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再认识(一)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新中国的建立为民族复兴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的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1949年1956年今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质的社会。
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和逐步过渡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经济上国营经济领导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经济上国营经济领导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领导地位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领导地位合作社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合作社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个体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主要成分主要成分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主要的经济成分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种社会主义经济国营经济国营经济、个体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几个易混、易错知识点的学习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几个易混、易错知识点的学习张中兴
【期刊名称】《中学政史地:高一.二版》
【年(卷),期】2007(000)011
【摘要】<正>一、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即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也称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在这一时期,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经济上是五种经济成分(印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并存。
其
【总页数】2页(P12-13)
【作者】张中兴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2
【相关文献】
1.经济生活第二单元主要易混易错知识点例析 [J], 许甫琦
2.遗传规律中的易错、易混知识点归纳 [J], 何淮
3.数学中有疑问、易混、易错的知识点梳理 [J], 诸叶青;郑永杰
4.“经济生活”第二单元易混、易错知识点辨析 [J], 罗阳;
5.对我国过渡时期几个理论问题的再认识——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历史思考 [J], 孙剑纯;陈泰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现代史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如何理解“求同存异”的方针? (1)提出背景: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以及与会国之间因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 (2)“同”:共同的遭遇,即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共 同的任务,即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共同的愿望”,即都要求加强团结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反对侵略战争。“异”: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都存在差异。 “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 同的利益加强团结与合作。 (3)影响:“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间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和 首次提出: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 平 提出: 再次发展: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共 最终完善:1955年亚非国际(万隆)会议上 处 五 后期修正(完善) 项 内容: 原 如何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相互之间的关系? 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中,领土完整是主权国家存在的物质基础。 平等互利是各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同时也是 国家间处理相互关系的政治基础。 影响: 和平共处是目标,前四项原则是基础和前提条件。
一
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背景、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国家政权有哪些本质区别?
主权、政权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1.内容
2.确立过程 3.确立意义
《共同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比较 项目 背景不 同 不 制定主 同 体不同 点 《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特点:
经验教训: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的社会

•
文化方面
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 众的文化。 所谓民族的,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独立的、 带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文化。 所谓科学的,就是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 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一致。 所谓大众的文化,即是民主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
• 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状况
三大 经济 特点
社会主义经济成份占领导地位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恢复和发展 占很大比重的个体经济还很落后
新民主主义社会要想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 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 成我国的经济基础。
返回
政治特征:
构阶 成级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要表现 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1953年:“一化三改”政策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1949-----1956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早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描绘过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经过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这五种形态中的任何一种,其存在也是具有偶然 性,是我国实际情况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相互适应的一种偶然, 是特殊条件下的偶然。 这种偶然性必然会向必然性转化,不稳定的社会形态必然会向着稳定 的社会形态发展,即在发展和健全新民主主义社会各种机制的同时向社 会主义社会过渡。
过渡时期总路线论文: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再认识

过渡时期总路线论文: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再认识摘要:新中国建立后,关于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国情的国家里完成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创造的新理论并运用于实践,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成功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
关键词: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再认识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而问题的着眼点就是关于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国情的国家里完成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本文的着力点是通过对历史过程的归纳和总结,阐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不断继承和超越过程中前进的。
一、社会主义过渡理论的转变——从“基本纲领”到“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设计与思考。
对于中国如何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作过初步设想,认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国家还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即先经过一段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用10-15年的时间,进行工业化建设,打好物质基础,待条件成熟后,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步骤”一举进入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曾多次论述这一问题,并严厉批评了那种企图立即消灭资本主义,直接实行社会主义的主张,认为那还是很远的将来的事情。
在这同时,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也多次表述了同样的认识。
认为新民民主主义的建设时期必须经过二三十年的时间,才能向社会主义转变。
根据这一设想和思考,中共中央在建国后一度全面实施了这一“基本纲领”。
2.在新情况下的重新设计与思考。
从1952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提前完成和土改运动的即将结束,国内和国际环境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具体表现在,国内方面:首先,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了改变,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国有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与限制的斗争接连发生,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其次,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工业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不断增长,而小农经济的分散落后的特点,却难以满足这些需要。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全国领 土的基 本解放 巩 固 政 权 的 斗 争 三反、 五反运 动
华南.西南:追歼 残敌;新解放区: 大规模剿匪;西藏: 和平解放(滇.康)
抗美援 朝保家 卫国
土地改 革运动 镇压反革 命运动
1950.10-1953夏; 目的:保家卫国; 意义:P92
1950.夏-1952底; 文件 ;特点; 意 义:P92 3点 概况、结果 P93 三反:范围.内 容.意义 五反:范围.内 容.意义
表 商业物资缺 现 乏,通货膨 胀
国 民 经 济 的 恢 复 和 初 步 发 展
统一财经:由中央集中统 一管理(作用) 合理调整工商业:调整公 私关系和劳资关系
领导人民恢复和发展生产: 农业(互助合作.兴修水利. 发展生产);工矿企业(① 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② 增产节约和技术革新运动)
人民生活十 分困苦
建 立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有 计 划 的 经 济 建 设
过渡时 期总路 线 第一个 五年计 划 实行三 大改造, 建立社 会主义 的经济 基础
目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内容: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农.手.资的社会主义改造) 时间:1953—1957
存在 问题
任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有步骤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 手工业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严峻的经济形势严峻的经济形势长期的战争破坏国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工农业下降交通运输阻塞商业物资缺乏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原因表现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性质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 完成,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 时期,具有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特征。 政治上反动残余势力被彻底消灭,新生的人 民政权日益巩固; 经济上由国营经济领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社会主义成分不断取得胜利,三大改造完成后,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期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一五”计划提前完成,领导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1、极大的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
2、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3、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4、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组互助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国家帮助和典型示范的原则、与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互助组 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
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三个阶段 2、初级社 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概括 一“化”三“改” 2、一‘“化”是“主体”
3、“三改”是两翼
变革所有制的方法
1、和平赎买 2、暴力没收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2、理论依据
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2、我国的人民民主政治建设也在有步骤的向前推进。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四马分肥
国家所得税 企业公积金 工人福利费 资方红利
2、第二步: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3、第三步: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毛概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也就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
这是我国过渡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转变的理论观点:1882年,马克思答复“各国是否都应该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的问题时说:“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
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
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1、历史背景:P65〔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大众同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仍然是当①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人②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社会。
五种经济成份包括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成份的合作社经济、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
主要的经济成分三种:社会主义经济〔国营经济,国家的经济命脉,领导地位〕;个体经济〔比例上占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再认识(一)
摘要]关于我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大分歧,概括起
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过渡时期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另一
种观点认为属于社会主义社会,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属于过渡性质的社会,
分歧实际集中在过渡时期是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上。随着邓小平
理论这一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进一步深入,
化解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的纷争的条件正趋于成熟。
关键词]过渡时期社会性质再认识
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论述中指出,“在资本
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
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
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成为认识过渡时期理论的重要理论依据。我
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至少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含
义。
第一,过渡时期是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就立即开始了。
列宁在谈到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时局时指出:“无论从革命这一概念的严
格科学意义来讲,或是从实际政治意义来讲,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手里
转到另一个阶级手里,都是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标志。就这一点来说,俄国
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成了。“同样的道理,国家政权
转移到无产阶级手里,说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完成,社会性质
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正如列宁所说的:“前一革命可以转变为后一革命。
后一革命可以顺便解决前一革命的问题,后一革命可以巩固前一革命的
事业。”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过渡时期应该是一个相当长的历
史阶段,完成前一革命遗留任务是在社会性质已经发生质的变化以后,
对少量尚未变化的部分进行量的消解,它花费的时间与整个过渡时期相
比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无法从根本上影响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
第二,马克思所说的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是过渡到
成熟的、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过渡到实践中的不成熟不完善的
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认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经过一个政治上的过
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只能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指出:“无产阶级
专政是‘政治上的过渡时期’;显然,这个时期的国家也是从国家到非国家
的过渡,就是说,‘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了’。”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
的预想,社会主义将首先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同时取得胜利。虽
然马克思、恩格斯也承认,不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不一定经过资本主
义的充分发展,但这些国家要越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必须有一个条件,
就是只有在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国家的带动和帮助下才有可能。
可见,马克思所说的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指的是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这里,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
已经充分具备,只要通过必要的革命手段,就可以由资本主义社会直接
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完全不需要像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
义所必须经过的中间环节。由于社会主义不是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取得胜利,所以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标准去套用不
发达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情形显然是不合适的。
第三,过渡时期的社会形态是社会主义性质。
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能不能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进入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现实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争议。列宁指出:“无
产阶级的目的是建成社会主义,消灭社会的阶级划分,使社会全体成员
成为劳动者,消灭一切人剥削人的制度的基础。这个目的不是一下子可
以实现的,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而建设社会主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以无产阶级夺取政
权为标志,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就全面开始了。十月革命
后不久,列宁就指出:“我并不幻想,我知道我们才开始进入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时期,我们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列宁一再申明,俄国还没有建成
完全的社会主义,但同时,他也从不否认十月革命后的俄国的社会主义
性质。1919年2月,列宁在起草《俄共(布)党纲草案》时明确指出:“1917
年10月25日(11月7日)的革命在俄国实现了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
在贫农或半无产阶级的帮助下开始建立共产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