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采收率

合集下载

煤层气采收率的影响因素及提高采收率策略研究

煤层气采收率的影响因素及提高采收率策略研究

煤层气采收率的影响因素及提高采收率策略研究煤层气采收率是指在煤层气开采过程中,实际采取的有效采出煤层气量与煤层中可供采出的煤层气总量的比值。

煤层气采收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煤层气资源属性、煤层地质条件、采收工艺等。

本文将就这些影响因素及提高采收率的策略进行论述。

首先,煤层气资源属性对采收率有着重要影响。

其中,煤层厚度、煤储层渗透率、孔隙度、煤储层压力等是影响煤层气产量和采收率的重要因素。

煤层厚度越大,煤层气产量潜力越高;煤储层渗透率及孔隙度越大,煤层气渗流能力越强;煤储层压力越大,煤层气释放及产出的能力越高。

因此,在选择煤层气开采区块时应注重煤层资源属性的评价和选择。

其次,煤层地质条件对采收率也具有重要影响。

主要包括地层倾角、构造形态及构造应力状态等。

地层倾角对煤层气采收率有直接影响,倾斜度越大,地层越容易产生破裂,增加煤层气的释放和产出能力。

构造形态也直接影响地下煤层气储存的规模和分布,选择盆地内凹陷带或据盆山构造边界区煤层气丰度较高的地区,利于提高采收率。

构造应力状态对煤层气渗流性能影响较大,应合理确定钻井设计参数,以充分开采煤层中的煤层气。

第三,采收工艺对采收率也具有一定影响。

主要包括抽采工艺、注采工艺及增透工艺等。

目前,常见的抽采工艺有常压采气、人工增渗采气和压裂压排采气等。

注采工艺有煤层气水平井注气采出、增气井注入等。

增透工艺主要包括增透剂注入、甲烷抽采、煤层气重新饱和等。

合理选择采取何种采收工艺,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采收率。

为了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优先选择资源丰度较高、煤层厚度足够的区块进行开采,提高煤层气资源的开采效益。

其次,优先选择地质条件较好、地层倾角适中的区块进行开采,增加煤层气的释放能力。

然后,合理选择抽采工艺及注采工艺,如采用压裂和注入增进煤层气释放效果。

此外,还可采取增透工艺,如增透剂注入,提高煤层渗透性,增加采气速度及采收率。

综上所述,煤层气采收率受到煤层气资源属性、煤层地质条件和采收工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提高采收率的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农业的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采收率是农业发展难点之一。

采收率的提高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就如何提高采收率进行论述。

首先,采用科学和合理的种植方法是提高采收率的基础。

好的种植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田地的产量,并取得较高的采收率。

因此,农业技术人员应尽力研究和开发有效的、适用于不同地区的种植方法,确保农业的发展水平。

其次,应加强农艺技术的研究,提出更实用的农艺技术,以更好地利用营养成分,解决农作物长期处于生长阶段造成的采收率低的问题。

如提高氮磷钾肥料的施用量,减少缺水等缺陷,使农作物发育可以走到正常的生长节奏,从而提高采收率。

另外,要注重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使用,以提高作物的收获效率。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可以有效提高采收率,减少人力耗费和改善劳动力的质量。

此外,要加强农业合理用水和农膜覆盖等技术。

用水是改善农作物产量、增加采收率的基础,而农膜覆盖能有效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增加土壤供水能力。

再次,我国应加大农业科研投入,研究和开发高效适应性强的农作物品种,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和耐旱能力,最大程度地提高农作物种植的采收率。

最后,我国应以农民为中心,加强知识和技能提升。

政府要给农民提供良好的农业技术培训,并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使农民了解农业技术,使用科学的、高效的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农业科学素养,有效地提高采收率。

综上所述,提高采收率的方法有以下几点:采用科学和合理的种植方法;加强农艺技术的研究;注重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使用;加强农业合理用水和农膜覆盖等技术;加大农业科研投入;以农民为中心,加强知识和技能提升。

只有实施上述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采收率,拓展农业发展潜力,进而推动农业和社会的发展。

提高采收率原理

提高采收率原理

提高采收率原理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聊聊提高采收率原理。

你想想看,咱们开采石油啊,就像是去果园摘果子。

可不能随随便便摘一点就拉倒了呀,得想办法把树上的果子尽可能多地都摘下来,这提高采收率不就跟这一个道理嘛!
比如说注水开发,这就好比给果园浇水。

本来那些藏在角落里的石油,就像藏在枝叶后面的果子,不太好弄到手。

但是通过注水,把它们给“冲”出来了,哎呀,这不就多收获了嘛!再比如化学驱油,这就像是给果子涂上一层魔法药水,让它们变得更容易被我们得到。

还有气驱呢,像是一阵神奇的风,把石油往我们想要的方向吹。

想想看,如果我们不用这些方法,那得浪费多少石油啊,那多可惜哟!就像果园里明明还有好多果子,你却不去摘,那不就白瞎了嘛!
“哎呀,那提高采收率真的那么重要吗?”当然重要啦!这就好比你去挖宝藏,你是随便挖两下就走,还是想尽办法把能挖到的宝藏都挖出来呀?石油可是宝贵的资源呢,我们得珍惜呀!
咱们在这个领域不断钻研,就是为了能把更多的石油采出来。

这不仅是技术的挑战,更是责任呀!我们不能让那些石油就那么白白地留在地下,得
让它们为我们的生活发光发热呀!所以啊,提高采收率原理,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去实践,让我们一起为了更高效地开采石油而努力吧!
总之,提高采收率就是我们石油开采的法宝,通过各种巧妙的方法,把地下的石油尽可能多地弄出来,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就这么简单,没那么复杂,但是却超级重要!大家都要重视起来哟!。

提高采收率技术

提高采收率技术
第7页/共37页
一、化学驱油法
M w Krw o o K ro w

通过向油藏注入化学剂,以改善流体和岩

石间的物化特征,如降低界面张力、改善流 度比等,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包括:聚合物驱、活性剂驱、碱驱和复合驱。
第8页/共37页
一、化学驱油法
1、聚合物驱
驱油机理 在注入水中加入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增加水的粘度,降低水相渗透率,从而改 善流度比、增加波及系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
且流度比越大,指进越严重,波及系数 越低。
五点井网同流度比对波及系数的影响
结论
降低M的措施:
波及系数随水油流度比的增大而减小。 M w Krw o o K ro w
降低Krw,减小μo ;增大Kro ,增大μw 。
第4页/共37页
第一节 采收率及其影响因素
② 油层岩石宏观非均质的影响
实际油藏是在古水流不断冲刷过程中沉积形成的
存在问题: 发展CO2驱,关键有CO2来源:a 天然的CO2; b 工厂排出气。
第17页/共37页
三、热力采油法
热力采油是指向油层注入热流体或使油层就地发生燃烧形成移动热流,主要依靠热 能降低原油粘度,以增加原油流动能力的采油方法。
M w Krw o o K ro w
热力采油法主要用于对付稠油(地层温度下脱气油粘度大于10000mPa.s或 相对密度大于0.95的原油)的开采,但也可以用于开采稀油。
第13页/共37页
二、混相驱油法
1.液化石油气驱
向油藏注入以丙烷为主的液化石油气,与原油形成混相段塞,然后再注入干气驱动 段塞的驱油方法。液化石油气段塞前缘可与地层油混相,后面与天然气混溶,形成良 好的混相带。

提高采收率复习重点

提高采收率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 三次采油:针对二次采油未能采出的残余油和剩余油,采用向油层注入其它驱油工作剂或引入其它能量开采原油的方法称为三次采油。

2.孔隙结构:油层岩石孔隙的形态、大小、分布状况、相互关系以及与孔间通道的组合方式称为孔隙结构。

3.宏观非均质性:是指油层岩性、物性、厚度等在平面上和垂向上的差异。

4.附着功:是指将单位面积的固-液界面拉开变成液-气和固-气表面所做的功。

5.润湿:是固体表面上的气体被液体取代的过程。

润湿滞后:三相润湿周界,沿固体表面移动迟缓,而产生润湿接触角改变的现象。

6、水解度:聚丙烯酰胺分子链上已经发生水解反应的单元数占总单元数的百分数。

7、流变性:是指流体在外力场作用下发生流动和变形的特性。

8、残余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是指注入聚合物前后盐水的流度比。

9、阻力系数:指水通过岩芯的流度与聚合物溶液通过岩芯的流度之比。

10、有效粘度:指聚合物溶液通过多孔介质的实际粘度,由剪切粘度和拉伸粘度两部分构成11、调剖:是指从注水井进行封堵高渗透层,调整注水层段的吸水剖面。

12、堵水:是指从油井进行封堵高渗透层,减少油井的产水。

13、突破压力梯度:是指当岩心出口端流出第一滴液体时,在岩心两端所施加的压力差与岩心长度的比值。

14、乳化:一种液体或多种液体以微小的液珠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液体中的过程叫乳化,形成的乳液称为乳状液。

15、增溶作用:增溶作用是指水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达到CMC之后,在水中难溶或不溶的有机物(如油)的溶解度显著增大的作用。

16、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溶于水时,在水中开始行成胶束的浓度,以CMC表示。

17、原油酸值;指中和1g原油(pH=7)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一般说来,若要碱水驱使界面张力显著下降,原油的酸值应大于0.5mg/g。

18、三元复合驱:指在注入水中加入低浓度的表面活性剂、碱和聚合物的复合体系驱油的一种提高原油采收率方法。

19、混相性:是指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后能够形成均相体系的性质。

提高采收率原理

提高采收率原理

提高采收率原理1.一次采油:依靠天然能量开采原油的方法2、二次采油:继一次采油之后,向地层中注入液体或气体补充能量采油的方法。

3、三次采油:采用向地层注入其他工作剂或引入其它能量的方法。

4、原油采收率:采出地下原油原始储量的百分数,即采出原油量与地下原始储量的比值。

5、波及效率:一个井网为注入剂所波及的面积占井网面积的百分数。

6、排驱效率:已被水从孔隙中排出的那部分原油饱和度占原始含油饱和度的百分数。

7、注水采收率:从开始注水到达到经济极限时期所获得的累计采油量与注水前原始储量之比。

8、毛管数:粘滞力与毛管力的比值称为毛管数。

9、剩余油:水未波及的区域内所剩下的油称为剩余油。

10、残余油:注入水波及区内水洗后所剩下的油为残余油。

11、流度:是指流体流动的能力。

12、流度比:表示驱替相流度与被驱替相流度的比值。

13、油水前缘:分隔油区和油水两相区的界面称为油水前缘。

14、一次驱油效率:是指排驱前缘的驱油效率。

15、无水采收率:是指油水前缘突破时总产油量与地质储量之比。

16、注水极限采收率:是指注水达到经济极限时,即产水率达95%-98%时,总产油量与地质储量之比。

17、井网:是指按一定几何形状布置的生产井和注水井系统。

18、微观驱替效率E D:是指在水波及区,水洗油的程度。

19、宏观扫油效率E V:水在油藏中的波及程度。

20、粘性指进:是指在排驱过程中由于油水粘度差异引起的微观排驱前缘不规则地呈指状穿入油区的现象。

21、舌进:是指油水前缘沿高渗透层凸进的现象。

22、水驱油藏中毛管准数:是指水驱油藏驱油的动力与阻力的比值。

23、水驱特征曲线:即累计产水量于累计产油量的关系曲线。

24、原始油带:油水界面前方的原始油水饱和区称为原始油带。

25、两相流动区:油水界面后方的水波及区称为两相流动区。

26、前缘突破:当前缘到达生产井井底时称为前缘突破。

1、聚和物:由大量简单分子(单体)化合而成的高分子量的大分子所组成的天然或合成的物质。

48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方法

48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方法

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方法在石油工业中,通常把仅仅依靠岩石膨胀、边水驱动、重力、天然气膨胀等天然能量来采油的方法称为一次采油;把通过注气或注水,提高油层压力的采油方法称为二次采油;把通过注入其他流体采用物理、化学、热量、生物等方法,改变原油黏度或改变原油与地层中的其他介质界面张力,用这种物理、化学方法来驱替油层中不连续与难采出原油的方法称为三次采油。

一般来说,一次采油的采收率低于 15%,二次采油的采收率可达 45%,三次采油后采收率可达 50%~90%。

图1:油藏开发的三个阶段在一次采油阶段,由于开采初期地下地层流体压力高,油气可以依靠天然能量通过油井直接流到地面。

这种能量来源于覆盖在它们之上岩石对其所处地层和地层当中流体所施加重压后集聚的大量弹性能。

但随着原油及天然气的不断产出,油层岩石及地层中流体的体积逐渐扩展,弹性能量也逐渐释放,当弹性能量不足以把流体举升上来时,地层中新的压力平衡慢慢建立起来,流体也不再流动,大量的石油就会被滞留在地下。

在二次采油阶段,人们通过向油层中注气或注水,可以提高油层压力,为地层中的岩石和流体补充弹性能量,使地层中岩石和流体新的压力平衡无法建立,地层流体可以始终流向油井,从而能够采出仅靠天然能量不能采出的石油。

但由于地层的非均质性,注入流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途径流向油井,处于阻力相对较大的区域中的石油将不能被驱替出来。

即便是被注入流体驱替过的区域,也还有一定数量的石油由于岩石对石油的吸附作用而无法采出。

此外,有的稠油在地下就像沥青一样根本无法在油层这种多孔介质中流动。

因此,二次采油方法提高原油采收率的能力是有限的。

在三次采油阶段,人们通过采用各种物理、化学方法改变原油的黏度及其对岩石的吸附性,可以增加原油的流动能力,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

三次采油的主要方法有化学驱油法、混相驱油法、热力采油法、微生物驱油法等。

下面我们就详细说一说热力采油法。

热力采油法是向油层注入热流体或使油层就地发生燃烧后形成移动热流,主要依靠热能降低原油的黏度,以增加原油流动能力的采油方法。

提高采收率

提高采收率

1.采收率及影响因素
三次采油E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强化采油
1.采收率及影响因素
• 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热等方法。
– 注入流体与原油混相 – 界面张力的降低 – 原油体积的膨胀 – 原油粘度的降低 – 原油分子结构改变等方法 可以降低注入流体波及区内的残余油饱和度,提高驱 油效率。
反向燃烧的缺点
• 燃烧的是相对较轻的原油馏分,而不是 正向燃烧的重质组分; • 需要大量的氧气(大约为正向的两倍); • 原油在注入井易于自燃,难于进行反向 燃烧。
联合热驱
• 定义:将火驱与水驱结合的热力采油方 法,因此又称湿式燃烧法。 • 优点:能有效地利用燃烧前缘后面储存 的大量热量。 • 消耗较少的燃料驱动高粘原油。
• 二氧化碳驱的一个严重缺陷 – 二氧化碳与原油的粘度差 – 二氧化碳/原油之间密度差 – 油藏的非均质性 • 二氧化碳驱过程中现象 – 粘性指进现象,使得二氧化碳在生产井提前突破(气窜), 降低二氧化碳的波及系数。
控制二氧化碳驱的流度
• 提高二氧化碳波及效率的方法
– 水气交替注入法 – 二氧化碳泡沫法
AS EVA 100% A
式中:As——注入流体波及的面积;
A ——油藏面积。
影响面积波及系数的主要因素有非均质性、流度 比和井网参数。
1.采收率及影响因素
垂向波及系数
• 垂向波及系数定义为注入流体在油层纵向上波 及的有效厚度与油层总的有效厚度的比值,其 表达式为:
EVV
hS 100% h
热力采油
• 热力采油方法是指利用热能加热油藏, 降低原油粘度,将原油从地下采出的一 种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 热力采油包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采收率课程作业第二章1. 试写出Laplace 公式的表达形式,并分别写出当曲界面为球面、柱面、马鞍形面时的三种重要形式。

答:Laplace 公式:)11(21R R p +=∆σ Lplace 公式三种形式:球面:R p σ2=∆; 柱面:1R p σ=∆;马鞍形面:)11(21R R p -=∆σ。

2、写出毛细管上升高度计算公式,分别写出每一项代表的意义;试分析水驱油过程中毛细管力对亲油地层和亲水地层所起作用。

答:毛细管上升高度计算公式:r g h o w '-=)(cos 2ρρθσ; σ—油与驱动流体之间的界面张力;θ—毛细管内水曲面切线与毛细管壁夹角; ρw —油密度;ρ0—水密度,g —重力加速度;r ´—毛细管内径。

1.在亲水地层中,出现毛细管上升现象,毛细管作用有利于水驱油,是水驱油的动力;2.在亲油地层中,出现毛细管下降现象,毛细管作用不利于水驱油,是水驱油的阻力。

3、什么是Jamin 效应?Jamin 效应对水驱油产生什么作用?写出Jamin 效应计算公式。

答:Jamin 效应是指液珠或气泡通过孔喉时,由于界面变形而对液流产生的阻力效应。

不论地层的润湿性如何,Jamin 效应都会对驱油产生阻力效应。

Jamin 效应计算公式:)11(22121R R p p -=-σ。

4、什么是润湿现象?写出润湿的三种不同类型,试解释润湿滞后现象。

答:液体在与固体接触时,沿固体表面扩展的现象,又称为液体润湿固体。

润湿的三种不同类型:沾湿润湿、浸湿润湿、铺展润湿。

润湿滞后现象:三相润湿周界沿固体表面移动迟缓而产生润湿接触角改变的现象。

根据不同情况所引起的润湿滞后现象不同,常将润湿滞后分为静润湿滞后和动润湿滞后两类。

所谓静润湿滞后是指油、水与固体表面接触的先后次序不同时,所产牛的滞后现象。

动润湿滞后是指:在水驱油或油驱水过程中,当三相周界沿固体表面移动时,冈移动的延缓而使润湿角发生变化的滞后现象。

5、什么叫吸附?试述表面活性剂吸附对驱油所起作用,聚合物吸附特点有那些?答:当流体与多孔固体接触时, 流体中某一组分或多个组分在固体表面处产生积蓄, 此现象称为吸附。

表面活性剂吸附作用:(1).表面活性剂在G-L界面和L-L界面上发生正吸附,可以减少它们之间的界面张力,对发生在界面的两侧压力差、毛细管现象及润湿现象等产生有利于驱油影响。

(2).表面活性剂在固体界面上吸附,可以改变固体界面的润湿性,产生润湿反转,有利于提高水驱油中的洗油效率。

聚合物吸附特点:(1)吸附的构象多;(2)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长;(3)吸附后不易解吸;(4)聚合物的吸附常是多级吸附;(5)一些聚合物的吸附量随温度变化规律反常。

6、水驱油时的分散现象有哪几种情况?答:水驱油通过并联毛细管时的分散现象:毛细管表面亲水时出现三种情况:(1)当油水界面在大毛细管中的移动速度v1小于小毛细管的移动速度v2时,则在大毛细管中留下油滴;(2)当油水界面在大毛细管中的移动速度v1大于小毛细管的移动速度v2时,则在小毛细管中留下油滴。

(3)当水驱油速度太低时,由于毛细管张力,使大毛细管中油水界面速度小于毛细管中油水界面移动的速度,则油滴留在大毛细管中。

2、毛细管表面亲油时:不论水驱油速度的高低,油滴都将留在小毛细管中。

这是因为粘滞力和毛细管力都不利于毛细管中油水界面的移动。

第三章1.叙述什么是调剖堵水?调剖堵水用堵剂是怎样分类的?都包括哪些种类?答:调剖:调剖针对注水井而言,对注水井高渗层、大孔道封堵,提高注水井波及系数,改善注水剖面。

堵水:针对油井而言,在油井储层中,对出水大孔道进行封堵,提高采收率。

按注入工艺分类:单夜法堵剂;双液法堵剂。

按封堵的距离分类:渗滤面堵剂;近井地带堵剂;远井地带堵剂。

按使用条件分类:高渗层堵剂;低渗层堵剂;高温高矿化度堵剂。

按配制堵剂所用分散介质分类:水基堵剂;油基堵剂;醇基堵剂。

2.叙述调剖堵水的作用机理。

答:调剖机理:1、水的窜流机理;2、调剖原理。

堵水:对油井的高渗透层进行封堵,即向油井的高渗层注入封堵剂其目的使排驱水进入低渗层。

这一技术对于渗透率级差特别大,而且高渗透层的残余油饱和度已接近极限时较为适意。

3、解释压力指数PI 值,写出PI 值的定义公式及PI 值与地层、流体物性参数的关系。

PI 值改正值有何意义?答:PI 值定义:注水井关井时间t 后,井口的油管压力P (t )随时间t 变化函数的积分与时间t 的比值。

PI 值的定义公式:t dtt p PI t ⎰=0)(PI 值与地层及流体物性参数的关系:将PI 值的改正值直接与地层渗透率反相关(简称PI 改正值),其作为调剖堵水的决策参数。

4、适合调剖堵水区块的筛选标准是什么?答:区块注水井的平均PI 值低于10Pa 的区块需要进行调剖堵水;区块注水井的PI 值极差大于5MPa 的区块需要进行调剖堵水。

第四章1.什么是聚合物驱?叙述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原理。

答:聚合物驱是指以聚合物溶液作为一种驱油剂的驱油方法,它是一种改善的水驱方法。

聚合物驱属化学驱。

在注入水中添加适宜量的高分子聚合物,提高排驱介质的粘度降低排驱介质的流度,改善流度比,增大波及系数提高驱油效率。

增粘机理:聚合物可通过增加水的粘度,降低水油流度比,提高波及系数。

降低渗透率机理:聚合物可通过减小水的渗透率,降低水油流度比,从而提高波及系数。

2.什么是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筛网系数?写出它们的计算公式。

答:阻力系数是指水的流度对聚合物溶液流度的比值。

计算公式:pp w w p w R k k F μμλλ/==;残余阻力系数是指聚合物溶液通过岩心前后的盐水渗透率比值,计算公式:wawi RR k k F =; 筛网系数是用于描述聚合物对驱动介质和孔隙介质渗透率影响的重要参数。

它是一定体积的聚合物通过筛网的流出时间与同体积的溶剂在同条件下流出时间的比值。

计算公式:s ps k t F =。

3.聚合物驱用聚合物应满足哪些条件?答:满足聚合物驱用的聚合物应满足下列条件:1、水溶性好;2、热稳定性好;3、具有抗剪切性;4、对化学因素稳定;5、对生物作用稳定;6、来源广、价格便宜。

第五章1.碱驱提高采收率包括哪些原理?对其中的主要机理进行叙述。

答:1)低界面张力(LIFT)机理:在某一合适的碱质量分数和一个最佳盐含量下,碱与原油中的酸性成分反应生成表面活性物质,从而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使粘附功减小,原油易从岩石表面洗脱,提高洗油效率。

低界面张力要求碱的质量分数越低越好(一般小于1*10-2),但应满足使碱将适中的石油酸活化。

最佳盐含量在1*104mg*L -1。

此时碱水-油体系的低界面张力区最宽。

2)乳化-携带(Emuls-Entrain)机理:在低的碱质量分数和低的盐含量下,由碱与石油酸反应生成的表面活性剂可使地层中的剩余油乳化,并被碱水携带着通过地层。

3)乳化-捕集(Emuls_Entrap )机理:在低的碱质量分数和低的盐含量下,由于低界面张力使油乳化在碱水相中。

但油珠半径较大,因此当它向前移动时,就被捕集,增加了水的流动阻力,即降低了水的流度。

从而改善了流度比,增加了波及系数,提高了采收率。

4) 由油湿反转为水湿(OW -WW)机理:在高的碱质量分数和低的盐含量下,碱可通过改变吸附在岩石 表面的油溶性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而解吸,恢复岩石表面原来的亲水性,使岩石表面由油湿反转为水湿,提高洗油效率。

同时也可使油水相对渗透率发生变化,形成有利的流度比提高波及系数。

5)由水湿反转为油湿(WW-OW )机理:在高的碱质量分数和高的盐含量下,碱与石油酸反应生成的表面活性剂主要分配到油相,并吸附到岩石表面上,使岩石表面从水湿转变为油湿。

非连续的剩余油变成连续的油相,为原油流动提供通道。

与此同时,在连续的油相中,低界面张力将导致油包水乳状液的形成,这些乳状液中的水珠将起到堵塞流通孔道的作并在有水珠堵塞的孔隙介质中产生高的压力梯度这种现象能克服被低界面张力所降低的毛管阻力。

油从乳化水珠与砂粒间的连续油相通道排泄出,而高含水的乳状液留在后面,减小地层剩余油饱和度。

6)自发乳化与聚并机理:在最佳的碱质量分数下,原油可自发乳化到碱水之中。

其过程为:1、石油酸与碱在油水界面上反应产生羧酸钠,并浓集在界面上。

由于羧酸钠的质量分数足够大,它们在界面附近形成层状胶束并起到增溶作用;2、层状胶束向碱水相扩散的过程中,羧酸钠的质量分数不断降低降低到一定程度,层状胶束依次转化为棒状胶束六角束和棒状胶束,油仍在这些胶束之中增溶;3、棒状胶束再向碱水相扩散,羧酸钠的质量分数进一步降低,降低到一定程度,棒状胶束转变球形胶束,油仍在球形胶束中增溶。

4、球形胶束继续向碱水相扩散,当羧酸钠的质量分数降低到一定程度,使增溶的油超过胶束的增溶量,则出现界面,形成乳状液。

这就是自发乳化产生的乳状液。

5、乳状液形成后,羧酸钠随液珠继续向碱水相扩散而不断减少,直至其质量分数减小到不足以起稳定乳状液的作用,此时出现乳状液珠的聚并。

至此体系经历了自发乳化至液珠聚并的全过程。

7) 增溶刚性膜机理:在三次采油时,油处在分散状态,沥青质可在油水界面上形成一层刚性膜。

这种膜的存在,使油珠通过孔喉结构时不易通过,造成残余油不能排完全排驱。

碱水的注入,增加了沥青质的水溶性使其刚性减小,提高了残余油的流动性。

2.解释Jennings碱系数定义,其具有什么意义?答:定义:在双对数坐标内油水界面张力对碱质量分数的关系曲线和0.01~1.0mN·m-1所包含的面积与0.01~1.0mN·m-1和0.01%~1.0%碱质量分数所包含面积之比乘以6。

意义: 碱系数可用于评价原油对碱驱的适应性和选用碱驱用碱;碱系数越大的原油越适宜碱驱。

第六章简述活性水驱、胶束溶液驱、微乳驱、泡沫驱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答:活性水驱:以活性水作为驱油剂的一种驱油方法,其中的表面活性剂浓度小于临界教束浓度,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不加任何其它助剂。

胶束溶液驱:属于稀表面活性剂驱油方法,表面活性剂浓度大于临界胶束浓度,但浓度小于2%。

微乳液驱:是一种高浓度表面活性剂体系,表面活性剂浓度一般大于2%。

其组分包括水、油、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盐等五种成分。

泡沫驱:以泡沫作为驱油剂的驱油方法,泡沫组分包括水、气起泡剂。

第七章什么是复合驱?复合驱主要包括哪几种类型?复合驱为什么可更好地提高驱油效果?答: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药剂驱油成分组合在一起,作为驱油剂,够更好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种驱油方法叫复合驱。

复合驱种类组成:1、稠化碱驱PA(碱强化聚合物驱AP)由碱液和聚合物溶液组成的驱动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