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学案

一、常识积累

1.作者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等。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和“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名作。他虽然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中不难看出他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货浮”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歌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文题解读

《秋兴八首》是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故曰“秋兴”。这组诗是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八首诗次第相连,首尾呼应。《秋兴八首》历来被公认为是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诗。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在命意上,有领起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即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咏怀古迹》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是杜甫在夔州期间陆续写成的。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该组诗借古迹以咏怀。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三首咏叹照君出塞之作。

《登高》也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当时诗人病卧夔州,身体的病痛,生活的艰辛,时局的动荡使得诗人备受摧残。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被赞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3.写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西川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这促使他决计乘舟东下。766年春天杜甫携家眷来到夔州暂居。在夔州居住的近两年时间里,杜甫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写于这个时期。

4.文体知识

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包(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者符为排律或长律)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1)律诗格律要求严格,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

①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②定韵脚。每首诗偶数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③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则处理。

④讲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又分为工对、宽对等。工对要求词性和意义严格对偶,宽对只要求词性相近、意义大体相对即可。

(2)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5.意象积累

(1)暮砧:砧,揭衣石。傍晚揭衣的砧声。也称为“寒砧”“清砧",用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2)琶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底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二、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夔州()荆门()青冢()万壑()渚清()朔漠()潦倒()琵琶()急暮砧()兼天涌()繁霜鬓()浊酒杯()2.注释下列加点词义

(1)巫山巫峡气萧森: (2)江间波浪兼天涌:

(3)丛菊两开他日泪: (4)寒衣处处催刀尺:

(5)白帝城高急暮砧: (6)生长明妃尚有村:

(7)一去紫台连朔漠: (8)画图省识春风面:

(9)无边落木萧萧下: (10)百年多病独登台:

(11)艰难苦恨繁霜鬢: (12)潦倒新停浊酒杯:

3.古今异义

(1)一去紫台连朔漠古:今:

(2)百年多病独登台古:今:

(3)万里悲秋常作客古:今:

(4)艰难苦恨繁双鬓古:今:

4.一词多义

向(1)独留青冢向黄昏( ) 苦(1)艰难苦恨繁霜鬓( )

(2)向吾不为斯役( ) (2)两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失向来之烟霞( ) (3)天下苦秦久矣( )

回(1)渚漬沙仨鸟飞回( ) 恨(1)艰难苦恨繁霜鬓( )

(2)奔流到海不复回( ) (2)商女不知亡国恨( )

(3)回车叱牛牵向北( )

5.词类活用

(1)无边落木萧萧下(2)丛菊两开他日泪

(3)玉露凋伤枫树林(4)环佩空归夜月魂

(5)艰难苦恨繁霜鬓(6)万里悲秋常作客

四、课堂练习

1.阅读《秋兴八首(其一)》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答案】D

(2)颔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见教材帮第83页

2.阅读《咏怀古迹(其三)》完成下列各题。

(1)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2)中间两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具体分析。

【答案】1.用了对比手法。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不该留的荒漠;有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写出了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3)颈联中用典有何作用?

【答案】见教材帮第85页

(4)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你觉得有道理吗?试作具体分析。

【答案】2.诗眼:怨恨。昭君绝代佳人入宫见妒,诗人才华横溢入朝见妒,昭君画图省识远离汉宫,诗人因朝廷不分忠佞无辜遭贬,昭君身死异国佩环空归,诗人漂泊西南有家难归。诗人借咏昭君的事迹,对昭君寄予深厚同情,抒发了诗人自己漂泊异地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怨恨。

3.阅读《登高》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写出秋天的萧杀与空旷。

B.颈联概括了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表达出诗人长年飘泊孤独悲秋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