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口头禅典故大全

合集下载

俗语俗话大全【305】

俗语俗话大全【305】

俗语俗话大全【305】1、【龙居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释义:龙一到浅水中,虾也会戏弄它;虎离开森林落到平川,狗也会欺侮它。

比喻英雄在失势时,会受小人的气。

例句:蜀人杜滑江令麻城,居官执法,不敢干以私。

一日宴乡绅,梅西野倡令,要拆字入俗语二句……杜又云:“单其也是其,加点也是淇,除却淇边点,加欠便为欺。

俗语云:龙居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2、【娘想儿,流水长;儿想娘,筷子长】(谚)母亲想念儿女,像流水一样长流不断;儿女想念母亲,却像筷子那样很短很短。

指母亲对儿女的情爱是永无休止的。

3、【骑牛不怕牛身大,骑马不怕马头高】(谚)比喻决意要征服对方,就不怕他的势力有多强大。

4、【蚂蟥缠住鹭鸶的脚】谓纠缠不放。

《安徽文学》(1959,8): “不想跟她说,他却老缠着,蚂蟥叮住鹭鸶的脚。

”5、【黑吃黑】(惯)指坏人之间互相争斗、勒索。

6、过了正午的日头——偏西了;寒潮消息7、【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见“火里火里去,水里水里去”。

8、【放着他的,搁着我的】(惯)指把当时的情况放下不说,以后再看结果。

9、【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惯)成天吃饱了饭,什么心也不操。

指人没有上进心,只是混日子。

10、【石臼里的泥鳅——无路钻】(歇)比喻人陷入困境,逃脱不了。

11、【一窝狐狸不嫌骚】(谚)骚:同“臊”,臊臭气味。

同窝的狐狸,谁也不嫌谁臊臭。

比喻坏人与坏人臭味相投,互不嫌弃。

12、【筷子】“筷子”是中国的特产,是古人的发明和智慧,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实践证明,筷子不仅没有被淘汰,反而在世界餐具领域独领风骚,筷子使用的灵活性和效果,令老外们感到神奇。

早在商朝的时候,我国就已有使用筷子的习惯了。

筷子,原称“箸”,它的异体字是“筋”。

今天还有这种称呼,如民谚里的“人厨需洗手,举箸勿多言”。

为什么“箸”后来又改称“筷子”呢?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说,“筷子”这一称呼起源于江苏一带。

那里是江南水乡,人们以船为家,在船上吃住,船家忌讳很多,如坐船不能说“翻”字。

俗语俗话大全【217】

俗语俗话大全【217】

俗语俗话大全【217】1、【—条肠子八下扯】心中同时挂念几个亲近的人。

《1978 年作品集》:“一条肠子八下扯,妈妈想你们都快想疯了。

”2、【又想吃,又怕烫嘴】(惯)比喻既想得好处,又怕付出代价。

也作“又想吃又怕烫”。

3、【树枝交叉才有荫凉,人有交情才会顺当】释义:要注重人情交往,与人互相帮助。

例句:凡事都从长远着想,树枝交叉才有荫凉,人有交情才会顺当……我问你,家里是不是还缺粮?有什么为难的事,你尽管跟我来商量。

4、【腊月生的,冻手冻脚】释义:腊月天冷,冻手、脚。

“冻”与“动”谐音。

比喻人手脚不老实,好动。

例句:我对耿大田说:“你这个人,腊月生的,怎么老是冻(动)手冻(动)脚呢?”5、【好酒说不酸,酸酒说不甜】谓不怕议论,议论改变不了事实。

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网》:“人嘴两张皮,任他们说去呗!好酒,说不酸;酸酒,说不甜。

” 回炉烧饼不香谓不新鲜,失去原有的特点、优点。

《小说季刊》(1981,4):“回炉烧饼不香,这可不是又香又酥能吃的烧饼,而是菱洲圩村上的碎嘴姑姑、婶婶们对谈崩了的亲事又合好的比方。

”6、菜园里的辘轳——由人摆布7、【巧妇安能作无面汤饼】(谚)安:怎么。

汤饼:水煮的面食。

再巧的媳妇也做不出没有面料的汤饼。

比喻再有才干的人,离开基本条件,也无法做成事情。

也作巧媳妇做不得没面馎饦。

馎饦:面食的一种。

巧媳妇煮不得没米粥。

巧女难为无米之炊。

8、老藤子爬树——绕来绕去9、【伤筋动骨一百天】(谚)指凡是筋骨折损的病痛,治养没有一百天,就无法康复。

也作伤筋断骨一百天。

伤筋害骨一百天。

10、【没娘的孩子磕墙根,没爹的孩子贵如金】(谚)孩子有爹没娘,就成了蹲墙角的可怜虫;孩子有娘没爹,仍然还是宝贝蛋。

指孩子离了爹无所谓,只要有妈在,就受不了屈。

11、【撒了芝麻捡个西瓜】见“丢了芝麻,捡了西瓜”。

12、【一分行情一分货】(谚)行(hang)情:市场上商品的时价。

指出钱多少决定货物的优劣。

俗语惯用语大全及注解,值得收藏!

俗语惯用语大全及注解,值得收藏!

俗语惯用语大全及注解,值得收藏!1、八竿子打不着:形容二者之间关系、疏远或毫无关系。

2、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和自显示本领,互相竞赛。

3、八字没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

4、白马王子:比喻少女倾慕的理想的男子。

5、八九不离十:几乎接近(实际情况)。

6、百闻不如一见:听到一百次不如见到一次,表示亲眼看到的远比听人家说的更为确切可靠。

7、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比喻人或集团虽已失败,但其势力依然存在(多含贬义)。

8、半斤八两(一作“一个半斤,一个八两”):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

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

9、包打天下:包揽打天下的重任。

比喻由个人或少数人包办代替,不放手让其他人干。

10、饱汉不知饿汉饥: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处于困境的人。

11、宝刀不老:比喻年纪虽老但功夫或技术并没减退。

12、报屁股:指报纸版面上的最后位置(含诙谐意)。

例,~文章。

13、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比喻平时没有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来多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14、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进行反抗或不得不做某种事。

15、彼一时,此一时: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改变。

16、便宜行事:经过特许,不必请示,根据实际情况或临时变化就斟酌处理。

也说便宜从事。

17、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比喻不管对方用什么计策、手段,都有办法对付。

也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对策。

18、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不到绝境不肯死心。

也比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19、不见棺材不落泪:比喻不到彻底失败的时候不知痛悔。

20、不费吹灰之力:形容做事情非常容易,不费什么力气。

21、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22、不知天高地厚:形容见识短浅,狂妄自大。

2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历艰险,就不能获得成功。

24、炒冷饭(也说“抄现饭”):比喻重复已经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没有新内容。

25、炒鱿鱼:鱿鱼一炒就卷起来,像是卷铺盖,比喻解雇。

俗语典故揭秘

俗语典故揭秘

俗语典故揭秘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俗语,它们是汉语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今天,我们就来揭秘一些常见的俗语典故,探寻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一、狐假虎威这是一个常用来形容某人借势欺人的俗语。

它的典故源自于古代寓言故事《狐假虎威》。

故事讲述了一只狐狸冒充老虎,以虎威吓唬其他动物,以此来获取食物和权势。

然而,当真正的老虎出现时,狐狸立刻暴露了自己的真面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借势欺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虚张声势终究会被真相揭露。

二、画蛇添足这个俗语用来形容做事过分,多此一举。

它的典故来自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相传,有一位画家非常擅长画蛇,他以一只蛇为模板,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蛇画。

然而,他却觉得画中的蛇还不够完美,于是他在蛇的身上添加了一双脚。

结果,这幅画变得荒诞不经,失去了原本的美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过分追求完美只会适得其反,多此一举反而会破坏原本的美好。

三、杯弓蛇影这个俗语用来形容因为过于紧张而产生的错觉。

它的典故来自于一个古代的故事。

相传,有一位猎人在山林中行走时,突然看到一条蛇,他立刻拔弓搭箭,准备射杀蛇。

然而,他的杯子里倒映出的弓影与蛇形成了交叉,他以为蛇已经咬住了自己的弓弦,惊慌失措地扔掉了弓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过分紧张和恐惧会导致我们产生错觉,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性。

四、守株待兔这个俗语用来形容盲目等待机会而不主动行动。

它的典故来自于一个古代的寓言故事。

相传,有一位农夫在田地里砍树时,无意中砍倒了一棵株,正好露出了一个兔子窝。

农夫觉得这是个机会,于是他决定守株待兔,等待更多的兔子出现。

然而,事与愿违,没有更多的兔子出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机会是需要我们主动争取的,盲目等待只会错失良机。

五、一箭双雕这个俗语用来形容一举两得的情况。

它的典故来自于一个古代的传说。

相传,有一位射箭高手,他在比赛中射中了两只飞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一次行动实现多个目标,做到事半功倍。

中国民间方言俗语及典故大观之三

中国民间方言俗语及典故大观之三

中国民间方言俗语及典故大观之三中国民间方言俗语及典故大观之三俗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口头流传的一种通俗语言。

其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性、适应性和地域性。

俗语充满了真知灼见,揭示客观事理,是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智慧与经验的结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很强的语言表现力。

它不仅“摭千古之虑,成一家之言”,而且是“逸文不坠于世,奇言不绝于今”,去雅取俗,口传心授,流传极广。

它在历史上名称繁多,如迩言、俚语、俗言、俗谚、谚语、直语、鄙语、善言、常语、鄙言等等。

101、火到猪头烂。

自古“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

只要破些银子,把这枕箱买了回来,这事便罢了。

(《儒林外史》十三回)102、火烧眉毛,只顾眼下。

但因要救舅兄,不得已做了一个“火烧眉毛顾眼前”之计,实是无可奈何。

(《镜花缘》三十五回)正是火烧眉毛,只顾眼下。

(《禅真逸史》一回)103、再丑的媳妇也得见公婆。

丑媳妇总得要见公婆的,索性我自己招罢。

(《官场现形记》十六回)104、左也不是,右也不是。

只见他又把个头儿摇两摇。

天师道:“左不是,右不是,还要些什么意思?”(《三宝太监下西洋》十九回)105、左眼跳了来财哩,右眼跳了挨捶哩。

我陈虎,来到这窝弓峪里,怎么那眼皮儿连不连的只是跳,也不知是跳财还是跳灾。

你看后面慌慌张张赶上来的是什么人?(元张国宾《合汗衫》杂剧第四折)106、功到自然成。

且自放心前进,还你个“功到自然成”也。

(《西游记》三十六回)107、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你打人休打脸,骂人休揭短。

有势休要使尽了,赶人不可赶上!(《金瓶梅》八十六回)108、打开窗子说亮话。

打开天窗说亮话,还不是等姓贾的过来尽点心。

(《官场现形记》二十七回)今儿个推开窗户说亮话,就不过看上我长得俊点儿,打算弄到手,做个会说话的玩意儿罢了。

(《孽海花》十六回)109、打肿脸充胖子。

“打肿脸充胖子。

”注:言要虚场面。

(《泾谚汇录》)110、赶上鸭子上架。

见河北《沧县志•礼俗》(1933年版)112、打破沙锅子璺(问)到底。

常见熟语的来历

常见熟语的来历

常见熟语的来历我们能随口说出很多熟语,也略知其意,但对一些熟语的由来却不甚了然。

下面是生活中部分常见熟语的来历,仅供大家参考。

1、打破沙锅问到底“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

沙锅即泥烧制成的锅,多为人们用作熬制中药或冬季煲汤的器具,这种锅稍不小心极易破碎,而且一碎就会一裂到底。

“打破沙锅问到底”实际应为“打破沙锅纹到底”,即裂纹直到底部,后来竟变成“问到底”了。

其原意是“打破砂锅璺到底”,璺读作wèn。

因为和问同声,所以就改用问字了。

璺就是沙锅上的裂纹,砂锅磕坏了打坏以后就会有裂纹一直延伸到砂锅的最下面。

就是比喻问题追根究底。

出处宋•黄庭坚《拙轩颂》:“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意思是说三个普通人的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三国蜀汉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

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没有丝毫联系的。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

“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其意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

后来人们说来说去,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3、王八蛋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的俗语。

“八蛋”为“八端”的谐音。

古时的“八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此“八端”为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即忘记了做人的根本。

那些忘记“八端”的人即被骂为“忘八端”,时间一长,竟被转音成“王八蛋”了4、大水冲了龙王庙传说在很久以前,东海岸边有座龙王庙。

离龙王庙几里远的地方有块菜园地,菜园子紧挨着一座庙。

庙里的老和尚和种菜的老头是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下棋聊天。

这天,他俩闲聊时,老头神秘地对和尚说:“方丈,有件奇事!原先我那二亩菜园子都是我自己打水浇,可自从昨天开始,等我去浇园子时,菜园子已都浇过了,也没看见是谁给浇的。

你说怪不怪?”和尚听了也觉着奇怪,决定去看看,弄个水落石出。

最经典的常用民间俗语大全

最经典的常用民间俗语大全

最经典的常用民间俗语大全俗语是指流行于民间的通俗词语,其中包括所谓谚语、俚语及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最经典的常用民间俗语大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最经典的常用民间俗语大全(一)1. 打杀老婆睡死妻。

比喻固执不知变通。

2. 和尚跑了,拉住没辫子的人当秃驴用。

秃驴:骂和尚的话。

比喻当事人跑掉了,抓住不相干的人来顶替他当差。

3. 两好合一好。

意谓双方都要和好相处,才能好到一块儿。

也指门当户对的婚姻。

民间16句经典俗语,犀利直白,简直太绝了!4. 翻转脸认不得人。

形容人不讲情面,态度说变就变。

5. 讹着忘八喝烧酒。

讹:讹诈。

忘八:无赖。

比喻敲贪官或无赖们的竹杠。

民间16句经典俗语,犀利直白,简直太绝了!6. 今日不谈明日事。

比喻过一天算一天,得过且过。

7. 光棍难逃滑吏手。

光棍:精明人,也指地痞、流氓。

滑吏:狡猾的胥吏。

再精明的人也逃不出滑吏的手心。

形容衙门吏衙奸滑异常,一般人难以斗过他们。

8. 对聋牛低声讲性理,遇夏虫故意语寒冰。

意谓与不懂的人讲不通道理。

民间16句经典俗语,犀利直白,简直太绝了!9. 两只船合使一篷风。

比喻两人同时受惠于一人。

10. 光棍好打,过门难还。

光棍:地痞、流氓。

意谓招惹了光棍,事后难以应付。

11. 露狐狸尾巴。

传说狐狸成精后能变人形,但却变不掉尾巴。

比喻坏人露出本来面目。

12. 江湖一点诀,莫对妻儿说。

江湖:走江湖。

指流浪靠卖艺、卖药等生活的人。

意谓江湖上的秘诀,连妻子儿女也不能告诉。

民间16句经典俗语,犀利直白,简直太绝了!13. 交白卷。

指考生回答不了试题,只好把空白卷子交上去。

比喻事情没有完成。

14. 靠佛穿衣,赖神吃饭。

指出家人靠信佛信神的施主施舍得以吃饭穿衣。

15. 关着大门做皇帝。

比喻只能在家里摆阔,上不得场面。

最经典的常用民间俗语大全(二)1、破船经不起顶头浪破旧的船在大海上行驶,经不起狂风大浪的冲击。

比喻自身条件不好,一旦陷入困境,就经受不住打击。

俗语的典故

俗语的典故
讹传为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不但使人感到具有触目惊心的恐怖气氛而且与原来含义大相径庭了
俗语的典故
• 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这一俗语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 意为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和年龄大的人, 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 这一俗语转音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4、有眼不识金镶玉本作“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楚国或 楚地。“荆山玉”是指东周著名玉匠卞和 在荆山发现的璞玉,讹变为“金镶玉”, 也令人费解。
• 5、不见棺材不落泪
本作“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 何棺材都落泪。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 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 泪,有些莫名其妙。
6、无奸不成商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 将”在古代指“副将”。原意是三个副将 的智慧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误将 “裨将”说成了“皮匠”。
• 3、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本作“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说 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讹 传为“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不但使人 感到具有触目惊心的恐怖气氛,而且与原 来含义大相径庭了。
本为“无尖不成商”。“无尖”的“尖” 来源于古代用来度量的斗。古代米商做生 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 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在那个时代, 不能敦厚到这种程度的,就被公认为不够 资格当商人。不过现在道德一日千里地下 滑,“无尖不成商”慢慢就变成了名副其 实的“无奸不成商”。
•谢谢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俗语、口头禅典故大全
探秘:有趣的俗语之典故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的汉字文化历经了五千年的风雨历程最终发展至今天。

俗语是汉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日常的交流中,如果没有了各种有趣的俗语穿插其中那就像吃菜没有盐一样,食而无味。

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以下这些俗语,原来它们身后还有是很多很有趣的事情!“有眼不识泰山”的来源
“有眼不识泰山”作为一个成语,常常用来表示自己的
见识太少,有名望的人在自己眼前也认不出来。

但是这个泰山可不是指的五岳泰山哦,它其实指的是一个叫泰山的人,关于这句俗语的来源,倒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话说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手艺巧夺天工,非常高明。

传说他曾用木头做成飞鸟,在天上飞三天三夜都不下来。

可就是这样一位高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鲁班招了很多徒弟,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他定期会考察淘汰一些人,其中有个叫泰山的,看上去笨笨的,来了一段时间,手艺也没有什么长进,于是鲁班将他扫地出门。

几年以后,鲁班在街上闲逛,忽然发现许多做工精良的家具,做得惟妙惟肖,很受
人们欢迎。

鲁班想这人是谁啊,这么厉害,有人在一旁告诉他:“就是你的徒弟泰山啊。

”鲁班不由感慨地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
一辈子。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

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3、“不见棺材不落泪”,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

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太莫名其妙了。

4、“有眼不识金镶玉”,本是“有眼不识荆山玉”。

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发现玉的。

5、“不到黄河心不死”,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

乌江,项羽他老人家自刎的地方。

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6、“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

不过这个我还能理解点,因为好像四川那边管鞋叫孩子。

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7、“狗屁不通”,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

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

“狗皮不通”就是指
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就将就吧!8、“王八蛋”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

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

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变成“王八蛋”了。

9、“倒楣”一词本是江浙一带的方言,指事不顺利或运气坏。

此语产生的时间算来不长,大约在明朝末年。

那时候,中于“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严重地限制了广大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的发挥,加之考场舞弊之风甚盛,所以一般的读书人要想中举是极不容易的。

为了求个吉利,举子们在临考之前一般都要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当地人称之为“楣”。

考中了,旗杆照竖不误,考不中就把旗杆撤去,叫做“倒楣”。

10、吹牛:用“吹牛”形容说大话,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大家都懂。

那为什么不用“吹猪”、“吹羊”来形容呢?你还别说,在古代,吹牛、吹猪、吹羊的都有。

“吹牛”一词,大概源于屠夫。

从前(现在也是),杀猪宰羊,血放完了以后,屠夫会在猪羊的腿上靠近蹄子处割开一个小口,用一根铁条插进去捅一捅,然后用竹管使劲往里吹气,直到猪羊全身都膨胀起来。

这样,剥皮的时候就会很方便,用刀轻轻一拉,皮就会
自己裂开。

这叫吹猪或吹羊。

如果用这种方法对付牛,就叫吹牛。

“吹牛皮”这一俗语,来源于陕甘宁和内蒙古一带。

以前,这些地方的人过河,靠的是皮筏子。

当地人用整只羊皮晒干漆上油漆,吹上气使它鼓起来,再把几只羊皮扎在一起,就可以渡河了。

把小筏子连在一起,可以成为大筏子,大筏子连在一起,可以承载千斤重物过河。

羊皮筏子较小,人们常用嘴把它吹鼓起来。

有个人说他不仅会吹羊皮筏,而且还能吹起牛皮筏来,后来有人真的将牛皮拿给那人去吹,因牛皮太大,那人怎么吹也吹不起来。

从那以后,人们就用吹牛皮来形容爱说大话的人。

11、“无商不奸”是后人杜撰的,原意为“无商不尖”。

“无商不尖”,出典为旧时买米以升斗作量器,故有“升斗小民”之说。

卖家在量米时会以一把红木戒尺之类削平升斗内隆起的米,以保证分量准足。

银货两讫成交之后,商家会另外在米筐里氽点米加在米斗上,如是已抹平的米表面便会鼓成一撮“尖头”。

量好米再加点添点,已成习俗,即但凡做生意,总给客人一点添头。

这是老派生意人一种生意噱头,这一小撮“添头”,很让客人受用,故有“无商不尖”之说。

“无商不尖”还体现在去布庄扯布,“足尺放三”、“加三放尺”;拷油拷酒都有点添头;十里洋场的上海,在王家沙吃小笼馒头免费送蛋皮丝开洋清汤,“老大昌”称糖果奉送两根品牌三色棒头糖。

客观的来讲,商业是一种交易行为,考查的是从事商业行为当事人的眼光、胆识、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和把握程度,是存在风险的,因此获利较大,商人的精明常常给使用者一种“奸诈”的印象,认为购买的商品并非物有所值,容易忽略了涵盖在其中的智力成果及其价值,因此无商不奸不排除略带情绪的一种说法;
此外,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市场不规范制度不健全,尤其是从业者道德素质良莠不齐的状况下,存在很多扰乱市场的行为,因此更加印证了“无商不奸”的说法。

12、"二百五"的来历
1.战国时期,有个历史人物叫苏秦,是个纵横家.他说服韩、魏、赵、齐、燕、楚六国联合起来,结成同盟,对付共同的敌人——秦国,从而受到了大国君王的赏识,被封为丞相,史称“六国封相”.
正当苏秦在齐国积极效力的时候,遇上了刺客.苏秦被当胸刺了一剑,当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齐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生气,立即下令捉拿凶手.可是刺客已逃得无影无踪,到哪里去捉呢?
齐王灵机一动,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计.他下令把苏秦的头割下来,还让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尸体,弄得满头满脸都是血.然后把血淋淋的人头悬挂在城门口,张贴出黄榜,上面写着:“苏秦是个大内奸,死有余辜.齐王一直想杀了他,却
没想到什么好的办法.今幸有义士为民除害,大快人心.齐王下旨重赏,奖励黄金千两,请义士来领赏.”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钩.竟有四人前来领赏,而且他们都一口咬定:苏秦是自己杀的.
于是士兵把他们“请”到齐王跟前.齐王见到他们四个人,恨得咬牙切齿.可他还是煞有介事地问:“这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怎么个分法?”
这四个人不知道中了计,还高兴得立即回答说:“这好办,1000÷4=250,每人二百五.”
齐王一听他们还乐滋滋地想着赏金,拍案大怒:“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
这四个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杀了.而真正的刺客,据说是秦国派来的杀手,早就逃回秦国去了.
从此民间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说法,人们常用它来形容傻瓜、笨蛋.
2、源于唐朝故事。

唐朝的长安“市长”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

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拿一根长竿赶开路人。

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二人,但长安群众并没有以两个伍佰称他们,反而说他们是共称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称为二百五,又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
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