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理论培训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教育理论培训教案

第一次培训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1946年)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其一生经历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提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中国现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

(1)生平及主要教育活动

陶行知原名文浚,1891年10月18日出生于安徽省歙县。1909年18岁时考入南京汇文书院,1911年汇文书院与其他教会学校合并为金陵大学,陶行知升入金陵大学文科,1914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文科学士学位。之后筹款赴美留学,1915年获得伊利诺大学政治硕士学位。后来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受业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和著名心理学家孟禄门下,深受二者,尤其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1917年陶行知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都市学务总监”的资格文凭。同年秋,怀着“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的宏伟愿望回国,踏上了一条曲折而艰难的改造中国旧教育的漫漫征程。

陶行知回国之后,先后担任南京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教育科主任等职,1922年担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1923年至1926年主要从事平民教育运动。1923年6月,与朱其慧、晏阳初等人在南京组织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积极开展平民教育运动。他在《平民教育概论》中说:“平民教育运动是一个平民读书运动……今日之平民教育就是将来普及教育的先声。”平民教育运动是陶行知为人民大众的教育而上下求索的起点。他怀着满腔的热情为平民教育而奔走呼号。为成功地实施平民教育,他与朱经农合编了《平民识字课本》,力图使不识字的人在四个月内读完这套课本。自1923到1926年的几年里,他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他到处发表演讲,广泛地接触贫苦大众,在家庭、街道、商店、工厂、机关、军营、监狱、寺院、蒙古包,到处可以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为实践平民教育的理想,他甚至在自家的门口挂上了“笑山平民读书处”的牌子,给人们识字读书提供方便。为了接触平民,教他们识字读书,陶行知放下大学教授的架子,脱去西装,换上中式棉裤棉袄;脱去礼帽,换上中国传统的西瓜小帽;脱去皮鞋,换上布鞋、草鞋。亲自与老妈子、洋车夫、小摊贩等贫苦民众倾心交谈、通信,指导他们学习。

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者,陶行知迫切希望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因此,自20年代起,他就抱定拳拳教育救国之心,竭尽全力推行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先后创办了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等,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是在晓庄学校时提出来的。1930年,晓庄学校师生为反对英、日军舰侵入长江和支援下关工厂工人反帝大罢工,举行游行示威,国民党政府下令封锁晓庄学校,逮捕革命青年,并通缉陶行知。他被迫流亡日本。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无情地揭露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积极主张抗日救亡。1934年创办《生活教育》半月刊,正式更名为“行知”。表明坚信辩证唯物主义。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呼声十分高涨。陶行知撰文支持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并于12月12日与宋庆龄、何香凝、沈钧儒等知名人士发表了《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1936年发起成立“国难教育社”,倡导国难教育。1937年,陶行知应邀赴伦敦参加“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届年会,并接受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委托,以国民外交使节的身份,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主张,并向海外华侨和欧、美、亚、非人民募捐,支持国内的抗日救亡运动。陶行知在伦敦期间,曾三次拜谒马克思墓,并写下了“光明照万世,宏论醒天下”的著名诗句。1938年陶行知回国,参加了国民参政会议。会后与晓庄校友共同在桂林成立了“生活教育社”,陶行知被选为理事长。1939年在重庆附近的合江县创立了育才学校,为革命战争培养人才。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撰写了《创造的儿童教育》等文章,揭露国民党政府推行的法西斯教育,主张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教育,并提出“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四大方针。1945年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期间,陶行知作为人民团体的代表,受到毛泽东的多次接见。抗

战胜利后,陶行知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伟大斗争中去。1946年7月,李公仆、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陶行知也被列入黑名单,但他临危不惧,曾对郭沫若、翦伯赞说:“我等着第三枪”!7月16日,他在给育才学校师生的信中说“我很快地结束我的生命,深信我的生命的结束不会是育才和生活教育之结束。我提议为民主死了一个就要加紧感召一万个人来顶补,平时要以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恋的精神培养学生和我们自己,有事则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相勉励”,陶行知先生为育才师生留下了极其珍贵的遗言。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先生因劳累过度,心情愤懑,突发脑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岁。

(2)论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教育理论是他提倡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时逐渐形成的系统理论。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点也在不断地变化。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由此可见,生活教育的指导思想就是强调教育必须以生活为中心。四十年代初,陶行知在《谈生活教育》的一封信中比较集中地概括了生活教育理论的几个要点。陶行知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

显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把生活与教育混同,没有意识到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区别与内在联系,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但是,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是想借用教育的力量,来达到“达民之情,遂民之意,把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在陶行知看来,中国遗留下来的旧教育,生活与教育之间是脱节的,旧教育“教人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种教育是生活与教育脱节的、隔离的,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而不是为劳苦大众谋福利的,生活即教育就是要求把儿童从成人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因此,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必须以生活为中心,反对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没有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指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士大夫之所以不承认他,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了,“一切都减少了,校外有经验的农夫,就没人愿意去领教;校内有价值的活动,外人也不能受益。”因此,他批评“学校即社会”是鸟笼,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关在鸟笼子里一样。而“社会即学校”则不然,是要把鸟笼子里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把整个社会作为教育的范围。他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传统的教育把学校与社会隔绝,学校与社会之间有一道高墙。“社会即学校”就是为了冲破这道高墙,从而把学校伸张到社会,从而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人人可以作先生,人人可以作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茶馆、戏院、破庙、茅棚等,都可以成为大众的课堂。当然,陶行知指的是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与传统教育相对立的大众教育,并不是取消学校教育。“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主要的教学理论。他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这种陈腐的教学方法,主张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同时,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还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