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简析白朴《墙头马上》的艺术风格特点 (2)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高频题型 (14)

《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高频题型 (14)

一、选择题常考重难点1.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大悲剧《窦娥冤》《梧桐雨》《汉宫秋》《赵氏孤儿》;四大爱情剧《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

五大历史剧《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单刀会》《渑池会》。

2. 元杂剧剧本由折、楔子和题目、正名组成,其主体部分是折和楔子,元杂剧以折为单位3. 郑廷玉以其讽刺喜剧《看钱奴》在元初剧坛和中国戏曲史上享有盛誉。

4. 白朴:《裴少俊墙头马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

5. 《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是白朴的代表作。

6. 马致远:《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与花李郎等合撰)、《西华山陈挎高卧》。

马致远以神仙道化剧著称,他的神仙道化剧,以劝人出家归隐、寻找脱离红尘的世外仙境为主旨。

《西华山陈抟高卧》,是元代神仙道化剧的代表作之一。

7. 郑廷玉,今存杂剧5种:《看钱奴》、《忍字记》、《金凤钗》、《后庭花》、《疏者下船》。

8. 郑光祖,《倩女离魂》是其代表作。

9. 乔吉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王实甫并列,号称“元曲六大家”。

10. 《东堂老》是秦简夫杂剧的代表作。

11. 王实甫:由金入元,擅长写儿女风情戏,创作杂剧14种,仅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12. 李好古《张生煮海》:演述书生与龙女的婚恋故事,现实的虚幻,具有神仙道化剧的出世倾向。

13. 王和卿作品风格“滑稽挑达”。

二、名词解释常考重难点14.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三、简答论述常考重难点15. 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

《墙头马上》的女性主义倾向

《墙头马上》的女性主义倾向

《墙头马上》的女性主义倾向《墙头马上》是元代杂剧中四大喜剧之一,此剧的素材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

这部剧讲述的是李千金偶遇来洛阳买花栽子的裴少俊,两人一见钟情。

当晚花园私会后,李千金与裴少俊离家私奔,在裴府后花园生活了七年,生下一儿一女。

可惜被裴尚书发现,裴尚书以“聘则为妻,奔则为妾”的封建教条为由怒斥李千金,于是裴少俊休了李千金。

裴少俊状元及第后,寻求复合,李千金愤然拒绝并嘲笑了裴尚书一番。

最后不忍母子分离,才认了公婆,夫妻同归于好。

剧中的李千金大胆而又率真、憧憬爱情而又自尊自爱,是一位不囿于封建礼教的真女子。

笔者接下来就以李千金的形象、作者的情感倾向和作品创作背景为切入点,分析《墙头马上》的女性主义倾向。

一、慕真情,自怜爱,命运自由我主宰。

李千金是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人物。

作为一个身处豆蔻年华的女子,李千金怀有对男女之情的美好憧憬,却被封建礼教束缚,即便是上巳节令,良辰美景,也只能紧守闺门。

然而少女怀春又岂是深闺大院锁得住的,“宁可教银缸高照,锦帐低垂;菡萏花深鸳并宿,梧桐枝隐凤双栖”,她盼望老相公早日回来,为她寻一门好亲事,求一好官人。

李千金憧憬男女之情,更认为爱情至高无上。

花园游赏偶遇来洛阳买花栽子的裴少俊,梅香云劝她别多看,恐被人看到,而李千金却道:“既待要暗偷期,咱先有意,爱别人可舍了自己”,不难看出她对爱情的重视,虽自己犹不足道。

不仅如此,当她与裴少俊后花园幽会被嬷嬷抓到,李千金以死相逼宁可用残生还鸳鸯债,也不肯教一床锦被权遮盖。

最后为了爱情,舍下了父母,不求名分,与裴少俊私奔到京城。

同时,作为女儿,她虽然爱情至上,但仍惦记母亲年高,不忍割舍;作为妻子,她力辩霸道裴尚书,捍卫自己的爱情;作为母亲,她虽然不愿接受裴少俊复合的请求、斥责裴尚书的虚伪,但为了一双儿女认了夫婿,拜了公婆。

女儿怀春、爱情至上、重视家庭,不难看出李千金具有明显的女性意识。

除了明显的女性意识之外,李千金还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不仅体现在她主动追求爱情、主宰自己命运,还体现在她自怜自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浅析《墙头马上》悲从何来

浅析《墙头马上》悲从何来

浅析《墙头马上》悲从何来作者:李凯悦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08期【摘要】杂剧《墙头马上》历来被认为是一部以追求人性解放和讽刺封建礼教为主题的爱情婚姻剧,该剧应归于悲剧还是喜剧,学界一直屡有争议。

戏剧研究家王季思将其收录在《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一书中,袁行霈先生也评价此剧为“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1]。

但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侧重于其中悲剧因素的探索。

本文将从三个角度分析《墙头马上》所蕴含的悲剧色彩从何而来。

【关键词】杂剧;《墙头马上》;悲剧色彩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047-01一、题材的悲剧性白朴所创作的杂剧《墙头马上》,故事情节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以讽喻为目的的新乐府诗《井底引银瓶》,剧目也来自于诗中“墙头马上迟相顾”一句。

这首《井底引银瓶》,是白居易为了挽救日渐式微的唐王朝所作的政治教化诗,唐代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对女子的礼教束缚也不似前代严苛,私奔风气兴盛。

而白居易身为中唐儒学复兴的领头人,对当时出现的与礼法不合的男女关系随意的社会现象深为忧虑,所以作诗既是基于对私奔之风的不满,希望教化青年一代注重男女,也是劝诫平民女子不要随意以身许人。

白居易在诗中直截了当地写小序表明此诗“止淫奔”的主旨,篇末一句“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以一个平民女子在婚姻爱情中所经受的痛苦教训:告诫年轻女子不要沉溺情爱,与男子无媒苟合,从而悔恨终生。

白朴在对诗歌戏剧化处理的过程中,对女主角坎坷的人生经历最大程度保留,悲剧结局后又续写了夫妻复合的场景,女主角虽因家世而被认可,却在封建家长威胁之下无奈复合,更像是赋予了剧作“一条欢乐的尾巴”[2],以破镜重圆的结局表现出我国古典戏剧独有的中和之美。

二、作者自身的矛盾心态白朴对《井底引银瓶》的再创作,是在原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基于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和代言体文体的需要对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了更细致的描述,在情节上做了以下几点拓展:拔高了原女主人公“痴小人家女”的身份地位,重新设置了一个与男主人公早有婚约的名将之后、皇室后裔身份作伏笔;增加了激化戏剧矛盾的封建卫道者的人物角色;扭转前人的悲剧结尾,转化为夫妻团圆、母子团圆、公婆接受的大团圆结局。

元代文学笔记

元代文学笔记

第四章话本小说一、基本知识1、说话: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

“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

2、话本:就是宋代说话人说话(说书)的底本,它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

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1、宋代的讲史话本主要有哪些?参考答案:宋代的讲史话本主要有《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全相平话五种》等。

2、宋代小说话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主要的代表作是什么?参考答案:宋代小说话本一般为短篇故事,多表现现实生活,其中爱情和公案题材比较多。

作品人物多为下层百姓中的平凡人物,形象鲜明,颇具个性色彩,善于通过行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

女性形象塑造尤为成功,如《快嘴李翠莲》中的李翠莲、《碾玉观音》中的璩秀秀等。

情节安排曲折生动,脉络清晰,引人入胜。

基本运用白话,通俗简明,生动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代表作有《错斩崔宁》、《碾玉观音》、《志诚张主管》、《闹樊楼多情周胜仙》等。

3、宋代话本的地位如何?参考答案: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宋元话本的出现“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中国小说史的历史变迁》)。

宋代话本小说与长期以文言文为语言的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完全不同,它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将白话作为小说的语言进行创作。

在人物塑造上,宋代话本小说以平凡人物为主,不再将非凡人物作为主要的塑造对象,这是中国小说进一步走向平民化的标志。

另外,宋代话本小说采取的是在“说话”这样的场景里展开故事的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模式后来成了白话小说的经典叙述方式。

以上几个方面对于明清小说、白话小说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

第六编辽金元文学第一章辽金文学名词解释国朝文派一.金大定、明昌年间,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

代表作家有蔡珪、党怀英和王庭筠。

他们的创作风格与由宋入金的文人不同,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元好问在《中州集》里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2023年最新的《墙头马上》读后感3篇

2023年最新的《墙头马上》读后感3篇

2023年最新的《墙头马上》读后感3篇《墙头马上》研究综述作为元代四代爱情剧之一的白朴杂剧《墙头马上》,人们对它研究从没有间断过,近四十年来《墙头马上》研究状况如下:(1)1980年到1990年这一阶段主要从白朴《墙头马上》的审美心理、创作优缺点等方面进行。

周国雄《试论〈墙头马上〉的审美心理结构》从喜剧心理学的角度,对《墙头马上》的审美心理做了探讨。

胡世厚《论白朴的杂剧〈墙头马上〉》中认为:《墙头马上》在反封建的思想倾向、出色的艺术成就上是一部优秀作品。

但在思想性、艺术性上存在缺点和不足,反映了作者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2)1991年到2023年这一阶段主要从《墙头马上》艺术风格、戏剧冲突等方面进行研究。

李锦超和高静的《悲喜交融的艺术风格—-—谈白朴的杂剧艺术特色》认为:白朴的《墙头马上》通过各种生活的喜剧冲突构成,以理想的色彩反映他深刻认识,理想化的冲突,夸张的描写、辛辣的语言,紧凑的情节,都鲜明地表现了他的风格。

丁金龙《戏剧冲突的核心是性格冲突——元曲〈墙头马上〉浅析》认为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反映生活矛盾,对于戏剧作品更是如此,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3)2023年到2023年这一阶段主要研究从《墙头马上》中女性形象、曲辞特征、与白居易《井底引银瓶》关系方面进行等方面。

对李千金形象进行研究有杨有山《带刺的玫瑰——元散曲中女性形象赏析》、王晨《〈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形象的悲剧色彩浅析》、魏永贵《一支独秀占尽秋色——谈白朴〈墙头马上〉李千金形象的塑造》等。

张石川《白朴〈墙头马上〉的俗话倾向》认为《墙头马上》的曲辞本色通俗,有俗化倾向。

白曙敏《白朴〈墙头马上〉对白居易〈井底引银瓶〉的情节改造和主题升华》探讨了《墙头马上》与白居易《井底引银瓶》的关系。

通过查找资料和文献检索,发现学界对于《墙头马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形象、作家心态、曲辞特征、主题、作者的创作目的、创作手法等方面,而对于《墙头马上》中裴少俊形象几乎无深入分析。

墙头马上

墙头马上

墙头马上白朴杂剧《墙头马上》改编自白居易乐府诗《井底引银瓶》,在白朴之前,白居易的诗作已经被多次改编,到白朴的时候,基本上人物、故事等已备雏形。

所以我解读白朴杂剧,不在于分析这个故事有什么离奇,而是分析白朴剧作中人物的唱词。

戏剧的唱词,总有独白的影子,是人物心迹的流露。

我们现在来谈论戏剧,多是来谈论它的美,于是大家只知道戏剧的美,而忽略了戏剧里面更重要的东西:一种被书写的思想。

白朴杂剧虽然只是借用了白居易乐府诗的一个故事,但是他叙述的线索,和白居易叙述的线索,是一致的,都是以那个与人私奔、后来遭休弃的女子为主。

可是到了1958年,上海戏剧学校依照白朴剧作重新改编了这个剧目,为了丰富裴少俊这个角色,增删不少,以至于在我看来,几乎改变了白朴剧作里最为重要的东西——涉及一本剧作之思想性的东西。

虽然说白朴改编白居易的诗作,扭转了白居易的初衷(就是白居易写在诗作开篇序言里的话:“止淫奔也。

”),把一个悲戚的故事,改写为一个大团圆的故事,但是如果我们仔细阅读白居易的诗作和白朴的剧作,就会发现,白居易虽然意在劝解,但对女子之遭遇,深感同情,并没有丝毫批评之意,换句话说,白居易的批评,不是一种言辞的批评,他更像是一个文学里的自然主义者,将事件遭遇以及女子内心之感受用诗句表达出来,展示给读者看,好使读者感同身受,从而达到批评之目的。

而白朴呢,虽然将白居易的诗作,改写为一个大团圆的故事,看似是喜剧,但是他始终保持对那名女子(也就是《墙头马上》里的李千金)内心思想的深切关注,在戏剧结尾,李千金终于认了丈夫、认了公爹,但是心有余悸,她此时心境和感想,与爱情初发、决然私奔之时,已大为不同。

白朴剧作将李千金之孤独(这份孤独,或者说孤立无援,在白居易诗作中也有体现),写入剧作的思想里。

然而,这些痕迹(思想之痕迹)在1958年上海昆曲版中几乎荡然无存,李千金这个角色,爱的糊涂、休的无奈、认的矫情,完全找不到白朴剧作中的思想线索,这样一来,这个人物,这个存于文学之精神里面的人物,无法在舞台上展现出来,也就被埋没在舞台之上了。

辽金元文学归纳汇总

辽金元文学归纳汇总

辽金元文学归纳汇总第一章:辽金文学1、耶律倍:现存仅一首遭猜忌而被迫离国时作《海上诗》。

辽代第一位文学艺术家是(2013.10单选):耶律倍辽代《海上诗》的作者是(2015.04单选):耶律倍2、懿德皇后萧观音:辽代懿德皇后萧观音的应制诗是(2012.10单选):《伏虎林》辽代寺公大师创作的契丹文长诗是(2013.01单选):《醉义歌》3、耶律楚材:“一代词臣”耶律楚材的诗作名篇是(2015.04单选):《西域河中十咏》由宋入金代表——宇文虚中、吴激、蔡松年4、吴激:吴激词的风格特色是(2013.01单选):清婉简述金代“国朝文派”重要作家的诗歌风格(2013.10简答):1.蔡松年,骨力较为苍劲,清切雄健。

2.党怀英,体物精细,寄兴高妙。

3.王庭筠,诗律精严生新,无险怪生涩之病在金代成长起来的“国朝文派”作家有(2014.04多选):A.蔡珪C.党怀英D.赵秉文5、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2015.04名解):1.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故事起源于唐传奇小说《莺莺传》2.作家是西厢记诸宫调元好问——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金代文学史上一代伟人元好问的论诗诗、伤乱诗,以及清雄顿挫的词作,标志金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和独特价值。

金元时期杰出诗人元好问的诗风特点是(2015.10):沉挚悲凉6、元好问:论诗绝句:《论诗三十首》——唐宋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组论诗绝句。

元好问伤乱诗的风格特色是(2013.10):沉挚悲凉元好问最感人的作品,是他在金亡后写的丧乱诗,字字血、声声泪。

第二章:元杂剧的兴盛和代表作家1、元杂剧: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就是四大套曲子,可选用不同的宫调。

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

元杂剧的角色“正末”是(2013.10):男主角2、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简述白朴杂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2013.01简答):①《梧桐雨》是白朴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剧,直接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②善于表现杨玉环患难后李隆基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③沉雄悲壮,创造悲凉的意境元杂剧《梧桐雨》取材于(2015.10单选):《长恨歌》简述《梧桐雨》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2007.10简答):1.由盛至衰的人世沧桑的悲剧。

论《墙头马上》的喜剧特征

论《墙头马上》的喜剧特征

论《墙头马上》的喜剧特征作者:张梦杨侯一菲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3期摘要:元代戏剧作家白朴的作品《墙头马上》作为元代四大爱情喜剧,该部作品的成功之处不单是塑造了李千金这一冲破传统封建伦理道德枷锁的典型妇女形象,以及作者借李千金之口体现其进步的婚姻观与爱情观,更重要的是该部作品代表了传统喜剧创作的较高水平,本文将从喜剧的基本特征(审美内容,审美形式,审美效果,审美感受)出发,分析和解构《墙头马上》中的喜剧性。

关键词:喜剧形象;思与智;“笑”的双重性;情绪体验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9-0005-01一、《墙头马上》中人物形象的喜剧性(一)李千金李千金作为当时洛阳大官李世杰的女儿,身上丝毫不具有大家闺秀的特征,上巳节一日拉着梅香爬上墙头观望节日的热闹景象,见一华丽围屏,便与梅香道:“我若还招得个风流女婿,怎肯教费工夫学画远山眉?谁管我衾单枕独数更长?则这半床锦褥枉呼做“鸳鸯被”!”十五岁的姑娘盼着能给自己找一个好夫婿,每天盖着一床绣了鸳鸯的被子却仍然孤身一人,竟对被子都产生了愧疚之感。

白朴通过“鸳鸯被子”这一细节来展示李千金对于伴侣的渴求极具新意。

李千金身上的喜剧性更多的体现在他与裴少俊别后重逢的对话当中,裴少俊应试中榜,留在洛阳为县尹,其父裴尚书致仕闲居,李千金得知次情况后说道:“你封为三品官,列着八椒图,……枉教他遥授着尚书,则好教管着那普天下姻缘簿”李千金对于裴尚书拆散夫妻二人之事始终无法释怀,通过反讽的语词体现了李千金对裴尚书干预他人婚姻的强烈不满,对裴尚书的不合理行为进行了抨击。

(二)裴尚书作为《墙头马上》中第一个登场的人物,首先炫耀了一番自己富裕的生活和显赫的社会地位,同时利用外人对其子裴少俊的评价来展现其教子有方,他身上的喜剧性往往会通过“矛盾”来展现,裴少俊遇上李千金时惊呼:“呀!一个好姐姐!”与其不亲酒色形成巨大反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简析白朴《墙头马上》的艺术风格特点
白朴的《墙头马上》,是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

此剧的素材,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

白诗记述一个婚姻悲剧故事:一个女子爱上了一位男子,同居了五六年,但被家长认为“聘则为妻奔则妾”,逐出家门。

在“始乱终弃”的社会风气中,白居易对这不幸的女子给予同情,并对世人提出“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的告诫。

白朴在戏中所写的内容,大致与《井底引银瓶》一诗相同,但它表现的思想倾向,则与原诗迥异。

整个剧本,洋溢着火热的激情。

它描绘女子大胆地追求爱情,勇敢地向封建家长挑战,成为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在白朴以前,《井底引银瓶》的素材,已经受到民间艺人的重视。

据宋周密《武林旧事》载,宋官本杂剧有《裴少俊伊州》一本;元陶宗仪《辍耕录》载金院本有《鸳鸯简》及《墙头马(上)》各一本,《南词叙录》载南戏有《裴少难墙头马上》。

而宋话本《西山一窟鬼》中有“如撚青梅窥小(少)俊,似骑红杏出墙头”的插词,可见人们不断地改编这一故事,添加了不少情节,甚至确定了主人公的名姓。

在此基础上,白朴的剧本也大大地丰富了原诗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白朴虽然以传统故事为框架,但他所写的人物,实际上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是有血有肉的鲜活的形象。

《墙头马上》的女主人公李千金,一上场就毫不掩饰对爱情和婚姻的渴望,她声称:“我若还招得个风流女婿,怎肯教费工夫学画远山眉。

宁可教银缸高照,锦帐低垂。

菡萏花深鸳并突,梧桐枝隐凤双栖。

”当她在墙头上和裴少俊邂逅,看上了“一个好秀才”,便处处采取主动的态度。

她央求梅香替她递简传诗,约裴少俊跳墙幽会。

当两人被嬷嬷瞧破,她和裴少俊一忽儿下跪求情,一忽儿撒赖放泼,还下决心离家私奔。

为了爱情,李千金什么也不怕,什么也敢做。

她甘愿作出牺牲,“爱别人可舍了自己”。

她深信自己要求及时婚嫁的的合理性,“那里有女儿共爷娘相守到头白”。

因此,她不像深闺待字的少女那样羞羞答答,倒和话本《碾玉观音》里的璩秀秀有点相似。

显然,在这个人物身上,白朴让它融合了市井女性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的特征。

李千金在裴家后院躲藏七年,生了一男一女,但终于被裴尚书发现。

她极力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反驳裴尚书对她的辱骂。

当然,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被视为“淫
奔”的李千金不得不饮恨回家,但她绝没有屈服。

当裴少俊考中状元,裴尚书知道了她是官宦之女,前去向她赔礼道歉,要求她认亲重聚时,她坚决不肯,并且对裴氏父子毫不留情地谴责。

即使裴尚书捧酒谢罪,她还是斩钉截铁:“你休了我,我断然不肯。

”只是后来看到啼哭的一双儿女,才不禁心软下来,与裴家重归于好。

剧中,李千金的形象十分突出。

她不仅希望得到爱情,而且把婚姻自主看成是人生的权益,认为像卓文君那样私奔是合情合理的事。

因此,当她爱上了裴少俊,便义无反顾地离家出走。

不过,这仅仅是李千金追求的一个方面。

和一般怀春少女不同的是,她更加看重人格的尊严。

第三折,有这样一段对白:
尚书云:……你比无盐败坏风俗,做的是男游九郡,女嫁三夫。

正旦云:我则是裴少俊一个。

尚书怒云:可不道“女慕贞洁,男效才良”;“聘则为妻,奔则为妾”。

你还不归家去。

正旦云:这姻缘也是天赐的。

李千金说她只钟情于一人,说姻缘天赐,无非是反驳裴尚书的污蔑,强调自己行为的合理和人格的纯洁。

在第四折,她拒绝裴家父子,拒绝一贯梦寐以求的婚配,正是受损害者作出的抗争。

她对少俊并非没有感情,但为了维护尊严,她甚至准备割舍。

在戏里,作者让人们看到,渴望爱情的李千金,所看重的又非仅仅是爱情。

由于李千金注重维护自己的理想和人格,因此,她敢于把封建道德和封建伦理,统统扔到脑后,理直气壮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表现出坚毅倔强的个性。

《墙头马上》的艺术风格,和《梧桐雨》明显不同。

《梧桐雨》以深沉的意境见长,《墙头马上》则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取胜。

在这个戏里,作者充分显现出他擅于通过戏剧场面刻划人物形象的才能。

像在第三折裴尚书撞见了重阳和端端,便打醒了正睡得糊涂的院公查问:
(院公做醒着扫帚打科,云:)打你娘,那小厮!(做见懵科,尚书云)这两个小的是谁家?(端端云)是裴家。

(尚书云)是那个裴家?(重阳云)是裴尚书家。

(院公云)谁道不是裴尚书家花园,小弟子还不去!(重阳云)告我爹爹妈妈说去。

(院公云)你两采了花木,还道告你爹爹妈妈去。

跳起您公公来打你娘!(两人走科,院公云)你两个不投前面走,便往后头去!
这一段戏,把小孩子的天真无邪和老院公力图遮掩的狼狈相,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裴尚书不阴不阳满腹狐疑的态度面前,端端、重阳活蹦乱跳,实话实说;老院公手足无措,支支吾吾。

这充满喜剧性的场面使人忍俊不禁,她使人为李千金捏一把汗,人物的形象就在戏剧的冲突中凸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