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的特点一:技击
武术的特点是什么

武术的特点是什么武术的特点是什么中国武术,伴随中华文明4000多年流传至今,是捍卫我族文明迄今屹立不倒的、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不可割裂。
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武术的特点是什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a、动作具有攻防技击性武术动作的攻防技击性是它的本质特性。
例如,散打的技术与实用技击术基本是一致的,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
只是从体育的观念出发,竞赛中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严格规定了禁击部位和保护器具。
作为中国武术特有表现形式的套路运动,虽然拳种不同,风格各异,有的还具有地方特色,但无论何种套路,其共同特点都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构成套路的主要内容。
虽然套路中不少动作的技术规格与技击原形不同,或因连接贯穿及演练技巧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具备攻防意义的动作,但通过一招一式表现攻与防的内在含义仍然是套路技术的核心。
b、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运动特色既讲究动作的形体规范,又要求精气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运动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
所谓内,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指人体手眼身步的活动,如太极拳要求“以意识引导动作”,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等。
套路演练在技术上特别要求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结合,做到手到眼到,形断意连,使意识、呼吸、动作协调一致。
这一特点充分体现了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
形成独具民族风格的运动形式和练功方法。
c、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武术的内容合练习形式丰富多样,不同类别的武术项目其练功方法、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负荷不尽相同,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体质的需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加以选择。
同时,武术运动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场地器材也可以因陋就简,这种广泛的适应性给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关阅读:武术的作用a、壮内强外的健身作用中国人民千百年的习武实践和多年的科学研究,都说明武术由于注重内外兼修,对身体有着多方面的良好影响,经常练习能收到壮内强外的效果。
武术的特点和作用

武术的特点和作用武术的特点:武术特点1:寓技击于体育之中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
在实用中,其目的在于杀伤、制服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
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军队、公安中被采用。
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而是将技击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
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的观念出发,它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
如在散手中对武术中有些传统的实用技击方法作了限制,而且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保护护具,短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应的变化,而推手则是在特殊的技术规定下进行竞技对抗的。
因此,可以说武术的搏斗运动具有很能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有所区别。
武术的作用:武术的作用1:高素质,健体防身武术套路运动其动作包含着屈伸、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
系统地进行武术训练,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几乎都参加运动,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锻炼。
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
武术的作用2:锻炼意志,培养品德练习武术基本功的时候要不断的克服困难,持之以恒。
培养自己的刻苦耐劳、永不自满的品质,锻炼自己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意志。
武术的作用3:竞技观赏,丰富生活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无论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
唐代大诗人李白好友崔宗宗赞他"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有"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的描绘。
汉代打擂台,"三百里内皆来观"。
都说明无论是显现武术功力与技巧的竞赛表演套路,还是斗智较勇的对抗性散手比赛,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武术知识点

武术知识点1.概念: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2.本质:技击性。
起源: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
拳种:129种(源流有序,拳里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3.特点:一、动作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二、动作具有攻防技击含义三、内容丰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4.作用:一、改善和增强体质二、提高防身能力三、磨练意志,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四、丰富文化生活,增进交流5.内容与分类:①功法运动:是以单个动作为主进行练习,以达到健体或增强某方面体能的运动,主要为武术套路和攻防格斗服务(内壮功、外壮功、轻功、柔功)②套路运动:以技击动作为内容,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为依据编成的组合及整套练习(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③搏斗运动:是两个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较技的实战攻防格斗(散打、推手、短兵、长兵)6.释“武”字:从戈从止,指持戈作战或武练的意思。
武术一词的历代称谓:春秋战国时期称技击,汉代延明末称武艺,清代称武术,民国称国术,新中国称武术,老外称功夫。
7.抱拳礼的含义:一、左掌四指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
拇指扣回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表示“勇不兹乱,武不犯禁”节制勇武和约束的意图。
二、左掌右拳拢屈,两臂拢成屈圆表示五湖四海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
三、左掌为文,右掌为武,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
8.三种手型:拳、掌、勾①拳:动作:四指并拢卷握,拇指紧扣食指第二指节处,拳眼向上为立拳,拳心向下为平拳。
要领:手指紧握,手腕挺直。
部位名称:易犯错误:拳面不平,屈腕。
②掌:动作:四指并拢伸直,拇指弯曲紧扣于虎口处为柳叶掌,拇指外展为八字掌。
要领:掌指要紧,立掌背伸,小指侧朝前。
部位名称:易犯错误:松指,掌心朝前,掌背外凸。
③勾:动作:屈腕,五指尖捏拢。
要领:指尖捏紧,尽量屈腕。
中国武术特点

中国武术特点中国武术特点1、寓技击于体育之中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 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
在实用中,其目的在于杀伤、制限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
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军队、公安中被采用。
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为攻防技击的特性,而是将技击寓于搏斗与套路运动之中,而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观念出发,他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
如在散手中对武术中有些传统的实用找击方法作了限制,而且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保护护具,短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应的变化,而推手则是在特殊技术规定下进行竞技对抗的。
因此,可以说武术的搏斗运动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有所区别。
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的一个特有的表现形式,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
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形动作有所变化,但是动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性。
即使因连结贯串及演练技巧上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攻防技击意义的动作,然而就整套技术而言,主要的动作仍然是以踢、打、摔、拿、击、刺诸法为主,是套路的技术核心。
它的攻防技击特性是通过一招一式来表现的,汇集百家,它的技击方法是极其丰富的,在赦手。
短兵中不宜采用的技术方法,在套路运动中仍有所体现。
中国武术特点2、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
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
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总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
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
比如五禽操就是一种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的奇妙功夫,其精髓就是:“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练。
”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投法来体现。
“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如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武术的技击特点【武术技击中的距离感和时间差】

《武术的技击特点【武术技击中的距离感和时间差】》摘要: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技击的本质是攻防,散手技击,双方都在相持,都在瞬息万变之中,“时间差”是指对持双方完成攻防动作前后的时间差数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技击的本质是攻防。
攻防动作完成的好坏与距离感、时间差密不可分,并且距离感、时机和空间的把握都直接影响着攻击的速度与反应。
因此,距离感和时间差的把握是众多武术家所重视的首要问题。
(一)距离感一位选手距离感的好坏是相对敌手而言的,因各人的技术水平、反应能力不等。
但双方都力图抢夺最有利得势位置,他们之间的距离是不断变化的,也是相互制约、相生相克的。
优秀选手往往会通过快速步法移动占据有效攻击距离,使攻击力度最高点正中对手,此时的距离差数很小;而在防守时,通过步移,稍作腰部闪转,或含胸,或收胯,就可避开对手的攻击锋芒,继而又可迅速反击,出现的时间差也很少。
1、相遇距离在两位拳手相遇时,距离感的好坏,是相对于敌手而言的。
在对手的距离感差时,正是本人的距离感好时;相反,对手的距离感好时,正是自己的距离感差时,相互之间总存优劣,没有绝对的平手,或说仅仅是一时的实力转移。
最好利用中距离打法,始终处于对手拳打不着自己,而自己又可抢步攻击到对手的位置。
即是“利屈伸”、“料敌计险”。
2、抢攻距离散手技击,双方都在相持,都在瞬息万变之中。
一个高水平的选手,首要是勇敢果断,以快速步法抢占有效距离和最佳位置,迅速给对方一记重击,自己又可转换防守距离,保持正确姿势;再者就是牵制对手,采用彼进我退,彼闪我攻,迷惑和混淆对手的判断力,时时压住对手,使其无法施展能力和技术,造成对方心理压力,使之烦燥。
总之,灵活运用步法,通过不断移动和对持不动相结合,多次变换位置和角度,从而达到起则能攻,退则能守,打活的目的。
3、防守距离每个技击家在防守时不宜和对手距离过长,距离过长虽可避开对方进攻,却也会使自己措失进攻的机遇。
单纯的防守永远是挨打者选择的态度,防守的目的:一是避其锋芒,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二是防后又能及时反攻。
中华武术的技击动作和对应训练方式

中华武术的技击动作和对应训练方式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悠久的历史传统使得其技击动作独具特色,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华武术中,技击动作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包括拳法、腿法、器械法等多种技击方式。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华武术技击动作及对应的训练方式。
一、基本拳法1. 直拳:直拳是中华武术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拳法之一,它强调快速、直线的攻击。
训练方法包括“单手直拳”、“双手直拳”、“直拳组合拳”等,通过反复练习来提高拳速和力量。
2. 钩拳:钩拳是一种非常具有杀伤力的拳法,它以腰力为主,并突然转身使拳发挥最大威力。
训练时需加强腰部力量和灵活性,让身体协调地完成钩拳动作。
3. 上勾拳:上勾拳是一种上升的攻击拳法,常用于近身搏斗或对方进攻时的还击。
训练时需注意稳健的站位和灵活的上身转动,保持手臂的协调性和力量。
二、基本腿法1. 直踢:直踢是中华武术中的一种基本腿法,动作迅速直接,能够在瞬间给予对手重击。
训练方法包括“单腿直踢”、“双腿直踢”、“踢腿组合”等,要求脚底扎实、腿部力量充沛。
2. 侧踢:侧踢是一种横向发力的腿法,主要用于侧面攻击或防御。
训练时需要练习平衡感和踢腿的准确度,提高腿部力量和柔韧性。
3. 踢腿组合:踢腿组合是将多种腿法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进行攻击或连续进攻的训练方法。
通过不同腿法的交替运用,提高灵活性和攻击力。
三、基本器械法1. 单刀:单刀是中华武术中常见的器械之一,主要以单手操作且有剑法和刀法之分。
训练时需注重持刀的姿势和刀法的准确,通过反复演练来提高刀法的速度和力量。
2. 双节棍:双节棍是一种双手持用的器械,其动作多变灵活,既可用于攻击也可用于防御。
训练时需注意手眼协调和技巧的运用,提高双节棍的灵活性和威力。
3. 棍法组合:棍法组合是将不同的器械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训练,通过练习各种器械的转换和配合,提高武术者的整体技能和应对能力。
总的来说,中华武术的技击动作和对应训练方式有许多种,但都强调基本功的扎实训练和动作的灵活多变。
中国武术有什么文化特点

中国武术有什么文化特点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中华武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积累形成的一个运动项目。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武术有什么特点。
欢迎阅读!中国武术有的特点中国武术特点一、寓技击于体育之中。
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为攻防技击的特性,将技击寓于搏斗与套路运动之中。
搏斗运动——散打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观念出发,他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
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的一个特有的表现形式,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形动作有所变化,但是动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性,主要的动作是以踢、打、摔、拿、击、刺诸法为主,是套路的技术核心。
所以习武具有健身、强身、防身的作用,能提高防身自卫、伸张正义的能力,生发仁义阳刚、堂正为人的气质,培养自信、乐观、刚毅、奋发向上的品格。
中国武术特点二、内容丰富。
武术流派之多不胜枚举,一般习惯分为武当派、少林派、峨眉派、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南拳等;又有外家内家之分。
如果抛开这些门派,根据现在的武术教学形式可分为三大类:武术基本功(有几十个),武术套路——包括拳路和器械,散打。
它和各种田径运动、球类相比要复杂得多。
既张扬“动如风、坐如钟”龙腾虎跃的英雄豪气,又展示“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刚柔相济”的神韵;既有“手是两扇门,全靠脚打人”的技击特点,又有“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练功要求;既有“无人当有人、有人当无人”的理念,又有“四两拨千斤”的技巧;……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
所以长期坚持习武,能提高大脑的记忆、思维能力,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升人格魅力。
中国武术特点三、注重武德。
“习武先习德”,这是中华武术区别于其它运动项目的重要标志,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
中国武术的简介

中国武术的简介
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它不仅仅是一个运动项目,更是一项民族体育,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的文化遗产。
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它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锻炼意志,陶冶性情,竞技比赛,娱乐观赏,交流技艺,增进友谊的功能,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武术的概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历史时期对武术的表述不尽相同。
发展到今天,武术的基本定义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同时,武术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理。
它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多元文化思想和观念,形成了独特的武术文化体系。
武术的练习过程也是修身养性、磨练意志的过程,强调武德、武礼、武道精神的培养。
总的来说,中国武术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广泛社会基础的民族体育项目,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功能价值在世界体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武术的特点一:技击
中华武术的特点一:技击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 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
在实用中,其目的在于杀伤、限制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
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军队、公安中被采用。
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为攻防技击的特性,而是将技击寓于搏斗与套路运动之中,而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观念出发,他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
如在散手中对武术中有些传统的实用找击方法作了限制,而且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保护护具,短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应的变化,而推手则是在特殊技术规定下进行竞技对抗的。
因此,可以说武术的搏斗运动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有所区别。
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的一个特有的表现形式,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
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形动作有所变化,但是动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性。
即使因连结贯串及演练技巧上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攻防技击意义的动作,然而就整套技术而言,主要的动作仍然是以踢、打、摔、拿、击、刺诸法为主,是套路的技术核心。
它的攻防技击特性是通过一招一式来表现的,汇集百家,它的技击方法是极其丰富的,在赦手。
短兵中不宜采用的技术方法,在套路运动中仍有所体现。
中华武术的特点二:广泛的适应性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的对练,还有与其和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
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人们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同时它对场池、器材的要求较低,俗称“拳打卧牛之地”,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化练习内容和方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参、练功。
一般来说,受时间、季节限制也很小。
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俱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武术能在广大民间历久下衰,与这一特点不无关系利用这一特点可为现代群众性体育活动提供方便,使武术进一步社会化。
中华武术的特点三:形神兼备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
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
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总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
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
比如五禽操就是一种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的奇妙功夫,其精髓就是:“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练。
”
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投法来体现。
“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如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大洪拳、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
此外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
部形体动作紧密相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
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心身。
这一特点反映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
中国武术的竞技来源传统武术
中国武术,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
中国武术,延衍流长,流传迄今可考证史实有4200年的中华文明史,文武相承相传。
然当今武门外人对中国武术的理解,大部分局限在将武术定义为观赏性与竞技性范围内,而忽略武术对修习者带来"消停侵袭"所达到的高度安全的核心价值,导致对中国传统武术的误解,不利于真正中国武术的修习和传播。
武术的表演来源
表演艺术,在电影未出现之前,主要是以舞台戏剧形式呈现。
中国戏剧的前身是中国戏曲,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继而便到了元(1271年-1368年)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和明人魏良辅《南词引正》。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戏剧,是自元代开始、才在民间蓬勃发展起来的。
元代停止了历年的科举制度(包括文举与武举),元代的统治者汉文程度不高,看戏却很高兴,致使原来要考试的文人没了出路、便到流浪的那些杂技班、戏班子里面去编写剧本维持生计。
这些人里面,有关汉卿、有写《西厢记》的王实甫、有写《赵氏孤儿》的纪君祥、还有马致远这么一大群人,加上负责元杂剧武
术指导的武人,致使中国戏曲(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迅速成为中国戏剧(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组成)。
其结果是,从元代产生的戏剧,使中国的戏剧快速地赶上了古希腊悲剧、古印度梵剧,而补足了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比较上的失缺;尤其是元杂剧,广泛迅速在民间流传开来。
而其中,负责元杂剧武术指导的武人,是不会让元人学真正的中华武术的(是问哪个民族会将自己的御敌方略,去白白教会入侵自己的外敌呢?再傻蛋也不会!),于是,这些武指便搬来好一些京剧的戏班子、架子,并赋予其"武术"的名义、来招待元人,好看、好乐便是。
这,就是现在很多人看到戏台上的"武术'花架子的来源。
真修习中华武术的人本身明白,这些只用于表演的花架子,与"武"本身的关系不大,甚至其"舞术"里面有故意颠倒武的原旨所为。
剧(剧),虍豕之斗也。
在于好看,用于逗元人玩的,假借的。
因为戏曲、戏剧在民间中广泛传播,而真正的武术一直之属于皇室贵胄秘而不传之技,所以民间难得以窥真武(全貌);及至后来电影艺术对"中国武术"、"中国功夫"的广泛传扬,让套路、表演类的"武术"在一般人当中产生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导致现代人对中国武术的概念被表演化、套路化。
但在民间,一直有修习中国传统武术的群体,仍然秉持其不献演、不竞技的传统操守,内敛恭肃,在民间广泛传扬。
武术的竞技来源
二战后,全球用"竞技体育"方式,来消除二战余下的戾气。
新中国为顺应国际形势,以全国之力全民发展竞技体育,导致中国武术被卷入体育范畴,以比赛、竞技等形式进行"发展",至今。
但是,以奥林匹克精神所推动的竞技体育,其使用的规则,与中国传统武术"止戈为武"的核心思想迥然不同,两者之间难以拟合、厘定,导致当今中国武术形成出以表演为主、以竞技为主和以民间传统功夫为主的不同概念武术并存、的局面。
竞技,是以体育为基础,以展示体育成果为目标的社会活动形式。
体育,来自于日文中的"体育"一词,出自于19世纪70年代,在中国最早见于20世纪初的清末,由在湖北开办幼稚园、对幼儿进行全面"保全身体之健旺"的教育方针而来。
竞技体育是在西方现代解剖学主导的框架下解释的运动形式,它不能涵盖中国传统武术所包涵对修习者除身体外,在精、气、神等综合方面的提升。
中国传统武术并无单一的体育形式,中国也没有传统体育(在2009年7月9日日,由国家体育总局以体育概念为基础创立的"传统体育"新概念,没法提供任何传统文化引证、及支持。
);在2015年3月19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陈国荣副主任,在对中国武术的历史和社会地位等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后,重新将武术与体育的关系复原定义:中国武术不仅涵盖了西方体育的多种运动形式,而且,还拥有独特的东方传统运动形式、深邃的思想和厚重的文化。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武术不是隶属于体育,而是体育的上位概念。
跳出表演与竞技的桎梏
以表演来展示的"武术",是舞术,无法展示出武术真正的实战作用与效果;竞技,是瞬间艺术,以竞技方式所展示的武术,形
而下、不能体现武术的杀伤性所带来的震慑力;形而上、不能体现武术对修习者精气神综合素质的提升。
所以,若以舞术效果和竞技结果、去衡量武术的效果,是落入了错误的桎梏里面,没法了解到真正的中国武术。
表演与竞技、体育等,是近代对武术的曲解。
当我们以表演、竞技、体育等来衡量我们的武术,其实,是以我们非常有限的几十年、上百年的"知识认知",来定义我们沉淀进化亿万年而得的身体的使用价值,是非常局限、甚至是自我贬损的、摧毁的。
中国武术,伴随中华文明4000多年流传至今,是捍卫我族文明迄今屹立不倒的、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不可割裂。
它将引导我族携中国文化带领世界人民走向精神与物质并存的高度文明,是我国以文化崛起、文明治国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