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经典】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PPT课件

二、性心理障碍
指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性兴奋、性满 足方式偏离正常。
❖ 性身份障碍(易性症) ❖ 性偏好障碍 (恋物症、异装症、露阴症、窥阴症、
摩擦症、性施虐与性受虐症) ❖ 性指向障碍 (同性恋)
祝您学习进步、生活愉快!
谢谢观赏!
一、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项为之强 2、 素帐 3、徐喷以烟 4、鹤唳云端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回想起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
❖ (七)焦虑性人格障碍(anxious personality disorder)
一贯性紧张不安,需要别人的关心和接纳,敏感于别人的批评, 夸大生活潜在的危险,回避意向明显。
❖ (八)依赖性人格障碍(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
依赖、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怕被人遗弃,常感到无助。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倾斜的词语:
明察秋毫 物外之趣 果然鹤也 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 徐喷以烟 盖 一癞蛤蟆
1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 之冲烟而飞鸣,
2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 别院。
定心细看,把草丛看作树林,把虫子、 蚂蚁看作野兽,
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丘陵,低陷部分当
做山沟, 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 又满足。
神游大自然 把草丛(想树像林成 ) 把虫蚊(想像野成兽 )
把土砾(想像丘成陵 ) 把低凹处想(像山成沟)
1、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慢慢的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
2、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丘陵低陷部分当做山沟。
【变态心理学经典】 人格障碍(共10张PPT)

(二)DSM-Ⅳ关于人格障碍类型的分类
2、社会心理学:家D庭S与M社会-IV环中境的列影出响 10种人格障碍,分3大类群 5、冲动型人格障碍A类群:行为古怪、奇异为特点:偏执型、分裂样、分裂型 1C、类人群格:障紧碍张与、神焦经虑人症行为格为障特点碍:回避型、依赖性、强迫型人格障碍。 六、反社会型人格障B碍类an群tiso:cia戏l PD剧化、情感强烈、不稳定为特点:表演型、自恋 6A、类行群为:模行式为倾古向怪于、型冲奇动异、性为反、特攻点社击:会性偏和执型破型、坏、性分边裂缘样、型分人裂型格人障格障碍碍 第八章 人格障碍 C(类per群son:alit紧y di张sor、der焦s)虑行为为特点:回避型、依赖性、强迫型 1(0一、)反I社CD会-1人0格关障于碍人人格格障碍障类碍型的。分类
(一)人格障碍可以成为许多疾 病的发病基础
1、人格障碍与神经症 2、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 3、特殊人格特征与心身疾病 (二)精神病症状与人格障碍表 现需要鉴别
第八页,共10l PD
(一)
临 床 特 征
1、缺乏做人的良心和道德感 2、缺乏责任心和义务感 3、生活无计划,人生无目标 4、人际关系失调 5、无视社会权威 6、行为模式倾向于冲动性、攻击性和破坏性
第一页,共10页。
第八章 人格障碍 (personality disorders)
一、概述
指人格特征的明显偏离正常,在人格发展的内在结构中 有着严重的不协调,从而使患者形成了一惯的反映个人 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且对环境适应不 良,使其社会交往功能和职业功能蒙受严重影响,以致 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损害,患者也感到痛苦。
第八章 人格障碍 (personality disorders)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异常: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3.高危设计:选择那些更可能出现某种心理异常的人进行前瞻性研究。
4.血亲设计:这种设计仍属病例控制抽样,但同时对病例组被试的亲属进行评定,这种研窕设计的主要目的试探讨心理异常的传递。
5.催眠时相:指大脑皮层从觉醒(或睡眠)到睡眠(或觉醒)状态过渡的一种机能状态,包括四种不同的时相: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6.孤立病灶:乂称病理惰性,是指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的病变点,但其他高级神经机能仍很正常,这种病灶可能是过去经受的精神床上的后果,遗留下来而成为产生心理异常的原因。
7.实验性神经症: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但如果兴奋和抑制不能协调,就会造成大脑机能的混乱,从而产生行为的混乱,称之为实验性神经症。
8.泛化: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9.辨别:即个体学会对相似的刺激进行分辨,并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
10.神经症:指在面对日常生活种的问题时,由于过去不良的学习经验的影响而产生的持续性焦虑和恐惧情感。
11.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焦虑为基础的神经症模式,病人报告躯体症状,似乎躯体某方面出现问题,但去不能找到任何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因此乂称心里生理障碍。
12.转换性障碍:以前称做疫病(症)或歇斯底里,其特点为在没有器官病变的基础上出现某种机体机能障碍或失去控制能力。
13.恐怖症:指对某种客观或情境表现出一种持久的恐惧,但客体或情境并没有真正的危险,或这种危险的程度是被极大地考大了的。
14.妄想:思维障碍导致假的不合理的信念称为妄想,妄想可见于许多类型的精神障碍,并不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具有泛化,内容荒谬的特点,迫害妄想关系妄想及影响妄想最常见。
【变态心理学经典】 认知障碍及情感障碍

(二)抑郁、恐惧和焦虑
1、抑郁:情绪低落、能力估计过低、“灰色”心情、自卑、 自责、自罪。
多见于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 2、恐怖:带有强迫性质的、不能以病人的意志和愿望为转 移的恐惧情绪。
多见于恐怖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早期 3、焦虑:病人对自身的健康和客观情况做出过分严重的估 计,内心不安;或认为病情严重,难以治愈;或认为即将大 祸临头坐立不安,反复找人诉说。
思维 中断
思维 插入
思维 云集
思维 扩散
象征性 思维
语词 新作
逻辑 倒错性
思维
强迫 观念
1、抽象和概括过程的障碍
(1)抽象概括水平下降 主要表现:直观形象或直 观情景联合 验证:“第四例外实验” (2)抽象概括歪曲 主要表现:概括抛弃了本 质的东西 验证:“分类实验”
2、联想过程的障碍 (1)联想过度:思维奔逸、随境转移、音联、意联 (2)联想贫乏:思想贫乏、思维迟缓(抑郁症典型症状) (3)联想错乱:思维松散、思维破裂、思维不连贯 3、思维逻辑进程(或逻辑结构)的障碍 (1)逻辑倒错 (2)象征性思维 (3)诡辩证 (4)语词新作
不存在某种事物而主体却坚持认为
感知到该物体的存在。
肯定的幻觉
按内容性质分: 中性的幻觉
外空骂病, 。看他人无
到的听人 某声到在 人音有场
,
否定的幻觉、命令的幻觉
②分类: 按感知器官分:幻视、幻听、幻嗅、幻嗅、
内脏和本体感觉的幻想
主观:真性幻觉
假性幻觉
③特殊形式:机能性幻听
正常人也有幻觉,但没有反复性、延续性
对于严重心理障碍者,错觉是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把小猫 看成是猛虎,因而惊恐万状。
正常人:可以调整,纠错,有错觉意识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 (1)

名词解释:1、木僵:一种以缄默、随意运动明显减低或丧失,以及精神活动缺乏反应为特征的状态;可有意识紊乱(主要依病因而定)。
木僵可见于器质性脑病、分裂症(特别是紧张型)、抑郁症、癔症性精神病和急性应激反应。
1、强迫: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即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焦虑症的一种。
患有此病的患者总是被一种强迫思维所困扰。
患者在生活中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
患者自知力完好,知道这样是没有必要的,甚至很痛苦,却无法摆脱。
2、虚构:意识清晰背景下出现对既往4事件或个人经历的错误叙述。
自己对叙述内容只保持松散记忆并需提示(有时可以是自发而持久的),且有夸张倾向。
虚构一般见于有器质性基础的遗忘综合征,如Korsakov综合征。
也可由医源性诱发,但不应与分裂症所涉及的记忆性幻觉或幻想性谎言相混淆。
3、错构:错构(paramnesia)错构症是指患者在回忆往事时,常混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情节,张冠李戴,如把过去可能在生活过程中确曾经历过、然而在他所指的那段时间里却从未发生过的事情,错误地当作该时发生的真实事件来诉说,并且不自觉地固执地加以歪曲和渲染。
见于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智力落后、脑器质性精神病和外伤性痴呆等患者常有这种记忆障碍。
4、自知力:自知力是指病人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判断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识辨,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属于病态。
5、思维破裂:指概念之间联想的断裂,建立联想的各种概念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
表现为患者的言语或书写内容有结构完整的句子,但各句含意互不相关,变成语句堆积,整段内容令人不能理解。
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个别词句之间也缺乏联系,成了语词杂拌。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6、思维迟缓: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即联想抑制,联想速度减慢、数量的减少和困难。
患者表现言语缓慢、语量减少,语声甚低,反应迟缓。
变态心理学——常见心理异常症状与对应病症

感觉过敏、内感性不适、感知综合障碍、情绪脆弱(神经衰弱)2、神经衰弱症候群:注意减弱3、应急相关的精神障碍:心因性幻觉4、癔症:心因性幻觉、心因性遗忘5、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感觉过敏6、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感觉减退7、抑郁状态: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内脏性幻觉、感知综合障碍、思维迟缓、抑郁性木僵8、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窥镜症、思维云集、病理赘述、夸大妄想(麻痹性痴呆)、注意减弱、记忆减退、遗忘综合症、情绪迟钝、易激惹、强制性哭笑。
9、意识障碍:感觉减退10、脑器质性疾病:幻视、错构、虚构幻视12、人格障碍:超价观念13、精神分裂内感性不适、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功能性幻觉、思维障碍、感知综合障碍、窥镜症、思维贫乏、思维松弛(思维散漫)~早期、破裂性思维(思维联想障碍)、思维中断、思维插入、思维被夺、思维云集、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原发性妄想、强制性思维、情绪迟钝(早期)、情绪淡漠(衰退期)、情绪纠错、意志缺乏(衰退期)、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木僵。
14、颞叶癫痫、颞叶肿瘤:幻嗅15、偏执性精神障碍被害妄想16、癫痫幻触17、强迫症强迫性思维18、躁狂思维奔逸、易激惹19、心情障碍狂躁:思维奔逸20、心境障碍抑郁发作:思维迟缓21: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思维贫乏22、脑器质性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有意识障碍思维不连贯23、情绪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夸大妄想、记忆增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24、情绪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自罪妄想、记忆增强25、更年期、老年期精神障碍:嫉妒妄想(更年期)、疑病妄想26、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嫉妒妄想、遗忘综合症。
变态心理学—精神障碍

变态心理学——精神障碍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第四节常见精神障碍第一单元精神分裂症与其他妄想型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一、精神分裂症二、偏执性精神障碍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反应性精神病、癔病性精神病、妄想阵发、旅途精神病、病理性激情一、精神分裂症一组常见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精神活动不协调病程多迁延,有精神衰退的可能。
意识清晰,智能多完好自知力丧失二、病因:至今未明(一)遗传因素:有一定作用(二)素质因素(三)社会环境因素(四)躯体生物学说:(五)神经生化假说:多巴胺过度活动假说。
总之:SP的发生是由遗传的易感性,再加环境中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因素激发而致。
部分病人有脑结构和发生上的异常。
三、临床表现症状复杂多变、不同类型表现可有很大差别。
(一)思维障碍: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特征性症状思维松弛、思维破裂、思维中断、思维云集病理象征性思维、思维贫乏。
(二)情感淡漠,情感不协调(三)意志活动减退或缺乏(四)感知障碍1、可见多种幻觉;2、言语性幻听最多见;3、行为常受幻听支配;4、人格解体:精神、躯体、现实。
(五)妄想:1、多原发,突然发生;2、内容怪异,离奇荒谬;3、结构松散;4、易于泛化;5、多不愿主动暴露;6、以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影响妄想最常见;7、被控制妄想、影响妄想、被洞悉感对sp的特征性诊断最有意义。
(六)自知力缺乏偏执型:1、发病年龄较晚,多在中年,起病较缓慢;2、起初敏感多疑,逐渐发展为妄想,并有泛化趋势;以妄想、幻觉为主3、人格变化轻微;4、发展较慢,自发缓解少,治疗彻底可获满意缓解。
青春型1、青春期急性或亚急性起病;2、临床:语言增多,内容怪异,离奇荒谬;思维松弛、思维破裂;情感不协调,喜怒无常,行为幼稚,常有兴奋冲动;幻觉妄想片断零乱;本能意向亢进,意向倒错;/ 以联想障碍,精神活动全面紊乱,思维松散破裂,行为愚蠢、恶作剧以及性轻浮为多见;3、病程发展较快,可自发缓但易复发;4、系统及维持治疗可延长缓解期。
变态心理学

一、变态心理学:以心理和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等。
变态心理学学习心理异常的症状是为了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侧重研究和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和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精神病学为了诊断精神障碍和进行治疗侧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障碍的预防与康复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1、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对心理异常的说明:固着(性心理发展受挫),焦虑(本我和自我的冲突的矛盾),压抑(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所以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2、行为主义的解释:巴普洛夫:神经症和精神病的产生是由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认为心理异常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三、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保障顺利适应环境,正常进行人际交往,正常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四、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区分1、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2、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锋: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自知力)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知情意是完整统一协调一致的)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八、心理健康: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应的状态区分心理正常心理健康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心理不健康(从刺激的性质、反应的持续时间、反应的强度和反应是否泛化四个方面来区分)一般心理问题心理冲突是常形的,→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
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冲突时常形的,持续时间限在半年之内→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较长、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人格障碍的分类
(一)ICD-10关于人格障碍类型的分类 1、偏执性人格障碍 2、分裂样人格障碍 3、分裂型人格障碍 4、自恋型人格障碍 5、冲动型人格障碍 6、戏剧型人格障碍 7、强迫型人格障碍 8、回避型人格障碍 9、依赖型人格障碍 10、反社会人格障碍
(二)DSM-Ⅳ关于人格障碍类型的分类
(二)形成原因
1、生物学因素:遗传、神经生物学的假说
2、社会心理学: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3、心理分析:超我发展不完善 4、认知心理学:在道德原则和推理能力上的发展滞后
(三)治疗
1、行为治疗:学习对问题情景作新的反应。 2、认知治疗:提高其认知能力,改善社会和道德行为
DSM-IV中列出10种人格障碍,分3大类群 A类群:行为古怪、奇异为特点:偏执型、分裂样、分裂型 人格障碍 B类群:戏剧化、情感强烈、不稳定为特点:表演型、自恋 型、反社会型、边缘型人格障碍 C类群:紧张、焦虑行为为特点:回避型、依赖性、强迫型 人格障碍。 测量与诊断: 临床会谈:自我报告;医生评定
第八章 人格障碍 (personality disorders)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概述
指人格特征的明显偏离正常,在人格发展的内在结构中 有着严重的不协调,从而使患者形成了一惯的反映个人 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且对环境适应不 良,使其社会交往功能和职业功能蒙受严重影响,以致 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损害,患者也感到痛苦。
三、病因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的影响 2、病理生理因素的影响
(二)环境因素 恶劣的社会环境和不合理的养育环境是造成 病态人格的温床。 ——童年的精神创伤。 ——不和谐的家庭关系。 ——不合理的教养。 ——恶劣的社会环境。
有人格障碍的男性更易 恋网
(三)心理学的解释
1、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的形成主要在5岁以前,如果 不能顺利通过口欲期和肛欲期,就会形成病态人格。 2、个体心理学理论:认为人格是通过补偿自卑感而形成 的,病态人格的形成是由于对自卑感的不恰当的补偿。 3、行为学派:认为病态人格源自社会性学习的失败。
通常开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到成 年或终生。
二、人格障碍的特征
1、没有神经系统形态学的病理变化情况下,人格严重偏离正常 或人格发展的内在严重不协调; 2、对环境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重复出现; 3、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 4、行为的目的和动机不明确; 5、情感情绪发育不成熟; 6、人际关系失调; 7、人格偏离或人格结构的内在不协调有相对稳定性; 8、起始时间一般是从早期开始 (幼年起因,始于青春期)。
五、人格障碍问题在医学 临床上的意义
(一)人格障碍可以成为许多疾 病的发病基础 1、人格障碍与神经症 2、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 3、特殊人格特征与心身疾病 (二)精神病症状与人格障碍表 现需要鉴别
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antisocial PD
(一)
临 床 特 征
1、缺乏做人的良心和道德感 2、缺乏责任心和义务感 3、生活无计划,人生无目标 4、人际关系失调 5、无视社会权威 6、行为模式倾向于冲动性、攻击性和破坏性
第八章 人格障碍 (personality disorders)
思考题: 1.分裂样人格与精神分裂症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 2.自恋型人格障碍与癔症型人格障碍的异同表现。 3.主动攻击型人格障碍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否 有区别? 4.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与分裂样人格障 碍的行为退缩性是否有区别? 5.各种类型人格障碍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标准是什 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