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松永茂的故事——纪念父亲赵厚甫先生诞辰100周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uiHuang6ONian] 
贞松永茂的故事 
纪念父亲赵厚甫先生诞辰1 O0周年 
口赵谦益 

(接上期) 
五 
那场史无前例的革命运 
动爆发时,父亲赵厚甫先生 
已经在湖北省粮食厅任职副 
厅长整整十年了。其间虽然 
也在这样或那样的政治运动 
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 
父亲还是完全相信党和政府 
的。因为他总是记得中央和 
地方官员们对他这种爱国民 
族工商业家所作的保证。刚 
解放时,中南军政委员会统 
战部长张执一和武汉市委书 
记张平化的亲I临赵府,再就 
是在后来那几年中,毛主席 
的接见,刘主席的座谈,周总 

辉煌60年・政协人 
理的会面,王书记的支持,张省长的肯定, 
就象是在昨天,历历在目。还有,在自己工 作的机关里。老革命杨厅长的关怀与鼓励 也是令人感到踏实和宽慰的。杨厅长后来 回忆道:“厚甫同志与我们共事,肝胆相 照,亲密无间!”在父亲看来。这都不是政 策的可靠保证吗?他坚信不移。 作为省粮食厅副厅长,父亲分管省内 粮食工业,物资供应与基本建设,为全省 粮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十年 间,湖北省许多地,市,县的粮棉油加工厂 都是在父亲的主持下兴建起来。父亲曾多 次跟随张体学省长下乡,到基层办公。一 方面,父亲从张省长身上体验到当年党内 干部艰苦朴素的作风:另一方面.父亲丰 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也受到张省长的高度 赞赏.经常号召厅党内干部虚心向父亲学 
习。父亲充分利用自己在粮食加工保管及 
经营管理方面的卓越才干,狠抓全省粮油 
工业改造.技术革新与经营管理。父亲经 
常深入生产第一线,在基层调查研究,解 
决问题。父亲对粮食工作的热心和敬业, 
赢得干部群众的普遍的爱戴和尊敬。记得 
我高中毕业下农村到湖北天门棉乡前夕, 
父亲送给我一份礼物:当年他随张省长下 
乡时用过的一个测量棉花纤维长度的标 
尺。 
出乎父亲的意料之外,这次革命运动 
还真的是史无前例的。那革命风暴刚一兴 
起,就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席 

17 
世纪行2010年第7期 
辉煌60年・政协人 
[HuiHuang6ONian] 

卷全国。特别是在那头三年,简直闹 得一个天翻地覆.,鸡犬不宁。没多 久,在自上而下的一片喊打声中.刘 主席倒了,张省长倒了.杨厅长也倒 了。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谁还顾 得上他赵厚甫呢?其实,张省长垮台 前确实尽力保过。那时的局势几乎 完全失控,造反派到处施行揪斗打 砸抢的革命行动。为了保护包括赵 厚甫先生在内的一批革命对象,张 省长策划了一次地下行动:夜半转 移。其方案是把这批人送到市郊一 处安全地方隐蔽起来.躲过这红色 恐怖的风头——那山头上有解放 军守卫,万无一失。子夜时分,当父 亲带着简单行李来到粮食厅机关大 院门口,正准备登车赶往约定地点 时,突然从黑暗中闪出一群人影,,把 他团团围住。糟糕,中了造反派的 埋伏!原来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让 人家来了个捉活的。而且,不仅是父 亲的行踪.整个行动计划都被泄露 了机密。此后不久,造反派组织了大 量人马冲山头,强行从解放军手中 抓回那些侥幸出逃的反动派们。 父亲被软禁在家.一方面接受 群众批判斗争。另一方面接受人民 监督劳动。公道地说,比起工厂学 校来,,机关单位的运动还是相对文 明的。虽然战略上也响应中央运动 领导小组的号召文攻武卫,但在战 术上大体还是以文斗为主武斗为 辅的。在厅内的批斗大会上,或游 街示众中,父亲获得的最高礼遇便 是戴高帽,挂招牌,比一些同类所 遭受的残酷人身迫害可幸运多了。 这不。就连那寄托在家的幼年的长 孙也都因此而挨过打呢。那天,当 父亲正戴着高高的帽子与厅里同 被揪出的以杨厅长为首的一小撮 一起.在机关大院内环厅游街示 众.途经赵家居所旁边的大道上 时.不巧被关在家里的我那小侄子 看到了。这不懂事的小俅伙竟然兴 奋得叫了起来:“爷爷戴高帽哕!爷 爷戴高帽哕!……”喊声未落.脸上 “啪”的挨了一巴掌,一向疼爱孙儿 的祖母第一次失手打了无辜的孩 子……可孙儿哪知奶奶的心啊1 18 世纪行2010年第7期 靠边站的赵副厅长被勒令每 天按时清扫机关大院,包括公用厕 所。这对原来就是苦出身的父亲来 说根本就算不了什么。小时候什么 活没干过,什么苦没吃过?从副厅 长到清洁工,也许就是一种报应: 谁叫你去背叛自己出身的阶级的! 为了向劳动人民赎清他的剥削罪, 父亲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抡着大 扫帚打扫着大院和厕所。生命在于 运动。这话一点不假。父亲本来患 有严重的关节方面的疾病.右臂长 期无法高抬或举起。多年来看过多 少中医西医也未见好。经过这天长 El久的挥帚运动.他因祸得福:胳 膊竟然能够伸展自如了!简直就是 一个奇迹。从此以后父亲逢人就讲 劳动的好处。不久,清洁工人赵厚 甫又变成了种田农民。随着第一批 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队伍,他来到 湖北省直机关的沙洋五七干校,成 为三团二连(省粮食厅的番号)的 普通一兵…..回城的时候,他还特 地带回了一把盖土房时扎篱笆墙 用的木制梭子以作纪念。 劳动固然有益于健康但并不能 治心病。当革命大字报厅内厅外铺 天盖地的时候,“打倒混进省粮食厅 的反动资本家赵厚甫”的大标语都 贴到了大街上。“赵厚甫”三字东倒 西外不说,还打上了大红叉叉,就象 后来法院布告上的死刑宣判一样。 父亲固有自知之明。反动就反动吧, 作为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你不反动 谁反动?再说这年头,红是黑,鹿为 马,就识点时务认回命吧。但无论如 何,他赵厚甫可不是混进粮食厅的。 刘主席没了,周总理不是还在吗?他 手上可有周总理签发的证件呀。至 少要让自己的孩子相信,他们的爸 爸决不是混进省政府机关的内奸。 父亲拿出珍藏十年的宝贵文物: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委任他为湖北 省粮食厅副厅长的任命书,上有国 务院(时称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的刚 劲潇洒的行书署名印章。白纸黑字, 铁证如山。怎么会是混进来的呢?! 话又说回来,连刘主席,张省长,杨 厅长都是混进来的.谁又不是呢?即 使表兄项英九死一生活到今天.百 
分之百也是混进来的反党头子。倘 
若不幸地把这革命运动再进行到底 
的话,签署那张护身符的周总理也 
难保不是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来 
的哩 
后来父亲谈起这事.还挺神秘 
地对我说过.他还结识过两个混进 
来的特殊人物:王明与李立三。以前 
并不知道他们的来头,只是在十次 
路线斗争的提法赶时髦时,这才大 
吃一惊:解放初期。曾与身为武汉市 
人民政府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和劳 
资仲裁委员会委员的自己单独会晤 
长谈甚欢的中央法律委员会主任陈 
绍禹(王明)和劳动部部长李立三, 
原来是党内十次路线斗争之中两次 
的机会主义头子!那时,王明与他研 
究的是法制修订问题,而李立三与 
他讨论的是劳资政策问题。他们和 
父亲促膝谈心。听取并采纳了他的 
不少见解及建议。而身为党外人士 
的赵厚甫,怎么也没想到,这两位平 
易近人的干部曾“混进来”当过党中 
央实际的第一把手。 

/、 
在《贞松永茂》册页合集中,有 
许多书画都以颂扬“琴鹤家声”为 
题。譬如,我们可以看到“琴鹤家声 
在,冰霜节操全”,“家声早已传琴 
鹤,懿范真堪式子孙”这样的诗句在 


些书法作品中出现。何渭“琴鹤家 
声”?琴与鹤历来是赵姓宗亲的族 
徽.凡赵氏家族大都以琴鹤堂为其 
堂号.所以过去赵姓家居的前殿正 
厅的对墙或牌坊上往往高悬一幅 
“琴鹤堂”的匾额。我家曾有一个精 
巧考究的红木小箱子,门面正中嵌 
有“琴鹤堂”三个大字。看上去似乎 
是女红针线用品盒的设计,但那时 
被用作了父亲的药品箱。琴与鹤,自 
古以来就是清贫廉洁的象征,更是 
高尚典雅的代表。而这,恐怕就是琴 
鹤家声的精髓了。 
说起来,这种尊崇琴鹤图腾的 
传统是从赵宋王朝开始的。宋徽宗 
赵估有瑞鹤图和听琴图的名画传 
世。虽为亡国之君,但其人对琴鹤 
之风还是情有独钟的。铁面御史赵 忭更以一琴一鹤两袖清风的操行 正式奠定了琴鹤堂的赵氏家族堂 号的的地位。有的赵姓宗祠通用联 中所谓“古为帝王华胃,今有琴鹤 世家”.就是这个意思。赵忭,谥号 清献,为官正直清白,平常以一琴 一鹤自随,并以凡事若不可告天则 不为之自律。而且究心宗教,敦信 佛禅.曾作偈云:“默坐公堂虚隐 几.心源不动湛如水。一声霹雳顶 门开。唤起从前自家底。”表示对人 生的大觉大悟。赵氏的琴鹤堂,也 就是族人以祖先的嘉言懿行来命 堂名.要求后世子孙永远继承发扬 祖先的美德。在这里,只要姓赵, 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了。现代无产 阶级革命家赵世炎故居中堂门额 匾上不也书有“琴鹤世家”四字吗? 厚甫公从祖上清献公那里所继 承的.也许正是这种自我扬弃的精 神境界——一种想得开想得透想得 通的宽广心胸和坦白襟怀。无论是 在什么处境里.父亲总是积极的乐 观的开朗的。这是他个性的一个突 出特征。在有的人看来,这好象是逆 来顺受,随遇而安,或者甚至是听天 由命。其实不然。说到底,这实在是 一种信仰和信念:相信正义,相信公 道,相信轮回,相信报应。 父亲赵厚甫先生的注重自我修 身养性,表现在他以对生活多方面 的兴趣爱好来陶冶情操。他乐游山 水,善交朋友,爱听戏曲,喜藏字画, 甚至好做烹饪。一谈起烹调来,父亲 总是兴致勃勃。不仅有实践,端得上 桌几盘拿手好菜,而且还有他自己 的一套理论哩。“赵大师傅”的菜肴, 最讲求的是材料的色质组合.火候 的缓急运筹。其口感常常是生,鲜, 活,嫩。父亲赋闲在家的时候,烹饪 成了他的主要工作。有意思的是,习 惯成自然的他,有时清晨醒来所想 的第一件事,竟是“今天该做什么 菜?”策划家常菜谱变成了一日之 计在于晨的基本内容。然后,父亲 还要亲自跑腿采购,上集贸市场去 挑选购买。改革开放前,武汉有一 些农贸性质的自由市场,可能是被  ̄Hu iHuang6ONi an] 文化范围的大革命所遗忘,虽经剪 
过资本主义的尾巴,但还是在夹缝 中生存下来。武昌市区这边父亲经 常光顾的.一处是起义门(中和门) 下十字街.一处是华工对面关山 头。往往天还没亮,为父的就叫起 儿子或女儿.提着菜篮赶乘公共汽 车,直奔自由市场而去。这非得早 不可.迟到了天大亮菜农们就跑光 了:怕被抓了去割尾巴。十字街 附近有条新河,新河上面有座武泰 闸。“赵采购员”就经常在闸下河边 找那并不多见的放网打鱼的渔民 购买活鱼 父亲时常边等起网边与 渔民聊天,家境如何,生意怎样,无 话不谈——一聊就忘记了时间。人 们经常称道赵厚甫平易近人,从这 里就能看出来了。父亲善谈,三教 九流,工农商学,都能谈得来。与学 建筑的女婿谈结构设计,与学文学 的儿子谈艺术鉴赏。子女的同学朋 友来了.赵伯伯也总是在他们中间 小坐片刻,谈天说地,幽默风趣的 语言,往往使人开颜。 闲来无事.父亲最喜欢听京 剧,并总爱跟着哼几句。在只有革 命样板戏的那几年里,每当收音机 播放选段的时候,父亲同样听得津 津有味。无论如何,样板戏也是京 剧呀。而且,样板戏里不乏他所熟 悉的京剧名角:扮郭建光的谭元 寿,演刁德一的马长礼,饰李铁梅 的刘长喻.装鸠山的袁世海,不都 是自己所喜爱的富连成科班的京 剧演员么?尤其对谭元寿所承之 谭派,他是情有独钟。父亲说,谭派 原来是从武汉发源的。谭元寿的高 祖谭志道本是武昌唱汉剧的,清乾 隆年间徽班进京后才到北京发展。 说到这里,父亲无不自豪地宣称, 所以有人认为我们汉剧是京剧之 祖呢!在《沙家浜》中,谭家第五代 传人谭元寿演的郭建光唱得让人 难以忘怀。而富连成科班,培养了 包括谭元寿和袁世海在内的喜、 连、富、盛、世、元、韵、庆八辈学员。 不过。记得父亲对我们讲的科班辈 份是也包括马长礼和刘长喻在内 的富、连、盛、世、元、长几代。虽略 辉煌6O年・政协人 有出入,但父亲对京戏的了解还是 过人的。他还看过当时湖北省京剧 
团演出的样板戏,就是为了专门去 
听湖北省的富连成科班学员高盛 
麟的唱腔。有意思的是有一段时 
间.收音机播放饰演杨子荣的童祥 
麟教唱《智取威虎山》唱段,赵门外 
大弟子竟然按时规规矩矩坐在一 
旁认认真真地学唱!父亲还对我透 
露过我母亲程南屏女士过去在上 
海还短期进过京剧科班学戏,曾一 
度和后来成为梅兰芳大弟子杜近 
芳为金兰姐妹哩。 

七 
母亲程南屏女士,是父亲赵厚 
甫先生的二夫人,也是赵家众子女 
的亲生母亲。父亲的结发夫人为我 
大妈杨声辉女士。不知情者会误认 
为过去的赵厚甫与印象中吃喝嫖赌 
的纨绔子弟一样。过着妻妾成群的 
花花公子的生活。其实不然。还记得 
祖母项太夫人的阶级教育吗?项太 
夫人对儿子从小到大管教严格,,在 
他成家立业后也丝毫没有放松。作 
为孝子,父亲向来就是唯母命是从, 
循规蹈矩,身体力行。在自传中,父 
亲曾回忆母亲对他的严格约束,“朝 
夕总是用一套旧的所谓道德标准来 
训诲”.事实也证明了父亲一生并未 
沾染任何不良习气。 
父亲娶有两房妻室一点不假, 
但这里头自有缘由。我们知道《贞松 
永茂》颂扬的是赵母项太夫人苦节 
抚孤的操行。而祖母这样做的目的, 
无非是为全心全意地养育赵氏孤儿 
赵厚甫成人。为赵氏家族传宗接代, 
光宗耀祖。父亲在二十岁事业初有 
成时迎娶了汉口望户杨家的独女, 
夫妻恩爱,生活和睦。杨声辉为大家 
闺秀.深得婆母项太夫人疼爱。唯一 
美中不足的是,这对恩爱夫妻婚姻 
多年仍然膝下无有一男半女。天长 
日久.这就逐渐成了当母亲的和做 
妻子的一块心病。“不孝有三,无后 
为大”.如若赵家后继无人,孝子也 
会背上不孝之名。于是,祖母和大妈 
就有意为父亲再置一房妻室。直到 
滞居上海期间的1943年,才经友人 

19 
世纪行2010年第7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