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人本主义
“人”与“物”关系的科学阐释与价值定向——马克思科学人本主义发展观及其当代意义

对精神” 全人类” 全能国家” 集体至上”等旗号 ,以牺牲 “ 、“ 、“ 、“ 现实的人 ”为代价 ,谋求所
单纯物本主义发展观中的 “ ”主要指两个方面 :一是单一的经济增长 ,在理论上主要表 物 现为 “ 增长至上主义”或 “ 经济帝国主义 ” ;二是极端的环境保护 ,在理论上主要表现为 “ 自然 中心主义”或 “ 生态中心主义” 。前者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 ,把发展归结 为物质财富 的增加 , 以经济指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惟一标准;后者从 当代人类所面临的 日 益严重的环境 问题 出 发 ,把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极端化 ,认为人类应抛弃或停止工业文明。现实地看 ,自 中心主 然 义发展观的影响非常有限 ,而增长至上发展观则被普遍认同。因而 ,我们 目 前所说的物本主义发 展观中的 “ ,主要是指单纯追求 经济增长 的实践行 为及其观念 ,如商 品拜物教 、货币拜 物 物”
: 文系 21 年度教 育章人 文社 规划 基金 “ l :本 01 中国特 色社 会主 义人 文 关怀 的理 论 与 实践研 究 ” ( 目号 项
1 Y A 10 9 的阶 段 性 成 果 。 1J70 1)
18 3
在费尔 巴哈那里 ,人 仅仅 是 生物学 意 义上 的 自然人 ,是 没有 差别 的 “ ” 意 义上 的人 , “ 个 人 类 这 不 是从 娘胎 里生 出来 的 ,他是 从一 神 教 的神羽 化而来 的 ,所 以他 也不是 生 活在现 实 的 、历 史地 发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探析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探析作者:陈茉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5期【摘要】人本思想是贯穿于马克思哲学体系中的核心话语,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指出劳动、实践是展现人本价值的根源。
在当下语境中抓住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立论基点,把握住其逻辑体系及核心话语的深刻内涵,对于深入理解和实践我国“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本主义;类本质;实践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的研究,许多哲学家那里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亚里士多德对人的本质曾下过三个论断:“求知是人的本性”,“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是人的自我认识史上一次重大的飞跃。
黑格尔把人归结为“自我意识”、“绝对精神”。
费尔巴哈则把人的类本质看作是友谊、爱情、意志和心。
纵观这些哲学家的分析和见解,发现他们更多的是对人的某些特质和表象的认知。
马克思概括出人的三个特质,即“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需要是人的本质”,从而奠定了马克思的人本哲学基础。
一、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对人的类特性总结到:“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马克思所提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指出了人与人的关系,包括人与自己及他人,人只有理性认清自己及他人的行为、情绪、意识、思维、地位、价值等才能实现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目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蕴涵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重要著作,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论述突破了以往哲学家的惯性思维。
在《手稿》中明确了人是“类存在物”,对人的本质问题给予了非常明确的关注,并揭示了人的本质的丰富内涵,展现了人的“类本质”思想。
马克思在论述“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过程中,当论证“异化劳动”时提出“类”、“类生活”、“类存在物”、和“类本质”。
通过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问题,马克思提出并证明了劳动和私有制等一系列的异化概念,揭示了异化的本质和其存在的不合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以及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以及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㈠马克思主义关于主体性原则:所谓主体性原则,一般来说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实践的唯物主义”基石上的。
第一,它是一个充分承认并揭示主体性效应的原则。
对事物要从主体、人的实践方面来理解,是一个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结论。
第二,它是一种客观性的原则。
在马克思主义这里,主体性与客观性不是对立的概念。
主体,作为各种不同清况下的现实的人及其群体,首先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一一社会存在。
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他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他们的意识。
第三,它是要求对主体做具体分析的原则。
“主体”不是一个一般的抽象或实体,它是一个关系范畴。
因此,必须在具体的对象关系中确认谁是主体,把握主体的具体结构、功能、特性及其作用,探讨不同层次主体间的相互关系,而不能抽象化。
第四,它是强调人的权力和责任相统一的原则。
承认主体的具体地位和作用,正是为了科学地确立人在自己的实践和认识中应有和能够承担的权力和责任的界限,并使二者合理地统一起来。
第五,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主体性原则,并不等于它否认客体性原则,这两看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充才能保证认识和实践富有成效.㈡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
一、人的本质即劳动人的本质即劳动的观点着重表现在马克思所写的《手稿》一文之中。
1、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性(或内在本质)。
人的本质是非异化的劳动。
马克思根据对异化劳动的深层剖析,最终归结为一点———真正的属于人的本质的劳动应该是一种自愿的劳动,是能让“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
浅论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论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作者:井祥磊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7年第12期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主义人本思想与当代价值具有深刻意义,倡导自由、全面发展。
作为社会主义人应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注重理论基础与社会背景,深入研究理论内涵与思想特点。
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注重精神与物质文明建设、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中,就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当代价值研究分析马克思主义思想人本思想即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主体地位凸显进而达到人类自由、解放。
不过,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一直存在争议。
例如:一些学者提出: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而一些人认为反人道的马克思主义等不同思想。
因此,端正态度、正确理解马克思人本思想原貌、发展人本思想,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一、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构成基于黑格尔与费尔巴哈视角下构成马克思人本思想。
马克思对黑格尔思想展开了深入理解,分析其思想下的自由思想。
摒弃唯心思想前提下深入挖掘思想认知。
费尔巴哈提出:我的第一个思想就是上帝,……理性,最后……人,神的主体是理性,而理性的主题为人。
马克思主义分析思想理论,首先,人的双重属性中发扬人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思想,展现了人的社会性且凸显人的个体本质为自我独立性。
其次,基于实际社会与宗教世界对立面中,挖掘出自然与社会的不同。
同时,自然和社会的媒介即是人,分析理论和实践的交互关系,彰显唯物史观。
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内容(一)人的理解人涵盖了丰富的内涵,人指的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与一定历史条件中,为想要长久发展展开物质生产活动的人。
第一,人依靠于社会环境中,马克思提出人不既有自然性也有社会性。
人本质并非个体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现实中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即进一步分析了人的社会性。
第二,在历史发展中的人,即人在某个时刻与空间范围中存在。
同时,限制在这一社会条件下,人可以通过现有历史条件举办活动。
第三,人不只是自然界的重要载体,通过劳动改造世界。
论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论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摘要] 对人的问题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颇为关注的,关心人的问题,研究人的理论,把现实的人作为研究对象,始终着眼于现实的人、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充分肯定了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但是西方一些哲学流派打着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大肆攻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了人学空白,妄图篡改马克思主义。
随着人的问题成为当代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处地位问题应得到切实的回答。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问题人本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概括了马克思的全部精神范围的唯一文献”。
是青年时期马克思的著作,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这部著作为全部马克思主义的本来含义提供了新的依据,他告知人们,青年马克思的学说是“关于人类本质的本体论学说”,即“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
人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重视对人的问题的研究。
但是一些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批判者们,却大肆攻击马克思主义哲学“见物不见人”,是“非人哲学”。
他们完全按照抽象的人本主义观点来衡量马克思主义哲学,企图篡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本质和功能的本来面目,,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围绕人的问题所展开的哲学争论,并进一步阐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人学理论。
首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化倾向,自20世纪20年代起,卢卡奇、柯尔施等人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了人本主义解释。
从30年代起,随着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问世,这种思潮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它打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的招牌,力图用抽象人本主义原则来重建马克思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得到广泛传播的“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化的突出表现。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或者用“性革命”补充、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理论,或者鼓吹人的解放就是“爱欲”的解放。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思想的继承与超越——兼论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区别

理的基础 上,认为马克思从费 尔巴哈那里继承的恰 恰是历史观上的“ 半截子唯心主义”,而非本体 论上的“半截子唯物 主义”,
进而从社会历史主体性质和市民社会批判方案两个方面说明唯物史观中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主要区别。
[关键词] 马克思;费尔巴哈;人的发展;人本主义;实践[中图分类源自] A81[文献标识码] A
化,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道路。 同黑格尔一样 ,费尔巴哈也看到了
近 代 市民 社 会中 人 类个 体 的孤 立 与冷 漠,但与黑 格尔通过精致的辩证逻辑桥 梁 提 出内 生 性的 市 民社 会 批判 方 案不 同,费尔巴 哈的市民社会克服方案较为 粗 糙,只 是针对 现实提 出一种 外在的 、 悬设的道德 要求,作为“应然”与现实 相 对。 费 尔巴 哈不 是从 具体 的现 实的 个 人 出发 理 解人 的 本质 , 而是 从 普遍 性 、共性 上认识 和理解 “人”。 在他看 来,真正的 人的类生活是以爱和友谊为
Tang Wenpei 1, Guo Yi2 (1. Institute of Medical Humaniti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8; 2. School of Economics,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十字路口的科学》 及其影响研究 (09YJC720004)。 [作者简介]唐 文佩 (1981- ), 女,辽 宁鞍山人 ,北京 大学医 学人文研 究院讲 师,哲学 博士, 研究方 向:社会 科学; 郭毅 (1974- ),男,福建福安人,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文本解读

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文本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系弗罗姆早期的最重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本。
此书中,弗罗姆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为人本主义的观点。
在弗罗姆看来,马克思哲学的真相被严重地遮蔽了。
在马克思去世之后,所有那些马克思的经典诠释者,不管是考茨基、普烈汉诺夫、列宁一类正统的主义者,还是像伯恩斯坦那样的改良主义者,无一例外地将马克思理解成经济决定论式的唯物主义。
弗罗姆认为,这种哲学实际上“更接近于马克思所反对的19世纪资产阶级的机械论的唯物主义,而不接近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因为,他们都没有“把马克思解释为是以他的人本主义的存在论 (existentialism)为中心的”哲学(弗罗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西方学者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9页)。
其实我们知道,伯恩斯坦与考茨基,普烈汉诺夫与列宁,在许多哲学理念和实践旨趣上是完全异质的。
可弗罗姆是说,在否认马克思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上却有着惊人的一致。
这倒也对。
弗罗姆这里是一个十分明确的理论定位:马克思哲学的真谛是人本主义。
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宣言。
一、人本主义伟大传统的复兴弗罗姆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属于历史上一种最伟大的传统,即以人为中心、人作为历史存在唯一目的的人本主义哲学。
这是一种历史性的逻辑定位和学统排队。
弗罗姆在《在幻想锁链的彼岸》一书中说:“所谓人本主义,它的意思是指每一个均体现了全部的人性;因此,人所具有的,每个人都具有”(弗罗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页)。
从根本上说,“人本主义意指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的全面发展上一切社会努力的目的与准则”(同上书,第148页)。
这个学统的理论目的是明确的:它是一种把人及人的发展、完善、尊严和自由放在中心位置上的一种思想和感情的体系,它强调人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任何其他东西的手段;它强调人不仅作为个人而且作为创造历史的参与者的那种积极主动的能力;以及强调每个人在其本身之内都怀有全部人性(弗罗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90页)。
马克思主义与教育

马克思主义与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思想体系,它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的问题提供了深刻的分析和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与教育的关系就是探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来指导教育工作,使教育发挥更加积极的社会作用,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教育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原则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
它强调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主张教育应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则:1. 社会性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不是与社会分离的个人行为,而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
教育应该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培养学生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能力。
2. 实践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实践对于人的认识、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人本主义原则: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使每个人在社会主义发展中都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
4. 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原则: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
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发展,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教育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和个体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与教育实践马克思主义与教育实践密切相关,体现在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教育方法的运用等方面。
1. 教育目标的确定: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规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具备创新、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育内容的选择: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强调立足于社会实际,教育内容应该与时俱进,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教育应该注重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3. 教育方法的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实践性教育,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与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普罗泰戈拉,他提出了“人是万物的
尺度”的论断。正如阐释这个论断的来源时所说,人本主义总体上来说就是人类以牺牲神和
其他非人类为代价的行动。在这个基础上,我将用“人本主义”这个词来论述一种规范理论,
它是不信神灵的人们的理论。这种理论以一些更为适于人类的概念为基础,以全人类的利益
为目的,创造出了伦理与道德的要求。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可以说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延伸和发展。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相反,
费尔巴哈认为上帝是人们自己的创造物,他强调人类根据自己的思想创造了上帝。事实上,人
的属性被错误地授予了上帝,使上帝显现出人的特征。按照费尔巴哈的理论,“使上帝越富有,
人类就变得越穷困;如果上帝拥有了一切,人类就一无所有”。而且,他认为信仰上帝使人们更
服从上帝的旨意,而不是服从人们自己的意志,上帝的旨意却又是人们所推测的,因此人们放
弃了自主权而屈服于他治。
马克思于1843 年在他关于政治解放的讨论中,第一次尝试将异化和解放的理论用于社会
领域。对马克思而言,政治解放代表着伟大的进步。但是,他又认为,克服人类的异化仅靠政治
解放是不够的,这是因为原有的状态依然持续存在“, 人们仍然保留着他们的宗教偏见,因为
他们只是在通过迂回或中介物下才能认识自我”。
因此,我们必须说,人类在这种状态下已经部分被异化。马克思继续讨论道,人被分为两个
明显的部分并使自身贫困,即狭义的经济属性和狭义的政治属性,要完成人类解放,必须克服
这种分裂。在此,马克思把解放与消除异己力量相联系。的确,对马克思而言,全面解放是人的
世界的回归和自我回归。
马克思认为,资本掠夺着整个世界——人、自然和资本本身。资本使人的劳动和生命异
化,这种异化的实质主宰着劳动者和他崇拜着的资本。马克思认为,在真实的人类社会里,生产
者雇佣他人并直接决定要生产的物品。但是,在货币经济中,作出决定的过程“是异化的过程,
要考虑产品的质量、资本和外部的人的需求”。作为一个结果,“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
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作为肉体的主体的生存,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
资本就像费尔巴哈的哲学中的上帝,是人类的创造者,作为独立和异己的力量统治着人类,解
放需要冲破资本的束缚。
马克思把资本家对生产技术的改进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简单协作生产、分工和工场手
工业生产、机器和大工业生产。
马克思认为,解放就是克服与资本相联系的异化过程。从原则上讲,生产出来的产品应该
用于个人和集体总的积累的发展,即客体应服从于人的目的。然而,在资本主义下“, 完全颠
倒过来”,生产资料起到主体的作用;同时,工人变成了客体,他们被资本化了。从资本中解放
就要求建立主客体之间的恰当关系,不论是重建一个原有关系还是建立一个更复杂的关系。
正如马克思早在1843 年就提出的,这要求实际上的主体无产阶级成为真正的主体,这个过程
只有在无产阶级控制了生产资料,利用它们去推动个体的发展,并建立起组织才能被实现。当
这一过程发生了,生产资料和资本便会失去它主体的地位,它们会回归到本质:客体才会被人
类发展所利用。总之,马克思希望一个“更高形式的社会,每一个个体都能得到充分自由发展
的社会”。这为他早期人本主义思想体系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绝没有放弃人本主义,而是发展了人本主义经济思想。在《资
本论》的第一部分,与资本相联系的异化概念被用于对商品交换和拜物主义的批判。尽管市
场是人创造的产物,可是它却反过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异己力量制约着生产者,它统治生产者
并且掩盖着它的运作规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也发展了他早期的与资本相联系的异化
理论。事实上,可以说《资本论》的主导理论就是:工人创造了资本,可他们却被资本以独立的
异己力量统治和压迫。资本通过剥削、控制劳动过程、进行劳动分工、剥夺工人的技术和
集中技术知识来统治工人。总而言之,资本颠倒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资本成为了主体而工人
阶级成为了客体。
马克思将共产主义设想成是将人类从异化中解放出来。他论证了当生产资料为全体
人类共有时,与资本相联系的异化将消失;当计划生产替代商品生产时,商品交换和拜物主义
也将消失。被赋予自治权的自由的人们将清晰地看到他们的经济地位,并且可以按照需求直
接支配他们的劳动。到了那时,经济便会发展,“因分工而遭受奴役,处于从属状态下的个体”
的情况就会消失,劳动将“不仅成为生活手段,而是生活的原始需要”。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
中,可以看到所有这些想法,马克思自始至终是一位人本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