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职表

合集下载

明朝官职图一览表

明朝官职图一览表

典吏
督察院
通政使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大理寺
詹事府
翰林院
左督御 史(无 定员,
正二 品)
左副督 御史
(无定 员,正 三品)
右督御 史(无 定员,
正二 品) 通政使(1 右副督 人,正三品) 御史 (无定 员,正 三品)
卿(1人,正 三品)
詹事(1人,正三品) 少詹事(2人,正四品)
学士(1人, 正五品)
左佥督御使(无定 员,正四品)
职方清吏司4人)
主事(各1人,正六品
职列表

刑部
尚书(1人,正二品)
工部 尚书(1人,正二品)
左侍郎(1人,正三品)
左侍郎(1人,正三品)
左侍郎(1人,正三品)
左侍郎(1人,正三品)
右侍郎(1人,正三品)
右侍郎(1人,正三品)
校检(1人,正九品) 司务(1人,从九品),刑部司务厅
司务(2人,从九品),工部司务厅
部 帝
刑 部
工 部
督 察 院 使通 司政
兵部大通关 13清吏司
照磨所 刑部司狱司 营缮清吏司 虞衡清吏司 都水清吏司 屯田清吏司
营缮所 大通关提举司 文思院、皮作局、鞍辔司、宝泉局、颜料司、军器局、节慎局、织染 局、杂造局、柴碳局 广积、通积、卢沟桥、通州、白河各抽分竹木局
经历司 照磨所 司狱 经历司
左少卿 右少卿 (1 (1
人,正 人,正 左通政 右通政 四品) 四品)
(1 (1 人,正 人,正 四品) 四品)
府丞(2人,正六品)
侍读学 士(2 人,从 五品)
右佥督御使(无定 员,正四品)
左通政 右通政 (1 (1
人,正 人,正 四品) 四品) 左寺丞 右寺丞

明朝官职品级及名称

明朝官职品级及名称

文官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郎。
文官初授迪功佐郎,升授修职佐郎。
待诏,詹事府、上林苑录事,通事舍人,正字,司
校书,国子学正,部院检校,鸿胪寺署丞,上林苑
务,国子学录,国子典籍,鸣赞序班,韶舞司乐,
典署,司历,营膳丞,各馆局大使,京府照磨,赞
五官司晨,漏刻博士,京府检校,京县典史,院司
正九品
从九品
礼郎,奉銮,府、县主簿,宣慰、安抚司知事。
佥事、府同知、长史、仪卫正、正千户、宣慰使司
正五品
从五品 招讨使,宣抚副使,安抚使。
佥事、宣抚使司同知。
文官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武官初授武略
文官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武官初授武德
将军,升授武毅将军。
将军,升授武节将军。
勋位,文官称协正庶尹,武官称飞骑尉。
勋位,文官称修正庶尹,武官称骁骑尉。
大理寺正,詹事府丞,中允,侍讲,侍读,国子监
赞善,司直郎,修撰,光禄、鸿胪寺丞,大理寺副,
司业,尚宝司丞,太仆寺丞,京知县,都指挥使司
京府推官,布政司经历,正理问,运判,州同知,
正六品 经历,通判,上林苑、钦天监副,五官正,太医院 从六品 正提举,副长官。
判,兵马指挥,所镇抚,百户,典仗,审理正,神
奉国将军。
龙虎将军。
勋位,文官称正治卿,武官称护军。
勋位,文官称正治上卿,武官称上护军。
太子宾客、左右侍郎、左右副都御史、通政使、大
光禄、太仆、苑马寺卿、左右参政、都转运使、卫
理寺卿、太常寺卿、檐事府詹事、顺天、应天府尹,
指挥同知、宣慰使。
按察使、副留守、都指挥佥事、卫指挥使。
正三品
从三品 文官初授亚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

明代官阶职位明细表

明代官阶职位明细表

明代官阶职位明细表正一品官:太师、太傅、太保、宗人令、宗正宗人、左右都督,都属于正一品的官职。

官阶,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

勋位,文官叫左柱国,武官叫右柱国。

从一品官:包括少师、少傅、少保和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以及都督同知。

官阶,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

勋位,文、武官都叫柱国。

正二品官:太子太师、少傅、少保、六部(吏、户、礼、兵、工、刑)尚书、都御史、都督佥事、正留守都督指挥使、衍圣公(孔子的后代)都是正二品官。

文官初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夫;武官初授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

勋位,文官叫正治上卿,武官叫上护军。

从二品官:布政指挥同知。

文官初授中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武官初授镇国将军,升授定国将军,加授奉国将军。

勋位,文官叫正治卿,武官叫护军。

正三品官:太子宾客、侍郎、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卿、太常卿、檐事府尹、按察使、副留守都指挥、佥事指挥使。

文官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武官初授昭勇将军,升授昭毅将军,加授昭武将军。

勋位,文官叫治资尹,武官称上轻车都尉。

从三品官:光禄、太仆、参政、苑马卿、运使、留守指挥同知卫、指挥同知宣慰使。

文官初授亚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武官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加授安远将军。

勋位,文官叫治资少尹,武官叫轻骥都尉。

正四品官:佥都御史、太仆、通政太常、苑马少卿,少詹太常、京府丞副使、鸿胪卿、知府卫指挥佥事、宣慰同知。

文官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武官初授明威将军,加授广威将军。

勋位,文官叫赞治尹,上骑都尉。

从四品官:祭酒、参议运司、宣慰副使、宣抚。

文官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清大夫;武官初授宣武将军,升授显武将军,加授信武将军。

勋位,文官叫赞治少尹,武官称中骑都尉。

正五品官: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春坊的大学士、翰林学士、庶子通政参议、大理寺丞、尚宝卿、光禄少卿、太医院使、郎中钦天上林监正、寺中宗人经历、按察佥事府同知、长史、仪卫正、正千户宣慰佥事、宣抚同知。

明代官衔

明代官衔

明代官衔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宗人令、宗正、宗人、左右都督。

官阶,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

勋位,左、右柱国。

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督同知。

官阶,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

勋位,柱国。

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尚书、都御史、都督佥事、正留守、都指挥使、衍圣公(孔子后代)。

官阶:文官初授资善大夫,升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夫;武官初授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

勋位,文官称正治上卿,武官称上护军。

从二品:左、右布政使,副留守、都指挥同知。

官阶:文官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武官初授镇国将军,升授定国将军,加授奉国将军。

勋位,文官称正治卿,武官称护军。

正三品:太子宾客、左右侍郎、左右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太常寺卿、檐事府詹事、顺天、应天府尹,按察使、副留守、都指挥佥事、卫指挥使。

文官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武官初授昭勇将军,升授昭毅将军,加授昭武将军。

勋位,文官称资治尹,武官称上轻车都尉。

从三品:光禄、太仆、苑马寺卿、左右参政、都转运使、卫指挥同知、宣慰使。

文官初授亚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武官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加授安远将军。

勋位,文官称资治少尹,武官称轻车都尉。

正四品:左右佥都御史,太仆、太常、苑马寺少卿,左右通政,少詹事,京府丞、鸿胪寺卿、知府、卫指挥佥事、宣慰同知。

文官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武官初授明威将军,升授宣威将军,加授广威将军。

勋位,文官称赞治尹,武官称上骑都尉。

从四品:祭酒、布政司参议、宣慰副使、宣抚使。

文官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请大夫;武官初授宣武将军,升授显武将军,加授信武将军。

勋位,文官称赞治少尹,武官称骑都尉。

正五品: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左右春坊大学士,翰林学士,左右庶子,通政使司左右参议,大理寺丞,尚宝司卿,光禄寺少卿,太医院使,郎中,钦天监、上林苑监正、宗人府经历、按察司佥事、府同知、长史、仪卫正、正千户、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

明代文武官品级表

明代文武官品级表

明代文武官品级表文官:1、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中书令、中书省右左丞相;•散官:开府仪同三司;•爵:无。

2、从一品:•职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尚书令、尚书省右左丞;•散官:特进;•爵:无。

3、正二品:•职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六部尚书(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都御史;•散官:光禄大夫;•爵:无。

4、从二品:•职官:枢密院正副长官、通政司正副长官、大理寺正副长官;•散官:给事中;•爵:无。

5、正三品:•职官:侍郎(工部侍郎除外)、左右副都御史、大理寺卿;•散官:詹事;•爵:无。

6、从三品:•职官:大理寺少卿、鸿胪寺卿、太常寺卿;•散官:太仆寺卿;•爵:无。

7、正四品:•职官:左右春坊大学士、翰林院学士;•散官:国子监祭酒;•爵:无。

8、从四品:•职官: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散官: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或左副都御史;•爵:无。

9、正五品:•职官:行人司正、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散官:员外郎;•爵:无。

10、从五品:•职官:鸿胪寺少卿、监察御史;•散官:奉直大夫;•爵:无。

11、正六品:•职官:左右春坊中允、左右庶子、翰林院编修;•散官:州同知;•爵:无。

12、从六品:•职官:翰林院侍读侍讲、鸿胪寺丞;•散官:奉议大夫;•爵:无。

13、正七品:•职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散官:朝奉大夫;•爵:无。

14、从七品:•职官:京县知县、通判;•散官:朝议大夫;•爵:无。

15、正八品:•职官:县丞;•散官:承议郎;•爵:无。

16、从八品以下至未入流,即归入流外之职,不在叙阶之列。

如县主簿由八品降为九品,州吏目以下未入流品第,均以吏员出身,不入常选。

此类官员多由考授或荐举就职,故又称“杂流”。

武官:17、正一品:•职官:都督府左右都督;•散官:上柱国;•爵:无。

18、从一品:•职官: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太师;•散官:柱国;•爵:无。

大明官职表

大明官职表

大明官职表正一品 87石 11087 太师太傅太保宗人令左右宗正左右都督左右宗人从一品 72石 9175 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督同知正二品 61石 7773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尚书左右都御使都督俭事正留守都指挥使袭封衍行公从二品 48石 6117 布政使都指挥同知正三品 35石 4460 太子宾客侍郎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太常寺卿詹事府尹按察使副留守都指挥佥事使指挥事从三品 26石 3313 光禄寺卿太仆寺卿行太仆寺卿苑马寺卿参政都转运盐使留守司指挥同知宣慰使正四品 24石 3058 佥都御史通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少卿少詹事鸿胪寺卿京府丞按察司副使行太仆寺少卿苑马寺少卿知府卫指挥佥事宣慰司同知提督四夷馆少卿从四品 20石 2548 国子监祭酒布政司参议盐运司同知宣慰司副使宣抚司宣抚正五品 16石 2039 华盖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春坊大学士翰林院学士庶子通政司参议大理寺丞尚宝寺卿光禄寺少卿六部郎中钦天监正太医院使京府治中宗人府经历上林院监正按察使佥事府同知王府长史仪卫正千户宣抚使同知从五品 14石 1784 侍读侍讲学士谕德洗马尚宝少卿鸿胪少卿部员外郎五府经历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卫镇抚副千户仪卫副招讨宣抚司副使安抚使安抚正六品 10石 1274 大理寺正詹事丞中允侍读侍讲司业太常寺丞尚宝司丞太仆寺丞行太仆寺丞主事太医院判都督院经历京县知县府通判上林苑监副钦天监副五官正兵马指挥留守司经历都司经历断事百户典仗正神乐观提点长官司副诏讨宣抚俭事安抚同知善世正从六品 8石 1019 赞善司直郎修撰光禄寺丞光禄寺署正鸿胪寺丞大理寺副京府推官布政司经历布政司理问盐运同判官州同知盐课司提举市舶司提举河梁副提举安抚司副使正七品 7.5石 955 都给事中监察御使编修大理寺评事行人司正五府都事都察院都事通政司经历太常寺傅士大常寺典簿兵马副指挥营膳司所正京县丞府推官知县按察司经历留守司,都司都事,副断事审理安抚司俭事蛮夷长官从七品 7石 892 翰林院检讨左右给事中中书舍人行人司副光禄寺典簿光禄寺署丞詹事府主薄詹事府主簿京府经历灵台郎祠祭署奉祀州判官盐课司副提举布政司都事副理问盐运司经历卫经历宣慰经历招讨司经历蛮夷副长官正八品 6.5石 828 国子监丞五经博士行人部照磨通政司佑事京主簿保章正御医协律郎典牧所提领营缮司所副卫知事府经历县丞煎盐司提举按察司知事宣慰都事王府典簿正王府典宝正王府奉祀正王府良医正王府典膳正讲经大通关宝钞,龙江司提举至灵元府崇真宫灵官从八品 6石 764 清纪郎翰林院典藉国子监助教国子监典簿国子监博士光禄彔事光禄监事鸿胪寺主簿京府知事运司知事挈壸正祠祭署祀丞布政司照磨王府典膳副王府奉祀副王府典宝副王府良医副宣慰司经历神乐观知观崇真宫副灵官左右觉义左右玄义正九品 5.5石 700 校书侍书国子监学正部检校鸿胪寺署丞五官监候五官司历营缮所丞府知事龙江宝钞副提举县主簿长史司主簿长史司典仪正长史司典乐牧监正茶马大使赞礼郎奉銮知事宣抚知事安抚知事颜料局大使皮作局大使鞍辔局大使宝源局大使织染所大使承运库大使宝钞广惠大使广积库大使赃罚库大使京府织染局大使十字库大使典牧所大使会同馆大使文思院大使杂造局大使从九品 5石 637 待诏司谏通事舍人正字詹事府彔事司务学彔典籍鸣赞序班司晨漏刻博士司牧局大使牧监副圉长大医院吏目提举司吏目盐课司吏目州所吏目副教授染造大使织染局大使府仓大使司库司大使司狱副使巡检副使茶马副使教坊司韶舞司乐按察司检校府照磨宣抚司照磨典仪副教授草场大使军储大使御马大使都督府大使门仓大使军器局大使典牧所副使会同馆副使文思院副使伴读颜料局副使承运库副使宝钞广惠副使广积库副使赃罚库副使十字库副使广盈库大使太仓银库大使大仆寺大使京府库大使都税大使宣课大使柴炭司大使京府织染局副使皮作局副使鞍辔局副使宝源局副使织染所副使正术正科都纲都纪太常寺同乐都司、运司、府学、京卫、宣抚、宣慰司学教授司牲司大使杂造局副使节慎库大使营膳所丞未入流 3石 383评:明朝官员的工资真的是非常之少,和现在的官员工资相比,几乎不相上下.但是大家都知道,现在官员的收入,工资只占很少一部分.其余所有的补助都应当属于养廉银的范畴了.。

明朝官职详表

明朝官职详表
官署名称
长官名
品秩
职掌
下属官僚机构
吏部
吏部尚书
正二品
天下官吏选授、
文选、验封、稽
吏部左、右侍郎
正三品
封勋、考课之政令
勋、考功四清吏司
户部
户部尚书
正二品
天下户口、田赋
浙江、江西、湖
户部左、右侍郎
正三品
பைடு நூலகம்之令
广、陕西、广东、山东、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十三清吏司
礼部
礼部尚书
正二品
天下礼仪、祭
仪制、祠祭、主
礼部左、右侍郎
正三品
祀、宴享、贡举之政令
客、精膳四清吏司
兵部
兵部尚书
正二品
天下武卫官军选
武选、职方、车
兵部左、右侍郎
正三品
授、简练之政令
驾、武库四清吏司
刑部
刑部尚书
正二品
天下刑名及徒
浙江、江西、湖
刑部左、右侍郎
正三品
隶、勾覆、关禁之政令
广、陕西、广东、山东、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十三清吏司

明朝官职品级表大全及职能

明朝官职品级表大全及职能

明朝官职品级表大全及职能
明朝官职品级共分十等,分别为太尉、正大夫、特进、领事、探花、郎中、参军、主事、丞相、大夫,每等再分等级。

正大夫:明朝次高官职,又称正字大夫,主管中央机构的日常管理和司法事务,如案件判决、禁止违法犯罪等。

特进:明朝第三高官职,主管议政、审批重要任命,如朝廷军令、官僚任命等。

领事:原先是朝廷掌管外事事务,审查大臣的职位,现在指外交官、办事处、文职人员以及外国驻华大使馆及机关的总称。

探花:明朝特级官员,主管朝廷政务,主要负责审查和提出官员任职建议。

郎中:明朝中级官职,主管朝廷机构的日常事务和政府审查等工作,如审查司法文书、协助太子陪带等。

参军:明朝顶级军官,主管朝廷武装、军事建设、威慑外侮、处理各类军事活动等,负责执行朝廷军令。

主事:明朝中级官职,主管朝廷机构的日常事务,如审查朝廷官职任命,协助封号等。

丞相:朝廷中高级官职,主管内务、外交、宗教等职能,担任国家重要使命的审批和处理者。

大夫:明朝低等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人府宗人府,掌管明朝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并按时撰写帝王谱系,记录宗室成员子女的嫡庶、名称封号、嗣职袭位、生卒年间、婚嫁、丧葬谥号等事。

凡是宗室陈述请求,均为之向皇上汇报,并引荐贤才、记录得失等。

明朝洪武三年,设立大宗正院。

洪武二十二年,改名宗人府,并命亲王掌管,秦王朱樉为第一任宗人令。

此后,均以元勋外戚大臣兼领,不再专设官员,其负责事务转移至礼部[1]。

三公三公,即明朝的太师、太傅、太保三职的合称,正一品。

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授李善长为太师、徐达为太傅、常遇春为太保。

建文年间,三公职位被撤。

直到永乐二十年八月,明成祖朱棣再恢复三公职位,但无实授。

宣德三年,明宣宗授英国公张辅为太师,沐晟为太傅,陈懋为太保,当时三公官职,几乎为专授。

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公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2]。

三孤三孤,即明朝的少师、少傅、少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

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设立少师、少傅、少保,但无兼兼领者。

建文年间,三孤职位被撤。

直到永乐二十年八月,明成祖朱棣再恢复三孤职位,但无实授。

宣德三年,明宣宗授蹇义进少师,杨士奇进少傅,夏原吉进少保,当时三孤官职,几乎为专授。

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孤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3]。

东宫辅臣明朝太子三师,即明朝的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

最初负责以道德辅导皇太子,且谨身护翼,为东宫辅臣。

后为虚衔。

洪武元年,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经常因事亲征,考虑皇太子监国时,再设官僚制度,会生嫌隙,于是命朝廷命臣兼顾东宫职务,但未授任何太子三师职位。

后命东宫师傅止为兼官、加官及赠官。

从此以后直至明末,太子三师全部为虚衔,与辅导太子的职责无关[4]。

比如洪武十九年,李景隆兼太子太傅。

二十四年,傅友德兼太子太师。

二十五年,冯胜兼太子太师,蓝玉兼太子太傅,常升、孙恪兼太子太保,都不掌管东宫职位,只有虚名[5]。

明朝太子三少,即明朝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三职的合称,正二品。

最初负责掌奉皇太子以观三公的道德而教谕等事,为东宫辅臣。

后为虚衔。

唯一的特例是永乐年间,明成祖迁都北京,命姚广孝专任太子少师,留辅太子朱高炽[6]。

女官明朝女官分属“六局一司”:尚宫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功局和宫正司。

每个“尚×局”设首席女官“尚×”二人,宫正司设宫正一人,此13名最高等级女官秩正五品。

每局下设四个“司×司”,首席女官为正六品“司×””,正七品“典×”、正八品“掌×”佐之。

尚仪局还设有彤史二人,正六品,掌宴见进御之序(凡后妃群妾御于君所,彤史谨书其日月)。

各司女史掌执本司文书。

尚宫局尚宫局设尚宫二人,秩正五品,掌导引中宫。

凡六局出纳文籍皆署之,若征办于外则为之请旨,牒付内官监,监受牒行移于外。

尚宫局下辖四司:1.司记司•司记二人,正六品,掌印。

宫内诸司薄书出入录记、审署加印,然后授行。

典记、掌记佐之。

•典记二人,正七品。

•掌记二人,正八品。

•女史六人,掌执文书。

2.司言司•司言二人,正六品,掌宣传启奏。

凡节令外命妇朝贺中宫,司言传旨。

•典言二人,正七品。

•掌言二人,正八品。

•女史四人。

3.司薄司•司簿二人,正六品,掌宫人名籍登录及赐廪之事。

•典簿二人,正七品。

•掌薄二人,正八品•女史六人。

4.司闱司•司闱六人,正六品,掌宫内管键之事。

•典闱六人,正七品。

•掌闱六人,正八品。

•女史四人。

尚仪局尚仪局设尚仪二人,正五品,掌礼仪、起居之事。

尚仪局下辖四司及彤史:1.司籍司•司籍二人,正六品,掌经籍图书、笔札几案之事。

•典籍二人,正七品。

•掌籍二人,正八品。

•女史十人。

2.司乐司•司乐四人,正六品,掌率乐人演习乐阵,悬拊击退进之事。

•典乐四人,正七品。

•掌乐四人,正八品。

•女史二人。

3.司宾司•司宾二人,正六品,掌朝见、宴会及赐廪之事。

•典宾二人,正七品。

•掌宾二人,正八品。

•女史二人。

4.司赞司•司赞二人,正六品,掌朝见、宴会、导引赞相之事。

•典赞二人,正七品。

•掌赞二人,正八品。

•女史二人。

•彤史二人,正六品,掌宴见进御之序。

凡后妃群妾御于君所,彤史谨书其日月。

尚服局尚服局设尚服二人,正五品,掌供服用采章之数。

尚服局下辖四司:1.司宝司•司宝二人,正六品,掌服契图籍。

•典宝二人,正七品。

•掌宝二人,正八品。

•女史四人。

2.司衣司•司衣二人,正六品,掌衣服首饰之事。

•典衣二人,正七品。

•掌衣二人,正八品。

•女史四人。

3.司饰司•司饰二人,正六品,掌巾栉、膏沐、器玩之事。

•典饰二人,正七品。

•掌饰二人,正八品。

•女史二人。

4.司仗司•司仗二人,正六品;掌羽舆仪卫之事。

凡朝贺率女官擎执仪仗。

•典仗二人,正七品。

•掌仗二人,正八品。

•女史二人。

尚食局尚食局设尚食二人,正五品,掌膳羞品齐之数。

凡以饮食进御,尚食先尝之。

尚食局下辖四司:1.司膳司•司膳二人,正六品,掌割烹煎和之事。

•典膳四人,正七品。

•掌膳四人,正八品。

•女史四人。

2.司酝司•司酝二人,正六品,掌酒酝酏饮事。

•典酝二人,正七品。

•掌酝二人,正八品。

•女史四人。

3.司药司•司药二人,正六品,掌医方药物。

•典药二人,正七品。

•掌药二人,正八品。

•女史四人。

4.司饎司•司饎二人,正六品,掌给宫人廪饩薪炭之事。

•典饩二人,正七品。

•掌饎二人,正八品。

•女史四人。

尚寝局尚寝局设尚寝二人,正五品,掌天子燕寝及嫔妃进御之次序。

尚寝局下辖四司:1.司设司•司设二人,正六品,掌床帷茵席,洒扫张设之事。

•典设二人,正七品。

•掌设二人,正八品。

•女史四人。

2.司舆司•司舆二人,正六品,掌舆辇、伞扇,羽仪之事。

•典舆二人,正七品。

•掌舆二人,正八品。

•女史二人。

3.司苑司•司苑二人,正六品,掌囿园种植花果蔬菜之事。

•典苑二人,正七品。

•掌苑二人,正八品。

•女史四人。

4.司灯司•司灯二人,正六品,掌灯烛、膏火之事。

•典灯二人,正七品。

•掌灯二人,正八品。

•女史二人。

尚功局尚功局设尚功二人,正五品,掌督妃嫔宫人女红之程课。

尚功局下辖四司:1.司制司•司制二人,正六品,掌衣服裁制缝纫之事。

•典制二人,正七品。

•掌制二人,正八品。

•女史四人。

2.司珍司•司珍二人,正六品,掌金玉宝货之事。

•典珍二人,正七品。

•掌珍二人,正八品。

•女史六人。

3.司彩司•司彩二人,正六品,掌缯绵丝絮之事。

•典彩二人,正七品。

•掌彩二人,正八品。

•女史六人。

4.司计司•司计二人,正六品,掌度支衣服、饮食、柴炭之事。

•典计二人,正七品。

•掌计二人,正八品。

•女史四人。

宫正司宫正司设:•宫正一人,正五品,掌纠察宫闱、戒令谪罪之事,大事则奏闻。

•司正二人,正六品。

•典正四人,正七品。

•女史四人。

宫正女史掌书记功过。

中书省明朝中书省,为明朝初期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期间的行政中枢。

其中丞相为明朝中书省的最高级长官,负责统领六部。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

内阁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确立,乃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

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明太祖废除宰相。

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

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大学士均因有太子经师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

宣宗时期,朝廷事无大小,宣宗均悉数咨询大学士杨士奇的看法而决定。

虽然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召见时得以参与各部事宜,然而其还远不如杨士奇等内阁成员得以亲自接见。

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10]。

六部明朝中书省时期,七卿长官均为正三品。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罢中书,仿《周官》六卿之制,升六部秩,各设尚书、侍郎一人[11]。

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所属最高长官为明朝吏部尚书、明朝户部尚书、明朝礼部尚书、明朝兵部尚书、明朝刑部尚书、明朝工部尚书,其常常与都察院之都御史、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大理寺之大理寺卿合称“九卿”。

明朝时,重臣任择须由九卿及外省巡抚、总督公开举荐,此为廷推。

各部司不能单独决定的国家大事、要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