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1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1 严耕望

中國政治制度史綱嚴耕望目录第二章殷商政治制度1P15第三章西周政治制度——宗法社會的封建國家周室統治廣土眾民之兩大政策:封建與宗法2P19 宗法就是利用血緣關係造成一種政治統制的系統。
3第四章春秋列國政治制度3第五章戰國政治制度3第二编第一章皇帝4第三編魏晉南北朝時代6第四編隋唐五代7第五編宋代9P192 宰相:北宋初——極弱南宋——極強(變化大)9p224 (元代)樞密院之樞密使與中書令同為皇太子之兼任官10緒論一、釋名組織必賴有一定的規則,俾群眾能遵行,以維護這些組織!廣義的政治制度:國家體制、政府組織、人才任用,以及法律、教育、經濟、財政、軍政、社會……制度均可包括在內。
狹義的政治制度:只限於國家體制、政府組織與人才任用。
中國歷史上,國家制度變化較少,故可講者也較少,目前一般注重在政府組織與人才任用。
官制演變的規則:(1)小臣由親近君主而掌權(由宮官到府官)→地位增高為大臣→大臣位高而疏遠,因此漸漸失權。
(2)官與職的合一與分離。
(3)组织名号,愈後愈複雜。
後代複雜,其故有二:其一:事由簡越繁。
其二:舊官不廢,新官滋生。
第二章殷商政治制度一.殷商時代的氏族部落P9 殷商仍非一個統一國家,大抵仍為氏族聯盟制,但氏族聯盟的盟長由殷族子姓一氏的子弟所承襲,稱為王,王對於本盟中的氏族可命令指揮。
二、盟主(王)繼承制——子族兄終弟及制P10 殷氏族重視橫的世代層,同一世代層的兄弟身份相同。
P11 王氏殷周制度論曰:“商之繼統法,以弟為主,而以子繼輔之。
無弟然後傳子……其以子繼父者,亦非兄之子,而多為弟之子。
”P12 殷代後期已漸形成父子繼承制,傳弟已成例外。
三、官司組織師保。
本為長老制度,對嗣王盡監護之職。
後演成太保、太師、太傳三師官。
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
殷代已有百官之稱,組織已相當繁複。
P15第三章西周政治制度——宗法社會的封建國家周室統治廣土眾民之兩大政策:封建與宗法一、封建制度(1)封建情形A分封對象——以封親戚為主,承認土著為輔。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ppt课件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出现与初步 发展,标志着政治主体的近代化、政 党化,政治形态由皇权政治转身政党 政治。
但从民国初年到北洋军阀主政时期 ,基本上是采取硬性移植西方制度的 办法确立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的 ,只能成为失败的试验。
★孙中山的“建国三时期”学说
——建立理想中的民族国家的设想
军政、训政、宪政
——定期考核
官吏政绩的制度, 王依据考核结果对 官吏进行赏罚 升降。
战国时期王权与西周时期诸侯君权的异 同:
首先,西周时的诸侯国君在经济上对周 王负有义务和责任,而战国王权则享有完 全独立的经济权利。
其次,西周时期的诸侯君权在名义 上屈从于周王权之下,战国王权则一 跃而与周王权处于平等地位。
★皇权专制制度下的儒家模式
思考: 儒家模式控制型的管理制度有什么特征
?
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特点
★实行政党政治是民国初年风靡一时的潮流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政
体,民国元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但宪法并
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值,却成为政治家手
中的政治斗争工具。
对国家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的产权
归属不同。
秦汉之前,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天下的王 ,但是他只有自己的一块地。诸侯对自己 的土地同时拥有产权和治权两种权利,并 且是可以世袭的。
秦汉以后,只有皇帝一个人拥有天下所 有的土地的产权,而他的官员,只有在被 他任命了以后,才对一个地方拥有了治权 。即这个治权不世袭,只有经过皇帝任命 的人才能有这个权力。
2、牢牢控制军队的统率指挥权。将相 分离,在各国都设置由王任命并直接听命 于国王的主管军事的将。
Hale Waihona Puke 3、建立中央集权官僚体制: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诸论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中国历史上包含政体和国体的政治制度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具体研究中国史上历代国体、政体及国家结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和规律。
国体:国家的内容;国家的本质;国家的根本体制;由国家的阶级属性决定的。
政体:国家形成。
掌握国家的统治阶级用以组织国家的方式。
奴隶制、封建制时代都有: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共和制与不同政体。
不同政体的国家可同一国体,同一政体的国家可不同国体。
国体研究内容:主要是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性质的因素。
如:社会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变动;阶级、阶层、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关系变化等。
政体研究的内容:多而丰富。
主要研究:国家的组织职能,国家发展演变,官吏制度,国家的监察体制等。
什么是国家结构?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可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
如中国属单一型制;联邦属复合制,权力不是国家授予,而是州、邦内政独立,有宪法、议会、政府。
中国是单一制,但古代单一制也有两种类型,大部分时间是单一型,如唐时的藩镇割据是地方分权型,与中央独立单一型相对而言。
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方法与意义1、中国的政治制度史是政治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其要用政治学的方法与历史学的方法去进行研究。
2、意义:在政治学领域,政治制度史研究是政治学研究的基础,在历史学领域,政治制度史研究也是历史学研究的内容,是一门交叉学科。
3、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重要性之一,就是为现实服务和借鉴。
四、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三个阶段:1、古代的研究与著述①正史类②政书类③会要类④会典类⑤专门著作⑥其他类2、近代的研究与著述(1840—1949)近代一批学者的著述。
3、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现状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研究:文革前、文革后的研究现状(略)。
第二章中国古代国体的历史演变国家的内容、本质、概念。
国家三要素:人民(国民)、领土(国土)、主权(国权)。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进,从君主制到共和制,再到现代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一部分,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华五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政治制度是封建王朝。
在这一制度下,中国的政权由一个皇帝和一系列贵族统治。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通过封建制度将土地分配给贵族,以换取他们的忠诚和支持。
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其优势,比如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稳定。
然而,这一制度也存在缺点,如皇帝权力过于集中,贵族享有特权,民众的权益受到压制。
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民生的不满。
第二部分,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封建制度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政治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朝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是一种新的政治制度,采用了共和制。
它的特点是国家主权属于人民,通过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
然而,在中华民国建立后不久,国内就陷入了动荡和分裂,政权频繁更迭,导致政治不稳定。
第三部分,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权力由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全国各个地方的代表组成。
代表们通过选举产生,负责制定法律和大政方针。
此外,中国还采用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体制,通过党的领导来保证政府的稳定和效率。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封建制度和民国时期政治不稳定的问题,保证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
然而,人权和民主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也是中国政治制度亟待解决的难题。
总结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封建王朝到共和制,再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

开篇语绪论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第一节前封建时代第二节封建时代的过渡——夏第三节封建时代的确立——商第四节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二章“官僚”帝国的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第一节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第二节法.家帝国——秦第三节王霸之道——两汉第三章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第一节三国,贵族政治浮出水面第二节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阀政治第三节门阀政治阴影下的西晋分封复古第四节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工的初现第五节地方官制与行政区划的演变第六节军队私人化的走向第七节门阀政治的政治文化与门阀政治的末路第四章考试帝国——隋唐第一节隋朝的创制第二节三省六部和集体宰相体制第三节科举制度第四节唐代的官吏任用考核制度第五节隋唐时期的监察体系第六节府兵制及其畸变第七节隋唐的地方政府体制第八节隋唐的司法制度第九节中唐决策机制的变化以及宦官专权的原因第五章军阀政体——五代十国第一节武化结构与秩序第二节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体系第三节缺乏道德维系导致的制度性动荡第六章精致繁复的网状王国——两宋第一节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第二节宋代的地方官制第三节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第四节宋代官员的人事制度第五节宋朝的兵制第七章草原帝国——金、元草原帝国(上)——金朝第一节金朝的政府特色第二节猛安谋克制度草原帝国(下)——元朝第一节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二节元朝的中央行政体系以及决策机制第三节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统第四节投下分封制度第五节社会等级与政治文化第六节元朝的兵制第八章绝对王权——明、清(1860年之前) 绝对王权(上)——明朝第一节政治中枢的变迁第二节明代的中央行政机构第三节明代的地方行政体系第四节明代的学校与科举制度第五节明朝的兵制第六节明朝皇室的特务机构第七节明朝的监察制度第八节明朝独特的宗藩制度绝对王权(下)——清朝(1860年之前)第一节清代的中枢决策及其机构第二节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第三节清代的内务府和太监机构第四节清代的中央行政机构第五节清朝的八旗绿营兵制第六节清朝的朝贡和理藩体系第七节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运作第九章转型的阵痛——晚清第一节清朝政治格局的转换第二节勇营制度和新式海军第三节总理衙门和总税务司第四节戊戌维新变革的制度意义第五节清朝的新政参考书目资料部分专著部分后记序言邓小平的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又一次革命。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一、名词解释1、官僚政治所谓的官僚政治,乃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当时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2、礼崩乐坏所谓“礼崩乐坏”,即是原来的以血缘构成的宗法制受到破坏,原来的社会意识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新的社会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并通过权力使之达到合法化,新的政治治理形式不可避免地出现,并且显示出强大的威力。
3、朝聘“朝聘”,是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的一种政治交往方式。
诸侯亲自觐见天子成为“朝”,派遣卿觐见天子称为“大聘”,派遣大夫觐见天子称为“小聘”。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之间的交往也开始称为朝聘,而在西周时是不许可的。
7、夷离堇制是辽代各部族的自治制度。
耶律阿保机曾把契丹和臣属契丹的部落编为20部,圣宗时扩展到34部,后来确定为48部。
其中地位最高的是“内四部族”,其次是“四大部族”,即:五院部、六院部、乙室部,奚六部。
各部设首领,称为“夷离堇”或“大人”,太宗时改为“大王”。
内四部族和四大部族是契丹统治的中坚力量,各有独立的治理权力。
4、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是中央政务管理体制中“因俗而治”的政治管理机构的一种。
猛安谋克制原来是女真族在部落联盟时期的组织形式,猛安为部落单位,谋克为氏族单位。
完颜阿骨打时规定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
金代进入中原以后,在地方行政中保留这一制度,与州县形成互不统属的两个系统,施用范围除女真族之外,还有归附的契丹和部分汉人所在地区。
8、改土归流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改行临时任命的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平定思州、思南两宣慰使乱后,废土司,设贵州布政使司,置思州、思南等八府。
清雍正时,由于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更在云南、贵州等省积极推行。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讲

3、中西语境下的“封建社会”
• 封建(feudalism)原意为西欧中世纪分封式的 世俗君主制和封建主与农奴共存的社会制度。 • 领主、封臣(附庸)和采邑。 •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封建社会” (feudal society)是五种社会形态之一。 • 封建社会在中国的革命话语下则指代了自战国至 明清两千年间以地主-农民为主要阶级关系的社 会形态。 • 欧洲社会史分期在中国的水土不服!
• 夏人尚鬼。
政治行为需要从祖 先灵魂中获得力量 和启示。统治的合 法性也离不开对祖 先的顺从和礼敬。
2、分土封侯
• 内服与外服 • 同族方国与异族方国
3、职官设置
• 太史(历法)、大理(刑狱)、牧正(畜牧)、 庖正(膳食)、车正(车服)、工正(百工)。 • 存在世代掌管某些工作的家族。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尚书·汤誓》) “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孟 子·梁惠王下》)
四、封建制的鼎盛:周
1、严整的宗法制度
族人尊奉宗主,小宗尊奉大宗;与“礼”结合。 政权组织与亲族组织合一,基层政权分配于血缘关系。
2、分封制度
包茅裂土仪式 朝觐盟会制度 • 周代封建制与 欧洲封建制的 同异
3、世卿世禄的官制
(1)辅弼重臣:太师、太傅、太保 (2)政务和事务管理类: • 太史寮(负责宗教礼仪和文书档案):太史、史、 太祝,司卜等。 • 卿事寮(负责政治、行政、军事事务):司徒、 司空、司马——三有司。
第一讲“封建时代”的政治 制度
一、中国的“封建时代”
1、从部落联盟(or酋邦)到封建国家
黄帝时期 • “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 “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 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 中官为黄云”; • “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史记·五帝本纪》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

帝:
《礼记》:太昊(伏羲)、神农(炎帝)、
黄帝、少昊、颛顼 《史记》:黄帝、颛顼、帝 (高辛)、 唐尧、虞舜 《尚书》:少昊、颛顼、高辛(帝 )、 唐尧、虞舜
(三)中国国家的起源
陕西:姬姓黄帝部落、姜姓炎帝部落; 晋、冀、豫交界地带:九黎部落(蚩尤); 黄河下游:陈(今河南睢阳)———太昊氏,
古汉语中的“封建”与“封建制” 封建:“封邦建土” 封建制:夏商周的制度,与“郡县制”相对应 我国与西欧封建制相近的朝代:商、西周
“封建主义”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 区别
第一,政治上:封建主义是二元或多元的权力结构,中央集 权专制主义是一元的权力结构。 第二,经济上:封建主义的土地所有制是国家所有制下的封 建等级占有制,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土地所有制是国家所有 制和私有制并存。 第三,文化上:封建主义的文化形态属“子学时代”,文化 由于政治的多元化而具有多元性的品格;中央集权专制主义 是“经学时代”,绝对的统一的意识形态。 第四,人的身份:封建主义”礼制”的核心是“别”,社会 成员的社会地位是预设的、固定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法 制”的核心是“齐”,社会地位是流动的、变化的。
“外服” 是商朝国家的外围地区,即“四土”,属于各 类地方势力管辖。 从考古学对商文化分布的研究看,商朝国家控制的整个地 区十分广阔,可能东至大海,西至陕西西部,南跨长江湖 南和江西,北抵山西中部,东北到辽宁,西南至四川。各 地方势力与中央之关系因时因地千差万别。
三、 商
(四)商代的官制
(一)国家起源问题的假说性质
摩尔根理论的局限性 第一,摩尔根所观察和收集的资料主要是北美 印第安人的,对其他地区的大量尚处在原始时代的 民族资料则很少注意; 第二,在观察和分析资料时,存在着一些理解 上的错误因而有些论断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如摩尔 根所描述的原始群婚制已经证明根本不存在;他所 认为的以平等为基础的“原始的政治方式”也被证 明有偏差;他将“部落联盟”作为人类早期政治组 织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经阶段也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空B 1、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民政,枢密院主军政,三司主财政,彼此不相统属。
B 2、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的开始的是同文馆等学校的设立;标志着我国近代陆军诞生的是新军的组建。
H 3、宦官在唐以后称太监,宦官制度是后宫制度的派生物。
J 4、监察机构取得独立地位是从隋朝开始,其机构为御史台。
K 5、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意味着选官制将逐渐代替“世卿世禄制”。
M 6、明代宦官的组织系统是二十四衙门,而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脑。
M 7、明朝设置的监察专项事务的巡抚、总督后逐渐转变成为地方军政长官M 8、明朝皇帝以下最高的司法行政机关有刑部,它和大理寺、都察院合称“三法司”。
N 9、南宋时,宰相兼领枢密使,则民政、军政财政等诸权始并于宰相。
Q 10、秦中央由太尉主理全国军政。
秦实行普遍征兵制,规定凡17岁至60岁都要服兵役。
Q 11、秦以后的地方基本建制为郡县制。
但西汉因分封形成了郡国并行制。
Q 12、清朝的一省主管为巡抚,地方最高级别的官员是总督。
Q 13、清政府政治制度开始调整的标志是1844年设置的通商大臣,它实际上是代表清政府办理对外交往的官职。
R 14、人类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社会两个初级的政治组织是群对、部落。
A.群队 B.部落S 15、商代王位继承的两个原则是以母为贵和长子原则。
S 16、19世纪初,中国精英界出现了以龚自珍、魏源、林则徐等为代表的经世派,他们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课题,预示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任务。
T 17、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分常举和制举。
T 18、唐代对官员品德方面的考核,以“四善”为标准,在才能方面的考核以“二十七最”为标准。
W 19、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权不断转移,东汉政归尚书,魏晋政归中书省,南北朝政归门下。
W 20、为解决三省运行的不协调,唐高祖设政事堂会议作为议政决策机构,并逐渐变成了正式的宰相机构。
W 21、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组织谋略处,暂时作为军政府的决策机构,并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W 22、维新变法的领导人有ABCD。
A.康有为 B.梁启超C.严复 D.谭嗣同X 23、夏代在王之下有少量的高级贵族组成的执行机构,有三正和左右六人X 24、西周中央政府文职系统因职事不同可以分为政务性和宗教性两类。
X 25、西周时期诸侯国对周王承担的义务基本上是政治性和军事性的,而在经济方面的义务是象征性的。
X 26、西周时期存在两个职官系统,一是负责处理国家事务的外朝官系统,二是负责王室事务的宫廷系统。
X 27、西汉自武帝时起,开始出现“内朝官”与“外朝官”之分;前者最重要的是尚书,而后者则以宰相为首。
X 28、辛亥革命后颁布的第一个带有宪法性质的文献是《鄂州约法》(《临时约法》)。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根本大法是《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Y 29、洋务运动的核心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Y30、1895年的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它是一场将矛头指向的政治体制的改良运动,而1898年的百日维新是这场运动的高潮阶段。
Y31、1859年清政府设置了总税务司,但最重要职务一直以来为英国人所垄断,尤其是赫德,在位45年,成为西方列强特别是英国在华的代理人。
Y 3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上海抵达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至此中华民国正式诞生。
Y 33、袁世凯上台后,对国家机构进行了的改组,以政事堂为国家最高行政枢要机构,从而使内阁制改为变相总统制。
Z 34、早期国家起源的模式有氏族模式和酋邦模式两种。
Z 35、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后,商代称王。
Z 36、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巫术和政权的结合。
Z 37、职官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形成较为完备的职务设计,在制度层面则发展出上计制度。
Z 38、在唐朝,皇帝的名号制度更加完备,除了名号之外,生前要加尊号,死后要加谥号。
Z 39、作为正式机构,宰相制度出现于春秋,当时被人们称为“执政”或“相”。
Z 40、中国古代的正途选任制度,西周是"世卿世禄"制,战国是“客卿制度Z 41、在军事制度上,南朝和北魏、北齐实行世兵制,而西魏、北周实行府兵制。
Z 42、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一般是指燧人、伏羲、神农。
A.燧人B.伏羲C.神农选择C 1、从中国历史上看,宦官乱政,以AC D朝为最。
A.东汉C.唐 D.明D 2、东汉成帝时的“三公”为ABD。
A.大司空B.大司马徒D.丞相G 3、古代委任官员的形式有ABCD等。
A.册授B.制授C.敕授D.旨授G 4、古代表示职官等级的名号有ABCD。
A.品B.阶C.勋D.爵G 5、国民政府的中央政制分为ABC等时期。
A.军政时期B.训政时期C.宪政时期H 6、皇帝制度的重要内容包括ABD。
A.皇位继承制度B.后宫制度 D.皇位世袭制度H 7、汉代有ABC等女官以管理后宫,形成女官制度。
A.女御长 B.宫长 C.宫中学事史H 8、汉代对官员的惩罚一般有ABC等。
A.降薪B.贬职C.免官M 9、明朝的司礼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席衙门,它具有AB的权力。
A.批阅奏本B.传宣旨意M 10、明代的宦官领导一个全国性的特务机构,其系统有BCD。
B.锦衣卫 C.东厂 D.西厂M 11、明朝掌一省军政民的是合称“三司”的ABC。
A.布政使司B.提刑按察使司C.都指挥使司N 12、南京临时政府时期颁布的法律法规有BC。
B.《临时政府组织大纲》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Q 13、秦朝并称“三公”的是ABC。
A.御史大夫B.丞相C.太尉Q 14、清朝的地方行政建制依次为ABCD。
A.省B.府C.道D.县Q 15、清朝地方势力的增长表现在AB。
A.地方军事化的形成B.督抚专权S 16、商代的“诸侯”对王室承担A、B、D等义务。
A.朝觐B.纳贡D.兵役S 17、三国时的“三公”是ABC。
A.太尉B.司徒C.司空S 18、隋唐时掌握国家重要权力的机构,即所谓的“三省”是ABC。
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S 19、隋朝皇帝以下设“三师”,即BCD,他们并无实权。
B.太师C.太傅D.太保S 20、宋朝御史台机构由ABC构成。
A.台院B.殿院C.察院S 21、宋朝的军事权由ABC分掌。
A.枢密院B.三衙C.兵部S 22、隋唐宋的中央司法机构有ABC构成。
A.大理寺B.刑部C.御史台S 23、19世纪初,中国精英界出现了以ABC为代表的经世派。
A.龚自珍B.魏源C.林则徐T 24、唐朝遇重大疑难案件,由ABC共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
A.大理寺卿 B.刑部尚书 C.御史中丞X 25、徐旭生将传说时期中国境内的存在的部落集团划分为A、B、C等三大集团。
A.华夏集团 B.东夷集团 C.苗蛮集团X 26、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支柱是AB。
A.宗法制B.分封制X 27、西周的政治机构大体可以分为ABCD。
A.决策机构B.执行机构C.内廷宗教与文职机构D.宫廷机构X 28、西周国家的执行机构主要是“三有司”即ABC。
A.司土B.司马C.司工Y 29、1904年,清政府正式制定新军制,新军分ABC。
A.常备军 B.续备军C.后备军Y 30、袁世凯当政时期的中央政治制度,经历了ABC几个阶段。
A.内阁制B.总统制C.洪宪制Y 31、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ABC等派系。
A.皖B.直C.奉Z 32、中国古代前国家时期和一些少数民族政治组织的最普遍的形式是酋邦Z 33、战国时,有些国家实行五官制,五官即ABCD和大行。
A.大谏B.大田C.大司马 D.大理Z 34、战国时,司法职官地位上升,各国的司法职官主要有ABC。
A.大理 B.司寇 C.廷尉Z 35、战国时的任官符信制度有ABCD。
A.玺B.印C.符D.节Z 36、在中国历史上,外戚干政最为严重的是ABC等朝代。
A.西汉 B.东汉 C.唐Z 37、在洋务派官僚中,属于地方官僚的BCD。
B.曾国藩C.李鸿章 D.张之洞Z 38、中国近代军队的萌芽是AB的组建。
A.湘军B.淮军三、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F 2、分封制是西周政权的基本体制形式。
答:正确.周公所开创的封建诸侯以强化周王室对各地控制的政策,在周公以后已经成为西周最根本的各级政权营建形式.各诸侯国也纷纷仿照王室分封的方法在自己的国内实施低一级的分封,并以此作为强化自己对分国各地控制的有效手段,于是分封在西周便呈现出多极化的特征,成为由中央到地方,甚至基层的各级政权的基本体制形式.H 3、皇位的世袭制对政治稳定有重要的作用。
答:错.世袭制的实施有助于避免因对皇权的激烈争夺而引发的政治动乱.但是世袭制对政治稳定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尽管已将皇位合法的继承人局限于皇帝家族内部,但仍无法避免皇族内部的争斗.中国古代各朝各代,皇族内部的与异姓野心家合谋夺嫡争储的各种斗争一直没有停息过,而这正是皇权的专制性质所决定的.J 6、九品中正制为科举制所取代,是由它的日益暴露的弊端而造成的。
答:正确.西晋时,派到各地的中正已完全为士族所控制,门第成为入仕的首要条件,遂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说法.到东晋时,九品中正制进一步于门阀制度相结合,门第已成为国家选官的唯一标准,国家的选管及任用制度,就失去了社会激励作用.到南北朝后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业已暴露无遗,到隋唐时期逐渐为科举制所替代.N 9、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典型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答:错.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突出总统权力的不完全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一般三权分立的国家总统行使政权,但临时政府总统的权力实际上兼有司法权,总统的权限超出了行政系统.南京临时政府并没有独立的司法机构.W 20、魏晋南北朝的三省制对以后官僚体制有重大影响。
答:正确.它标志着宰相权力已为三省分掌,秦汉时期的独相制已为群相制所代替,它的产生是君权与相权之间长期互动的结果.尽管三省制于南北朝时已共掌相权,但彼此之间的责任分工尚不明晰,作为国家主要决策和执行体制,其运行尚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Z 19、政教合一是中国古代早期的权力结构模式。
正确.王权虽然主要是由战争发育起来的,但它在形成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从传统文化中为自身寻找合理的支撑点,酋长借助巫术来统治部落的方式被继承下来,巫术或巫教也就成为王权所发现的第一个"合作伙伴".王权以政治整合达成了对巫术的整合,又以整合起来的巫术帮助其实现更稳固的政治整合,于是,政教合一的权力结构形态随着中国文明的起源而形成了,这也成为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四、论述题C 1、传说时代的政治组织的基本特色有哪些?(1)人群以氏族和部落为单位,构成了孙氏族—子氏族—宗主氏族—联合体的金字塔式的政治组织结构形式;(2)他们分布在广阔的地域范围内,但却已经实现了有效的联合;(3)血缘氏族组织构成了政治性组织的基础,而政治组织由肯定血缘关系和血统优势.血统优势不仅使某些氏族在其所统辖的族群中成为当然领袖,而且还使他们有可能成为联合体的最高领导者.H 4、汉代察举和征辟制度的特点是什么?,答:汉代察举和征辟有两个共同特点.首先,将国家职官的推荐权及部分录用权交给了各部门主管,特别是交给了地方州郡主管,说明两汉时各部门及地方还保留相当大的权力,中央集权的政府体制在其草创时期,尚未能建立起与这一体制相适应的职官录用机制.其次,不论是征辟还是察举,考察标准都是面察和行为道德的考察,文字考试居于次要的位置,这反映两汉的官员选任尚带有相当的随意性.H 5、汉武帝时监察机构的设置出现了哪些变化?(1)开始重用内朝官,监察权力逐渐转移到内朝尚书令手中.(2)于丞相府设置丞相司直,秩位与御史大夫相同,(3)设置司隶校尉,其权势逐渐显赫.J 7、简述早期改良主义者的思想主张及其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