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女官制度探析

合集下载

秀女是女秀才?从《大明风华》中看明朝秀女的仕途生涯

秀女是女秀才?从《大明风华》中看明朝秀女的仕途生涯

秀女是女秀才?从《大明风华》中看明朝秀女的仕途生涯热播剧《大明风华》中塑造了各种人物形象,这其中又属毫无“圣母”范,不顾家仇国恨,一心想着荣华富贵的胡善祥最是让我印象深刻。

在影视剧中胡善祥是一个一心想要做主子的宫女,她绞尽脑汁想要胡尚仪帮她选秀女做太孙妃,甚至为了上位还拿性命相赌,幸运的是,她赌赢了。

初看之时,觉得这女人真势利。

认真想想,她的这个行为如果放在男人身上其实再正常不过了。

从本质上来说,胡善祥的这个举动与男人或读书或习武,一心想获得功名利禄没有任何区别。

“秀才”这个词字面意思是才华出众的人,实际上这个词有个更狭义的意思:才华出众的男性读书人。

那看似与之相对应的“秀女”这个词,是不是就是指优秀的女子?而“举秀才,考功名”可谓是古代男子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最主要的途径,那“选秀女”是否又是古代女子想要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出路呢?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女官制度。

一、中国女官制度的发展古代中国大部分时期都是男尊女卑,男子获取功名利禄的途径有很多,他们追求功名的过程美其名曰“为国家效命”。

而女子却鲜有类似的途径,她们很难有机会实现自我价值,反而拼命往上爬的女子更多被冠以祸国殃民的头衔。

在中国帝制社会中,皇帝掌管天下,而皇后则统率后宫,天下男子为皇帝效命,那么相应的,女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与后宫可谓是息息相关。

•阶段一:后宫妃嫔同为女官中国的女官制度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根据《周礼》记载,天子的后妃中除了王后位比天子外,所有妃嫔都是女官,例如九嫔负责皇宫内的礼仪和教育、女御负责天子的吃饭睡觉、女祝负责内宫的祭祀、女史则作为王后的秘书,虽然这些人都管理着皇宫内的大小事务,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她们都是天子的妃嫔,只是兼职管理罢了。

这种即是皇帝的妃嫔又是宫中女官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了秦汉时期。

皇后作为皇帝的正妻,身为国母不但要成为全国妇女的表率,还要管理内宫女眷,包括皇太后等的生活起居。

而皇后以下的其他妃嫔则协助皇后分管不同领域,她们不但有俸禄可领,还可以获得等同于外朝官员的官爵。

洪武年间女官制度述论

洪武年间女官制度述论

渐不能适应宫中需要 , 为此统治者又对它进行 了 两次较大规模地变更 , 主要表现为人数 、 品秩 的变 动和机构的增设 , 经此变更 , 女官制度更加完善 。
洪 武 十七 年 , 重新 更 定人 数 和 品秩 , 并在 二 十 四 司增 设 二 十 四掌 , 宫 正 司 增 设 司正 。 “ 尚宫 、 尚 仪、 尚服 、 尚食 、 尚寝 、 尚功 , 宫 正各 一 人 , 俱改 正 五 品 。 二 十 四 司正 六 品 。增 设 二 十 四掌 , 正 七品 。
淮北 师范大学 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3 5卷 第 1期
J o ur na l of Hua i b e i No r ma l Un i ve r s i t y
V o1 .35 N O .1 Fl e b.2 014
2 0 1 4 年2 月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明朝建 国后 , 朱元璋进一步完善女官制度 , 洪 武五年六月 , 命礼部讨论商议女官制度 , 礼部欲效 法前代之例 , 参 照汉唐设立人数 , 上奏说 : “ 周制 , 后宫设 内官 以赞 内治 。汉制设 内官一 十四等 , 凡 数百人。唐制设六局二十 四司 , 官凡一百九十, 因此本文对明代尤 其是洪武时期女官制度的发展脉络及其演变进行
梳理 、 分析 , 并 得 出其 兴衰 阶段 的结 论 。
明代女官制度 的发展 可以划分 为四个 阶段 : 设立 、 变更 、 完备 、 衰落 , 其 中前三个阶段 皆在洪武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卜O 2
女史 五十余人 , 皆选 良家女予 以充之 。 ” ” ” 朱

明朝东宫妃嫔制度

明朝东宫妃嫔制度

明朝东宫妃嫔制度
明朝的东宫妃嫔制度主要是指太子的妻妾制度。

其中,太子的正妻称为皇太子妃,地位相当高,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宁可得罪皇妃也不能招惹皇太子妃。

这是因为皇太子妃作为太子的正妻,她的地位在宫廷中是非常尊贵的,而且她是太子未来继承皇位时的皇后人选,因此其地位不容小觑。

除了皇太子妃外,太子的妾室称为太子嫔。

太子嫔的地位较皇太子妃要低,但在宫廷中仍具有一定的地位。

太子嫔的册封和晋升都需要经过皇帝的批准,而且她们的待遇和礼仪都有一定的规定。

此外,明朝的东宫妃嫔制度还包括了一些其他的规定,如太子嫔的品级、服饰、礼仪等。

这些规定都是为了维护宫廷的秩序和尊严,确保太子和皇室的地位和声望。

需要注意的是,明朝的东宫妃嫔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可能有所不同,具体的规定也可能因皇帝的个人喜好和宫廷情况而有所调整。

因此,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详细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或咨询历史学家。

以明朝诚孝张皇后为例,浅析明朝的选妃制度

以明朝诚孝张皇后为例,浅析明朝的选妃制度

以明朝诚孝张皇后为例,浅析明朝的选妃制度以明朝诚孝张皇后为例,浅析明朝的选妃制度说起雄才大略这个词,我想,大家心里肯定想的就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类的盖世帝皇,可我今天想说的是,雄才大略从来不是男子的专利,古时候仍有不少女子,足以看清天下须眉。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女子不得不提,她就是秦始皇的曾祖母秦宣太后。

太后称谓,始见于她。

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卷一》云:“《史记·秦本纪》曰:昭王母芈氏,号宣太后。

王母于是始以为称。

”太后专权,也自她始。

宋代陈师道《后山集·卷二二》云:“母后临政,自秦宣太后始也。

”她以太后身份统治秦国长达三十六年之久,而且大大发展了国力,“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向稽首”(《史记·穰侯列传》)。

秦宣太后开创了后宫女子执政的先河,到了前汉时汉高祖发妻吕雉更是心性胆略、能力胸襟一点也不输男儿,汉时多有杰出女子为后为妃对朝政影响颇大,如孝文皇后窦漪房、孝武皇后卫子夫、光烈皇后阴丽华等,隋文帝皇后独孤伽罗,唐太宗皇后长孙无忧,及至千秋女帝武则天,她们的一生都为华夏做出了不朽贡献,留下了千古美名。

可是同时,秦宣太后也开启了后宫与外戚联结相专权的先例,这在家天下的时代,无疑是一种颠覆,历代因此多有动荡发生,更有甚者让国家一步步走向了毁灭。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有感于历代后宫专权外戚势大之祸,专门为大明订立了一系列的选妃制度。

终明一朝,确实没有出现因后宫所生出的太大动乱,这无疑说明朱元璋所订立的一系列制度,是行之有效的。

那么,我们就来以明朝诚孝张皇后为例,来说说明朝的选妃制度。

1.明朝所选之妃多出自低等阶层《明史》有载:仁宗诚孝皇后张氏,永城人。

父麒以女贵,追封彭城伯。

诚孝张皇后,明朝松江府人。

其父张麒,字国祥,在洪武初年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继位开始时期,是一个管理粮食相关的小吏,也就是勉强维持生计,周遭都没有邻居、亲戚去搭理的。

张皇后就是在如此父亲的教育下长大的,活脱脱一个民间女子,这样的女子成为皇后、太后,太皇太后,是一个传奇吧!可在明朝,历代皇后多是这样的出身。

明朝皇帝的后宫生活明代皇帝与妃嫔的关系与生活方式

明朝皇帝的后宫生活明代皇帝与妃嫔的关系与生活方式

明朝皇帝的后宫生活明代皇帝与妃嫔的关系与生活方式明朝皇帝的后宫生活:明代皇帝与妃嫔的关系与生活方式明代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朝代之一,皇帝的后宫生活也是人们广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明代皇帝与妃嫔的关系与生活方式,以揭示明朝后宫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后宫组成与等级明代的后宫由皇后、嫔妃、妾室、贵人等组成。

皇后地位最高,贵为皇后者居于顶尊的位置。

其次是嫔妃,包括世袭妃子和选召妃子,嫔妃地位次于皇后但高于妾室。

然后是妾室,她们的地位相对较低。

最后是贵人,贵人地位较低但依然比妾室高。

二、后宫生活与规矩1. 服饰与仪仗:后宫妃嫔的服饰极为讲究,根据等级不同,服饰款式也有所区别。

皇后的服饰华贵典雅,而嫔妃、妾室则相对简约。

妃嫔不仅需要注重外表,还要学习礼仪知识,懂得如何行走、如何与皇帝交流等。

2. 居住与集会:后宫中,皇后有专属的寝宫,嫔妃们也有各自的居所。

而在大殿上,皇帝会根据行事需要与各位妃嫔进行会见。

有时,皇帝还会举办宴会或观看戏剧等活动,这时妃嫔们也会参与其中。

3. 仪仗与礼节:后宫中的一切活动都十分注重礼仪。

每次皇帝进入后宫,都会有金鼓击节、仪仗护送等隆重的场面。

而妃嫔们在与皇帝交流时也需要遵循各种规矩,比如行礼、言行举止等。

4. 学习与才艺:在明代后宫,皇帝对妃嫔的要求并不仅仅是美丽貌美,更看重她们的才学与才艺。

妃嫔们需要学习诗词、书法、音乐舞蹈等,以满足皇帝的各种需求。

三、皇帝与妃嫔的关系1. 皇帝的宠爱:在明代,皇帝对妃嫔的宠爱程度不尽相同。

有些皇帝可能只宠幸一位皇后,其他妃嫔地位相对较低。

而有些皇帝则喜好宠爱多位妃嫔,甚至可能拥有数十位妃嫔。

2. 情感与争宠:在后宫生活中,妃嫔之间的情感和争宠也是不可忽视的。

因为地位和宠爱程度不同,妃嫔之间可能会产生嫉妒、争斗等情绪和行为。

3. 生育与子嗣:在明代社会,生育子嗣对于皇帝和妃嫔们都至关重要。

皇帝希望妃嫔们能够生育健康的子嗣以维护王朝的血脉延续。

而妃嫔们也通过生育子嗣来获取更多宠爱与地位。

明朝后妃制度

明朝后妃制度

明成祖仁孝皇后徐氏
后妃封号问题:
后妃的等级是以其封号而定。
其名号通常为贤、淑、庄、敬、惠、顺、 康、宁等,寓有“闺房雍肃”之意。如:太祖 李淑妃、郭宁妃、崔惠妃,宣宗吴贤妃。当 然并不只限于这几个字,诸妃的名号还有 “德、哀、裕、恭”等称,如:英宗魏德妃、 万哀妃,神宗王恭妃,熹宗张裕妃。
2.后妃人员编制及人选 人员编制: 皇后一人; 妃位数人; 嫔位数九; 选侍、才人人数不定。
人选问题: 在后妃的人选上,明初规定,凡天子、
亲王的后妃宫嫔,均通过选秀女方式,从 家境清白的低级官员或平民百姓家选取, 绝对禁止大臣以各种理由进献美女。因此, 有明一代,除成祖徐皇后外,后妃“率由 儒族单门入俪宸极”,有的后妃甚至连身 世都搞不清楚。
后妃选配的地域: 明初一般在两京(北京、南京)附近,
• “又命工部制红牌,镌戒谕后妃之词,悬于 宫中。牌用铁,字饰以金。复著令典,自 后妃以下至嫔御女史,巨细衣食之费,金 银币帛、器用百物之供,皆自尚宫取旨, 牒内使监覆奏,移部臣取给焉。若尚宫不 及奏,内使监不覆奏,而辄领于部者,论 死。或以私书出外,罪亦如之。宫嫔以下 有疾,医者不得入宫,以证取药”。
明中叶以后则主要限于北京附近。还有部 分妃嫔由周边小国定期进贡,如成祖的权 妃便来自朝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后宫管理
女官: 《明史·后妃》记载“立六局一司。局曰尚
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司 曰宫正,秩皆正六品。每局领四司,其属 二十有四,而尚宫总行六局之事。戒令责 罚,则宫正掌之。官七十五人,女史十八 人”。
• 1.等级划分 最高:皇后 其次:皇妃 再次:九嫔 再有:选侍、才人
• 皇后:《明实录》有云,“(皇后)上承至尊奉宗 庙之祀”,“下理宫闱之政”,“所系甚重”。

明代女官制度考略

明代女官制度考略

明代女官制度考略
李孔楠
【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女官制度是中原王朝一项传统的宫廷制度.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明代的女官制度不断走向成熟.从明代女官制度的建立和女官的铨选;明代女官的具体执掌;明代女官的影响及作用三个方面阐释了明代的女官制度.
【总页数】2页(P180,184)
【作者】李孔楠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青海西宁81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由《后宫》看明代后宫女官制度 [J], 孑j、丽华
2.北魏女官制度考略 [J], 苗霖霖
3.明代女官制度作用分析 [J], 刘惠敏
4.明代女官制度探析 [J], 王云
5.明代“任都堂”任汉宦迹考略——续补《明代温江名宦“任都堂”任汉生平考》[J], 张振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朝后宫制度

明朝后宫制度

明朝后宫制度:明朝的后宫制度包括后妃的编制、人选以及等级等方面。

在编制方面,明朝的后妃制度不拘于所谓的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之数,而是设皇后一人,妃子数人,后妃以下,杂置宫嫔,而间以昭仪、婕妤、贵人、美人等人数不等。

在后妃的人选上,明朝规定,凡天子、亲王的后妃宫嫔,均通过选秀女方式,从家境清白的低级官员或平民百姓家选取,绝对禁止大臣以各种理由进献美女。

在等级方面,明朝的后妃制度也有严格的规定。

皇后为后宫最高等级,以下依次为皇贵妃、贵妃、贤妃、淑妃、庄妃、敬妃、惠妃、顺妃、康妃、宁妃等。

此外,明朝的后宫制度还强调了后妃的职责和义务。

后妃的职责是生儿育女、侍候皇帝和管理宫女,严禁过问宫外之事和参预朝政。

同时,后妃还要接受教育,树立典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女官制度探析 王云 撰 《齐鲁学刊》,1997/01,101-107页

内容提要 女官之制是中原王朝一项传统的宫廷制度,本文耙梳正史、类书及笔记资料,认为明代女官制度之机构完备、职掌明确、系统独立等均超佚前代。明太祖朱元璋力图用设置女官严阃围之政、杜阉宦之祸,将女官制度作为强化君权的措施之一。明代女官制度对于禁女宠、贬外戚起到了显著的作用,而对宦官势力的阻遏却成效甚微。

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参政权力被剥夺殆尽,“官吏”与“妇女”似乎成了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社会群体。然而,翻检史籍,又可发现不少有关“女官”的记载,这些女官与传统意义的官吏既有某些相通之处,又有本质的区别。由于她们身份特殊,其活动仅限于宫禁秘地,故史料记载多隐幽不清,后人难窥其详。本文拟以明代的女官制度为标的,对其渊源兴革,机构职掌、铨选管理及其得失作一初步探析。

1.中国古代的女官,从广义上理解应指皇帝的后妃嫔嫱(即内命妇)和司掌宫中各项事务的宫人。从狭义理解,则单指内宫中与夫子无配偶名分而掌管着上起后妃教育、下至衣食供给的各级女性管理人员。本文所探讨的明代女官属于后者。

女官的建置最早始于周代,“周制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其内则九嫔、世妇、女御、女祝、女史供宫中之职,外又有典妇功、典丝、典枲掌女工之事;内有司服、缝人掌王后之服,外又有染人、追师、屦人供服饰之物。皆统于天官冢宰。”①按照《礼记》的说法:天子立后、夫人、嫔、世妇、御妻等是为了“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从而达到“内和而家理”。此种内廷规制与外廷的官僚系统是一一对应的,故在外廷,“天子立六宫、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达到“外和而国治。”如此“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一外一内,则家国天下便可大治而安了。②可见,后妃嫔御既为天子匹偶,亦是君主专制机构中的职务,具有“女官”的某些属性;至于女祝女史之类,因有极为明确的职事权限则更是毫无疑义的宫廷女官了。

秦汉以降,各朝定制率多参酌周礼,女官制度便自然被承袭下来。当然,在不同朝代亦有不同的兴革损益。秦始皇吞并六国,后宫妻妾“爵列八品”。西汉武帝妃嫔如云,各有爵位;元帝时将其比照外朝百官,分列爵秩十四等。③其后,南朝宋明帝亦拟外官备置内职,细分职掌,共为七品。④北朝孝文帝首次将宫内女职与嫔御区分开来,另立系统,其职掌与外官品位一一等对。⑤隋朝炀帝则更加“认真”,竟严格按照《周礼》行事,女官的设置如同外廷的尚书省,极为完备,并由此确立了“六局二十四司”的机构规制⑥,这一规则为唐宋两代所遵依。到明代,女官及其制度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高度重视,进而将其纳入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成为皇权高度强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环。

早在明帝国定鼎前的1364年,江南甫定,朱元璋在南京即吴王位,设置百宫,建中书省,同时也仿唐宋旧制在内廷设置了六尚局⑦,此为明代女官制度之最初萌生。四年后,朱元璋终于削平群雄,登基称帝,创建了明王朝。开国伊始,便命群臣参革前代,创辟制度。为了“首严内教”,洪武元年,命朱升等人编录《女诫》,颁于内宫。⑧洪武五年,正式将女官建置提上日程,六月,命礼臣议宫官女职,礼臣上言:“周制,后宫设内官以赞内治。汉设内官一十四等,凡数百人。唐设六局二十四司,官凡190人,女史50余人,皆选良家女充。”明太祖以为汉唐之制过于繁琐,命重加裁定,“于是折衷曩制,立六局一司。局曰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司曰宫正,秩皆正六品。每局领四司,其属二十有四,而尚宫总行六局之事。戒令责罚,则宫正掌之。官75人,女史18人。视唐减百四十余人,凡以服劳宫寝、只勤典守而已。”⑨由此,明代女官制度基本确定。应当说这一规制是相当简约扼要的,因为洪武初期国内统一战争还未彻底结束,百业待举,不可能在内廷制度上顾及太细。洪武中期以后,随着帝国统治的逐步稳定,国家机器运转渐入正轨,朱元璋得以有更多的精力关注各项典章制度的完善,女官制度也随之得到发展。洪武十七年,更定女官品秩,六尚皆升正五品,二十四司正六品;同时增设二十四掌,正七品;宫正司增设司正,正六品。⑩洪武二十二年,正式颁授女官敕书,规定女官“现任职者家给与禄”,任职数年后,可归于父母听婚嫁。(11)二十七年诏命铸六尚局印;再次更定女官品秩,增设二十四典,秩正七品;改二十四掌为正八品;尚仪局增设彤史,秩正六品;宫正司增设典正,正七品;女官总数达283人(宫官187人,女史96人)。(12)经过近30年的增损厘革,女官制度在洪武末年臻于完备。建文永乐两朝基本沿用无改,洪熙宣德之后,随着宦官势力的日益膨胀,女官职掌渐为宦者取代,女官制度亦随之渐趋倾度,但明中期的隆庆年间,穆宗仍有诏令遵循祖制,“设六尚以备内治”(13),直至明末的天启年间,也还有女秀才、女史、宫正六局之设(14)。

明代女官制度的创辟和兴盛,主要是在洪武朝,明太祖之所以重视此项规制,不外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朱元璋起自垄亩,微贱的出身使他自卑;但苦战十数载,荣登大宝,又使他极为自尊。此种矛盾的心态使他比一般帝王更加看重皇权皇位,因而不遗余力地塑造自己的正统形象,尽可能多地承袭传统的帝王规范及典章制度。而女官之制从周秦到唐宋,一直是中原正统王朝的一项重要宫廷制度,明太祖岂有不继承之理。第二,是为了整肃内廷、严阃闱之政。史称:“明太祖鉴前代女祸、立纲陈记,首严内教。”(15)这一方面是防备汉唐女主干政现象重现,另一方面则是有鉴于元末宫廷之混乱:“宫嫔女谒私通外臣,而纳其贿赂,或施金帛于僧道,或番僧入宫中摄持受戒,而大臣命妇亦往来禁掖,淫渎邪乱,礼法荡然,以至于亡。”(16)所以设置女官,导引中宫各事,使后妃行止有度,不得违礼越制,乃至结交外臣,干预政事。第三,是为了贬抑宦官,以女官分割其事权。明太祖定国以后,便有诏宫监不得识字,更不得预言政事。他曾说:“自汉邓太后,以女主称制,不接公卿,乃以阉人为小黄门通命,自此以来,内侍权倾人主,吾故防之极严。”(17)宦官不识字,那么宫中诸如财帛登录、宝玺图籍、宫人名籍、书记功过、以及嫔妃进卿次序排记等项事务便不能胜任,因之分归女官执掌,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抑制宦官势力的作用。考察明代建置女官之动因,可知明太祖并未简单地将其作为一项宫廷制度机械地继承,而是赋予其深意宏旨,其目的只有一个,即保证皇权不受女宠、外戚及宦官势力的侵害。

2.明代女官规制以洪武后期最为完善,其机构设置为“六局一司”,下辖二十四司及彤史共二十五个分支机构,女官总数约300人。分别掌管着内宫的礼仪、戒令、宝玺、图籍、财帛、羽仗及衣食供给等诸多宫廷事务。现据所见资料,综述如下:

尚宫局 设尚宫二人,秩正五品,掌导引中宫,凡六局出纳文籍皆署之,若征办于外则为之请旨,牒付内官监,监受牒行移于外。下辖四司:司记司——设司记二人,正六品;典记二人,正七品;掌记二人,正八品;女史六人。司记掌印,宫内诸司薄书出入录记、审署加印,然后授行,典记掌记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司言司——设司言二人,正六品;典言二人,正七品;掌言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言掌宣传启奏,凡节令外命妇朝贺中宫、司言传旨,典言、掌言佐之。女史掌执本司文书。司薄司——设司簿二人,正六品;典簿二人,正七品;掌薄二人,正八品;女史六人。司薄掌宫人名籍登录及赐廪之事,典簿、掌薄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司闱司——设司闱六人,正六品;典闱六人,正七品;掌闱六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闱掌宫内管键之事,典闱、掌闱佐之,女史掌执本司文书。

尚仪局 设尚仪二人,正五品,掌礼仪、起居之事。下辖四司及彤史:司籍司——设司籍二人,正六品;典籍二人,正七品;掌籍二人,正八品;女史十人。司籍掌经籍图书、笔札几案之事,典籍掌籍佐之,女史掌执本司文书。司乐司——设司乐四人,正六品;典乐四人,正七品;掌乐四人,正八品;女史二人。司乐掌率乐人演习乐阵,悬拊击退进之事,典乐、掌乐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司宾司——设司宾二人,正六品;典宾二人,正七品;掌宾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司宾掌朝见、宴会及赐廪之事,典宾掌宾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司赞司——设司赞二人,正六品;典赞二人,正七品;掌赞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司赞掌朝见、宴会、导引赞相之事,典赞、掌赞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彤史——设彤史二人,正六品,掌宴见进御之序,凡后妃群妾御于君所,彤史谨书其日月。

尚服局 设尚服二人,正五品,掌供服用采章之数。下辖四司:司宝司——设司宝二人,正六品;典宝二人,正七品;掌宝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宝掌服契图籍,典宝掌宝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司衣司——设司衣二人,正六品;典衣二人,正七品;掌衣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衣掌衣服首饰之事,典衣掌衣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司饰司——设司饰二人,正六品;典饰二人,正七品;掌饰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司饰掌巾栉、膏沐、器玩之事,典饰、掌饰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司仗司——设司仗二人,正六品;典仗二人,正七品;掌仗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司仗掌羽舆仪卫之事,凡朝贺率女官擎执仪仗,典仗、掌仗佐之,女史掌执文书。

尚食局 设尚食二人,正五品;掌膳羞品齐之数,凡以饮食进御,尚食先尝之。下辖四司:司膳司——设司膳二人,正六品;典膳四人,正七品;掌膳四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膳掌割烹煎和之事,典膳掌膳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司酝司——设司酝二人,正六品;典酝二人,正七品;掌酝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酝掌酒酝酏饮事,典酝掌酝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司药司——设司药二人,正六品;典药二人,正七品;掌药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药掌医方药物、典药、掌药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司饎司——设司饎二人,正六品;典饩二人,正七品;掌饎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饎掌给宫人廪饩薪炭之事,典饎、掌饎佐之,女史掌执文书。

尚寝局 设尚寝二人,正五品,掌天子燕寝及嫔妃进御之次序。下辖四司:司设司——设司设二人,正六品;典设二人,正七品;掌设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设掌床帷茵席,洒扫张设之事,典设、掌设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司舆司——设司舆二人,正六品;典舆二人,正七品;掌舆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司舆掌舆辇、伞扇,羽仪之事,典舆、掌舆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司苑司——设司苑二人,正六品;典苑二人,正七品;掌苑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苑掌囿园种植花果蔬菜之事,典苑、掌苑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司灯司——设司灯二人,正六品;典灯二人,正七品;掌灯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司灯掌灯烛、膏火之事,典灯掌灯佐之,女史掌执文书。

尚功局 设尚功二人,正五品,掌督妃嫔宫人女红之程课。下辖四司:司制司——设司制二人,正六品;典制二人,正七品;掌制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制掌衣服裁制缝纫之事,典制、掌制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司珍司——设司珍二人,正六品;典珍二人,正七品;掌珍二人,正八品;女史六人。司珍掌金玉宝货之事,典珍、掌珍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司彩司——设司彩二人,正六品;典彩二人,正七品;掌彩二人,正八品;女史六人。司彩掌缯绵丝絮之事,典彩,掌彩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司计司——设司计二人,正六品;典计二人,正七品;掌计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计掌度支衣服、饮食、柴炭之事,典计、掌记佐之,女史掌执文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