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范文-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回顾及思考(1)论文
作文范文之西部大开发的作文

西部大开发的作文【篇一: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契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大学习大讨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契机乘课改之东风,办好我市基础教育——对我市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西部大开发政策像一股甘泉滋润着我们西部地区,作为西部地区的一名小学教师我沐浴着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春风,亲眼看到农村学校面貌逐步改变,配套设施不断增加,危房面积逐年减少,城市学校新建了一所又一所,孩子们享受着“两免一补”、“三免一补”,全部入学。
教师的待遇逐年改善,不禁感叹我市教育发展的前景会更好。
我市的基础教育有了这个机遇,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市的基础教育怎么办?我有几点这样肤浅的思考。
一、加大对农村中心学校的教育投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教育均衡发展。
我从相关资料和自己所在的地区了解到,近几年,虽然农村教育投资逐步加大,办学条件逐步改善,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农村学校特别是山区学校还存在危房,学生学习环境较差,教师办公条件简陋,导致农村学校特别是城郊区学校学生流动性特别大。
西部大开发使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增加,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有条件的几乎全部转到中心学校和城里的学校就读,致使这些农村学校的生源逐年递减,有的学校没有了生源,就办不下去了。
面临这种情况,许多教学能理强、经验丰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想方设法的进城,使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逐渐减弱,更加快生源的减少,致使城里的学校班额增大,负担过重,城郊农村学校出现没有学生可教的局面。
鉴于以上情况我觉得解决的最好办法是集中办好农村中心学校,使农村的中心小学和城里学校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均衡,才能控制住这个局面,其实,许多家长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就近入学。
二、基础教育的办学思路还需拓展,培养新世纪的新型人才如今是经济社会,信息时代,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市已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实施,我市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已经改变,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关爱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等等新的教学理念,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方针,但说实话我市的教育包括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制约,是呀!高考的指挥棒不变,我们只能这样做,不仅是我市,其实全国好多城市都是这样。
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回顾及思考

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回顾及思考“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预示着21世纪初我国将把开发的重点放在西部地区。
其实,西部地区在上曾有其兴盛辉煌的一页,西部地区的兴衰历程值得人们回顾和思考。
中国西部地区开发的历史进程中国西部地区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
在新石器,中国西部地区的大溪文化、大墩子―礼州文化、马家窑文化、马厂文化、齐家文化、仰韶文化的较大,说明当时东西部的发展差距并不大。
进入文明以来,夏商周三个王朝的中心横跨黄河流域的今晋、陕、豫、鲁等省,东西差距也不明显。
春秋战国时期,西部的秦国在耕战背景下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王朝。
秦汉三国时期,西部的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是社会较发达的地区,先后被称为“天府”。
关中地区曾是秦代和西汉时期的中心,故《史记》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今陕北和内蒙古鄂尔多斯交界的毛乌素地区,当时水草丰美,有较多重要的城镇。
从关中以西,汉代的丝绸之路十分通达,有“胡商贩客,时见于塞下”之称;丝路两旁农牧兼营,河西、西域地区屯田众多;丝路上城镇繁荣,如楼兰、精绝、且未、鄯善等十分知名。
汉代成都平原由于有都江堰工程�“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
�捍�以成都为中心,开发“西南�摹钡厍�,设立郡县,“募民屯田”�踩〉媒洗蟪杉ā?BR>唐代前期,中国西部地区经济仍然有重要的地位。
关中地区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区,而陇右一带“闾阎相望,桑麻翳野”。
有成果表明,唐代西北屯田达584屯,西北地区占全国10%的小农提供了全国90%以上的“和籴残粮”,故史载“入河湟之赋税满右藏”是形成国库“财宝山积”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代有“扬一益二”之称,说明益州成都一带仍然是经济与文化发达的地区,可与长江下游的扬州相提并论。
安史之乱后,西北社会经济受到严重摧残。
宋代特别是南宋以来,中国经济中心开始移向东南地区。
中国政治和文化中心也随之转移。
中国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开始大大下降。
西部大开发的作文

西部大开发的作文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in China has been a strategic initiative that aims to bridge the economic gap betwee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parts of the country.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旨在弥合中国东部与西部经济差距的战略举措。
It encompasses a wide range of policies and investments aimed at boosting infrastructure, industry, and living standards in the less developed western provinces. 它包括了一系列旨在促进西部省份基础设施、产业和生活水平发展的政策和投资。
One of the key objectives of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to reduce povert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the millions of people living in the western region.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关键目标是减少贫困,改善西部地区数百万人民的生活质量。
By investing in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such as roads, railways, and airports, the government aims to improve connectivity and facilitate the flow of goods and services in the region. 通过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如公路、铁路和机场,政府旨在提高连接性,促进货物和服务在该地区的流动。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几点思考

关于西部经济发展与大开发的几点思考杨友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西部开发不是3一5年的事,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件大事。
本文拟就此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坚持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这就要求,西部大开发应依靠市场来推动。
但是,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伟大的战略部署,政府的作用也十分重要:美国等一些国家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证明,政府从规模、协调、资金、环境等方面给予支持,是十分有效的,也是必要的。
因此,西部大开发,必须坚持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
(一)充分发挥市场权制的作用。
国家大规模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必将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产生积极的作用,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通过一些重大项目建设和政策支持就可达到西部开发的目的,相当部分政策效应必须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后才能充分显现出来。
政府不但不能再度介入竞争性领域,而且还要在非竞争性领域适度引人竞争机制,一些原本限制或禁止非公有经济投资参与的领域也要逐步放开。
强调东部地区对西部开发的支持,不是通过行政手段“派”东部地区企业到西部地区进行投资,东部地区企业也不能因为“政治需要”而盲目到西部地区投资。
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发展相应的加工业,必须以企业为投资主体,政府只能创造必要的投资和发展环境,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企业的投资行为,不能因为片面追求速度而以政府代市场,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强化政府为引导和调控。
西部大开发战略确定后,国家陆续出台了包括税收减免、投资倾斜、人才支持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西部地区也相继制定了更为灵活的政策措施,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思路,形成了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热潮,成为西部开发的重要基础。
但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政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引导和调控:一是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综合配套改革,大力发展商品市场以及资本、技术、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功能完善、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二是要加强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和各自比较优势的宣传,使投资者充分认识到西部地区的发展机会,真正实现“潜在优势”向“可知优势”再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2024年西部大开发学习总结范文

2024年西部大开发学习总结范文____年西部大开发学习总结____年,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一年,也是我参与西部大开发学习的一年。
通过近一年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西部大开发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也深刻体会到了西部大开发在推动区域发展、扶贫攻坚、生态环保等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下面是我对此次学习的总结。
一、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认识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中央政府制定的一项重大战略,旨在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的大后方,具有广阔的土地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而经过多年的发展,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所以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推动西部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西部大开发所取得的成绩经过多年的努力,西部大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首先,在推动区域发展方面,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交通、水利、通信等各项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的交流和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在扶贫攻坚方面,西部大开发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和政策扶持,帮助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教育水平、推动社会就业等,使得贫困地区的贫困程度明显下降。
再次,在生态环保方面,西部大开发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措施,有效地提高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三、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挑战虽然西部大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西部地区的人口流出问题严重,大量年轻人流向了东部发展,导致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供应不足。
其次,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依赖资源性产业的问题比较突出,缺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
再次,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偏远山区和边境地区存在许多困难。
此外,生态环境问题也是西部大开发面临的重要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
四、对我个人的影响通过参与西部大开发学习,我不仅了解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和所取得的成绩,也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西部地区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西部开发的历史经验与西部经济社会发展

西部开发的历史经验与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西部地区在我国历史上曾有多次开发,有许多经验值得思考和总结。
对于当前进行的西部开发,笔者认为应以市场化、生态化、持续化、特色化、科技化为原则,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聚集优势产业,以产业的城市聚集来带动西部经济的发展。
标签:西部开发原则产业城市化经济社会发展一、西部开发的历史经验西部地区在我国历史上曾进行过多次开发,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特别是解放后进行的开发。
新中国成立后对于内地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状况,中央政府强调“工业的地区分布应有利于國防和长期发展思想”的指导思想从“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累计投资2000多亿元,形成固定资产1400亿元,建成10条总长8000多公里的铁路干线,共建设了1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基地和新兴城市。
这次开发建设使西部地区第一次具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体系、现代工业体系和现代交通体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极大地发展。
据资料显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西北各省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明显高于福建,其中青海甚至高于广东。
西部历史上的开发在取得巨大成果的基础同时也有许多的历史经验值得总结,第一,西部开发中的政治因素对产业选择、区域安排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建国后,我国区域经济规划基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一五”“二五”期间有选择的在西部和中部地区安排一定数量的工矿企业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
但1960年代开始的“大三线”建设和各省内部的“小三线”建设以及“三五”计划过分向西部倾斜的资源配置和不顾当地发展现状和资源禀赋而安排的一些资本密集产业显然有悖于发挥比较优势的配置原则。
第二,西部开发中的企业区域布局忽视了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造成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产业配套能力较低,交易成本过高,经济效益较差。
这种产业布局尤其体现在国防工业的安排上的“山、散、洞”原则。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几点思考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思考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就是建立在我国加快西部开发的条件和时机已成熟的基础上的。
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 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接近小康水平,我国有能力加大对西部地区开发的力度,尤其是当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用更多的财力支持西部开发。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这里,正确的意识就是西部开发的战略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和西部地区的客观实际。
当前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文化教育比较落后,人们的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与东部有明显的差距。
因此,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从百年大计、甚至千年大计出发,认真调查研究,制定科学的、全面的规划。
只有这样的战略,才能正确指导西部大开发,才能加快开发的速度和取得好的效益。
否则,不但不利于西部大开发,甚至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思考之一: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整体和部分是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既着眼于整体,又要搞好局部。
早在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明确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发展到…定时期,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顾全这个大局。
“两个大局”是从我国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这个大局出发,服从服务于这一大局的。
所以“两个大局”战赂充分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区域优势和国家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高速发展,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东部沿海地区已进入中等收入社会,更为可喜的是东部沿海地区基本形成了一种自我发展的机制,具备了经济快速发展自立的条件。
西北地区开发中若干策略的反思(1)论文

西北地区开发中若干策略的反思(1)论文开发西部是我国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重大战略决策,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要坚决贯彻,认真组织实施。
但在开发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一份冷静,这种冷静应该建立在实事求是和系统科学的思维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西北地区开发的关键性难题干旱化气候的持续发展是我国的西北地区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的根本原因。
这种不利的自然条件不仅长期制约着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加剧的干旱化也是目前开发大西北所面临的关键性难题。
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更多的人口和更大的经济规模,是实现西部开发面临并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西北地区目前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各盆地之中,并且盆地也最具开发潜力。
研究表明,西部地区盆地存在着水量的负均衡和盐份向地表和盆地中心聚集的大趋势。
而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人为活动条件下,会导致局域水循环变化并导致水盐失衡,进而影响土壤的水、盐分布格局,而土壤中的水、盐背景值及其分布又决定着植物种群、集群的自然选择,并成为人为经济─生态建设活动的自然基础。
因此,水、盐时空分布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益的研究应成为制定西北开发规划的首要工作。
二、西北地区干旱化趋势与水盐失衡近年来,众多科学家从各种角度揭示了我国西北,乃至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持续干旱的发展规律,其中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两方面的事实:一是全球沙漠化分布格局的变化;二是西藏高原隆升导致的环境变化。
沙漠是极端干旱气候的产物。
我国西北是全球沙漠化面积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
地质学的研究提供了西北干旱化持续发展的证据:由于地球板块运动的挤压,近200万年间,我国青藏高原由平均高度1000-20XX米升到4000-5000米,天山上升了近5000米,秦岭上升了近20XX米,造成了我国宏观地形呈现以青藏高原为屋脊,向太平洋方向梯级下降的态势。
受此影响,北半球盛行的西风流由于受西部高原、山地的阻挡而分为两支,北支从西伯利亚-蒙古一线进入我国,南支与印度洋暖湿气流汇合从西南入境,形成了我国西北干旱,东南湿润的宏观气候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范文-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回顾及思考(1)论文
中国西部大开发历史回顾“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预示着21世纪初我国将把开发的重点放在西部地区。
其实,中国西部地区在历史上曾有其兴盛辉煌的一页,西部地区的发展兴衰历程值得人们回顾和思考。
中国西部地区开发的历史进程中国西部地区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西部地区的大溪文化、大墩子—礼州文化、马家窑文化、马厂文化、齐家文化、仰韶文化的影响较大,说明当时东西部的发展差距并不大。
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夏商周三个王朝的中心横跨黄河流域的今晋、陕、豫、鲁等省,东西差距也不明显。
春秋战国时期,西部的秦国在耕战背景下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王朝。
秦汉三国时期,西部的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是经济社会较发达的地区,先后被称为“天府”。
关中地区曾是秦代和西汉时期的政治中心,故《史记》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今陕北和内蒙古鄂尔多斯交界的毛乌素地区,当时水草丰美,有较多重要的城镇。
从关中以西,汉代的丝绸之路十分通达,有“胡商贩客,时见于塞下”之称;丝路两旁农牧兼营,河西、西域地区屯田众多;丝路上城镇繁荣,如楼兰、精绝、且未、鄯善等十分知名。
汉代成都平原由于有都江堰工程八荡尤耍恢⑩恕裼谑鞘ⅲ醒难伞薄:捍猿啥嘉行模ⅰ拔髂弦摹钡厍枇⒖は兀澳济裢吞铩保踩〉媒洗蟪杉ā?BR> 唐代前期,中国西部地区经济仍然有重要的地位。
关中地区为中心地区,而陇右一带“闾阎相望,桑麻翳野”。
有研究成果表明,唐代西北屯田达584屯,西北地区占全国10%的小农提供了全国90%以上的“和籴残粮”,故史载“入河湟之赋税满右藏”是形成国库“财宝山积”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代有“扬一益二”之称,说明益州成都一带仍然是经济与文化发达的地区,可与长江下游的扬州相提并论。
安史之乱后,西北社会经济受到严重摧残。
宋代特别是南宋以来,中国经济中心开始移向东南地区。
和文化中心也随之转移。
中国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开始大大下降。
宋虽然仍刻意在西北营田,但由于党项等民族阻隔,加上生态环境恶化,河流改道、断流,沙漠化加重,重开的青唐道又多有不便,丝路一度受阻。
同时,由于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南方海上丝路日益繁荣,逐渐取代了西北丝绸之路的地位。
在西南地区,四川的经济地位曾十分重要,成为宋王朝的一个重要粮草供给地。
但宋在四川划大流河与大理为界,偏安一隅,政治上在西南的气度已经不如以前。
南宋末年和元代末年的四川战乱,对四川社会经济的影响尤大,唐宋逐步形成的经济基础和人文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但元明以来在云南、贵州设立行省,将云贵高原并入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之下,有利于云贵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明代的洪武大移民,对西北陕西、甘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后期关闭嘉峪关,对今xx一带的控制相对削弱,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多有负面影响。
明清以来,东西部地区社会发展的总体差距拉大。
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快。
元明清三朝出于戍边的需要,虽不断在西北地区和西南边疆实行屯田,解决军用,救济饥民,掀起开发,但东部地区的发展更快,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明显下降。
清代前期在河西和北疆大规模移民屯田,西北地区出现了一个开发。
但道光以后外国侵略势力入侵,移民垦殖业受创,屯田荒废,在干旱和风沙的影响下,沙漠化推进明显,适合人类基本生存的环境地区减少,西北许多地区走向一种生态性贫困。
明末农民起义的主要发源地是在西北和西南,不能不说与这种生态性贫困密切相关。
清代的“湖广填四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大量移民进入垦殖,也形成一个开发,出现“低山尽村庄,沟壑无余土”的格局,对于四川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一度有积极的影响。
但随之而来的人口密度大增,山地垦殖风潮乍起,水土流失严重,西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走向一种结构性贫困。
新中国成立初期,近代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10%,
但在这10%的近代工业经济中70%都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西部地区仍十分落后。
由于面临的国际环境十分恶劣,国家将工业重点投向西部地区。
特别是60年代的三线建设,大量厂矿内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前形成的工业布局,使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有所减少。
改革开放20年来,按照梯度理论,重点开发东南沿海地区,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向等方面向东南地区倾斜,极化效应和回流效应十分明显,中西部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中国西部发展落后的历史原因近4000多年来,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地位不断下降,既有其自然因素,也有其社会因素。
(一)气候影响。
近5000年来,中国的气候总的来看是日趋干旱,这在西北部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明清时期中纬度的黄河流域普遍干冷,自然灾害频率增大。
在西北地区,干旱与沙化趋势特别明显,水资源尤为缺乏,对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影响都很大,特别对传统农牧业经济影响明显。
汉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唐代陇右道的兴盛,是与当时气候相对湿润而河流水量充沛有关。
当这些条件日趋恶化时,丝路就衰落了。
(二)区位与地貌的影响。
内陆区位与海洋区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明显的。
一般而言,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条件下,内陆土质松软的地区更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沿海经济便在交通、资源等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唐宋以来的西部社会经济衰落和东部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正是体现这一种趋势。
西部地区地貌十分复杂,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各种地貌都存在,而以山地为主体,在传统农业社会里,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土地资源不足,都会造成社会经济的落后。
(三)人口密度和人口质量的影响。
人口密度和人口质量是西部地区落后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西部经济的发展中,人口的作用十分明显。
西南地区人类最先生息劳作的地区多是近江的台地平坝地区。
中古时期,一些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加开始了丘陵梯田运动和部分山地的造田运动,但由于当时人口密度不大,实行一茬轮歇制的耕作方式,对农业生态的破坏并不严重。
明清以来的“湖广填四川”,大量外省人口迁入,马铃薯、玉米、红薯等高产旱地作物的传入,致使人口膨胀成为可能,进一步强化了固定的陡坡旱地垦殖业占主导的农业经济结构。
当人口进一步膨胀后,土地资源与生产结构矛盾突出,技术进步的诱发机制表现不足,农业生态破坏严重,农业产出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进入到工业经济时代后,这种格局一旦形成,由山地生物多样性而来的产出多样性优势往往利用不足,形成了一种人与资源不协调的结构性贫困。
西北地区历史上虽然总的人口密度十分低,但由于人口多是居住在关中平原、黄土高原的台地和极少数沙漠绿洲,所以相对人口密度仍然较大,人口分布呈现不平衡的特点。
在传统社会里,人口密度越小,技术创新的诱发机制便越明显,但由于恶劣环境带来的总体经济落后,又制约了技术创新的诱发机制。
由于历史的因素,早在宋代中国文化中心即东移南迁,西部文化落后,而受中原汉民族发展的影响,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比例尤大。
除了人口密度问题外,人口质量低也是一个制约发展的瓶颈。
人口质量首先表明在教育水平差,如民国初期,贵州一省的教育经费只等于江苏吴县的教育经费的一半,教育落后可见一斑
《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回顾及思考(1)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