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的叙事策略的论文

合集下载

《2024年王家卫电影研究》范文

《2024年王家卫电影研究》范文

《王家卫电影研究》篇一一、引言王家卫,一位享誉国际的导演,其作品充满了浪漫与神秘。

在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描绘中,他的电影创作独特地表现了都市、人的心灵及其与之对应的视觉冲击力。

他的作品语言洗练、情绪深邃,常为观众带来视觉和心灵上的双重享受。

本文将对王家卫电影的风格特点、角色与视觉表现等重要元素进行详细研究,并对这些特点及其对现代电影的贡献进行分析和解读。

二、王家卫电影风格的特点王家卫的电影以浪漫都市情感为主要主题,在创作风格上表现为现实主义和魔幻元素的融合。

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使他成为了一位独具匠心的导演。

他的电影通常采用缓慢的叙事节奏,独特的色彩运用和音效设计,以及人物复杂的情感表达。

1. 缓慢的叙事节奏王家卫的电影常常采用缓慢的叙事节奏,使得故事在发展中有更多的时间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都市的风景。

这种叙事方式使观众在欣赏故事的同时,能够深入地体验到角色的情感和城市的氛围。

2. 独特的色彩运用王家卫的电影中色彩的运用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他常常使用暗淡的色调,营造出一种忧郁、怀旧的气氛。

同时,他也会在关键时刻使用鲜明的色彩对比,使画面更具冲击力。

3. 人物复杂的情感表达王家卫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具有复杂的情感世界。

他善于通过人物间的对话和互动来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角色的情感和动机。

三、角色与视觉表现1. 角色塑造王家卫的电影中的角色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复杂的心理世界。

他们常常是都市中的孤独者,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困惑,他们选择以自己的方式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这些角色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充满了真实感,使观众能够产生共鸣。

2. 视觉表现王家卫的电影在视觉表现上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他善于运用镜头语言来展现都市的风景和人物的情感。

他的镜头常常在慢动作和静止画面中切换,使得画面更具动感和张力。

同时,他也会运用特殊的拍摄技巧和后期处理来增强画面的艺术感。

四、对现代电影的贡献王家卫的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方式对现代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家卫电影中人物内心的后现代主义思想

王家卫电影中人物内心的后现代主义思想

王家卫电影中人物内心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摘要】王家卫电影中的人物内心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表现为孤独与迷失、时间与空间的碎片化、情感与身份的流动性、社会现实与个人主义的冲突以及文化异质性与跨文化体验。

这些元素在他的作品中交织展现,呈现出现代社会中个体内心的困惑和迷茫。

王家卫电影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绘,突显了后现代主义思想在个体生存状态中的复杂性。

在探讨这些主题的过程中,王家卫的作品展现了对后现代主义的独特理解和思考,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思考现代生活与价值观的新视角。

通过分析王家卫电影中人物内心所承载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我们可以深入探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关系,以及后现代主义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影响。

【关键词】王家卫电影,人物内心,后现代主义思想,孤独,迷失,时间,空间,碎片化,情感,身份,流动性,社会现实,个人主义,文化异质性,跨文化体验,独特性,启示,意义。

1. 引言1.1 王家卫电影的背景介绍王家卫是一位著名的香港导演,以其独特的电影风格和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而闻名。

他的电影作品常常探讨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表现出深沉的孤独与迷失。

王家卫的电影风格独特,以其独特的拍摄手法和精致的画面构图而备受瞩目。

他的电影作品多次获得国际电影奖项,成为亚洲电影界的重要代表人物。

王家卫的电影常常将时间与空间进行碎片化的表现,通过跳跃式的叙事方式带给观众一种迷离的感觉。

他善于利用影像语言来表达人物的情感与身份,同时探讨社会现实与个人主义之间的冲突。

王家卫的电影作品还展现出文化异质性与跨文化体验的主题,深刻地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王家卫的电影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他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在电影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王家卫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观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王家卫电影中人物内心的后现代主义思想,以及这种思想所带来的启示和意义。

1.2 后现代主义思想概述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种思想潮流,主张拒绝传统的真理、固有的意义和权威的认知。

后现代视野下王家卫电影的叙事风格

后现代视野下王家卫电影的叙事风格

2017年5月学术交流M ay., 2017总第278 期第5 期Academ ic Exchange Serial No.278 No.5文艺理论研究•电影艺术理论专题•后现代视野下王家卫电影的叙事风格杨丽华(黑河学院人文传媒学院,黑龙江黑河164300)[摘要]王家卫的电影在华语影视界呈现了独特的风格,他的电影获得了多项大奖,在业内 赢得了广泛认可。

王家卫的电影给了华语影视一个全新视角。

王家卫电影的叙事特色可用“支离破碎”来形容,“支离破碎”成为王家卫电影的代名词。

王家卫电影在创作上根植在后现代语境中,深刻揭示当下香港人状态,电影在意蕴的层面有了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人文情怀。

王家卫电影在叙事策略上明显带有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这与王家卫自身的文化背景、创作理念、艺术风格息息相关。

王家卫的电影突显的则是后现代语境下都市人群的情感危机。

在王家卫的电影里,空间有了灵性,有了人的情绪变化,有了人的情感体现,影片里的空间有了感性的细胞,多了生活的象征意义。

王家卫的电影作品善于处理细节,特别是在情节的处理上,通常在处理私密、孤独与困惑的感情问题时,他的电影也倾向通过光影与语言寓意表现而非明显对抗化。

在电影情节的设计上,王家卫把对根、对亲情、对生命的寻找置于人情冷漠的大都会中,在电影时空转换的无序中变成了人的内心漂泊的独特表现方式。

[关键词]王家卫;电影;后现代;叙事风格[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7)05-0178-05一、王家卫电影的叙事特色及其后现代主义特征王家卫的电影始于1988年的《旺角卡门》,从这部影片开始,王家卫的电影给了华语影视一个全新视角。

在王家卫的电影中呈现了不一样的电影灵魂。

可以说王家卫是一个电影界的冒险家,在他的电影理念中固守就是固步自封,只有敢于创新,敢于实践,才能创作出好的影视作品,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

王家卫的电影从80年代末至今虽然时间跨度40年,他导演的作品也只有十几部,从数量上说并不是高产的,但这些影片却在戛纳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奖或被多次提名,更是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电影金马奖的常客。

王家卫电影的后现代情感表达艺术

王家卫电影的后现代情感表达艺术

王家卫电影的后现代情感表达艺术
张欣琳
【期刊名称】《民族艺术研究》
【年(卷),期】2017(30)3
【摘要】王家卫在华语影坛始终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电影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诉说情感.王家卫用其电影的不完整叙事诉说了人物空虚落寞又没有归宿的情感,用断裂的时间和空间艺术渲染了人物孤独的情感,用其独特的色彩表现方式、构图方式、人物内心独白和配乐描绘着人物的情感轨迹与情感关系,凸显了人物浓烈的后现代情感,为观众展现出一个漂泊、虚空、散漫的情感世界.
【总页数】8页(P123-130)
【作者】张欣琳
【作者单位】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昆明 65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4
【相关文献】
1.后现代视野下王家卫电影的叙事风格 [J], 杨丽华
2.王家卫电影的新"符号"r——《重庆森林》的后现代主义表达 [J], 徐泳
3.王家卫电影中的后现代美学元素 [J], 李一敏
4.王家卫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研究 [J], 王可;王潼
5.论王家卫电影的后现代性 [J], 张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耶斯洛夫斯基后期电影与王家卫电影比较》范文

《基耶斯洛夫斯基后期电影与王家卫电影比较》范文

《基耶斯洛夫斯基后期电影与王家卫电影比较》篇一一、引言基耶斯洛夫斯基与王家卫,两位电影大师,分别代表了东西方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后期电影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性探索著称,而王家卫的电影则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闻名。

本文将对这两位导演的后期电影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异同点,以期为电影艺术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二、基耶斯洛夫斯基后期电影的特点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后期电影以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性探索为主,其作品往往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展现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的电影画面朴实无华,却能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同时,他的电影中经常出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于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探索。

三、王家卫电影的特点王家卫的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著称。

他的电影画面充满了诗意和美感,通过对都市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出现代都市人的孤独、迷茫和追求。

他的电影中经常出现长镜头、慢动作等独特的拍摄手法,以及丰富的色彩运用,使得他的电影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他的电影中也经常出现对于爱情的探索和对于人性的反思。

四、基耶斯洛夫斯基与王家卫电影的比较1. 主题比较:基耶斯洛夫斯基与王家卫的电影都涉及到对于人性和爱情的探索,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然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更侧重于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探索,而王家卫的作品则更侧重于对现代都市人的孤独、迷茫和追求的描绘。

2. 视觉风格比较: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画面朴实无华,注重情感表达,而王家卫的电影画面则充满了诗意和美感,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拍摄手法。

这种视觉风格的差异也反映了两位导演对于电影艺术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3. 人物塑造比较: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非常细腻,人物形象具有深刻的心理层次。

而王家卫的作品中,人物形象往往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更注重对人物情感的表达和情感的渲染。

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

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

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它对传统的艺术形式进行了颠覆和重构,探讨了现代社会和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电影艺术中,后现代主义的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和表现。

本文将结合国内电影实例,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

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体现在对叙事结构的颠覆和多样性。

传统的电影叙事通常是线性的,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而后现代主义电影则更加强调跳跃式的叙事和非线性的结构。

这种非传统的叙事形式给观众带来了更强烈的审美冲击和思考空间。

国内导演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一一》就采用了跳跃的叙事结构,通过不同时间点的镜头交织呈现主人公成长的故事,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多路并行的叙事结构也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一大特点,国内导演王家卫的电影作品《重庆森林》就采用了这种叙事结构,通过多条线索交织呈现了主人公们的生活故事,展现了复杂而多样的现实世界。

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还体现在对视觉形式的创新和融合。

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传统视觉形式的颠覆和重构,倡导多种艺术形式之间的融合和碰撞。

在国内电影中,这种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呈现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导演宁浩的电影作品《疯狂的石头》通过对不同影像语言和表现形式的融合,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影像审美,同时也突破了传统的电影叙事结构,给观众带来了不同寻常的视觉震撼。

后现代主义对视觉形式的重塑也体现在一些先锋导演的电影作品中,他们通过摄像技术的创新和实验,实现了对影像形式的重新定义和表达,给国内电影带来了更多的艺术可能性和想象空间。

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还体现在对主题的多元探讨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主题和价值观的颠覆和重构,探讨现代社会和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国内电影中,这种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呈现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导演王小帅的电影作品《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通过对个人和家庭的故事叙述,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和内心世界的多元性,展现了后现代主义对主题的多元探讨和反思。

王家卫电影的新“符号”——《重庆森林》的后现代主义表达

王家卫电影的新“符号”——《重庆森林》的后现代主义表达

38中国电影评论Chinese Film Review一、 王家卫的后现代主义(一) 香港的后现代化存在后现代作为一个概念,有着厚重的历史语境,它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后出现的后工业社会或信息化时代。

而后现代主义则是后现代社会下出现的一种具有批判精神和多元视角的文化思潮,对传统文化中心主义的解构和文化世俗化是其主要特征。

后现代主义其实反映的是后现代时代人的生存状况。

在后现代工业社会,人不但作为工业生产环节中的零件被物化,而且,后现代的信息化与发达的科技生产力,还将人身边的一切文化形式量化、符号化、复制化、商品化。

这不但导致了文化包括艺术失去了以往的深度意义,没有了神秘感和神圣感,成为了同样在工业流水线上被生产出来的商品,也使得后现代人的主体精神深度被彻底消解,从而冷漠、庸俗、功利地活在商品消费主义浪潮中。

[1]香港自20世纪60年代大力发展经济后,经过20多年积累,终于一跃成为一个发达的后工业化都市,所以它自然摆脱不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

当然,用后现代主义视角观察香港的时候,首先要意识到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处境,正是因为曾被英国殖民百年之久,使得香港与大陆在文化上隔绝,丢失了很多中华文化里根性的东西,这无疑加重了香港人的后现代文化症候,使得香港社会被资本主义商业文化侵蚀,香港人在精神上表现得贫乏、没有民族归属感。

而这种精神困境,正是王家卫的电影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漂泊感和无根感的源头。

(二)王家卫的后现代主义观作为一名被《纽约时报》誉为香港最权威也最特别的导演,王家卫最善于用镜头捕捉后现代语境下的香港,并以此反映香港人的生存状态。

他在电影中喜欢以一种高冷的色调和情境来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并在一种忧郁的氛围里表达出落寞的情怀。

无论是在《阿飞正传》还是《堕落天使》中,观影者都能体验到。

在拍摄艺术上,王家卫对港人后现代处境的镜头捕捉,运用的同样是后现代手法,例如零碎的叙事、对传统电影手段的解构等等。

也许对王家卫而言,相比于传统艺术手段,只有后现代精神映照下的后现代手法,才能彻底还原后现代时代香港人的精神世界。

后现代语境下的都会人生——王家卫影像世界刍议

后现代语境下的都会人生——王家卫影像世界刍议

后现代语境下的都会人生——王家卫影像世界刍议
李黎丹
【期刊名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000)005
【摘要】王家卫的影片之所以受到同仁与观众的认同和尊重,是因为其中存在着生命与心灵状态的深深共鸣.其影片揭示了香港人在后现代语境下独有的心理状态,同时凸现了后现代都市人的共通之处:飘泊的无根性成为所有人物的本质特征,人物与人物之间疏离而隔绝,内在情感世界处于冰点状态.其影片动人地处理了后现代语境下情感的表达方式.惟其平静到漠然死寂,惟其冷漠到不现声色,那深深隐藏的不灭的一点温情才更能引起观众心灵深处的震颤与痛惜.
【总页数】3页(P97-99)
【作者】李黎丹
【作者单位】北京广播学院影视艺术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后现代语境下的"两生花"文本——基耶斯洛夫斯基与王家卫的电影风格比较 [J], 张凌
2.后现代语境中的影像世界 [J], 王翔敏;苏新连
3.一个关于无脚鸟的忧伤传说——从王家卫影像世界的元素扫描看现代城市人的游离心态与小资情怀 [J], 何金钰
4.简析王家卫后现代语境下的电影元素 [J], 王明生;张桦
5.后现代语境下王家卫电影的叙事策略 [J], 李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的叙事策略的论文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的叙事策略的论文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的叙事策略的论文[论文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电影叙事策略边缘性画外音独白解构 [论文摘要]后现代主义电影是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在电影界的延伸,其以反传统的情节结构、漫画式的叙事基调、混杂的拼贴方式为特征。

王家卫的影片力图表现后工业时代都市人的无力感、渺小感、孤寂不安以及游离于主流之外的边缘感。

其电影塑造小人物、运用画外音独白、以及拼盘式的、插页式的情节结构等叙事策略都带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特质。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于西方的文艺思潮。

围绕它产生的理论争鸣是近年中国学界的一个重要现象。

在电影界则是对“后现代电影”的评说。

问题正如程青松先生所指出的,由于对“后现代电影”在概念外延上界定过于宽泛,以至于把许多与后现代无关的影片也包括其中,因此对“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概念界定显得尤为必要。

一、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性”是有区别,对此国内外的学者都有研究。

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在《后现代主义的幻象》一书中认为,后现代性是一种与启蒙主义规范相对立的一种思想风格,“它怀疑关于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的经典概念,怀疑关于普遍进步和解放的观念,怀疑单一体系、大叙事或者解释的最终根据。

”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一种文化风格,它以“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衷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性变化的某些方面”。

二者的关系是,后现代主义正是作为哲学思想风格的后现代性在文化艺术上的具体体现。

中国学者尹鸿对“后现代性文化”和“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区分更具有实践操作层面的意义。

他提出:“如果说后现代性文化是一种大众性的世俗文化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文化就是一种知识分子的哲学性的文化:如果说后现代文化是一种消费性文化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就是一种消解性的文化:如果说后现代性文化是后现代商品社会的表现形态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文化就是后现代社会的价值反思体系。

二、后现代主义电影理清了这两个层面上的“后现代主义”概念,“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概念也就清楚了。

后现代主义电影指带有能反映后现代社会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的电影类型,这种艺术风格上是无中心的、无根据的、拼贴的、戏仿的、模拟的、多元主义的,它模糊了高雅与世俗、艺术与生活经验的界限,往往是与消费社会的商业逻辑和高度发达的科技媒介联系在一起的。

在摄制上,电影从表现内容、反映视角、框架结构和镜象语言上,都显示出一种强烈的实验性质和前卫立场。

理论界认为,1968年后的法国电影,尤其是戈达尔的影片和德国导演让—玛丽?斯特劳布的若干影片,已经包含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反叛精神和若干形式因素,如拼贴、随意插入引文和照片、再现拍摄现场、加入电视采访、直接面对观众宣讲等颠覆传统电影语言的手段。

阿瑟?佩恩的《邦妮和克莱德》(1967)、阿仑?雷乃的《生活是部小说》(1983)、费里尼的《八部半》(1963)、安东尼奥尼的《女人的证明》(1982),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先声。

20世纪80、90年代,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电影的高潮。

西班牙的佩德罗?阿尔莫多瓦,法国的吕克?贝松、雅克?贝内克斯和扬?库南,美国的大卫?林奇、昆廷?塔伦蒂诺和科恩兄弟,英国的丹尼?波勒等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作品采用反传统的情节结构、漫画式的叙事基调、混杂的拼贴方式、电视广告式的美学语言、黑色幽默的暴力诗学、反讽和滑稽模仿手法。

后现代主义电影思潮对中国本土的影响相对滞后,但它对香港地区却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三、王家卫电影的叙事策略香港导演王家卫是亚洲电影的代表人物,更是一位后现代电影大师。

香港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它的后现代性,中西文化的拼接,高度商品化和高度媒介化,王家卫非常敏感地感悟到了这一切。

其电影以消费主义姿态拼贴五花八门的艺术技巧和手段,表现后工业时代都市人的无力感、渺小感、孤寂不安以及游离于主流之外的边缘感。

笔者以为王家卫电影的后现代性更多地表现在他的叙事上,而不是造型上。

1.人物塑造的边缘性对于社会边缘人物的书写早已有之,如法国导演莱奥?卡拉克斯的《新桥恋人》、吕克?贝松的《杀手里昂》以及美国导演大卫?林奇的《心中狂野》等,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人处于社会边缘的现实状况和精神状态,但象王家卫这样在自己的大部分影片中都倾尽全力书写人在边缘的都市现象的却不多见。

首先,电影中的主角,通常都是阿飞、舞女、小店员、空姐、杀手、警察、同性恋者……他们或者没有一个正式安稳的工作,整日游荡在城市的阴暗的角落;或处于社会底层,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或与传统道德相抵触,不为社会所接受。

他们在现实生活和精神领域中是一群流浪漂泊者,都市的边缘人。

其次,这些人物都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

一般电影中人物名称是界定人物身份的基本符码。

然而王家卫电影中更多的时候,人物的名称都变成了数字,或者,人物没有名字。

如《旺角卡门》中的华仔;《重庆森林》中的两个警察以他们的编号223和663代称;《阿飞正传》中的人物也没有全名,只有别名,如“美美”、“露露”是两歌厅女子的名字,其他如“阿超”、“旭仔”、“丽珍”。

到了《堕落天使》中人物干脆就没有了名字。

人物都没有被显示拥有一个完美的家庭,他们的姓氏更是从不被提及的。

人物姓名的刻意忽略,一方面强化了人物的边缘特征,面对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人们感到自身渺小到连姓名都已被湮没。

另一方面,这些名字被泛化了的小人物形成了对所有现代都市人的指代,“这一个”成了“这一群”的甚至“这一代”的代称,从而加深了电影所表现的社会内涵。

第三,电影中的人物呈现出一种游离状态。

传统电影中人物的背景、身份地位、职业、思想意识等都会一一道明,人物的性格塑造即在此基础上展开。

而王家卫电影中一切表明人物身份的东西似乎都含糊不清,人物脱离了常规的生活背景,终日漂泊于家庭、社会之外。

过着无法把持、游离无根的生活。

如《重庆森林》中的663,我们只知道他是一个警察,对于他日常工作的具体内容却一无所知,警察这一职业和他在剧中的种种行为也无任何联系,似乎663这一人物换成任何一种身份,我们对影片的理解都不会有变化。

总之,王家卫在他的影片中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现代都市生活图景,更力图揭示藏于人内心深处的“都市不适应症候”:人们的无力感、渺小感、孤寂不安以及游离于主流之外的边缘感。

2(画外音独白的应用传统电影的叙事一般经历开端、展开、冲突、危机、高潮、结局等阶段。

王家卫叙事不遵守这样的线性结构,而更侧重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画外音独白的应用是其重要的艺术手段。

后现代主义作品在人物塑造上,强调自我表白的话语欲望,打破以人为中心讲述完整的故事。

人的性格情感,人生经历等被支离破碎的感觉代替。

王家卫电影中的人物,一般都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拒绝了解别人,亦拒绝为他人所了解。

他们一般都保持沉默,用独自来宣泄内心的情感。

例如,《重庆森林》中的警察223深夜打电话想与朋友谈话,却被一一拒绝,他退而在独自中抒发感受。

一连串画外音独白:“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每个东西上都有个日子……连保鲜纸都会过期。

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不会过期。

”另一个警察663在被女朋友抛弃后,只好对家中的毛巾、肥皂、玩具自言自语。

他对着用过的肥皂说:“不要那么没有骨气嘛,她才走几天就瘦成这样。

”对湿淋淋的毛巾说:“我叫你不要哭嘛,你要哭到什么时候?做人要坚强一点。

”《堕落天使》中则把内心独白运用到极致:哑巴何志武用独白的方式述说自己的感受。

画外音独白是王家卫电影叙事的一个重要特色。

他影片中的经典语言,如《阿飞正传》中关于“无足鸟”的传说,大都以这种方式表达。

他以这种情感的单向流动,展示后现代语境下人们的孤立、沉默和失语。

是幽默的调侃,亦是含泪的热讽。

3.故事结构的解构传统电影一般都讲述一个独立、完整的故事,情节的设计都经历开始、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

王家卫的电影,其目的根本不在于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呈现一种状态、一种气氛。

影片以拼盘式的、插页式的情节结构,叙述后工业时代的都市爱情。

《2046》更全然打破了传统故事的叙述成规,汇集了几乎所有后现代话语的元素。

首先,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影片中出现。

传统电影中的人物只属于某一部电影,而《2046》中的周慕云和《花样年华》中的周慕云是一个人,只是《2046》中的周慕云成熟、复杂又冷酷,而在《花样年华》中则表现出温柔、懦弱的性格特质。

其他如苏丽珍、王靖雯、lulu这些名字在王家卫电影中一再出现。

传统电影都致力将人物、事件演绎得真实,起码看上去是如此。

而梁朝伟在两部影片中扮演着同一个周慕云,片中的王靖雯亦是演员本人曾经用过的真实姓名,这一方面混淆了演员、剧中人的界限,另一方面是在公开暴露剧作的虚构杜撰。

这正是后现代主义艺术家所致力的:“即解构各种意识形态和知识体系对于真实的种种承诺,以及他们所虚构的种种神话(王又平,201X:188)。

”第二,对数字或者时间概念的偏执是王家卫电影的又一特点。

在《2046》中,“2046”这四个数字就像一个迷,它是周慕云隔壁的房间号码,是他和苏丽珍一段回忆中的插曲,是他追寻lulu时看到的号码,同时是他小说中的发生地点,是一列没有终点的列车。

再如《重庆森林》中:“我和她最接近的时候,相距才0.01公分,57个小时之后,我爱上了这个女人。

”“6个钟头之后,她喜欢上了另外一个人。

”王家卫将人的情感变化用时间标识,又用极其精确的数字将时间量化。

这里有黑色幽默的冷漠和戏谑;是现代人压抑于心的情感别具一格又不失诗意的表达;更是数字化时代,都市小资们对情感、时间、生命的无奈而优雅的诠释。

第三,另类的爱情讲述。

王家卫的每一部电影都在言说情感。

传统的爱情模式是男女主角相爱,或三角恋。

而《2046》中枝权繁复的爱情线索引出了大量的明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结构。

围绕周慕云发生的爱情种类极其丰富:他和四个女人有不同的情感,“苏丽珍代表过去,是拯救他灵魂的女人:lulu是他经常光顾的一个舞女;白玲则会让他受伤害;只有王菲让他真正动心。

”故事结构由周慕云个人独白串起5段回忆,间而穿插未来的关于2046臆想。

这就是后现代语境下的爱情:即便有更多的可能性,答案终究是不可能。

丹尼尔?贝尔在论及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曾说:“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真正问题是信仰问题。

用不时兴的语言来说,它就是一种精神危机如此局势将我们带回到虚无……(丹尼尔?贝尔,1989:741)”四、结语总之,与徐克试图在虚拟世界中以寓言的形式影射现实不同,王家卫意在表现现代都市的异化和荒诞;与吴宇森在侠义江湖中展示的人性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不同,王家卫强调表现人的自然天性在后工业社会中的小人物的尴尬处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