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秸秆氨化技术简介
小麦秸秆的氨化处理

小麦秸秆的氨化处理小麦秸秆的氨化处理是化学处理的一种,也是迄今为止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处理方法。
目前,小麦正直收割之时,秸秆大量积压,现介绍小麦秸秆的氨化处理方法。
一、氨化的好处(一)可将秸秆有机物消化率提高10%-12%,粗蛋白含量由3%-4%提高到8%或更高。
(二)处理后的秸秆牲畜食入量增大,适口性好,采食时间较不处理时大大缩短。
(三)经济效益高,方法简便易行。
(四)氨化后可防止饲料霉坏,还能杀死野草籽,可很好地保存含水率偏高的粗饲料。
二、氨化方法(一)人畜尿氨化秸秆法。
这是最简单实用的一种方法。
具体做法是:用瓦罐(或水缸)盛满切碎的小麦秸秆,再喷洒新鲜的人尿或畜尿,加盖、密封。
秸秆与尿处理比例为1:3,时间为10天-90天(温度越高,处理时间越短)。
这样有两三个瓦罐或缸轮流处理,就可基本满足数头家畜的需要。
(二)尿素处理法将3%~5%的尿素用温水配成溶液,温水多少视秸秆的含水量而定,一般秸秆的含水量为12%,为每100千克秸秆加30千克左右溶液。
(1)氨化池氨化法将配好的尿素溶液均匀地洒在秸秆上,边洒边搅拌,或者一层秸秆均匀洒一次尿素溶液,边装边踩实。
装满后,用塑料薄膜盖好池口,四周用土覆盖密封。
(2)塑料袋氨化法塑料袋一般为2.5米长,1.5米宽,对塑料袋的要求是无毒的聚乙稀薄膜,最好用双层塑料袋。
把切断的秸秆用配制好的尿素水溶液均匀喷洒,装满塑料袋后,封严袋口,放在向阳的干燥处。
存放期间,应经常检查,若嗅到袋口处有氨气味,应重新扎紧,发现塑料袋有破损,要及时用胶带封严,需5~14天,,即可饲喂。
氨化秸秆可保存很长时间,只要塑料膜不破、不漏氨,就不会霉坏。
(三)氨水处理法。
常用的氨水含氨量为25%,有的为10%或20%。
处理用量可按一百公斤秸秆加15公斤20%的氨水或30公斤10%的氨水。
氨水处理可先把切短的秸秆压入窑或垛中,再把铺底与覆盖的塑料折叠、压紧,工作人员戴着防护设备从顶部一孔把氨水倒入,立即封口。
秸秆氨化

1、氨源的选择
氨化注意事项
2、氨的用量 3、氨化时间(与温度有关)
4、操作过程
氨化饲料品质感官鉴定
等级 优良 良好 一般 劣质
色泽
气味(放氨后)
棕色、深黄或 浅褐色
糊香
黄褐Biblioteka 糊香质地 松散柔软较柔软
黄白或褐黑 无糊香或微臭 轻度粘性
灰白或褐黑
刺鼻臭味
粘结成块
氨化饲料饲用注意事项
1、训饲 2、放掉余氨 3、霉烂部分不能饲喂 4、注意补充其他养分
堆垛法氨化示意图
左:地面砌一高10~15厘米,宽2~4米,长则按制作量而定 中:把整捆麦秸用水喷洒,码垛高2~3米 右:用厚无毒塑料薄膜密封,四周用石块和砂土把塑料薄膜边压紧地面密封, 用带孔不锈钢锥管按每隔2米插入,接上高压气管,通入氨气。为避免风把塑 料薄膜刮掉,每隔1~1.5米,用绳子两端各拴5~10千克石块,搭在草垛上, 把垛压紧。
氨化饲料
优点
氨化 (ammoniate)
氨源 方法
提高粗蛋白含量 提高有机物消化率和饲料利用效率 改善适口性,提高采食量 可防止饲料霉坏 使秸秆中夹带的野草籽不能发芽繁衍 液氨、氨水、尿素和碳铵等 窖池法
堆垛法
用尿素和碳铵窖池法氨化秸秆示意图
1、清扫 2、拌料 3、入窖 4、稍踩实 5、密封 6、晒干
秸秆氨化技术原理和好处

秸秆氨化技术原理和好处秸秆氨化技术原理和好处在秸秆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氨水、无水氨、尿素或异尿素等溶液进行处理,以提高秸秆的消化率和营养水平的处理方法,称之为秸秆氨化处理技术。
秸秆氨化是迄今为止最经济、最简便而实用的秸秆饲料化处理技术之一,也是我国目前在畜牧业生产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我国秸秆氨化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1987年农业部开始在全国推广应用,1989年被列为全国农重点推广的10项实用技术之一。
1993年全国氨化秸秆达1169.15万吨,1995年达到了215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一、秸秆氨化的原理秸秆氨化可以提高秸秆的消化率、营养价值和适口性,是由于氨化对秸秆可以起到碱化、氨化和中和作用。
⑴碱化作用:氨化用氨水是氨、水和氢氧化氨的混合体,一部分氨溶于水,与之结合成为氢氧化氨;同时一部分氢氧化氨又分解出游离氨。
氢氧化氨是碱性溶液,可以使木质素与纤维素、半纤维素分离,使纤维素、半纤维素部分分解,细胞膨胀,结构疏松。
随之在牛羊瘤胃中的微生物直接与之接触,纤维素酶将其分解,使家畜可以利用。
同时,少部分的木质素被溶解成为羟基木质素,使消化率提高。
⑵氨化作用:氨遇到秸秆,就与秸秆中的有机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成为铵盐(醋酸铵)。
铵盐是一种非蛋白氮化合物,是瘤胃微生物的氮素营养源,在瘤胃中的瘤胃脲酶的作用下,铵盐被分解成为氨,同瘤胃中的有机酸作为营养物被瘤胃微生物利用,产同氮、氧、硫等元素合成氨基酸,再进一步合成菌体蛋白。
每千克秸秆可以形成40克铵盐,在瘤胃中形成等量的菌体蛋白。
铵盐可以替代反刍家畜蛋白质需要量的25-50%。
⑶中和作用:氨与秸秆中的有机酸结合,消除了醋酸根,中和秸秆中的潜在酸度。
由于瘤胃呈中性,PH为7左右,中和作用使瘤胃微生物更加活跃,故可以提高消化率。
同时,铵盐改善了秸秆的适口性,可促进乳脂肪和体脂肪的形成。
宜春高新技术专利产品开发中心对本文具有编著权,凡转载者请通知本站。
氨化秸秆的制作原理

氨化秸秆的制作原理氨化秸秆的制作介绍在农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方面,氨化秸秆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它可以将秸秆转变为高效肥料,为农作物生产提供养分,同时减少秸秆的堆放量和环境污染。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氨化秸秆的制作过程及相关原理。
制作方法1. 收集秸秆首先,需要收集大量的秸秆作为原料。
秸秆可以是谷物、蔬菜、水果等农作物的茎秆和叶片残余物,也可以是果壳、玉米芯等剩余物。
选择质量好、新鲜的秸秆,有助于提高氨化过程的效果。
2. 粉碎秸秆将收集到的秸秆进行粉碎,可以采用机械粉碎或手工破碎的方法。
将秸秆制成细碎的颗粒有助于增加氨化过程的表面积,提高反应效率。
3. 氨化处理在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将粉碎后的秸秆与氨气进行接触。
氨气会与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有机物反应,生成氨化物。
反应过程中,温度、压力等操作条件需要控制合适,以确保反应的顺利进行。
4. 制成氨化秸秆肥料经过氨化处理的秸秆可以当作肥料使用,提供植物所需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
制成氨化秸秆肥料后,可以通过包装、贮存等方式进行销售或使用于农田中。
氨化原理1. 纤维素降解秸秆中的纤维素是氨化过程中的主要反应底物。
在适宜的温度和压力下,氨气与纤维素中的羟基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生成氨化物。
此反应可通过跃迁态的自由基介导,也可以发生氨分子的亲电addition型反应。
2. 半纤维素降解半纤维素是氨化过程中的第二主要反应底物。
它包含多种多糖(如木质素、葡聚糖等),在氨气作用下会发生裂解反应,生成一系列具有氮化合物的产物。
3. 氮化反应秸秆中的氮以蛋白质、尿素等形式存在,氨化过程中氨气会与这些氮化合物反应,生成氮化物。
这些氮化物能够被植物吸收利用,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氮元素。
4. 氨化物的应用经过氨化处理的秸秆可以制成氨化秸秆肥料,可以直接运用于农田中增加土壤肥力,也可以用于蔬菜、水果等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
此外,氨化秸秆还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提高家畜禽类的生产性能。
结论通过氨化秸秆的制作,可以将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化利用。
氨化处理饲料的原理

氨化处理饲料的原理氨化饲料是一种通过将切碎的秸秆放入窖内或堆成垛后,通入氨气或喷洒氨水并密封保存至少一周而制成的饲料。
这种饲料在使用前需要揭开覆盖物,等待氨气味散尽后再用于饲养家畜。
特点及作用氨化处理能够显著提升粗纤维的消化率,同时增加饲料中的氮元素含量。
这些变化有助于改善饲料的口感,促进家畜的食欲,从而有效提高其采食量。
制作方法氨化饲料的制作过程包括将切碎的秸秆装入窖内或堆成垛,然后通入氨气或喷洒氨水,随后进行密封保存,时间不少于一周。
基本原理是通过氨化,让饲料中的粗纤维分解细化,有利于动物吸收,实际应用中要注意将氨化液喷洒均匀,湿度均匀,密封,防止杂菌进入。
秸秆饲料如何进行氨化处理?所谓的氨化饲料,是指利用液氨、氨水或尿素水溶液处理过的秸秆饲料。
秸秆饲料的氨化处理,实质上也是一种碱化处理,可使秸秆中粗纤维的消化率提高30%左右。
不仅如此,还可使秸秆饲料的含氮量增加0.8%~1%,使粗蛋白质含量增加5%~8%。
因此,进行秸秆饲料的氨化处理也是解决羊等反刍家畜蛋白质营养不足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
秸秆饲料氨化处理的具体方法,根据所用氨源的不同分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氨水法:一般在100千克秸秆中浇入20%的氨水12千克,其液温不低于20℃氨化可用袋装法,即把按比例拌好的秸秆装入不漏气的塑料袋内,按实装满后扎紧袋口即可。
也可用池子(青贮池也行)边拌边装,装完踩实后用塑料布盖住,上面压好盖严,决不能让漏气。
经过一定时间(冬季60天,夏季20~30天)即可启封。
取出后让其自然通风12~24小时,待氨味消失后再喂羊。
第二种叫纯氨法或液氨法:即在地面上铺上一层边长3.4米的正方形塑料薄膜(膜厚不小于0.2毫米),然后把铡碎(成捆也可)的秸秆放在塑料薄膜上堆成长、宽、高各为2米的垛(薄膜四周留约70厘米宽的边,以便封口),再用较大的另一塑料膜罩在垛上,其各边和垫底的塑料膜四周对齐褶叠封严,用重物(例如沙袋)把褶叠部分压紧密封,仅在任意一侧留一个孔,按每百千克风干秸秆2.5~3千克的用量将纯氨缓缓注入孔内(不得有漏),通氨后立即封口,一般冬季密封8周,夏季密封4周即可喂用。
秸秆氨化

秸秆氨化1、秸秆氨化的原理:秸秆中的纤维素部分能被反刍动物消化利用,而木质素部分则不能被消化利用。
氨化的主要作用是利用氨与秸秆发生氨解反应,破坏连接木质素与多糖之间的酯键,使消化酶更易与之接触,从而提高秸秆的消化率。
氨化秸秆中的非蛋白氮可供瘤胃微生物代谢需要,促进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
这些微生物蛋白进入真胃和小肠后,在消化酶的作用下,与饲料中的过瘤胃蛋白一道被反刍动物吸收利用。
瘤胃微生物利用非蛋白氮合成微生物蛋白的效率为80%-90%。
因此,氨化处理所加氨源可视为在饲料中增加了粗蛋白质。
2、秸秆氨化的氨源;目前国内外氨化秸秆所用的氨源主要有液氨、氨水、尿素、碳铵和人畜尿。
3、氨化秸秆原料:凡能作饲料用的农作物秸秆,几乎均可作为氨化原料。
氨化处理的目的是改进秸秆的营养价值,秸秆品质越差。
经氨化处理后营养价值提高的幅度越大。
因此,对那些秸秆品质很好、适口性也较好的秸秆,不必再进行氨化处理。
4、氨化秸秆制作方法:根据使用的氨源不同氨化方法分为液氨处理法、尿素处理法、氨水处理法、碳铵处理法、尿素+石灰处理法和尿法等,现介绍几种常用的处理法。
(1)尿素处理法。
尿素处理法是国内和第三世界国家推广速度明最快的一种方法。
尿素处理法比较灵活,用堆垛法、氨化炉和其它氨化容器均可。
使用较多的是氨化池(窖)的制作方法。
1设备。
氨化池(窖)、塑料布、水缸、脸盆。
2备料。
玉米秸需要切碎3-5厘米,麦秸和稻草不需要切碎。
按干秸秆总重量的4%-5%添加尿素,加水量为秸秆重量的6%。
用水缸把尿素溶解,混匀备用。
3、装料。
在池(窖)旁边的场地上,把尿素水溶液均匀地喷洒到秸秆上,充分拌匀后装入氨化池(窖),或一层一层地装入秸秆,层层喷洒尿素液,拌匀,层层踩压,直至装满、压实。
装料必须装得高出池(窖)40厘米以上,以免秸秆在氨化成熟过程中顶部下陷积水。
池(窖)装满压实后,覆盖塑料布,四周边缘用泥土封严即成。
4、注意事项。
用尿素氨化虽然比较安全,但要注意尽量缩短操作时间,最好当日完成,装满、压实,立即覆盖密封,以免尿素分解挥发。
喂羊的小麦秸秆氨化技术,掌握了方法,就可制作出高质量的饲料

喂羊的小麦秸秆氨化技术,掌握了方法,就可制作出高质量的饲料前言:在我们大西北河西走廊农村,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有修建氨化池制作氨化小麦秸秆的习惯。
记得那时候村里牛羊成群,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的房前或者屋后开挖一个氨化池,然后用砖砌好,再用水泥抹光,按照一定程序来制作氨化小麦秸秆。
小麦秸秆通过氨化处理可以破坏其中的木质素与半纤维素的结合,提高粗纤维和各种营养成分的消化利用率、增加适口性、改善秸秆品质,而且还能使秸秆含氮量增加1~1.5倍。
本文将重点为大家介绍小麦秸秆氨化原理、影响氨化麦秆质量因素、小麦秸秆氨化具体方法、小麦秸秆氨化注意事项、氨化小麦秸秆喂羊方法、饲喂优势及喂羊注意事项。
小麦秸秆氨化原理用尿素、氨水、无水氨以及其他含氮化合物溶液,按照一定的比例喷洒在小麦秸秆上,在常温密闭的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的特殊闷制,让小麦秸秆发生一定的化学变化。
等闷制完成后提高了小麦秸秆的含氮量,改善了秸秆适口性,同时还提高了肉羊对秸秆的采食利用率。
影响氨化麦秆质量因素小麦秸秆氨化质量的优劣,主要决定于氨的用量、小麦秸秆含水率、环境温度和时间以及小麦秸秆原来的品质。
①氨的用量:根据研究结果表明,氨的经济用量以麦秆干物质重量的2.5%~3.5%最为合适。
②氨化麦秆含水率:用尿素和碳酸铵氨化秸秆时,含水率以45%为宜。
含水率过高麦秆容易发霉,还不方便操作;含水率过低氨化效果又不理想。
③氨化麦秆的环境温度和时间:一般来讲,当环境温度小于5℃时,氨化时间应大于8周;当环境温度为5~15℃时,氨化时间为4~8周;当环境温度为15~30℃时,氨化时间为1~4周。
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出,环境温度越高,氨化时间越短。
④麦秆原来的品质:麦秆氨化之后,它的营养价值提高的幅度和麦秆原有营养价值的高低相关。
但要注意的是,品质差的麦秆,营养价值提高幅度较大,相反品质好的麦秆营养价值提升幅度却较小。
小麦秸秆氨化具体方法麦秆氨化处理方法有很多,比如尿素氨化法、氨水氨化法、无水氨氨化法和碳铵氨化法。
秸秆氨化的主要方法技术

秸秆氨化的主要方法技术一、堆朵氨化法:堆朵氨化法又叫堆贮法、垛贮法。
它是将经切碎的秸秆堆成垛、用聚乙烯薄膜密封、注入氨化剂,进行秸秆氨化处理的一种方法:1、秸秆打垛:秸秆打垛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捆草垛,另一种是散草垛。
捆草垛整齐,垛可以打得高,节省塑料薄膜,容易机械化管理,不易漏气,并可按草捆数计算垛的重量,但水不易喷均匀,散草垛打不高,必须将塑料薄膜包好,以防漏气。
捆草垛使用较为普遍,一般按长×宽×高为4.6米×4.6米×2.1米的规格制作,垛顶作成屋脊形以利于排掉雨水。
顶上压以旧轮胎,再用绳子纵横捆住,防止风刮。
有时为了便于插入注氨钢管,打垛时先放一木杠,通氨时取出木杠,插入钢管就容易了。
2、堆垛氨化操作步骤:在干燥的平整地上把0.1—0.2毫米厚的无毒聚乙烯塑料薄膜铺开,再把切碎的小麦秸(玉米秸或稻草)加水,调节水分含量在20%左右,再混均匀,在铺好的塑料膜上打垛,垛高可以到2米,垛宽2—3米,其长度可以长可短,根据加工草的多少而定。
一般说,垛大点节省塑料膜,但易于漏气,不便补贴。
氨化玉米秸秆时,垛不宜过大,因为这样难以加水搅拌,经过一两天还来不及氨化,秸秆就会霉坏发热。
为了通氨,在垛的中间埋一根多孔的硬塑料管或胶管。
垛下面铺的和垛上盖的塑料薄膜在每边留出50—100公分,以便把两面的塑料膜折叠好,用泥土压紧,封住,不使漏气。
最后,将硬塑料管与液氨罐接通,按秸秆重量的30%通氨。
通氨时一定要按操作规程办事,保证安全,氨用量可以通过称量液氨罐求得,或用流量计计算,还有的根据氨在垛内鼓起塑料膜的程度估计。
最后取出垛中的塑料管,将孔洞用胶布粘贴。
3、塑料薄膜的选用;要求用无毒无害,抗老化和气密封性好的薄膜来作草垛的垫底和覆盖,通常用聚乙烯薄膜,膜的厚度、宽度和颜色视具体的情况而定,如氨化粗硬的玉米秸秆,应选用较为厚的塑料薄膜(0.12毫米左右),如氨化麦秸秆则可选用薄一些的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畜牧兽医 2019年第40卷
76 体,健康牛通过接触感染且持续带菌,而成为传染源,这样牛群很难对该病根除,且抗生素治疗效果差,所以主要以预防为主。
(2)推荐药物,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四环素、支原净、阿奇霉素等。
(3)为防止产生抗药性,使用药物治疗时,必须注意足够的疗程和充足的药物剂量。
总之,只有加强饲养管理,积极切实做好该病的防治措施,才能极大地降低该病给养牛业的发展的损害。
(收稿日期:2018–11–01)
小麦秸秆氨化技术简介
宋庆迪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畜牧兽医水产局 274000)
中图分类号:S81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733(2019)02-0076-01 目前小麦秸秆很多直接还田利用,但小麦秸秆直接还田不利于播种和出苗,易造成各种病虫害增多,杂草难根除及土壤过度蓬松等问题。
另一方面,小麦秸秆虽然营养价值不高,但经过氨化处理后,蛋白含量、可消化性等均有提升,可以作为牛、羊等草食动物的饲料,特别是在蛋白饲料价格较高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1 氨化的基本原理
氨化就是利用氨使秸秆中的木质素和多糖之间的酯键破坏掉,把难以消化的纤维素变成易于消化的物质。
另外,在氨化过程中,木质素膨胀,通透性增高,有利于可消化纤维与消化酶充分接触,提高了秸秆的消化率。
2 小麦秸秆氨化的优点
小麦秸秆本身粗纤维含量较高且有一层油皮,作为饲料营养价值较低,但经过氨化后,小麦秸秆的营养价值、消化率和适口性均得到很大提高。
小麦秸秆氨化成本较低,经济效益高,方法简便易行,可以降低草食动物的饲养成本。
同时,把秸秆过腹还田,可以消除直接秸秆直接还田的弊端,促进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对发展绿色畜牧业和生态循环畜牧业具有重要意义。
3 小麦秸秆氨化的方法
3.1 氨化池的选址与挖窖 氨化池应选在距房屋及畜舍10m 以外,地势高燥、通风向阳处,周边应开挖排水沟,防止积水。
氨化池以两连池为好,池深应保证高于当地最高水位0.5m 以上,一般为1.5m~2m ,长宽根据地形、存储量确定。
池壁、底部光滑,用水泥抹平,底部中间微凹。
3.2 切断压实 将小麦秸秆切成1~2cm 长,按照每100kg 风干秸秆添加5kg 尿素和40~50kg 水的比例,算出尿素和水的用量,将尿素溶于水中,用酒壶将尿素溶液均匀喷洒在秸秆上,再装入窖中,边装边压实。
或者每铺放
20cm 厚的一层秸秆,再喷晒一定量的尿素,直到高出池顶30cm 左右。
操作完成后,迅速压实密封。
3.3 日常管理 氨化池应经常检查,发现漏气、破裂及时修补。
4 小麦秸秆氨化的时间
小麦秸秆氨化的时间,取决于氨与秸秆有机物的反应速度,主要与外界环境有关。
一般情况下,外界气温20℃以上,氨化15~20d ;10~15℃,30~60d ;5~10℃,60~80d 。
5 小麦氨化秸秆的饲喂
氨化小麦秸秆经过充分发酵后即可饲喂,饲喂时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饲喂量由少到多,一般要求3~5d 的适应期;二是取出的氨化秸秆要晾晒,消除氨味后方可饲喂;三是牛羊等草食动物饲喂氨化秸秆后0.5~1h 后方可饮水;四是注意饲料搭配,不宜只用氨化麦秸作为粗饲料来源,应搭配一些含碳水化合物较高的饲料、青贮饲料等饲喂;五是犊牛、羔羊等由于消化功能不完善,不宜饲喂氨化秸秆;六是饲喂氨化秸秆过程中如发现家畜采食后出现中毒现象,可喂食醋解毒。
(收稿日期:2018–11–01)
水貂阿留申病的危害及防控对策
曲文燕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米山畜牧兽医
工作站 264400) 李永芳 (山东省威海市
文登区泽头畜牧兽医工作站)
中图分类号:S858.2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733(2019)02-0076-02 水貂阿留申病是由阿留申病毒感染水貂引起的以终生毒血症、全身淋巴细胞增殖、肾小球肾炎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病毒病。
各品系水貂都可以感染,是世界公认的水貂的三大疫病之一。
该病既可以通过飞沫、粪便、尿液、血液、配种等水平传播,又可以通过母婴垂直传播。
1 临床症状
慢性病貂食欲减退,渴欲明显增加,冬季常常啃水盆中的冰块,逐渐消瘦,粪便呈黑煤焦油状,病貂被毛粗乱,失去光泽,眼球凹陷无神,精神沉郁,嗜睡,步态不稳。
神经系统受到侵害时,伴有抽搐、痉挛、共济失调、后肢麻痹或不全麻痹。
病的后期出现拒食、狂饮、表现强烈的渴欲,最后以死亡告终。
2 危害
患病的公貂,性欲下降,死精、少精或产生畸形精子,配种能力下降;患病母貂不孕,或怀孕流产,死胎,烂胎及胎儿中途被吸收;产出的仔貂,发育不良,软弱无力,成活率低,易于死亡;皮貂发育迟缓,皮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