 豌 、新疆箭豌等 ,从新疆箭箐豌 豆的变异株系 中 选育成功适 应性广 、丰产 性好 的优 良品种 陇箭 1
甘 肃农 业科 技
21 0 1年
第 1 2期
G n u A r c. n eh . No 1 2 1 a s g .S ia d T c n .2 0 1
4 1
甘肃省绿肥生产历史回顾及发展对策
包兴 国 ,曹卫 东 ,杨文 玉 ,舒秋 萍 ,李全福 ,张久 东 ,王
产提供保证 ;加强技 术培训 ;合理调整农 业种植 结构 ;重视绿肥种子基地建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推广绿肥 间作套种 ;充分利用轮 歇地和障碍性土壤 ;抓好 绿肥 的综合利 用;加 大科技投入 的发展对策。

堆肥的使命:历史与未来

堆肥的使命:历史与未来

每头猪饲养1年环境成本 欧元 % -----------------------------------------------------------------------------------------------目前措施 (运输, 储存, ..) 20 – 30 6-9 空气清洗 (NH3, 灰尘) 8 – 10 2-3 粪物处理 (通风, 厌氧生物消化, 固相分离 25 – 35 8 - 11 和堆肥) 合计 48 – 70 14 – 21
中国二十世纪中叶农村堆肥
人民日报(1948年6月15日)
人民日报(1建立起科学的堆 肥方法,早于西方850余年。南宋时期中国水稻 亩产已达到700余斤,可以自豪地说,正是依赖 于堆肥及有机肥的长期投入,中国的粮食产量以 及农业才数千年保持长盛不衰,中国传统农业的 伟绩也在“四千年的农民”、“农业圣典”等经 典著作中得到推崇。
堆肥起源探讨
堆肥/好氧堆肥起源于中国 疑问:印度记录?
堆肥技术扩散:中国-印度-欧洲?
二、中国堆肥工业评价
欧洲废物处理方向
Directive 2008/98/EC on waste (Waste Framework Directive)
预防 再利用 再循环 回收 处理
欧洲废物处理方向
2008:41.95% 20.43% 13.16% 21.90% 0.77% 2020:15.66% 23.36% 23.58% 28.58% 1.68%
欧盟城市固废法规
2002-2003年间欧盟15国年产城市固废2亿 吨
土地填埋法规定:有机废弃物未经处理不 得进入填埋场。
对超过填埋比例的成员国,规定生物可降 解废弃物进入垃圾填埋场的比例:2006年: 75%;2009年:50%;2016年:3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有机肥料发展历史中国有机农业网时间:2014.07.11 来源:有机农业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在肥料发展上也有着长期累积下来的经验,其中有机肥料一直占据重要的位置,本文拟就中国有机肥料发展历程与现状存在问题作一研讨请大家指正。

一、中国古代施用有机肥料简史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古老农业大国的地位,先民用自己的智慧与实践经验获得了用肥养地的知识,逐步形成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耕种传统,使我国几千年的土壤肥力与粮食生产得到相对的稳定。

早在二三千年以前的奴隶社会中就有了锄草肥田、茂苗的文字记载。

随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编写了不少有关农事的书籍,如战国时期的《礼记》、汉代的《汜胜之书》、晋朝郭义恭的《广志》、唐朝韩鄂拼的《四时纂要》、宋朝陈敷的《农书》、元朝王桢的《农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清朝杨出的著作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农业实践的深化,书中越来越详尽地论述了肥料的种类、作用、积造与施用的技术等;战国时期《荀子·富国篇》讲:“地可使肥,多粪肥田”。

后魏时期《齐民要术》更是讲述了“踏粪法”。

明代《宝坻劝农书》更是全面的讲述了“蒸粪法、煨粪法、酿粪法、窖粪法等有机肥料制造方式。

用现代科学观点来认识,可以说,在悠久的中国农业生产历史中孕育着如何充分地利用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物,促其重新回归大自然,加速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以达到宏观调控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保护人类生态环境质量的先进思想萌芽。

这种带有盲目性,但基本上符合客观实际的思想与劳动行为,使我国农业土壤的自然肥力得到了有效的然而是较低水平的调节。

上千年来文明古国得以生存下来,这一点在国际上至今还享有很高的声誉。

二、中国近代肥料生产的发展20世纪初,在西欧学术思想与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传播的影响下,中国开始了化肥的生产、试验与施用,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化肥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肥料的增产效果也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

就化肥工业而言,1905年中国开始引进化肥,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只有两个小规模的氮肥厂,两个副产硫铵厂,当时化肥产品仅有硫酸铵一种,1949年年产量约0.6万吨。

新中国成立后,化肥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953年前只生产氮肥,产量约5万吨。

自 1960年起,在氮肥生产上采取大、中、小型厂并举的方针,即同时发展以生产碳酸氢铵为主的年产合成氨0.3万~0.5万吨的小型厂、年产5万~7.5万吨合成氨的中型厂以及引进并自行设计建立的、生产尿素为主的年产30万吨合成氨的大型厂。

到1983年,全国氮肥生产量已经达到1109.4万吨;30年间增长了220倍。

磷肥生产是1953年开始兴办的,仅是生产普通过磷酸钙的P2O5小型厂,至1956年产量为1.4万吨。

1983年磷肥产量达 266.6万吨(P2O5)。

由于资源所限,当时钾肥生产量仅2.9万吨。

此外,微量元素硼、锌、钼等肥料也有生产。

简言之,1949-1983年,我国化肥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生产种类上,氮肥发展快,磷肥较慢,钾肥仅仅开始;而其中氮肥品种中碳酸氢铵占50%以上;磷肥品种主要是低浓度的普通过磷酸钙与钙镁磷肥,占磷肥总量的98%;高浓度的复合肥料不到1%,同时还进口化肥,占国产加进口总数的1/5。

按1999年我国化肥产量统计:总生产量为2938.4万吨,其中氮肥约占81.9%,磷肥近17%,钾肥仅1.1%。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加快发展重钙、磷铵、硝酸磷肥与氮磷钾三元复肥等高浓度磷复肥。

到1999年上述复肥产量已占磷肥总产量的30.4%。

大力加快发展高浓度磷复肥生产也是为了加入WTO所面临挑战的需要,一方面需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同时也需要提高我国复肥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在大力发展无机肥料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各种问题:重无机,轻有机的不科学施肥方式会污染生态环境,导致人体健康受到威胁。

通常有下列几种情况。

(一)氮素肥料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1)氨的挥发和反硝化脱氮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2)氮素的淋失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的污染。

(3)氮素引起农产品,尤其是食品中硝酸盐的富集。

(二)磷素肥料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1)磷素随地表径流造成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

(2)磷素生产过程中引起的大气氟污染,而施用时可能带来重金属镉等的污染及放射性核素的污染。

(三)有机肥料的缺乏和偏重无机的习惯:降低了农作物的抗逆能力,包括抗病虫、抗倒伏、抗寒、抗旱等,致使减产和产品品质降低。

同时恶化了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状,破坏了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正常比例,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当前,发展商品有机肥料,推广有机肥料已是中国肥料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2年我国有机肥料通过了GB18877-2002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标准和NY525-2002有机肥料标准。

标志着中国商品有机肥料正式规范的进入肥料流通领域,将为世界农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经10年来的发展中国商品有机肥料生产以及应用已初具规模综述如下:(一)区域分布:一是经济发达地区,包括广东、江苏、福建,特点是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相对成熟的技术支撑;二是有机肥料资源丰富地区,包括山东、河北等地区,有机特殊资源地区。

(二) 2006年调查结果表明,山东、广东、河北、江苏、辽宁5个省的有机肥料生产企业占全国有机肥料生产企业的50%以上。

我国有机肥料生产企业1580个,大小不一,品种相当多,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精致有机肥料类,不含有特定效应的微生物,以提供有机质和少量养分为主;占43.5%;二是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由有机和无机肥料混合或化合制成,既含有一定比例的有机质,又含有较高的养分;占38.9%;三是生物有机肥料,产品除了含有较高的有机质外,还含有改善肥料或土壤中养分释放能力的功能性微生物,占 14.6%。

(三)有机肥料生产企业的规模(产能)小型最多(0.5-2万吨) 77.5%;中型次之(2-10万吨)20.9%;大型很少(大于10万吨) 2.6%。

2006年我国的商品有机肥料应用量947万吨(2007年接近1340万吨)。

其中精制有机肥料用量318万吨,有机无机复混肥料412万吨,生物有机肥料用量151万吨。

(四)商品有机肥料的应用:从商品有机肥料应用的作物来看,开始主要是蔬菜、果树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特别是精制有机肥料和生物有机肥料。

而有机无机复混肥料还有一部分应用到水稻、棉花等作物,目前,已经逐步向大田作物推广。

从区域使用商品有机肥料来看,主要集中在商品有机肥料资源丰富的地区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大的区域。

四:有机肥料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下一步必然的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前后,由于种种原因,商品有机肥料一直没有开展,本世纪2002年后,有机肥料开始受到重视,近年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人们更是对有机肥料有了新的深刻认识,开发利用呈明显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有机肥料应用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有机肥施用范围较大,作物和地域之间不够平衡从应用作物看,有机肥料适宜于各种作物施用,但由于目前对有机肥源的开发利用不够,数量有限,各地70%以上的优质有机肥料如农家肥、商品有机肥、沼气发酵肥、饼肥等主要集中施用于价值较高的果树、蔬菜及瓜类等经济作物,粮食作物施用很少。

而小麦、玉米等作物秸秆由于受耕作条件的限制,一般被归还给粮田。

从典型农户分析,坚持使用有机肥料的农户占到12.5%,四分之三以上的农户在粮食作物上不使用有机肥料,而65%的农户在种植经济作物时一直使用有机肥料。

分析发展趋势,37.5%的农户认为与过去相比,有机肥料的总量是“增加”趋势,15%认为“减少”,47.5%认为与过去“差不多”。

有45%的农户认为多用有机肥料一定能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且认为以后农民种地使用有机肥料的会越来越多。

(二)应用方法不断完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一个时期以来,随着各级政府及农技推广部门对有机肥料建设工作的重视和加强,我国广大农村积制和使用有机肥料的方法手段不断提高和完善。

如通过推行畜圈改造和饲养条件的改善,农家肥有机质含量有了较大的提高,较十年前增加了3~5个百分点;通过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产生了“四增一减”的良好效应,即产量、土壤有机质、水分、蚯蚓数量增加,杂草减少,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良性发展。

但是,在有机肥料施用技术方面还有一些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譬如,一些有机肥发酵不够充分,对于农家肥、果渣等,一般都须进行堆腐发酵,这样既可活化肥料中的养分,又可以杀灭肥中各种寄生虫卵、病源菌、杂草种子,去除有害的有机酸和有害气体,施入土壤才能保证肥效和不产生副作用。

在施用时与化肥混合,可以起到保肥效果,大大提高化肥利用率;秸秆还田中存在着还草量不合理,还田翻压质量差等问题。

另外,对秸秆还田的田块,要补施少量氮肥,以防止土壤微生物发生“起爆效应”,与作物根系争夺养分,影响产量。

(三)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首要的问题是秸秆的利用率太低,秸秆是我国最主要的有机资源年生产量达3亿吨以上;目前将秸秆直接还田的农户只占到25%左右。

不及秸秆总量的1/3,,还有32.5%农户把秸秆拉回家当燃料,仍有7.5%的农户将秸秆在田间当场焚烧。

秸秆资源需要一些肥料企业综合开发利用,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运作模式.使这一天然的有机资源得到广泛开发利用。

增施有机肥料能够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促进植株生长,增加作物产量,显著改善收获物的品质,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同时,又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措施和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加入WTO的新形势,广大农民群众对有机肥料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因势利导,加强有机肥料的开发应用,对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为此,建议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进一步加大对有机肥料建设的重视和宣传力度增加有机肥料投入,搞好耕地地力建设,是“沃土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过渡时期,种植业乃至整个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都与土壤结构和肥力的状况有着十分密切的重要关系,而增施有机肥料,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才能够保持地力常新,增强农业生产的后劲。

各级政府、农业技术部门都应切实重视加强有机肥料建设工作,把有机肥源建设与保护、开发利用、有机肥应用技术的完善与提高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扩大宣传,认真落实,使广大农民群众正确认识有机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从而自觉施用有机肥料,使施用面积和数量都有一个较大提高。

二加大有机肥料商品化生产开发力度针对目前我国商品有机肥开发刚刚起步,层次低,规模小,建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对该类企业的支持、扶持力度、对我国的秸秆等有机肥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研究制订有关开发生产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快商品有机肥的开发和应用。

三加强对有机肥料建设的监督与管理目前,焚烧秸秆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每当夏收和秋播期间,就地焚烧小麦、玉米等秸秆现象时有发生,这既污染了环境,破坏生态,又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