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余辉发光粉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能
长余辉发光材料概述

长余辉发光材料概述摘要本文综述了长余辉材料的发光机理及制备方法,并简单介绍了硫化物长余辉发光材料、铝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及硅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
关键词:长余辉;发光材料1.长余辉发光材料简介长余辉发光材料简称长余辉材料,又称夜光材料、蓄光材料。
它是一类吸收太阳光或人工光源所产生的光的能量后,将部分能量储存起来,然后缓慢地把储存的能量以可见光的形式释放出来,在光源撤除后仍然可以长时间发出可见光的物质[1]。
2.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基本机理长余辉材料被激发以后,能长时间持续发光,其关键在于有适当深度的陷阱能态(即能量存储器)。
光激发时产生的自由电子(或自由空穴)落入陷阱中储存起来,激发停止后,靠常温下的热扰动而释放出被俘的陷阱电子(或陷阱空穴)与发光中心复合产生余辉光。
随着陷阱逐渐被腾空,余辉光也逐渐衰减至消失。
而陷阱态来源于晶体的结构缺陷,换言之,寻求最佳的晶体缺陷以形成最佳陷阱(种类、深度、浓度等)是获得长余辉的主要因素。
余辉时间的长短决定于陷阱深度与余辉强度,余辉光的强度依赖于陷阱浓度、容量与释放电子(或空穴)的速率。
而晶体缺陷的产生除了材料制备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结构缺陷外,主要是掺杂。
长余辉发光机理实际是发光中心与缺陷中心间如何进行能量传递的过程,具体的长余辉材料有不同的发光模型,但最流行的是两类:一是载流子传输;二是隧穿效应。
前者包含电子传输、空穴传输和电子空穴共传输,后者包括激发、能量存储与热激励产生发射的全程隧穿和仅是“热激励”发射的半程隧穿。
除这两类外,学术界还有学者提出位形坐标[2]、能量传递、双光子吸收和Vk传输模型。
至今为止,上述模型都是根据已有的实验结果提出的假设,可以解释一定的实验现象,但缺乏足够的论据,也存在若干不确定因素,难以让人信服,而发光机理的研究又是为新材料设计提供物理依据所必须的,有待进一步深入。
2.1空穴转移模型该模型是T.Matsuzawa等人[3]于1996年为了解释的余辉发光机理时提出的,也是最早解释激活长余辉材料余辉机理的模型之一。
长余辉发光材料(Y1-xGdx)2O3:Eu 3+,Mg 2+,Ti 4+的水热合成及其发光性能

光强度 ,但不 改变体 系的结构和发射峰形状 。
关键词 :水 热法 ;红 色长余辉发光材料 ;基质掺 杂 ;余辉 时间
中图分类号 :0 8 .1 4 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7 —7 8 (0 00 —0 4 —4 6 3 102 1)3 2 5
H y r t r a y t ssa d l i e c nc o e te fa t r l w d o he m l n he i n s um n s e epr p r i so fe g o
Ab ta t s r c :Y2 : 3 sah g p ro ma c e g te iig mae as Th t o e e t e eatrlw rp risi 03 Eu i i h- ef r n erd l h-m tn tr l i t i a p dt m g th feg o p o e t d h o t e s
杜 雅 琴 , 王 明 文 , 刘 世 香
( 京科 技 大 学应 用 学 院化 学 系 ,北 京 1 0 8 ) 北 0 0 6
摘 要 :Y O3 u :3 E 是性能优异的红色发光材料 ,对其进行掺 杂改性 以获得余辉性能是开发红色长余辉材料 的有效途
径。采用水热法成功制备T d G 掺杂的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Y0 : 23 u E
p op o s Y1Gd) : u M g T 4 h s h r ( x2 E , , i 03 +
DuYa i , a gM ig e , u S x a g q n W n n w n Li hiin
( p r e t hmir, c n e n A p i i c, e'g 10 8 , hn ) Deat n C e s y S i c d p ldS e eB on 0 0 6 C i m t e a e cn i a
无机功能材料-长余辉发光材料综述

4.2铝酸盐体系长余辉发光材料
铝酸盐体系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突出特点是: ① 余辉性能超群, 化学稳定性好。 ② 光稳定性好, 与ZnS 的耐光性对比实验结 果如下表1。
③缺点是遇水不稳定、发光颜色不丰富。
4.3硅酸盐体系长余辉发 光材料
该材料在500nm 以下短波光激发下, 发出 420~ 650nm 的发射光谱, 峰值为450 ~ 580nm,发射光谱峰值在470~ 540nm 之间可 连续变化,呈现蓝、蓝绿、绿、绿黄或黄颜 色长余辉发光。 (图1 是部分典型的硅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的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分别标记为SB, SBG, SG 和SY,发射光谱峰值分别为469, 490, 509, 540nm。)
特点:该体系的最大优点是体色鲜艳, 弱光下吸光速度 快。
4.2铝酸盐体系长余辉发 光材料
1992 年肖志国率先发现了以SrAl2O4:Eu,Dy 为代 表的多种稀土离子共掺杂的碱土铝酸盐型发光材 料, 由于Dy 的加入使得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发光性 能比SrAl2O4:Eu2+ 的大大提高, 余辉时间可达ZnS: Cu 的十倍以上。 目前铝酸盐体系达到实用化程度的长余辉发光材 料有人们较熟悉的发蓝光的CaAl2O4:Eu, Nd; 发 蓝绿光的Sr4Al14O25:Eu, Dy ( 标记为PLB, 发射光 谱峰值490nm) 及发黄绿光的SrAl2O4:Eu, Dy ( 标 记为PLO, 发射光谱峰520nm) , 它们都有不错的长 余辉发光性能。
燃烧法合成长余辉发光材料 (3)

化学化工学院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报告A实验名称:燃烧法合成长余辉发光材料年级:2012级材料化学日期:2014/10/09 姓名:学号:同组人:一、预习部分A金属硫化物体系长余辉发光材料金属硫化物体系是第一代长余辉发光材料, 它们的显著特点是发光颜色多样, 可覆盖从蓝色到红色的发光区域, 但是化学性质不稳定, 发光强度低, 余辉时间短。
铝酸盐体系长余辉发光材料铝酸盐体系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突出特点是:1.余辉性能超群, 化学稳定性好。
2.光稳定性好。
3.缺点是遇水不稳定、发光颜色不丰富。
硅酸盐体系长余辉发光材料系列硅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特点如下:1.化学稳定性好, 耐水性强, 用 5% 的 NaOH溶液浸泡, 室温下铝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在 2~ 3小时之后就不发光, 而 SB 可在 20 天之内保持发光性能不变。
2.在某些行业如陶瓷行业应用好于铝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
3.发光颜色多样, 与铝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互补。
高温固相合成法对于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制备, 一般采用高温固相合成法, 该方法是将达到要求纯度、粒度的原料按一定比例称量, 并加入适量的助熔剂充分混合研磨, 然后在一定的温度、气氛、加热时间等条件下进行灼烧, 灼烧的最佳温度、时间是由具体实验确定; 灼烧的气氛由具体材料确定, 一般的长余辉材料是在还原性气氛下进行的。
另外, 一些材料灼烧之后, 还需经洗粉、筛选等工艺才可得到所需的长余辉材料。
溶胶-凝胶( Sol-gel)法溶胶-凝胶( Sol-gel) 法是应用前景非常广泛的合成方法, 它主要优点在于在较低的温度下合成产品, 且产品均匀性好、粒径小, 是一种有效的软化学合成法。
目前此法已成功地合成了铕激活的铝酸锶蓄光材料。
水热合成法该法是以液态水或气态水作为传递压力的介质, 利用在高压下绝大多数的反应物均能部分溶于水而使反应在液相或气相中进行。
该法也合成了铝酸锶铕。
燃烧法该法是针对高温固相法制备中的材料粒径较大, 经球磨后晶形遭受破坏, 而使发光亮度大幅度下降的缺点而提出的。
长余辉光致发光涂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的研究

溶剂型长余辉发光涂料 。研 究 了发 光粉 的掺 入 量和发 光粉 的粒 度 等 对发 光 涂料 发 光 性 能的 影 响。结 果表 明,
SA2 :E “ r 1O u
,
发 光亮度 高 、余辉时 间长 的性 能,也保持 了成 品清漆 的性 能。
关键词 :SA2 4 u ;D ;成 品清漆 ;发 光涂料 ;发 光性 能 r 1 :E “ 0 y 中图分类号 :T 4 2 Q 2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9 7 (0 6 1— 0 1— 4 6 2— 8 0 20 )O 0 0 0
维普资讯
第2 9卷第 1 期 2006年 3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Ju a fC a g h n Unv ri fS in ea d T c n lg o r lo h n c u iest o ce c n e h ooy n y
,Dy o g ln at rl w u n s e c p wde s v ro s a n s p o u t , dip ra t a d fe go l mi e c n e o r , a iu v r ih r d c s s e s n s n pr v nt— p e i t n s ee r cpi t, a Efe t ft e a un n h a tce sz fl mi e c n e p wde so h u n s e c r pete fl - f c so h mo ta d t e p ri l ie o u n s e c o r n te l mi e c n e p o ri so u
mi e c n e p it w r lo su id Re u t n i ae ta u n s e c a n a e o ti e y u i g n s e c an s e e as t d e . s l i d c t h tl mi e c n e p i tc n b ba n d b s s n
微波法合成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Gd2O2S∶Eu,Mg,Ti及其发光特性

第2卷, 4 7 第 期
2007年 4 月
光
谱
学
与
光
谱
分
析
S e to c p n p c r lAn l ss p c r s o y a d S e ta ay i
Vo . 7 N . , p 3 — 3 12 , o 4 p 6 46 8 Ap i,2 0 rl 0 7
状光谱 , 归属于 E 抖 的 』 - , , ) F ( =O , , ,4 的跃迁 。随着 E 浓度 的增加 , 于蓝绿 区 u D ( 一O 1 2 到 』- ,1 2 3 ) , , u 位
的 5 6 5 , 4 ,5 3 4 8 4 1 6 l 处 的发射峰逐渐减弱 ,而主峰位于 6 7m 处 的红光发射 明显增 8 ,57 5 1 1 , 9 , 7 ,48n l T 2 强。当 E 浓 度为 6mo 时 , u l 红光发射最强。Mg T 共掺杂可显著改善其余辉性质 。 ,i 关键词 Gd0 S: u z 2 E ,Mg Ti 微波法 ;激发光谱 ;发射光谱 ; , ; 长余辉
样 品 。反 应 机 理 如 下 。
Na C + S— 2 03 Na S Na + COz 2+ 2 Na S Na + Gd 03 Eu 03 M g + Ti — 2+ 2 2 + 2 + O Oz
Gd 02 2 S: Eu,M g,Ti
究[ , 7 但样品的制备均为高温 固相法 。这种 合成方 法过程 ] 复杂、焙烧温度高 、 反应 时间长 ( 一般需 要若干个小 时 ) 且 , 制备的发光粉粒子尺寸较大 , 进行研磨 ,在研磨 过程 中会 需 使晶粒受到破坏 ,降低其发光强度 ,因而使其应用 受到 了一
稀土长效长余辉夜光粉调配夜光油漆夜光油墨技术方法

稀土长效长余辉夜光粉调配夜光油漆夜光油墨技术方法夜光油漆是一种能够在黑暗环境中发出光线的涂料,由于其独特的发光效果,被广泛应用于夜间标识、紧急逃生指示等领域。
稀土长效长余辉夜光粉是夜光油漆中的关键材料,这种夜光粉在白天光照下吸收能量,然后在黑暗中发出长时间、持续的光亮。
夜光油墨技术是一种将夜光粉与油墨相结合的方法,可以用于印刷行业。
以下是稀土长效长余辉夜光粉调配夜光油漆夜光油墨技术的步骤:步骤一:材料准备准备稀土长效长余辉夜光粉、无色透明油漆或油墨、稀释剂、混合容器等。
步骤二:夜光粉调配将适量的稀土长效长余辉夜光粉加入混合容器中,然后将无色透明油漆或油墨逐渐加入,同时搅拌均匀。
注意,夜光粉的添加量应根据所需的发光亮度来确定。
步骤三:稀释处理根据夜光油漆或夜光油墨使用的具体情况,可以适量添加稀释剂进行稀释处理,以使得涂料的流动性更好,便于使用。
步骤四:搅拌均匀使用搅拌棒或搅拌机将所有材料搅拌均匀,确保夜光粉与油漆或油墨充分混合。
步骤五:试验与调整将调配好的夜光油漆或夜光油墨进行试验,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夜光粉的添加量、稀释剂的使用量等方式,来改变夜光效果和油漆或油墨的性能。
步骤六:使用和储存将调配好的夜光油漆或夜光油墨用于所需的应用领域,并按照标准方法进行储存、保养和清洗。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夜光油漆或夜光油墨的调配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安全操作规程进行,避免产生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体的伤害。
总结起来,稀土长效长余辉夜光粉调配夜光油漆的技术方法包括材料准备、夜光粉调配、稀释处理、搅拌均匀、试验与调整以及使用和储存等步骤。
通过合理的配方和调整,可以制备出具备长时间持续夜光效果的夜光油漆,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发展、发光机理及应用

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发展、发光机理及应用
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是一类具有长余辉效应的发光材料,能够在被激发后持续发光一段时间。
这些长余辉发光材料由稀土元素掺杂到晶体或玻璃基质中,通过特定的激发条件,能够吸收和储存能量,当激发源移除后,可以将储存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
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最早的长余辉发光材料是利用能量位移的效应来实现长余辉发光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了其他能够实现长余辉发光的机制,例如自激发机制、激子机制等。
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主要包括能量位移、自激发和激子机制。
能量位移机制是指在材料中吸收的能量以电子序列的形式储存起来,通过能级跃迁而发光。
自激发机制是指材料中存在的一些能级跃迁能够在激发源移除后自动释放能量,实现长余辉发光。
激子机制是指材料中的自由激子可以通过复合过程释放能量,从而实现长余辉发光。
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其中最常见的应用是夜光材料,例如夜光表、夜光标志等。
此外,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还可以用于光学传感器、显示器件等。
近年来,人们还通过将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与其他材料相结合,开发出了一些新的应用,例如发光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发光材料的电子设备应用等。
总的来说,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发展、发光机理及应用是一
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其在能源储存、光学传感、夜光材料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这类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也将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ttp:/www.sansenpaint.net 长余辉发光粉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能
长余辉发光粉(俗称夜光粉),具有储光、节能、稳 定的特点,可做成发光涂料、发光油墨、发光薄膜、发 光纤维、发光陶瓷、发光塑料等系列蓄光型产品,应 用于交通运输、建筑装潢、军事设施、消防应急以及 日用消费品等[1]。尤其是以铝酸盐为基质的发光材料 具有发光效率高、余辉时间长、化学性质稳定以及无 放射性危害等特点,一直倍受人们的关注[2-4]。
以铝酸盐为基质的长余辉发光材料研究最多的 为SrAl2O4:Eu2+,Dy3+,制备方法主要有高温固相法[5]、 水热法[6]、溶胶-凝胶法[7]和燃烧法[8]等。严冬[8]等采用 燃烧法合成迅速、节能显著、合成温度低,采用空气气氛,危险性小,易于实现批量生产。
在以铝酸盐为基质的长余辉发光粉中,以七铝 酸十二钙(Ca12Al14O33)为基质的Ca12Al14O33: Eu2+,Nd3+ 的研究报道很少[9]。文献[9]采用高温固相法,使用氢 气气氛在1 200 ℃制备了Ca12Al14O33:Eu2+,Nd3+长余辉 发光粉,由于使用氢气气氛增加了危险性,其合成的 粉体余辉时间较短,当余辉亮度衰减到初始亮度的 10%时,所用时间只有50 s。
本文采用燃烧法在空气气氛中制备Ca12Al14O33: Eu2+,Nd3+长余辉发光粉,通过正交试验法研究了各种 因素对制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制备条件,并研究了 产物的结构、形貌及发光性能。
1 试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HNO3(A.R.),Nd(NO3)3 · 6H2O(A.R.),Al(NO3)3 · 9H2O(A.R.),Eu2O3(A.R.),Ca(NO3)3 · 4H2O(A.R.), H3BO3(A.R.),尿素(A.R.),浓HNO3(A.R.)以及去离子 水。 X-射线衍射仪,Rigaku D/max 2500/PC型,日本 理学;扫描电子显微镜,JSM-6700F型,日本电子;荧 光分光光度计,F-4600型,日本日立;长余辉测试仪, PR-305型,浙大三色光学仪器。
1.2 样品制备 将Eu2O3粉末加过量浓硝酸溶解,蒸发至近干,然后加水稀释得到0.02 mol · L-1的Eu(NO3)3溶液。 按化学计量比Ca12(1-x-y)Al14O33:Eu12x,Nd12y(x=0.015, y=0.01)分别称取2.763 0 g Ca(NO3)3 · 4H2O、5.251 8 g Al(NO3)3 · 9H2O和0.052 6 g Nd(NO3)3 · 6H2O于250 mL烧杯中,然后向上述烧杯中加入9 mL Eu(NO3)3溶 液和150 mL去离子水,配制成混合金属硝酸盐溶液; 再称取0.144 7 g H3BO3和5.945 9 g尿素粉末依次加 入到上述混合金属硝酸盐溶液中,并搅拌30 min,使 加入的硼酸和尿素完全溶解,得到澄清溶液。最后将 上述澄清溶液转移至刚玉坩埚里,并迅速放入已经 预先加热到600 ℃的马弗炉中,保温2 h;然后随炉冷 却至室温,得到疏松泡沫状产物,稍加研磨后即可获 得目标粉末。 http:/www.sansenpaint.net
2 结果与讨论 2.1 确定试验影响因素及最佳合成方案 影响Ca12Al14O33:Eu2+,Nd3+长余辉发光粉合成条 件的化学试剂用量因素主要有4个:Eu2+的掺杂量、 Nd3+的掺杂量、H3BO3的用量、尿素的用量。 为了确定最佳的各因素水平范围,按照正交试 验设计5因素4水平的正交表L16(45),在随机的原则上 抽取了各个因素对应的水平(见表1所示),并安排了 16个条件试验;然后将所得粉末样品分别在Xe灯激 发光照射(模拟日光1 000 lx)10 min后测量得到余辉 衰减时间(见表2所示)。
采用极差分析法对试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根 据极差分析法计算极差(见表3所示),得到了影响 Ca12Al14O33:Eu2+,Nd3+长余辉发光粉合成条件的化学 试剂用量因素的主次顺序为:尿素的用量>Eu2+的掺 杂量>硼酸用量>Nd3+的掺杂量。各因素最优水平 组合为A3B1C1D3,即Eu2+的物质的量掺杂比为1.0%, Nd3+的物质的量掺杂比为1.0%,H3BO3的物质的量分 数为9.0%,尿素与NO3 -的物质的量比为2.5。
2.2 XRD分析 图1是不同条件下得到的Ca12Al14O33 :Eu2+,Nd3+ 粉末样品的XRD图。其中,a为最优化方案制备的样 品,b、c、d、e是表2中具有Ca12Al14O33物相余辉时间最 长的4个样品,它们分别为3、5、8和13号样品。由图1 可知,a~ d样品主要由Ca12Al14O33相(JCPDS No.09- 0413)组成,含有少量CaAl2O4相(JCPDS No.70-0134)。 其中a样品曲线吻合最好,这表明所得产物为七铝酸 十二钙(Ca12Al14O33),它具有体心立方晶体结构,晶格 常数为a=1.198 2 nm;e样品主要由CaAl2O4相组成,含 有少量的Ca12Al14O33相。这表明最优化方案制备的样 品纯度较高,掺杂少量的Eu2+、Nd3+元素不会改变基质材料的晶体结构。
http:/www.sansenpaint.net
http:/www.sansenpaint.net
2.3 目标产物的形貌分析
图2是不同条件下合成的Ca12Al14O33:Eu2+,Nd3+ 粉末样品的SEM照片。可以看出燃烧法制备样品 的颗粒形貌不规则,为多孔状结构,这是由于燃 烧过程中尿素分解,释放出大量的气体,使得燃 烧后产物呈现出泡沫状、疏松、多孔的结构形态; Ca12Al14O33:Eu2+,Nd3+粉末样品易粉碎成均匀细小的 颗粒,因此避免了由于晶格破坏而导致发光性能下 降。
2.4 目标产物的激发和发射光谱 图3为不同条件制备的Ca12Al14O33:Eu2+,Nd3+粉 末样品的激发光谱(λem=443 nm),a为最优化方案制 备的样品,b、c、d、e分别为表2中的3、5、8和13号样 品。从图3可以看出,激发光谱为宽激发带,波长范 围280~420 nm,表明紫外线和紫光均可有效激发Ca12Al14O33:Eu2+,Nd3+长余辉发光粉;激发波长峰值位 于343 nm附近。
http:/www.sansenpaint.net
图4为不同条件制备的Ca12Al14O33:Eu2+,Nd3+长余 辉发光粉的发射光谱(λex=343 nm)。从图4可以看出, 发射光谱呈宽发射谱带,波长范围为390~530 nm, 峰值位于443 nm处,发光颜色为靛蓝色。这是由于随 着Eu2+激发态(电子构型为4f65d1)的4f电子与5d电子 偶合作用增强,导致4f65d1态的能级间隔逐渐变小,同 时裸露在Eu2+外层的5d轨道受到晶体场影响极为严 重,再加上基质晶格的局部振动,将使4f65d1混合系统 不再是分立的能级,而成为连续的能带,导致其发射 光谱呈现出宽带特征[10]。
2.5 样品的余辉衰减曲线 http:/www.sansenpaint.net 图5是Ca12Al14O33:Eu2+,Nd3+粉末样品被Xe灯激发 光照射(模拟日光1 000 lx)10 min后,当余辉亮度衰减 到0.32 mcd · m-2时得到的余辉衰减曲线。其中,a为最 优化方案制备的样品,余辉时间最长,为3 240 s(当余 辉亮度衰减到初始亮度的10%时,所用时间为300 s); b、c、d、e分别为表2中的3、5、8和13号样品。从图5可以 看出Ca12Al14O33: Eu2+,Nd3+粉末样品的余辉衰减过程 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快速衰减过程和慢速衰减过程。 快速衰减过程是由浅陷阱中的电子获释后进入到 Eu2+发光中心的缘故,而随后的慢速衰减过程是由于 具有较深陷阱能级的Nd3+引起的,随着时间的延长, 衰减过程越来越慢。
3 结 语 在空气气氛中,采用燃烧法在600 ℃下制备出 发靛蓝色光的Ca12Al14O33:Eu2+,Nd3+长余辉发光粉。 通过研究Eu2+和Nd3+掺杂量、硼酸和尿素的加入量 对Ca12Al14O33:Eu2+,Nd3+长余辉发光粉余辉时间的 影响,引入了正交试验设计法,确定了试验影响因 素的主次顺序为:尿素的用量>Eu3+的掺杂量>硼 酸用量>Nd3+的掺杂量,并得到了长余辉发光粉Ca12Al14O33:Eu2+,Nd3+的最佳合成条件。最优化方案制 备的Ca12Al14O33:Eu2+,Nd3+长余辉粉的物相较纯,样品 颗粒形貌为疏松多孔状结构。样品的激发和发射光 谱均为宽带激发,激发峰值位于343 nm,发射峰值位 于443 nm,发光颜色为靛蓝色;其余辉时间长达3 240 s。
随着现在公共场所的建筑结构越来越复杂,当安全事故发生时,尤其是在深夜或暗室环境下,严重 影响了疏散人群和逃离危险的效率,如何在紧急事 故发生时,及时有效地逃离危险环境,成为安全技术 专家急需解决的问题。现在还无法确保在危险事故 发生后电力能源的供给,因此就需要寻找一种不需 要电力供应就能在黑夜中自发光的材料,而长余辉 发光材料就满足了人们在这方面的需求,尤其在涂 料行业中,可用长余辉发光材料与树脂(乳液)、填料、 助剂以及溶剂等制备成发光涂料,用于道路、隧道、 地下通道以及应急通道等建筑或设施的指示照明,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