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毕业论文中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研究的问题与思路探讨
生物药学论文综述(2)

生物药学论文综述(2)生物药学论文篇3浅谈生物制药技术摘要:现代生物制药技术是一项与制药产业结合极为密切的高新技术,不断为医药行业提供新产品、新剂型,为制药界开创一条崭新之路,正在改变生物制药业的面貌,为解决人类医药难题提供最有希望的途径。
文章分析了几项生物制药技术,并对生物制药的展望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生物制药技术一、生物制药技术简介1。
基因工程技术:激素和许多活性因子是调节人体生理代谢与机能的重要物质,其活性强,临床疗效明显,但这些物质自然界甚为稀少,从人体及动物中提取难度大,来源有限,无法满足临床需要,而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却为临床提供了这类廉价、高效的药品。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激素类药物,一般从动物中提取,其资源缺乏,价格昂贵,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人或动物胰岛素合成基因分离后移植到微生物细胞中,并实现基因表达,这样用基因工程手段得到基因重组微生物被称为基因工程菌,利用基因工程菌在200L发酵灌中产生10克胰岛素相当于450千克胰脏中提取的产量。
人生长激素(简称HGH)是脑下垂体前叶分泌的由191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类激素,分子量为22000D。
以前,人生长激素只能从人脑垂体前叶中分离纯化,应用深受限制,而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动物细胞工艺可得到,并且与人生长激素相同,临床用于治疗垂体前叶HGH分泌障碍引起的侏儒症,促进烧伤及骨折等创伤性组织的恢复,也用于改善老年性肾萎缩的症状及治疗胃溃疡。
2. 酶及细胞固定化技术:微生物转化及酶催化工艺早已在制药工业中广泛应用。
酶与固定化技术结合弥补酶的不足,在制药界取得显著发展,如用大肠杆菌酞化酶生产6一APA、犁头霉素生产氢化可的松、乳酸菌转化蔗糖制备右旋糖醉等。
原西德BeohringerNannhein公司在青霉素酞化酶固定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他们用聚丙酞胺凝胶包埋法制成微型小球状固定化酶已投人生产,其表面活性为100一150U/g,1kg固定化酶可生产500kg6一APA,能连续反应300次,他们用第二代工程菌的固定化酶转化率达到85%一90%,反应次数达900次,有人用固定化后活力可维持100天以上,固定化细胞、特别微生物细胞在抗生素、激素、氨基酸等药物的合成中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生物制药技术用于中草药研发的关键问题与解决方案分享

生物制药技术用于中草药研发的关键问题与解决方案分享中草药一直以来都在传统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
然而,中草药的复杂性和不可控制性使得中草药的研发和生产面临许多挑战。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生物制药技术被应用于中草药的研发,以提高中草药的效力和安全性。
本文将重点讨论生物制药技术用于中草药研发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关键问题之一是中草药的活性成分复杂多样。
中草药中含有众多复杂的化学成分,这些成分的活性和机制通常未完全揭示。
因此,提取和分离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传统的中草药提取方法往往是粗抽提,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杂质和不活性成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生物制药技术可以应用于中草药的研发中,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中草药的有效成分转移到菌种中进行产生。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提取过程中的杂质,并确保产生的活性成分具有一致的品质和效力。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中草药的药效评价方法不完善。
由于中草药的复杂性,常规的药效评价方法往往不能全面反映中草药的药效。
因此,开发一种适用于中草药研发的新的药效评价方法十分重要。
生物制药技术提供了一些替代方法,例如利用高通量药效筛选技术来评估中草药的药效。
这种技术可以同时测试多个样品,快速筛选出具有良好药效的中草药成分,并为中草药研发提供有效的指导。
此外,中草药的质量控制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中草药的质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种植环境、收获时间和加工方法等等。
传统的质量控制方法往往只能检测中草药中特定成分的含量,而无法全面评估中草药的品质和一致性。
生物制药技术可以通过分析中草药中的基因表达和代谢产物来评估中草药的质量,从而提供更全面的质量控制方法。
此外,利用生物制药技术可以研发出能够无菌化、一致性更高的中草药制剂,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最后一个关键问题是中草药的产业化生产困难重重。
中草药的生产往往受到人工种植的局限性,如需求波动和持续供应的挑战。
中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研究的问题与思路探讨

中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研究的问题与思路探讨以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研究生物转化的中药, 使之更加紧密地与临床相结合, 利于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 下面是的一篇探究中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现状的, 欢送阅读查看。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开展, 中医药疗效的提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中药资源不断减少, 疗效不断降低的今天, 生物工程技术应用于中药领域, 将成为未来扩大中药资源、提高中药疗效的有力手段。
但是, 目前中药生物工程技术研究的重点还是单味药及其化学成分的变化等方面, 复方的研究还处于探讨阶段。
我们通过总结中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现状, 提出以中医药整体观念研究中药复方发酵的思路及方法, 为这项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生物技术包括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和蛋白质工程、基因工程共4个方面。
现代中医药生物工程技术已经开展了二三十年, 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 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
目前大多数中医药生物技术研究都集中到了中药化学成分变化方面。
按化学反响类型概括起来主要有:①羟基化反响, 烯丙位C=C 双键的羟基化反响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较强;②糖基化反响, 主要有2种:一是羧酸和糖片段之间发生酯化反响, 一是羟基和糖片段之间发生糖基化反响;③氧化复原反响, 包括醇与酮之间的转化、羰基的复原、环氧化作用及C=C双键的复原等。
按研究的生物转化化学成分类别主要有:蟾蜍甾烯类的蟾毒;萜类化合物的紫杉醇、青蒿素、木香烯内酯类及雷公藤二萜类等;生物碱类的左旋四氢巴马汀、吴茱萸碱、麻黄碱及野碱;苷类的天麻素、人参皂苷、七叶皂苷、熊果苷、甘草酸苷等;醌类的大黄素;黄酮类的柚皮苷、橙皮苷、黄芩苷及木犀草素等。
很多学者从不同的中药品种角度或从不同的微生物菌种角度做了很多研究。
研究红曲的过程中开发了新药洛伐他汀;吴虹丽等研究发现绿色木霉、米曲霉、黑曲霉、黑根霉、桔青霉及辣椒炭疽菌6种真菌具有转化龙胆苦苷的能力。
在人参生物转化研究中, 很多学者研究了不同的菌种如:Dong等研究了黑曲霉菌(aspergillusniger)和蓝色梨头霉(absidiacoeruleavar.saardoi);崔宇等研究了镰刀霉属霉菌(fusariumspp.);ChiH等研究了德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和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a);韩颖等研究了甘蔗镰孢(fu-sariumsahari);吴秀丽等研究了疣孢漆斑菌(myrotheciumverrucaria);昆明诺唯金参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研究了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sfradiae);赵鹏研究了哈茨木霉(tri-chodermaharzianum);浙江大学发表专利研究了芽孢杆菌(bacillu);云南大学发表专利研究了米曲霉;赵鹏等研究了木霉属4株、曲霉属1株、节丛孢属1株;韩颖等研究了镰刀霉属霉菌(fusariumspp.)。
浅谈中药制药技术论文

浅谈中药制药技术论文中药制药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文明的结晶,对于中药制药与现代化科技相结合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中药制药技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中药制药技术论文篇一[摘要]文章分析了生物技术在现代中药生产中的应用。
[关键词]生物技术[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456-02中医药学是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最有特色的学科之一,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把中药推向国际化。
生物技术作为一种综合了生命科学与多种现代科学理论与研究手段的高技术,在现代中药生产中有产广泛的应用。
一、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生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中药,其前提是有高质量的中药原料。
现代中药必须严格保证所用的药材原料无污染,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在十分安全的范围内,药效物质基础的含量稳定、可靠并有严格的质量标准。
我国中药资源达1.2万余种,这些中药材中部分涉及到珍稀濒危物种,因此对珍稀濒危中药材的挽救、保护与合理利用迫在眉睫。
迁移珍稀濒危动、植物至饲养地和植物园是保存物种的重要方法,建立相应的基因库用于保存动植物的基因,考察物种的变异具有重要意义。
就中药材栽培而言,GAP的实施已成为业内共识。
基因技术在这方面正在逐渐发挥重要作用,如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道地性药材遗传特征分析、抗性基因的转基因药用植物等。
应用RAPD技术对南北苍术间的差异进行了分析,认为苍术的道地性是在遗传和生态两因素长期复杂作用下形成的遗传和化学成分有稳定差异的居群;李萍等将5s rRNA基因间区序列的变异用于对金银花药材道地性的分析。
有报道用转基因植物可生产外源基因编码的产物(如a栝蒌素、干扰素等),随着表达效率的提高和受体植物范围的不断扩大,将有可能在传统中药材中加入有用的新遗传特性,增加植物的抗病能力等,这将为中药材的绿色栽培奠定良好的基础。
生物工程知识:医药工程——创新药物研发的新思路

生物工程知识:医药工程——创新药物研发的新思路生物工程的快速发展为医药工程带来了新思路和技术手段,创新药物研发的速度和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
本文将着重探讨生物工程在医药研发中的应用以及创新药物的新思路。
一、生物工程在医药研发中的应用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组织工程等学科,其中包含着众多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这些技术手段在药物研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下所述:1、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技术可用以精准修复、改良、替代目标基因序列,研发出高效安全的基因治疗等创新药物。
基因治疗利用一系列重组DNA技术,通过将治疗基因导入人体细胞内,来解决遗传性疾病、癌症等难以治愈的疾病。
2、蛋白质工程:利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可通过改变蛋白质序列,实现优异的药效表现和延长药物半衰期等效果。
蛋白质工程也用于生物样品检测、分析和控制药物质量。
3、细胞工程:细胞工程可将细胞培养和工程技术相结合,通过组织选择、增殖、分化等方式,研发出具有特殊功能和临床价值的细胞类药。
如造血干细胞、肝细胞、心肌细胞等。
4、组织工程:组织工程结合了细胞工程和材料科学,着重于修复和重建实体组织,主要用于改善器官缺损或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如组织修复支架等。
二、创新药物研发的新思路随着药物研发技术的开展,过去式微的一些领域也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未来药物研发的新思路和变革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化研发:一种药物只针对一种疾病,势必存在很大的限制。
个性化研发开发的药物,能够更好的适应不同人群的疾病需求,通过数学和数据模拟,结合人体内部信息传递、药物修饰及代谢等加以实现。
2、靶向分子技术:利用靶向分子技术,可以选择被肿瘤高频过表达或独特表达的分子做为选择/检测靶点,制定合适的特异靶向治疗策略。
靶向分子技术能够针对癌症、炎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摒弃传统的化疗创伤和副作用。
3、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是当前最热的技术领域,恰好与生物科技结合应用,极有可能会创造更大的医疗领域价值。
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探讨

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由于中药复杂的组成和制备过程,传统的研究方法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如繁琐的提取工艺、成分复杂、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引入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可以为中药的研究、生产和临床应用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药领域。
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对中药的药效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解析其化学组成和药理作用机制,实现对中药成分的精准控制和调节。
生物技术还可以提高中药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保证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
1.2 研究意义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生物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中药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传统的中药研究中,往往受制于繁琐的提取和分离过程,限制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而生物技术的出现,为中药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可以更加快速和精确地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探索中药对人体的影响。
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还可以帮助提高中药的质量控制水平,确保中药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对中药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和筛选,保障中药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和规定,提升中药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可以推动中药研究的创新和发展,为中药的应用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有助于促进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相信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将有更加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2. 正文2.1 生物技术在中药成分研究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在中药成分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对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一方面,生物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解析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从而揭示中药的药效和药理基础。
药学生毕业论文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

药学生毕业论文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药学生毕业论文在撰写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选题难度高、文献综述不全面等。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采取对策:一是加强选题前期调研,确保选题具有可行性和研究性;二是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提高文献综述的广度和深度;三是加强导师的引导和指导,及时解决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对策的实施方法包括与导师和同学讨论交流、参加学术研讨会、定期报告进展等。
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药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和完成度将得到提升,有助于提高学术水平和职业竞争力。
期望未来药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能够更加顺利并取得良好的成果。
【关键词】药学生毕业论文、现存问题、对策分析、引言、现存问题分析、对策建议、对策实施方法、总结与展望1. 引言1.1 药学生毕业论文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药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而药学生毕业论文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阶段,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药学领域,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术能力和未来发展。
有必要对药学生毕业论文现存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目前,药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研究选题单一、研究方法不够创新、数据采集不严谨、文献综述不全面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学生在选择研究选题时应更加注重前沿性和实用性,避免选择已有大量研究的题目;学生可以探索新的研究方法,提升研究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学生在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应更加谨慎和严谨,避免数据的误差和不准确性;学生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尽可能全面地收集相关文献,确保研究的完整性和可信度。
通过以上对策建议的实施,我们相信药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将得到有效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学术成长和未来发展。
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思考并落实这些对策,为药学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正文2.1 现存问题分析药学生毕业论文在现有问题中存在着一些共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许多学生在选择研究题目时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性,容易陷入传统领域或常规研究范畴,导致论文的重复性和局限性较大。
生物技术在现代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现代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在现代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从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4个方面对生物技术在中药研究及应用进行了综述关键词:生物技术中药中药是我国制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然药用资源。
我国现有中药资源12807种。
近年来,随着盲目挖掘捕猎,不仅使野生资源日益减少,造成全国经常使用的400余种药材每年有20%的短缺,而且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人类遭受到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人工栽培品种又面临着品质退化、农药污染和种子带病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对药材品质的保证和控制。
使得我国中药生产加工总体上仍处于与现代科学技术严重脱节状态。
因此除了制定有关政策法律保护占我国药材市场80%供应量的野生资源以外,还必须找到切实可行的新技术途径彻底改变我国中药生产的落后面貌。
生物技术是一门应用生物科学研究成果工程手段增加生物制品数量、提高质量,从而满足人类日益增长需求的技术,它的具体内容包括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和蛋白质工程、基因工程等4个方面。
生物技术作为一种综合了生命科学与多种现代科学理论与研究手段的高新技术,在中药资源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2,9]。
1、细胞工程生产药材原料或药用有效成分、部位植物能生产30000多种化合物,是微生物来源的4倍。
有些物质是很难用化学方法合成的,有些很难用微生物生产或增加产量。
植物细胞培养不受环境、生态和气候条件限制,生长比整体植株快,次生代谢物质的含量是自然植株的数倍甚至数千倍,如人参皂苷在组织培养中含量占干重的27%,全株中只有4.5%;紫草素在细胞培养物中占12%,而全株只有1.5%。
药用植物三七、人参、雪莲、银杏、紫草、洋地黄、长春花、丹参、红豆杉等的培养已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优化了培养条件。
人参细胞培养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分析表明与种植人参无明显差异。
另外,细胞培养技术可进行犀角等药用动物器官的培养,来解决资源短缺的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研究的问题与思路探讨以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研究生物转化的中药,使之更加紧密地与临床相结合,利于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现状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医药疗效的提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中药资源不断减少,疗效不断降低的今天,生物工程技术应用于中药领域,将成为未来扩大中药资源、提高中药疗效的有力手段。
但是,目前中药生物工程技术研究的重点还是单味药及其化学成分的变化等方面,复方的研究还处于探讨阶段。
我们通过总结整理中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现状,提出以中医药整体观念研究中药复方发酵的思路及方法,为这项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1中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研究现状生物技术包括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和蛋白质工程、基因工程共4个方面。
现代中医药生物工程技术已经发展了二三十年,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
1.1单味中药的化学成分变化研究目前大多数中医药生物技术研究都集中到了中药化学成分变化方面。
按化学反应类型概括起来主要有:①羟基化反应,烯丙位C=C双键的羟基化反应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较强;②糖基化反应,主要有2种:一是羧酸和糖片段之间发生酯化反应,一是羟基和糖片段之间发生糖基化反应;③氧化还原反应,包括醇与酮之间的转化、羰基的还原、环氧化作用及C=C双键的还原等。
按研究的生物转化化学成分类别主要有:蟾蜍甾烯类的蟾毒;萜类化合物的紫杉醇、青蒿素、木香烯内酯类及雷公藤二萜类等;生物碱类的左旋四氢巴马汀、吴茱萸碱、麻黄碱及野碱;苷类的天麻素、人参皂苷、七叶皂苷、熊果苷、甘草酸苷等;醌类的大黄素;黄酮类的柚皮苷、橙皮苷、黄芩苷及木犀草素等。
1.2菌种选育研究很多学者从不同的中药品种角度或从不同的微生物菌种角度做了很多研究。
研究红曲的过程中开发了新药洛伐他汀;吴虹丽等研究发现绿色木霉、米曲霉、黑曲霉、黑根霉、桔青霉及辣椒炭疽菌6种真菌具有转化龙胆苦苷的能力。
在人参生物转化研究中,很多学者研究了不同的菌种如:Dong等研究了黑曲霉菌(aspergillusniger)和蓝色梨头霉(absidiacoeruleavar.saccardoi);崔宇等研究了镰刀霉属霉菌(fusariumspp.);ChiH等研究了德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和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a);韩颖等研究了甘蔗镰孢(fu-sariumsacchari);吴秀丽等研究了疣孢漆斑菌(myrotheciumverrucaria);昆明诺唯金参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研究了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sfradiae);赵鹏研究了哈茨木霉(tri-chodermaharzianum);浙江大学发表专利研究了芽孢杆菌(bacillu);云南大学发表专利研究了米曲霉;赵鹏等研究了木霉属4株、曲霉属1株、节丛孢属1株;韩颖等研究了镰刀霉属霉菌(fusariumspp.)。
关于菌种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很有研究价值。
关于单味药的化学成分变化研究成果很多,主要集中在提高提取率、提高有效成分含量、提高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等方面,在此不再赘述。
2目前生物转化研究存在的问题目前,生物转化还存在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是菌种选育成功率较低,生物转化可选用菌种虽然很多,酶系广,但从中选出合适的菌种并不容易。
菌种选育、诱变育种及基因工程育种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选育菌株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想选育出一株选择性强的适合特定反应的菌株,工作量很大,成功率很低。
即使选出了特定菌株,其产率往往也很低,虽然优化培养条件可使产率提高,但是显着提高产率并不容易。
非常典型的例子是青霉素的发酵,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不断地选育菌种、优化发酵工艺,才达到现在的生产水平。
其次是中药生物转化大部分还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虽然个别品种进入了临床阶段,但生物转化中药对临床的影响力较小,进一步开发及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是从事中医药生物转化工作的大多数是药学人员,缺少中医临床医师的参与,目前的研究基本上都停留在单味药的研究上,中医药在应用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复方,目前对复方的研究很少,距离临床应用就更远了。
因此,中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研究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其与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的脱节。
3中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研究的思路探讨3.1以疗效为准绳评价生物转化中药中医药概念的核心在于以“中医药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整体观念为主体的中医理、法、方、药学术理论体系与中医临床实践的统一。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经过生物工程技术加工后的单味中药或复方的功效、药性、归经、配伍、炮制、毒性、体内过程,以观其药效并研究其作用机制。
这一从实践到理论的分析方法贯穿了中医的发展过程。
中医药理论是纲,临床应用是目的,生物工程技术是方法和手段,不能脱离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而孤立地搞中医药生物工程技术。
在机制短时期内无法搞清的情况下,还应以疗效为准绳评价生物转化中药。
3.2基于中医整体观念提出的生物转化中药的研究思路我们建议以全成分复方研究及药理模型作为主要研究思路。
研究流程如下:第1阶段以中医药理论及临床应用为基础确定研究品种;第2阶段中医药生物工程技术处理;第3阶段药理模型筛选、急毒长毒等动物实验;第4阶段转化物或其提取物应用于医药实践研究及中医药理论评价;第5阶段转化条件优化、化学成分变化研究及转化酶性质研究。
3.2.1确定哪些中药或复方适合应用生物工程技术需要结合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是出发点也是归宿,临床上应用的多是复方,药物疗效是多成分多靶点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中医整体观念看待中药复方,选择疗效确切的复方进行生物转化研究,以疗效为标准来考究生物技术应用的最终结果。
故提出中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应该以复方为主,单味药为基础。
3.2.2建立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融合现代药理学、生理学方法的快速、高效、廉价的药物筛选模型是中医药生物工程技术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中医的“病”和“证”是与现代医学的“疾病”和“症状”不同的概念。
中药所用药理模型主要有3类:中药药理疾病动物模型、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中药药理病证动物模型。
疾病动物模型借鉴西方医学中的方法比较成熟,可用模型多,造模方法稳定,实验结果可靠,重复性好,与现代医学研究结果有可比性。
同时也必须提到高通量筛选,现在已经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基于靶点的高通量筛选已经成为药物开发计划中重要的一个部分。
随着组合化学、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的飞速发展,一方面功能基因组计划有助于快速地确定一些特定路径中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各种高通量的筛选系统能够针对特定靶点进行高效快速的化合物分子库筛选。
中药的筛选模型也可以借助高通量筛选的途径。
中药复方的生物工程技术目前报道研究得非常少,以下是几例比较系统的报道:陈冰等研究发现桂枝汤及其生物转化模拟产物对白细胞介素(IL)-1β刺激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合成细胞前列腺素的代谢酶系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从而降低了前炎症介质和中枢发热介质PGE2的释放和分泌。
王月飞等、王玉阁等研究了米曲霉(AS3.951)对玉屏风散的生物转化,并研究了其转化液一系列的生理作用,如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的体液免疫功能;对正常小鼠抗氧化功能及免疫抑制小鼠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IL-4和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的影响;对免疫抑制小鼠细胞免疫的干预作用;对免疫抑制小鼠血清IL-2的影响等。
发现生物转化的玉屏风散生物转化液比玉屏风散煎剂更能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的体液免疫功能。
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的指导下选择临床上需要、理论上可行、技术上可操作的品种进行生物转化的研究,杨秀伟等建立了人肠内细菌转化中药化学成分的模型和标准操作规程,用于研究和评价中药化学成分在肠内的生物转化。
将原形化合物与其建立的中药化学成分肠吸收细胞模型人结肠腺癌细胞系(humancolonadenocarcinomacellline,Caco-2)串联,能够探讨真正吸收进入体循环的化学实体和它们在肠吸收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并串联肝脏药物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模型,使中药化学成分体内生物转化和(或)代谢研究一体化。
以上各项研究通俗地讲就是应用中药药理疾病模型,以药理作用、动物实验疗效观察为主线的研究。
有药理作用的生物转化中药就需要用中医药理论进一步解释这种作用。
转化条件优化、化学成分变化研究及转化酶性质研究,都是希望进一步揭示其作用机制。
这就是实践到理论的研究方法,同时是在中医药理论基础上的创新,尊古不泥古,创新不唯新,医学可以分中医、西医,可以分不同的学术流派,可以有大相径庭的治疗方法和理论解释,但是所有医药学的宗旨都是一致的,为了人类身心健康,所有医药学的对象都是相通的,以疾病为主体,所有医药学的评价标准都是一致的,即治疗效果好。
目前欧美西方医学大行其道,不但在西方而且在全球都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因为其理论和疗效清晰、准确。
而中医、印度传统医学、泰国医学等国家本土医学在本国也处于非主流地位,原因比较复杂,其深层次原因是理论和实践创新不够,没能跟上时代科学技术的步伐,没能将现代科技的发展成果吸收进来。
中医药理论也应该深入到分子水平,细微化到微米、纳米级别,也可以将循证医学的思路、方法吸收到中医药理论中来,哈佛大学医学院前院长CharlesSidneyBurwell曾说过:在10年内,作为医学生你们学到的一半知识都会被证明是错误的,而且麻烦的是没有老师能够告诉你们哪一半是错误的。
西方医学能发展得如此之快,与其开放的学风,兼收并蓄的理念不无关系。
3.2.3最后一个阶段为研究化学成分变化,酶的性质及转化条件的优化。
为了更加准确地从药学的角度研究其作用机制及上升到理论高度。
这也是目前生物转化研究较多的方面。
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随着分离技术的日益成熟,人们已经从中药中分离纯化出数以万计的活性化合物,其中许多化合物被成功地开发成为药物,诸如利血平、地高辛、青蒿素、麻黄碱、紫杉醇等。
研究方法采用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如:层析技术、吸附技术、离子交换技术、溶媒萃取技术、色谱分析制备、红外线、紫外线等光谱分析、X-衍射、质谱、核磁等技术,尤其是核磁中的氢谱、碳谱、二维谱的应用使结构分析越来越清晰。
生物转化方法主要包括:分批培养转化法;静止细胞转化法;应用微生物孢子进行生物转化法,此方法空白背景干扰小,生物转化活力较高;应用固定化细胞进行生物转化法,此方法可以反复使用,具有产物提取简单,便于自动化和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的优势;应用渗透细胞进行生物转化法,此方法适合于胞内酶作用的生物转化;利用酶进行生物转化法,此方法具有专一性强的特点。
生物转化本质上是一个酶促反应,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转化时间、温度、底物添加方式、酶的诱导剂、抑制剂以及生长调节剂的加入都对转化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