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概论一至四章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性质
二、文学的审美特征
(一)形象性 第四次,祥林嫂听信柳妈”赎罪”的办法,用一年有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 但在”冬至的祭祖时节,四婶仍然不准她动手拿祭品,于是: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 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叫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 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 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 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 米。 第五次,祥林嫂被鲁四老爷家赶出门后,沦为乞丐: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 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 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第三节 文学意境
一、意境论的两大因素与一个空间: 1、意:情+景=象(实) 2、境:审美想象的空间=象外之象(虚)
二、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 1、情景交融 2、虚实相生 3、生命律动 4、韵味无穷
第三节 文学意境
1、情景交融: ①景中藏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②情中见景式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③情景并茂
第二节 文学典型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一)什么是典型环境 所谓典型环境,是指能够反映典型人物活动的一定时代 本质特征的环境,它既是作品中典型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同时也指支配人物行动、星恒人物性格的总的时代背景和社 会发展趋势。 典型人物要在典型环境中才能得到充分的显示:18世纪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认为“人物的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 来决定。
文学理论03文学的性质及其价值与功能

• 认识性又表现为: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 社会生活的认识。
巴尔扎克
曹禺
• 认识性最后还表现在:文学通过艺术形象 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列夫·托尔斯泰
• 文学的倾向性,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 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 现
• 我决不反对倾向诗本身。悲剧 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 里斯托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 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 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 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 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恩格斯:《致敏·考茨基》
社会性质的界定。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
案例:马歇雷论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
黑格尔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
把艺术看成是由绝对理念本 身生发出来的,并且把艺术 的目的看成是绝对本身的感 性表现。
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 的形式就是诉诸感性的形象。
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理论家,代表了西方唯心 主义文艺理论对文学本源的基本认识。
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席勒
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
•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
蝉,夏云暑雨,冬月祁
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
也。嘉会寄诗以亲,离 群托诗以怨。……凡斯
种种,感荡心灵,非陈 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
何以骋其情?
•
钟嵘:《诗品》
(二)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罗丹雕塑的巴尔扎克像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文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法律、政治、哲学、道德、宗 教和艺术等。
浅析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性

浅析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事业管理1002班王安然2010334010214摘要:文学作品与意识形态是互动的关系,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首先,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且折射出所属意识形态的色彩和特质。
其次,文学作品又反作用于意识形态,将作者和创作主体的意识形态通过作品的传播,影响所处的社会意识形态。
关键词:文学,文学作品,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
古往今来,丰富的文学作品帮助人们战胜无数艰难险阻,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作者和创作主体的意识形态不仅可以影响读者个人,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
1.文学作品概述文学作品,指散文或诗歌或小说或戏剧等形式的作品,尤指形式或表达优美并表现具有永久或普遍兴趣的作品。
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学的认识是:首先,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其次,它是用具体生动感人的形象,而不是象哲学、社会科学那样用抽象的概念去反映社会生活;其三,它是语言的艺术,它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
2.意识形态概述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
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具有广阔的包容性
•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描写 的细致入微、深入曲折的程度,都是其他艺术 (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电视连续剧等)无 法相比的。因此,文学的审美最为辽阔丰富。在 文学的审美活动中,人们可以以自己的情感或拥 抱或排斥或喜爱或憎恨一切,生活里的一切(美、 丑、悲、喜、崇高、卑下等),都可以当做审美 观照的对象,都可以成为作家读者的诗意的过滤。
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从主体特征看,是认识又是情感
从目的功能看,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岳飞 的《满江红》
•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 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 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 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 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 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
• (一)审美的含义
• (二)审美实现的条件 • • (三)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
审美的含义
• 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 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 照、感悟、判断。 换言之,审美是对事物 的情感评价。如感觉花很美(视觉),感 觉某首乐曲很好听(听觉(,感到某部小 说很动人(心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审美实现的条件
主体心理层(观照—感悟—判断)
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
历史文化的积累
客观对象层(美、丑、崇高、卑下、悲、喜)
审美活动的过程是多层面协同的过程
• 主体心理层:“审”的愿望、要求和必要的 能力,以及主体心理功能的活跃。 • 客观对象层:包括美(美感)、丑(厌恶 感)、崇高(赞叹感)、卑下(蔑视感)、悲 (怜悯感)、喜(幽默感)等。 • 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在审美活动中,孤 立的事物若与主体各个方面的条件缺乏契合,那 是无所谓美不美的。 • 历史文化的积累:审美活动的实现还必须有 赖于主体的历史文化知识条件。
论述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论述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与生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1)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依赖于社会而产生,同时又对社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文学来源于生活,因为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阐述和揭示;文学高于生活,因为文学作品的内容虽然并不是指生活中具体的某个人或者某件事,但是却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来自社会生活,却又不同于普通的实际生活。
(2)文学素材的本质是揭示生活现实由于文学素材总是要通过作家的分析、选择、加工改造,因此对作品题材的筛选和对主题的阐述都取决于作家对生活现象的分析和比较。
这些分析和比较的结果都来自作家主观意识和世界观的指导下做出的判断。
之所以选择这些现象为素材,是因为作家认为这些现象比其他现象更有意义,更能充分的反应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的本质。
(3)文学以典型形象反应生活文学中的艺术形象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它具有一定的概括性。
作家的成功之处是在于能够在作品中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即文学的典型形象,来诠释作家所要表达的现实意义。
典型形象是作家笔下一个特殊的领域里的人们的代表,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个别的人的体现,具有独特性和概括性的典型人物,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
(4)文学对生活的作用文学对生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文学本身的特有规律决定了它具有影响政治的功能,并且具有很广泛的社会作用,而文学的政治功能和广泛的社会作用的实现,来自文学对人精神面貌的艺术感染。
通过文学的教育手段,来发展人们的德育、智育和美育,这是作家社会责任感和职责的体现。
此外,文学可以让人们认识社会历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让人认识现实的是非问题。
文学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提高了人们的艺术审美观。
文学的性质

三、文学的实践性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既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 又能够通过其特殊的方式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能动的影响。 文学的实践性就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作用于社 会实践的特性。
㈠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
㈡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
作家周立波
文学的真实性是指文学要真实、生动、具体第反映社会 生活的本来面目,并艺术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的 特性。 文学的真实性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家既不能脱离社 会生活进行主观臆造,也不能对社会生活进行自然主义式的 照抄。只有把倾向性与真实性统一起来,才能创造出成功的 文学作品。
倾向性应当从场面和情 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恩格斯:《致 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茨基》
第二,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 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区别于政 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 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 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通过上层建筑中 的政治、法律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第三,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以唯 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从整个人类社会结构层面对文学的基本 性质所作的判断。
倾向性 政治和思想的倾向性——文学倾向性的主要表现 阶级社会的政治和思想的倾向性——阶级性 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和思想的倾向性——人民性
沈从文↓
㈡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文学具有政治和思想倾向性,但是文学并不能因此变成时 代政治的概念化的宣传工具。 文学的政治和思想的倾向性应该以符合艺术规律的形式体 现出来,应该是建立在文学真实性基础上的倾向性。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生活的理解,其中往往带有哲学意味; 2、任何时代的文学都包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 为社会生活提供一定的道德标准; 3、人们可以借助文学表达自己的宗教观点: 宣传或揭露,推动或遏制。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 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老人与海》) 爱情应该给人一种自由感,而不是囚禁感。 (《儿子与情人》) 自己的行为最惹人耻笑的人,却永远是最先去说 别人坏话的人。 (《伪君子》) 强迫经常使热恋的人更加铁心,而从来不能叫他 们回心转意。(《阴谋与爱情》) 在各种事物的常理中,爱情是无法改变和阻挡的, 因为就本性而言,爱只会自行消亡,任何计谋都 难以使它逆转。(《十日谈》)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其特征在于:
一方面,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是在一定经 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形成和发展归根 到底是受到经济基础制约的。这种制约主要表现在: 从文学题材(subject)来看,一定时代的文学是 当时社会生活的折射,而社会生活的面貌和性质, 最终是为经济基础所制约的,因此由于经济基础的 不同,在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便有不同的生活内容, 也就有不同的文学题材。
崔张爱情故事
故事演变:
源于唐传奇《莺莺传》 宋代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 赵令畤《商调· 蝶恋花》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元王实甫《西厢记》
最后,文学对社会结构中其他部分的反作用
(reaction) ——对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反作用体现在:
积极的、进步的文学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和经
济发展;反之则阻碍。 通过政治做中介。
再次,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并不会随着它由以产 生的社会经济基础的消亡而消亡,而常常是经过时 间的淘洗沉淀下来、积累下来,变成一种相对稳定 的“思想资料”,构成了以后文学发展的一种前提 和基础。 一方面,延续下来的相对稳定的“思想资料” 会成为人类共同财富而继承发扬;(爱情、思乡等) 一方面,文学形式的相对固定性;
文学概论第一节 (1)

三﹑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一)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制约作用
1﹑经济条件是开展文学活动的基本前 提 2﹑经济基础不仅决定着文学的性质和 主 要内容,同时也制约着文学的发展 变化 3﹑文学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二)文学的相对独立性
(1)文学发展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变 化并不完全同步 (2)文学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历史继 承性 (3)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往 往会出现不平衡现象
第一章 文学的社会属性
班级:103文一 姓名:曹玉风 学号:10301010008
第一节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一 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社会有集体及社会结构,它是指社会个基本 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马克思把组 成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分为两大层次,即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现在人们把它进一部分为经济结 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这样三个基本要素。 社会意识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观念形 态以及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他是人们对社会存 在的反应。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但又不 等于社会意识。
到 直 接任 或何 间文 接学 的都 依能 据在 。社 会 生 活 中 找
( 一 ) 文 学 源 于 生 活 又 高 于 生 活
二 文 学 是 社 会 生 活 的 能 动 反 映
(二)能动反映的具体表现
(1)变为和变形 在艺术创作中通过现象改变客观事物, 在时 间空间上的原有位置改变客观事物 的外貌叫变 形。例如:王维《雪里芭蕉》, 于非《牡丹》 (2)以形传神,显现意蕴 例如:素是对事物的描述,”得其理, 传奇神“。 (3)渗透个性,表达心灵 例如:陆游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 五 ) 文 学 与 宗 教 的 关 系
( 四 ) 文 学 与 哲 学 的 关 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
• 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道德等 的观点,学说表达和传播形式。是社会个 人创造的思想、观点、主义、艺术、语言、 文字、图画、法律、规章等也就是通常所 说的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
• 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源自道德的关系• 道德对文学的影响
• 到的内容渗透在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它对文学 的影响是广泛的
• 文学对道德的影响
• 文学对道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对特定时期社 会道德会产生积极的促进或消极的腐蚀作用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
• 哲学对文学的影响
• 哲学通过影响作家的世界观而对其创作产生作用 • 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关系密切
• 文学对哲学的影响
• 文学对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哲学的形象理解 与感悟
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 文学与宗教的关系相当复杂,其主要原因 在于宗教本身的复杂性 • 有积极的一方面,也有消极的一方面
•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 政治对文学的巨大影响
• 首先,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政治活动影响文学的方向和性 质 • 不同时期的政治影响文学的风貌 • 最后,不同的政治制度及其文艺政策影响到文学的繁荣和 萧条
• 文学对政治的影响
• 文学对政治的影响则要间接和缓慢的多
文学与法律的关系
• 处在法制逐步取代人治的转型期,整个社会生活已经并将 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特点、新现象,这就给文 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许多新内容、新视角和新观点 • 作家和读者也有一个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强化法制观念的 过程,以其更好的观察、体验和表现生活,并努力运用法 律武器来保障自己正当的法律权利,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 • 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法治经济
• 文学的相对独立性
• 文学发展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并不完全相同 • 文学的发展有着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 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往往会出现不平衡现象
• 文学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 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巩固 • 对经济基础起破坏和瓦解作用 • 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同时又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建立
文学与上层建筑其他因素的关系
• 首先从理论上讲,文学作为意识活动的产物,必然是 社会生活的反应 • 其次,从实践上讲,任何文学作品都能在生活中找到 直接或间接的依据 • 毛泽东: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作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 泉
• 社会心理是文学反映生活的中间环节
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 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制约作用
• 经济条件是开展文学活动的基本前提 • 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不仅决定着文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同时也制约 着文学的发展变化
第一章 文学的社会属性
第一节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本节概况
素文 的学 关与 系上 层 建 筑 其 他 因 • • 文 反文 文 学 映学 学 与 是 在 经 社 社 济 会 会 基 生 结 础 活 构 的 的 中 关 能 位 系 动 置 • •
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 文学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般社会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