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前
十七年文学

进人90年代以后,由于“冷战”结束后的新的国际 环境的影响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初步实践,当代文学在一个新的意义上又发生了 新的一轮转型变化。 这一转型变化,对当代文学的管理体制、当代文 学的艺术生产、作家的思想观念与文学活动的方式,都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见之于这期间的文学思潮 和文学创作,就出现了从90年代初对市场经济这一新的 生存环境的仓促应对,到9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走向自觉 回应的发展变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各体文学都留下了自己丰富的创作 实绩,尤其是长篇小说,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 步。整个90年代文学不仅是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 的一个自然的历史延续,同时也
为此,它一方面运用政治的手段和政治运动 的方式,发动了一系列文学批判运动,以便使作 家的世界观和文学的指导思想得到根本的改变。 另一方面,这期间的文学在为社会主义事 业服务的过程中,由于遵循了深入生活、反映生 活的正确的艺术规律,并以现实主义文学所要求 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不断地抵制那些文学批判和政 治运动的干扰,在艰难曲折的发展中也取得了重 要的艺术成就。
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当代文学 经历了一系列的“轰动效应”,创造了文 学与社会、文学与群众紧密结合的历史的 奇迹。这期间的文学是当代文学恢复和重 建其社会主义特质的时期,也是当代文学 在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行程 之后,获得了一个新的飞跃的时期。
从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 展,当代文学在观照传统的同时也以更加开放的 态度走向世界。各种文学理论观念和文学批评模 式的引进,各种文学创作方法和文学表现形式的 实验,成了这期间文学活动的“热”点。虽然这 些“引进”和“实验”也存在某些生搬硬套和脱 离读者的弊端,但从总体上说,却为这期间的文 学造就了一个多元并存的局面。 这标志着当代文学在保持其社会主义的主体 性质和主导倾向的同时,也在建构一个多元互补 的内在格局。
1949新中国国情

改
革
社会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从新民民主主义到社会 主义的转变。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 民主主义是一个过渡性社会,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转变到社会 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 原理,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成功的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 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伟大的社会改革,积 累了宝贵的经验
上许多税收,如盐税,货物税,屠宰税等, 很大一部分还要转嫁到农民身上,国家 企业收入只占 17.1% ,以上三种税收政
策收不够国家的支出,还会有赤字,这 就要发公债.在编制 1950 年国家预算 时,支出的 82% 靠各种收入, 7% 靠公债,
其他靠发行货币。
基 本 国 情
参
伟
大
THREE
的
社
会
性
2.1949 年我国现代工业只占 工农业总产值的 17% ,主要产 品同历史最高年产量比较,煤 减少 48% ,铁减少 86% ,钢减 少 83% ,棉纺织品减少 25% 以上.
中纹之美
3.当时全国有铁路 2 万多公里,除了东 北(占 40% 左右)因解放早得到恢复外,
关内的铁路尚在逐步恢复之中.航运可 供使用的船只很少,大都是吨位小的沿 海,内河轮船,许多海轮被国民党胁迫 到台湾或香港。工农业生产水平低下, 商品流通不畅,这就影响了国家财政收 入.当时农村负担占国家财政收入 的 41.4% ,城市负担占 38.9% ,而实际
观看 谢谢
演讲人:折扇戏姝
贰
基
本
国
TOW
情
基本国情
1.从农业来看,抗日战争以前全国 粮食的最高产量为 2800 亿斤,而 1949 年大约只有 2240 亿斤. 1950 年计划增产 100 亿斤,距离 战前最高水平还差很远.棉花生产 的情况更坏,只有战前的一半左右. 当时农村每人每年的收入约 400 斤粮食,需要向国家缴纳 80 斤公 粮。
近代史课后答案第四章

第四章一、单项选择题:1、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革命的领导力量是: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C.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 D.学生群众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是( )。
A.反对帝国主义B.反对封建主义C.反对官僚资本主义D.反对民族资本主义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基本任务是( )。
A.反对帝国主义B.反对封建主义C.反对官僚资本主义D.反对民族资本主义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重要任务是( )。
A.反对帝国主义B.反对封建主义C.反对官僚资本主义D.反对民族资本主义5、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
A.国家政权问题B.统一战线问题C.武装斗争问题D.政党问题6、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建立:A.工农民主共和国B.社会主义共和国C.人民共和国D.共产主义7、早期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
A.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提出B.《青年杂志》的创办C.《东方杂志》的创办D.《谈政治》的发表8、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 )。
A.李大钊B.陈独秀C.毛泽东D.周恩来二、多项选择题:1、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的三种主要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它们是( )。
A.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 B.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C.小资产阶级的方案 D.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2、早期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是( )。
A.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切中时弊的B.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C.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D.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3、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主要原因是:A.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B.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C.十月革命以后人们对社会主义还只是一种朦胧的向往D.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4、1918到1919年一系列文章的发表表明,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新中国成立初期作文

新中国成立初期作文咱得唠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那些事儿。
那时候啊,整个中国就像是一个刚刚睡醒、伸着懒腰准备大干一场的巨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的精气神儿那是倍儿足。
大街小巷都洋溢着一种喜气洋洋的氛围,就像过年放鞭炮,那股子热闹劲儿能把寒冬都给融化了。
老百姓们都知道,咱的国家变天了,咱当家作主了,再也不是以前被人欺负的主儿了。
那时候的城市啊,到处都在搞建设。
工人们就像一群勤劳的小蜜蜂,忙得热火朝天。
你看那些盖房子的,一砖一瓦都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
那建筑工地上叮叮当当的声音,就像是新中国奏响的奋进交响曲。
还有那些工厂,烟囱开始冒烟了,机器开始轰鸣了,生产出来的产品虽然没有现在这么精美,但那可都是新中国工业起步的希望啊。
农村里也是一片新气象。
土改之后,农民们都分到了自己的土地,那高兴劲就别提了。
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就盼着有个好收成。
早晨天还没亮,就扛着锄头下地,哼着小曲儿,那小曲儿里都透着对未来的盼头。
而且大家还互相帮忙呢,一家的农活忙不过来,邻居们都主动来搭把手,那真是一种浓浓的情谊,是新中国团结精神在农村的体现。
再说说教育吧。
新中国成立了,不能让孩子们都当睁眼瞎啊。
于是啊,好多地方都开始办学校,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乡村。
孩子们背着小书包,蹦蹦跳跳地走进学校。
虽然那时候的教室可能很简陋,桌椅板凳都有些破旧,但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着求知的光。
老师们也都特别敬业,一个人教好几门课,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知识都塞到孩子们的脑袋里。
不过呢,新中国成立初期也面临着不少的挑战。
就像刚学走路的孩子,总会磕磕碰碰的。
物资还比较匮乏,很多东西都要凭票供应。
买布得有布票,买粮食得有粮票,那时候的人们啊,都特别珍惜这些票,把它们当成宝贝似的。
还有一些敌对势力总想搞破坏,就像讨厌的苍蝇,嗡嗡嗡地在周围捣乱。
但是咱新中国不怕啊,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就像握紧的拳头,把那些困难一个个都给打倒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像是一场伟大冒险的起点,虽然道路崎岖,但充满了希望。
高中政治 第1单元 第1课 第1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课时作业 部编版必修3

第一课第一框一、选择题1.为了警醒世人,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先驱者之一——陈天华写了《警世钟》这部浅近通俗的宣传作品。
由以下内容可以看出,这部作品( D )嗳呀!嗳呀!来了!来了!甚么来了?洋人来了!洋人来了!不好了!不好了!大家都不好了!老的、少的、男的、女的、贵的、贱的、富的、贫的,做官的、读书的、做买卖的、做手艺的各项人等,从今以后,都是那洋人畜圈里的牛羊,锅子里的鱼肉,由他要杀就杀,要煮就煮,不能走动半分。
——(《警世钟》节选)了中国沦为完全殖民地的现实④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 ①不符合题意,正确地阐明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未涉及“半封建”;“洋人来了!洋人来了!不好了!不好了!大家都不好了”“从今以后,都是那洋人畜圈里的牛羊,锅子里的鱼肉,由他要杀就杀,要煮就煮,不能走动半分”,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②④符合题意;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不是“完全殖民地”,③错误。
故选D。
2.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的出路、前途和命运问题上,各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进行了异常激烈的较量。
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是因为它( C )①完成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②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正确回答了“为什么革命、怎样革命”④揭示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 中国共产党的方案,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回答了“为什么革命、怎样革命”,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②③正确;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还没有全部完成;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而我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①④不选。
新中国史教案-新中国史

高考中国近现代史讲义新中国史教案一.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国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二.分期:1.按社会性质划分为两大阶段:⑴.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1949.10~1956年底)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底~21世纪中叶)1.按历史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⑴.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10~1956年底)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①.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阶段:(1949.10~1952年)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恢复国民经济。
即实现全国大陆的解放,挽救濒于崩溃的经济;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追歼残敌,剿匪作战,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展“三五反”运动,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发展生产;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53~1956年底)这一阶段主要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一阶段主要工作: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施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召开一届人大制定宪法;⑵.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这一时期主要任务是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主要工作: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0年间,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成功与失败相伴,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在两大问题上一再发生错误,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二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
⑶.文化大革命时期:文革十年动乱时期(1966.5~1976.10)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中国农业税的演变、终结与启示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农业税的发展(一)古代社会的农业税1.夏商周的“贡”“助”“彻”。
我国农业税的雏形是早期的贡赋制度,它产生于夏朝。
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已经形成完整意义上的国家政权,农耕经济逐渐走向繁荣,自然孕育出税收体制。
夏朝的赋税采用“贡”法。
《尚书·夏书·禹贡》记载:“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做贡”,即只要有土地,就需要缴纳贡额。
《孟子·滕文公篇》记载:“贡者数岁之中以为常”,即不论丰年、歉年,一统纳贡。
税额以若干年的平均数为标准,形式上是一种定额税。
商朝的赋税采用“助”法,闻名于世的是井田制。
《孟子·滕文公篇》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商朝将田地划为九块,中间一块为公田,其余八块分给八家,八家在干完公田的农活后,才能耕种自己的田地。
公田所得上缴国家,私田所得归农户。
周朝时期的社会生产力较商朝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户耕种的收益增加,逐渐出现“私田收益大、助耕公田收益小”的现象,于是,周朝在赋税上将“助”法改为“彻”法。
《孟子·滕文公篇》中对周朝田赋缴纳方式的记载是“周人百亩而彻”,即共同耕种一百亩田地,需要向国家缴纳十亩的收获物。
这种征收方式是一种比例税,以亩为计征单位,十取其一。
2.初税亩、田租和租调制。
春秋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的重要节点,牛和铁制生产工具的应用与普及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土地耕种逐渐摆脱集体耕种模式,开始转向个人和家庭的耕种模式。
春秋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田赋制度应属鲁国的初税亩。
在鲁国实行初税亩之前,沿用的仍是井田制,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农户开垦出大量荒地,私田数量增加,而公田及上缴收获物不变,使其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下降。
于是,鲁国开始实行改革,废除私田、公田制度,承认土地可以被私人所有,然后对所有土地按亩征收,税率为产量的10%。
初税亩奠定了君主专政制度的基础,标志着君主对国家赋税权力的集中控制,是我国历史上农业税税制的一次重要变革。
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及历史意义想当年,咱们国家那日子,可真是过得不容易。
从鸦片战争开始,咱们就被列强欺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日子,真是让人心里憋屈。
但你知道吗?就在那样的环境下,有一群人,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牺牲,他们就是要让咱们中国人挺直腰杆做人,那就是咱们的共产党和广大的劳动人民。
时间一眨眼,就到了1949年。
那时候啊,国民党政府已经是风雨飘摇,他们政治上腐败,经济上混乱,军事上更是一败涂地。
老百姓对他们那是失望透顶,都盼着能有新的希望出现。
就在这时,咱们的共产党带着解放军,一路打到了北京城,准备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10月1日那天,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大家都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着那个历史性的时刻。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他那洪亮的声音,穿透了云霄,传遍了整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句话,就像是一声春雷,炸响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
那一刻,咱们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国家,再也不用受别人的欺负了。
新中国的成立,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大事。
它不仅结束了咱们国家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还让咱们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成了国家的主人。
以前啊,咱们都是被人看不起的“东亚病夫”,现在咱们可以挺直腰杆,大声地说:“我是中国人!”这种感觉,真是比吃了蜜还甜。
而且啊,新中国的成立,也让咱们国家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咱们进行了土地改革,让农民兄弟有了自己的土地,过上了好日子。
还大力发展工业,建设了一大批国有企业,让咱们国家的工业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这些变化啊,都是以前咱们想都不敢想的。
当然啦,新中国的成立,对全世界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让那些还在受欺负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开始纷纷起来反抗,争取自己的自由和权利。
说到现在啊,咱们国家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了,科技、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些成就啊,都是咱们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用勤劳和智慧换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环境卫生事业落后
城乡卫生状况极差。我国自1879年建设首座自来水厂到1949年新中
国成立,70年间全国仅72个大城市建有自来水厂,日供水量240万吨,管
网总长6589km,只供给外国租界和大的工商业区约962万人饮用,而广大
劳苦大众饮用水状况异常恶劣。当时的城乡建设毫无规划,工厂与居民住
宅犬牙交错,完全不符合卫生要求。广大劳动人民的居住条件极差,住房
低矮,潮湿,拥挤不堪,通风采光不良,甚至人畜共居。劳动人民的生活
环境如此恶劣,污染严重,以致烈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流行猖獗,严重威
胁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当时,少数医学院校虽开设有公共卫生课程,但环
境卫生只占其中小部分内容。尽管也有人在个别地区开展过环境卫生工作,
并取得一些成效,但由于得不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没有固定经费,工作
难以为继,加之当时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环境卫
生工作根本不可能得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部分医学院校设立公共卫生专业 环境卫生学才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全国环境卫
生工作蓬勃发展,促使环境卫生学的理论,内容和研究方法不断充实,深
化和完善。在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过程中,值得提出的是于1979年,1984
年,1990年,1995年,2001年先后五次召开全国环境卫生学学术会议。这
些会议标志着我国环境卫生学和环境卫生事业在各个发展阶段均取得了显
著成就和长足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围绕生物性因
素的研究扩展转移到对化学性和物理性因素的研究,从最初单纯对环境因
素监测,调查扩展到与人群健康相结合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从单纯的宏
观流行病学调查转向对人群的宏观调查与实验室微观研究相结合的调查研
究,以及应用现代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开展污染物的远期危害研究和
多种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研究。在环境暴露上从测量环境浓度转向测量个
体实际暴露。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及分子生物学技术
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应用,人们得以从分子水平上深入探讨环境与健康的关
系。特别是生物标志的建立和应用以及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为评价
人群罹患环境相关疾病如环境肿瘤的危险性提供了新的方法。在探讨污染
物的毒作用机制中,从过去的整体,器官和系统水平逐步深入到当前的细
胞,蛋白质水平乃至基因水平。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实施和环境基
因组计划的启动,有力推动了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研究及基因-环境相互
作用对疾病发生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这不仅是环境卫生学研究方法的更
新,更是学术思想上的飞跃,必将为环境卫生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1989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清洁生产”的概念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
热内卢召开的国际环境发展会议上提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战略。清洁生产是指能够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消耗,有效预
防和控制污染物和其他废物生成的工艺技术过程,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
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可持续发展是指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不仅应
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不应损害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使自然资源与生
态环境持续发展,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强调充
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包括清洁的环境)。这些新概念的提出和实施是从根
本上减少环境污染,保护人类健康的明智之举。
(三)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农村工作放到
突出的位置,这给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1997年我国
政府就提出“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的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也
为今后的环境卫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最近20多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使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环境卫生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由于大量乡镇企业的兴起,城市污染企业的转移,滥施农药化肥等造成
的污染以及在村镇建设中缺乏合理的整体规划等,给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带
来诸多新的问题。因此,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是我国环境卫生工作者的
重要任务。
1。努力改善农村饮用水的卫生状况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饮用水状况也有
很大差别。根据卫生部2001年的统计,我国农村自来水厂(站)694138个,
饮用自来水的人口占农村人口的55。1%,且多未完全达到饮用水卫生标准
的要求,而在欠发达地区农村主要是分散式给水。广大农民的饮水面临着
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和环境化学性的“三重”污染威胁。就全国范围
而言,农村饮水的突出问题仍是生物性污染危害。因此,加强对农村饮用
水水源的卫生防护和饮水消毒工作,防止肠道介水传染病的爆发流行是当
前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首要任务。其次,我国目前还有2597万人口饮水困
难,约6000多万人口饮用高氟水,一些地区的农村居民饮用高砷水,应采
取积极措施提供优质水源,改水降氟,降砷,减少氟,砷等地球化学因素
对健康的危害。
2。加强改良厕所和粪便垃圾处理的技术工作
在不少农村地区厕所设施简陋,达不到粪便无害化的要求。有的根本
没有粪便收集处理装置,造成苍蝇大量孳生,是农村肠道传染病发生的重
要原因。此外,由于各种化肥的大量使用,农民不重视有机肥的使用,导
致粪便垃圾不能及时被清理,也是当前农村地区生物性污染较严重的重要
原因。因此,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卫生意识,普及卫生知
识,对粪便垃圾无害化处理进行现场指导,积极推广新型的卫生厕所,改
变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是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
3。环境卫生工作与村镇规划建设相结合
随着农村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镇建设正在
迅猛发展。各级环境卫生工作者应主动参与到村镇建设规划和建设之中,
对村镇建设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实行功能分区,特别应充分考虑有
毒有害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问题,生活饮用水水源选择问题,农村生活
垃圾堆放处理问题及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问题等,及时提出合理建议和具
体措施。
4。健全农村环境卫生法规体系,
加大环境卫生监督管理力度 除认真贯彻执行现有的环境保护和环境
卫生法规外,国家应尽早制订和完善适合农村情况的环境卫生监督管理法
规体系,各地农村应组建专职卫生监督管理队伍。当地政府部门要树立可
持续发展观念,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坚决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严格禁止
城市企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当地的乡镇企业也要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开展
源头预防,尽量避免末端治理。
(四)开拓环境卫生工作的新领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二十一世纪赋予预防医学的使命和当
前全国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给环境卫生工作和环境卫生学提出了新的任
务和要求,从事环境卫生工作和研究的各级人员都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认
识新事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开展新的工作内容。
例如,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生产性用房(办公场所)内设备如计算机,
复印机,空调器,移动通信设备,微波加热炉,饮水净化器等及装饰装修
和密闭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其健康危害应引起环境卫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家用电器的普及和住宅居室装修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危害,以及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和严重自然灾害带来的环境卫生问题,都需要环境卫生工作者认
真对待,为保护人群健康努力工作。此外,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
提高,旅游业已成为新兴的第三产业和不少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保
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身心健康,给他们提供安全,舒适,清洁的旅游
环境,将成为环境卫生工作的一项新任务。总之,各级环境卫生工作者必
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努力学习,开拓创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
事业心开创环境卫生工作新局面。