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时代特征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发展的启示与前瞻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发展的启示与前瞻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中国的文化事业也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
通过回顾歌剧进入中国的历史,追溯中国歌剧艺术家们探索的足迹,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可贵的启示,进而展望未来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发展之路。
一、坚持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性追求从中国歌剧表演艺术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民族性追求对于中国歌剧表演艺术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民族性追求是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发展的重心。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诞生在人民奋发图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年代,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民族性追求的深深烙印。
并担负着启迪民智、团结人民、引领文化前进的历史使命。
一方面,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自聂耳的《扬子江暴风雨》,到重庆上演的《秋子》,再到红色延安的经典民族歌剧《白毛女》,都带有浓郁的本土文化精神。
《白毛女》扎根于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作为中国歌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发展的新篇章。
之后的《刘胡兰》、《小二黑结婚》、《草原之歌》、《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一系列中国歌剧作品都从中国传统音乐中汲取养料而得以成长。
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自成一体,光耀东方,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审美标准。
这种审美标准已经刻在了中国人的骨子里,成为中国人民民族品格的一部分。
任何艺术形式在中国想要发扬光大,必须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这是一个前提条件。
艺术的民族性追求没有固定的模式,其自身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审美心理的变化,民族性追求便会增加新的内涵,其主旨是民族精神的博大文化内涵在当前时代的投射。
因此,对于歌剧艺术家来说,在每一个新的时期,都面临着民族性追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新的要求。
坚持民族性追求,运用具有民族特征的语言,反映本民族的生活以及人们思想的发展变化,才能使中国的歌剧艺术发展壮大,并被时代所认可。
民族性,是就文化本身的价值而言,并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标准能够加以衡量,也不存在某种文化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绝对价值。
改革开放后中国歌剧的发展

探艺术与设计探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改革开放后中 国歌剧的发展
Vol.38 No.2 Apr.2021
张汝瑤
(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辽宁沈阳110000)
摘要:歌剧诞生于欧洲,是融汇了音乐、戏剧、舞蹈、美术等艺术所创造出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歌剧也在发生变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改革开放使 中国处处充满新的气息,在艺术方面同样如此。我国歌剧艺术的创作和表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也与时 俱进,但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歌剧发展相对较晚、经验不足,在进步的过程中难免有一些疏漏的地方。该 文分析了中国歌剧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并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中国歌剧今后更好地发展提供帮助。
-59 -
2021年第2期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mzsfxyxb@
关键词:歌剧;改革开放;发展 中图分类号:1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91 (2021 ) 02-0057-04
歌剧是多种艺术形式的组合:诗歌是其中的 重要元素,音乐是全剧的引线,布景则发挥着不 可替代的作用,作品中每一个细节都能表现出作 者的构思。这些要素都是歌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歌剧中充满了各种文化要素,我们可以从中感受 到文化历史的博大精深,这也是研究歌剧的魅力 所在。歌剧的诞生并非偶然,常年的发展使其变 得极为复杂,也呈现出多种形式。[1]1°4-107从正歌 剧到轻歌剧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在这 期间发生了多次重大变革,每一次都为歌剧的发 展带来生机,也使其充满了蓬勃的气息。许多歌 剧大师为此做出巨大贡献,他们将自己的精力投 入创作当中,将自己的理念融入这种艺术形式之 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8°-82
浅谈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

浅谈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摘要】音乐剧是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的艺术形式,近年来在中国逐渐受到关注和发展。
本文从音乐剧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市场现状、主要演出剧目、表演团体以及观众群体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国音乐剧市场不断扩大,演出剧目和表演团体也在日益增加,吸引了不同背景的观众。
随着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如演出质量、市场竞争等问题。
尽管如此,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前景仍然广阔,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中国音乐剧行业需要不断创新,提高艺术水平,提升观众体验,以推动行业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关键词】音乐剧,发展,中国,起源,历程,市场现状,演出剧目,表演团体,观众群体,发展前景,挑战,文化产业,影响。
1. 引言1.1 音乐剧的定义音乐剧是将音乐、歌舞、剧本和舞台艺术融为一体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
它是一种融合了歌唱、表演和舞蹈的戏剧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强调音乐和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
音乐剧不同于戏剧和歌剧,它不仅包含了戏剧的情节和对话,还有丰富多彩的音乐元素和精彩的舞蹈表演。
音乐剧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它可以通过音乐和舞蹈来表达情感和故事,让观众在音乐的笼罩下感受到戏剧的魅力。
音乐剧通常包含了精心编排的音乐片段、舞蹈和戏剧演出,以吸引观众的目光并让他们沉浸在戏剧的世界中。
音乐剧的定义虽然简单明了,但实际上它所包含的元素和表现形式却是非常丰富多样的。
音乐剧可以是轻松欢快的喜剧,也可以是深沉感人的悲剧;它可以是现代风格的,也可以是古典风格的;它可以表现明快的舞蹈,也可以展现出深沉的情感。
无论是怎样的形式,在音乐剧中观众都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且通过音乐和舞台表演体验到戏剧的魅力。
1.2 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兴起,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的势头。
越来越多的音乐剧作品在中国上演,并受到观众的欢迎。
中国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都成为了音乐剧的热门演出地点,吸引了大量的观众来观赏这一文化艺术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探索期,但最终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在这一时期,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逐渐走出传统的固有形式,融合了西方的现代音乐与表演艺术,注重把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到表演中,从而形成了新的表演艺术形式。
首先,在表演艺术形式上,改革开放后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加入了许多现代艺术元素,例如舞台设计、灯光效果、服装造型等等。
这一切均为表演带来了更为多样化的形式。
此外,由于传统的小型剧场无法满足大型歌剧演出的需要,新型的剧场需要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一批现代化的大型歌剧院相继建成,例如北京鸟巢音乐厅、上海大剧院、广州歌剧院等。
这些场馆的建成,对于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推广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在音乐元素上,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注重融合了西方的现代音乐元素。
比如,中国的民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器、以及人声的结合,使得乐曲的结构更为多变化,具有更为强烈的表现力。
陈其钢受到意大利歌剧的影响,创作了中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
该歌剧具有历史意义,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标志性作品。
此后,陈其钢又相继创作了《莫斯科的春天》《红灯记》等民族歌剧,白《白毛女》中融合了西方的合唱、交响乐和舞蹈元素,形成了多元化的表演风格。
其他的创作家也开始尝试类似的方法,以获得更好的表演效果。
第三,历史文化元素在中国民族歌剧中得到了更为丰满的反映。
许多民族歌剧创作者在创作时不仅注重表现故事情节,还注重表现历史文化元素。
例如,肖燕的《牛郎织女》融入了中国古代民间传说和神话,从而呈现出一幅浓郁的民间情调。
另外,张昭创作的《红旗谱》在表现故事情节的同时,紧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和表演技巧,全面展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总之,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中,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创新表现形式,力求为观众带来更为丰富多彩的表演体验。
浅谈我国歌唱表演艺术

浅谈我国歌唱表演艺术美好的歌唱与“形神兼备”的舞台艺术表演相结合,不但使歌唱更加传神,使表演更加形象化,也能够在舞台的艺术效果上达到完整的统一化。
我国戏曲是传统文化在几千年发展中孕育出得一道亮丽景观。
在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悠久历史中,中国戏曲一直生生不息地孕育、发展、成长着,以她那独有的魅力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不朽的篇章。
戏曲来源于平凡朴实的生活,运用??有特色的表现手段体现生活和现实状态,是广大民众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
戏曲演员在入行不久,就会根据身材、嗓音等条件来划分行当。
生、旦、净、丑各行当都有一大固定的表演方法,各个行当的角色有的也有雷同之处。
在戏曲表演中常用“唱念做打”四个字来概括:而‘唱’被列为首位是因为唱腔是戏曲的灵魂,是戏曲叙事抒情和塑造人物最主要的艺术的手段。
这就已经证明在戏曲中唱演本就是融为一体的,并是整个舞台的主体。
一些地方戏曲剧种向京剧、昆曲学习的较多,特别是武功方面,但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风格。
戏曲的表演艺术的范围非常广泛,戏曲程式的运用是海阔天空、干变万化的。
歌剧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有其鲜明的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对演员的表演技巧训练方法提出了种种的要求。
深入地研究歌剧表演的艺术特征及训练要求,才能有效地寻求歌剧表演训练的方法与途径。
歌剧表演训练要体现音乐性。
歌剧是音乐化的戏剧,音乐性是它的主要特征之一。
这不仅表现在外部技巧上,同时也表现在内部技巧上。
比如体验技巧,她有别于话剧表演,虽然都同以生活体验为基础,但歌剧演员的舞台情感是音乐化了的感情,当然不是简单的音乐加情感,而是要求演员在理解音乐加情感,而是要求演员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身心直接孕育、直接酿就于音乐的土壤之中。
在歌剧表演体验技巧的训练中应培养演员具有舞台情感音乐化音乐在演员心中意向化、情感化、语言化、形象化的能力,使音乐形式中充满丰富多彩的生命内涵,乃至每一个细胞的情感信息在演员的内心体验中能准确、有效的反映出来。
中国近现代歌剧发展

3,小歌剧形式 中国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应 运而生,能够较为直接 和迅速的反映现实斗争 生活,通俗易懂,适宜 流传推广。特点是话剧 的成分加插曲,即歌曲 与对白并重。
西方
泛指各种小型歌剧, 如歌唱剧、民谣歌 剧,有对白、歌唱 及舞蹈的小型歌剧 等。
• 作品:
1,抗日救亡时期,田汉编剧,聂耳作曲的《扬 子江暴风雨》 2,上海,魏如晦编剧,陈田鹤、钱仁康作曲的 《桃花源》 3,延安,鲁艺《农村曲》(向隅等)《军民进 行曲》(冼星海)《塞北黄昏》(刘炽)《无 敌民兵》(岳松)《周子山》(马可) 4,30年代末,陈歌辛《西施》 5,安娥编剧,任光作曲《洪波曲》 6,音乐剧,阿隆《孟姜女》
• 另外的一些创作
叶圣陶作词、何笑明作曲的《蜜蜂》 沈秉廉的《面包》《广寒宫》 邱望湘的《天鹅》 钱君匋《三只熊》等
15年的探索期
• 体裁: 歌舞剧、音乐剧、秧歌剧、小歌剧 • 题材: 民族英雄事迹,民间流传的历史故 事,抗战时期群众的生活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形式及作品: 1,吸收西洋歌剧形式 1),20年代,阿隆· 阿甫夏洛穆夫《观音》 2),30年代,陈田鹤《荆轲》,蔡冰白编剧、 钱仁康作曲的《大地之歌》。 3),40年代,刘璜作剧、张肖虎作曲的《松梅 风雨》;陈定编剧、臧云远,李嘉作词、黄源洛 作曲的《秋子》 2,改良传统戏曲形式 1),山东省立剧院《岳飞》《苏武》 2),沙梅歌剧川剧《红梅记》改编的新型歌剧 《红梅阁》
7,秧歌剧
• 题材:反映当时解放区生产斗争;反映根据地 农村中的阶级斗争;反映根据地军民反对日本 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革命斗争等方面。 • 形式:大多采用陕北群众所喜欢、所熟悉的地 方戏曲和陕北民歌的曲调填词加以改编;将话 剧、戏曲和秧歌糅和在一起。 • 作品:《兄妹开荒》《动员起来》《刘顺清》 《减租会》《说理会》《夫妻识字》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一历程不仅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篇章,更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生动写照。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背景、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发展轨迹、影响和意义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开放,这为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条件。
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引入了西方的戏剧艺术形式,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中国的文化自信和自觉也在不断增强,民族歌剧表演艺术开始慢慢地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二、发展轨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发展轨迹。
在创作方面,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在传统戏曲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歌剧的表现形式,推出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具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歌剧作品,如《白毛女》、《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也在国际上赢得了赞誉。
在表演演出方面,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不断吸纳和借鉴国际先进的表演技术和手段,使得民族歌剧的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
传统的歌剧表演形式通过改革和创新,使得演出更加生动、形象更加立体,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艺术享受。
在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吸引了一批具有激情和实力的青年才俊,他们不断探索创新,为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三、影响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探索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它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使得中国戏曲艺术继续焕发出勃勃生机。
它丰富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内涵和外延,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开辟了新的空间。
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振兴和传承,这些充满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息的作品,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共融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摘要】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体现在多个方面。
其表现形式独特,融合了歌唱、舞蹈、戏剧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音乐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常常运用传统民乐元素,如二胡、琵琶等,为演出增添了韵味。
中国歌剧的服饰和舞台布景充满了民族元素,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绚丽面貌。
中国歌剧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舞台表演风格,展示了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技艺。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在发展中保持着独特性,丰富了中国文化传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中国歌剧表演艺术、民族特征、表现形式、音乐风格、服饰、舞台布景、文化传承、舞台表演风格、独特魅力、发展、保持、丰富、传统1. 引言1.1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中国歌剧是一种融合了歌唱、舞蹈、表演、音乐、舞台美术和文学元素的综合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丰富的国内外文化元素,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特色。
中国歌剧的民族特征主要体现在表现形式的独特性、音乐风格的民族特色、服饰和舞台布景的民族元素、文化内涵的传承和舞台表演风格的独特魅力等方面。
通过对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促进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保持着独特性,丰富了中国文化传统,展现出中国独特的文化软实力。
2. 正文2.1 表现形式的独特性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在表现形式上具有独特性,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表演形式上,中国歌剧采用了多样的表演技巧,包括歌唱、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的结合。
这种多元化的表演形式,使得中国歌剧表演更加生动、富有节奏感,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中国歌剧表演注重表演者的表情和动作,通过细致的动作和情感表达,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感人,观众更容易被带入剧情之中。
中国歌剧在舞台布景上也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时代特征
作者:赵鹰男
来源:《艺术评鉴》2016年第23期
摘要:歌剧艺术的起源来自于西方国家,主要是以舞台形式所表达出来的一种表演艺术,其中融合了音乐、舞蹈以及戏剧等多元化内容,是一种具有高度美感和乐感的美化艺术。
中国歌剧已经具有百余年的文化历史,稳固扎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瑰宝的土壤之中,在吸取其他类型戏剧特点和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已经形成了具有我国传统文化意识和民族艺术特点的歌剧形式,将国外歌剧的表演形式融入到我国民族歌剧的舞台表演之中,形成了符合我国人民群众的审美标准和欣赏理念的歌剧表演。
本文通过对我国歌剧时代特征进行详细论述,并就如何推动我国歌剧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中国歌剧表演艺术时代特征
中国歌剧的时代特征主要指的是我国在发展歌剧文化的过程中,所经过的历史阶段的独特时代特征。
中国歌剧是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和趋势、反应真实的社会生活所诞生的一种表现形式。
我国歌剧的表演艺术包含声乐演唱和舞台展示两大部分,伴随社会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而随之发生改变,表演技巧以及艺术形式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我国歌剧的时代特征。
一、新中国成立阶段
自1920年以来,由著名歌剧艺术家黎锦晖所创作的儿童类型歌舞剧直到新中国成立受到广泛喜爱,“民主”“民族”主题成为我国歌剧的当代特征。
我国歌剧的表演形式充分体现了爱国情怀和当时社会的真实现象,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喜爱的一种表演形式和演出风格。
当时著名歌剧创作者黎锦晖主要是以科学、民主为创作主题,充分表达出对儿童以美育为教学目标的思想理念,进而获得当时社会方面的广泛关注。
黎锦晖在创作儿童类型的歌剧时,主要是采用普通话的语言,并将四声音调与音乐、表演相结合,进一步使得歌唱变得更加口语化和通俗化。
例如:《葡萄仙子》中描述了快乐爱神在人们的梦境挥洒快乐,而快乐只存在于凡人之间,就连广寒宫上的嫦娥仙子也会寂寞,因此,天上的神仙们应该下凡间,与人们一同体会快乐的生活,充分表达出对于快乐生活的向往。
歌唱的过程中通过运用我国人民特有的嗓音和汉语语言的腔调,进而形成自然、天真以及活泼的歌唱风格。
例如:《三蝴蝶》中,通过描述三只美丽的蝴蝶,它们尽情的在花海中飞舞和跳跃,沐浴着阳光和露珠,突然,天空下起了大雨,乌云和闪电将天空变得漆黑无比,此时,蝴蝶便开始寻求花朵的帮助,但是每一只花朵不能够同时容纳下三只蝴蝶,三只蝴蝶如亲人般难舍难分,最终,三只蝴蝶与恶劣天气作斗争,在共同努力下冲破恶劣天气,终于迎来了温暖的阳光和光明,在阳关的照耀下,三只蝴蝶和花海欢声笑语、载歌载舞。
在舞台的表演过程中,受到现代话剧表演形式的影响,黎锦晖在表达儿童歌剧时通常采取写实主义的构思原则,并在其中加入
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充分表达出生动活泼、充满青春的舞台形象。
例如:黎锦晖当时所创作的《三蝴蝶》《麻雀与小孩》《春天的快乐》《葡萄仙子》等作品中,充分表达着天真的想法和愉快的氛围。
黎锦晖受到“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创作歌剧作品达30余部,其影响涉及全国各个城市和各所学校,其主要作品为儿童歌剧,通过童话以及将人比作物的形式,将美丽的自然环境变得更加社会化,作品的主体思想比较容易理解,蕴含内容浅显易懂,紧抓儿童的年龄特点。
此外,黎锦晖有关写实的作品不多,但在1927年创作的《最后的胜利》是真实反映出北伐战争的一部歌剧,通过描绘工农学兵团结一致对抗压迫者,积极与军阀作斗争的写实作品,歌颂了伟大的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
二、抗战阶段
“九一八”事件的开始,将我国民族推向生死边缘,抗日救国成为当时社会时代的热门话题,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逐渐被掀开。
在当下的发展热潮中,歌剧艺术应该充分反映出民族危机以及人们爱国救国的雄心壮志,黎锦晖以儿童类型为主题的歌剧形式已经不能够满足这一社会历史的发展需求,无法承载众志成城的救国使命,全新的歌剧形式脱颖而出。
例如:著名作家李劫夫等人创作的《星星之火》,通过讲述了东北在抗战阶段长期处于艰苦的生活环境下革命战士与人民群众共同反法西斯的事件,充分反映出东北战士的爱国情怀和雄心壮志,深刻表达出革命战士不畏严寒天气,在炮火中前进、在枪声中呐喊的牺牲精神和英雄主义。
这台歌剧第一幕中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是重要唱段,运用具有革命精神的欢快唱调,树立常青树的生动形象,将爱国情怀宣传给不同年龄段的人民群众,效果十分鲜明。
再如:聂耳在《扬子江暴风雨》中慷慨激昂的演唱,形象塑造了上海码头被严重压迫和剥削的人物形象,充分体现出受到压迫人民的呼声,通过歌唱节奏与剧情完美结合,进而起到奋起反抗的宣传作用。
此外,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性和特异性,我国观众对于歌剧的表演形式感到陌生,皖南事变后,歌剧表演形式逐渐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趋近,积极开展了较为喜庆的秧歌运动,秧歌形式主要是以民间艺术作为歌剧载体,通过轻松、愉快的表演形式,积极表达出解放人民的生活面貌。
例如:李波所创作的《兄妹开荒》作品中,通过民间的演唱形式和舞蹈特点,表达出短小精湛的歌剧作品,效果良好。
三、建设新中国阶段
表演是戏剧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歌剧的表演成败。
在歌剧的表演过程中,需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声乐和舞台两大要素的重要性。
在歌剧的发展进程中,经过几代优秀歌剧艺术家的积极研究和实践,我国歌剧已经充分体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我国歌剧从无到有,通过结合西方国家的写实主义,充分体现出自己的民族特征。
西方歌剧的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其发声特点和表现形式主要是根据意大利语言所建立起来的,西方国家在实现民族特点的过程中,主要是将自身语言特点和民族审美观念相结合,进而表达出本民族的情感特点和文化特点。
我国歌剧同样如此,自从西方歌剧传入我国,便将美声唱法的表现形式融入在我国歌剧的舞台表演过程中,但在此期间,由于汉语发音和腔调比较特殊,具有较为复杂的语言结构和自身的构成规律,与西方国家的发音方式完全不同,
如果生搬硬套西方语言,将会出现吐字不清的现象,严重影响歌剧艺术的表演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因此,伴随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这一问题被有效的解决和弱化。
在1949年-1966年阶段,建设新中国成为当前社会时代的人们话题,对于歌剧艺术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新中国建设的初期阶段,使得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趋势稳步进行。
例如:在王玉珍的《洪湖赤卫队》一部作品中,通过朴实的歌唱手法和细腻的表演形式,刻画出真挚的人物情感和英雄形象。
在此阶段中,歌剧艺术家的审美意识逐渐增强,演唱方法和表演风格的研究逐渐深入,大量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进而提高了我国歌剧对于歌唱和表演的要求。
四、现代社会发展时期
汉语语言所特有的四个声调,在平时说话和发音的过程中本身具备一定的民族特色,这种语言的韵味和腔调在歌剧的表现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特点。
近代声乐的教学过程中,将美声唱法与我国汉语语言特点相结合,有选择的为我国歌剧创造出带有民族特色的表演形式,使其成为国内外观众广泛喜爱的一种艺术表演。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标志着我国歌剧文化的大发展时期和大解放时期的到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我国歌剧迎来了“创新”“发展”以及“挑战”的全新时代,“走向世界”“实现现代化”成为社会时代的发展主题。
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大众传媒的普及,我国歌剧艺术几乎丧失了市场竞争力。
在严峻的发展形势下,歌剧艺术家为了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创作表演形式更加趋向于多元化和国际化。
我国歌剧声乐演唱主要是以郭兰英和王昆为代表,将西方美声唱法于我国唱法相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演唱风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歌剧在表演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吸取国际化的表演形式和信息特点,将我国具有本土特色的歌剧艺术逐渐向世界水平靠拢,以彭丽媛为代表的中国歌剧艺术家大量涌出。
例如:彭丽媛在《党的女儿》中,通过将戏曲、美声和民族三种艺术手段相结合,展现出纯熟的歌唱技巧、富有张力的戏剧演唱以及稳重的舞台表演,充分突显出大气磅礴的民族艺术。
这一发展时期中,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进而使得我国歌剧逐渐走出国门,同时也向世界各国展示了我国的艺术文化。
通过结合我国自身的民族特色,将具有中国风的歌剧艺术推向世界舞台。
五、结语
中国歌剧在我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中,紧贴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时代特征,充分反映出当代的社会主题,并从特定的时代背景中获取更多的创作资源。
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为了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在涉取中西方歌剧的文化基础上,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积极创建出符合我国表演艺术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特点,进而推动我国歌剧立足于世界歌剧的表演舞台之上。
参考文献:
[1]盛雯,高晓东.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时代特征[J].歌剧,2013,(03).
[2]张强.刍议“民族性”与“时代感”在民族歌剧表演艺术中的体现[J].音乐天地,2013,(09).
[3]王颖.中国民族歌剧实践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03).
[4]张强.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歌剧王子”李光羲的表演艺术之路[J].歌剧,2013,(11).
[5]葛丽英.试析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J].戏剧之家,2015,(07).
[6]郭建民,赵世兰.歌唱艺术·歌曲创作·音乐传播——三者互动的研究视角[J].当代音乐,2015,(07).
[7]刘军.试论歌剧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兼论中国歌剧表演的民族性特征[J].艺术科技,2015,(09).
[8]安晓燕.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与价值体现[J].艺术科技,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