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结构抗震鉴定样表20091108C类(正式)

合集下载

砌体房屋抗震鉴定与加固

砌体房屋抗震鉴定与加固

6、非结构构件的震害评定
主要看:女儿墙等出屋面悬臂构件要锚固;砌 体围护墙、填充墙等要与主体结构拉结;较重的装 饰物与主体结构应有可靠连接等。
7、材料实际强度等级评定
8、建筑物抗震能力的评定
采用两级鉴定,当符合第一级鉴定时。可评为 满足抗震鉴定要求;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时,应 由第二级鉴定做出判断。
4、抗震结构整体性的评定
主要看:装配式楼、屋盖自身连接的可靠性;楼、屋盖 和大梁与墙(柱)的连接,包括最小支承长度,以及锚固、 焊接和拉结措施等可靠性;墙体、框架等竖向构件自身连接 的可靠性,包括纵横墙交接处的拉结构造、框架节点的刚接 或铰接方式等
5、构件型式的抗震检查
主要看:砌体结构的窗间墙、门洞边墙段 等的宽度不宜过小,不应有砖璇式的门窗过梁; 钢筋混凝土框架不宜有短柱,纵向钢筋和箍筋要 符合最低要求;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的高厚比也不 宜过大等。

• (四)增设抗震墙 • 改变受力分配、传力途径,总体上提高房屋 抗震承载力,减少薄弱部位。
• 分类:砖砌抗震墙、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增设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时,原墙体砌筑砂浆 强度不宜低于M2.5 ,厚度可为140~160mm,混 凝土C20。
适用于抗震能力相差大、横墙间距较大的情 况。

新砌墙与原墙体的连接一
钢拉杆与圈梁的连接
•(五)包角、镶边
• 用型钢或钢筋混凝土对柱墙垛、墙角、门窗 洞加固,提高构建承载力和变形能力。
•(六)增设托梁 • 增加楼、屋盖构件的支承长度。 •(七)钢筋混凝土现浇叠合层
增强预制楼、屋盖的整体性
增设托梁
增设现浇叠合层
•(八)隔震加固

通过增设隔震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009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砌体结构)

2009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砌体结构)

2009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砌体结构)摘要:1.背景介绍2.2009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砌体结构)概述3.砌体结构设计原则4.砌体结构新材料、新体系和新技术5.砌体结构在民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6.结论正文:1.背景介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民用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民用建筑的设计水平,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我国在2009 年发布了《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砌体结构)》。

该措施对砌体结构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技术要求,为我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2009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砌体结构)概述《2009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砌体结构)》是一部针对砌体结构设计的综合性技术措施,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总则,主要介绍砌体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第二部分为材料,详细阐述了砌体结构材料的性能要求、质量标准和选用方法;第三部分为设计,包括砌体结构的各种设计规定和设计方法;第四部分为施工,介绍了砌体结构的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第五部分为验收,明确了砌体结构工程验收的标准和程序。

3.砌体结构设计原则砌体结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安全性要求;其次,要充分发挥砌体材料的性能优势,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和耐久性;再次,要合理利用新型砌体材料和结构体系,提高砌体结构的保温、节能和环保性能;最后,要注重经济性,使设计方案在满足以上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工程造价。

4.砌体结构新材料、新体系和新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砌体结构新材料、新体系和新技术不断涌现。

例如,新型砌体材料如高强度轻质混凝土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等,具有轻质、高强、保温、节能等特点;新型结构体系如框架- 砌体结构、剪力墙- 砌体结构等,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承载力;新技术如砌体墙体保温一体化技术、砌体结构加固技术等,可以有效提高砌体结构的保温性能和安全性。

(精)砌体结构抗震性能

(精)砌体结构抗震性能
天津市8度区经7度设防的74年通用住宅震害统计(%)
基本完好 70.7 轻微破坏 19.5 中等破坏 9.8 严重破坏 0.0 倒塌 0.0
唐山地区8度区多层砖房的震害统计(%)
基本完好 11.8 轻微破坏 35.3 中等破坏 29.4 严重破坏 23.5 倒塌 0.0
从震害调查可见:经抗震设防可减轻砌体结构的震害,减少严 重破坏和倒塌率。
14
3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
①构造柱设臵部位一般情况下应符合下表要求
房屋层数 6度 7度 8度 9度 外墙四角, 错层部位横 墙与外纵墙 交接处较大 洞口两侧, 大房间内外 墙交接处 设臵部位
(2)设臵要求
四、五
六、七
三、四

二、三
四 二
7、8度时,楼、电梯的四角,每隔15m 左右的横墙或单元横墙与外墙交接处
19
3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
(4)房屋端部大房间的楼盖,8度时房屋的屋盖和9度时房屋的楼 盖、屋盖,圈梁设在板底时,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应相互拉结,并应 与梁、墙或圈梁拉结。 (5)楼、屋盖的钢筋混凝土梁或屋架,应与墙、柱(包括构造柱) 或圈梁可靠连接,梁与砖柱的连接不应削弱柱截面,各层独立砖柱 顶部应在两个方向均有可靠连接。 (6)坡屋顶房屋的屋架应与顶层圈梁可靠连接,檩条或屋面板应 与墙及屋架可靠连接,房屋出入口的檐口瓦应与屋面构件锚固;8 度和9度时,顶层内纵墙顶宜增砌支撑端山墙的踏步式墙垛。 (7)门窗洞口不应采用无筋砖过梁,过梁支撑长度,6~8度时不 应小于240mm;9度时不应小于360mm。 (8)横墙较少砖房的有关规定与加强措施 横墙较少的多层普通粘土砖、多孔粘土砖房的总高度和层数接 近或达到规定限制,应采取下列加强措施: ①房屋的最大开间尺寸不宜大于6.6m。

抗震鉴定记录表

抗震鉴定记录表

抗震鉴定记录表┌──┬──────┬──┬───────┬────┬─┬──┬──────┐│单位││工程││建筑平方││地址│││名称││名称││面积米││││├──┼───┬──┼──┼───┬──┬┴──┬─┴─┼──┼──────┤│设计││设计││设计││施工││完工│││单位││日期││烈度││单位││日期││├──┼───┼──┼──┼───┼──┼───┼───┼──┴──────┤│鉴定││鉴定││鉴定人││审核人││附件:图张,││单位││日期││││││说明书张│├──┴───┴──┴──┴───┴──┴───┴───┴─────────┤│工程概况:│││││││├─────────────────────────────┬───────┤│鉴定项目│鉴定意见│├───┬─────────────────────────┼───────┤││1.区域基本烈度和抗震鉴定采用的烈度。

│││├─────────────────────────┼───────┤│场地、│2.是否位于抗震不利的地段?情况如何?│││├─────────────────────────┼───────┤│地基、│3.场地土类别与地基土处理概况。

│││├─────────────────────────┼───────┤│基础、│4.基础类型和埋深,有无地下室?│││├─────────────────────────┼───────┤││5.有无不均匀沉降?情况如何?││├───┼─────────────────────────┼───────┤││1.抗震薄弱环节和有利因素。

│││├─────────────────────────┼───────┤│结构│2.抗震纵横墙布置情况。

│││├─────────────────────────┼───────┤│布置│3.柱网布置、圈梁布置。

│││├─────────────────────────┼───────┤│和│4.抗震缝的设置问题。

GB_50023-2009_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GB_50023-2009_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本标准对现有建筑经抗震鉴定后继续使用所约定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建筑不需重新 鉴定和相应加固就能按预期目的使用、完成预定的功能。 2.1.3 抗震设防烈度 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2.1.4 抗震鉴定 seismic appraisal
表 3.0.5 特征周期值 (s)
场地类别
设计地震分组




第一、二组
0.20
0.30
0.40
0.65
第三组
0.25
0.40
0.55
0.85
3.0.6 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要求,可根据建筑所在场地、地基和基础等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作下 列调整:
1 Ⅰ类场地上的丙类建筑,7~9 度时,构造要求可降低一度。 2 Ⅳ类场地、复杂地形、严重不均匀土层上的建筑以及同一建筑单元存在不同类型基础时, 可提高抗震鉴定要求。 3 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0.15g 和 0.30g 的地区,各类建筑的抗 震构造措施要求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 8 度(0.20g)和 9 度(0.40g)采用。 4 有全地下室、箱基、筏基和桩基的建筑,可降低上部结构的抗震鉴定要求。 5 对密集的建筑,包括防震缝两侧的建筑,应提高相关部位的抗震鉴定要求。 3.0.7 对不符合鉴定要求的建筑,可根据其不符合要求的程度、部位对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影响的 大小,以及有关的非抗震缺陷等实际情况,结合使用要求、城市规划和加固难易等因素的分析, 提出相应的维修、加固、改变用途或更新等抗震减灾对策。
1 当建筑的平、立面,质量、刚度分布和墙体等抗侧力构件的布置在平面内明显不对称时, 应进行地震扭转效应不利影响的分析;当结构竖向构件上下不连续或刚度沿高度分布突变时,应 找出薄弱部位并按相应的要求鉴定。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1 总则1.0.1 为了贯彻地震工作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减轻地震破坏,减少损失,对现有建筑的抗震能力进行鉴定,并为抗震加固或采取其他抗震减灾对策提供依据,特制定本标准。

符合本标准要求的建筑,在遭遇到相当于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一般不致倒塌伤人或砸坏重要生产设备,经修理后仍可继续使用。

1.0.2本标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

抗震设防烈度,一般情况下,可采用地震基本烈度。

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应按专门的规定进行鉴定。

注:本标准“6、7、8、9度”为“抗震设防烈度为6、7、8、9度”的简称。

1.0.3现有建筑应根据其重要性和使用要求,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分为四类,其抗震验算和构造鉴定应符合下列要求:甲类建筑,抗震验算和构造均应按专门规定采用;乙类建筑,抗震验算,可按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用;抗震构造,除9度外可按提高一度的要求采用;丙类建筑,抗震验算和构造均应按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用;丁类建筑,7~9度时,抗震验算可适当降低要求,抗震构造可按降低一度的要求采用;6度时可不做抗震鉴定。

1.0.4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

10 木结构和土石墙房屋10.1 木结构房屋10.1.1本节主要适用于屋盖、楼盖以及支承柱均由木材制作的下列中、小型木结构房屋:(1)6~8度时,不超过二层的穿斗木构架、旧式木骨架、木柱木屋架房屋和康房,单层的柁木檩架房屋;(2)9度时,不超过二层的穿斗木构架房屋、康房和单层的旧式木骨架房屋,对木柱木屋架和柁木檩架房屋不适用。

注:①旧式木骨架房屋指由檩、柁(梁)、柱组成承重木骨架和砖围护墙的房屋;②柁木檩架指农村中构件截面较小的木柁架;③木柱和砖墙柱混合承重的房屋,砖砌体部分可按照本标准第9章的有关要求鉴定;④康房系藏族地区的木构架房屋;一般为二层,底层为辅助用房,二层居住。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

都江堰市基督教堂框架结构, 底部结构轻微破坏, 出屋面塔楼严重破坏。
都江堰市天地仁商务酒店, 五层框架结构,建于2007年, 屋顶小塔楼倾倒。
3、防震缝和变形缝的震害
a 缝宽不足; b 缝内落入物造成破坏; c 防震缝两侧相邻建筑物楼层高度不同发生互撞时, 缝两侧为不同材料建造时由于结构动力特性不同, 地震反应不同可能有相位差,地震时碰撞的震害加重; d 防震缝未彻底断开造成震害.
(三)、各类结构构件破坏形态
1、框架结构整体倒塌
都江堰市某五层框架结构, 整体叠压式倒塌
汶川县映秀镇漩口 中学某框架结构, 建筑整体退台式倒塌
2、框架柱 a 柱顶部破坏是现浇混凝土框架柱最多见的震害:
(1)柱端混凝土酥碎、散落、竖向钢筋压屈; 柱顶大偏心受压,使受拉侧作用效应超过钢筋混凝土柱的弯曲抗拉强 度。 (2)斜裂缝 柱头顺斜裂缝下滑错动,钢筋顺斜裂缝方向弯曲,严重者混凝 土全部崩落,上层梁板下塌,柱内纵筋压弯成灯笼状。其主要原因 是水平地震作用使柱顶受到压、弯、剪联合作用下,在柱顶刚度变化 处,由于主拉应力破坏而形成45度斜裂缝或在地震反覆作用下形成交 叉裂缝,进而压崩斜裂缝端部混凝土,严重时全部崩落并使纵筋外露 弯曲。 (3)竖向裂缝 主要是箍筋不足或梁柱相交处箍筋布置较差所致。
底层抗震墙底部混凝土压碎 都江堰市中国移动电信大楼 基本完好
抗震墙连梁X形裂缝
b 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 框架一抗震墙结构体系,是框架结构体系和的抗震墙组成 的双重结构体系。总体耐震性能好,延性较好,震害很轻,。
都江堰市公安局大楼中等破坏,
抗震墙连梁X形裂缝
11层框架-抗震墙结构
抗震墙底部混凝土 压碎主筋压屈
都江堰市华夏广场商住楼, 五层框架结构,底层柱上端破坏

A类砌体房屋抗震鉴定

A类砌体房屋抗震鉴定

A类砌体房屋抗震鉴定(I)第一级鉴定5.2.1 现有砌体房屋的高度和层数应符合下列要求:1房屋的高度和层数不宜超过表5.2.1所列的范围。

对横向抗震墙较少的房屋,其适用高度和层数应比表5.2.1的规定分别降低3m和一层;对横向抗震墙很少的房屋,还应再减少一层。

2当超过规定的适用范围时,应提高对综合抗震能力的要求或提出改变结构体系的要求等。

5.2.2 现有砌体房屋的结构体系,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检查:1房屋实际的抗震横墙间距和高宽比,应符合下列刚性体系的要求:2空心墙指由两片12Omm厚砖墙或12Omm厚砖与240mm厚砖通过卧砌形成的墙体;3乙类设防时应允许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查表,但层数应减少一层且总高度应降低3m;其抗震墙不应为180mm普通砖实心墙、普通砖空斗墙。

1)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应符合表5.2.2的规定;2)房屋的高度与宽度(有外廊的房屋,此宽度不包括其走廊宽度)之I:匕不宜大于2.2,且高度不大于底层平面的最长尺寸。

2 7~9度时,房屋的平、立面和墙体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则性的要求:1)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规则均匀,立面高度变化不超过一层,同一楼层的楼板标高相差不大于500mm;2)楼层的质心和计算刚心基本重合或接近。

3跨度不小于6m的大梁不宜由独立砖柱支承;乙类设防时不应由独立砖柱支承。

4教学楼、医疗用房等横墙较少、跨度较大的房间,宜为现浇或装配整体式楼、屋盖。

5.2.3 承重墙体的砖、砌块和砂浆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要求:1砖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7.5,且不低于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中型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IO,小型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5。

砖、砌块的强度等级低于上述规定一级以内时,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宜按比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降低一级采用。

2墙体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6度时或7度时二层及以下的砖砌体不应低于M0.4,当7度时超过二层或8、9度时不宜低于Ml;砌块墙体不宜低于M2.5o砂浆强度等级高于砖、砌块的强度等级时,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宜按砖、砌块的强度等级采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砌体结构抗震鉴定 工程名称: 报告编号:D091119-(太仓) F-03

建筑类别和抗震鉴定方法判别

现有校舍的建造年代 现有校舍的后续使用年限 建筑类别 采用抗震鉴定的方法

50 C GB50023 类建筑抗震鉴定方法 C 检查项目 GB50023标准规定要求 实际观察 鉴定结果

砌体房屋的外观和内在质量 墙体不空鼓、无严重酥碱和明显歪闪 支撑大梁、屋架的墙体无竖向裂缝,承重墙、自承重墙及其交接处无明显裂缝 木楼盖、屋盖构件无明显变形、腐朽、蚁蚀和严重开裂 混凝土梁、柱及其节点的混凝土仅有少量微小开裂或局部剥落,钢筋无露筋、锈蚀

混凝土梁、柱、板无明显变形、倾斜或歪扭 2

C类砌体结构抗震鉴定 (本地区设防烈度7度,乙类)

(I)抗震措施鉴定 检查项目 GB50011-2001(2008版)标准规定要求 实际观察 鉴定结果

1、 现有房屋的高度和层数 砖墙厚度 240 横墙正常 高度 18m 层数 六层 横墙较少(40%) 高度 15m 层数 五层

横墙很少(60%) 高度 12m 层数 四层

2、 现有砌体房屋的结构体系

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

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

土楼、屋盖 ≤15m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 ≤11m 高宽比 2.0

层高 ≤3.6m 采用约束砌体等加强措施的普通砖墙体的层高≤3.9m

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值

承重的门窗间墙最小宽度 1.2m

承重墙的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距离 1.2m 3

非承重墙的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距离 1.0m

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 1.5m

无锚固女儿墙(非出入口)的最大高度 0.5m

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 房屋的平、立面和墙体的规则性要求 布置均匀对称 平面内对齐、上下连续 同一轴线窗间墙宽度均匀

设置抗震缝 50~100mm 楼梯间 房屋尽端和转角处不宜设置

墙体削弱 烟道、风道、垃圾道等不应削弱墙体;不宜采用无竖向配筋的附墙烟囱及出屋面的烟囱 教学楼等横墙较少、跨度较大的房屋 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

钢筋混凝土预制挑檐 应锚固 4

检查项目 GB50023标准规定要求 实际观察 鉴定结果

3、 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设置要求

构造柱的设置部位 二、三层 楼、电梯间四角,楼梯段上下端对应的墙体处;外墙四角和对应转角;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

隔15m或单元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

四层 隔开间横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山墙与内纵墙交接处

五、六层

内墙(轴线)与外墙

交接处,内气那个的局部较小墙垛处

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房屋 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按构造柱设置部位要求设置,且单面走廊两侧的纵墙均应按外墙处理

教学楼等横墙较少的房屋 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按构造柱设置部位要求设置 当教学楼横墙较少的房屋为外廊式或单面走廊式时

应按教学楼横墙较少的房屋的要求设置构造柱,但8度不超过二层时,应按增加二层后的层数,按构造柱设置部位要求设置

4、 最小截面 240×180 5

多层普通砖、多孔砖房屋的构造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纵向钢筋 412 8度超过五层时宜采用414

箍筋间距 不大于250 8度超过五层时不大于200 在柱上下端宜适当加密 与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并应沿墙高每隔500设26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

与圈梁连接处,构造柱的纵筋应穿过圈梁,保证构造柱纵筋上下贯通 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与埋深小于500mm的基础圈梁相连 房屋高度和层数接近限值时,纵、横墙内构造柱间距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横墙内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层高的二倍 下部1/3楼层的构造柱间距适当减小 当外纵墙开间大于3.9m时,应另设加强措施

内纵墙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2m 6

检查项目 GB50023标准规定要求 实际观察 鉴定结果 5、 钢筋混凝土圈梁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

横墙承重

外墙和内纵墙 屋盖及每层楼盖处

内横墙 屋盖及每层楼盖处; 屋盖处沿所有横墙,且间距不应大于7m 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 构造柱对应部位 纵墙承重 每层均应设置

内横墙圈梁间距适当加密(按不大于6m) 高度 不应小于120(增设的基础圈梁不应小于180) 配筋 最小纵筋412,最大箍筋间距200 圈梁应闭合,遇有洞口圈梁应上下搭接 圈梁宜与预制板设在同一标高处或紧靠板底 检查项目 GB50011标准规定要求 实际观察 鉴定结果

6、 房屋的楼、屋盖与墙体的连接

现浇楼板或屋面板 纵、横墙 120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

外墙 120

内墙 100 梁 80 当板的跨度大于4.8m并与外墙平行时,靠外墙的预制板侧边应与墙或圈梁拉结 房屋端部大房间的楼盖,8度时房屋的屋盖,当圈 7

梁设在板底时,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应相互拉结,并应与梁、墙或圈梁拉结。 楼、屋盖的钢筋混凝土梁或屋架应与墙、柱(包括构造柱)或圈梁可靠连接,不得采用独立砖柱。 跨度不小于6m的大梁的支承构件应采用组合砌体等加强措施,并满足承载力要求 8度外墙转角及内外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500mm配置26拉结钢筋,并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

检查项目 GB50023标准规定要求 实际观察 鉴定结果

7、 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通长钢筋; 8度时,其他各层楼梯间墙体应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置60mm厚的钢筋混凝土带或配筋砖带,其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纵向钢筋不应少于210。

楼梯间及门厅内墙阳角处的大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500mm,并应与圈梁连接 突出屋顶的楼、电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并与顶部圈梁连接,内外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6通长拉结钢筋 8

检查项目 GB50023标准规定要求 实际观察 鉴定结果 8、 其他

坡屋顶房屋的屋架应与顶层圈梁可靠连接 檩条或屋面板应与墙及屋架可靠连接 房屋出入口处的檐口瓦应与屋面构件锚固 8度时,顶层内纵墙顶宜增砌支承山墙的踏步式墙垛 门窗洞处不应采用无筋砖过梁 过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240 预制阳台应与圈梁和楼板的现浇板带可靠连接

后砌的非承重砌体

应沿墙高每隔500设26拉结钢筋与承重墙或柱拉结,且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小于500 长度大于5m的后砌墙体,墙顶应与楼板或梁拉结 砌体女儿墙在人流出入口应与主体结构锚固 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或桩承台),宜采用同一类型的基础,底面宜埋置在同一标高上,否则应增设基础圈梁并应按1:2的台阶逐步放坡 9

检查项目 GB50023标准规定要求 实际观察 鉴定结果 9、 横墙较少、总高度和层数接近或达到规定限值时的房屋应采取加强措施 房屋的最大开间尺寸不宜大于6.6m。 有横墙错位时 同一结构单元内横墙错位数量不宜超过横墙总数的1/3 连续错位不宜多于两道 错位的墙体交接处均应增设构造柱 楼、屋面板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横墙和内纵墙上洞口的宽度不宜大于1.5m 外纵墙上洞口的宽度不宜大于2.1m或开间尺寸的一半; 内外墙上洞口位置不应影响内外纵墙与横墙的整体连接

圈梁 所有纵横墙均应在楼、屋盖标高处设置 高度不宜小于150mm 上下纵筋各不应少于310 10

箍筋不小于6 箍筋间距不大于300mm

纵横墙交接处及横墙的中部应增设构造柱 柱距 横墙内的柱距不宜大于层高 在纵墙内的柱距不宜大于4.2m 截面 不宜小于240×240 配筋 纵向钢筋 最大配筋率 角柱 1.8 边柱 中柱 1.4 最小配筋率 角柱 0.8 边柱 中柱 0.6 最小直径 角柱 14 边柱

中柱 12

箍筋 加密区范围 角柱 全高 边柱 上端700

下端500 中柱

加密区

角柱

100 边柱 中柱 最小直径 角柱

6 边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