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四套模拟考试试题

合集下载

2024吉林省吉林地区高三下学期四模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4吉林省吉林地区高三下学期四模历史试题及答案

吉林地区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三年级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说明: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贴好条形码。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相应区域作答,超出区域所写答案无效;在试卷上、草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内。

)1. 近年来,植物考古被运用到红山文化晚期的一些遗址中:在兴隆沟植物浮选工作中,发现较少的碳化植物种子,其中榛子、核桃等坚果类种子居多,粟和黍的发现数量很少;而在稍晚的哈民忙哈遗址中,发现有粟、黍、大麻、藜、大籽蒿、蕤核等碳化植物种子。

这两个遗址的植物浮选结果说明红山文化晚期()A. 仍居母系氏族社会B. 原始农业起步较晚C. 生产生活稳步推进D. 处于采集渔猎时期的2. 有学者认为:孔子以“圣化”之道建立了“仁者”哲学,孟子推出了“平治天下”“达者”哲学,荀子则以“天人相分”原则建构了“实者”哲学,此后,先秦儒家的精神哲学却日渐消解,儒家高昂刚健的人格力量最终陨落。

下列史实能证明该观点的是()A.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B.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盛行D. 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思潮3. 《唐律疏议》中记载,买卖双方如果没有达成协议,强买强卖,就要被杖打八十;商人为了获利,串通一气,哄抬物价,就要按照盗窃罪处罚。

在《唐国史补》中也有蕃商因欺诈罪进监狱的记载。

该材料表明唐朝()A. 不法商人云集B. 规范市场秩序C. 礼法完美结合D. 商业运转良好4. 熙宁八年(1076),诏:“外国刺事人,令都亭驿、开封府密遣人缉捕。

2024届山东省莒县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4届山东省莒县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4届山东省莒县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1920年,孙中山说:“此种新文化运动……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指陈独秀等人②“爱国之运动”指五四运动③“新文化”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④孙中山由此弃暴力革命而从事思想革命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唐太宗时期,26位宰相中三人具有科举出身,高宗朝41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已增至13人,玄宗开元年间27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多达18人,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

这反映出唐朝A.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B.皇权专制体制迅速强化C.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D.科举成为做官唯一途径3.列宁说:“‘一战’后美国几乎把所有国家,甚至最富有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

”这表明()A.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B.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C.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D.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4.南朝刘宋时期,谢灵运的“田园别墅”一改汉代“千树橘”的单一经营,变成粮食、桑麻、蔬菜、水果等多种经营格局,“春秋有待,朝夕须资。

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范仲淹有诗句形容当时的农村状况,“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后人在后头”。

南宋及其后代政客文人也不断引用这首诗,明人顾庆元撰写的《夷白齐诗话》将其收录其中。

这句诗反映出A.农村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B.均田制下的农业生产发展较快C.农产品的商品化日趋提高D.地权的转移频繁和私有化加强2.“汉高祖、唐太宗、宋高宗、清圣祖”其称号共同源于A.年号B.庙号C.谥号D.国号3.《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

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

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

”该时局下爆发了A.武昌起义B.五四运动C.淞沪会战D.渡江战役4.古罗马人认为,宇宙万物服从于一个最高的理念——正义,这种正义是不以任何人为转移的,人的任何行为都无法改变这种最高的法的理念。

在古罗马人看来A.法高于一切B.法是最高理性C.法彰显正义D.法是自然准则5.下面的统计数据反映了17—18世纪宗教书籍和启蒙书籍出版的变化情况。

对此变化的最佳理解是A.理性精神取代愚昧B.天主教地位有所下降C.启蒙作品影响较大D.民主平等渐成主流6.下面是1700~1800年英国国内工业品消费占整个工业品消费比重变化情况统计图(单位:%)。

对此的合理解释是A.海外市场不断扩大B.资本积累引起消费水平下降C.工业产值略有滑坡D.经济危机导致产品严重滞销7.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叙》中指出,小说可以“令人为忠臣,为孝子,为贤妇,为良友,为义夫,为节妇,为树德之士,为积善之家”;钟离睿水指出李渔的《十二楼》的创作目的是“今是编以通俗语言,鼓吹经传;以人情啼笑,接引顽痴。

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四套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四套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四套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1. 孟子提出统治者首先应“亲亲而仁民”,其次要“仁民而爱物”,再次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省刑罚,薄税敛”,这样“民”自然“不饥不寒”,国家安定不危。

材料反映了孟子主张A. 仁者爱人B. 以农为本C. 民贵君轻D. 尊君重民【答案】D【解析】材料“亲亲而仁民”“省刑罚,薄税敛”“‘民’自然‘不饥不寒’,国家安定不危”反映出重民的思想,这体现出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故C项正确;A项是孔子的思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重民,没有体现出农业的地位,故B项排除;D项是董仲舒的思想,排除。

点睛:“亲亲而仁民”“省刑罚,薄税敛”“‘民’自然‘不饥不寒’,国家安定不危”是解题的关键。

2. 《汉书》载,刘贺被废为海昏候,遣返昌邑国,并“赐汤沐邑二千户,故王家财物皆与贺”;在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中,一些器物带有“昌邑”铭文,如“昌邑食官”等。

据此可知A. 传世文献如实记载历史事实B. 考古发现可信度高于传世文献C. 考古发现真实再现历史事实D. 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互补互证【答案】D【解析】材料“遣返昌邑国”“赐汤沐邑二千户,故王家财物皆与贺”与“昌邑食官”表明《汉书》的记载与考古发现可以相互印证,故D项正确,B项错误;A项说法错误,错在“如实”;C项说法错误,错在“真实再现”。

3. 唐朝对地方的监察称为“道察”,由察院临时派出监察御史,具有奉敕特使的性质,或者定期巡视。

御史出巡,尤其是遣使巡察,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奏闻”。

这一制度旨在A. 维护社会公正B. 防止贪污腐败C. 加强中央集权D. 建立监察体制【答案】C【解析】材料“唐朝对地方的监察称为‘道察’”“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奏闻”反映出唐朝加强对地方的“监察”,体现了“道察”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没有体现出社会公正,故A项排除;防止地方的贪污腐败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建立”。

2024届广东省联考联盟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4届广东省联考联盟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4届广东省联考联盟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中国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还设立有陪都,作为都城职能的有益补充。

中国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直至唐朝;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

这一变化反映了A.对辽阔疆域有效管理的需要B.非首都功能的疏散承载作用C.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D.大运河的修建决定了都城布局2.理性与科学带来西方政治动荡、经济萧条和残酷战争,导致人们对理性与科学的幻想破灭。

《等待戈多》的荒诞意识正是产生于这种破灭造成的传统价值体系崩溃和信仰危机之中。

据此分析,该作品()A.否定科学和理性的意义B.推动现实主义文学兴起C.呼唤价值和信仰的重建D.倡导践行个人主义思想3.柏拉图从个人需要的多样性、能力的片面性和不同个人能力的差异性这三个方面来阐述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进而以分工为基础描述了国家的产生。

这表明柏拉图A.主张社会精英治理国家的合理性B.否定了希腊政体的局限性C.奠定了近代国家学说的理论基础D.是希腊人文思想的初创者4.据载,从6月14日,英法军进行了7天的炮火准备,第一天英军伤亡近6万入,7月中下旬,英法联军再度发起进攻,但未能突破德军的防线,但钳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进一步削弱了德军实力。

据此判断,这场战役是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C.索姆河战役D.日德兰海战5.公元130年,罗马皇帝哈德良指示法学家犹里阿努斯把历年来的行政长官告示全部加以整理校订,并进行必要修改。

后经哈德良咨请元老院决议通过,并予发布。

此后,凡行政长官告示皆以此为标本,不得擅自更改或标新立异。

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2024学年高考历史四模试卷(含解析)

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2024学年高考历史四模试卷(含解析)

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2024学年高考历史四模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世纪70年代,英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年增长速度只有1,6%,在西方七个工业大国中排行最末。

但从1980年到1988年,英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年增长速度猛增至5.2%,而同期美国为4%,加拿大为3.6%,意大利为3.5%,日本为3.1%,法国为3.1%,德国仅为2.2%。

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A.欧洲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B.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推进C.撒切尔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D.福利国家制度逐步建立完善2.1887年,英国某杂志刊登了一则梨牌肥皂广告。

在广告中:一箱肥皂冲上海滩,一名女黑人握着一块肥皂。

广告标题是“文明的诞生”;广告底部写着:“肥皂消耗是衡量财富、文明、健康、人之纯洁的标准。

”这则广告可以用来说明A.英国工业品主要销往非洲市场B.英国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C.欧洲工业文明开始在非洲传播D.工业文明改变了人们的观念3.如图为某年“老新闻”目录,同样可以编入该目录下的老新闻是A.中华民国新纪元B.讨袁声中之上海C.破天荒之工人总同盟罢工D.九国太平洋会议消息4.据统计,从1919年5月到1920年12月,前后有20批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总数达到1900人次左右。

各省频频举办欢送会和“出国指导讲座”,大型报刊也纷纷报道,掀起了一股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

这表明当时A.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B.新文化运动促进全民族觉醒C.五四运动激发青年探求真理D.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的共识5.1908年,在香港生长并加入英国国籍的李宝鉴、李宝镛兄弟因与居住在香山县的堂兄争夺田产发生诉讼,被地方官讯办。

【高中教育】最新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高中教育】最新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教育】最新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1。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

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

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 B。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C。

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 D。

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并不是单一不变的,而是呈现出多元化,故A正确;B时间是东汉时期;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D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主旨。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流【名师点睛】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精神,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2。

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

由此可见,隋唐制度对封建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是A。

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 B。

“大一统”格局得以奠定C。

封建统治基础得以扩大 D。

儒学得以发展和完善【答案】C3。

黄庭坚《题子瞻墨竹》诗云:“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

因知幻化出无象,问取人间老斫轮(经验丰富者)。

”黄庭坚认为画竹应该A。

强调发明本心 B。

真实的描绘呈现 C。

注重抒情写意D。

取材于市民生活【答案】C【解析】黄庭坚的这首诗是对墨竹艺术特色的一个诗性概括。

“老斫轮”们的妙笔各具个性,历代出现众多的墨竹图所显示的“精神”,体现出抒情写意的特点,故C正确。

宁夏石嘴山市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答案解析

宁夏石嘴山市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答案解析

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24.夏商时期,都、邑的数量很少,到了周朝则数量大增,呈现出星罗棋布的状态。

商代的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而周朝的青铜器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

材料可反映出周朝文明的特点是A .等级森严B .贵贱有序C .自成体系D .开放扩散25. 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姑” 。

这反映了当时A. 伦理制约皇权B. 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C. 君主专制加强D. 儒家主流地位受冲击26.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A. 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B .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 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 D .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27.道光20 年(1840年9 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

这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A.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B •阻碍了传统教育的转型发展C.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D .表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28. 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了魂,让人无所适从。

”这表明该学者A. 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B. 思想较为保守落后C.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 D .主张改造儒家思想29. 1926 年,上海化工实业家吴藴初突然宣布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呼吁全国各地大量仿造生产。

这导致日本的“美女牌”味之素除了在东三省销售外,在中国的其它地区再也难见踪影。

吴藴初“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的主要原因是A .官僚资本的严重阻碍B .商战思潮的影响深远C.民国法制严重不健全 D .民族资本的竞争激烈30.20 世纪50 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四套模拟考试试题24. 孟子提出统治者首先应“亲亲而仁民”,其次要“仁民而爱物”,再次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省刑罚,薄税敛”,这样“民”自然“不饥不寒”,国家安定不危。

材料反映了孟子主张A.仁者爱人B. 以农为本C. 民贵君轻D.尊君重民25.《汉书》载,刘贺被废为海昏候,遣返昌邑国,并“赐汤沐邑二千户,故王家财物皆与贺”;在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中,一些器物带有“昌邑”铭文,如“昌邑食官”等。

据此可知A.传世文献如实记载历史事实B.考古发现可信度高于传世文献C.考古发现真实再现历史事实D.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互补互证26.唐朝对地方的监察称为“道察”,由察院临时派出监察御史,具有奉敕特使的性质,或者定期巡视。

御史出巡,尤其是遣使巡察,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奏闻”。

这一制度旨在A. 维护社会公正B.防止贪污腐败C.加强中央集权D.建立监察体制27.明初,太祖朱元璋迁徙部分官绅地主,没收其地产,由原租佃农民耕种交租。

洪武七年,将租额减半征收,并承认农民开垦荒田“永为世业”,同时对地主占田作了一些限制。

明太祖施行这些政策旨在A.消除土地兼并B.维护小农经济C.强化重农抑商D.开发无主荒地28.光绪八年(1882年),李鸿章提出“臣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该材料表明李鸿章A.注重发展军事工业B.主张发展民用工业C.维护封建专制体制D.鼓励发展民族资本29.孙中山一生致力于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构建以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从国情出发的务实态度、兼容并蓄的开放心态为核心的中国模式。

孙中山思想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三大政策30.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23日的5年半时间里,日机对重庆实施轰炸130次,其中对外国使领馆、军舰、教会、洋行进行直接轰炸或波及的无差别轰炸次数高达46次。

日本对重庆的无差别轰炸A.推动了各国对日态度的转变B.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C.摧毁了国民政府的抗战意志D.导致了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分裂31. 1978年至1984年六年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0731万吨,年均增长约5%。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57元增加到1990年的629.79元。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C.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D.多种经营形态发展的影响32.根据罗马《裁判官法》,除遗嘱指定和经调查指定的监护人外,其他监护人就职时,应以要式口约的形式承诺妥善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并提供保证人。

监护人若没有按照允诺履行职责,应承担防偿责任,并受到处罚。

这说明罗马法A. 保障被监护人的财产权B.注重对监护监督制的立法C.确保监护人的权贵统一D.突出要式口约的法律效力33.1871年时,有人戏称德意志帝国议会只是“发表独白”的“一个没有政府的议会”,除了审查和拒绝通过预算之外没有任何实权。

到1899年,帝国财政改革最终还是顺从了帝国议会中多数派的愿望。

这一变化反映了德意志A.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B.议会权力的大幅度提高C.经济发展推动民主制发展D.封建残余基本上被肃清34. 表1表1为1871--1900年列强在亚非拉地区攫取的土地和人口数量统计表。

据此可知A.以西方为中心的整体世界形成B.工业革命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C.殖民扩张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D.工业化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35.美国总统特朗普明确反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自由贸易协定,并表示会对中国等主要贸易伙伴部分商品征收高关税以促进美国国内工业和就业增长。

这一举措A.推动美国对外贸易的发展B.引发反经济全球化的讨论C.加快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D.否定世贸组织的存在价值40.(25分)适度人口理论是探讨一个国家在现有的资源、科学技术水平下最适宜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人口生育政策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自然生育、节制生育和计划生育。

新中国建立伊始,我国实施的是“自然生育”的人口生育政策。

1957年7月马寅初发表文章《新人口论》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情况是人口数量过多以及人口素质的参差不齐。

60年代初期随着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的到来,“节制生育”政策开始实施。

20世纪70年代早中期开始实施“晚、稀、少”的人口生育政策,这标志着我国生育政策开始步入有计划的轨道。

80年代初期,受到“适度人口理论”的影响,我国实施了以控制人口数量为核心的计划生育政策。

新世纪以来,少生、优生、优育观念深入人心,生育政策经过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形成了全国统一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确保计划生育有法可依。

2016年1月1日,实施全面二孩政策,逐渐形成现行的人口生育政策。

——摘编自孙怡颖《建国后我们人口生育政策的嬗变及其影响》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面临新的形势,人口增长掉头,且人口转变呈现多元化态势,其根本原因是各国生育率以不同的速度下滑,世界人口大势的转变引发各国政府对生育率态度的转变以及对生育政策的调整。

越来越多国家出台鼓励生育政策,这不仅发生在生育率长期低迷的欧洲,也发生在生育率快速下降的东亚和大洋洲。

东亚地区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已转而推行鼓励生育措施,并不断加强政策力度,效果却差强人意。

——摘编自沈可《国际人口政策转向对中国的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任意两个时间段中国人口政策变化的原因,并说明计划生育对中国的影响。

(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口政策与国际人口政策的差别,并加以简要评价。

(10分)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中古代的技术推动了一些经验性的发现和发明的产生,其中有许多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综合提取材料信息或选取目录中的任意一条,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报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44.(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宋代开国时,中国社会承袭唐末五代,饱受军人之祸,所以宋代自开国起就知尚文轻武。

自太祖始,太宗、真宗都进行了兵制改革。

宋代的军队主要分为禁军与厢军,全部由职业军人组成,不再从事其他职业。

宋代把握兵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开,从而实现了领导机构的多元化。

宋代的禁军,基本包括全国军队,均具有浓厚的“私兵”色彩,统兵者类似卒伍之长,军队的最高统帅权则归于皇帝。

为了加强禁军,宋太祖不仅继续采用淘汰老弱、令其归农的办法,而且还经常派遣使臣到各地去选择精兵,并以才力技艺为参考标准。

宋初,禁军约二十万,其中十万驻守京城,十万分驻各地。

驻守京城的主要是殿前诸班,是属于禁军中最精锐的部队,战斗力最强。

正如北宋名臣包拯所说:京师者,天下之本也。

强本者,畿兵耳!本固且强,繇中制外,则天下何患焉。

——摘编自张其凡《宋代兵制的改革及其特点》(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进行兵制改革的背景。

(6分)45.(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材料: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世界性战争,二战不仅改变了国家间的实力对比,而且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进程。

对二战影响的研究一直为各国所关注,因为它不仅涉及对一战本身的认识,而且涉及各国对自身在战后国际社会的定位、对战后世界格局与秩序的判断以及对时代主题和人类发展走向的预见。

二战的最大影响是使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表现为西欧衰落,而西欧以外的地区正在崛起。

残酷的二战也孕育了持久和平的种子。

战后人类应汲取二战的教训,重视大国合作以确保集体安全体系有效运作,发展经济与社会事业以消除战争的社会根源,发挥高级宗教的作用以消除人类冲突的精神根源。

——摘编自汤因比《历史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确保集体安全体系有效运作”的史实,并分析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启示。

(7分)46.(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宋教仁(1882-1913),字钝初,中国“宪政之父”,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

1904年11月进入东京政法大学学习,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政治学说产生了浓厚兴趣。

1905年以来,宋教仁支持创办《民报》、《民立报》撰写了不计其数的时政评论文章,驳斥封建专制统治的清政府的卖国罪行,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阴谋。

武昌首义后起草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人民的民主权力及共和国政权的设想。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宋教仁担任法制局长,在宪政、法制方面宋教仁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宋教仁提倡“良政治”,希望以政党政治,建立责任内阁。

制定“良宪法”来求得民主宪政的实现,按照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来建设自己的国家,可是这在当时的中国很难实现。

——摘编自马勇《民初困局: 一个制度史的解释》(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教仁在近代中国民主宪政史上的主要贡献。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教仁的“良政治”很难在当时中国实现的原因。

(6分)答案40题:(1)原因:50年代:新中国成立,政局稳定,经济稳步发展,国家领导人提倡。

60、70年代:人口快速增长产生巨大社会负担,人民公社、大跃进、文革带来的负面影响。

80年代:西方适度人口理论的影响,缓解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提高人口质量,改革开发的推动。

21世纪初:老龄化现象严重,人口红利的减弱,社会问题严重。

(每点3分,答对两点即可得6分)影响:积极:有效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有效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人均资源水平;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质量。

消极:老龄化程度加深;人口性别比失衡程度加重;劳动力人口不足。

(每点3分,答对三点即可得9分)(2)差别:中国:节制生育,计划生育。

世界:鼓励生育。

(4分)评价:政府生育政策的调整会顺应生育形势的改变以及政府对生育率态度的转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生育政策存在巨大差异;坚持适度人口原则,结合国情,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政策。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41题:论题: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阐述:纸的发明及应用,对社会历史的记载与保存,对文化思想的交流与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蔡伦改进造纸术,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日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

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