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嘉定区年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三嘉定语文一模试卷

高三嘉定语文一模试卷

高三嘉定语文一模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蹊跷(qī qiāo)旖旎(yǐ nǐ)蹒跚(pán shān)B. 呱呱坠地(gū gū zhuì dì)徜徉(cháng yáng)囹圄(líng yǔ)C. 恣意(zì yì)踟蹰(chí chú)喟然长叹(kuì ráncháng tàn)D. 踽踽独行(jǔ jǔ dú xíng)咄咄逼人(duō duō bīrén)恻隐(cè yǐ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也好,是我们班的榜样。

C.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D. 他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是工作能力却很强。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一只受伤的小鸟,蜷缩在角落里。

B. 他的声音像泉水一样清澈。

C. 他像一阵风一样,匆匆地走了。

D. 他像一个勤奋的学生,每天早起学习。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果实成熟了,秋天的落叶飘零了,冬天的雪花飞舞了。

B. 他是一个勤奋的人,他是一个聪明的人,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人。

C.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也好,是我们班的榜样。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B. 难道你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C. 他为什么总是这么早来?D. 他为什么总是这么晚走?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难道你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B.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C. 他为什么总是这么早来?D. 他为什么总是这么晚走?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的声音像泉水一样清澈。

2022年上海高三一模嘉定区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2年上海高三一模嘉定区语文试卷含答案

嘉定区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悠悠我心。

(曹操《》)(2),始速祸焉。

(苏洵《六国论》)(3)《大学之道》中特别强调从天子到庶人各个阶层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的语句是:“”。

(4)李白在《蜀道难》中以“”句写善攀爬的动物难以翻越山岭来侧面表现蜀道艰险。

2.按要求完成题目。

(5分)(1)下面是《红楼梦》中重要故事情节,选项中对这些故事情节发生先后次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①梦游幻境②元妃省亲③黛玉焚稿④宝玉摔玉⑤黛玉葬花⑥宝玉出家⑦共读西厢⑧抄检贾府⑨香菱扶正⑩雨村断案A.①④⑩②⑤⑦⑧③⑨⑥B.④⑩①②⑤⑦⑧③⑥⑨C.④⑩①②⑦⑤③⑧⑥⑨D.①④⑩②⑦⑤③⑧⑨⑥(2)请根据下面语段的内容与逻辑关系选出对横线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

(3分)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表达贫瘠愈发成为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赞美”只会“YYDS(永远的神)”、“绝绝子”;张口就是“get”“low”“打call”,却想不出对应的中文是什么。

内容愈发丰富,意义却愈发匮乏,。

以点赞排序的评论区机制,配以快速刷新的信息流,决定了要想让自己观点脱颖而出,就必须②如此机制下,长文走向没落,片段化表达成为主流③语气词、简写乃至表情包成为表达的常态④造成表达的高度模式化⑤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今天的互联网传播规律直接相关A.⑤②①③④B.④②①③⑤C.②④①③⑤D.⑤①③④②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材料一:短视频是指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高频推送的视频内容,几秒到几分钟不等。

2024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___________,日月照耀金银台。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一日克己复礼,___________。

(《论语•颜渊》)(3)杜牧《阿房宫赋》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开篇即以蒙太奇手法暗示秦人以庞大的资源耗费建造奢华阿房宫:“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贾谊《过秦论》特别强调九国之师的强大,列举出统兵作战的诸多将帅、谋士,然后以“___________”一句写出九国之师面对秦军时犹疑徘徊的窘迫情态,对比强烈。

2.按要求作答(5分)(1)请根据下面语段的内容与逻辑关系选出对横线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

(3分)集装箱是西方人发明的,现在,中国人正在为这一行业作出日益重要的贡献。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集装箱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___________;在领导这一产品更新换代的过程中,___________。

目前,智能集装箱的技术方案已经解决,考验人类智慧的则是,___________。

这需要更多的全球合作,包括政府间、企业间和非政府组织间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如果说《世界是平的》着重在于揭示___________,《集装箱改变世界》则重新揭示出___________,让我们重新认识集装箱这个看似简单的发明对人类的深远影响;同时,这也是对在全球范围内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表达迟到的敬意。

①中国企业应该承担更大的使命②在全球化的视角下一个被忽视的伟大贡献③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运用如何成为现实④全球化和新技术对世界的影响及其未来趋势⑤中国企业有能力成为推动者之一,因为中国已经是集装箱的全球制造中心和航运中心A.⑤①③②④B.①⑤③④②C.①⑤③②④D.⑤①③④②(2)小嘉同学是校文学社的负责人,他为号召同学们积极主动阅读文学名著,拟写了一份倡议书,但是细读其中措辞,下面画线部分有一处欠妥,请选出并加以修改。

2020年上海市嘉定区疁城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上海市嘉定区疁城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上海市嘉定区疁城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是在荆楚地区仅次于春节的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岁时节日。

今天端午节的形式与文化内涵,是历史演变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间的多种文化因子相复合的产物。

它的起源和流变过程,较之其它任何一个节日都要复杂。

代表端午节文化意义的传统故事有多种,但以现代大众对端午节所熟知的意义而论,人们大多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我们感兴趣的并不是对端午节的源流作出考辨,而是考察这种选择是如何发生、演变、归一的。

在关于端午节纪念人物的说法中,牵涉到五个被纪念对象:屈原、勾践、伍子胥、曹娥、介之推。

当我们考察这五个人物的传说故事时,可以发现:其一,他们都是悲剧性人物,都带有或强或弱的悲剧色彩,最典型而悲剧性最强烈的是屈原。

选择悲剧性人物作为端午节的纪念对象,暗示着民众的集体无意识选择。

其二,由于人物的悲剧性品格中加注了新的社会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在历史嬗变中演化为相对稳固的价值观念形态,而他们正是这些价值观念形态的现实载体。

在民众心中,人物成为某种价值观念的同位语。

人物所固有的可感性和形象性有利于普通民众的理解和接受,这就使端午节文化意义的转换与选择非常顺利。

然而,当这种转换过程完成之后,它不可能容纳形形色色的传说故事,文化意义的归一化趋势必然出现。

既然上述人物都象征着某种文化精神,那么,它必然最大限度地融汇各个时代对此种价值观念新的理解和看法,为适应归一化的趋势,每个与端午节相联系的人物之间,也必然产生其所象征的文化意义的竞争、淘汰与选择。

屈原最突出的精神品格是爱国忧民。

这种精神品格是建立在广泛而坚实的民族性基础之上的。

上自以帝王将相为代表的统治阶层,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自然地接受了屈原并加以褒扬,占统治地位的权力话语,对于加强和巩固屈原在端午节文化意义中的地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至庶民百姓同情屈原的不幸遭遇,充分接受并赞扬屈原,是因为他代表了民众内心深处对自己所属民族的依恋与热爱,以及彼此之间的信赖和帮助,屈原爱国忧民的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成为唤醒民众对这类情感体验的催化剂。

2023-2024学年上海市嘉定区嘉定二中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上海市嘉定区嘉定二中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上海市嘉定区嘉定二中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清风拂面孙春平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理发棚,简易得没法再简易。

四根竹竿做桩,四片灰白布充墙。

小棚里有四个人,理发员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罩着白褂。

他很健谈,手忙嘴不停,此时正跟理发的那位老者聊得欢。

坐在靠边的凳上排队的便是我和另一位小伙子。

棚子虽简陋,可理发员却想得周到,竹竿上挂了几本新杂志。

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婚姻与家庭》。

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

突然,口哨独奏戛然而止。

我奇怪地从杂志上抬起眼睛,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

可那鞋卡并没有松,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那是一张50元的票子。

棚子里好一阵没进别人,而我自己坐在这里没见地上有票子,况且站在棚子里不断活动的只有那理发员,显然,钱一定是他刚才掏东西时带出来的,而现在却进了别人的裤袋。

小伙子坐回座位,理发员回过头,淡淡地笑了笑,说:“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

”“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

”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

我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把他“揪”出来,还是躲得远一点?“喂,你们二位,谁先来呀?”老者已在对着挂在简易“墙”上的镜子“相面”了。

理发员抖着围巾,转身问我们。

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

”他对我说。

走?便宜你!我一把拉住他:“喂,你有事就先理嘛,我不忙。

上海嘉定区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模)

上海嘉定区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模)

上海嘉定区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模)6、联系《变形记》,探究卡夫卡是如何揭示人的碎片化生存现状的?(5分)(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

(19分)山• 注视(法)勒•克莱齐奥①我想谈谈实在的美,谈谈人的眼睛,例如山,例如光。

②阳光下,它很大,它的石壁,它的褶皱,它的沟壑,它的覆盖着易碎的泥土的缓坡,它的雪崩似的滚滚尘埃。

它岿然不动,独立于高空之中。

它身上一切都是那么坚硬,那么真实。

人们可以在它身上取一小块石头,带往很远的地方,或者扔进大海。

人们可以在鼓荡的风中几天几夜地烧它,把它变成火山。

人们可以在它的缝隙里放入炸药,按下起爆装置。

然而爆炸之后,山依然如故。

③山是持久的,强大的,它的基石扎根在大地深处,随着人的远离,它始终赫然立于地平线上,继而变得越越大,越越模糊。

消失的是枯草、树、一座座房屋、道路、水泥场,剩下的只是轻淡的线,宛若空中膨胀的云,灰色和淡紫色的隆凸,胀满了空间。

每天,每个早晨,都在同一个地方。

它就是它,自由而强大,风从它身上吹过,侵蚀它的峭壁,沿着山谷,自北而南。

④没有什么比这孤独的山更持久,更真实。

任何庙宇,任何建筑,任何人的居所。

它们很想跟它一样,充当登天的板凳,向着隐藏的神祗们举起盛满祭品的托盘。

⑤然而山就是一位女神,人们注视不断地被引向它。

⑥注视就是光,有生命的光,跳跃着奔向白色的山岩,热力深入岩石,令其微微地颤动。

在不动的山的坡上,小树和松柏是灼热的,让空气中充满它们的气味,而寒冷的风从它们周围滑过。

每天它们都在那儿,用它们的根抓住风化的泥土。

云在谷底积聚,然后很快,随风而降,然后散开,化水为雨,灌林和大树的叶子分开了,人们听见山里发出一阵阵古怪的喘息声。

⑦光不断地从虚空的深处向山移动。

重要的不是声音,重要的是人面对孤独的大山时,他所看见的,他所等待的。

人们一无所知,一无所愿,不等待启示,也不等待变化。

人在目光的一端,女神——山在另一端,它们不再孤独了,它们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领域,可以让美通过。

上海市嘉定一中2023-2024学年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含解析

上海市嘉定一中2023-2024学年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含解析

上海市嘉定一中2023-2024学年高考语文一模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山地是世界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主要地貌骨架,其面积占整个陆地的30%。

山地不限于单纯的地貌学概念,而且还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和经济综合体。

在山地,热量和水分条件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植被、土壤的垂直分布变化,农业生产方式也因此而变化。

世界上许多高大山系不仅是自然地理的界线,而且是重要的农业界线。

山地地区人口虽然占比不大,但是依赖山地资源生活的人口却占世界人口的30%~40%。

山地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山地的自然风景和空气清新的山地气候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大多数自然保护区位于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或珍稀动物、植物种属的山地地区。

人类认识山地,利用和改造山地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国先秦时期的《山海经》中就有对山地的描述。

以后的《管子地员》《汉书·地理志》和《徐霞客游记》等都有翔实的对山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记载。

对山地的综合研究是20世纪中期才开始的。

1968年,国际地理联合会成立高山地生态学委员会。

国际山地学会于1980年9月成立,翌年5月正式出版《山地研究与开发》学术性刊物。

这些都标志着世界山地研究已进入一个国际合作的阶段。

(摘编自百度)材料二山地生态系统覆盖了地球表面的1/4,居住着世界12%的人口,山地生物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提供了全球40%的生态系统服务。

同时,山地生态系统由于海拔高度、坡度与坡向变化,以及造山运动等地质活动,也成为地球上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之一。

2020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2020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2020届嘉定区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应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荀子《劝学》)(2)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傲岸不屈的人格志趣。

2.按要求选择。

(5分)(1)随着时代发展,原来只为少数人欣赏的高雅艺术,更普遍地走近了大众。

如果用诗句来描述这一现象,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A.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B.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C.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D.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2)作为一篇文章的引言,以下这段文字后面将要谈论的内容最可能的是( )(3分)信息时代,信息的存在形式与以往的信息形态不同,它是以声、光、电、磁、代码等形态存在的。

这使它具有“易转移性”,即容易被修改、窃取或非法传播和使用,加之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信息技术产品所带来的各种社会效应也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在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间接的、非面对面的、非直接接触的新式交往。

这种交往形式多样,信息相关人的行为难以用传统的伦理准则去约束。

A.信息存在形式的更新B.信息社会与信息伦理C.人际交往形式的多样化D.信息技术产品与交往方式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意图及修正①一个作家之所以写作,乃是因为他有话要说。

然而,作家的初始意图与最终形成的文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空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不断修改其意图——否定、抛弃、订正或重组,甚至可能对原初的意图形成彻底的颠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上海嘉定区年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欧洲文学传统中故事的消失①何为“故事”?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中这样认为:“口口相传的经验是所有讲故事者都从中汲取灵思的源泉。

”在当今这个充斥着小道消息的时代,我们似乎最不缺少的是“故事”。

一桩事情发生了,其“故事性”的强弱与否,取决于它所产生的“未曾料到”对我们的生活经验到底产生了多大的颠覆。

我们都认为这是“故事”,而根据本雅明的理论,这恰恰不是故事。

②故事的要义不在于讲述“未曾料到”的事情对我们生活经验的颠覆,而在于传达了“口口相传的经验”。

□□□□□□故事讲述的关键,在于把握到人们生活中经验的共通状态,并将这种共通经验由幽深处呈现出来。

真正的故事乃是人们生活经验的公器..。

③在西方文学传统中,《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化中故事讲述的真正开端,也是故事讲述的高峰时刻。

《荷马史诗》中的主角是英雄人物,然而,“神”的在场使所有的“英雄”顿然呈现出其凡人的特征,阿迦门农虽贵为众王之王也难抑自己的贪欲,而奥德赛,这个古希腊最聪明的人,也在归家的途中一次次迷失。

在以“神”为背景的叙述中,“英雄”呈现出了凡人人生的整体内涵,有生必有死,是高贵也是卑贱的,是自信也是失落的,完全相反的人生品格在一人身上聚首,勾勒出凡人人生的整体形象。

④《荷马史诗》之后,故事讲述的传统绵延不断,《圣经》文学、骑士文学、中世纪民间文学以至到文艺复兴文学传统的初中期,因为这些文学传统都给予了“神”的超验性以确然的存在位置,所以在“神”的朗照之下,人的整体性品格一直是明朗的,而由对人生整体性的共同领悟则构成了故事圆舞的核心。

⑤圆舞蹁跹,故事不断,直到16世纪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的出现,故事讲述由此走向衰微。

在中世纪骑士文学传统中。

骑士的使命是维护圣教,他们历经千辛万苦。

最后总是要在因他找寻而呈现出的“神迹”面前观证、赞唱自己一生的。

在《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以骑士之名出发,找寻到的却与“神迹”无关,他策马引仆向前冲,却不知道要走向何处。

在西方文学传统中,《堂吉诃德》首次出色的描绘了人生旅程因“神”的缺席而产生的失栖与碎片感。

这种碎片化的人生体验,与人生的整体体验相对,包含着深刻的虚无主义,并由此产生了对人与人之间经验共通性的彻底否认。

⑥《堂吉诃德》之后,故事传统继续衰落,到19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而达到高潮。

西欧现实主义文学标榜眼见为实,摈弃一切超验。

在西欧,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拿破仑的成功造就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拿破仑之神”,巴尔扎克《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以及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玛”,其实都是“拿破仑之神”的信徒。

然而,“拿破仑之神”引导他们走上了向现实和他人掠夺的骑士之旅,却没有提供一个使之回顾、唱赞自己一生的完整化契机。

“拿破仑之神”在文学传统中的出现,是从《荷马史诗》以来,西方文学传统延续数千年的有“神”叙事的最后闪光,自此之后,进入尼采所预言的“上帝死了”的时代。

“上帝死了”,现实之人失去了发现自我完整性的光照,经验消失,故事渐远。

⑦卡夫卡则向我们首次展现了故事写作的不可能。

卡夫卡在西方文学史上是谜一样的人物,他的不可思议之处在于,在众人讴歌“拿破仑之神”的合唱中,他对于自我与现实世界的虚无性却早早领悟,并将人生彻头彻尾的失败作为自己的宿命坦然接受。

卡夫卡对人生虚无的强调,其实是对在资产阶级时代现实个体将再次获得“神”性朗照的坚决否认;在他看来,在绝对没有“神”性降临的时代,写作对人生整体经验的传达已不可能,能做的就是对个体碎片化与孤独本质的展示。

⑧在欧洲文学传统中,从卡夫卡开始,文学开始了无“神”写作。

作品不再是展示人在“神”性光照面前的完整性人生体验,而是要揭示人在“上帝已死”时代的碎片化生存现状,这正构成了一战之后欧洲文学的主流传统。

在今天,随着世俗价值的全球扩散,故事的消失早已不是欧洲文学独有的现象。

然而,故事虽日渐消失,在日益支离的当代,人们对自身完整性的体验和统观却变得日益迫切,在没有故事的时代,我们的文学能否于此补阙?1、第二段加点词“公器”在文中指的是。

(2分)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二段方框处,语义连贯的一项是()(3分)①“整体性体验”的实质是一种界限体验,比如新生与死亡、繁荣与衰落、强大与软弱等。

②以其至深往往使人无从明确查知。

③所谓“经验”,并非人们从现实经历中获得的认知碎片,而是人们在层层叠叠的认知碎片中沉淀下来的生活整体性体验。

④然而也正因其至深而成为人与人之间普遍的共同经验。

⑤这种整体性体验发生于人们的日常认知而又埋藏于日常认知。

⑥因此才具“口口相传”的共通性。

A、①⑤②④③⑥B、③①⑤②④⑥C、③⑤②④⑥①D、①②④⑥⑤③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欧洲文学传统中故事消失的原因是神的缺席B、卡夫卡认为写作不可能传达人生整体性经验C、西欧现实主义文学否认了人生经验的共通性D、整体性体验因埋藏生活深处而无法明确认知5、概括第⑥段的主要内容。

(2分)6、联系《变形记》,探究卡夫卡是如何揭示人的碎片化生存现状的?(5分)(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

(19分)山•注视(法)勒•克莱齐奥①我想谈谈实在的美,谈谈人的眼睛,例如山,例如光。

②阳光下,它很大,它的石壁,它的褶皱,它的沟壑,它的覆盖着易碎的泥土的缓坡,它的雪崩似的滚滚尘埃。

它岿然不动,独立于高空之中。

它身上一切都是那么坚硬,那么真实。

人们可以在它身上取一小块石头,带往很远的地方,或者扔进大海。

人们可以在鼓荡的风中几天几夜地烧它,把它变成火山。

人们可以在它的缝隙里放入炸药,按下起爆装置。

然而爆炸之后,山依然如故。

③山是持久的,强大的,它的基石扎根在大地深处,随着人的远离,它始终赫然立于地平线上,继而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模糊。

消失的是枯草、树、一座座房屋、道路、水泥场,剩下的只是轻淡的线,宛若空中膨胀的云,灰色和淡紫色的隆凸,胀满了空间。

每天,每个早晨,都在同一个地方。

它就是它,自由而强大,风从它身上吹过,侵蚀它的峭壁,沿着山谷,自北而南。

④没有什么比这孤独的山更持久,更真实。

任何庙宇,任何建筑,任何人的居所。

它们很想跟它一样,充当登天的板凳,向着隐藏的神祗们举起盛满祭品的托盘。

⑤然而山就是一位女神,人们注视不断地被引向它。

⑥注视就是光,有生命的光,跳跃着奔向白色的山岩,热力深入岩石,令其微微地颤动。

在不动的山的坡上,小树和松柏是灼热的,让空气中充满它们的气味,而寒冷的风从它们周围滑过。

每天它们都在那儿,用它们的根抓住风化的泥土。

云在谷底积聚,然后很快,随风而降,然后散开,化水为雨,灌林和大树的叶子分开了,人们听见山里发出一阵阵古怪的喘息声。

⑦光不断地从虚空的深处向山移动。

重要的不是声音,重要的是人面对孤独的大山时,他所看见的,他所等待的。

人们一无所知,一无所愿,不等待启示,也不等待变化。

人在目光的一端,女神——山在另一端,它们不再孤独了,它们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领域,可以让美通过。

⑧遥远的美,人不能触摸。

如夜空中的星辰,天上云层的堡垒的轨迹,或晨曦。

然而它就该是这样,不可触及,比人看见的空间还要大,于是注视和它一样,不再是脚、翼和轮子所能及的了:那边,直到那边,它到达路的尽头,越过了有限世界的门槛,进入不可逾越的区域。

它像一个国家那样大,广阔得要几年工夫才能到它的顶。

它像一个行星那样大,从大地的深处直达天的最高处。

它是那样地大,不可能有空虚、恐惧和死亡。

⑨在一座孤独的山中有很大的力量。

有许多的时间,许多的空间,许多的实在的规律。

在它的石头中有许多的思想。

在它的坡上,灌木和松柏就像白色灰尘中的许多黑色的符号。

它们像是汗毛,头发,眼眉。

几只鸟叫着,在悬崖上空慢慢地盘旋。

风在石罅中穿过,古怪地哼着歌儿,隐蔽的溪流发出很温柔的声响。

一切都来自于它,空气、水、土、火。

甚至云也生自于它,在很高的地方,在绝壁之间。

它们冉冉如火山的烟气。

⑩有时山也是遥远的,灰蒙蒙的,被水包围着,人们只能看见它的臀部、腰肢、乳房和肩膀(一模选文时去掉了“臀部”、“乳房”,笔者坚决反对此类无谓的阉割)的柔和曲线,只能看见它的斜落进谷底的长发的波状线条。

当晚霞中一切都消失的时候,山也远去了。

它在拒绝中睡着,裹着沉寂和冷漠。

女性的巨人,白色的女神,它突然厌倦了,闭上眼睛,不愿再让人看它。

美是聋的、哑的、孤独地躲进它的蚊帐。

谁敢靠近它?他将迷路,因为那已不再是坚硬的石头、牙齿状的绝壁、直立的悬崖了。

那已不再是骄傲的生命的努力、德行和美的力量了。

那是一种很单薄、很柔弱的命运,仿佛幻影,在沉睡的大地之上的半空中飘荡,也许是一句话,一段音乐,没有人能发现它。

飞机在云的后面飞过,没有人看见。

海天一色。

太阳已远。

于是目光模糊了,没有什么再发亮了。

⑪这一切过去了,到来了,散走了,周而复始。

山是这样美,没有注视它就不存在;而注视若没有山就一直向前,如子弹穿过空气,在空中打着转儿,变小,什么也没有发现就消失了。

名称、地点、词语、思想,有什么关系?我只想谈谈永恒的美,谈谈人的注视,谈谈在阳光中很高很高的一座山。

7、第④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8、赏析第⑥段加点词“跳跃”的精妙之处。

(3分)9、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

(4分)10、纵观全文,第①段中山的“实在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对第⑩段相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山的沉寂与冷漠是因为没有人的注视。

B、山只有在白天才会有美的力量与德行。

C、夜色笼罩下的山让人感觉遥远和迷失。

D、山的孤独是因为它拒绝了人们的靠近。

12、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5分)(三)默写。

(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3)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