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考研中教史之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 至此,“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终告形成。
-
三、“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民政府提出来 “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颁布了“一切 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的《总动员时督导教 育工作办法纲领》。
• 一方面采取了一些战时的教育应急措施;另一方 面强调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
-
• 1928年5月,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通过《中国国 民党童子军总章》,规定凡12-18岁之青少年皆须 入伍受童子军训练。
• 1933年10月,中国童子军总会筹备处公布《中国 童子军总章》,其中规定:中国童子军“以忠孝 仁爱和平为训练之最高原则”,以“智、仁、勇” 为教育目标。
• 1934年11月1日,中国童子军总会正式成立,蒋 介石为会长。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谢志斌
-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
第一节 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一、“党化主义”教育 二、“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主义”教育
• 1924年,模仿苏俄“以党治国”模式,强调政治 上一切举措都以党纲为依据,教育也不例外。
-
第四节 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加强
一、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二、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
-
一、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 童子军是一种使儿童少年接受军事化教育训练的 组织形式,于民国初年传入我国。
• 1926 年3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由中央 青年部组织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委员会,统辖广州 革命政府区域内的童子军组织和教育活动。南京 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央青年部撤销,于国民党中 央训练部下设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司令部。
增长较快。 • 抗战胜利后,全国中学的数量达到最高点。
-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一、导入:从1927年以“上海征服者”形象首次登上《时代》封面,直到去世,蒋介石前后10次登上时代封面。

这既是蒋介石个人命运的浮沉缩影,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浮沉缩影。

1927年4月4日,蒋介石第一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

封面故事里讲述了一周以前的上海,在共产党领导的工人武装斗争中,“布尔什维克”与美国水兵发生的冲突。

在这场冲突背后的较量中,蒋介石被美国人寄予厚望。

美国人笔下1927年的蒋介石,已经是那个我们熟悉的光头形象。

画面上的蒋介石眉头紧锁,眼睛炯炯有神,一副威严的军人派头,呼应着画像下对他“蒋介石将军”的称呼。

8天之后的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以武力流血的方式解除了上海工人纠察队武装,“四·一二”由此成了第一次国共分裂的标志性事件。

关于这期封面人物的介绍,小标题只用了一个词——征服者。

那么孙中山逝世后的一直以孙中山继承者自居的蒋介石将会走向什么样的道路呢?国共两党在北伐后各自的前途和命运又将如何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国民革命的失败:(1)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国民党是如何一步步分裂国共合作的。

展示廖仲恺先生牺牲处纪念碑及廖仲恺先生像。

廖仲恺是伟大爱国主义者、国民党左派领袖。

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和伙伴。

他早年结识孙中山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同孙中山流亡日本。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任黄埔军校党代表,财政部长,工人部长农民部长等职。

他全力辅佐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并极力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和捍卫者。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位于广州市越秀南路的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遭国民党右派买凶暗杀遇刺牺牲。

——暗杀左派人士廖仲恺(黄浦军校国民党党代表)就是国民党领导集团向右转的一个标志,也是日后政变的前奏曲。

(2)国民党右派的叛变:蒋介石是革命队伍中披着伪装的阴谋家野心家,早在北伐前,蒋介石就开始了夺取政权的活动。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它的成立标志着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统治的建立。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1.大革命失败后,奉系军阀张作霖仍然把持北京政府,同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形成了新旧军阀的对立。

2.国民党分裂为众多派系:政治上,形成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宁派)、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汉派)、西山会议派(沪派);军事上,蒋介石、唐生智、李宗仁、李济深、冯玉祥、阎锡山各有武装,派系斗争十分激烈。

3.宁汉两派在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

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1928年初,蒋介石改组国民政府。

4.1928年4月国民政府“北伐”,讨伐奉系军阀。

日本帝国主义出兵阻止,屠杀中国人民,制造了“济南惨案”。

蒋介石命令部队“绕道渡河,继续北伐”。

奉军退回东北,北伐部队占领北京。

5.日本侵略者因张作霖不能完全满足其侵略要求,制造了“皇姑屯事件”。

国民政府劝说张学良改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改旗易帜,史称“东北易帜”。

新疆和热河的地方军阀已分别于同年夏天宣布“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1.1928年8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宣告“训政时期”开始。

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旗号,宣布“统一军政”“实施训政”。

10月,国民党中央颁布“训政纲领”。

2.为巩固独裁统治,蒋介石采取以下手段强化国家机器:①建立一支数量庞大、装备先进的正规军,作为维护统治的支柱。

②组织“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组织。

③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

3.1927年—1931年被国民党杀害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达百万人以上,其中包括陈延年、彭湃、蔡和森和邓演达等。

第20课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第20课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对点训练
1.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的
历史事件是( )
A.“宁汉合流”
B.济南惨案
C.张学良“东北易帜”
D.国民政府“北伐”
解析 审题时注意本题关键信息“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
年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因此C项正确。
即以正当之手续解除而重订之。 (三)其旧约业已期满而新约尚未 订立者,应由国民政府另订适当临 时办法,处理一切。
——《南京国民政府关于
积极:基本收回关税自主权,一定程度上 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
笼络民心,稳固政权 谋求国际社会认可,巩固政权
重订条约的宣言》
消极:并从根本上改变外交中的不平等地
位,未能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武汉
7月15日,汪精卫在武 汉召开“分共会议”。
南京
9

2

8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形式统一,实际军阀林立 政治上
冯玉祥
阎锡山
1930年5至11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 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集团在河南、 山东、安徽等省发生了一场新军阀混战。 由于这次战争主要在中原地区进行, 史 称“中原大战”。双方参战兵力超过百 万,最终以蒋介石集团的胜利而结束。 中原大战是中华民国建立后规模最大、 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
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故C项正确。
答案 C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官僚资本迅速膨解胀放战,争摧期残间民的族漫工画 商业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第14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第14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第14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一、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1.“党化教育”的实施和废止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了国民党,并模仿苏俄“以党治国”模式,强调政治上一切举措都以党纲为依据,教育也不例外。

“党化教育”的概念由此推衍而出。

1926年广东国民革命政府成立教育行政委员会,提出“党化教育”口号。

“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召开的“五四”运动纪念大会上也提出要实行“党化教育”,同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通过《国民政府教育方针草案》,阐述了“党化教育”的涵义:所谓“党化教育”,就是在国民党指导之下,求得教育的“革命化”、“民众化”、“科学化”、“社会化”,即把教育方针建立在国民党的根本政策之下,按国民党的“党义”和政策的精神重新改组学校课程,不仅造就各种专门人才,尤其要使学生走出学校后都能做党的工作。

由于国民党所提倡的“党化教育”目的在强化国民党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出台后立即受到进步人士的抨击,国民党内部对“党化教育”的解释也存在分歧,后以“三民主义教育”代之。

2.“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颁行(1)“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产生1929年3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提出《教育方针及实施原则案》,认为应当确立全国统一的教育方针和实施原则,并指出“中华民国今后之教育,应为三民主义之国民教育”。

经大会议决的教育宗旨和实施原则,于4月26日由南京国民政府正式以《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通令颁行,其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同时配套公布的还有《三民主义教育实施方针》,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如何落实“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作出了具体规定。

至此,“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最终形成。

(2)“三民主义”教育的实施原则为了落实和强化“三民主义”教育,1931年6月,在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以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民国教育宗旨及其方针政策。

2018年考研教育学之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知识点整理

2018年考研教育学之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知识点整理

2018年考研教育学之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知识点整理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1)党化教育:1926年7月,广东国民革命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阐述了“党化教育”的涵义,所谓“党化教育”,就是在国民党指导之下,求得教育的“革命化”、“民众化”、“科学化”、“社会化”;(2)“三民主义”教育宗旨: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会议决定用“三民主义教育”来替代“党化教育”;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

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3)“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民政府提出来“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包括①“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强调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②为“适应抗战需要”和“符合战时环境”,训练培养抗战所需要的各种专门技术人才;③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这一方针政策是一项并不短视的重要决策,它即顾及了教育为抗战服务的近期任务,也考虑了教育为战后国家建设重建和发展的远期目标,使得教育事业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仍能苦苦支撑,并在大后方西南、西北地区还有所发展;2.教育制度改革(1)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1927年6月,国民党教育行政委员会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主管全国教育,地方试行大学区,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公布了《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法》和《大学区组织条例》;(2)“戊辰学制”的颁行: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以1922年学制为基础并略加修改,提出《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

“戊辰学制”分组织和系统两部分,提出了根据本国国情;适应民生需要;增高教育效率;提高学科标准;谋个性之发展;使教育易于普及;留地方伸缩之可能等七项原则;3.学校教育发展(1)初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①1927-1937年是初等教育的稳定和发展时期,教育建设实行法制化②抗日战争时期,时局动荡中仍能维持一定发展③抗战胜利后,受到扼杀;(2)中等教育: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在统治的最初十年里,通过一系列中等教育法规的颁布,保证了中等教育的发展2抗战时期由于采取“抗战救国”方针,中学数量增长较快3抗战胜利后,全国中学的数量达到最高点;(3)高等教育:①前十年可以说是稳步发展,逐步定型②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一般时期里开始下挫③到抗战胜利后,大学学校和学生数量都达到最高点;(4)抗战时期的学校西迁: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国家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将沿海地区不少著名大学西迁,到1938年底共有55所高校西迁;4.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1)训育制度:是国民党政府在学校里进行常规政治思想教育、进行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在中等高等学校中均设有训导处或训育处,由训导长或训导主任一人负责,他们必须是国民党员,在训育员的帮助下领导各年级的导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童子军是一种使儿童少年接受军事化教育训练的组织形式,于民国初年传入我国,1928年5月,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通过《中国国民党童子军总章》,规定凡12-18岁之青少年皆须入伍受童子军训练。

17第十五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17第十五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第十五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第一节 国民文教政策与教育制度第二节 乡村教育运动与教学改革第三节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第一节国民文教政策与教育制度●一. 国民党统治区的文教政策●二、教育行政制度与学校系统●三、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政策与措施●四、抗战胜利后的教育政策一、国民党统治区的文教政策●(一)“中华民国教育宗旨”●1929年3月公布“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

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社会大同。

”●(二)教育封建化和法西斯主义化●1930年加强对学生灌输封建思想,鼓吹要恢复“四维八德”。

“四维”是指礼、义、廉、耻;“八德”是指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二)学校系统●小学教育●中等教育●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高等教育。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政策与措施1937年8月27日,提出四条措施:战争发生时各地要尽力维持课务,安全区域内学校要尽力收容战区学生,学校教育要尽力适应国防需要,学校组织后方服务团等。

将一批高等学校迁入后方:●昆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成立西南联合大学)●陕西固城(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河北省立女师一部,成立西北联合大学)●重庆(南京中央大学)●四川三台(东北大学)●遵义(浙江大学)等地。

“新县制”●“新县制”就是实施“政教合一”、“三位一体”,是由一人兼任乡镇长、中心小学校长、壮丁队队长等数职,以加强基层政权与学校教育的联系,实施“政教合一”的县政建设。

●国民教育分为义务教育和失学民众补习教育两个部分。

第二节 乡村教育运动与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实验的兴起●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农村改进试验区教育的基本目的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

教育课程也完全围绕着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切实需要加以设置的。

大职业教育主义:大职业教育主义,就是强调职业教育应参加到改革社会的政治活动中去,不能只限于教育自身的范围,办职业教育也不能只从资本家愿望考虑,而应顾及到劳动人民的利益、需要和可能。

专题十三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 1949教师

专题十三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 1949教师

专题十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阶段特征】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经历了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历史阶段,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和最终取得胜利的22年。

1.政治上:国共两党关系由对峙到合作抗日,再到对峙,最终国民党被赶到台湾,遗留下现代的“台湾问题”。

2.经济上:国民政府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民族工业一度得到较快发展。

但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

新中国成立前,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3.思想上: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成熟,并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其他涉及章节:选修四《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1 -【多角度整合】1.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中国的22年间。

中国社会矛盾复杂多变,局势动荡不安,民族工业发展曲折。

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2年间,哪些原因造成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多次发生变化?它对中国政局带来怎样影响?(2)描绘一幅1927—194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示意图。

并指出你的理由。

1927—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先后进行了三次重要的策略调整:第一次是从城市到农村,第二次是从南方到西北,第三次是从反蒋到抗日。

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哪些事件表明中国革命在效仿俄国革命模式?举例说明中国革命是怎样“走向农村”的?这一实践形成了什么革命理论?(2)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共产党把革命中心从南方转移到西北?这一转移是如何完成的?对后来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影响?(3)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完成由反蒋到抗日的策略调整的?中国共产党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什么?(4)上述三次策略调整贯穿着中国共产党怎样的思想路线?- 2 -3.有人说,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两次实现民主的机遇,但都错过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考研中教史之南京国民政府的教
育知识点整理
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1)党化教育:1926年7月,广东国民革命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阐述了“党化教育”的涵义,所谓“党化教育”,就是在国民党指导之下,求得教育的“革命化”、“民众化”、“科学化”、“社会化”;
(2)“三民主义”教育宗旨: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会议决定用“三民主义教育”来替代“党化教育”;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

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
(3)“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民政府提出来“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包括①“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强调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②为“适应抗战需要”和“符合战时环境”,训练培养抗战所需要的各种专门技术人才;③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这一方针政策是一项并不短视的重要决策,它即顾及了教育为抗战服务的近期任务,也考虑了教育为战后国家建设重建和发展的远期目标,使得教育事业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仍能苦苦支撑,并在大后方西南、西北地区还有所发展;
2.教育制度改革
(1)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1927年6月,国民党教育行政委员会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主管全国教育,地方试行大学区,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公布了《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法》和《大学区组织条例》;
(2)“戊辰学制”的颁行: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以1922年学制为基础并略加修改,提出《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

“戊辰学制”分组织和系统两部分,提出了根据本国国情;适应民生需要;增高教育效率;提高学科标准;谋个性之发展;使教育易于普及;留地方伸缩之可能等七项原则;
3.学校教育发展
(1)初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①1927-1937年是初等教育的稳定和发展时期,教育建设实行法制化②抗日战争时期,时局动荡中仍能维持一定发展③抗战胜利后,受到扼杀;
(2)中等教育: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在统治的最初十年里,通过一系列中等教育法规的颁布,保证了中等教育的发展2抗战时期由于采取“抗战救国”方针,中学数量增长较快3抗战胜利后,全国中学的数量达到最高点;
(3)高等教育:①前十年可以说是稳步发展,逐步定型②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一般时期里开始下挫③到抗战胜利后,大学学校和学生数量都达到最高点;
(4)抗战时期的学校西迁: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国家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将沿海地区不少著名大学西迁,到1938年底共有55所高校西迁;
4.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1)训育制度:是国民党政府在学校里进行常规政治思想教育、进行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在中等高等学校中均设有训导处或训育处,由训导长或训导主任一人负责,他们必须是
国民党员,在训育员的帮助下领导各年级的导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童子军是一种使儿童少年接受军事化教育训练的组织形式,于民国初年传入我国,1928年5月,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通过《中国国民党童子军总章》,规定凡12-18岁之青少年皆须入伍受童子军训练。

1933年10月,中国童子军总会筹备处公布《中国童子军总章》,其中规定中国童子军“以忠孝仁爱和平为训练之最高原则”,以“智、仁、勇”为教育目标。

1934年11月1日,中国童子军总会正式成立;抗日战争爆发后,强调童子军活动为战时需要服务;
(3)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始于1929年规定高中以上学校除女生外均应以军事教育为必修科目,将军训作为完成学业和升学的必要条件;
(4)中学毕业会考:国民党教育部于1932年5月公布《中小学学生毕业会考暂行规程》,1932年12月公布《中学学生毕业会考规程》,1934年4月又公布“师范学校学生毕业会考规程”该制度一直实行到194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