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杰一针疗法》)
《一针疗法》高树中著.pdf

《一针疗法》高树中著.pdf转载:《一针疗法》高树中著关键词分享首次分享者:河北大熊已被分享1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一针疗法》高树中著关键词风铃为了网友们搞好针灸实践,把我的藏书中的关键内容打出来发到群里,望有兴趣的朋友收录。
当你有了成果的时候,请不要忘了我,只报个讯就可以。
目的是带动其他朋友学习实践它。
《一针疗法》高树中著关键词(下述病症,只取一穴而可治)一、经络病证的一针疗法:头疼——头维(三棱针)肓俞(用脑过度头痛)眉棱骨痛——昆仑,或解溪。
麦粒肿——肩胛区反应点。
牙痛——翳风、内庭、太溪。
大抒、偏历。
落枕——后溪或束骨、悬钟。
颈椎病——束骨、昆仑、后溪、腕骨、太溪,大钟,足跟腱中点。
肩周炎——阳陵泉、条口、鱼肩、后溪、束骨。
中风手指拘挛——腕骨。
乳腺增生——人迎。
急性腰扭伤——人中、后溪、龈交异点、手三里、太冲穴处压痛点、腰痛1穴到腰痛5穴。
膝关节炎——大杼、尺泽。
腓肠肌痉挛——承山。
癔病性失语——涌泉。
二、脏腑病证的一针疗法:(四关主治五脏,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病在阴之阴者,刺阴这荥输,病在脏者,取之井。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俞暮穴的作用脏腑病证的用穴规律——)胃脘痛——至阳或灵台、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尺胃、脐胃。
腹痛——足三里、中脘、上巨虚、曲泉。
膈肌痉挛——攒竹、翳风、太渊、乳中、中魁穴、太溪穴、急性胰腺炎——地机。
支气管哮喘——孔最、鱼际、神阙。
心绞痛——内关、至阳、喜笑不休——神门。
脏躁——少海。
慢性胆囊炎——阳陵泉、胆囊穴。
丘墟透照海。
痛经——十七椎、神阙。
急性扁桃腺炎——少商、商阳。
美容——足三里、人迎。
养生保健——足三里,涌泉、太溪、气海、关元、神阙。
三、时间性病症的一针疗法:太冲穴治疗丑时(1——3点)病症。
太渊穴治疗寅时(3——5点)病症。
三间穴治疗卯时(5——7时)病症。
陷谷穴治疗辰时(7——9)病症。
太白穴治疗巳时(9——11时)病症。
神门穴治疗午时(11——13时)病症。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一回)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一回)2008年4月3日首次刊出(第一回)一、问:请问有横倒马吗? 有位李先生的书提到横倒马,也有位朱先生及其他先生教倒马针法,说有多种倒马,比如奇穴有门金与火主;木斗与门金…等,十四经有大陵与神门倒马;内庭与行间倒马…等。
请问有这样的横倒马吗? 又请问倒马针法的正确配法及深层意义是什么?答:倒马一词第一次出现是在我写的《针灸经纬》中,我也看老师用过多年,我必须说几句话,这方面目前有不少人把倒马搞得很复杂很混乱,真的害人不浅,。
横倒马是很错误的说法,说这种话的人应该是根本未学过董氏奇穴或不懂董氏奇穴,也未亲眼见过董老师扎针。
果真如此则任合邻近两针都可算是倒马,那么全身都是倒马了,这样不顾生克,就实在太荒唐了。
倒马一词虽然在董老师临床时几乎每日皆会提到,但关于倒马一词最先在董老师的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着作《董氏正经奇穴》中并未见及,只有在两处提到回马针:在34页「后椎穴」说:『两穴通常同时用针,即所谓回马针,效力迅速而佳』,在58 页指出「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时下针(即所谓回马针),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针」。
其他再也看不到回马或倒马字样。
在我1975年出版的《针灸经纬》中,正式提出倒马针法形诸文字具体叙述,当时董老师尚健在,经老师认同后开始大力推广。
记得当年随董老师学习,看到老师针灵骨大白,我曾说老师今天针大白灵骨啊,老师立刻指正: 灵骨大白。
老师平日虽不多言,但在关键时刻总是给予重要的提示。
又有一次看到老师针火主及门金,我说是倒马吗?老师只说:这怎会是?多想想。
从这简单的一句话中,读书人应该悟出不少玄机。
倒马针最重要的是必须在同一条经络上,是在一条经上的相邻两针或三针并刺,在寗失其穴莫失其经的基础上有正确定位的意义。
倒马一般要两穴相邻,这样两穴只有相生而且绝无相克,作用才大。
在腿上的大倒马基本上也没有相克的问题。
在同一条经脉上连用数针,古已有之,一般常称为排针法,有加强刺激的作用,只是董师用的更灵活更成熟。
你落枕了吗?重子、重仙加承浆穴治疗落枕,可以转动脖子

你落枕了吗?重子、重仙加承浆穴治疗落枕,可以转动脖子
重子重仙加承浆治疗落枕
先针刺重子重仙,并行针,患者感觉缓解,后针刺承浆,并行针患者可以转动脖子
重子穴
《董氏奇穴针灸学》杨维杰
背痛、肺炎(有特效)、感冒、咳嗽、气喘(小孩最有效)部位
《董氏奇穴针灸学》杨维杰
虎口下约一寸,即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
手心向上,在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约一寸处是穴位。
重仙穴
《董氏奇穴针灸学》杨维杰
当大指骨与食指骨之间,距虎口两寸处是穴。
针刺法
《董氏奇穴针灸学》杨维杰
一寸半针,针深一寸,—般针一针(重子)即可,二针齐针成倒马针,效果更佳。
承浆穴
主治
《针灸大成》
主偏风,半身不遂,口眼㖞斜,面肿消渴,口齿疳蚀生疮,暴喑不能言。
《快速取穴彩色图解》
仰靠坐位。
颏唇沟的正中,按压有凹陷处即为此穴。
《针灸大成》
《素注》针二分,留五呼,灸三壮,《铜人》灸七壮,止七七壮。
《明堂》针三分,得气即泻,留三呼,徐徐引气而出。
日灸七壮,过七七停四五日后,灸七七壮。
若一向灸,恐足阳明脉断,其病不愈,停息复灸,令血脉通宣,其病立愈。
杨维杰:我最常用的12特效穴

杨维杰:我最常用的12特效穴导读: 杨师最常用12特效穴,相信大家都会很好奇到底是哪十二穴?哪个又排在第一?哈哈,相信你肯定猜不出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下杨老师如何以12穴愈百病十四经各家经常应用穴位不过数十。
也有仅以十数穴交互配用,以之治疗全身病痛者,如马丹阳之天星十二穴。
我个人平日临床平均取穴平均每次仅二、三穴,有时往往只用单穴一针即治。
总计应用穴位连董氏奇穴在内亦不到三十。
最重要的是这些穴道的应用,都合乎经络与辨证论治的法则。
个人最常用的约为十二个,这些称为「特级穴道」,其它穴常用者为「一级穴道」,再其次为「二级穴道」。
倘能灵活运用特级穴道,面对一般临床即很余裕,若再配合常用之董氏奇穴,则疗效更高。
治疗原则对于痛症,除少数例外,均采健侧为主〈例外者特别注明〉,若两侧均痛或头面躯干中央疼痛,则双侧均取。
若内脏病症,亦以双侧皆取为原则,针法以动气针法为主。
〈注:|表示患侧,∠表使健即对侧,‖表示双侧。
↓表示点刺出血,ㄣ表示灸〉。
十二特级穴道,此十二个穴道,用途广泛疗效显著。
(一)风市〈足少阳胆经〉在膝上七寸,外侧两筋间。
人身直立,双手自然下垂,中指尖所到处是穴。
主治:1.为镇定要穴,总治全身各种疼痛。
2.人体侧面之各种疼痛尤其特效。
如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肩背痛、肋骨痛、少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
3.骨刺。
4.半身不遂5.解晕针、滞针。
6.耳鸣甚效。
7.失眠特效。
8.下肢风湿。
9.下肢皮肤病。
10.颜面神经麻痹。
杰按:1、《素问》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胆经镇定作用甚强,主治病症极多。
2、少阳为转枢之腑,主半表半理之病,一般疾病已离表而未深入内里者,多在半表半里之间。
3、此外疾病有时间性者多属少阳病。
4、胆与心通,心主神志,十一脏亦取决于胆,可见胆亦主神志。
风市穴顾名思义为「风」之市,因此能去风止痛止痒及镇定安眠,又胆经绕耳一周,并穿过耳内而出,治耳鸣耳聋皆效。
观小柴胡汤及温胆汤主治证既多又效,即可知少阳主治作用之广及效。
董针针方精要三(杨维杰教授治疗学针方精华)藏品级干货

董针针方精要三(杨维杰教授治疗学针方精华)藏品级干货——林君续二第八节神志病一、失眠症1.下三皇穴配镇静穴效果极佳。
2.针大白、九里极有效。
3.耳尖刺血特效。
二、癫痫1.肾关、上瘤穴。
2.腕顺一、二穴。
3.金前上、下穴。
4.背部第3椎旁1.5寸金吉、金陵(肺俞、厥阴俞)点刺出血,治疗效果很好。
5.火枝、火全、肾关合用。
三、精神病1.天皇副穴(肾关)、镇静穴(皮下针)。
2.镇静穴。
3.火膝穴。
第九节杂症一、高血压1.五岭穴(第四胸椎至第七胸椎两旁1.5寸,膀胱经线上厥阴俞、膊俞)、火云至土泄穴点刺放血。
2.委中穴青筋点刺出血。
3.四花中、四花外点刺出血。
4.中白穴有效。
5.耳尖刺血。
6.太阳穴刺血。
7.火菊、火硬穴。
十四经效穴:曲池、阳陵、太冲。
二、中风昏迷症1.十二井穴点刺(放血)。
2.人中、内关、涌泉、太冲穴针刺。
三、半身不遂(中风后遗症)1.灵骨、大白穴特效。
2.九里穴倒马针特效。
3.对侧重子、重仙穴。
4.肾关。
5.正会、后会穴。
6.五岭穴放血。
7.肩中。
四、中风舌强不语(失语症)1。
正会穴、后会穴。
2.总枢穴点刺出血。
3.水金、水通。
4.失音穴。
十四经效穴:哑门点刺,商丘。
五、中风手拘挛(痉挛)1.针对侧重子、重仙穴有效。
2.曲陵泻针或放血。
六、四肢发抖(帕金森病)1.肾关、复溜、明黄穴。
2.明黄、其黄、肾关穴。
3.正会、后会、镇静穴。
十四经效穴:四关(合谷、太冲)。
七、糖尿病1、天皇、肾关、水相合用甚效。
2.下三皇(有口渴严重的状况时加通肾穴)。
十四经效穴:承浆、阳池穴。
第三章头面、颈项疾病第一节头部一,晕眩1.血压高的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再针火硬,立降血压,并止晕眩。
血压低的头晕亦效。
2.脑贫血的头晕:①针通关、通山、通天;②针中白、肾关有效。
3.灵骨治头晕甚效。
十四经效穴:曲池、内关。
二、神经衰弱1.针正会,镇静。
2.针下三皇效果亦佳。
三、脑膜炎1.三重,用倒马针法。
2.四花外点刺,再针正筋。
杨维杰五输穴临床经验

[]维杰五输穴临床经验原文地址:维杰五输穴临床经验作者:段宏明龙道undefined加博友关注他他的网易微博最新日志【引用】中医四大基础和中医【引用】中医医院针灸科科室中医难病诊治——冠状动脉粥中医难病诊治——病态窦房结中医难病诊治——慢性肺原中医难病诊治——多发性大动该作者的其他文章博主推荐相关日志随机阅读首页推荐留学生为连刺母亲八刀到美国后告别娇小姐生活日本认为中国料理能减肥房价泡沫在明年六月破灭基层腐败逼学生逃回北京杰伦与'嫩模'恋情公开更多>>对“推广广告”提建议毛主席老歌150首董氏放血療法擧隅维杰五输穴临床经验2011-07-26 11:54:18| 分类:个人日记|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楊維傑五輸穴應用經驗五輸穴為針灸臨床既廣泛又特效之穴道,此固為針灸醫師所熟悉並樂用,但有關之系統性專門著作及全面之經驗論述,卻不多見。
在此特就我個人綜合時間關、空間關、象數關、同氣相求等觀念與理論,並融入古法經驗,在臨床應用驗證後之心得及體會,對五輸穴之應用經驗作一提要說明,希望能有助於針灸醫師之臨床及中醫之發揚。
一、肺經1.尺澤(合水穴)(LU.5)本穴是肺經合水穴,為常用要穴。
此穴「合主逆氣而泄」,理氣作用甚好,因此對肺經之氣逆病如氣喘、咳嗽等療效頗佳。
本穴為金之水穴,能肺腎雙治,肺(金)主肅降,腎(水)主受納,治療咳喘當然有效。
臨床治療胸口苦悶,呼吸困難,氣喘、發熱等症與併發的肺、支氣管、心臟等病效驗顯著。
治哮喘針感麻到手掌,療效尤佳。
亦為治療扁桃腺炎常用之卓效要穴。
本穴自古即為刺血要穴及常用穴。
點刺出血治療胸悶、胸痛、心臟病變及肩痺痛(五十肩),氣喘皆極有療效。
善於治上焦之病,如實證性的眼病鼻病等,以及其他由血壓亢進而發生的各種病變等均常取用。
余治一例口腔癌在此處及太陽穴放血數次而癒。
臨床經驗以尺澤治療胸悶、呼吸困難、氣喘,病例甚多效果極佳,治療心臟病變,肩痛及不舉亦有極大功效。
杨维杰讲课一至八回

杨维杰讲课一至八回《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
如果一本都未读过,是很难登入针灸之门。
香山认为,书是要读的,但是,由于古代的针具与现代的有很大差异,有一些手法现在无法用得上了。
灸绳是一本针灸方面的好书,建议学习。
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
(香山注:1.为表病之邪,2.为里病之邪,3.为正气来复,阴阳平衡了。
)此外针刺分三部有另一种意义,浅部天部治疗近部局部病变。
尤其新病,只有阳气损伤,刺之泻阳邪亦不必深刺。
中部人部治疗稍远处病,深部地部治疗更远处。
例如在四肢取穴刺至天部人部多可治躯干之病,刺至地部多可治远处四肢之病或较深之内脏病或久病,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
如:刺足三里针五分至一寸在天部可治腿痛腿病,针至人部约针一点五寸可治肠胃中焦之病。
足三里深刺久留是治疗心脏疾病及气喘非常有效的穴位,这就要针到地部约二寸左右。
足三里治口眼歪斜也很有效,至少亦应针二寸,针尖向上斜刺效果尤佳。
大间针一分至二分治心脏病变,针二至三分治小肠病,疝气及膝痛。
小间,针一分至二分治心肺病变,二分至二点五分治小肠气、疝气、膝痛,地宗针深一寸治轻病,针深二寸治重病,地士穴针深一寸治气喘、头痛,针深一寸五分治心脏病。
善用针者不针患处,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
这就是以阴治阳,以阳治阴。
远处刺针系透过高级神经传导,有记忆性、储蓄性,尤其适合无法连续天天来治疗的病人。
远处刺针放射较远,治疗面积也就较大,往往不是一个点一条线,而是一个区一条带。
可以以少带多,取穴少但治症多且治效高。
透针法事实上是壹针两穴,效果更强。
倒马针是在一条经上的相邻两针或三针并刺。
倒马一般要两穴相邻,这样两穴只有相生,绝无相克,作用才大。
(香山记:一般穴位的相生与相克,无稽之谈!!如果有,就不会再发现新穴或奇穴了,也不会有董氏奇穴了,更不用说,董氏的千个穴了。
凡是有血的地方,就有穴,这个穴,最起码就是不定穴,也就是以痛为俞的穴。
杨维杰:我最常用的十二特效穴

杨维杰:我最常⽤的⼗⼆特效⽳杨维杰:我最常⽤的⼗⼆特效⽳⼗四经各家经常应⽤⽳位不过数⼗。
也有仅以⼗数⽳交互配⽤,以之治疗全⾝病痛者,如马丹阳之天星⼗⼆⽳。
我个⼈平⽇临床平均取⽳平均每次仅⼆、三⽳,有时往往只⽤单⽳⼀针即治。
总计应⽤⽳位连董⽒奇⽳在内亦不到三⼗。
最重要的是这些⽳道的应⽤,都合乎经络与辨证论治的法则。
个⼈最常⽤的约为⼗⼆个,这些称为「特级⽳道」,其它⽳常⽤者为「⼀级⽳道」,再其次为「⼆级⽳道」。
倘能灵活运⽤特级⽳道,⾯对⼀般临床即很余裕,若再配合常⽤之董⽒奇⽳,则疗效更⾼。
治疗原则对于痛症,除少数例外,均采健侧为主〈例外者特别注明〉,若两侧均痛或头⾯躯⼲中央疼痛,则双侧均取。
若内脏病症,亦以双侧皆取为原则,针法以动⽓针法为主。
〈注:|表⽰患侧,∠表使健即对侧,表⽰双侧。
↓表⽰点刺出⾎,ㄣ表⽰灸〉。
杨维杰:我最常⽤的12特效⽳(上)(⼀)公孙〈⾜太阴脾经络⽳,奇经⼋脉交会⽳通于冲脉〉在⾜⼤趾本节后⼀⼨。
主治:总治前⾝各病。
补脾兼补肾要⽳。
能平冲降逆。
1.前头痛。
2.眉⾻⿐⾻酸痛。
3.脾胃胸腹各种病(急性胃痛、胃下垂甚效)。
4.⾼⾎压|。
5.⼿⿇。
6.肠梗阻。
7.痛经。
8.呕吐。
9.呃逆。
10.奔豚⽓。
(⼆)涌泉〈⾜少阴肾经井⽊⽳〉⾜掌⼼陷中,⾜底前三分之⼀处。
主治:本⽳能补⽔润⽊,肝肾并调,去风去寒及开窍。
1.急救要⽳(厥逆要⽳)。
2.半⾝不遂,腿屈不灵。
3.不语症。
4.⿐衄。
5.⾎尿。
6.紫癜。
7.通乳。
8.尿潴留。
9.婴⼉不啼。
10.抽筋、震颤。
11.脑外伤后遗症。
12.昏睡不醒。
13.头顶痛。
14.黄疸。
15.疝⽓。
16.消渴。
17.蛋⽩尿。
18.癫瘸。
19.中风闭症。
20.狂症。
21.奔豚。
22.癔病。
23.不射精症。
24.顽固性呃逆。
25.呕吐。
26.降⾎压。
(三)梁丘〈⾜阳明胃经之郄⽳〉在膝上⼆⼨,阴市下⼀⼨两筋间。
主治:A.阳明经多⽓多⾎,郄⽳亦多⽓多⾎,本⽳调理⽓⾎作⽤极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问:『体应针法』与一般之『刺五体法』有何异同?五体,指的是灵枢官针中的:凡刺有五,以应五脏?是吗? 答: 刺五体法一般系指《灵枢?官针篇》之五刺,体应针法包含《灵枢?官针篇》之五刺,但内容更丰富,以皮治皮治肺除半刺外上有毛刺;以脉治脉治心除豹纹刺外上有络刺、赞刺;以筋治筋治肝,除关刺外尚有恢刺;以肉治肉治脾,除合谷刺外尚有浮刺、分刺;以骨治谷除输刺外尚有短刺。也就是说不只包括五刺,还包括九刺及十二刺。 除《灵枢?官针篇》外,还包括《素问?刺齐论》及《素问?调经论》的内容。
体应针法(或称体应全息)主要内容有:一、以体治体(体体对应);二、以体治脏(体脏对应);三、以体治象(体象对应)。简单说就是:一、以体治体(体体对应):包含有「刺五体法」即: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许多古人的经验也与此相合,目前虽也能看到些零星的应用经验,但整体性全面性的论述并不得见。二、以体治脏(体脏对应):可以五体治五脏,即《灵枢官针篇》中的:『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但亦很少见人提出具体全面之应用。三、以体治象(体象对应):这是本人扩大其对应治疗范围,以五体对应五行之象的扩大应用,例如以筋治风;以骨治寒;以肉治湿等…。则范围更大。因而将此一大法称之为体应针法。
一般人之应用『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多仅限于局部,如刺皮法刺患处的皮内,治疗皮肤麻木疼痛等症;刺筋法在肌腱上针刺;刺骨法治疗足跟骨刺,针照海水泉申脉等穴;网球肘刺肘髎穴,颈椎病刺天窗穴等;董氏竒穴许多用法虽与此相合,但董氏竒穴治疗五体之病多在远处取穴,效果更大,治疗范围更广,不过老师并未对此加以叙述,一般人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个人加以综合整里发挥,对于十四经穴及竒穴皆以此广泛应用,进而使之成为一完整实用之系统理论。并将此一大法称之为体应针法。
二、问:什么情况,下三皇同用,什么情况只用天皇副及人皇?听说如果偏于补肾则以肾关为主向下三寸取地皇,偏补脾则以人皇为主向上三寸取地皇 答:一般用针以精简为要,若病重则下三皇同用。有时为加强效果也可下三皇同用。若还有其他用穴,用穴不宜太多,则针天皇副及人皇两针即可,甚至仅用天皇副一穴或人皇一穴即可,这就必须把天皇副及人皇的作用、位置、穴性及与周边十四经穴的关系认识清楚。肾,脾,肝之阴阳皆虚,有很多人以为应下三皇倒马同用,但有时也可用两针或一针,不过人皇不可少,因为人皇在三阴交穴(脾肝肾之交)之稍上,脾肝肾皆治。
至于偏哪里治哪些病,我在一些学校的竒穴治疗课程里讲过一些,偏于补肾则从肾关向下三寸取地皇,偏补脾则从人皇向上三寸取地皇。这种讲法只对了一部分,董氏竒穴范围很大,内容很多。地皇浮动取穴有更深意义,浮动之间所夹穴位亦有特别意义。复习思考题先前已提出,请看看题目,留点空间自己思考,作更多发挥。
三、三个三叉穴何以三叉三穴效果最大,怎样取法? 答:三叉三穴在手背第四与第五指缝接合处,略贴第四指,在筋下骨旁,握拳取穴(见 照片))。当液门穴前,刺入后穿过十四经穴液门、后溪、中渚及竒穴中白、下白、腕顺一穴,并可透达腕顺二穴,透过穴位之多,无出其右者。可以说透过荥俞原,又在筋下骨旁,上邻小血脉,针之与筋骨脉皆有关,透达俞原穴之肉多处,与脾亦有关,又能健脾益气。进针时紧贴皮下近针,与肺亦相应,为治疗感冒之特效针。这种得天独厚的有力地位,是其他三叉二、三叉 一甚至别的穴位都无法比拟的。所以能治疗许多疾病,诸如:感冒、头痛、肩痛、五官科疾患、喉痛、耳鸣、心悸目赤肿痛、荨麻疹、腿痛、眼皮下垂、眼皮沉重、疲劳、提神、重症肌无力等都很有效。 本穴在三焦经上,透过肾与三焦通,也能补肾。本穴脾肝肾皆治,又能增加免疫机能,治疗上述诸症确实有效。主治之病既多而有效,为个人常用十大要穴之一。
四、问:听说穴位有空间性,也能进一步说明吗? 答:穴位的空间应用范围较广内容较多。这里仍以五输穴为例简单说明: 1、「病在脏者取之井」,井穴能治神志病变及头部病症。从﹝部位对应﹞之手躯逆对及足躯逆对两法来看,手指尖及足趾尖可对应于头顶,因此等同于百会、神庭等穴,是以井穴能治神志病变及头部病症。神志病急救时最常用,其他神志病也常用,例如脾井隐白,配胃井厉兑能安神治梦靥不宁。 又井穴能开窍袪寒善治「窍病」,如肝井大敦能治阳痿;隐白(脾统血)配肝井大敦(肝藏血)能治崩漏急症。 「井主心下满」,井穴能治「心下满」,即中脘痞满。又,急症常见心下满闷不通,邪实壅闭心窍,井穴能疏泄邪热,开通心窍,故能治急症。 2、「病变于色者取之荥」,「荥主身热」『「荥」俞治外经』。这里的外经与经络有关,与外邪也有关,从全息对应来看荥穴对应于面目鼻喉,对原发性神经痛也有一定疗效。
3、「俞主体重节痛」,『荥「俞」治外经』。风湿及筋肉疼痛之病多取俞穴,所谓「荥俞治外经」, 一系指荥俞部位较浅,所以用治体表外感病,一是说荥穴、俞穴适于治疗各经所过的体表和所属经脉病变。 归纳来说:俞穴对应于一、五官(详见余之著作《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谈太极全息与对应一章)。二、身体关节。三、半表半里(少阳阳明合病或兼病),也就是说能治疗这些部位的病变。
4、「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主喘咳寒热」,经穴之五行属性在脏属金,金与发音有关,金与肺相应,与风寒有关。整体来看,经穴主治皆系与发音有关之器官及部位,主要是肺及喉舌口齿。
5、「合主逆气而泄」「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每一脏腑皆有其逆气之病,皆可取该经之合穴治疗。临床常用尺泽治气喘(灵光赋);足三里(胃经合穴)治疗腹胀、呕吐(大成、杂病穴法歌、百症赋)、定喘(席弘赋、玉龙歌、杂病穴法歌、行针指要歌);阴陵泉(脾经合穴)治心腹胸胁之满(席弘赋、金鉴)。 「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也是合穴临床常见之用法,例如肠胃有关消化之病多取足三里、曲池、阴陵泉等合穴。瘀血病也多再合穴刺血,如尺泽、委中、足三里等都是刺血要穴。 至于「合治内府。」是说合穴适于治疗体内各自所属六腑的疾病。其实也包括了脏病。
(二)、同气相求 五输穴通过五行与脏腑有着相应的治疗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同气相求」。应用更丰富更灵活,内容甚多,以后再说明。
五、请问你对于台湾针灸四大派之看法? 答:我在台湾执业针灸多年,从不知台湾有四大派,也不认为应该分派,台湾四大派之说似乎出于网站,网站上有人提出一个观念或一句话,只要有个东呼西应,很快就成为一种时尚及流行。所谓网站之台湾四大派,其中所提的当然都是不错的医生。孙培荣在新生南路的诊 所我曾去过。他只在书中列出几个用流注治病的病例,是否就可归于流注派?修养斋之飞经走气也就是感传,七零年代我曾看过他表演,受体质环境等影响,未必每次皆能感传。事实上台湾几十年来有过不少针灸名医,比前述好的医生也不少,例如郭家梁就有不少学生,曹成章、林天树等医师皆有特色,还有易卦派之陈照亦极突出。这样分派对他们及其门生并不公平。
也不能说我写了几本董氏奇穴的书或因为是董氏门生就是奇穴派,我写的十四经穴书籍比奇穴更早、更畅销、更多,尤其临床以五输穴应用最多,这方面也写过专书,又因为我用穴多采各种古词赋歌诀之取穴为主。称我五输派或歌诀派的也有人在,这又怎么说呢。
在我个人看来以灵枢经之刺法如官针篇之九刺五刺十二刺等针法为主,取穴以五输穴为主的的就可算是正统古法针灸。由于用穴精简效宏,也可以称为针灸的经方派。至于以针灸大成之经典歌赋穴为主的或可以称之中古派;其他则均为后世派。但我还是觉得没有必要分派,也不知怎样详细界限分派。
六、问:能简单谈谈你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经验吗? 答:好的,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机会很多,疗效也好。我曾经在台北中国时报写过一篇谈三叉神经痛的文章,一周内就来了六七十位此症病人,可见 罹患此病的真是不少。
三叉神经痛其部位在面颊及额颧部 , 主要为三阳经。特别是与足阳明胃经关系最大。阳明胃经与少阳胆经均循绕侧头面部 ,另外小肠经「…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之者,别颊上拙,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此一部分与三叉神经痛亦有密切关系。
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特效穴很多,我个人习惯远处针刺,基本上以1、后溪、大白为主,可取健侧的大白穴(作治疗针)及患侧的后溪穴(作牵引针),或取健侧的后溪穴配患侧大白穴双穴共治,效果都不错。2、间而用侧三里、肾关为主,效果也不错。这几组穴对治疗三叉神经痛都是非常好的。三叉神经痛有时候非常严重,可是针刺起来可以马上止住疼痛。一般两穴即可达到镇痛效果。
取侧三里之之机理及经验:侧三里穴介于阳明经(土经)与少阳经(木经)之间,善治木土不和之病,对于阳明经及少阳经之病变皆有疗效,尤善治 阳明少阳两经合病之疼痛,因此对于牵涉少阳阳明经之间的偏头痛及三叉神经痛皆有显效。若因情绪所致(木土不和即肝脾不和)或加重者,疗效尤佳。若久病偏正头痛及三叉神经痛,配肾关穴疗效尤佳,一则久病入肾,针肾关可补肾,一则肾关在脾经上,透过脾与小肠通治三叉神经痛亦有效,如此双穴相辅,疗效尤佳。
取后溪之之机理及经验:后溪为小肠经穴位,小肠经「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之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这段经文指出颊颧鼻目内外眦皆小肠经所过,与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大致相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在,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之俞(木)穴,俞主体重节痛,尤其是阵发性疼痛更为有效(俞主时间时甚之病),本穴五行属木,与风相应,风之性常突如其来,三叉神经痛常突发而至,有风之突发性。因此本穴治疗三叉神经痛甚为有效。
取三间(大白)之之机理及经验:三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俞穴,俞穴主体重节痛,为治痛最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