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艾滋病研究进展
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华医网国家级学分答案

华医网国家级学分: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答案)1.中国HIV暴露前预防用药专家共识解读1、影响90-90-90目标的达成的因素不包括()A、医疗资源有限、就医困难B、患者抵触治疗C、药物短缺D、不易维持HIV治疗和获得病毒学抑制E、心理健康恶化2、PrEP的适宜人群叙述错误的是()A、HIV抗体检测呈阴性B、存在较高HIV感染风险C、意识清醒,精神正常能够自主决策D、任何年龄段及性别E、无不适宜服用PrEP药物的身体情况3、艾滋病感染途径正确的是()A、血液传播B、空气、水传播C、日常接触传播D、食物传播E、昆虫传播4、PrEP每日口服给药组,在约第()直肠黏膜组织中和约第()子宫颈阴道黏膜组织中达到血液中TFV-DP的最大细胞内浓度。
A、2天,7天B、3天,7天C、3天,10天D、7天,15天E、7天,20天5、()中国首部HIV暴露前预防用药专家共识发布。
A、2010年B、2012年C、2018年D、2020年E、2021年6、根据2019年数据统计,我国死亡数居于首位的传染病是()A、艾滋病B、肺结核C、乙肝E、狂犬病3、肌酐清除率低于()为PrEP的禁忌人群A、120毫升/分钟B、80毫升/分钟C、70毫升/分钟D、60毫升/分钟E、50毫升/分钟4、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提出的三个90%中,第三个90%是指()A、90%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通过检测知道自己的感染情况B、90%已经诊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C、90%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病毒得到抑制D、90%的高危人群接受综合性干预措施E、90%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症状得到缓解2.青年学生人群的艾滋病疫情与防控措施1、MSM是指()A、男性同性恋者B、男男性行为者C、双性恋者D、异性恋者E、与同性发生性行为者2、艾滋病的潜伏期()A、1-3年B、3-5年C、5-7年D、6-9年E、8-10年3、青年学生艾滋病传播途径以()为主A、男男性行为B、交换针具吸毒C、输血D、暴力损伤E、接触传播4、艾滋病发病率最高的人群是()A、青年B、老年D、女性E、婴幼儿5、青年学生感染者男女比例为()A、5.7:1B、13:1C、25:1D、46:1E、51:16、研究发现,青年学生感染者和病人中,以()学生为主A、高中二年级以上B、高中三年级C、大中专学生二年级以下D、大中专学生二年级以上E、大中专学生三年级及以上4、艾滋病病毒在人体中的()含量最高A、乳汁B、血液、淋巴液C、精液D、阴道分泌物E、唾液、汗液、眼泪3、艾滋病病毒破坏的是()A、白细胞B、B淋巴细胞C、红细胞D、T淋巴细胞E、吞噬细胞3.MSM人群HIV疫情防控的挑战1、HIV暴露不包括()A、与HIV感染者共用静脉注射针具B、HIV感染者的体液溅入眼睛C、输入可能被HIV感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D、与HIV感染者无保护性行为E、与HIV感染者共用坐便器2、MSM是指()A、男性同性恋者B、男男性行为者C、双性恋者D、异性恋者E、与同性发生性行为者3、MSM是HIV感染高危险人群的原因,不包括()A、男性生理结构B、多性伴C、性行为的高危险D、安全套使用率低E、同性伴侣关系维持时间较短4、视同性恋为有罪的国家不包括()A、伊朗B、俄罗斯C、埃及D、土耳其E、约旦5、HIV防控的关键人群不包括()A、关键人群性伴B、艾滋病患者共同居住人C、MSMD、性工作者E、吸毒者6、“LGTB”四种人中"B"指的是()A、女同性恋者B、男同性恋者C、双性恋者D、变性者E、异性恋者1、艾滋病发现日是()A、1969年9月5日B、1980年10月30日C、1981年6月5日D、1981年5月5日E、1986年6月6日3、IPV是指()A、男男性行为者B、亲密伴侣暴力C、吸毒者D、暴露前预防E、与同性发生性行为者4.HIV暴露前预防和暴露后阻断研究进展1、HIV暴露不包括()A、与HIV感染者共用静脉注射针具B、与HIV感染者共用坐便器C、输入可能被HIV感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D、与HIV感染者无保护性行为E、HIV感染者的体液溅入眼睛2、()是PEP预防效果成功的关键A、暴露持续时间B、PEP启动时机C、服药者依从性D、病毒来源及状态E、抗病毒药物在组织中的渗透性3、指南推荐主要的PEP预防方案,三联抗病毒药物需持续使用()A、3天B、7天C、15天D、28天E、30天4、“2+1+1”PrEP按需服药方式,正确的是()A、预期性行为发生前48h口服2片TDF/FTC(或TDF/3TC),在性行为后,距上次服药12h服药1片,48h再服用1片B、预期性行为发生前12h口服2片TDF/FTC(或TDF/3TC),在性行为后,距上次服药12h服药1片,48h再服用1片C、预期性行为发生前2~24h口服2片TDF/FTC(或TDF/3TC),在性行为后,距上次服药12h 服药1片,24h再服用1片D、预期性行为发生前2~24h口服2片TDF/FTC(或TDF/3TC),在性行为后,距上次服药24h 服药1片,48h再服用1片E、预期性行为发生前2~24h口服2片TDF/FTC(或TDF/3TC),在性行为后,距上次服药48h 服药1片,72h再服用1片5、HIV防控的关键人群不包括()A、关键人群性伴B、艾滋病患者共同居住人C、MSMD、性工作者E、吸毒者6、PEP要求在暴露后()内应尽快启动以达到预防作用,超过此时间,则无预防作用。
中国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新进展

中国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新进展随着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逐渐加深,中国的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中国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的新进展,并探讨这些进展对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的意义。
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艾滋病的防控工作需要基于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而近年来研究者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上进行了许多新的尝试。
例如,采用样本调查和统计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更准确地估计全国范围内的感染率。
同时,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更加高效和精确。
二、艾滋病病毒亚型的研究艾滋病病毒有多个亚型,不同亚型在不同地区的流行情况有所不同。
中国的艾滋病疫情以B亚型为主,但近年来研究者发现C和CRF01_AE亚型在中国的感染率逐渐上升。
这一发现对于针对不同亚型的防控策略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性行为传播的研究性行为传播是中国艾滋病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针对性行为传播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些研究表明,不安全的性行为行为与高危人群的特征以及性伴侣网络密切相关。
这些研究结果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母婴传播的研究艾滋病的垂直传播仍然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的母婴传播研究也在取得新的进展。
研究者发现,提供抗病毒药物给孕妇和新生儿可以显著降低艾滋病的母婴传播率。
这一研究成果已经在中国的重点地区进行了推广,对于逐步消除艾滋病母婴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五、高危人群的研究高危人群是艾滋病传播的重点和难点,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的研究能够揭示传播途径和风险因素。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的男男性行为者和注射毒品人群是高风险人群,同时也是艾滋病感染的主要来源。
这一研究强调了对高危人群的关注和干预的重要性。
六、新的预防控制策略新的研究进展为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持,也为制定新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了参考。
例如,在高危人群中开展的艾滋病筛查和接触者追踪工作已经显示出较好的效果,并成为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手段。
艾滋病耐药性相关研究进展

艾滋病耐药性相关研究进展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一种免疫系统疾病。
自艾滋病病毒于1981年首次被发现以来,全球范围内已有数百万人感染该病毒并死亡。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被广泛应用于治疗HIV感染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耐药病毒株,这给治疗HIV感染者带来了新的挑战。
艾滋病耐药性是指HIV在持续接受ART治疗的患者体内产生对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ntiretroviral Drugs,ARVs)的耐药能力。
耐药病毒的出现主要是由于HIV病毒在复制过程中的高突变性,以及患者未正确用药或停药等原因所导致。
耐药病毒株的出现使得原本有效的治疗方案失效,患者的病情可能会反复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因此,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研究艾滋病耐药性的机制和解决办法。
近年来,关于艾滋病耐药性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研究发现,耐药性主要与ARVs的使用历史和使用方式有关。
当患者在接受ART治疗过程中未按时按量服药,药物浓度不足以完全抑制病毒复制时,耐药株就会逐渐出现。
此外,长期接触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HIV患者和接受ART治疗过程中经常换药的患者也容易产生耐药病毒株。
因此,科研人员提倡对患者进行耐药监测,以确保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针对耐药性问题,科研人员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出现了第二代和第三代ARVs药物,它们具有更高的疗效和更低的耐药发生率。
例如,整合酶抑制剂(Integrase Inhibitors,INSTIs)和融合抑制剂(Fusion Inhibitors)等新型药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此外,通过组合不同类型的ARVs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耐药性的产生。
科研人员还通过研究治疗中的耐药变异机制,发现了一些与耐药性相关的基因突变,为进一步阐明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国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新进展

2.疫情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疫情预测是艾滋病预防控制中的重要环节,预测模型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 例如,基于动力学模型的预测方法考虑了病毒传播的动态过程和影响因素,提高 了预测精度;另外,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方法能够自动学习和优化模型参数,提 高了预测效率。这些新的预测模型和方法为我国艾滋病疫情的监测和预警提供了 有力支持。 3.疫苗研究中的创新研究
3、跨学科合作:加强流行病学、生物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 从多维度对肿瘤进行研究。
4、重视伦理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应肿瘤患者的隐私保护、风险评估和利 益最大化等问题,确保研究符合伦理规范。
案例分析:以某地区肺癌为例,通过分析该地区肺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发 现其主要危险因素为吸烟和空气污染。针对这些问题,当地卫生部门采取了一系 列措施,包括加强吸烟危害宣传、提高空气质量等,成功地降低了肺癌的发病率 和死亡率。
基本内容
恙虫病是一种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危害性。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恙虫病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对 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次演示将对近年来恙虫病流行病学研究 的新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预防和控制恙虫病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恙虫病的研究方法 不断更新和改进。目前,文献回顾、现场调查、实验研究等多种方法被广泛应用 于恙虫病流行病学研究中。这些方法不仅于疾病传播的动力学过程,还涉及恙虫 病东方体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宿主与病原的相互作用机制等方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艾滋病疫苗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多 个艾滋病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展现出良好的前期效果。例如,一种新型的 mRNA疫苗在初步试验中显示出较高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为艾滋病疫苗的研究 开辟了新的方向。此外,针对疫苗接种后的持续保护效果和免疫机制的研究也得 到了深入发展,为疫苗的进一步优化和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HIV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本 文综 述 了人 类 免疫 缺 陷病 毒 ( V) 验室 检 测进 展 。 HI 实
1 HI 病 原 学 V HI 抗 原 结 构 和 感 染 后 免 疫 应 答 规 律 是 HI 检 测 试 剂 研 发 的 基 础 。 V V
1 1 Hr . v结 构特 点 : V一1是 逆 转 录病 毒 科 慢 病 毒 属 ,直 径 9 ~ HI 0 1 0 m 成 球 形 ,特 有 附 于 薄 层 类 脂 质 外 构 成 包 膜 。 核 膜 由 多 种 蛋 白 构 成 , 5n 内 有双 RNA链 。基 因组 开放 读 框顺 序 g g p le v a 2 o2 n 。病 毒 成熟 过 程 中 , 负 责 编 码 5 KD 前 体 蛋 白 的 Ga , p l 码 的 蛋 白 酶 所 加 工 , 成 P1 P2 5 g被 o 编 形 7、 4
2 0: 1 . 3 8 0
[ ] 李 海 英 , 吴 .HI 粘 附 和 侵 入 新 进 展 [] 国 外 医 学 流 行 病 学 传 染 4 吴 V J.
病 学分 册 ,03.0 1 :. 20 3 ( ) 3
[] 贲 昆龙 .HI 与 免 疫 系 统 : 滋 病 研 究 新 进 展 [ ] 5 V 艾 J .上 海 免 疫 学 杂
志 , 9 8 ,8 ( ) : . 1 9 1 2 65
r ] W e rB,Or z B,Ran r A ,e a.Mu tc ntr e a u to fa ne 6 he ai iei t1 lie e v l ai n o w
面 的 C 4分子 结合 【 ,移 动 V3环 和 V: 2位 点 , 露 g l O内高 度 保 D 4 ] /V 暴 p2 守 的“ 桥层 ” b ign h e ) 与 C C 4和 C R5等 辅 助 受 体 结 合 后 , ( r ig s e t , d X R C 使
中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进展与成就

中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进展与成就一、本文概述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自上世纪80年代初首次被发现以来,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艾滋病防控与治疗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中国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和成就。
本文旨在概述中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并分析其背后的因素,最后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中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进展与成就的全面梳理,旨在为相关政策制定者、医疗工作者以及公众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中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发展历程自上世纪80年代艾滋病病毒(HIV)首次被发现以来,艾滋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研究与实践。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和成就。
初期阶段,中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由于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技术支持,抗病毒治疗工作起步较晚,治疗策略相对单一。
然而,随着国际合作的加强和国内研究的深入,中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逐渐步入了正轨。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政府加大了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投入,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推动治疗技术的进步。
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为中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近年来,中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治疗策略逐渐多元化,药物种类不断丰富,治疗效果显著提高。
中国政府还积极推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普及和规范化,为更多患者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治疗机会。
目前,中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治疗水平和国际接轨。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优化,相信中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为全球艾滋病防治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三、中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主要成就近年来,中国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艾滋病研究突破性成果

艾滋病研究突破性成果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人类首次发现并报告艾滋病以来,艾滋病研究一直是全球科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在抗病毒药物研发、疫苗研究和治疗方法改进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全球艾滋病防治工作带来新的希望。
本文将就艾滋病研究领域中的突破性成果进行梳理和介绍。
一、抗病毒药物的突破性进展艾滋病最大的特点是HIV感染后无法根治,但通过抗病毒药物的广泛应用可以控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
近年来,研究人员在抗病毒药物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使得治疗艾滋病的效果更加显著。
首先是单剂量长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问世,这种药物使得患者只需每周注射一次,便可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大大降低了用药的频率和依从性,提高了治疗效果。
其次是新型的抗病毒药物问世,这些药物在结构上有所区别,能够作用于HIV病毒的不同靶点,减少了病毒对药物的耐药性。
此外,通过应用多种抗病毒药物的联合治疗,可以有效地阻断病毒的复制,降低机体免疫系统的负担,延缓疾病的进展。
二、疫苗研究的突破性进展艾滋病疫苗的研发一直是科学界的难题,但近年来,研究人员在这一领域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首先是结合疫苗研究和免疫治疗的策略,通过诱导机体产生针对HIV的中和抗体,阻断病毒进一步感染细胞,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在动物实验中,这种疫苗已经显示出一定的效果,并且正在进行人体临床试验。
其次是研究人员在疫苗设计中采用了全球HIV株的合成策略,使得疫苗可以覆盖不同地区不同亚型的HIV病毒,提高了疫苗的覆盖范围。
此外,通过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还有望开发出能够直接干预HIV基因组的疫苗,遏制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三、治疗方法的改进和创新除了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改进外,研究人员还在艾滋病治疗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成果。
HI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do e , rm ) 简称艾滋病 ( IS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V) AD ) HI
感染引起 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自 首例病例发现 以来 , 在短短
的二十几年间 , 已有 4 0 人感染 HI 其 中 30万人 全球 O 0万 V, 0
被艾滋病夺去生命 …。我国 白 18 年发 现首例艾 滋病病 例 95 后 。IS AD 的流行也呈加速 发展趋势 。据报 道 J我国 H V , I
c n  ̄ S r .1 9 1 4: 8. o s u g 9 9, 0 73
[ 8 D  ̄ a M , adh B M h r B , t 1 T e f c i J e a h e s f o i k a a . e to n z n
维普资讯
- 射免 疫 学 杂 志 2 0 ; i 5 【  ̄7年 第 2 3 O卷 第 2期 jo R om nl y0 7,0 2 f Milmuoo 20 2 ( g
内分泌分册 .0 0 2 : 2 20 , 3 . 0 0 [3 罗南萍, 2] 胡成进 , 孙跷明, , 等 老年骨质疏 松患者血清瘦素水 平 与 1F一1 G 等相关 因素的研究 .中国老年学杂志 .06 2 : . 20 , 3 6 2
[ 5 A a s S H r n Er C od y ot i i r s i e 2 ] dm , o o j hn r t a p s c a s t a C i W . c o e p o sn e e w h g
i h ic lrc ri g fa uta i 1. An tRe .1 9 2 0: 8 n teat ua atl eo d l nma i a a c 9 8.5 41 .
是用重组和合成多肽抗 原制备 的双抗原 夹心 法。这种试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滋病病毒(HIV)的发现 1983年5月,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肿瘤室主任乐克 -蒙特尼尔(Luc Montagnier)教授等在《SCIENCE》 杂志上刊登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从一个患淋巴 结肿大综合征的艾滋病人血清中分离出一种新的人 类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命名为淋巴结相关病 毒。此后世界各地不少学者相继从艾滋病人的血液、 精液、唾液中分离到这种病毒。1985年6月,在第39 界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引起艾 滋病的病毒以艾滋病病毒(HIV)命名,即人类免 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ideficiency Virus)。
2)血中病毒量基本维持低水平,不断产生、不断清除
3)病毒遗传基因快速突变(3.4105/bd/复制周期)
(二)缓慢CD4+细胞缺陷期
1. CD4+半衰期: 2~3d,每天更新 6%~7%,15天全部更新 2. CD4 +平均每年下降约50/mm3
•
进展速率影响因素
1.感染途径、感染病毒量、免疫状况、营养条件 2.原发感染时有症状无症状 3.原发感染时有多种症状与快速进展有关
预防母婴传播
劝阻HIV阳性感染者育龄妇女不生育和避免妊娠 HIV抗体阳性孕妇AZT(叠氮胸苷)阻断传播可达 50% FDA推荐:妊娠36周始,每日口服AZT 500 mg,直至分娩时200mg每3小时一次 剖腹产:传播率4.7%(阴道传播率17.6%) 禁止母乳喂养
发病机理 主要是CD4 T淋巴细胞在HIV直接和间接作 用下细胞功能受损和大量破坏,导致细胞免疫 缺陷。由于其它免疫细胞均不同程度受损,因 而促使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 生。
4.年龄:16岁~24岁15年,35岁6年(发展成AIDS)
5.长期发热及“超急性原发HIV感染” 6.VL和CD4性传播 静脉吸毒 血源传播 HIV感染至AIDS 6-10年(平均8年) 6年左右 4-10年(平均6.2年) AIDS后存活 12月 8.4月 10—14月
影响HIV性传播的相互作用因素
性伴侣 •核心人群HIV的流行 •性接触次数/时间 •性伴侣人数/时间 •来自不同的HIV 流行人群的混合 •特殊的性行为
感染 HIV疾病的阶段 免疫状态 病毒载量和表型 抗病毒治疗 性传播疾病 生殖道炎症 易感性 生殖道炎症 生殖道菌群 性传播疾病 生殖道创伤 避孕技术 特殊的性行为 包皮环切
2011艾滋病进展
Berkower认为,鉴于美国55岁以上的人口中有 50%的人体内已经存在潜伏性CMV,人们可以在已经 感染HIV的人体当中进行测试,看看人体内病毒载体是 否会产生免疫原性,但是就现在而言,必须确保疫苗对 每个人有足够的安全性。 Picker和他的研究团队当前正在设计一种安全性得到 提高的和低致病性的载体CMV。Picker认为,很有希 望得到一种对人类有益的安全的病毒载体。
在世界的不同地区,母婴传播的发生率差异很 大,有文献报道从欧洲、美国 的15%~30%, 到次撒哈拉非洲的30%~50% 。
母婴传播
宫内感染
母血中HIV可穿过胎盘,通过羊水、绒毛组织或脐血 引起胎儿病毒血症;病毒也可由外阴进入宫内引起胎 儿感染。
围产期感染
妇女宫颈分泌物可以检测到HIV。
母乳传播
初乳及乳汁中存在HIV。
可能与母婴传播有关的因素
可以增加新生儿感染危险的因素 母亲方面主要有艾滋病病程进展较快、血浆病毒载量高、 吸烟或频繁注射毒品等因素; 产科方面主要有胎膜早破(超过4小时)、绒毛膜炎症、 阴道分娩、 产科的辅助操作(如使用产钳)等因素; 新生儿方面主要有母乳喂养、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等因素。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被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但还没有出现症状的人 称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又称艾滋病病毒携带 者(平均10年左右)。 大多数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仍然是健康的, 并能在没有症状或者只有轻微疾病的情况下生 活多年 他们在外表上和一般人一样,没有任何区别。 如果不作检测,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是感染者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以把病毒传给他人。
2.症状
一般症状 发热、咽痛 神经系统 脑膜炎 皮肤黏膜 红色丘疹
淋巴结肿大
头痛、眼眶痛 关节、肌肉痛 厌食、体重
周围神经病变
肌肉病变
黏膜皮肤溃疡
恶心呕吐腹泻
3.实验室检查 1)P24抗原(阳性率75%)和HIVRNA (2~3%假阳性), 2W~2M,窗口期 2) 抗HIV出现时间:2~8周,少数3~6月。
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是本病的 传染源,特别是后者。 2、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 血液传播 母婴传播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传染源 病人 包括轻症的与艾滋病相关的综合征以及严重的艾 滋病病人 病原携带者 携带者的数量大,表面健康,很难限制其活动, 特别是本病潜伏期长,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比病人 大得多
+
病理解剖
主要病理变化是在淋巴结和胸腺等免疫器官。 一类为反应性病变,另一类为肿瘤性病变。
临床表现
潜伏期较长,一般为2— 10年左右可发展为爱滋 病。
临床表现
口腔毛状白斑
口咽念珠菌病
广泛的皮肤卡波济肉瘤
窗口期
从HIV病毒侵入机体到机体出现HIV抗体 的这段时间称为“窗口期”,一般为2周至3个
血液及血制品感染
传播概率几乎达到100% 静脉吸毒者共用不清洁的注射器 单次暴露的传播概率为0.67% 输血或输血制品:主要是指接受被HIV污染的 血液或血制品,单次暴露的传播概率大于 90%。
血液及血制品感染
医源性感染:主要指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暴露。医务人员 在提供医疗服务时,暴露于感染者/患者的体液或不干 净的医疗器具而感染HIV。 医源性感染也包括医院的器官移植传播、人工受精传播。 如果供应器官或者供精者携带有艾滋病病毒,就会把病 毒传给接受者。 研究表明HIV传播力度比HBV、HCV低得多
艾滋病病毒结构
HIV型别及亚型分布图
A 亚型 B C D E F G H HIV-2亚型 I J
M亚型
HIV-1亚型
O亚群 N亚群
A 亚型 B C D E F
温度对HIV的作用
能耐受低温而对高温敏感 煮沸可迅速灭活HIV 室温下液体环境中HIV可存活15天 被HIV污染的物品至少3日内有传染性 液体(即使含10%血清)中的HIV加热56oC10分钟 即可灭活。 干燥状态下外界蛋白质对HIV有显著保护作用 真空冷冻干燥的血制品加热68oC72小时才能保证所含 HIV被灭活
月。在此期之前供血可使受血者感染HIV。
一、急性HIV感染期
二、无 症 状 感 染 期 三、全身淋巴结肿大期 四、艾滋病期
一、急性HIV感染期
80%~90%出现症状
HIV与CD4融合 淋巴结(2d)
血循环(5d)
播散(脑、全身淋巴)
1. 潜伏期:2~4周(6天~6周) 感染方式、病毒接种量 急性感染症状持续长则快(>15天,78%3年内AIDS) 感染6月内HIVRNA固定值:高则疾病进展快 积极抗病毒,HIV特异免疫反应(CTL应答)
艾滋病病原 RNA逆转录病毒,属逆转录病毒科 有包膜 球形或椭圆形,直径90-140nm 两部分:
包膜:外膜糖蛋白(gp120)和跨膜糖蛋白(gp41) 核心:核壳蛋白、两个相同拷贝的核酸基因组 RNA和酶类等
CD4+细胞是艾滋病病毒(HIV)的主要靶细胞
艾滋病的发现
1981年6月,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发布报告: 在1980年10月到1981年5月期间,先后发现5例病例,经检 查确诊得了“卡氏肺囊虫肺炎”,免疫功能极度衰竭,患 者均为男性同性恋。这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各国科 学家的极大关注。 1982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正式以“获得 性 免 疫 缺 陷 综 合 征 (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为该病命名,即艾滋病,英文简称为AIDS, 意思为后天获得的免疫功能缺损引起的综合征。
艾滋病病人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抵抗力遭受到艾滋病病毒严重 破坏、不能维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时,便出现很难治 愈的多种病症,这时就称为艾滋病病人。 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展为艾滋病病人后,一般会 在半年至两年内死亡。
传播途径
1、传播途径有三种: 性接触传播 血液及血制品传播 母婴传播 2、传播的有效性不同 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 3、传播的重要性不同 性接触传播>母婴垂直传播>血液传播
艾滋病的定义
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获得性”指的是后天得到的,而不是遗传的。
“免疫缺陷”指的是人体的免疫系统严重受损。
“综合征” 指的是患者多个系统受到损害,机体出 现。
临床表现
艾滋病流行影响因素
(毒力和感染性)
感染因子
艾滋病传播和进展
(敏感性、传染性和免疫反应)
宿主
(社会、文化和政治)
环境
以下哪些途径可以传播艾滋病
不安全性行为 吸毒 输血 蚊虫叮咬 共用马桶 握手 共同使用餐具 礼节性接吻 共同使用办公用品 游泳 咳嗽或打喷嚏
母婴传播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母亲可以在妊娠期间、分 娩过程中或产后哺乳时将HIV传染给胎儿或婴 儿,其传染概率约为1/3。
化学消毒剂对HIV的作用
HIV对甲醛、戊二醛、乙醇、卤族化合物敏感。 37oC时,以下消毒剂处理10分钟,可灭活 HIV。如50%乙醇、10%家用漂白粉、35% 异丙醇、0.5%来苏和0.3%过氧化氢。
消毒效果受以下因素制约:温度、消毒剂浓度、 作用时间、病毒数量、病毒株别、有无其他蛋 白质及杂质。
性接触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