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几种模式比较

合集下载

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温邓小平论述引发的几点思考杨学功2012-11-23 15:40:42 来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3期【内容提要】邓小平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发明人,对此做了很多具体论述。

但是,他没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明确定义,相反还强调,过去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的清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既不能照抄经典,也不能照搬别国模式,需要当代中国人在实践中探索解决。

现今,重温邓小平论述的启发是: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以及与民主社会主义等各种关系中,充分认识其异同,才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出比较恰当合理的定位,从而引导中国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恩设想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邓小平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充满思想纷争的严峻的政治问题。

关于这一问题,相关文章和著述不计其数。

本文不欲涉及研究中的具体分歧和争论,旨在重新解读邓小平相关论述的基础上谈几点思考。

一、解读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提法,发明人是邓小平。

1982年9月1日,他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1]2-3这是邓小平首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之后不断反复强调,从未放弃。

譬如,1983年6月18日,其在会见参加北京科学技术政策讨论会的外籍专家时讲到:“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

高一政治《中国特殊特色社会主义》2

高一政治《中国特殊特色社会主义》2

高一政治《中国特殊特色社会主义》2本文档将总结高一政治课程中关于中国特殊特色社会主义的2.2知识点。

1. 中国特殊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 中国特殊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指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国特殊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中国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

2. 中国特殊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殊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领导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道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括农村集体经济、国营经济、私营经济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共同发展,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追求共同富裕。

3. 中国特殊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 中国特殊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坚持中国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 中国特殊特色社会主义强调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社会主义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 中国特殊特色社会主义注重人民的参与和发展,追求公平正义,倡导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

4. 中国特殊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要成就- 中国特殊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 中国特殊特色社会主义在改善社会民生、教育事业、科技创新、文化艺术、体育事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 中国特殊特色社会主义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以上是对高一政治《中国特殊特色社会主义》2.2知识点的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篇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经过数十年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既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又有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只有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制度各司其职,有机协调,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国国情;发展需要;根本利益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国建国起已实施六十余载。

曾经一个时期,提起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都会有些许语塞,因为我国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发展差距比较大,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能从理论上阐释,还得到实践的充分印证;不仅中国人民深切感受到这种制度的优越性,而且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20xx年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经过数十年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既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又有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只有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制度各司其职,有机协调,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

不说更早的时期,就从改革开放开始,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唱衰中国的舆论在国际上不绝于耳,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从来没有中断过。

但是,中国非但没有崩溃,反而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风景这边独好”。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

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这就包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括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异同比较

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异同比较

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同点比较【摘要】上世纪20年代,苏联建国之初,领导人列宁提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俄国自己的路”,政治经济制度上则实行与“战时共产主义”制度不同的新经济政策。

虽然两国历史背景毕竟不同,产生年代、面对的国际环境也不同,但是,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之有着根源上的一致性,本文将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相同点进行归纳和分析。

关键字:新经济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同点1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需要中国化,这已被历史和现实实践反复证明。

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1982年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已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

“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后期思想的璀璨明珠,是列宁主义的理论制高点之一。

研究和探讨“新经济政策”,不仅是全面完整准确理解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列宁主义的理论需要,而且是目前社会主义国家寻求发展路向和改革出路的时代需要,是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介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理论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已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关于“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思考

关于“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思考

关 系 的 争 论 一 浪 高 过 一 浪 ,成 为 所 有 争 论 的 关 键 点 和
突 破 点 。对 此 问题 , 者 们 各 抒 己见 , 种 观点 不 断 出现 学 各
并 相互 交 流 、 鸣 , 为 学 术 界 一 道 亮 丽 的 “ 争 成 风景 线 ” 。
待 , 先 实 现经 济 总量 回升 向好 , 济 和 民 生 取得 较 率 经
( ) 一 “中 国模 式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相 等 同 , 与 二
者具 有一 致性 很 多 学 者 认 为 , 中 国模 式 ” 对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 是
面 : 一 , 于 “ 国模 式 ” 否 存 在 的 问题 。一 是 存 在 其 关 中 是 论 。如 : 国经 济 学 家 全 成 与教 授 、 加 坡 学 者郑 永 韩 新 年 、 国社 会 科 学 院 教 授 程 恩 福 和 研 究 员 徐 崇 温 等 都 中
美 国著名 投 资银 行 高盛 公 司资 深顾 问 、 华 大学 教授 清
决 不 用 “ 国模 式 ” 即否 认 它 的 存 在 。如 : 央 党 校 的 中 , 中 李 君 如 和 丘 耕 田 、 山 大 学 的 李 克 钦 和 史 伟 、 西 师 燕 陕
范 大 学 的张 丽 慧 等 。其 二 , 于 “ 国模 式 ” 涵 、 关 中 内 特 征 、 容 等 方 面 的 争 论 。其 三 , 于 “ 国模 式 ” 中 国 内 关 中 与
在 这 之 中 , 于 “ 国模 式 ”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关 中 和
乔 舒 亚 ・ 伯 ・ 默 ( oh aC o e a 库 雷 J s u o p rR mo) 伦 敦 《 融 在 金 时 报 》 把 中 国模 式 概 括 为 与 “ 盛 顿 模 式 ” 对 立 意 上 华 相 义 上 的 “ 京 共 识 ” 从 而 拉 开 了 国 内外 对 “ 国模 式 ” 北 , 中 高 度 关 注 和 激 烈 争 论 的序 幕 。特 别 是 在 美 国 的 次 贷 危 机 引 发 了 席 卷 全 球 的 世 界 金 融 危 机 后 , 方 各 国 束 手 西 无 策 、 心 惶 惶 , 我 们 党 和政 府 沉 着 冷 静 、 学 对 人 而 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邓小平理论第一,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第三,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四,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

第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第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

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第八,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

第九,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的异同对比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的异同对比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的异同对比作者:席卫南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32期【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与区别,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

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文章从二者的基本内涵着手,逐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异同之处。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区别;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经典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异同研究,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重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经典科学社会主义。

二者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一、中国特色设计主义和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阐述(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而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就要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要保持“中国特色”。

(二)经典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创作的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之后列宁也对其进行了发展和继承,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对经典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继承。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人们认识社会的具体科学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二人通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对历代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并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此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科学社会主义为它命名,主要是为了区别开来空想社会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几种模式比较
2012-10-29 第03版:思想理论
作者:赵宏来源:学习时报字数:323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的经典社会主义设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的经典社会主义设想作比较,二者之间一个最重大的差别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前提条件不同。

马克思经典社会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基础之上的,是对于一个成熟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一种理论抽象,它舍弃了各种具体条件和因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就是说还不能完全消灭商品货币关系,这就决定了市场经济在我国现阶段还是一个不可超越的历史阶段。

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信,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特征的论述是依据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而做出的科学预测,而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最基本的思想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源头。

它所论述的基本原则,是一切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和建设实践必须遵循的根本准则。

比如,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社会。

我国现阶段在社会建设上,尽管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还不可能完全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更不可能立即实现马克思主义
设想的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但是中国共产党人正在努力逐步地消除这些矛盾,尽可能地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结合,着力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推进社会和谐。

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的经典社会主义设想之间虽有不同,但仍然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之间是“源”和“流”、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源”、共性与普遍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流”、个性与特殊性。

实际上,恰恰是二者之间的差异,才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填补了经济社会落后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空白。

因此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又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形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以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相比较,二者最主要的差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封闭僵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通过改革破除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排斥市场的“计划崇拜”、排斥多种经济成分的“所有制崇拜”以及排斥民主
的“集权崇拜”。

在此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单纯追求民族—国家的建设目标,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下更加注重民主—国家和民生—国家建设。

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传统社会主义更注重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建设,比如让民众获得足以维持生计的收入(失业补偿、低收入补偿、养老金、残疾人救济金等),拥有工作,获得健康服务,拥有能够满足基本需要的住房,享受基本的义务教育,等等。

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并不是绝对否定的关系,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始终持扬弃的态度,这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就开始了。

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中国共产党人也只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苏联失败的经验教训上,但并没有全盘否定苏联70多年对社会主义实践形式的探索。

相反,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肯定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实践形式,充分看到了苏联共产党所高扬的始终是社会主义这面旗帜,所追求的始终是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在苏联的最终实现。

正是在借鉴苏联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通过改革和探索,不断突破原有传统社会主义体制模式的束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发展。

在经济领域,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种创造既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超越,也是对市场经济本身的超越。

在政治领域,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
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这是从原有权力集中的政治体制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重大转变。

在文化领域,把马克思主义一元化领导与思想文化多样性结合起来,创立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社会主义文化新格局,实现了从原有缺乏活力的文化体制向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体制的根本转变。

在社会建设领域,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实现了从原来忽视社会建设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模式相比较,二者最根本的差别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模式不同。

从意识形态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地位,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尊重并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而民主社会主义虽然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其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在世界观上是多元论和实用主义。

从政治体制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张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国家政体,坚持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协作政治模式,而民主社会主义则在政治上赞同和支持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主张在资产阶级国体条件下的多党轮流执政。

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吸取和借鉴了民主社会主义的一些有益成果。

比如,在提倡社会保障、促进社
会公平、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所积累的经验。

但是这种吸收和借鉴,绝不是对民主社会主义的照抄照搬,更不能说我们所走的就是民主社会主义道路。

有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民主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

这实际上是未能把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充分有效地转化为对于社会主义的认同的结果。

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民主社会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国情。

党的十七大把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正式命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全世界宣告,这“社会主义”不是“民主社会主义”。

这次正式命名明确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于科学社会主义而不属于民主社会主义。

中国模式与西方经典资本主义模式
以中国模式与西方经典资本主义模式相比较,二者之间最鲜明的差别是在社会的本质属性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社会主义的一种发展模式,与资本主义道路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无论我们的社会主义如何“特色”,但始终没有改变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以及基本制度等。

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早就明确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是在要不要马克思的问题上标新立异,而是力求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内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通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其他模式相比较,我们会发现,中国没有照搬任何一种模式。

有西方学者实事求是地认为,中国从70年代后期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其历史必然性。

中国农村的落后,东亚经济的腾飞,以及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都使“中国很难照搬任何外国的现代化模式,无论是西方的、东欧的,甚至是日本的模式。

中国就是中国,她只能走自己的路”。

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实践形式的一种新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