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扑分类与治疗
房扑分类与治疗

当心室率为150次/分左右时, 不论QRS是宽 还是窄, 先考虑房扑是否能够除外
房房扑扑分类的与治疗 治疗
第15页
判别诊疗
AF并LBBB
房房扑扑分类的与治疗 治疗
第16页
药品治疗
控制心室率
适应证 ◆ 血液动力学稳定或复律不成功 药品 ◆ 洋地黄类、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 (个别心室率下降后先变为房颤, 后转为窦律) ◆ Ic类或III类抗心律失常药 (减慢心率, 一个别转复为窦性心律)
非药品治疗
经食道心房调搏复律
复律方法 刺激程序: S1S1分级递增,步长10-20次/分 起始频率: 较F波频率快20-30次/分 起搏电压: 先从低电压开始,快速增至25-35V 连续刺激时间: 开始2-4s/次
可分级递增至10s,步长2s
房房扑扑分类的与治疗 治疗
第21页
非药品治疗
经食道心房调搏复律
房房扑扑分类的与治疗 治疗
第11页
心房扑动分类
合理分类
经典AF 右房内逆钟向次序 右房内顺钟向次序
不经典AF
这么分型对于治疗选择更有意义
房房扑扑分类的与治疗 治疗
第12页
临床表现
房扑易引发快心室率反应, 常在150次/分左右, 比房颤快, 其后果也较房颤更为严重
连续性房扑易造成血流动力学改变, 引发充血 性心衰, 尤其对有基础心脏病者, 心脏贮备功 效差, 其后果更为严重
房房扑扑分类的与治疗 治疗
第6页
心房扑动分类
II型AF--2:1∼3:1
房房扑扑分类的与治疗
F波在II、III、aVF导联直立, V1导联呈负向, V6导联呈正向 第7页
一句经典的心房扑动的分类

一句经典的心房扑动的分类1.引言1.1 概述心房扑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与心脏的正常节律发生了紊乱,导致心房不再像正常情况下那样有规律地收缩,而是以一种不规律和快速的方式收缩。
这种心律失常不仅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还会增加患者患心脏病的风险,并且可能导致心脏衰竭等严重后果。
心房扑动的分类对于临床医学和治疗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类型的心房扑动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医学界,根据心房扑动的不同特点和表现形式,将其分为多个分类,并且对每一种分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本文旨在对心房扑动的分类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介绍和探讨。
首先,我们将对心房扑动的定义和背景进行阐述,以使读者对该心律失常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心房扑动的各种分类,包括其分类要点和特征。
最后,我们将对心房扑动的分类进行总结,并探讨这些分类在临床上的意义和应用。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了解心房扑动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同类型心房扑动的特点和分类要点,以及对心房扑动分类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这对于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心房扑动,以及未来心脏病学研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让我们一起深入研究心房扑动的分类,为临床医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篇长文将围绕着心房扑动的分类展开论述。
首先,我们将在引言部分进行概述,介绍心房扑动的基本概念和背景信息。
接着,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心房扑动的分类要点,包括心房扑动的定义和目前已知的分类方法。
其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心房扑动的特征、发展历程以及相应的临床案例。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心房扑动的分类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在医学领域中的意义和应用。
通过对心房扑动分类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及其不同类型之间的差异,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本文将阐述心房扑动的分类,并探讨其意义和应用。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对心房扑动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这一现象。
房颤_房扑的规范化抗凝

美国前10名处方药,全美年3百万人(3千2百万处方) 用华发林,当然也是麻烦最多的药物之一 ATRIA研究(2001):美国适合抗凝治疗的患者 年龄(岁) <55 55~64 65~74 75~84 >85 华法林率 43% 58.1% 60.7% 57.3% 34.5% 总应用率 55% 中国部分地区回顾性调查(2003): 住院患者抗凝治疗率 6.6% 胡大一等全国人群流调(2003): 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率 2%
卒中减少: 62% 绝对风险减少: 2.7%每年(一级预防) 8.4%每年(二级预防) 颅外出血风险增加: 0.3%每年
Hart et al. Ann Intern Med 1999;131:492–501
ASA VS.华发林预防房颤卒中荟萃分析
年龄 (岁)
中国AF卒中的患病率
%
12.95%
24.81%
17.5%
Hu D, 2004
Qi W, 2003
0
5%
10%
15%
20%
25%
Hu D, 2003
Hu D, et al. 2004 Chin J Intern Med; in press. Random sample of population Qi W, et al. 2003 Chin J Cardiol; 31: 913-916. Case-control study. Hospitalized patients Hu D, et al. 2003 Chin J Intern Med; 42: 157-161. Case-control study. Hospitalized patients
非瓣膜病房颤(NVAF) ASA VS.华发林随机对比研究
房扑

心房扑动治疗前的注意事项?(一)治疗心房扑动的治疗主要分为两方面:1.病因治疗由于心房扑动大多系器质性心脏病所致。
因此,治疗原发病很重要。
有时当原发病未能纠正,心房扑动虽用药物控制但很易反复发作。
2.对心房扑动的治疗心房扑动时心室率常增快,尤以活动时更明显,这对原发病患者影响较大。
故原则上除了对极短阵发作的心房扑动且无器质性心脏病依据的患者可以观察外,对其他患者均应及时纠正,使心房扑动转为窦性心律,即使变成心房颤动也比心房扑动要好,最起码也应将其心室率下降。
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扑动的治疗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终止发作:A.直流电转复;B.食管心房调搏术;C.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普罗帕酮(心律平)等。
②维持治疗:当药物或电转复为窦性心律时,需服胺碘酮、普罗帕酮(心律平)等药物以维持疗效。
③采用导管射频消融术或外科手术可达根治目的。
(1)终止发作:①直流电复律术:心房扑动电复律是最有效的方法,成功率可高达94%~100%。
最适用于持续性心房扑动而药物治疗无效者。
对于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扑动,或伴有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需要紧急复律的心房扑动,宜首选电复律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扑动者由于心室率过快也应用电复律。
通常应用25~50J即可成功转复心房扑动。
电复律的缺点:复发率高,约有20%的患者在复律后数天内又复发。
文献报告转复后又复发者,在3个月内者约有20%,在3个月后约有50%,在1年后者为66%。
复发率与心房扑动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持续时间长的复发率高。
故在复律后应服胺碘酮200mg/次,3次/d,服7天;再以200mg/次,2次/d,服7天;然后以200mg/次,1次/d,维持下去。
或服奎尼丁0.2g/次,3次/d,可使复发率明显地减少。
②心房程控调搏术:心房程序电刺激转复心房扑动的成功率达70%~80%。
为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A.适应证:a.不宜麻醉的心房扑动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及老年人等。
心房扑动及心房颤动对因治疗

扑动与颤动
3.临床表现
心房扑动与颤动 可有可无。 房颤易诱发心衰,易引起心房内血栓形成或脱落。
ECG:窦性P搏的频率﹤60bpm 常伴有窦性心律不齐,PP间期差异﹥0.12s
窦性停搏
长时间的窦性停搏如无逸搏发生, 可出现脑缺 血症 状 Adams – Stokes 综合征甚至死亡。 病因:迷走神经张力、急性心梗、窦房结病变 治疗:→SSS
窦性心动过缓及窦性心律不齐
心电图特点:窦性心律不齐+ P-P间期不等 +最长与最短P-P间期>0.12 S
若有,病人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悸、胸 闷、心绞痛;头晕、乏力、晕厥;尿少等 症状。
窦性心动过速
咖啡、酒精、情绪;甲伉、贫血、心肌缺 血、心衰
治疗:病因、β 受体阻滞剂
ECG:窦性P波频率在100~105次/分,偶至200次/分
窦性心动过缓
见于运动员、睡眠、颅内疾病、甲减、急性下壁
心梗等 治疗:心排量不足--阿托品、异丙肾 长期--起搏治疗
病窦综合征 地高辛中毒
(3)心房扑动:
房波规则,P波消失,代之以 “F”波
特征: 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间隔相等的F波(或称锯齿波).频率为250~400次/分. 2.房室比例为2:1~4:1,心室律不整齐.
(4)心房颤动:
P波消失,代之以“f”波
特征: 1.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一,形态不同,间隔不等的f波,频率为 350 ~600次/分. 2. R-R间期绝对不等.
病理生理过程:发病机制
1、冲动形成异常
窦房结发出冲动异常 ←窦房结自律性异常
异位冲动的形成
1、窦房结外的心肌细胞所形成 2、见于心肌缺血、缺氧、药物、 电解质紊乱、儿茶酚胺浓度增高 等病理情况 1、后除极的振荡电位引起的反复激动 3、如早搏、心动过速、逸搏等 2、低血钾、高血钙、洋地黄中毒、儿茶酚胺 增高、心肌缺血-再灌注等病理情况 3、导致持续性快速型心律失常 触发活动
房扑的最好治疗方法

房扑的最好治疗方法房扑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也被称为心房颤动。
它的主要特征是心脏的心房壁发生不规律的收缩,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出体内。
这种心律失常会引发心脏病发作、中风和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寻找最好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目前,房扑的治疗方法可以从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辅助治疗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房扑治疗方法之一。
常用药物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降血压药物和抗凝血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帮助控制心率和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从而减轻房扑症状。
降血压药物可以降低血液中的压力,减少心脏的负荷。
抗凝血药物则能有效地预防血栓形成,降低中风的风险。
然而,药物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因为个体差异和药物不良反应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
其次,手术治疗是一种更为直接和彻底的房扑治疗方法。
其中最常见的手术方式是电复律和消融术。
电复律是通过施加电击来重整心脏的节律,以恢复正常的心脏功能。
这种治疗方法对于症状较轻且持续时间较短的房扑患者非常有效。
消融术则是利用高频能量烧灼心脏内部的异常组织,以消除房扑的发作源。
这种手术方法适用于需要更彻底治疗的患者。
然而,手术治疗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需要严格的术前评估和术后管理。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还有一些其他的辅助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控制房扑症状并提供改善。
例如,心脏起搏器可以通过发放脉冲信号来调整心脏的节律,并改善心脏功能。
这种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房扑合并心室率过缓的患者。
除此之外,生活方式的调整也非常重要。
戒烟、限制酒精摄入、保持合理的体重和规律的锻炼都可以帮助控制房扑的发作频率和症状。
总之,房扑的最佳治疗方法是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而非某种单一的疗法。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辅助治疗方法都有其适应症和局限性。
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并定期进行复查和调整。
同时,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心理态度也是有效管理房扑的重要因素。
通过全面而综合的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房扑的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房扑的最好治疗方法

房扑的最好治疗方法
房扑,即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的疾病,患者心脏会出现不规则的快速心跳。
针对房扑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但需要注意文中不能有标题相同的文字。
1. 药物治疗: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胺碘酮等,可以用于控制房扑的心律,并减少症状的发作。
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来确定。
2. 电复律:对于房扑发作较长时间或症状明显的患者,可采用电复律。
通过给心脏施加电击,重置心脏的节律,使心率恢复正常。
3. 射频消融术: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法忍受副作用的患者,可考虑射频消融术。
该手术利用导管将高频电能传输至心脏,烧灼并摧毁引发房扑的异常传导通路,从而恢复正常的心律。
4. 心脏起搏器:在某些情况下,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或心脏病变,导致房扑发作。
这时,植入心脏起搏器可以帮助维持正常的心律。
5. 心脏手术:对于部分患者,房扑可能是由其他心脏问题引起的,如心脏瓣膜异常、心肌病等。
针对这些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心脏手术来修复或替换异常部位,从而解决房扑的问题。
总的来说,针对房扑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
定,包括症状的严重程度、病因以及患者的整体情况等。
重要的是及时就诊,接受专业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房扑的治疗

心房扑动的治疗[收藏]发表于 2009-02-24 01:39标签:健康知识 分类: 健康知识 心房扑动(房扑)是一种起源于心房的异位性心动过速,可转化为房颤。房扑时心房内产生300次/分左右规则的冲动,引起快而协调的心房收缩,心室律多数规则(房室传导比例多为2-4:1),少数不规则(房室传导比例不匀),心室率常在140-160次/分之间,房扑也分为阵发性和持久性两种类型,其发生率较房颤少。
房扑的类型和发生机制
心内膜激动标测和刺激技术研究表明,房扑发作时存在着兴奋裂隙和拖带现象,从而确定房扑发生的病理机制为累及大块心房肌组织的大折返环,这一大折返环通常位于右心房。折返环的关键组成部分亦即缓慢传导区,常常位于右心房的峡部,介于三尖瓣环、下腔静脉和冠状静脉窦之间的三角区域。很少情况下,折返环的构成围绕心肌瘢痕组织或外科手术切口,或局限于左心房内。
必须警惕上述药物应用时的副作用。Ⅲ类药物可通过延长QT间期引起尖端扭转性室速,后者发生率约为1%~4%,增加剂量和(或)患者合并其它心肾功能异常时更易出现。Ⅰ类药物虽可降低扑动频率,但可引起1:1房室传导从而导致更快的心室率,尤其是ⅠC类药物,还可引起QRS波群增宽并触发室性心动过速。
非药物治疗
根据折返环路的解剖位置,可分为典型房扑和非典型房扑两类。前者的折返环位于右心房,依照激动的传导方向又分为Ⅰ型房扑(激动的传导方向为逆钟向)和Ⅱ型房扑(激动的传导方向为顺钟向)。前者的心电图表现为Ⅱ、Ⅲ、AVF导联心房扑动波向下,V1导联心房扑动波向上;后者恰恰与之相反,Ⅱ、Ⅲ、AVF导联心房扑动波向上,V1导联心房扑动波向下。非典型房扑的折返环位于右心房外的解剖或功能障碍区,通常无固定的折返环路。
抗凝治疗
目前还没有阵发性或持续性房扑栓塞并发症的流行病学资料亦无此类病人接受抗凝治疗获益的前瞻性随机研究的循证依据。但是有理由考虑给予房扑病人抗凝治疗,特别是对于那些反复发作、容易发生栓塞疾病的病人,如瓣膜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患者。房扑复律后心房功能的延迟恢复更为抗凝有益提供了佐证。因此对于房扑病人,推荐抗凝治疗。若房扑持续时间<48小时或左室功能正常的孤立性房扑,可仅给予阿司匹林。射频消融成功后的房扑,抗凝治疗4~6周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治疗
复律与维持
部分在24小时可以自行转为窦性心律 Ic类或III类抗心律失常药 ◆ 普罗帕酮和氟卡胺的转复律最高 ◆ III类中的ibutilide比胺碘酮好
非药物治疗
电转律 方法简单、安全、成功率高 同步,能量40-100J(150J) 复发率高,需要继续用药维持
经食道心房调搏复律 I型房扑,成功率几乎100% II型房扑,成功率不高
参见:RFCA专题
非持续性房扑
心房扑动分类
根据体表心电图分类
普通型(Ⅰ型;常见型;典型房扑) ◆ 扑动波在II、III、aVF导联倒置或负正双向
V1导联呈正向,V6导联呈负向 ◆ 心房率250-350次/分 非普通型(Ⅱ型;少见型;不典型房扑) ◆ 扑动波在II、III、aVF导联直立
V1导联呈负向,V6导联呈正向 ◆ 心房率较快,常在350-450次/分
心房扑动分类
合理分类
典型AF 右房内逆钟向顺序 右房内顺钟向顺序
不典型AF
这样分型对于治疗的选择更有意义
临床表现
房扑易引起快心室率反应,常在 150次/分左右, 比房颤快,其后果也较房颤更为严重 持续性房扑易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充血 性心衰,特别对有基础心脏病者,心脏储备功 能差,其后果更为严重
非药物治疗
经食道心房调搏复律
优点 安全:心房刺激 , 无室颤危险,复律后,出现 窦房结抑制时,可用刺激器临时起搏,逐渐减 慢刺激频率至窦性心律出现 成功率高,复发后,可再次复律。
导管射频消蚀术
线性消融
◆ IVC与TC峡部 --- 双向传导阻滞
单点消融
◆ 与心脏手术后瘢痕有关的房扑 --- 标测折返环出口
非药物治疗
经食道心房调搏复律
非药物治疗
经食道心房调搏复律
诱发AF
非药物治疗
经食道心房调搏复律
非药物治疗
经食道心房调搏复律 优点 操作简单:仪器 --食道电极、程控刺激器及多 导生理仪(可用心电图机代替 ) 副作用小,易被患者接收:食道电极在患者吞 咽饮料同时很容易进入食道 (恶心反应强烈时 , 可喷雾麻醉喉咽部 );选择适当的起搏电压及短 阵刺激,患者容易耐受。
房室结消融 +PM --- 控制心室率
◆ 反复发作的非典型房扑,药物无效,线消融不成功者
导管射频消蚀术
线性消融
◆峡部线性消融为目前标准方法 ◆方法成熟、机理明确、疗效确切、可选疗法 ◆根治典型房扑:右房内逆钟向环形折返,缓慢传导区位
于右房后下、IVC开口、CS口和TV后间隔区 ◆总成功率90%, 复发率10-15%
不纯房扑:房扑与房颤相互转化
心房扑动分类
电生理机制
I 型房扑:右心房内逆钟向折返
心房扑动分类
电生理机制
II型房扑:右心房内顺钟向折返,周长与 I型AF接近
心房扑动分类
电生理机制
同样体表心电图表现II型的特点 ? 右房内没有一个固定的大折返环路,表现为扑动波
形态多样,扑动周长较顺钟向房扑短,时常与房颤 相互转化,一般不能成功拖带
当心室率为 150次/分左右时,无论 QRS是宽 的还是窄的,先考虑房扑是否可以除外
鉴别诊断
AF 并LBBB
药物治疗
控制心室率
适应证 ◆ 血液动力学稳定或复律不成功 药物 ◆ 洋地黄类、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 (部分心室率下降后先变为房颤,后转为窦律) ◆ Ic类或III类抗心律失常药 (减慢心率,一部分转复为窦性心律)
心房扑动分类
Ⅰ型AF--2:1、3:1
◆ II、III、aVF导联 F波倒置 ◆ V1导联F波呈正向, V6导联呈负向 ◆ 心房率300次/分
心房扑动分类
Ⅰ型AF--2:1~5:1
心房扑动分类
II型AF--2:1~3:1
F波在II、III、aVF导联直立,V1导联呈负向,V6导联呈正向
心房扑动分类
心房扑动分类与治疗
心律失常 新进展
心房扑动的病因
各种心脏疾病:风心病,冠心病,高心病, 先心病,心肌病,甲亢心等 缓-速综合征 药物作用: IC类转复房颤 预激综合征 肺部疾病: COPD,外伤 原因不清:心脏结构无异常
心房扑动分类
按时间分类
持续性房扑 发作持续时间大于 24小时;48小时;72小时;1月
诊断
病因诊断 心电图诊断 ◆ 体表12导联心电图 ----主要手段 ◆ 食道心电图 ----特异性更高
鉴别诊断
F波不清楚,传导比例不规律时 -----房颤? AF伴1:1传导----- SVT? 存在BBB或差异性传导,有 AP前传----室速?
按摩颈静脉窦房室传导比例发生变化 ,心室率 慢F波更清楚
非药物治疗
经食道心房调搏复律
食道电极定位
经粗定位后,再根据食道心电图 F/A波及V波的大小进行细定位, 在多道生理仪或心电图机的监测下微调电极至 F波最清楚而V波较 小但较清楚后固定电极。
非药物治疗
经食道心房调搏复律
复律方法 刺激程序:S1S1分级递增,步长10-20次/分 起始频率:较F波频率快20-30次/分 起搏电压:先从低电压开始,迅速增至 25-35V 持续刺激时间:开始2-4s/次 可分级递增至10s,步长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